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1

 

一、环境法博士生培养之特点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的培养要求。比如本科生的阶段,应当主要强调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硕士生的阶段,应当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在博士生的阶段,学生一般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群体,除了需要继续加强专业教育外,培养其学术科研能力是最主要的目标。

 

环境法学作为新兴的法学二级学科,其博士生培养相对于法学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也具有以上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性 ——必须紧密结合实践,以“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法博士的培养,要兼顾“理论”与“实践”。这就决定了环境法学博士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特点。

 

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已有二十年,但整体效果仍不理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历次全国法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是国内较早设立环境法博士点的法学院系,因此通过对其培养方案进行考察、反思,将有利于提供普遍性的借鉴。

 

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每个招生年度都会出台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笔者在2010年9月入学时,也收到了学院教务下发的《法学院2010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含环境法的具体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笔者入学前、后年的方案相比,在细节上或有区别,但大体保持了稳定。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共分十一项,它们分别是: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及主要培养环节学习进度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格考试;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和学术: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这十一项中,除了“适用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等目标性、概括性规定外,其余项分别以强制、非强制要求两种方式,对环境法博士生的课内、课外培养进行了规定。

 

根据以上培养方案的规定,一个已正式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需要在3年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任务—— 其中第一学年需要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之初,在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后,教研室会组织论文开题,之后博士生即进入毕业论文的具体写作过程;第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末,环境法教研室将组织博士论文的“预答辩”工作,博士生将根据“预答辩”中老师所指出的问题,继续完善博士论文,并预备第二学期5月份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如顺利通过答辩,则将获授博士学位。

 

上述3学年的安排可谓紧凑。在此期间,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除了必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外,还应当修满包括公共课、方法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在内的23个课程学分并通过考核,应当在学校承认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至少2篇的学术论文,并应当通过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将无法顺利毕业。除了这些强制性规定外,环境法的博士生还可以进行许多自主学习安排,比如积极争取国外联合培养机会、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自主申请学校研究课题、努力发表更多学术论文,等等。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区分课内、课外,区分强制、非强制,因此博士生的最终培养质量,一方面固然与培养方案有莫大关联,另一方面也与博士生在培养方案“管辖”之外的个人能动性密切相关。

 

三、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之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博士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这一目标囊括了政治、道德、专业素养等全面的要求。虽然尚难看出这一目标是否能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跻身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的自身定位相符,但可否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的首要依据。

 

从整个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形式和程序均规范、完整,对于3年的学习期而言,它强制要求的任务量适中,而培养内容也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比如要求完成的23个课程学分中,环境法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文献研读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前沿问题研究、能源法等专业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给专门教授环境法专业知识提供了较大空间,体现了将培养重点集中于环境法的“专业性”要求。如果能严格按照该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任务,那么中国人民大学的环境法博士生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培养目标。

 

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在教育部2004、2009年两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应是“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的,但是从培养方案本身,尚难看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比如除了通过论文答辩外,博士生只需要修满学分、发表2篇论文、通过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即可顺利毕业,这相对于更为“高标准、严要求”的兄弟院校,可能还是宽松的。

 

2.专业课程设计有待优化。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的博士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包括环境法方法论、环境法学主文献研读、环境法学前沿、法学方法论、法学前沿等,它们涵盖了方法、文献、前沿课几大类,因此结构安排基本合理。但是目前这些课程的功效并不明显,比如其中的方法课,由学院开设的“法学方法论”主要由本院各学科教授进行“讲座”式大课教学,而“环境法方法论”的授课体系也尚未成熟,博士生其实很难从这些课中领会一套明晰、行之有效的研究 “方法”;此外专业文献课对基础、经典文献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其实不利于扎实学科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培养针对性,有必要优化课程设计。

 

3.“教学相长”的格局仍未形成。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有三位老师,其中两位博导、一位硕导。虽然教师人数少,但却需要同时为本科、硕士、博士生开课,此外还必须指导学生论文等等,可谓任务繁重。但是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不利于老师们更游刃有余地安排教学、科研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们更好地从老师长年的科研沉淀中充分汲取知识精华。因此确实有必要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4.培养及考核机制仍流于形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强制要求并直接干预的有三个事项——修满课程学分、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实鲜有学生因未修满学分、未通过资格考试而无法毕业,因此这两个机制恐有“流于形式”之嫌。较有实质意义的考核机制其实是论文答辩,但由于论文答辩已到培养“末端”环节,万一学生无法顺利通过答辩,那么学院即便想再加大培养力度,也已经有些“于事无补”。因此如果学生培养质量不佳,那么培养及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可能也是部分原因。

 

5.自主学习的引导机制仍然不足。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固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学院的考核机制密不可分,但在3年时间里,毕竟仍然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与每个学生的自觉性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学习氛围有关系。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在强制考核机制之外,对于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们“勤学、好学”的良好学风的生成,其实关注不够。这必然直接影响大环境中学生们的求学状态以及最终的培养质量。

 

以上问题如不解决,固然可能无碍于方案“目标”之实现,也无碍于博士生们顺利毕业,但如果要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就必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四、如何完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

 

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近来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改革,比如限制招生人数、限制在职人数、更注重考生综合科研能力等。相信这些举措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是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应对分析指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质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的培养除了仍未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外,更在一些重要培养及考核机制上“流于形式”。因此,形式规范固然需要继续坚持,但在此前提下,仍然需要注重培养品质。真正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可能并非在于是否修满学分、是否通过候选人资格考试、是否记诵了更多知识点,而主要在于是否开拓了知识广度和深度、是否在学风做派上更为严谨和扎实、是否提高了独立思考和科研的能力,如果答案为“否”,那么就无异于是在“低水平重复”前阶段教育。因此,在继续完善培养形式的同时,应当更为注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更好地结合。针对目前课程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改革目前法学院内的“讲座式”大课教学(尤其是方法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分为小班,由多位较为固定老师分班讲授,再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授课班级;此外环境法各专业课也可以继续优化,方法课的授课体系应当更为成熟,并真正能够将老师们多年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博士生,此外环境法主文献课应注重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以及 “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而非仅仅开阔视野。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考虑在专业内、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环境法博士生沙龙”等活动,努力培育优良学风以带动博士生的学习质量。

 

3.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科研参与度。从各方面考虑,如果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就有必要考虑减轻教师负担。由于笔者硕士阶段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专业,因此发现博士生与硕士生,甚至与本科生的课程之间多有交叉,因此对于一些较为灵活的课程,比如热点前沿课,其实可以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统一开设,在强调博士生主导、主动的前提下,一个班里既可以有博士生,也可以有硕士、本科生,思维灵活的本科生、具有专业基础的硕士生、需要追求精专的博士生之间,完全可以互动、互助,也可以避免因为授课重叠而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但是除了前沿课之外,基础理论课、文献课等“精专”课程,仍然应当坚持博士小班授课,在这些课程中,要强调博士生的参与程度,比如要求开展专题研讨、专题演讲等等。如此,才可以使“教、学”都更精炼、更分层次、更灵活。

 

五、结语——关于完善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启示

 

以上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生培养方案所做的评介,难免不全面、不深入。但是该方案存在的优缺点,能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法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唯有继续立足于环境法学科的特性,继续在各环境法博士点培养方案中贯彻质量要求、促进课堂与课外的结合、促进“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方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环境法博士培养的质量。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地质学;中美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45-02

一、引言

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构成单元,也是决定大学社会影响、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地质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来看,虽然目前已在专业建设、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学生专业素质不足、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留学人数的快速增加和国际石油等能源(外资)公司的进驻,中外地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及中外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比较日益频繁,中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压力日益突出。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 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中的“顶层设计”。

二、培养方案对比

本文选择美中两国在石油地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UTA)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eleum,CUP)进行本科地质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美国UTA成立于1883年,是德州大学系统中的主校区,也是德州境内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美国最大、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源于1888年成立的地质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体包括地质科学系(1888年成立)、经济地质调查局(1909年成立)和地球物理研究所(1972年成立)。2013年在校本科生325名和研究生318名。该校授予地质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分为8种(入学前2~3年不分专业,之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方向;2010~2012级适用)。具体包括:(1)环境科学理学学士;(2)通用地质理学学士;(3)地球物理理学学士;(4)水文地质理学学士;(5)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学学士;(6)教育地质理学学士;(7)地质系统工程与水文地质理学学士;(8)地质科学文学学士。在上述8个专业中,学生最多的属通用地质方向,其次是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方向,其他专业学生很少(表1)。

在此选择该校通用地质学专业(General Geology)本科教学大纲(2010~2012级)进行介绍。UTA通用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特点包括:(1)地质基础课在1~2年级开设,为必修环节。(2)地质选修课为3年级之后开始选修的专业课,共6门课,1分。(3)可选修的地质课程可分为:①低年级课程,共19门;②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高级、专业课程),共63门可选。按照培养计划,每个学生还必须选修6门专业课。(4)进入3年级后每学期一门技术选修课,共4门课,12学分。

CUP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现有学生近14000人,教职工1284人。1953年建校,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97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该校地球科学学院由1953年成立的石油地质系发展而来,下设地质学系、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954人,研究生951人。开设地质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分别大致与UTA的通用地质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相当。在此,选择地质工程专业对其培养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对比UTA和CUP在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异表明:(1)中美高校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高校最低要求为178学分,其中必修课114学分,选修课最低30学分,实践教学34学分;而美国UTA最低学分要求126学分,2门写作性课程、高年级课程(upper division)至少包括12个学分。(2)培养计划中,都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课程又可以分为:①通识性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③专业课程。两校在这三部分的学分比例大致相当。(3)通识性课程通常包括:①数理化(及计算机)类,②文史类,③体育类,④外语类。所有高校的通识性课程学分比例都超过40%,最高接近50%。(4)中美高校在通识性课程的前两类学分比例基本相当,但在内容设置方面差异巨大,尤其是文史类,美国高校强调艺术、历史、政府、写作训练课程的学习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在体育和外语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高校在1~2年级普遍开设体育课程,而美国没有;国内高校在外语学习方面学分比例一般占总学分的8%以上,而美国高校相对略低,为6.35%。(5)中美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上基本都是指定,且在课程选择上非常相似;但在专业课程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课程供选修,一方面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另一方面开始关注不同工作性质的要求。(6)在专业课程方面,美国高校可在全校公选技术课程,选择余地大于中国高校,更利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手段,培养研究兴趣。

三、结论

通过对UTA、CUP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明确了中美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巨大差异,这给予中国高校在培养方案改革以新的方向和思路。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面有待改进的领域包括:(1)适当合并、整合部分通识性课程和专业课程,适当增加重点课程学时,保证学习深度、练习―实践时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改进学习效果。(2)在通识性课程中注重修辞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注重艺术、历史和社会学课程学习,增强人文底蕴。(3)加强重点课程的课内实践效果,增加课内实验、习题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野外实习,改善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脱节的影响。(4)针对学校实践和学生差异,打破统一性毕业设计安排,鼓励优秀学生提前(大三)进入研究项目组开展毕业设计研究,同时开设对应专业课程或其他实践课程,代替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何春艳,雷涯邻.中美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04):69-72.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环境生物;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Study on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biological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Du Qingping, Li Yanxu, Xu Yanbin, Tang B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reasons that influenced the interdiscipline subject talents train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hen two substantial ways were proposed to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B interdiscipline subjec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distinctive teaching plan and teaching programme; developing diversity experiments practicing teaching focused on strong actual effec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经贸合作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生物高新技术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历年的创纪录高温、低温、干旱、冰雹等恶劣气候环境,使得人们对环保治理的质量和效益要求越来越高。化学、计算机、地理等学科领域都在参与生物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甚至连传统学科中的数学、物理都悄然开始生物数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3]。环境生物教育的国际化、学科交叉的复杂化和科技知识更新的频繁化,对工科院校环境生物交叉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面临的困境

1.1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五花八门,学科背景相差很大

目前,全国理、工、农、林、医和师范等各类高校基本上都设置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生物工程专业。各高校设置环境生物交叉学科的背景不同,专业基础相差较大,对环境生物类人才培养所使用的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和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学生基础课或者公共课程任务繁重

为了培养具有基础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创新意识突出的优秀人才,国家教育部将原有的环境生物专业合并到环境科学专业中,使其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方向[4]。而各学校都要求交叉学科学生必须完成学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学院或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以我校为例,生物工程专业(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不但要完成所有的基础课程,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高等数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工程基础课程学时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大。

1.1.2 专业课程门类多,培养的人才“博”而“不专”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课程,而这些知识又必须建立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上;如果要培养环境生物技术人才,学生还必须掌握环境检测和分析、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等基础知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交叉学科学生“博览”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但是真正掌握的专业技术并不过关。要培养有特色的环境生物类技术人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对现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完善。

1.2 环境生物交叉学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欠缺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要求各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11种能力要求:包括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等[5]。原因主要是:(1)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高端技术轻基础实践能力的问题。尽管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满足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从实验教学分析,高校扩招,但教学设备没有大规模增加,以前20人/批次的实验资源,现在要满足50人/批次的需要,学生不能独立操作或者整体完成实验教学要求。(2)实验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技术发展进行更新。学生上实验课时,只是按照教师编写的非常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操作,在实验课上不能达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3)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专业没有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生综合实践经验几乎为零,而且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学生急于找工作,不能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失去了最后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因此对环境生物类交叉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建立稳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环境生物类交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2.1 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环境生物类技术人才,不同院校必须有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环境生物交叉的知识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6]。以我校生物工程(环境生物技术方向)专业为例。教学中一方面强调学生有扎实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应用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生物技术和环境保护领域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很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一体,缺少系统的适合工科学生所用的教材[7]。因此教学中首先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本地人才培养需求,将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所教授的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把一门课程放到满足整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上考虑,提炼知识内容,重新设置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再根据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将知识领域整合、聚类成环境生物技术板块。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目标,将知识板块构成不同的层次或者技术培养方向,使知识体系结构和教学目标明确。

2.2 开展多样化实效强的实践教学

培养环境生物类交叉技术人才可以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以及科研团队和自主创业等活动。

(1)实验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8]。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内容模块化,将一些技能培训的基础实验融入综合性实验,学生按照参与客体的不同分为不同小组;各组学生参与的实验内容相互支撑,却各不相同,自成一体,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课题[9]。

(2)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实力,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多途径、多形式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青年教师带着学生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校内外的合作研究,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双赢”。

(3)建立本科生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科研团队。除了加强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特色的课外科研创新课题,努力申报针对本科生而设立的科研项目。鼓励参加前期科研团队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期间继续参与自己的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该措施在我校环境生物系取得良好的效

果,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反馈信息良好。

3 结束语

随着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环境生物学知识的高等教育,很可能延伸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普及教育[10]。从一个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分析环境生物交叉技术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强化技术储备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从完善、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做起,采取不同的途径加强实验和实践能力训练,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纵性科研小组等措施,在教学中实施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体教学改革,力求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Bruce E R, Martina H, Frank L, et al. A Vista for Microb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6,40:1096-1103.

[2] Abuja SK, Ferreira GM, Moravia, AR. Utilization of Enzymes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J].Crit Rev Biotechnol.2004,24(2/3):125-154.

[3] 刘国忠,王秀华.一个关于害虫管理的时滞脉冲生态传染病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9,24(2):222-230.

[4] 程树培,孔志明,尹大强.环境生物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54(2):69-71.

[5] 毕家驹.美国ABET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5):44-50.

[6] 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9,7:67-69.

[7] 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0,1:43-45.

[8] 孙连鹏,曾令初,张再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08,10(10):43-46.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组织,科学化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化的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系统与未来的工作系统二元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胜任工作并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组织科学化是解决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一)“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组织方案

“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不断地开发新的课程、任务及社会认可的考核评价标准,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要把“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环节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应以“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同时,还要重视科学的方法,要把科学方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作为“做”的依据和程序。

教学过程组织方案,要突出以下六个基本环节:1.设置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情境;2.将设置的问题或疑难明确为一个或若干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有待完成的任务;3.讲解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4.提出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种种方案和办法;5.实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办法;6.总结评价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质量、效果,改进或完善方案。

(二)案例分析

以“营销策划与实施”课程为例说明该教学过程组织方案的科学性和效果。《营销策划与实施》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营销策划认知、调研策划、营销战略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目标市场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渠道策划、促销策划、营销策划创意、策划实施与评估等十一个项目。下面仅以促销策划项目为例解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教师“教”。(1)设置问题情境:为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源动力超市进行促销策划。(2)将设置的问题明确为若干个有待解决的问题。(3)讲解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

本次活动涉及到的理论内容包括营销策划认知、营销调研策划、促销策划和营销策划书的撰写等。教师主要结合教材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策划等方法进行理论知识讲授。

2.学生“学”,教师指导。

(4)提出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种种方案和办法;将2011级市场营销班67名学生分成10-11人/组,每组选出两名组长,由小组组长组织再次复习本次活动所需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源动力超市促销活动方案”。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确定本次促销策划活动的具体方案。

3.学生“做”,教师指导。

(5)实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案、办法;结合本次需要实施的源动力超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负责卖场布置、提货、备用金准备、组织促销活动、人员分工与管理、入库和结算等工作内容。通过本次促销活动共实现营业收入400余元,大大提高了源动力超市的知名度,完全实现本次促销目标。

(6)总结评价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质量、效果,改进或完善方案。通过本次活动实现了《营销策划与实施》课程以源动力超市为平台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通过实践更深刻的理解了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营销策划、活动组织和方案实施等专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组织,完成上述课程设计方案,可以实现高职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化。该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可以让学生高度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这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相符合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做中练”,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教学过程组织方案实施过程的几点注意事项

1.强调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教师应以他的渊博知识或成熟的经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做中学,做中教”,强调学生的本能和兴趣,要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

2.教师要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可能。教师要能够科学客观地计划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并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了要做的有趣的事的环境来达到学习目的, 必须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创造性地去做,而且按照各自特有的个性方式进行“做中学”。

3.让学生通过“做”获得经验和能力。“做”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实战”的岗位上,“真学、真做”,工作的过程,就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program, requirement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of Municipal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ollege.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教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Key words: open;experimental teaching;laboratory;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65-02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试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采用开放性试验教学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思维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专业理论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1-2]。

1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由于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思考,因此不能很好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开放性试验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实践活动,实验教学的指导思路是改变过去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直至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对科学研究的切身体验。同时对于在实验教学计划外再进行实验学习、锻炼、研究的同学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借助于开放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知识,而且能学到学习和研究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知识的方法。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整理科研成果的能力,通过实验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4]。

2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案与要求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中热工基础和暖通空调实验设备较齐全、先进,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且师资力量雄厚,因此作为第一批开放性实验课程。传统的实验方式一般所开实验模式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出几个实验内容,每个必须将所要求的实验内容作完。而在开放性试验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试验题目,并提出试验方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题目,但是试验方案要由指导教师确认是否可行。开放性试验的关键就是设计试验题目,而试验内容应当结合学科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难度适中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可操作性是要求实验的题目与实验室的条件、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避免出现实验过程失控的现象。具体操作首先由学生填写开放性实验申请书,确定实验项目及参与该实验学生人员。此次开放性实验的实验项目首先要有项目设计论证,包括:①选题: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②内容: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③预期价值:本项目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④主要参考文献。此外还需有实验目的,实验方案设计等,然后由指导老师评审。针对此次开放性实验制定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综合开放性实验规范》。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是学生系统接受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要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目标:①管理方面:实行全面开放性教学,做到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兴趣开放、创新基地开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及实验的基础理论,了解现代给排水工程专业实验新技术与知识;③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研究实验规律的能力;④创新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钻研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试验。通过试验教学,学生应当掌握试验检验理论的方法、寻求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寻求最佳方案的方法以及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等。因此,在试验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试验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用仪器进行观察,在处理数据中锻炼分类和数学归纳的方法,在误差计算分析中练习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等,使得学生掌握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当明确,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为使学生学到某些具体的知识。

3 开放性实验的考核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按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出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实验内容与具体的实验方案早就确定好了,由实验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需按实验流程按部就班就可以了,而这种做法显然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而开放性实验为满足学生的实验兴趣,提供他们实际操作动手锻炼的机会,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做实验的同学提出申请后,提前与实验室预约,由实验老师统一调配实验时间。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障。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是以早就拟订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只要按部就班的填写就行了,而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以实验报告为标准,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以及讨论、分析实验成果,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总结实验数据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时候还应建立登记制度,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保证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实验考核主要注重着几个方面的情况:①实验方案的准备情况即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周密性和可行性,对方案的理解程度;②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使用器材、仪表的技能水平;③实验现象的观察测量、判断和描述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④对实验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加工、解释和讨论的情况,实验结果的质和量、速度、结论的正确性等;⑤对实验的态度、兴趣、参与和投入程度,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态度等。

科学的考核测评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目前的实验教学考核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只要来实验室做实验,实验成绩就能通过。我们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考试办法进行了适当改革,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内、课外和期末考试。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设计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对正在学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创新设计实验每完成一个并经评议达到良好者,实验课程成绩加10~20分,同时在完成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如有两个创新设计实验达到优良者,由系和学生处联合颁发“科技实验优胜奖”,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科学性的成果,将推荐在校学报发表,并颁发“科技实验创新奖”。

4 结束语

开放性实验教学,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实验的开出率,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认真的钻研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构建实验室创新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循环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们广泛、长期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