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1
关键词:生态消费模式 存在的问题 构建对策
一、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界定
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生态消费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基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本文认为所谓生态消费模式,就是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的消费活动和消费结果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最少污染为核心,既有利于人类自身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不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一种消费模式。
2.生态消费模式和其它相关消费模式的辨析。一是生态消费和适度消费模式。 适度消费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它所强调的仅仅是消费规模的合理性,而生态消费包含了适度消费的全部内容,它强调消费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消费模式。二是生态消费和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着重研究在消费过程中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和污染,强调的是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而生态消费更加全面,涵盖了与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消费规模和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三是生态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是和生态消费极为相似,但是二者又不等同。可持续消费强调的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这种消费模式结果,而生态消费则把人类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统一,并且包括了实现这一消费的模式。
二、贵州消费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体方面。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总体人口承载能力较低,势必会引发资源与生态危机,当经济增长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时,人们开始大肆向自然索取,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人口膨胀所形成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增加的主要原因。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而受教育程度是构成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影响人口素质因素的条件下,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素质也相应越高。目前,与全国相比,贵州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不利于生态消费意识的形成。
2.生产消费和生活。贵州是资源优势突出的能源大省,能源利用率低,仍然是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资源的大量攫取和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大量污染物 ,必然会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贵州急需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贵州商品市场上绿色产品较少,并且生态产品价格较高,市场需求较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奢侈浪费的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满足于温饱,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同时也忽略了对普通食物的珍惜。购置商品主要不再是考虑其是否实用,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并且生活当中,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公共场所,这种浪费更为严重。
三、贵州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
1.宣传和培养生态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消费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应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 对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进行教育宣传看,向消费者传播生态知识,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对社会消费活动和居民个人的生活消费,从消费理念、消费政策、生产活动和商品评价等层面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科学指导,使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2.促进经济发展,着力消除贫困。生态消费模式的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的人均GDP和消费水平平均排在全国末尾,并且贵州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大力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贵州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提供保障。
3.加快生态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无论是生态消费品的生产还是生产的生态化消费过程都需要技术,生态技术的对生态消费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技术的应用,既能增加生态消费品供给量,又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生态技术是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技术保障。同时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必然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实现农业资源的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产业耗能和排放量,加快促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颂.贵州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
[2]王信.西部生态环境重建中生态消费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4).
[3]张洪慧,李家芝,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J].齐鲁学刊,2002(4):132-136.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8-79.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2
关键词:低碳消费;能源与环境;消费模式;消费行为
一、引言
16世纪,西欧各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至19世纪中期工业化完成。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主导方式,工业文明消费模式也随之而产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消费,经济系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之就将用过的物品当作废物而抛弃,其基本特征是: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从而给自然界的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史无前例的污染,使地球的支撑生命的能力严重削弱。
出于对人口持续增长、能源供给危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关注,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对人类低碳消费研究的兴趣。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促使国外学者们对能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如何鼓励人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果早期的低碳消费研究大部分受高油价和对能源安全的关心驱动,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受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纵览国外学者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如下主题。
二、对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barbara 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从评述传统工业文明消费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出发,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bill mckiben的《自然的终结》(1989),介绍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而产生的诸多后果,并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或者化学的问题,而是人口和经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聚焦于食品消费、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多数的环境破坏包括气候变暖都可以追溯到消费者的直接行为,如垃圾处理和汽车的使用;或他们的间接行为,如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es w e.,1995;daly h.,1996;duchin f.,1998)。2000年以后,对人们消费与温室效应关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weber(2000)用评估模型分别分析了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消费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kim(2002)对1985-1995年韩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对co2与s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费和居民对强排放消费品的需求程度的影响。以上的文献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消费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源环境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和反馈作用。2003年,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忧虑,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为人类消费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考量角度,使“碳排放量”与所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此后,国外许多学者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利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druckman and jackson,2009)。事实上,经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消费品需求的迅速扩大是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原因。因此,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意义。
三、对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
随着自然资源大量耗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势头不断蔓延,国外学者开始提出要在自然资源约束下谋求新的消费模式的设想。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定义可持续消费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显然,可持续消费模式正是一种低碳消费模式。2000年以后,对于“可持续消费”的进一步研究,引出“弱可持续消费”和“强可持续消费”两种消费模式。消费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消费的资源消耗量降低,即碳排放量的下降,国际上许多学者将这种单纯的效率改进称为“弱可持续消费”(spangenberg,2002;princen,2003;fuchs,2005)。然而,消费效率的提高以及表面上的绿色消费偏好仍会助长消费量的反弹。因此,仅仅提高消费效率还远不够,改变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模式,降低消费的总物质规模和碳排放才是实现可持续消费充要条件。兼顾效率提高,但以消费模式生态化转型为重心的消费则被称为“强可持续消费”。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展开有关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对于反映消费模式重要特征和内容的消费结构,mikael和hmo(2000)研究认为,环境的长期预防法则包括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长期结构变动。gert(2000)认为在生产和消费的生态现代化中要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消费导向型结构。carmen(2003)从消费者个人因素和关联因素两方面分析,认为过度消费是工业化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必须转向生态化的消费结构。还有学者研究了消费者具体的低碳消费方式,如循环利用、购买高能效电器、废弃物处理和绿色交通运输方式(geller,2002)。此外,就可持续和低碳消费影响因素研究而言,hensen和schrader(1997)、heiskanen和pantzer(1997)、burgess(2003)分别从消费伦理、进化论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定性的研究了传统消费模式转型的主要障碍因素。
四、对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
如何减少人们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消费模式一直以来是低碳消费研究的重点。虽然人们对低碳消费重视的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供应安全逐渐转移到如今的气候环境影响,但所有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如何使人们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
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20世纪20年代。ramsey(1928)首先提出了家庭最优消费选择模型。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现,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纳入著名的家庭最优消费选择模型(foster,1973;becker,1982;selden and song,1994;stokey,1998),即把污染存量或流量作为自变量进入代表性消费者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由于人们的低碳消费行为除经济因素外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很多非理性因素,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作用过程也非常复杂。因此,关于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分析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这股热潮在西方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成果。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内部(态度、价值、习惯和个人规范)和外部(经济和规则激励,制度限制和社会生活方式)因素对人们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如stern(2000)认为个人价值、生态世界观、对价值对象的负面后果、对减少威胁的感知能力和亲环境的个人规范等五种因素决定人们的亲环境行为。由于个体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因此外部因素对人们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消费者获得的信息表明他是低碳消费者,他将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继续他的行为方式(katzev et al.,1981)。在对118名意识到节约用电是公民责任的高用电群体的研究中,那些知道他们的态度与实际用电量之间差距的消费者比控制组更多地减少用电(kantola et al.,1984)。synodinos等(1990)分析表明,通过增加消费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会促使消费者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五、结束语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结合的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和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后代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从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低碳消费实现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们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和环境恶化不断加剧的严峻问题,因此国内有关低碳消费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国外低碳消费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有关的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3
[关键词] 可持续 消费方式 价值诉求
可持续消费是以消费的代际公平为起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价值诉求上,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理念、倡导尊重生态文明的绿色消费理念、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消费理念、追求构建“节约型社会” 的文明消费理念的价值精神。认真研究可持续消费方式的价值诉求,有利于从思想认识的高度提高公众推进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理念
以人为本,转换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推进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根本价值诉求。改变人类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并实现的,它既是一个内在的合规律、合目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在现实生态环境中发展的过程。人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意义主要体现在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人需要的不同层次表明人的不同的发展程度。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并且将享受和发展的要求定位到物质上,物欲的满足成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导致了人异化于自然,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的贪婪最终造成了自然界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于丧失。过度强调对物欲的追求,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可持续,除了要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对待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关系外,还要处理好代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把发展的权利与发展的义务统一起来,既要实现和维护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不能剥夺了后代人的发展权,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尽义务、负责任。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的保证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消费方式。
从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维度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一要从社会整体角度改变现行不利于人的发展的高消费、高(资源)耗费、高浪费和高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转变。要充分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法则,在进行消费时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当代人要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消费资源的责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二要从社会个体角度改变现行有违各种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引导消费者进行文明、合理消费。文明、合理消费是人性化的消费,即以人为目的消费。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体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像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既有形而下的各种物欲的追求又有形而上的精神与理性的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但消费不过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形而下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通过消费不仅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精神生活上的各种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二、坚持尊重生态文明的绿色消费理念
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追求树立尊重生态的绿色消费价值理念。树立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其实质就是要求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摒弃了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是一种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效率的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前提的现代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它要求人们在获得、生产、使用、消耗或享用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生态绿色消费要求我们把握的消费尺度,既要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开发和利用。要求树立和贯彻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反对出于贪欲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要把人们的消费和享乐限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挥霍地球资源的条件下,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绿色消费要求生产者以提供绿色产品为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生产模式;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改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模式,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要求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以实现消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意味着人与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谐,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迈进科学文明的新境界”。
推行绿色消费要解决由于绿色产品要求生产者和消费者额外支付的环境成本对绿色消费发展所造成的障碍问题。就生产者而言,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开发或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产品研制出来后必须争取绿色商品标志等。企业投入的增多决定了相同功能的绿色产品相对传统产品而言,具有较多的环境成本。对消费者而言购买绿色产品要付出比传统产品价格更高的代价。消费者从个体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的利益角度考虑会购买有机食品、生态服装、绿色化妆品、环保家居装饰材料等私益型产品,却往往不会主动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购买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护他人和后代的健康与安全的如可降解饭盒等公益型产品。化解这一问题,一要从制度上激励绿色消费行为,如通过价格、税收、收费、奖惩等手段来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使用和生产绿色产品。二要从制度上约束非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加快环保法规、企业绿色生产法规等法律制度的建设,严格约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使得企业的违规成本超过绿色生产所支付的环保成本,从而有效的制止企业的非绿色生产行为。三要加快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发展机制,要将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不仅与经济发展相连,而且与环保状况相连,从而保证各种环保制度、鼓励绿色消费的税收制度、奖惩制度的真正落实。四要重视绿色消费道德教育,加强绿色消费道德建设。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绿色消费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绿色消费的发展有赖于伦理道德的约束。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激发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人们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平衡,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人际和谐,注重对消费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使人们明白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设计,而且关系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引导人们无论是在制造消费品还是享受服务的过程中都重视生态平衡,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热爱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消费理念
现行的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巨大代价的,产生了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日益困扰人类发展的问题。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从价值指向上看,推行可持续消费方式体现了一种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消费理念。
现代消费理念注重消费的适度性与和谐性。一要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否定浪费型消费方式,关注消费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适度消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适度消费摒弃“消费和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就更幸福”的价值观,把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标准。同过度消费相比较,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它不反对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度消费的挥霍和浪费。适度消费既是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要求又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需求,是实现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适度消费,首先要求制造和选用消费品,无论品种、类型还是质量、数量,都应适合特定的生产或生活需要。要着眼长远发展。无论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要通过节约为自己和后人的长远发展留余地。其次要有适度的消费增长水平。从消费与收入、收入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和把握消费适度增长,按照适当增长的标准来调节消费增长率。二要倡导和谐消费。消费必须贯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体现社会公平,注重消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实现消费自身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消除目前社会消费领域存在的迷信消费、愚昧消费、灰色消费、黄色消费、消费结构畸形等种种不和谐现象。要实现消费内部的和谐,注重消费结构的协调、消费差距问题的解决。要重视消费与外部的和谐,重视消费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协调。要达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社会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与生态消费的和谐统一,实现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可持续消费不是降低生活品质,恰恰相反,是对真正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可持续消费不是反对消费,而是开拓了更丰富广阔的消费空间,创造更高级更多样的消费需求,从而开拓了经济发展的新的契机。
四、坚持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文明消费理念
“用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取代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要把消费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采取符合自然生态演化规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内在蕴含着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价值取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的无限性是永恒的,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能力有限。今天,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推行可持续消费方式,折射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明消费价值理念。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性的价值诉求,是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的必然逻辑,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通过可持续消费推进构建节约型社会,一要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坚持“全面厉行节约”的政策。生产领域的节约是以经济效益即投入与产出之比来衡量和规范的。注重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活领域的节约是提倡正当消费、文明消费。要引导公众明确节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明确节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要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国家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文明生产,对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企业及个人予以奖励,对节能降耗的技术、设备、产品予以推广;对达不到标准者予以惩罚。要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项目准入制度。从资源如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制定较高标准,满足标准的项目才能上,否则就不准上。要建立落后产品、工艺、设备淘汰制度。要建立重要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调节消费运行,这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维护消费安全,构建节约型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步楼:积极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6,(12):10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4
目前,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学术界尚缺乏权威的统一界定,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和研究侧重点出发,对生态文明的表述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所差别。但是,如果我们“”地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不管哪种生态文明的概念表述当中,都蕴含着一个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生态文明,实际上是在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范畴非常广泛的命题,设计的因素也非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来自多个方面。但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注,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类的生活福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建设,这也正是我国政府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经济建设过程的根本目的所在。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扬弃,生态文明和传统文明既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的工业文明过分看重经济增长,忽视甚至无视环境和资源代价,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放缓甚至放弃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改变的是传统文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文明发展的终极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还是创造生态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有机结合,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如何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一般而言,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生产领域的融合。毋容置疑,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依然是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因此,“生产”依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必须构建新型的生态型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产业为主导,以新型生态技术为支撑,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然而,如前所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促进生产、发展经济固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但仅仅靠生产领域的“一枝独秀”还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除去生产环节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其它领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居民消费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简单公式描述了社会大生产的循环与周转过程,由此可见,“消费”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关键结点,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生产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因此,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况且,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上层建筑的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和社会公众产生十分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建设也亟需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而消费作为和社会公众联系程度很高的日常生活环节,可以很好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效传达给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技术带来的优势和便利,使得新型生态经济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过程更加顺畅,更加有效率。
2传统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背离
虽然从总体上看消费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似乎已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但消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不同的文明阶段,每一种文明形态都会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消费模式。在漫长的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社会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并无实质上的消费可言。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依旧十分低下,再加上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因此在农业文明阶段消费只能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还是与消费无缘。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起源于工业文明阶段,建立在技术革新和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强,使得人类社会财富的生产能力超过了保障基本生存的需要,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工业革命催生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传统的世袭特权阶层被打破,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劳工阶级,在劳资双方的长期博弈中,社会大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和利益,资产阶级为平衡和缓和社会矛盾,在社会财富的分配领域也逐渐地向社会公众倾斜。普通民众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消费行为的普及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也第一次真正走向了消费社会时代,消费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业文明催生的消费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消费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终于摆脱了财富短缺的桎梏,人类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消费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平等程度也大大加强。然而,传统的消费模式是把双刃剑,消费在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注重的是短期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发展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极少考虑,甚至视而不见,这样一种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发生过著名的“公害事件”(另一种说法是“十大公害事件”),很好地证明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弊端。除此之外,和工业文明相匹配的传统消费模式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艾伦曾经这样描述消费社会:“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作为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者扔掉。”[1]究其原因,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以生产为导向的,为保持生产的连贯性,必然要求长期保持巨大的消费能力,因此,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对国民的消费是极力鼓吹的。事实证明,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有着极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发达国家20%的富裕人口消费支出已经占到全球私人消费支出总额的86%,与20世纪50年代比较起来,日本在80年代消费的铝、能源、钢铁、汽车分别是前期的的4倍、5倍、25倍和4倍。就总体情况而言,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消费主义扩张之后,欧洲与日本的人均资源消费已经大体和美国持平。[2]更为严重地是,传统的消费主义会导致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从短期来看,过度膨胀的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消费模式只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并且大量地造成资源消耗和浪费,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这其中固然有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无序膨胀等主要原因,但传统消费理念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当中,对后者的消费模式是竞相效仿的,殊不知这种消费模式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极限,最终将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提前进入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状态,“寂静的春天”一旦真的到来,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工业文明孕育下的传统消费模式是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从根本上相违背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形成相应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需求的新型消费模式。具体到我国而言,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国民消费能力也极大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同时,2012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为210307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即便扣除通货膨胀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也有12.1%。[3]与此同时,消费也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类似,我国迅速增长的国民消费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急剧地上升。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2011年增长3.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2.5%;原油消费量增长6.0%;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0.2%;电力消费量增长5.5%。同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已有的57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2.4%。近岸海域现有的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四类、劣四类海水占23.9%。在长期监测的316个城市中,轻度污染的占20.3%,中度污染的占0.3%。[3]
+-究其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走的依旧是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看重的仍是“扩大生产、促进消费”,由于人口总量和资源分布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很少。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淡水拥有量、人均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32%、27.4%和12.8%,其它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的资源消耗量却保持在很高的层次,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消费环节产生的。例如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占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在体积上甚至达到了1/2,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450亿双,相当于消耗了166万m3的木材。[4]建立在庞大人口基数基础之上的传统消费模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重,我国现在已经是多种资源的第一进口大国,这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传统消费模式滋生出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显像化,并且助推了盲目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对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德和伦理造成了腐蚀和破坏。传统消费模式带来的这些弊端都是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必须及时地加以改进和修正。
3新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途径
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消费模式虽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但因为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型消费模式。和传统的消费模式比较起来,生态消费是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宗旨,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品为媒介,以生态消费伦理为指引。新型的生态消费模式强调的是消费的合理性和持久性,生态消费要求能够给经济发展带来长久的推动作用,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径,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对生态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管控。尽管从一般意义上看,消费属于个人行为,政府似乎不应该干涉,但个人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系统天然的整体性和公共性决定了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选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无效使用,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我国社会现阶段少数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不仅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使得因收入差距过大形成的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日益彰显,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在宣传和动员机制方面的优势,对国民消费模式进行及时的引导,促使全社会尽早形成生态消费的理念,倡导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对奢侈消费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制,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规范全社会的消费理念和模式,将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其实,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对国民消费也会有所调控,这一点从西方国家政府对消费者环境义务的法律规定中可以明显看出,例如日本《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第5条规定:“消费者为适应经济社会之发展,须自行修得有关消费生活之必要的知识,并有采取自主的、合理的行动,以积极的促使消费生活安定及改善之任务。”韩国《消费者保护法》第4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主动吸引专业知识来维护权益,并采取合理、自主的行为来促进消费者生活水准的提高。[5]而我国现阶段在法律层面对消费者环境义务和责任的规范还很少,即使涉及到的部分操作性也不够强,留下了很多漏洞,值得我们反思。生态消费产业的形成,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消费虽然是国民的个体选择,但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不会凭空产生,相反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这就是消费的对象———商品,商品是生态消费模式的载体,是生态消费理念的物化。因此,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是以大量的生态型商品为前提的,生态商品的生产是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物质基础,离开生态商品的支撑,生态消费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的主体,企业是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者和供应者,这就要求企业在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生态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主要中间渠道。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承担着更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和职能。除传统的经济型组织色彩之外,企业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企业重新塑造自身的生态人格,树立生态管理、生态生产、生态营销的新型企业伦理和文化,从商品的最初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采取生态化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生态经济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企业应抛弃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以消费为核心的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重新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生态伦理,通过自身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创新构造,提供大量的生态型消费商品,为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消费理念的推行,需要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政府宏观层面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动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势必要求构建多样化的参与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必须获得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通过消费领域和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使社会成员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福祉。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公民都应从自身的消费环节入手,形成理性的个体化生态消费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型的消费理念并不是限制社会成员的消费,更不是降低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生态消费模式提倡的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这和传统消费模式鼓吹的“大量消费、奢侈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已经证明传统消费模式超越了地球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生态消费是通过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为人类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撑。社会个体生态消费理念的塑造与普及,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细化到社会个体成员的现实生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扩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为广泛的微观基础。除以上几个主要环节之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还需开创更多的实现路径。譬如,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我国现阶段的传统消费模式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的,这其中既有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同时也有发达国家的有意为之。实际上,西方国家对自身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形成的传统消费模式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整体富裕与繁荣之后,西方社会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弊端有着深刻的反思,西方社会总体层面的消费理念在日趋成熟,国民消费逐步在回归理性。然而,发达国家自身消费模式的改良并不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同步调整,传统的产业模式和商品生产依旧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急于将传统商品向外倾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对传统商品的需求维持着巨大的市场容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发达国家传统商品出口的首选。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5
内容摘要:在全球陷入资源短缺危机的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需求决定企业的研发方向,影响着企业投放市场的产品结构,对低碳消费习惯的合理引导也将成为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可行途径,从而为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低碳消费 可持续发展 消费转型 政府引导
消费可以指导企业的生产,改变企业向社会提品的形式与数量。过去,由于物质缺乏导致强大的消费动力,促使人们在消费中养成众多不良行为习惯,这些消费行为和习惯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要改变人们的这些不良消费习惯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构建一个低碳的消费模式。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消费转型
1.低碳消费可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目前,我国居民在消费中有很多不合理现象,如:“过度消费”、“炫富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低碳消费概念的提出可以转变人们不良的消费观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消费模式。
2.低碳消费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消费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这将催化经济结构向更合理、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向发展,使消费者的消费重点由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低耗环保型产业转移,偏好更低耗的产品。
3.低碳消费将改善消费环境。低碳消费帮助消费者改善消费结构,低耗环保产品将更得消费者青睐。政府也将针对低碳消费的要求转变职能,运用行政手段营造低碳消费环境,因此政府需不断提升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指导生产企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
(二)低碳消费有利于科技进步
低碳消费有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快低碳产品的更新和换代。在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中,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产业政策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采取符合消费意图的消费,从而会加快低碳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低耗能科技的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三)低碳消费加快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新能源是指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易获取等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低碳产品的消费会带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大缓解传统能源的采掘压力,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策略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消费领域的变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消费者不断克服消费倾向惯性,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的引导和消费者个人的努力,逐渐形成适应低碳经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政府要引领低碳消费
政府作为社会消费的引导者和行政决策者,在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需要综合利用制度支持、国家财政税收等多种机制,协调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并在低碳消费中树立“低碳化”运作的榜样。从全局来看,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领低碳消费:
1.建立低碳消费支持机制。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应当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并逐步禁止非“绿色”产品、能源密集型、资源耗费型产品进入市场,创造绿色、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大对非“绿色”产品的检查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道德建设,提升消费者的道德素养,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善用国家财政税收的调节作用。财政税收调节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调节,对引导社会合理消费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在现行的资源税的基础上,把一些必须进行保护的资源(如土地、草原、森林、湖泊、海洋、滩涂等)列入征收范围,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煤炭、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产品征收消费税,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手段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绿色的消费。
依照“谁污染,谁交费”的原则设置生态建设税,对生产污染环境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存在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征收生态建设税,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噪声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以作惩戒,所收税款可用作环保设备和减污设备的购置。
建立“绿色关税”,有效保护可能枯竭的国内资源,鼓励企业出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同时禁止污染产品的进口,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在国内也可通过对绿色产品进行价格补贴、设立绿色消费专项奖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的低碳消费。
3.政府自身也要进行低碳化运作。政府既是低碳消费的引导者,也是低碳消费的倡导者。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车多为大排量汽车、“文山会海”造成大量的纸张浪费、办公大楼配备高耗能灯具等。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倡导低碳消费的同时自身就要进行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的数量和排量、减少纸张的浪费,逐步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办公建筑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二)支持环保企业并引导企业低碳设计
企业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大责任,要引导企业实现低碳生产,政府就要对那些环保型企业给予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污染处理系统,减少“三废”的排放,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对那些环保型企业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和赞助,如发放补贴、提供科研资金,引导企业研究低碳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
同时,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引导公众在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选择,才能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企业作为低碳产品的提供主体,在设计、生产产品时也要考虑如何提供符合低碳前提条件下更方便的产品和服务,若低碳产品使用起来不方便,价格偏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都会降低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热情。为何一次性筷子等产品屡禁不止,这其中固然有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但企业如果能设计、生产出一种取代一次性木筷的更便捷的餐饮工具,一次性筷子很快就能够消失。
(三)媒体应加大低碳宣传并做低碳宣传的使者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居民了解当前社会形势接收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导居民低碳经济模式下合理的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对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广告宣传也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人们的学习型消费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媒体进行消费引导有其自身的特点,媒体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对各类典型比较敏感,各类媒体通过发现典型、捕捉典型、分析典型、宣传典型进行消费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媒体应通过具体商品和典型案例开展低碳消费教育,另一方面媒体可以利用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不断提出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和消费见解,并对新兴行业或新上市的产品、服务大力宣传,鼓舞大众参与其中,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四)鼓励学习型消费并引导家庭低碳消费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是社会综合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家庭也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单位,承担着生产、教育和消费等多种功能。家庭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对个人的消费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实现低碳消费必须重视对家庭消费的合理引导。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和习惯,拒绝“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碗筷等)、“便捷”消费(如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以及“高能耗”消费(如大排量汽车、大功率空调等),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要鼓励学习型消费,提升消费的质量和层次,追求文明消费。学习型消费就是以学习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消费活动。学习型消费既可以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谋求职业的进步而进行的学习消费,也可以是为了提升生活境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进行的学习型消费。学习型消费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实现人的精神满足为主要目的,因而相比以前的纯物质消费更能节约资源,切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毋庸置疑,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学习型消费必将大有可为。
(五)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并诉求消费正义
首先,要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和政府引导,让消费者了解文明消费的内涵,建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成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购买偏好,让低碳消费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倡导绿色购买,低碳处理,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低碳消费行为,发展低碳产品市场,将绿色产品作为消费产品的构成主体,鼓励消费者绿色购买,拒绝高耗能、高污染和不可循环的产品上市流通;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与绿色处理,拒绝传统的“抛弃式”的简单处理,提升消费的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诉求消费正义。在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消费的目的和态度从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转变为满足占有欲望,从而对资源进行无尽的物质占有,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而在低碳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必须诉求消费正义,即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消费者应主动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生活的幸福。在低碳消费环境下必须摒弃现有的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物欲横流,应当积极诉求消费正义,引导人们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发展。
结论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的过程,必将经历漫长的积淀过程才能实现,同时也必将给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不断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在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层面都能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消费者不断加大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与偏好;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实现消费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不断提升消费者自身素养,促进其文明消费、合理消费。由此可见,对以低碳经济为内涵的消费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2)
2.潘家华.引导消费者行为发展低碳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9
3.蔡林海.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6
一、引言
在“人类中心主义”时代,人类似乎成为生态系统的“主宰”,对生态资源的获取也近乎是“掠夺”式的,进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就自然是以牺牲其他生态物种的利益为代价,因而造成了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诸多生态问题。生态消费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它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消费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二、生态消费及其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人类文明演绎的必然结果,它是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消费品本身是生态型的,消费品的来源是生态型的,消费过程是生态型的,消费结果是生态型的。相对于主要由个人或家庭做出决策的传统消费模式,生态消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即它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要求与功能。它要求将人类的现在需求和未来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具有跨时空的特点;将人类发展的永久性需要作为当代人的消费前提,使消费需求的功效具有延续性与持久性。
第二,节约性。生态消费能有效利用地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资源的耗费,特别是稀有贵重的资源及有毒有害的物质,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简化产品结构,并尽可能地使资源得到最大的重复利用。生态消费提倡节俭,反对过度消费。在我国,节俭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实行节俭消费尤为重要。
第三,无害性。生态消费需求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乃至废气物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最小化。提倡生产低污染油漆和涂料,粉末涂料,锌空气电池,不含农药的室内驱虫剂,不含汞和硝的锂电池,低污染灭火剂等等[1]。
第四,科技性。生态消费需要生态技术。工业社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于是人类发明和使用人和自然和谐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充分吸收工业技术的合理因素,尽可能地消耗其负责效应。这就是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生态技术,利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第五,生态性。生态消费也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和过程。它符合经济实惠和生态效益的要求,符合平等、人道,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它不仅包括购买和使用生态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消耗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生态消费自身的消费品是生态型的,这些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以及消费后的每个环节都是符合生态要求的,以避免生产和消费后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第六,协调性。一方面,生态消费要求人类物质消费上不能过度和奢侈,而要以适合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程度为原则;要求人类应该大力崇尚有益于创新和创造力的精神消费,作为人类完善自身、追求真善美的动力。生态消费还要求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即不能搞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超前消费,也不能只顾“高积累”而抑制消费。另一方面,生态消费要求人类消费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自我消费与他人消费的协调,当代人消费与后代人消费的协调,消费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消费需要与民族文化价值观相适应。
第七,和谐性。生态消费很重要的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2]。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由自然孕育、哺育了人类,使人类得以产生和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不仅要利用好自然、开发好自然,更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既要考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和自然要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全新的生态消费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民众都要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
三、我国实现生态消费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在生态消费方面的制度还存在诸多尚不尽人意的方面,具体表现在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生态消费宣传不力、生态产品市场管理体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缺、政策体系滞后和生态产品的市场定位错位等问题。对于如何走出这种“危机”,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强调下面几点:
第一,加强全民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现代生态观念。生态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大力加强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态消费教育,提倡节约、抑制过度消费,呵护自然,让生态消费内化为消费者的自律和自觉行为,实现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同时提倡节约,抑制个人的过度消费,减少甚至拒绝使用一次性消费品,减少和拒绝一次性包装品,实现生态消费。
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生态消费法治机制。建立生态消费模式,还需要政府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强生态消费品市场法律体系的建设。在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法治教育制度来强化意识和规范行为。整个人类的消费行为都要受到环境资源因素的制约。为了把传统的消费模式转移到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轨道,使全体国民树立起生态消费的意识,摒弃高消费的陋习,就必须制定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把环境的代价纳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范围,以法律手段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以确立新的成本观,即企业在对成本和效益核算时加上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以彻底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率。同时政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制裁措施,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大企业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成本。
第三,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效益。生态产业是生态消费的支撑点。发展生态产业就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不止发展生产企业,而且还要发展绿色营销企业,形成生态经济效应[3]。生态产业发展要重视生态导向,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使其渗透到消费领域。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强生态产品的开发,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运输、存储等都要坚持生态标准。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在内的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生态销售体系;建立生态市场体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必须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生态产业的发展。建立生态消费,不仅需要法治,还要扶持和激励。政府应将生态产业作为国家支持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生态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和建立审计制度,促使和鼓励企业实施“生态营销”战略,建立严格的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实行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环境保护经济刺激等制度,采取强制执行等手段,促使企业加强“生态营销”;制定奖励措施,对开发生态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投资加强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