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的利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能源的利用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1

关键词:通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思考

随着3G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4G网络时代的开启,客户对通信的需求更加有个性,使得通信行业的产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和互动性特点,这对通信行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通信行业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增强通信企业的竞争实力。

一、相关定义

1.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它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提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及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它包括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这六个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在组织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同时而制定的人力资源职能活动原则。它是组织战略的分解战略,为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指出了具体的人力资源活动要求与目标,有效保证了组织战略的实现。

3.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就是指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二、运用能力素质模型的前提

由于能力素质模型是用来考察员工能力和素质的,所以笔者认为,运用能力素质模型的前提是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这样运用能力素质模型才有其实际意义。

1.弄清所需要的人才。通信企业的招人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要制定并推行《岗位工作说明》,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以及担任资格,都要全面、详细地予以说明。这样才能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一个参考的标准,避免盲目地选人和用人,而且还能为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奋斗的目标,为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标准。

2.任人唯贤。对待企业内部员工要做到一视同仁,不管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什么样的能力,都要放在同一条线上来考核,谁把工作做得好,谁的工作成绩高,谁就该得到应有的工资报酬和岗位提拔。

3.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谁更适合哪个岗位,就应该坚决地进行调整,让他担任那个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因用错人所造成的损失,而且又维护了人才选拔的严肃性,有利于企业人才资源的不断涌现。

三、能力素质模型在通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关于能力素质模型在通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下面结合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实例来进行阐释和说明。

首先要充分考虑考虑通信服务商――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的特性以及未来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结合通信行业的发展战略,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注重能力素质模型与通信行业的良好配合,保证通信行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在应有上的有效性。

然后选取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即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本部的中层和分公司的高层)作为考察对象,明确公司管理人员的担任资格,并确定各职位担任资格的评价标准,进而为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留提供依据。

接着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方法,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管理人员要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取得好的业绩,建立管理人员素质模型,从而为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通过对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各类型管理人员的关键行为抽样访谈,提炼出管理人员的多项能力素质,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汇总。在最终结果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各级管理者的不断反馈、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通信行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库。

经过对访谈结果的提炼,可以看出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包括四大维度:判断力、内驱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其中内驱力包括责任感、进取心和协作性;判断力包括宏观把握、前瞻性、分析判断、风险决策、主动学习和灵活创新;推动力包括客户导向、效益观、谈判、计划组织、持续改进、监控督促、结果导向和压力管理;凝聚力包括团队合作、激励下属、影响力、有效沟通和发展他人。

对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内部不同职位的管理者,其所承担的责任大小不同,管辖的下属数量不同,其相对应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在素质能力的要求上也就各有所不同。比如,市场类的管理者,需要做好如何管理与培养下属和整个营销团队,以及维护重要客户的关系等。而技术类的管理者,既要注意把下属培养成为技术领域的专家,并在必要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又要将整个技术团队的工作目标导向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企业与客户创造价值等。运用事件访谈法对公司内部不同岗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测算出各管理职位的各项能力素质要求,最终确定不同职位的能力素质匹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就为通信行业招聘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为实现通信企业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四、运用能力素质模型的意义

在通信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能力素质模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仍结合上面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的例子予以说明。能力素质模型在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公司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清楚目前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该模型为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人才选拔的参照体系,有助于更好地选拔、培养、激励那些能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员工。该模型可以更有效地为公司聚拢组合人才,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更重要的项目建设,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能力素质模型便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内部人才的流动,可以更有效地规划员工职业发展道路。该模型还为公司的员工建立了能力发展渠道,为他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素质模型还鼓励公司对内部有着更高技能的员工进行激励,促进员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成绩,使其为公司的发展尽更多的力量。

五、结语

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可以确保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紧密结合,使人力资源战略为组织的整体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通信行业来说,能力素质模型是推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进行组织变革、建立高绩效文化的有力帮手。

运用能力素质模型的前提就是建立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弄清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而任人唯贤,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能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运用才有其实际意义。

总之,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跟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佳,浅谈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集团的发展[J]大陆桥视野,2011

[2]范承林,国际化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J]中国市场,2008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2

关键词:创新绩效 团队学习 知识共享 层级回归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团队学习与团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必要的合作方式,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处理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藉由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所产生。团队成员能否在团队内进行知识的共享,是提升团队创造力的重要过程,然而,团队创新绩效会因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Cohen & Levinthal(1990)提出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将其视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消化及应用该信息的一种能力,并认为获得并正确使用知识是使组织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Grant(1996)与Teece et al.(1997)提出知识整合能力对于团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正如Grant(1996)所言,单单获得或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进一步地,知识必须被整合。通过团队学习机制将不同来源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绩效。也就是说,团队合作虽然是团队成员获取知识以进行团队创新的有利方式,但是团队并不一定从中获得益处。当成员无法辨识哪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以及有效地应用至团队任务时,有可能限制知识交换对于知识创造的积极影响。可见,知识吸收与整合能力在团队获取与应用知识,并利用所获取的知识提升团队创新绩效,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本文从知识共享与团队学习的视角,在探讨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关系间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innovative performance)是指个体在知识不断共享和转移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本身的竞争优势,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持续成长动力和不断转移知识重心的过程模式与表现;它强调个体有意识的运用某些有新意的观点、过程或方法,以便于有效的提高创新的结果。

(二)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指知识拥有者相互交换知识的行为,具体而言是组织成员通过各种工具与程序,包括知识资料库、研讨会、跨职能团队、电子邮件等形式来进行知识共享。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进行快速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于提高创新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三)团队学习

组织是由团队所组成,团队在组织中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使团队保持良好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团队成员通过彼此间共享知识、共同讨论问题以及寻求新的洞察,产生知识创新并且提升团队知识与能力。

(四)知识共享、团队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在团队情景下成员的知识共享与学习能力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团队只有快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资源,才能具备快速进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知识共享。团队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往往是通过知识共享快速获取的,并且技术知识共享越好的团队,其创新效率也越好,创新绩效也越高。相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对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受关注。

(五)研究假设

很多研究都已证实,团队知识共享、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绩效有积极的正向影响,然而并没有关于这三方面因素作用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由团队学习切入,认为团队学习能力可将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汇聚,改善团队活动的绩效和效率,使得团队创新能力得以强化。

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的获得

本文首先用电话及E-mail向熟人咨询是否有项目研发经历,以及能否帮忙将问卷发给其他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员,每个团队调查两名成员。调查始于2010年4月,持续四个多月,总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回收142份,共71个团队样本,回收率为59%。团队来自71个不同企业,分布于陕西、北京、上海、四川等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陕西的企业最多,占到56%。

(二)变量测量工具

知识共享行为:包括三个维度:信息载体、人际互动、实际体验。创新绩效:包括产品的创新性、创意或点子的数量、总体技术绩效以及对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在团队学习能力方面,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加以评价。以上所有维度的测量项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评价。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大于0.7,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研究结果

(一)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除了“整合效率”、“整合范围”外,其余变量的均值都大于3,标准差在0.5左右,显示团队成员对于各变量的表现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在进行本研究假说验证之前,为了解各研究变量间的关联性,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意味着团队成员彼此间的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吸收能力有助于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

(二)团队成员学习行为的调节效应

本文利用层级回归技术来考察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大小,具体运算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步,首先利用各个自变量分别对因变量进行回归,考察各个自变量对每个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二步,在控制因变量作用的前提下,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第三步,将自变量×调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调节效应的大小。层级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2。

(三)研究结论

在层级回归的第一步,知识共享三因素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回归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知识共享行为是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此结果与朱少英等人(2008)的研究中所提到,通过相互学习,可使团队成员获得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有助于成员创新绩效的论点一致。

在层级回归的第二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在我们所要考察的12组组合中,有9组的调节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主效应显著,支持了团队学习能力(包括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两方面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

在层级回归的第三步,主要考察的是调节效应的大小。结果表明,在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构成的12组数据组合中,有3组的调节效应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初步证实了团队学习能力对于团队创新绩效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说。本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吸收能力在“信息载体”知识共享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间有显著的干扰效果。也就是说,当团队对于项目任务相关知识能加以辨别与解读、有效地将知识重新应用至研发项目时,通过数据库、视频会议等方式共享知识,对于创新想法的激发会有所帮助。

本研究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在“人际互动”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间无显著的干扰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成员间的面对面交谈过程中,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部分,可反复相互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知识清晰、完整地传达给其它成员,因此不管成员对于知识的应用与辨识能力怎样,对于激荡出新构想与方法不会有所干扰。

结论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缺乏有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究其原因包括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技术研发的人力资源匮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同时知识管理的缺乏不容忽视。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没有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国内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发现、利用及整合。本研究探讨了团队知识共享方式对于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团队学习能力在其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效果,对于国内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报,2007,10

2.Dixon N.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3.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4

4.李元墩,吴济民,艾昌瑞等.组织学习、知识分享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之研究:台湾知识密集产业之实证[J].科技管理学刊(台湾),2007,12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4]张培茵,孙琦,石长波.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S1):61-64.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4

一、目前国内建筑节能状况

建筑能耗在我国整个能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在70年代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催进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筑材料发展迅猛,而由此带来的建筑材料的不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二、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1.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必要性

长期一来,我国建材行业沿用了粗放型传统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对生态环境重利用、轻改善。建筑材料的发展应以满足建筑节能需要为重,节能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的建筑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并且建筑材料在最近几年也发展非常迅猛。因此,走环保节能建材之路,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种高品质的节能建材,采用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迫切要求。发展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就成为未来建筑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向节能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向低物耗、低能耗、少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性发展,这种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展的潮流。

(2)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约占70%,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既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要能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坚持“综合利废、因地制宜、市场引导”的原则,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生产墙体材料,加快轻质、高强、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步伐。

(3)保温隔热材料

墙体特别是外墙的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占比例最大,目前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节能以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为前提,必须足够的保温隔热材料做基础。而节能材料的发展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发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及符合结构保温节能技术同时,更强调有针对性使用保温隔热材料,按标准规范设计及施工,努力提高保温效率及降低成本。

(4)防水密封材料

节能降耗是当今消费市场的大背景,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日益凸显,以建材生产与使用中的“绿色化”和节能减排为目标,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绿色、环保和节能型建材及其制品。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已彻底摆脱了低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沥青油站(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

(5)节能门窗和节能玻璃

从目前节能门窗的发展来看,门窗的制造材料从单一的木、钢、铝合金等发展到了复合材料。目前我国市场主要的节能门窗有:PVC门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玻璃门窗等。就玻璃钢门窗而言,其型材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低的膨胀系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结构外,对门窗节能性能影响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推广使用的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镀膜玻璃等。

(6)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近几年,我国在建筑垃圾开发利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不少地区将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对固体废物加以筛分、破碎后制成建筑垃圾砖或用作路基垫层及地基垫层;对不可处理的垃圾则堆山造景加以利用。

三、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注意的问题

1.有些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存在隐患

建筑节能发展的重点领域是研究新型低能耗的围护结构,尤其是墙体结构、门窗玻璃、低耗能采暖制冷方式、屋面保温、遮阳系统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也必不可少,包括太阳能、地下能源开发利用。所以新技术的研发一定要符合国家能效标准及其相关法规的要求。

2.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5

不久前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内蒙古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并给予差别化的优惠政策。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内蒙古的能源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低水平、高污染的老路,而应立足新起点,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因此,依托科技创新建立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已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这也是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之一。

一、内蒙古建设国家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可行性

内蒙古不仅有着较长的能源开发应用历史和丰富的能源产业发展经验,而且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一)内蒙古具有发展煤炭工业的独特优势

内蒙古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且品种优良,种类齐全,易于开采。全区煤炭远景储量1.2万亿吨,占全国的23.72%,居全国第2位;保有储量近7000亿吨,占全国约40%,居全国第1位。2010年煤炭产量7.9亿吨,接近全国总产量的30%,居全国第1位;当年外运煤炭4.7亿吨,为华北、华东、东北的10多个省市的经济社会提供了能源支撑。在煤炭资源中,储量1亿吨以上的煤田有29个,10亿吨以上的有18个,50亿吨以上的有8个,100亿吨以上的有6个。国家从“七五”时期开始建设的5大露天煤矿,有4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区煤炭产量将达到10亿吨,国家煤炭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二)内蒙古具有发展电力工业的优越条件

内蒙古不仅拥有巨大的煤炭资源储量、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可靠的生产能力,而且煤矿的分布绝大部分靠河近路,具备建设大型和超大型坑口、路口电厂的良好条件。近几年,内蒙古电力装机每年以500万千瓦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连续多年保持外送电量全国第一。 到2010年底,我区电力装机已达6500万千瓦,进入全国前列,外送电量达到1064亿度。我们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没要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建设了相当于两个半三峡的电力。按照规划,到2015年,电力装机将达到1.2万千瓦,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电力生产基地。

(三)内蒙古具有发展油气工业的巨大潜力

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我区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已探明的储量达7亿吨,远景储量为40亿吨以上。位于内蒙古东部海拉尔盆地的海拉尔油田,探明储量6亿多吨,已被国家列为大庆油田的后备基地。二连油田作为华北油田的一部分,已形成1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开鲁盆地探明储量4000多万吨,已形成年产50万吨石油的能力。我区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现已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远景储量4.2万亿立方米以上。世界级的大油气田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我区的鄂尔多斯盆地。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的天然气已输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华北的数十个大中城市,并成为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气源地之一。另一条通向内蒙古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输气管线,也于2003年投入运营。新的复线正在加紧建设当中。此外,从俄罗斯、蒙古国输入的石油、天然气过境内蒙古,其中一部分在内蒙古加工转化可以节省运力、提高整体效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蒙古的“煤制油”前景广阔。国家投资250亿元、年产500万吨成品油的“煤制油”项目已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油;另一条由我区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伊泰集团16万吨煤制油生产线已达产达效,正在谋划更大规模产能的形成。同时,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都开始制定和实施“煤制油”项目规划。在不远的将来,内蒙古的“煤制油”规模有望超过2000万吨,届时,内蒙古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制油”技术示范中心和生产基地。

(四)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风能资源区。全区年平均风能功率密度为100―200瓦/平方米,年均可利用风能约4000―7800小时,是中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可供发电的风能总蕴藏量达到10.52―14.6亿千瓦,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的50%,居全国首位。内蒙古风能分布范围广,具有风力稳定度高、连续性好的风能品味。而且大部分地区为平坦的草原,有利于建立大型风力发电基地,适合开发建设多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具有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潜力。全区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按2万千瓦/平方公里计算,10万平方公里可开发的光伏电量为20亿千瓦,相当于4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是2020年全国规划装机容量的1/2。在内蒙古建设光伏电站具有良好的入网条件。这里火力发电厂数量多,电网容量大,外输电力方便,能够承接光伏电站入网。内蒙古生物质能资源也很丰富。全区耕地面积1亿多亩,居全国第一,每年所产生的秸秆达1800万吨。森林面积186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一,林木生物质储量6.6亿吨。内蒙古中西部现有沙柳等沙生灌木2000多万亩,还有其他地区广大的沙地、沙漠可以种植能源植物。内蒙古拥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很大潜力。风电装机容量已居全国首位,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生物质能源开始起步。

(五)内蒙古拥有建设国家战略能源基地的区位条件

内蒙古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处中国近西部并靠近中国多个生产加工基地、多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带和多个大市场中心区域,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北开南联、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目前,东三省和华北地区相当比例的能源供应来自我区。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华东、华中地区的能源紧张局面也要依靠内蒙古的能源供应来缓解。另一方面,由于我区与京津冀和黑吉辽相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市场空间、科技人才等资源,在能源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分工合作,推进能源经济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六)内蒙古具有成本、政策等竞争优势

我区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基本建成了以主要城市为中心、辐射各地区的路网框架,为依靠区外市场的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便利、快捷的运输条件。区内上网电价平均为0.22元/度,比全国平均低0.12元/度。与此同时,国家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有利于我区加强与国内外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在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上,内蒙古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炭工业发展、关于加快化学工业发展和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措施,为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二、内蒙古建设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总体思路

(一)内蒙古建设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能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能源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把实现能源及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正确处理好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源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技术跨越为主要手段带动能源及相关产业的战略升级,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道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深度加工转化为基础,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可再生能源多元推进,能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型战略能源基地,为促进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内蒙古国家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基本特征

建设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必须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建立新的能源发展模式。内蒙古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基本特征:一是建立新的能源产业结构。贯彻国家能源产业多元发展的方针,有序而稳定地发展煤炭,积极发展和扩大电力规模,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重视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传统能源结构体系向现代能源产业结构体系转变,建立多能互补、优化高效的新型能源结构。二是形成新的能源及相关产业结构体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继续实行煤电一体化经营,促进煤电转化,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以能源为基础,促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相关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战略升级,推进内蒙古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三是创新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发展过程中,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强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四是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把能源技术创新置于优先位置,以此作为提升能源产业结构层次、优化能源产业结构、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能源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开发、推广节能和清洁技术,提高能源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构筑新的能源开放格局。大跨度配置资源和要素,加强与俄蒙的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加强与相关地区能源利用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地区能源投资及能源科技合作,提高开放型能源经济水平。

(三)内蒙古建设国家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内蒙古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支撑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的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在中长期内,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能源及相关产业“战略性西移”的机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能源和相关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强能源的就地转化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内蒙古的能源及相关产业不仅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能够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逐步把内蒙古建设成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的煤炭、电力、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发展的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使内蒙古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及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煤电转化及电力外送基地、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及产业化基地、新型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基地。

三、建设内蒙古国家级战略能源基地的对策建议

国家战略能源基地,内含战略能源资源、战略能源技术、战略能源生产和战略能源供应系统,同时包括能源资源、技术、产品和生产、供应能力的战略储备。在功能上既要对较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又要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挥重大战略作用。与目前在建的13个煤炭基地和6个电力基地比较,国家战略能源基地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多元性、战略性和规模化、结构化、现代化特征,同时和上述煤炭、电力基地形成结构与布局优化、功能与作用互补、战略与模式多样的中国能源发展新格局。

大力加强和推动能源科技创新,适时启动和推进上述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建设,需要尽快调整思路,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需要在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首先,建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对建设内蒙古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重点,并上报国务院将其列入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之中进行实施。其次,建议在调整国家煤炭、电力等能源专项规划中,把建设内蒙古国家级新型能源战略基地的有关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在项目的前期研究、项目审批备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国家的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开发利用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安排可再生能源项目、国际援助项目上,加大对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建议国家发改委和有关政府部门按照建设国家级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内蒙古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先安排和批准内蒙古的能源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向内蒙古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对直接与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以重点支持。

(二)制定内蒙古新型国家战略能源基地科技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内蒙古新型国家新型战略能源基地科技创新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能源科技重大项目,推进内蒙古新型国家战略能源基地建设,是现阶段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内蒙古国家级战略能源基地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政策。主要是:加大中央向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整合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强化对国家级战略能源基地的能源科技重大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等的支持;调整“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健全和完善环保税费政策,加强对能源基地能源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的支持。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是加大政策性金融信贷对国家级战略能源基地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在安排国家财政补助或贴息的商业银行提供信贷的能源和相关产业项目时对能源科技创新给予重点支持。

(三)构建推动能源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基础和政府引导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推动技术跨越的自主创新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协作机制和培养人才、鼓励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服务于技术跨越的技术引进、开发、转化、推广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跨度优化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强化政府在市场培育、人才开发、产业发展、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引导服务,为技术创新与跨越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促进能源技术跨越的技术政策

制定技术评价体系与技术政策,鼓励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强制性限制淘汰落后技术。凡自治区确定的重点能源产业、行业、产品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原有企业要限时完成技术改造任务,新建项目要把技术水平作为评价和否决的强制性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调整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加强对科研单位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指导,加大对科研单位、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商标的保护力度。

(五)加大能源技术跨越的投入力度

改革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资本市场融资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重要来源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依法保证并逐步增加财政科技拨款,调整科技投资结构,对现有攻关、火炬、星火、推广等科技计划和投入集中重组,重点支持能源技术跨越的重点项目。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和区处、国外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科技投入规模。

(六)加强能源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能源科技专家、科技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等能源科技专业人才队伍,为实现能源技术跨越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按照实施能源技术跨越战略的要求,调整我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加快培养能源产业技术跨越方面的专业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选派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复合型中青年能源科技专家到国外深造和到能源大中型企业任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能源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熟悉现代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建立智力流动、弹性管理机制,吸引区外、国外人才特别是能源技术顶尖人才来我区进行季节式、项目式、流动式等灵活服务,通过合同聘用、对口帮扶、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实施能源技术跨越战略。

(七)进一步扩大能源科技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新型能源的利用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和高效能源的出现。如今,随着各种能源的逐渐减少,节能的措施都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使用率比较少,在能源利用上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随之带来的是节能要求的出现。同时由于环境和天气气候的影响,环保节能技术也一并被使用到现代建筑技术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中国国家馆巧夺天工的融入了节能环保技术,本文对现代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技术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我国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由于存在能源缺乏的原因,建筑产业可使用的能源率比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高耗能建筑工程比例较大,加剧了能源消耗的危机。2006年以来,国务院了促进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节约能源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工作做出了工作部署。当前,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据统计,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总量在总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占据到27.45%,通过采取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设计,缓解建筑能源消耗已是必然趋势。

二、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1、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力求对环境影响最小。要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止建筑工程对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二是尽量使用建筑工程本地建材。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重复利用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选材时,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这是鼓励利用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四是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建筑,提高建筑物的寿命,避免在新建工程时造成能源的消耗。

2、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建筑工程设计的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的原则,指的是对各种建筑工程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能源、水、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

3、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对生态环境最好。建筑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最好指的是对人以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最为有利,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时更应该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需重点考虑到未来能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阶段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是可持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次建筑节能设计就可以达到最理想节能的状态。针对我国建筑工程节能工作发展状况,就现阶段的建筑工程节能设计提出以下设计理念:

(一)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重视当地气候环境因素,争取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使建筑工程施工尽可能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需求,应制定有效的节能方案为建筑工程今后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创造条件。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及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要重视采光和通风,对建筑工程的的热稳性设计要兼顾气候因素和建筑工程空调和采暖系统的运行特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向我们展示了通过利用太阳能发电、可呼吸性表皮等相关可持续能源技术节约了石化类产品这种高碳排放的使用,也正是反映了设计师的节能设计理念,我们一直在节能、节水、节材、可再生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各方面探索更优化设计,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融入节能的设计理念。

(二)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针对现有建筑工程的常规设计、常规材料及工程构造在消耗能源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创新与改进,使建筑工程施工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适度提前。在建筑工程施工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型与资源投入的节约型。而需要做好建筑工程设计节能,必定需要性能优越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同时需要建筑工程设计者对节能建材的性能有充分认识与了解。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现阶段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化学建材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具有科技含量高、使用寿命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多方面的优势。从长远和综合情况来看,使用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相比较一般建筑工程材料的成本并不高,但是从当前的建筑工程材料市场价格上来讲,由于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生产成本较高,使得这些建筑工程新产品的售价在短时期内很难降低。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在现阶段价格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不为当前消费者普遍接受,造成建筑工程建材市场对新型节能材料的需求欲望不强,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建筑工程新型节能建材是建筑工程减少消耗能源的关键。

(三)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现阶段,我国多数建筑工程新型建材企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节能建材上,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建材比较少,高端节能建材领域竞争并不激烈。最明显的就是建筑工程塑料管材,国产管件及塑料水管以通用型产品居多,使用要求不高,而附加值高的管件、管材生产较少,大大限制了高端建筑工程建材的市场应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建材行业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缺乏科技技术的投入,技术改进与创新有严重的缺陷,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面对这样的建筑工程节能材料市场,必定给建筑工程设计节能带来约束,让建筑工程设计者只能局限的选择现阶段大范围推广的建筑新型节能建材,而对性能更优越的建筑工程新型节能材料只能望而却步。

(四)在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贯彻节能设计思想理念,关注节能新技术发展,循序渐进地向超低能耗、无污染的建筑工程发展,只有使建筑工程节能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者的事项中,才有可能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但建筑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的提高。有具体数据显示,建筑工程施工所产生的能源消耗超过了城市总消耗能源的三成,给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筑工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节能的理念,将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工程设计者的思想中,从而使建筑工程施工节能发挥出巨大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样做,可以充分认清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居住与工作环境,实现各方面能源的节约。相信在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阶段的不断努力之下,建筑工程节能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超.低碳节能理念下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30:365+378.

[2]刘加平.建筑热工学与绿色建筑[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2004:4.

[3]王一平.为绿色建筑的循证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