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文学名著阅读更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可见名著的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
笔者曾对学校学生做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并非人人涉猎,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读得不多;二是对古典诗词缺乏热情,有把苏轼说成唐朝诗人的;三是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连茅盾、路遥都不知道;四是对外国名著知之甚少;五是喜爱看的偏重通俗刊物(如《故事会》、《民间故事》);偏重情节离奇、刺激性强的武侠、言情小说。
二、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1.转变观念。
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事例告诉我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哪一位文学巨匠不是通过大量潜心阅读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哪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的时候不是把“多读”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
2.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开学初,笔者就给学生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期中,笔者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教《杨修之死》时,推出许多三国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拓展阅读渠道。
(1)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个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由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由8个小组长负责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
(3)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加强阅读指导
1.课内示范,教给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起到示范作用,以抛砖引玉。例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香菱的刻画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香菱苦志学诗的细节描写品析讨论,使学生对香菱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天资聪慧、专心致志、废寝忘食。然后布置同学回去看《红楼梦》第一、五回等,联系香菱(甄英莲)的悲惨身世,进一步体会香菱强烈的求学欲望和专心致志的精神。由此学生不难悟出作者对香菱悲惨的一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特别是有着类似经历的林黛玉指点了迷津。
2.指导学生自我咀嚼。
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笔者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同学之间互相检查、共同欣赏读书札记,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班级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词,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笔者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悟空和八戒谁更率真的辩论,唇枪舌剑,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独特的看法,以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提高,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宽。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14(2、3、4).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2
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积累知识重要阶段,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在探索中不断更新与改革。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读写的教学,并应用到课堂时间之中,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实践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采取“读写结合”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和阅读能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对于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学生不理解的,要及时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遇到的问题
(一)机械式读写
小学语文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具备很强的授课能力和教学资格,但是由于能力各有不同,大多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上缺乏经验,只注重于形式,关于读写的训练中,读和写两个都单独对立起来,并分别练习,读和写没有得到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二)只读不写
读写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问题,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只注重于课本阅读,忽视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训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理解方面,也不能完全到位,无法实现读写教学,授课中对课本过分依赖,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程。
(三)只写不读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写作需要一定的基础,阅读在这之中非常重要,例如在讲授《火烧云》这篇文章时,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老师就直接将景物的描法讲述出来,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和体会,也不进行深入阅读,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对阅读的渗透,增加学生对课程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策略
实行读写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实践,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材施教,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
(一)媒体引入,展现教学动态
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个趋势,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讲解《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学习,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将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庐山瀑布的根本情况,将庐山瀑布的真正面貌展现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近景远景,全景等方式交替展示,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全面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讲述自己对庐山瀑布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活跃,学生对诗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了描写诗词和文章的词语,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有利的参考。
(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延伸课本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好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好词好句,以“移花接木”的形式从文章中摘录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组合与完善成新的语句。有些课文中会刻意留出“空白”,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将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空白补充进去,还有些文章的描写和叙述略微简单和不清楚,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补充完整,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想要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非常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对语文的学习效率,通过读写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充分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娜.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赤子,2015,(02).
[2]师玲春.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22).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语言沟通技能、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强化学生情感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进行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通过文字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寓意,使其情感品鉴能力得以提升。
一、设定教学情景,进行情感导入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开始新的课文讲授时绝不能直接开始讲课,没有合理的情景导入就很容易使课堂变成老师的“独角戏”。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之美,用心去体会作者笔下的字句,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能从中感受人性、情感之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视角。例如,在讲授《社戏》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情感导入:“童年的记忆往往使我们难以忘怀,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童年时和小伙伴们放风筝、荡秋千、捉迷藏等有意思的活动吗?”此时往往就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共鸣了,同学们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此时教师应当抓住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继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可深入讨论各式各样的童年活动以唤起大家的童年记忆,当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就可以切入正题:“同学们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那么90多年前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小朋友们又有着怎样的童年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将向我们展示当时的小朋友们的童年乐趣。”
二、强化阅读训练,实行情感渗透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反复的训练和巩固,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强化。只有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之后,才能进入作者的内心,挖掘作者的情感。所谓“诗言志”、“诗抒情”说的是诗人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抒发自己对国家、家乡、亲人乃至恋人的思念与热爱,唯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诗人心中那份浓烈而真挚的感情。例如,学商隐的《无题》,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奈和哀愁,才能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包含的那种隐晦的思念和难掩的失落与哀愁。在讲授本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诵读一遍诗歌,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播放专业的音频,让学生在聆听专业音频的时候随着朗读者的语调、语速、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诗人那丰富细腻的情感,奠定学习的基本情感。而对于《背影》这样的抒情散文,也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出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真正体会父亲去买橘子这个细节所透露出的那种深切、真挚、如山的父爱。
三、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情感
现代教学课堂应当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课堂,老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使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情景扮演。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桃花源,那么,同学们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对此,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想要一片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乐土,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想要拥有享之不尽的财富,有的学生可能会憧憬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就可以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知道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自我价值追求。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价值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感情,更好地诠释课文。
四、引入情感分析,强化学生情感
要想真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渗透,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独立地进行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才能透过文字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在对本文进行基本介绍和简要分析之后,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情感的分析,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些夸赞皇帝的衣服的人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这揭示了他们怎样的心理?” “最终说出皇帝并未穿衣服的那个小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将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辨别是非,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最后再总结性地让学生回答“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通过前面几个问题的引入,学生已经在自己的心里对这几个主要人物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学生的情感已经得到强化,这时老师再来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性的探讨,就更容易得到满意的结果。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需要教师结合上述四种方法并不断进行模式探究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琢磨作者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文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江艳芬.浅析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资讯,2012(20):177-178.
[2]申素红.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J].大观周刊,2012(32):211-212.
[3]潘双武.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3):87.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4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得到过分张扬,而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正逐渐被教师熟知,这些新理念被消化、吸收还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这些理念在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仍不得而知。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更适合时代需要的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有研究者做过多篇统整尝试。钱梦龙的“复读式”即指“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比较、思考,温故知新”。余映潮认为对多篇的教学处理可有比较式、取舍式、连读式、交融式等方式。
卞国湘在《“群文阅读”的实践和研究》中强调,真正有效的“群文阅读”,在选好文章的基础上,还要相应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
蒋军晶在《“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中提出“群文阅读”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们的课堂里,真的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在《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一文中,他归纳了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让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四川德阳市进行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法的探索,推出了“群文略读记录表”、“五步教学法”和“画知识树”的教学策略。“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从提出至今不过十年左右,而且使用者和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实践研究尚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精读 生活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体现为一种对于信息、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摄取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同时,阅读更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修养和情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撑。
二、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阅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薄弱,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文章的阅读,大多数教学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一味地进行文章思想的分析,或者进行专项的阅读题目的训练,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单一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走入错误的思维领域,他们的思维将会僵化。不利于他们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2.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于书面化和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不容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
忽视学生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教育脚步的逐渐加快,忽视学生的特点是很多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虚”化的能力,不利于量化,所以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目前语文阅读面临的较大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足够方法上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形式,如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多方法阅读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要善于将报纸、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多方法教学――深阅读与浅阅读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通过博览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以阅读的广度求眼界的宽大,“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所谓的精读,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本身反复地研读,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都做到游刃有余;多角度阅读――重点把握文章整体、个别句子、词语等,提高阅读质量。
2.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体验日常的生活,从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即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结合现实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心领神会,更加清晰地感知整篇文章,明确语文阅读的意义所在。
3.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
语文阅读的终极意义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阅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深度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对于阅读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进行一步步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规范阅读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阅读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要对症下药,改进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人性化,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杨桂萍.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2014,(04).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6-01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认为: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 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语文课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写作技能。在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中,作为基本技能的阅读能力,必然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数学、物理、生化等课程的指导说明和习题,必须通过阅读去理解甚至想象才能学懂或解出,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也必须通过阅读去理解、接受命题,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同时占据了最多的教学时数,因此,必须加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
2 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而阅读教学更需要围绕这三维目标进行。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要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所谓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思考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既表现为教师的自主精神,也表现为教师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一旦拥有教学理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不良积习,消除对学科认识的偏狭,减少盲目和功利。
3 阅读教学的过程
从整体观念出发,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一般可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其次,细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之后,抓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就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做到更准确地理解。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就可以从段与段、段与篇的内在联系上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使学生不只是从表面的形式上认识段,而是从全篇的内在联系上认识段。这样,无论是分段,还是概括段意,都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再次,深读课文。此阶段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为一体,使站在桥这边的读者与站在桥那边的作者,通过了语言文字这道桥梁而会面,不但全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相契合,从而做到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4 阅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的步骤与方法:
激活思维、导入新知。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上的第一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根据教材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活每个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实现自我潜能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目标,调动内驱力,进行自读深思、自我推敲。这一环节的教学特点主要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诸如“联系旧课,以故引新;造成悬念,引起注意;故事引入,激起情趣;创造气氛,激起感情;描绘形象,引起联想;设疑问难,引起思考;演示练习,激起思维;释题入手,步步深入。”
引导探究、提示要点。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定向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自读深思质疑的基础上提示要点难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教师重视那些关键的问题、重点的语段,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启发学生围绕教学要求,对课文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深入钻研课文,细读感悟,以期达到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精髓,民族文化得到承传,语文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意志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开拓,健全人格得到铸造。
选点精讲、促成理解。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自求感悟的基础上选点精讲,所选的点应该是全文的关键所在,起着牵一发动全局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言简意深的精讲,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某一问题展开发散性思考,力求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并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