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资源监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1
关键词: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89
1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留的一些问题
1.1 生态文明建设中土地利用集约型机制的匮乏
在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这个问题非常棘手,国内每年不断增长的建筑用地需求和建筑用地的整体审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持续的延伸,相对来说,国内的土地管理系统却异常的粗放,一些很明显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低密度和分散的特点也十分突出[1]。此外,由于中国的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存留现状,再加上近几年的耕地面积飞快的减少,这也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接近危险边缘。
1.2 生态文明建设中矿产资源管控机制的匮乏
在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很特殊,主要位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国内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为煤炭,而更加高级、优质、容易利用的化工能源却相对稀缺,中国资源分布和整体结构的发展已经慢慢地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此外,国内矿产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一些气候上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抵触。中国相对简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一些地方反复挖掘开采的问题非常严重,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矿产资源管理必须强化优化[2]。
1.3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匮乏
基于中国的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但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稳定控制项目却相对不足,一些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相对落后,整体工作停滞不前。面对国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和不规律开采状况,国土资源领域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1.4 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资源开发科学规划的匮乏
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项目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只有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规划审批,才能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条件上,打造完整的国土资源控制措施。然而,在近些年国内海洋资源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系统正在迅速的退化。据可靠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海域海水低于或等于劣4等的海域面积超过了七万平方公里[3]。
2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分析
2.1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性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可以从空间规划、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管理的角度优化国土资源的布局,以达成协调发展的框架。第二,国土资源部要统筹区域项目资源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全面发展,在国土资源范围内进行健全完善的发展规划设计[4]。第三,国土资源部要统筹不同行业的资源配置,确保不同的产业都能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统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规划的步调。
2.2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力度进行强化
国土资源部门在加强国土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同时,也要提升国土项目实效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环境调查报告,集中管理的各种问题,确保监测项目规划。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的集中维护与工程分析。为了确保地质行业信息更加完整,在加强监测工作的同时,保证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维护。
2.3 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力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工作,对使用土地的项目实施合理的控制办法,提高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性,提高效果和现场管理质量,切实维护土地综合生产项目的发展。在利用国土资源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坚持节约和长远发展的态度是必不可缺的,这样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之,在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充分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措施,优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完善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以保证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规划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芝.保证现有耕地资源红线,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6(16):121.
[2]张朝平.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推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资源,2015(06):113-114.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2
关键词:森林 资源 监测 社会发展 周期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29-01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方针,人、自然、资源相互协配合、共同、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断主要问题。在人类对森林的价值以及森林的环境功能、社会经济效益认识程度不的提高的情况下,近年来森林的资源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乃至世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森林资源监测以及生态环境的监测主要是指在限定的时间以及空间的范围内,将采集出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处理分析,对森林监测系统等进行分析以及评价,为我国的林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提供更加准确的服务信息。
1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来讲,正处于全面建设发展生态林业发展的战略,同时深入推进我国的林业产业由传统的方式向现代林业产业逐渐转变,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设,也是我国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依据目前我国林业监测系统来讲,基本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森林资源监测;第二类为荒漠化沙化监测;第三类为石漠化土地监测;第四类为对湿地资源进行监测;第五类为对野生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第六类为森林生态定位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资源监测。
1.1 我国森林资源的监测情况
就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管理制度主要根据的是我国所制定的《森林法》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为森林资源的连续清查;第二类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第三类为森林作业设计调查以及年度森林资源的专项调查。对于调查类型不相同的调查主体其落实单位以及间隔的期限各不相同,同时所使用的调查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已经从原有的单一航空拍摄照片目测小班蓄积调查发展到分层抽样调查;从原来的数量化航空蓄积调查方法发展到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调查;同时调查方式对数据的获取方式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由原来的目测、航空拍照等逐渐发展到运用雷达以及3S等先进的技术。
1.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森林监测的主要对象依然是森林的面积以及蓄积,并且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过程中的样地调查因子仅仅有不到八十个,即便是我国在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新加入了一部分调查因子,但是生物的数量、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森林健康等三个重要的因子,在我国森林资源一类清查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涉及到。我国相关的专家曾经指出,我国林业发展的一类清查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1)不能达到新形势下林业发展要求以及全球资源评价的需要。
(2)我国森林资源清查效率较低,不能达到我国林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要求。
(3)森林资源系统具有较大的惯性,具有较小的抗干扰能力。
(4)对于森林综合监测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由于经费的紧缺使得科技进步较慢,并没有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应用中。
(5) 森林资源综合监测,并没有专家予以全面的支持。
我国现在所使用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主要使用的是抽样控制与小班调查结合的方法。但是二类调查方法由于资金的匮乏,造成了相关的仪器设备都比较老旧,导致了我国不同县的调查情况并不一致,调查质量良莠不齐,调查的方法落后,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调查出的内容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森林监测的发展需求。
2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构架
对森林资源的综合监测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监测是我国林业管理以及生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构建我国林业体系、发展现代化林业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总体构架是以林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核心,通过与森林、荒漠以及土壤沙漠化的生态定位等专项监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应用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对森林监测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构建起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信息综合管理以及服务系统,从而进一步形成有组织内容、技术能力、信息高度综合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情况的综合监测系统。
2.2 森林监测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
通过对不同的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全面构件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的综合监测体系,是现阶段我国林业监测部门的首要工作内容。依据我国社会监测体系的需要,现阶段的森林综合监测体系主要的监测的内容有六个大项目一百余个调查因子。
2.3 森林综合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的要素
森林资源与生态情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构成:组织体系、经费投入以及技术体系的支持。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组成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的基础。森林综合资源组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由国家级的综合监测中心、省级综合监测中心以及市级、县级综合监测中心等三个大层构成,主要采取的是分级管理责任制。对于监测体系来讲,技术体系是其建设的基础。构建全面的监测技术体系的重点是需要以监测资源为基础,将监测对象从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等逐渐过渡到生态系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监测方法、监测指标以及其他一些资源进行整合,随后进行统一的处理,通过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管理,为各界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伟生,周佑明.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4):8-11.
[2] 佘光辉,林国忠,温小荣,等.森林二类调查方法的改进及角规抽样监测体系的建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5):11-14.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技术涉及到诸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比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等;最初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工业污染状况,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环境监测已经是监督和测定大环境的污染状况,从而合理科学的评价大环境的质量。
1、生态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以灾难的形式向人们述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需要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又需要对生态的运作发展规律熟练的掌握,而环境监测技术就可以有效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要想对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只需要合理的运用生态监测技术即可,并且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还可以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图表、数据等等。要知道,污染源的监测以及生态质量的检测并不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唯一内容,还需要对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平衡问题和资源的开采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动态监测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把握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和其他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态环境领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区域内的大生态环境,重点内容是监测大范围的生态破坏情况,然后借助一些专业知识来对大范围的生态状况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来实时的调整生态环境,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2、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因此,就需要向更深处和更广泛处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开展,比如恶劣的天气等等;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积极的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具体来讲,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分别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具体指的是采用卫星作业的形式,卫星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十分敏感于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而这种物体的电磁波可以将物体本身的位置以及表层等的变化给有效的反映出来,针对这个特点,遥感技术就可以让远程监控得以实现。因此,遥感技术其实是对生态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远程监控。
在监测的过程中,遥感技术还会对远程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地面的信息收集站所收到的信息都是数据库的形式,这个过程不需要花费过长的周期,并且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海洋、森林、草原等等。以草原植被的遥感监测为例,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可以这样解释:目前,草原植被的荒漠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草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那么只有一种颜色存在于卫星感测图上;如果有荒漠化问题存在于部分草原当中,也就是不断的在减少草原植被区域,那么这些区域内的草原电磁波会和完整状态下发出的草原电磁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电磁波的不同,在感测图上所反应的颜色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遥感卫星主要以卫星图的形式来呈现检测数据,其中颜色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深浅不一,深浅状况可以对地表和水域等的变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反应,这样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
主要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破坏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卫星可以对生态的破坏生态进行及时的监测,依据遥感技术的监测结果可以对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确定,结合卫星监测技术,遥感技术还可以依据气象云图的变化,来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从而针对这些自然灾害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遥感技术十分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它还具有预测功能,这样就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GPS技术的应用:GPS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将GPS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定位导航遥感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变化区域,这种技术十分的精确。
GPS技术主要是分析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实况数据感测土,然后将地理坐标提供出来,它的应用原理可以这样叙述:遥感技术的GPS仪器可以接收到实况数据,经过定位导航之后,GPS仪器就可以对新的数据库进行构建,并且动态监测实况变化情况。
GPS技术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它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可以对监测目标的实时动态进行反映和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领先于遥感技术。此外,GPS技术还可以有效的监测某一时段事物的数量,从而做出合理科学的推测,比如,对某一区域的树木数量进行监测,就可以对树木某一时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行实时的监测。这种技术可以在很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对动态数据进行适时监测,还可以适时关注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对生态链的平衡程度也可以实时的监测,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GIS技术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它包括着很多个方面,比如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等等。它的内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储存,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将GIS技术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和GPS技术就可以促使数据监测和处理系统生成,从而对某段时间内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将原始数据提供给人们,从而有效的分析生态变化状况。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内应用GIS技术可以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这样技术的地理数据可以十分的丰富,对宏观决策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在生态发展的规划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利用GIS技术,对地理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合理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地理资源管理的质量,对生态平衡的监测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3、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越来越多新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琳.远程通信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3,2(12):123-125.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现代人们所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污染物排放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及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特别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来说,其环境监测的意义更加重大,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的将我国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直观的反映,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重点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及保护进行分析。
关键词: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
中图分类号:S9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99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环境监测以及相应的保护工作。本文主要以嫩江湿地渔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
1 嫩江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嫩江湿地的渔业生态环境,其中选取湿地鱼塘进行环境监测,所选择的时间点分别是夏季和秋季,按照标准水样GB 12999-1991进行水样的选取,并每隔2h进行样本的选取。
其后就需要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相关的监测,其中包括有水温、pH、溶解氧、硫化氢、氨氮、总磷和总氮等因素,并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监测对比,进而得出相应的结果,具体的监测方法是:对于水温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是GB/T13195-1991温度计法进行监测;对于pH值的监测来说,所运用的主要是GB/T6920-1986玻璃电极法进行监测;溶解氧的监测方法则是GB/T7489-1987碘量法;硫化氢的监测运用的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氨氮的监测方法主要是GB7479-1987纳氏试剂光度法,而对于其中磷和氮的含量检测来说,主要运用的是紫外线分光光度法。通过进行相应的监测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
2 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资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并逐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其与渔业生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没有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湿地渔业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根据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的保护。
2.1 对大水面的放养模式进行调整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湿地渔业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渔业中的草鱼为例,当草鱼的作为主要的养殖体时,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富营养化。在通过对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之后,所以找到相应的保护方法,对于大水面放养来说,想要保证湿地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此环境下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就需要对放养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当水面面积在5hm2以上时,要对所放养的鱼种类进行选择,保证70%左右的鱼类为滤食性鲢鱼和鳙鱼,剩下的30%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鲤鱼及鲫鱼进行放养,其中要特别注意对草食性鱼类的放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的自我恢复。
2.2 有效对立体生态渔业进行发展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来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湿地环境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就需要进行立体生态渔业的养殖,具体的方法是可以在湿地浅水区进行莲的种植,而水域较深的生态环境则可以选择水上种植莲,而水下进行鱼类的养殖,这样就能够有效实现养殖模式的最优化,对湿地的生态渔业发展实现最大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2.3 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于湿地渔业生态环境来说,最优质的湿地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以嫩江湿地为例,其主要生长的鱼类为乌鳢,还有一些嫩江湿地鲤鱼及鲶鱼等,而此水域同时也是国家级的资源保护区,在此区域中,还进行了一定的人工服务,以提高了嫩江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对现实中经济型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有效的丰富,例如嫩江湿地鲇等。而其中鱼类的丰富性增长,也保证了湿地渔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进而实现了生态环境多样性。
3 结束语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来说,其整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于湿地渔业生B环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新强.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养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现代化,2010,11(1):156-160.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5
特殊的自然条件构建了兴安盟特色鲜明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兴安盟生态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在自治区名列前茅,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修复能力高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兴安盟建设生态文明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经济总量偏小和整体素质薄弱的制约并存,统筹发展与保护难度较大;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水平都有待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农村环保设施滞后,面源污染范围广、治理成本高等等,这些都对兴安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必须正视现实、抢抓机遇、破难而进,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从制度上划定生态红线,运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 建立法律监管机制
一是依法制定政策。立足兴安盟实际情况,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污染防治、循环经济、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绿色消费等地方性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区、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制度,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依法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清理、修订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性政策和文件。依法制定政策措施,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严格执法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刚性制度、铁腕执法”,严厉打击破坏草原、乱开滥采、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住建、经信、发改、环保、国土、水利、规划和农林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环保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动配合,建立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生态环保案件专业化审理,联手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环境问责制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事故的责任主体,实行严格问责,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二、建立环境经济调节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生态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确保财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支出增长高于全盟经济增长幅度。整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二是贯彻落实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设立配套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符合盟域规划的粮食主产区、生态涵养区,其经济结构及功能调整后影响镇街财力和村集体收入的,盟级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完善水稻、湿地、公益林、市级饮用水备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探索流域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建立水质目标交接责任制,在洮儿河、归流河流域开展上下游污染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扩大生态补偿的内涵和范围。
三是试行环境资源市场交易机制。试行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政策支持。积极进入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系统,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实现创收。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适当提高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和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尽快开征郊区街镇污水处理费用。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模式,开展垃圾收运和清扫保洁。规范污水、垃圾等收集处置费的征收与使用,严格专款专用。对能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限额标准的行业和企业,加大差别化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适当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制度,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
三、建立生态决策和考评机制
一是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兴安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推进政策环评、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土地开发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益,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事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对涉及到影响群众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环境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重大决策失误,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
二是完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到重点行业和单位,确保约束性指标落实到位。强化对党政领导的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将环境保护与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重视环保、不能完成环保任务的领导干部不予提拔重用。
四、建立生态监测机制
一是完善生态监测覆盖体系。启动生态监测体系项目建设,有效整合全盟监测资源。建立全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评估体系和生态环境数据平台,实现全盟生态监测信息有限共享。设置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基本形成覆盖全盟、布局合理的生态监测站网体系,为全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是提高环境监测应急能力。专门设立应急监测队伍,服从应急现场指挥组统一指挥。加强应急事件监测工作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增加应急监测仪器,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实战检验队伍,积累经验。改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环境信息,特别是公共环境信息的范围,建立健全环境舆论预警机制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生态资源监测范文6
1.1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
1.1.1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的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大的生态监测类型,一般以一个区域作为监测的整体,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等。宏观的生态监测主要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功能的变化为监测的对象,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还包含生态统计和生态调查等手段。宏观生态监测的结构大多以图件的方式进行显示,通过与自然底图和专业图件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对宏观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
1.1.2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窄,其主要内容为监测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影响变化情况。微观的生态监测按照具体监测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污染性生态监测,主要以农药和工业污水、重金属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其在食物链循环中的传递;二是干扰性监测,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情况作为监测对象,如草场的过度放牧与草原沙漠化,生产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树木砍伐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生态结构的影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湿地过度开发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三是治理性生态监测,主要是以人类对以遭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治理的过程为监测对象,如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1.2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因为生态监测工作涉及到很多学科,监测的对象包含有农林牧副渔等;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调节也是潜移默化进行的,因此,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需要长期性,需要在长期的监测结果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较为典型的例子为北美酸雨的发现;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就十分复杂,生态环境监测又包含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因此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分散性,生态环境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较大,导致其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表现在监测站点分布广泛,间隔较大和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大,有时需要周期性的监测。
二、生态监测的指标和技术方法
2.1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指标确定的原则,主要的原则包括有:代表性原则,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敏感性,选择在生态环境内部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可操作性,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监测简单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选择性原则,根据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具有自身特点的选择性指标进行监测。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设置,首先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选取能够代表生态系统基本现状和变化特征的因素作为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选择气象、土壤、水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要素;对于水文生态系统,选择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质、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的因素。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特点进行监测指标的选择。
2.2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既是指通过现代仪器等对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指标进行测量和判断,从而对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生态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案的制定,大致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监测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的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周期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主要包含有观测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实验分析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行数据输出。
三、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较晚,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国家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2003年,江苏省率先建立生态监测部,对省内环境进行监测;2010年,安徽成立全国首个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实验室,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研究;2012年,山东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生态监测工作,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进行监测。我国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生态环境监测站,为微观生态监测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问题进行监测;利用资源卫星技术,对全面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产量、森林农牧的产量等进行监测,为宏观生态监测奠定基础。3S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此外,相关的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失,也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