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着重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术性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都是理论知识型和设计能力型人才。课程的单一,社会实践能力差成为现今大学生的通病,如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是全国高校的难题?实践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如何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设计素养和实践技术能力?答案是,在材料与科技能力、设计与创造能力、技术与空间想象能力、功能与审美能力以及设想与探索能力进行提高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为背景进行分析,在如何改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传统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着重找出设计概念和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之初就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后来美、英等国更注重设计教育与经济、商业和管理等学科相结合,走向综合发展的设计之路。其目的就是协调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消除偏差。部分高校在开始基础课阶段会开设《基础造型》、《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在基础课程中部分课程所体现出来的重复性比较突出,课程种类多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一门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我们以《色彩设计》和《色彩构成》举例,96学时的设计色彩完全可以容纳色彩构成的理论框架,理论和写生的结合又能更好的相互衔接,使学生理解色彩与情感关系的表现,掌握色彩语言的象征性、意象性,提高运用色彩创作表现的能力。基础课中有必要安排一门框架性和系统性的基础课程,知识内容有必要覆盖整个专业体系,使学生在最早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兴趣,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向。

在专业课程开设初期,电脑辅助课程的分类别开设有占用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时间。《CAD》和《3DMAX》的融合整理可以在效果表现方面一步到位,使学生能在平面图和效果图的表现上实现整体构思,完整表达。《建筑制图》等专业制图课程则需要系统的完整开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制图与设计思维相融合,掌握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充分的融合理性与感性思维。其他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室内设计、室外设计的比重如何,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有层次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具备整体方案创建和完善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中期,部分课程所体现的内容以设计构思和创意为主体,课程中忽略设计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无法实现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以《居住空间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举例,180学时的设计课程利用100学时完成设计内容,80学时完成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的相互衔接,促使学生理解设计与施工时所遇见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设计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带领学生去工程现场,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完工现场进行交流,设计和施工如何结合,再次完成设计方案。专业课中有必要安排一到两门设计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知识内容有必要覆盖整个专业体系才能培养出设计与实践性人才。如《施工工艺》与《建筑制图》课程则需要系统的完整开设,学生在绘图施工图纸过程中要与施工工艺相融合,掌握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符合融合的规范与严谨的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完整的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中国正在向着“创造”强国迈进,而"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是对日常生活环境和符合生活空间进行规划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独立完成工作的基础,只有经历一段实践工作才能形成这两种品质。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中所追寻的重要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

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分配不是一触而就的事,需要时间和实践去印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同样需要一群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共同完成,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在我们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2

关键词: 环境艺术 设计专业 构成课程 改革 教学训练框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构成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建筑基础、空间感觉和创意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为专业基本教学结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为深入学习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艺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构成课程作为环艺专业重要必修基础课,通过抽象构成的方法,以“要素”和“组织”来研究形式和造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构成形式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有初步认识,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专业化设计体系奠定一定的形式感基础和设计创造思维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以空间为设计的本质与主体,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应切合本专业特点,力求把构成原理同建筑物形态与空间组织相结合,以空间作为形式训练的核心,体现不同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特色。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题练习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设计类专业几乎都将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采用相似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很少考虑教学内容对于不同设计专业的针对性,且缺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不利于学生在本专业背景下理解和应用构成原理。

2.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

构成课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一年级教学中,许多学校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和专业素描、专业色彩课并行。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构成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不合理;并且各种构成类型被分成单独的各个教学模块(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等),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把构成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学习。

3.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般性介绍讲授构成理论,然后布置做授课理论相对应的图形构成练习,抽象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思维。

4.教学课题练习缺乏科学性

构成教学中课题练习往往偏向浅层化和简单化,学生仅会使用基本构成原理完成作业,而没有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构成语言能力;课题练习要求往往没有任何约束,对于设计初学者而言,过多的自由反而导致创作上的盲目性;课题练习表现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多为“手工填格子”,立体构成多为“手工折纸”,构成课变成了耗时耗力的纯手工制作课。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课程的改革

环艺专业构成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已被广泛关注,不少学校与教师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探索与改造的实验,但一个能为各院校共同认可的教学体系框架至今没有形成。本文梳理较有参考价值的构成教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系统归纳和研究探索,寻求更为合理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题练习等。

1.教学内容的调整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应反映本专业特点,明确不同于艺术设计类普适性的构成课程。它仍然采用构成这一方式,依旧是基于元素的组合所呈现的构成形态,但区别于单纯的造型探索和表达构成原理的程式化形式练习,而是围绕维系空间的功能、空间的组织与形式、空间与建造等一系列关于环境空间设计核心问题的构成教育。

(2)优化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许多学校环艺专业的构成教材仍为传统的三大构成教材,内容相似且高度抽象。在教材和参考书的选用上可考虑把从专业设计角度出发的构成教材(如《形态构成解析》、《建筑形态设计基础》等)和从理论角度出发的艺术类构成教材(如《形态构成学》等)相结合,同时引用大量设计实例来完善构成课教学知识系统。

(3)引入交叉学科的相关成功经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边缘学科,在构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吸收相关交叉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及各种设计语言与手法。

①侧重建筑语言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以单纯的几何形态为母体,运用数理比值、逻辑、结构等理性思维方法,凭借加减、调换、重复、分割、叠加、穿插、位移、旋转、网格变异等建筑学科的常用形式生成方法,来创造强调秩序性和规律性的构成造型。

②空间教学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空间教学指以塑造建筑空间为设计造型的主要关注点的教学方法,也是更为接近建筑学科本体特征的教学模式。如一项经典的以空间为核心的练习是设置三乘三的九个相同的立方体作为基本网格,在此网格线上摆放一定数目的灰卡纸板,以一整套预设的形体和结构要素来进行练习,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的空间组织。它既反映模数比例和形体空间等形式结构关系,又包含装配建造等具体建筑要素。[1]

③建构教学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建构教学设定“块-板-杆”三种基本的建构要素,通过研究其形式操作的生成过程,以及实际模型材料与实际建筑材料的转化关系,训练从材料和建造的逻辑中获得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区别于只限于形式与造型问题的探讨和不涉猎以真实建造为目的的构成探索。[2]

④新语汇和新手法在构成训练中的运用。在构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吸收新语汇和新手法,丰富构成教学的内涵。如解构主义的变形、扭曲、错位等设计语汇,由视知觉和动力学原理而形成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等等。

2.教学安排的调整

(1)对于构成课程在教学体系位置的安排,教师应对其先修、后修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条件加以系统研究,合理配置。在保证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各课程教学特点,将专业素描、专业色彩与构成课程从并行设置改为先后设置,课时作相对集中的调整,使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构成课程前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得以具备初步的专业概念和知识储备,从而能够顺利提高基础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基于环艺专业特点和本课程课时限制,把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作为主要教学模块,在平面构成模块中加入色彩构成知识,并加强各主要教学模块之间的连贯性,从平面构成中二维平面图形多方式的组合,到立体构成由二维图形向三维实体的生成过程,再到进一步的空间构成训练,将构成系列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方法的调整

构成这门课程相对抽象,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以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

(1)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能更充分、更直观地展示授课内容,采用幻灯、动画、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形式演示复杂形体的变化和研究,教学更为直观、更易理解;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资料收集、形体比较、创建造型,信息量大且工作效率高;完成的课题练习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集中展示比较,并进行总结、自我评议和分组讨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形式的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2)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分为直接观察阶段、理论精深阶段和联系实践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直接观察阶段通过对实际作品观察,使学生获得对构成的感性认识;在理论精深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大胆尝试,然后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系统运用理论来指导设计;联系实践阶段中学生带有总结性地自主完成作业。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不同教学要求的阶段逐渐完成不同教学目的,教师的角色从简单的讲课者演绎为推动者,学生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化为自主参与者,“教大于学”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学生创作热情得到激发。[3]

(3)纵横结合式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包括讲授、示范、练习与辅导、讲评等教学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之外,可增加结合课题练习进行的课外阅读、参观、讨论、小组设计、展示与观摩、综述与座谈等教学环节,建立起横向交流与学习的媒介,与原有师徒传授形式的纵向传授方式形成交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课题练习的调整

(1)教学课题练习设置的调整

教学课题练习是设计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环艺专业特点,可将构成的课题练习划分成若干个单一元素的专题训练,即平面的形态设计、生成的立体形态、空间的限定组合等,并将它们形成相互联系、有机转化的整体。通过分析构成训练与综合构成训练的结合(将完整的设计分解成若干个体系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的结合(对造型的诸要素进行纯粹性与抽象性的研究后结合相关专业设计语言进行目的训练)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教学训练体系。

(2)教学课题练习要求的调整

构成课程对于课题练习的要求和完成形式上也应依据学科特征和学科应用要求。

首先,由于构成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空间形体造型手段、了解构成基本知识及其在专业中的运用,因此对于色彩和肌理的训练并不是重点。可对作业要求有所限制,如初期平面构成要求用黑白灰色调,立体构成模型要求用单色材料,等等,让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

其次,对于作业内容的完成条件也有相对的限制,如平面构成作业完成的图形必须是强烈体现某种构成方式且符合形式美原则,立体构成作品中的某个面必须是与平面构成作业中的某个图形相呼应,空间构成作业必须在限定尺寸的立方体内进行空间的组合,等等。这些限制的存在能锻炼学生在各种条件限制下进行创作的能力。[4]

(3)教学课题练习表现手法的调整

传统构成课程中学生要花上许多时间来“精心”完成一张构成作业,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揣摩研究形式关系和创造构成造型。构成教学要真正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变革。以下几种表现手段对环艺专业的构成教学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计算机绘图表现

CorelDraw等矢量绘图软件可以自如地对二维图形进行复制、缩放、修改、变形变色,Sketchup等三维绘图软件可以迅速建立和修改虚拟三维模型。计算机绘图表现十分便于研究构成中单元形的复制与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并可以同时获得多种方案的比较,迅捷方便,把学生从繁重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力于造型的创造、比较和研究。

(2)三维实体模型表现

环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够把握三维形体和空间感,他们所使用的表现工具也应该更为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三维视觉判断,而三维实体模型无疑是最直观的工具。当然,这里所说的三维实体模型不是传统构成课的“折纸游戏”,而是运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对空间的想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设计与制作“概念型”模型。用模型构思,用模型推敲,用模型表现,对于初学空间造型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3)分析图示表现

分析图示通过勾画图形,以形象来辅助思考,把构思设计的不断生成、变化、深入、直至清晰明朗的整个活动过程表达出来。这种过程比单一的大脑思维活动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想法,有必要在设计启蒙阶段中就加以逐步培养。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共同建构的,构成课程做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在构成课程教学中,应引入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有益经验,并与本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2007,(4):48.

[2]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1):14.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概述

手绘技能是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设计内容通过手绘的方式将所描绘事物真实、形象地描述出来,通过手绘方式,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意图以及设计理念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手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草图式手绘,这种手绘方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以及表达意图,并将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快速地进行展现;第二种是效果式手绘,通过这样的手绘形式,设计师能够将其作品的最终设计效果展现出来,并可以加入设计师的设计主题与个性。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手绘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其设计素养,还能够培养艺术设计表现技术,因此,手绘技能是将设计技能与艺术表现、工程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的设计手段。

二、手绘技能对高职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手绘技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其专业素养,还能够加强对艺术的认知能力。长期以来,手绘技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都受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素描绘画开始学起,手绘技能则有助于表达其思想意识与思维能力,每一个设计师能够将其设计想法与表达意图清楚地传递出来,良好的手绘技能是功不可没的,与此同时,手绘技能也是判断每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强弱的主要依据。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手绘技能是培养其艺术设计爱好的一个良好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学习掌握手绘技能之时,还能够确立起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大方向。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现状

在多个高职院校实地调查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多媒体的依赖性十分强,完成设计作业之时,大部分都选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从而手绘技能受到了忽视。手绘能力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设计专业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学生在提交艺术作业之时,往往都是选择用电脑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艺术思想,却无法用手绘草图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思路,结构不清晰,导致了艺术设计创意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电脑设计的方案所花费的时间又远远超过手绘图的设计时间,这就使得设计方案更改周期变长,事倍功半。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手绘技能课程教学新模式

1.重视学生个性。

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到,视觉形象并不是对感性材料的复制,而是对现实感受的再次创作,所创作的作品具有想象性与创新性。在手绘方面,这个理论也是通用的,进行手绘的过程当中,要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作品,只有对作品赋予生命力才能够使得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真正的意图。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其独特的设计风格,除此之外,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艺术主观感受表达上多加努力,因为每一幅艺术作品都需要展示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思想。

2.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相结合。

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都是设计者向外界传达思维信息的一种方式,电脑表现方式能够表现出事物的真实的样貌,还原度较高,而手绘效果图的运用方式则较为简便,且生成迅速,作品的概括程度也较高。在设计理念角度来看,电脑表现能够将作者的设计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展示真实的材质的运用与最终的效果,但是耗费的时间较长;而手绘能够快速地体现设计者对于艺术的想法,并能够及时更改,展示设计者的设计才华以及个人艺术素养,所以,将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进行有效地结合后,能够取长补短,将作品材质的部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呈现,作者的设计理念则由手绘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够使设计者真实的想法完全地展示出来。

3.培养创新思维与提升个人素质。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创造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艺术设计专业,这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手绘设计图对于立意的要求是十分高的,需要学生对事物的描述有着很强的捕捉能力,能够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事物的特质,因此,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个人专业素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姿百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从广泛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所蕴含的美,从而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与新奇趣,并将所见所感通过手绘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项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

4.适应社会竞争。

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到实际应用中的,因此,免不了与客户进行沟通以起到改善设计方案的作用。在对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设计者与客户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当与客户进行沟通时,设置者应为客户找到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客户也会有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就会适应与客户不断的沟通协调的过程,从而适应社会竞争。

总结

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加以重视,以起到塑造艺术综合性人才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艺术设计表达的不同能力,这样对提升设计思维以及快速捕捉灵感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邱玉磊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鲁潍,潘慧锦.室内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环艺专业;微课程;学生本位;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26-02

当前,微信、微电影、微店、微课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重大挑战,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备受关注,研究适用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为此,本文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视角,探讨了符合高职办学特点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13年,堪称我国的“微课年”,在这一年中,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教育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设立微课程组比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这些大赛促使“微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和焦点。然而,在提法上却存在着“微课”与“微课程”之分。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指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界定,如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郑小军将其界定为,以10分钟以内,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由此可见,在专家的界定中并没有完全明确“微课”与“微课程”异同,而笔者认为,以单一视频形式呈现的只能是“微课”,其中应包含其他配套教学材料,如课件、教案、习题等,但作为教学的“微课”不应该单独呈现,应形成真正的课程。“微课程”是指以“微课”形式体现的某一门课程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其中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由“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而来,即“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最早于2000年,出自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在文中,MaureenLage和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介绍了其在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模式,即“翻转教学”,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随后,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将其应用到化学课的教学中,帮助那些缺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一个固定的教学场所,将学生集中在一起,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将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化,将教师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的牢固,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强调是有限的,而“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知识点反复观看,更加深入地理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视频形式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录制,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初采用的是屏幕捕捉软件,形成带有讲解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可汗采取的是边画边录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最终都形成视频格式,然后上传至网络,学习者自行下载观看。

2.知识点清晰明确。视频时间通常为几分钟,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一般只能针对一个问题,使得视频的内容清晰明确,每个视频都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查找方便,学习的针对性强。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吸收知识,不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对视频中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就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所需资料,参考相关书籍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4.解放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通过视频在课前或课后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就可以不用课堂时间讲授传统知识点,将课堂的教学时间解放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课堂时间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学生知识点的内化、吸收时间。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

近些年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迅猛发展,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环艺专业高技能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特点有助于提高环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和维持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高职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多样化,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真心学习,积极进取,为了毕业后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努力;另一方面,有少部分同学存在混日子的现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专业也不感兴趣,只是找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学习上存在惰性。

2.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东西较有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物置之不理。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关注的要点。高职教学应从实践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环艺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仍然习惯于初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老师教多少学生接受多少,欠缺探索精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环艺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而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灌输。

四、“学生本位”的微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当前教育阶段要求下的新的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是学生本位教学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在实践教学中应探索“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使高职环艺专业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思考。

1.“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目标。“学生本位”即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一切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标。微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相应企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方向,主要面向室内装饰装修企业,培养具有较高室内设计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懂材料和施工工艺,熟悉从设计制图到工程预算整个工作流程,具有与所从事岗位相适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高职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具体结合“微课”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知识内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了解、掌握、熟练等不同程度为标准设定具体内容。

3.“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方法,将“微课”内容应用于课前和课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外时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效利用“微课”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课堂内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答疑解惑,将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

4.“学生本位”的微课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以量评价”评价标准,真正实现“以质评价”的评价模式。“微课”的教学评价颠覆了传统的“一对多”评价方式,即由教师一人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本位”的学习带来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评等信息化的评价手段。

总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更加充分地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研究适合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国外已有比较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我国对此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研究适用于我国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性研究,发挥微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饰、平面设计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国内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1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1  不同类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专业教学上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依靠国内外的一些专业参考书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补充,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院校偏重的方向不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也出现不同特点。

1.1.1  建筑类院校课程体系

建筑类院校是倾向于建筑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较多的是参照建筑系的课程,再结合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来安排教学,最终成为具有建筑特色的艺术专业。

1.1.2  艺术类院校课程体系

艺术类院校是倾向于室内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我国前二十年的环艺专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近几年为了拓宽专业层面,使其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这一类的院校正在相应地增加诸如景观设计或有关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

1.1.3  农业类院校课程体系

农业类院校是倾向于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植物造景运用方面比较擅长,所以课程体系多参照园林专业安排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

1.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过分重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学中脱离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了解设计的整个流程和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实践课程只是在教学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其次,一些院校对艺术专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为了扩大招生开设艺术专业,而在投入上却非常少,造成实践教学的环境简陋。再次,师资力量上为了评估盲目的引进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些老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难在实践上指导学生,使得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

2 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领军方针,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可是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的环艺毕业生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能使农业院校环艺教育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需坚决执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为了能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阶段,真正做到掌握专业技能,关键措施在于必需对农业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根据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人才所需专业技能,将环艺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室内外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告公司的装饰方案设计、制图、设计表现、工程管理等岗位。围绕岗位定位,我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根据农业院校特色,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划分课程模块,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3.1  分析行业企业背景,构建平台、模块为基本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我院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为四个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其中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以项目课程模块为主线,操作技能为核心,以项目学习成果为目标。根据调研,环艺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分为三部分:策划组织能力、方案设计及设计表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根据这三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扩展技能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力。

3.2  建设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环艺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学习并运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先进课程开发理论,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建成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体的环艺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充分体现岗位特色。

                   表1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换表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能力

展示场地设计

展示场地设计能力

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制图能力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能力

3.3 开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与环艺专业结合紧密的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社会行业上的综合竞争力。

3.4 实施课证融合,推行"双证"制度的课程体系

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融入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获取学历证书,还必须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我们结合国家和地方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确定了室内设计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作为环艺专业的工种证书,这两项证书也是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两门课程紧密联系的。

3.5  建立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的课程体系

一个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对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缺,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学习者的能力鉴定方法采用书面考试和口头陈述结合、理论测试与作品制作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等,并建立课程学习方法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学习者认可度进行评价。

4 课程体系优化的实施过程

4.1 通过市场调研,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

4.1.1 培养目标

我院环艺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满足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牢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应用软件的运用,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室内装饰设计、 景观园林设计、制作及工程管理工作的,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4.1.2 职业岗位群

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方案设计师(含设计助理)、设计绘图员、监理员、施工员(含预算员)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4.2课程设置优化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岗位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我们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我们做了以下优化措施。

4.2.1 调整专业课程名称,确定教学内容重点

《素描》与《色彩》两门课程一直都是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前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纯美术专业的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来训练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自由表现。而在环艺设计中,单纯的美脱离了设计,实际是无法存在的,故而按此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基础较弱,在专业教学时设计表现力受到制约,很难达到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将这两门课程分别调整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在确定教学内容重点时要求教师需要将美的表现融于设计中,对色彩和素描的理解和表现是偏重于理性的。

4.2.2 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增加专业方向课门类

     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合成《设计基础构成》一门课,课时数由原来的三门课周课时共12学时调整为8学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从高职高专的学制、学时出发,原有三门课基础课时量太大,而且专业面尖、狭,部分内容在三门课中不断反复讲述,如"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基本造型的共同要素,课程内容重复,调整后不但减少了重复性,在作业的布置练习上也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另外,还将原先专业基础课《景观规划设计》、《展示设计》等调整为专业方向课,并增加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应用》、《室内装饰工程装修实务》、《实用装饰工程预决算》、《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四门专业方向课。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2.3 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和《设计速写》整合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整合为《景观规划设计》,原先的教学大纲中这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只占总学时的30%,现在调整到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各占总学时的50%,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4 增设学院专业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结合学院农业院校的优势,增设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室内绿化装饰设计》、《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2.5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突显实践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院在环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一方面保留了部分原先课程内的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将很多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取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实训课程,采用一周课程实训的方法,配备专业实训教师,进行专门的能力训练,如《设计素描与色彩实训》《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实训》《设计基础构成实训》《室内设计实训》等。我们还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安排2周时间,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环境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集中实训,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足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4.2.6 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考核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除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进行理论考试外,其他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上机考核、快题考核、作业考核等,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这种改革,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5 课程体系改革的反思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社会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相结合,吸取他们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遵循教学的普遍性和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殊性,拓展课程体系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满足高级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形成新时期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新的课程体系。

虽然我院目前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时代会发展,专业会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2-123.

董  翠.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36):200-201.

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_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视觉杂谈.2008,84-85.

专科环境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环境艺术(二维设计);中外美术史;课程改革

本校的二维平面方向主要面向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二维平面基本理论和二维平面设计专业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熟练操作 各种设计软件和Office办公室软件;具备优秀的文字组织及处理能力;有一定审美品味,对色彩、时尚元素具有敏锐的触觉;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的专业气质,且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能适合在各级各类二维平面设计如:出版教育、生产制作,商业广告和展示会展单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本课程的意义和教学内容

按照二维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外美术史》重点介绍中外美术发展史上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艺术创作奠定较强的艺术修养基础通过对中外艺术发展史上一些著名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对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摄影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的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技能,但设计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并不是无木之源,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作需要素材、需要传统,中外美术史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美术流派和造型艺术特点,能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二、中外美术史教学现状

在如此少的课时内完成这样多的教学任务,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容易陷入盲目赶进度的误区。同时,高职院校《中外美术史》课程也面临着诸多的不足:

1、高职专业领域美术理论师资力量不足。

专门从事美术教学的高职教师本来就不多,本校是建设类高职,虽有环境艺术专业的支撑,但还是面临着美术理论教师的匮乏。高等院校虽然有不少的美术理论博士生、硕士毕业生,但却并非都愿意从事美术理论教学。而引进专业教师有一定的流程和手续,除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美术类课程的教授,一人多能,兼任多门课程的教授。高职教师不同于本科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进行双向发展。高职院校缺乏科研传统和设备支持,以教学为主。这也决定了除了专业的美术类高职,综合类高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授课能力,相对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美术理论上的钻研、积累和沉淀。

2、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非常厌恶,没有养成对理论学习的良好习惯。二维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招生,本科类的艺术专业的学生考分非常低,高职也同样如此,对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后果是,上课迟到早退,或者玩手机睡觉,但是如果引导得当,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现出乐于实践的特性来。

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36个学时,内容包含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两个部分,传统的美术史教学按照时间线来分类,有读历史之感,学生感觉十分枯燥。加之如今科技和资讯都十分发达,习惯了在网络和电视上接受声光电刺激的学生,很难沉下心来在理论的海洋中做学问。

三、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更好地进行高职教改,必须对《中外美术史》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充分备课,沉浸式备课

为了弥补师资理论不足,花大量时间备课,是没有捷径的。除了美术史、连带历史、哲学、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家个性观念、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以及生活经历等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网络的发达,使得获取各种渠道的资料成为可能,除了教材,还要从各种美术研究文献,画家生平传记等资料中吸取资料,在国外美术史的部分,如果之前没有太多的出国经历,可看BBC等制作的纪录片和上国外美术馆的官方网站。

2、充分阐述课程重要性

《中外美术史》看起来只是一门普通的理论课程,但实质上在普及美术知识、提高设计能力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作为学生却未必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做教师的将教学目的阐述清楚,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讲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二维设计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专业知识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和《中外美术史》课程又有着哪些联系。其次,讲就业,就业几乎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话题了,要将就业和课程目标联系起来,将《中外美术史》对就业的帮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确凿无误地告知学生,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三是讲精神,讲画家对艺术的献身精神,和职业联系在一起。

3、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进行视觉化呈现,像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和美轮美奂的世界艺术隗宝。而艺术史和历史密不可分,艺术家的生平充满启示和励志,可将课程内容故事化呈现,同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加上和学生的互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量化教学目标

要明确告之学生考试方法,如果方法得当,考试仍然是督促学习极其有效的。同时,大胆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除了传统的《中外美术史》采用的闭卷做题考试方法,还借鉴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的考试方法,这两门课的部分考试内容是辨识花卉和树木,然后写出名字。在考试中,有识别名画环节,要认识200个中外画家,辨识500幅画作,写出画作的名字,因为认识了作品,就等于认识了风格、特点、流派、作者、技法等……

5.巧妙安排课堂内容,专题讲解

如果直接按教材照本宣科是没有办法讲述完全的,因为内容是在太多了,可分专题来着重讲述。比如“敦煌”专题,就将当时的历史、宗教故事、艺术风格全部融入其中。

6.采取比较教学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将同一时期中外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也可对同一材质的中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可对同一材质的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比较。

7.可尝试模仿名画创作

在课程后,可布置一些新颖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对名画进行模仿,从创作的角度对名画有一个新的理解,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绘画技法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此影响十分深刻。

8.对当代艺术和设计充分理解

艺术不是无本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艺术也发生着改变,当代艺术融入了艺术家对艺术、人生和社会变迁的诸多思考。但现代艺术的特殊性,使得人们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评价和欣赏,只有熟悉艺术史,同时也留意当代艺术,才会对现今艺术家的创作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够讲解当代艺术,辅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就会产生艺术史“活”的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