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1
关键词:生本教学;初中生物;自主
生本教学的理念源于生本教育体系研究,其思想核心是围绕学生,以学生为基础,教育当中依靠学生自己的天赋水平与自身内涵进行学习,笔者将着重介绍生本教学方式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方式,通过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带有生本教学特色的生物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物教育目标,达到优秀的效果。下面笔者将介绍生本教学方式的各个部分:
一、生本教学方式下的生物教学原则
1.主体原则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教师,要围绕学生进行组织,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以他们为中心,偏重于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两方面,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只要他们投入了学习,自然这个主体原则就能达到了。
2.合作原则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因人而异,有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见解,但是在教育学者看来,这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是一种很实在的学习资源,按照生本教学的理念来看,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收益最大化,老师应当对班级教学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性上出发,分配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加强交流讨论,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变得密切起来。比如,学习生物圈一章时,老师可让学生讨论结构、每个生态系统存在何种生物等问题,使学生从中得出结论或提出疑惑,然后老师汇总资料再进行具体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全面原则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生物教学依旧是以面向学生全体为主,老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当考虑每个人的差异性与真正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方针,合理安排各项内容,要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相应的鼓励,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的肯定,学生需要通过自身主动地去学习接受才能达到,老师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他们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的作用,所以老师应当与学生保持适当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生本教育的精髓之处。
二、生本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应用
生本教学方式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对他们的深入探索能力加以开发,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指引学生用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爱上生物这门学科。
1.提前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预习
笔者认为,预习知识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如果能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那么在上课时就能够顺畅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进入一个良好的节奏,并将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其他学生也知道问题所在,现场解决,分享解题心得,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契合了生本教学方式的理念。在此列举某中学生物老师的教学案例,该老师在教细胞结构一章前,让学生自行预习并将预习内容列出提纲、写下疑惑之处、提出对老师如何上好细胞结构一章的意见,在上课前老师统一收集意见,修改教案。上课时,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所教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听讲从而解决不懂的问题。
2.以合作学习为中心开展生本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加强彼此间的交流,采取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各自的特点展现出来,让学生吸收并学习彼此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一种新的方式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所以这个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他们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和他们自身所获取的知识。
3.合理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
知识是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与课堂上的,生活处处有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倡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学习生物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让课本上的知识不再那么死板与生硬,掺杂新的学习元素,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以生本教学为根本,让学生发自心底地主动进行拓展学习,进一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动物行为一节时,老师不但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习动物的一系列行为,还可自行收集专家们对动物行为所做的解释和理论、制作相关视频并在课上展示,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从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的深层原因。
生本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当中起着一个很特殊的支柱作用,将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老师和学校都是很有利的,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心态,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很好地发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达到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优质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郭颖.生本教育的哲学观探源[J].现代教育论丛,2005(02).
[2]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J].教育研究,2004(12).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2000年,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2001年3月底,《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在新课程中,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删除了“繁难多旧”的教材内容,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突出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种新课程的改革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知识教育”是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所以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师单纯地讲,学生盲目地听”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后,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师之前已经受过旧课程教学的培训,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其次,不注重学生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教材中的生物探究性实验视若无睹,根本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是用讲实验来代替了做实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采用成绩评价的方式,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转变之前的“知识教育第一位”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物学科思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有初步、整体的认知,在生物中学到如何生活,如何爱护环境,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所培养出来的“书呆子”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所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从教育做起,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把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片、声音和影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变成生动、有趣的Flash等动态视像,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这是涉及每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育问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究竟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转变成能量的呢?”这可能是每个学生都疑惑的问题,但是也很难理解,因为这些知识虽然与我们密切相关,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只靠教材的解释或者是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时就要依靠多媒体了。把人体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的过程通过Flash简单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而且Flash有趣而富有动感,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重视实验,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生物新课程的标准,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式思维。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3.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实验“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这个实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节课可能是学生第一次亲身接触到显微镜,学生的好奇心会非常大,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显微镜需要细心地操作才能观察到结果,所以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生物世界,教师给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全面、公正,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班级互评等。总之,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要仔细研究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美成,《浅析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指导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1.5
2.赵灵霞,《从课程标准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J],《衡水师专学报》,2004.6
3.徐凯捷,《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08.4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3
一、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
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一样,预习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对教学内容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起着先导作用。课前预习的目的是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拟学习内容的知识特点,群策群力,以期达到对学科新知识的预先分解和整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操作的:由小组长统领各合作小组,把任务层层分配给组里的成员,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任务,然后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所设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内容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任务,通过小组查找、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初步感受自己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分别承担相应的任务,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因为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所以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其方式有网上查找、走访调查及问卷调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
二、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中探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渠道,为此,只有赋予科学合理的合作探究形式,教学双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首先,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课内讨论、探究和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笔者常常会根据相关学习的内容,事先创设好合适的小组合作情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生物的进化》内容教学时,针对书本中的知识点设计出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难点等的问题:(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说出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3)谈谈动物园里猴子的行为特性与人类的异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动,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自然选择的过程。
其次,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学生明确了目标任务,他们的热情就会高涨,就会围绕着问题互相提问,争相讨论和交流,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们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后进生重拾自信,激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小组的荣誉,从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应分工明确。
小组合作并不是纯粹的合作,而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合作,可以使后进生得到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层次各不相同,分工也不相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我为小组作贡献,小组以我为荣”的意识,以优带差,各尽所能,体会集体荣誉感。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稍差的、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学生,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初中生物知识点汇总范文4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生物学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开展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也符合当今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是,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教学很难深入课堂,它的发展遇到了阻力。《学记》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自主学习如何开展,首先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1]。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解答问题,而是在学习中能够因为质疑去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通向任何一门学科成功之路的钥匙。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以下是对我校七年级198名学生的调查统计表:
问题 有 没有 偶尔有 其他回答
上课时你想过要提问吗? 20.3% 14.5% 65.2%
上课时你有过主动提问的经历吗? 4.2% 81.3% 14.5%
平时你时常发现有趣的问题吗? 6.8% 78.6% 13.6% 1%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什么问题可问,更不用说提出什么有价值、有见解的问题了。
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2.1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习惯养成阶段,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要记住最关键的知识点和结论就可以了,被动的习惯养成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懒的问了。或者有些同学心中还是会想到一些问题,可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他们普通内心敏感,并有紧张自卑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也就放弃的提问的机会。
2.2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师创设的情境、演示或分组实验等时学生都很感兴趣,但当要求提问、思考、探究时,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内驱力不强,提不起精神,总希望教师像以前那样给出结论,照抄照背。
2.3问题设计不够精心。虽然很多老师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会提出很多问题引导学生,但在问题的设置和处理上不够精心,造成有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
分析了以上现象和原因,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措施
3.1创设有真实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用,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问题设计的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2]。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放下老师的架子,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问。如在“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活动中,当各小组完成探究汇报“生”男“生”女的次数,全班汇总数据,计算出“生男”和“生女”的比例大约是1:1,成功地完成了教材上的任务后,教师适时地结合时事,引导日本的核泄漏导致散发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粒子损害中的X染色体,假设放射性粒子损害了一半的X染色体,对日本出生性别比例有影响吗?各小组设计探究过程,并请一组进行展示:在写有“男”字的袋子内放入5个黄色乒乓球代表含X染色体的和10个白色乒乓球代表含Y染色体的,再随机摸球,最后统计结果比较“生男”和“生女”的几率不是基本相同。这时同学们很兴奋地提问:“以后日本男的比女的多那么多,对他们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教师借此适时结合中国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进行情感教育。
3.2训练“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但并不一定能提出有质量的能体现重点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会提出不着边际的想法和问题,有可能与学习内容也毫无关系,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课前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创设这样一组问题:1.人体内血管分为哪几种?2.摸摸自己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是什么结构?看看手被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 4.我们生病需要输液时,护士将我们的手臂用橡胶带扎住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遵循有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设计方法,让他们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个规律,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3]。
3.3利用生物学实验,使学生乐问。生物学是实验学科,课本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实验得以解决的;同样,许多问题也是通过实验产生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发现、猜想、提问。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初一学生对于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他们一进实验室就会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如果喝止他们,学生也肯定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倒不如让他们说说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借此提问:为什么没有看到图象?怎样才能看到东西呀?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在整个观察细胞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更多问题:“宽黑边的圆圈是不是细胞”,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他同学去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进而得出细胞和气泡的不同之处。又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转到高倍镜观察的时候怎么看不清楚了?”这样,问题的不断生成与解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知识奠定基础,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会问、乐问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新知与未知,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学”到“要学”的转化,才能突破自主学习的瓶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