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1

1.地、企纪检监察部门:成立森林防火联合督查专班,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负责对防火工作落实不力、发生森林火灾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2.地、企组织部门:负责考察扑火救灾工作中干部表现,为将来干部任免提供依据。

3.地、企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媒体做好森林防灭火政策解读和成效宣传;指导有关部门做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指导有关部门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的规定,负责火场宣传和接待记者及新闻工作。

4.团地委、妇联、教育局、集团公司工会(团委):负责对青少年、妇女、儿童的森林防火预防常识和避险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及转移安全引导等工作。

5.生态修复管理处:根据相关部门核查认定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受损程度和数量,负责制定火烧迹地生态修复方案并积极做好后续恢复工作。

6.森林资源管理处:提供林业集团林权范围内火灾发生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和林相资料,组织协调调查规划设计部门开展森林火灾受害森林资源情况调查,核查森林资源损失。

7.安全生产处:负责森林防火领域安全督查检查工作。

8.法律事务与风险控制处:负责监督有关部门依据清单组织开展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宣传教育;指导、监督森林防火部门开展依法治火工作。

9.战略规划与计划统计处:根据森林防火需要,规划林业集团公司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森林防火项目争取。

10.财务处:落实林业集团公司森林火灾应急准备资金,根据相关规定及时支付权属范围内火灾扑救费用。

11.森林防火办:负责林业集团林权范围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调度指挥林业企业早期森林火灾处置,组织、协调集团公司成员单位参与森林防火工作,依据职责对森林火灾处置工作提出建议,及时上报森林火灾情况,建立和管理林业集团公司森林火灾信息档案。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2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含了生态原理、植物原理、生物原理及控制原理等,可以说其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工程。为此必须要以科学的角度矿山生态进行理解,并选用适当的恢复方案来对生态结构进行改善,从而使矿山可以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

2 矿山生态修复的处理方法

2.1 对矿山生态结构进行稳定

根据矿山的生态结构及地质环境,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物理及化学两种方式来对矿山生态进行稳定,具体实用措施有以下内容。

物理处理主要是对矿山生态进行前期的生态修复,由于在排矸场就采矿区都经过了长期的开采及生产活动,因此其地质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在排矸场主要应用熟土进行掩埋工作,而在采矿区则是进行填充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矿山地表景观区的稳定性。

化学处理则是利用稳定剂来处理尾矿,在应用稳定剂后尾矿会经由化学反应出现一层保护膜,利用这层保护膜可以有效的提高尾矿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侵蚀的情况。但是此种方法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其因化学药剂而极易造成生态污染,并且整体成本略高,不适宜大规模使用。

2.2 进行矿山植被修复的方法

进行植被修复是最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根据矿山生态修复的需要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直接种植及覆土种植两种措施,在实际中对植被修复方法的选用需要根据矿山土壤情况及土壤肥力等进行合理选择。

直接种植在应用中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在实际中其要求矿山地质需要具备一定的营养条件,且土壤结构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许多废弃矿山中其土地多为裸地,地表无植物存活或是存活量较少,其土壤内部微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存活率量较少,不适宜直接种植。因此直接种植的方式仅适用于矿山土壤生态损坏程度较低的区域。

覆土种植在实际中需要对地表生态修复区域进行覆土工作,并且要保证覆土的厚度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为此其成本较高,覆土厚度需要达到5cm-10cm。在进行植被修复时可以采用种植豆科植物来降低成本,或是选用适地性良好的植被种子。

2.3 进行矿山土壤生物修复的方法

在土壤生态结构中其内部生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此对于土壤生物的修复需要从微生物及土壤动物两个部分来开展。

土壤中微生物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土壤活性,还可以促使土壤养分快速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同时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污染物及垃圾,有效的减少污染问题,并且对微生物进行修复还可以提高矿山生态修复水平,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同时对于微生物的修复需要根据矿山原有生态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恢复,避免引进不同的微生物造成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动物可以有效的疏松土壤结构,并且多数土壤动物会对落叶及枯枝进行分解,通过分解这些残枝,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进而使植被土壤可以形成完整的营养循环。因此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对土壤动物的修复也是其在实际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部分。

3 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需要依据科学的修复理念及发展观开展相应的工作,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结合与自然和C共处的观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在考虑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来选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对于技术的使用需要对其经济性及适用性进行考虑,从而保证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3.1 采矿区生态修复

坑下开采矿山应采用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并推广使用充填采矿工艺。尽量减少地表沉陷面积,对已造成地面裂缝的地方,应采取废石充填和表土覆盖,最后恢复植被。露天矿开采后,多形成坡度陡的岩石边坡,以及宽度不大的台阶,因此,在对露天采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时,要对其形成的坡面进行不同程度处理,对边坡坡度大于75°的,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3.2 排土场复垦

排土场生态环境修复,首先要保证边坡稳定,其次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主要是植树种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要进行工程措施处理,其主要包括修建拦河坝、削坡开级、修建抗滑桩、深空预应力锚、长锚杆加固等工程措施。排土场植物措施所选择的植物树种要抗性强、品质好,栽植树木的方法主要包括堆土袋、挂网绿化、植生袋、植生盘等。排土场修复为林地时,应在其表层覆土,厚度应大于30cm;若采用坑栽,可在坑内填入少量的客土;在边坡小于35°的人工挖土缓边坡地带可种植一般的林木。

3.3 尾矿库复垦

在进行尾矿库复垦工作时需要在保证其完全闭库后且整个工程设施都稳定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根据其实际的性质对复垦工作进行调整。无论尾矿为酸性还是碱性,要根据场地的利用方向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尾矿中含有放射性、有毒物质时,应根据其含量水平确定是否有必要设置隔离层,并尽可能深度覆盖;尾矿所含盐分较大时,应对其进行除盐处理,或者深度覆盖处理。同时,要在尾矿库周围设置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必须满足一定防洪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生态修复成果,对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在其表层覆盖厚度大于5cm的土壤,并设置各项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3.4 排矸场生态修复

排矸场生态修复首要工作是对以坡地和丘陵为主的排矸场进行边坡稳定,主要措施包括水平阶整地,稳定坡面,降低矸石山的相对高度。在矸石堆放前,必须对沟底进行推平、夯实处理,堆放矸石以3m为一层进行分层堆放,且台阶的宽度要大于3m。堆放顺序为从沟里向沟口进行,层层压实,同时在沟口设置拦渣坝和浆砌石排水沟。在边坡地带以15m为间隔设置导流渠,且层与层之间错落布设排列呈“品”字状;其次在排矸场上进行表土覆盖;最后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栽植。

4 结束语

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须要根据矿山生B修复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处理规划。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之前需要对矿山生态受到破坏的程度、矿山类型、生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规划。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要遵循其生态修复原理从土壤、植被、生物等多方面进行改善,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矿山生态进行修复,以此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的顺利性。以上根据矿上废弃后的特点从多角度提出了在实际中对不同区域采用的不同生态修复方法,以此来保证生态修复的有效性,使矿山生态结构可以满足持续、平衡发展的需求,并具备应有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金一鸣.矿山废弃地工程绿化技术模式生态修复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冯少华,陈炜,祁冉,等.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及工程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3):26.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3

关键词:湿地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湿地有助于调节气候、水文,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湿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湿地的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对湿地进行保护、修复,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水平。

1 城市湿地现状

1.1 城市湿地污染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湿地中,导致湿地水质质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湿地甚至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1998年以来,很多淡水湖以及城市的湖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湿地的污染严重威胁到湿地的功能。污染使得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尽管我国对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污染还在继续。要恢复湿地原有基本功能,必须加强湿地保护,加大治理的力度,恢复湿地功能,使湿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在我国,很多经济海区以及湖泊存在滥捕的现象,损害了天然的鱼类资源,物种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胁。此外,湿地的平衡遭到破坏。海域鱼类的数量、种类减少,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以及小型化的趋势。在内陆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

1.3 湿地面积减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我国湿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湿地的功能严重下降,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滥开农用地;改变湿地的功能;湿地向城市化的方向转变。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围垦湖泊的面积达到130万hm2,由于围垦湖泊,丧失的湿地面积达到350亿m3,总量超过我国5大淡水湖泊的面积。

1.4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

湿地为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湿地供水能力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水不合理。例如,西北以及华北等地区,从湿地过度的取水,湿地水文遭到严重的破坏,部分湿地已经消失,如居延海。

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

2.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城市的湿地比较零散,多呈斑块状,面积比较小,功能因城市而异,对湿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恢复的原则以及目标和自然湿地存在差异。

2.1.1 生态学的原则

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演变的规律,有步骤、有计划性的进行修复,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生态系统的群落,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处于最佳的状态。

2.1.2 地域性原则

在制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时,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按照湿地的类型以及功能要求等,制定合理的方案。

2.1.3 风险最小以及效益最大原则

修复城市湿地,技术性较强,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环境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修复城市湿地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准备,以最小风险、最大效益为原则。对湿地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湿地的生态特点,进行科学估计。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问题,力求3者达到统一。

2.2 湿地修复的目标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总体上分为3个方面: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即生命支持的功能;提高城市的人文服务功能;增加湿地的美观,提升休闲度假的程度。

从细节加强分析,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增加物种多样性。湿地系统动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得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自我维持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植被与土壤达到原来的水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适度的植被可以对地表的径流循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湿地具备更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使植被覆盖度增加;把湿地的美化以及污水的处理紧密结合;使湿地景观体现视觉以及美学的价值;恢复城市湿地的面积,只有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可以正常的发挥作用;修复湿地水文情况。湿地的水量有助于调节动物、土壤等。

2.3 湿地修复的方案

湿地修复的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占用的农地退还成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针对污染,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开凿人工的渠道,使城市内部湿地的斑块连接度增强;人工种植挺水植物以及芦苇,使植物群落得以恢复;实施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在湿地投放底栖动物,连接腐食食物链以及生食食物链,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在湿地建立污水处理的系统;修建水利工程,使水源问题得以解决。

上述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城市湿地退化的原因存在差异,在进行城市湿地的修复时,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综合多种因素考虑,进行科学的判定,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3 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的措施

3.1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现阶段,在我国,对湿地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政策、法规与湿地相关,但是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湿地的管理非常混乱,因此,需要针对湿地保护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

3.2 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

修复湿地的水环境,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如促流、清淤等,改善水体的纳污能力。结合城市湿地地形、水文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建设生物栅,进行复合滤床的处理。改善污染点的情况,实现水质的改善。

3.3 对水生的动植物带进行修复

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抑制的作用,从而使水质的情况得到改善。在选择植物时,需要对原有的植物进行保护,以乡土植物为主体,适当的补种植物。

采用多种植物,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效果,与此同时,景观效果比较丰富,具有层次感,可以补充水污染处理功能,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在配置植物时,从植物的层次来讲,注意灌木植物与水草植物的区别,把不同层次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一起;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发达的茎叶类植物,对阻挡水流、沉降泥沙起到一定的作用,发达的根系类植物可以起到吸收的作用。植物搭配,可以保持城市湿地的完整性,生态效果较好。

采用乡土植物,尽量少用外来物种。外来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外乎2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成活率低;过度繁殖,威胁到乡土植物的生存,情况严重,会损害群落系统。

3.4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湿地中,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在修复湿地时,需要保持原有的河岸线,利用植被进行生态护岸。主要是把乔木以及灌木混合种植,搭配水生植物,由水生植物延续到陆生植物,借助植物的根系来稳固堤岸,使护岸与自然相融合。营造差异性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为生物提供成长的空间,使生物的物种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增强。

3.5 使湿地的保护与城市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在湿地中,水是关键的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湿地水资源的处理时,应当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城市用水的结构进行调整,普及节水的技术,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湿地的供水问题,必须把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水统一起来,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制定长远的计划,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人与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湿地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现阶段,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开采过度,污染较为严重,湿地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湿地的修复,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按照地域性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原则进行,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修复水生动植物,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俞志成.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J].新视觉艺术,2012(3).

[2] 张春来.北戴河新区湿地生态景观规划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3] 何丽芳.湿地生态景观的审美价值与旅游开发[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3).

[4] 温旭月.结合某公园实例浅谈湿地生态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8).

[5] 刘晓嫣,李轶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09(8).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3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但由于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中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失陷和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我国逐渐加大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力度,着力解决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问题。来加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的步伐,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致力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1)近年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矿产资源开发首先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林地面积逐年减少,直接降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和调节气候的功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同时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随意开采和挖掘,开采地区得不到及时地保护和治理,导致开采地区地表出现严重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地质灾害,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致使矿产地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逐渐加剧,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同时在对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对地下水的污染严重,还导致地下水资源流失和浪费严重,在开采中出现大量的废气的随意排放,出现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在对资源的开发中,有关部门没有严格制定完善的管理机构,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监管力度不够,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无法对违规开发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宣传意识不强,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也不能破坏后做到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能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加剧。

2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2.1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构是将因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对矿区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来尽量恢复和改善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矿区居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扶持等,来降低矿产资源的随意开发造成的损失。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开发者只考虑到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不合理开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矿区周围居民和城市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威胁,甚至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侵扰了矿区周围的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因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损失和破坏进行补偿,来促进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矿区城市和居民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只有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有效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

(1)在建立健全的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国家应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矿区情况严格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控和环境影响评价,来保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矿区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质量。同时根据不同矿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国家政策,来适当扶持矿区的发展,共同推进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矿区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构,尽量将矿区生态问题落实到个人,做到每个矿区都得到监管。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来加强矿区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国家应该努力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家,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评价和根据出现的不同环境问题,加快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案和保护措施,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能快速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加快能以明确和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矿区不合理的开发,做到边开发,边治理和保护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加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进程。

(3)根据不同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等综合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矿区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损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结合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对矿产资源开发者进行征收相应的资源税收。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对矿产资源补偿收费标准较低,致使矿区开发者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随意开采矿产资源,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为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矿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结合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矿产资源补偿收费标准,促进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4)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构建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的运用经济手段,加大对不符合规范规定的资源开发矿区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同时结合我国法律法规,规范对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税务的征收,并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结合矿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持,对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进行经济优惠,来鼓励矿产资源开发者实施环境保护,来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治理的理念,以更好地实施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5)在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机构中,最直接有效地方式是从破坏的源头抓起,从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实施和建设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案来保护环境,来尽量避免环境在遭到不可修复后,才进行保护和治理。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力度,在新的矿区项目实施之前,要求矿产开发者应该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执法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严格执法,对不符合建设要求和开采技术的项目和工程及时叫停,依法采取查处。要求矿产资源开发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生态环境项目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等,经过检验,符合国家标准才能正常开发和利用,尽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6)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定科学合理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多方面采取措施来组织开展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复和治理。矿产开发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切实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同时对矿区周围的居民进行经济补偿,解决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等问题。对以开发完的矿区积极进行土地和林区恢复工作,尽量减少因资源开采带来生态问题,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总结

本文对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和论述,结合我国近几年来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治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和保护力度不强,导致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和矿产资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生态修复方案和治理措施,努力改善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黎元生,王文烂,胡熠.论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J].林业经济问题,2008(03).

[2]胡振琪,程琳琳,宋蕾.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J].环境保护,2006(19).

[3]李连英,马智胜,朱青,等.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构建[J].中国水土保持,2009(06).

[4]徐田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07).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5

【关健词】:河道景观;地域文化;文脉传承

1、河道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有多数城市中都有河流经过。在城建工作中,河道景观也往往是建设的重点或形象工程。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城市环境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可以促使河道功能的发挥、提升河道景观形象,更是提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城市居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所以,通过对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研究,为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生态方法和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从这个角度出发,河道景观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及其文化内涵

2.1河道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的概念就是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特定地点所能看到的全部地表。那么城市河道景观,就是在整个河岸带内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所组成的地域综合体。而本文的河道景观设计则具体是指河道驳岸、护坡、道路、河岸绿地在内的景观范畴。

在河道景观范畴内,除了基本的植物、铺装、公共设施、雕塑、景观建筑这些构景元素外,其所特有的、能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要素,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在河道建设的研究中,都很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它从整体上决定了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向导作用,所以说地域文化在当地景观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地域文脉传承的概念

“地域文脉”可以解释为一座城市的记忆。文脉传承就是文化的延续。在具体景观设计中,体现在景观构筑元素上所运用的文化符号。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地区是通过建筑、景观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

3 、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3.1文化符号的运用

“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抽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简介的形式,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符号是抽象的概括,是一个区域特殊文化的标志,通常直接采用符号提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

例如大连、青岛地区,在河道景观建设过程中,使用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便是海洋生物图案,装饰材料会用到贝壳、化石等,这和大连的海洋文化、岛屿文化是相关联的;又如杭州、苏州地区,往往会采用传统亭、台、楼、榭等民族建筑元素,使用太湖石、卵石、碎瓷片等铺筑出某些吉祥图案,这也是和当地的江浙文化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这些文化符号,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当地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3.2文化属性的表达

文化属性是指具有独立性、唯一性和可辨识性等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可以采用对这种属性的放大、夸张、借用等手法直接应用到设计之中。在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先生所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中,利用当地所特有的的汤泉文化,根据汤河河道的现状进行综合改造,首创“红飘带”设计方案,用一条500米长的红色带状“飘带”,串联了整个场地,很好的避免了对原有廊道的破坏,同时有满足了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了当地较为知名的一处景点。这种对文化属性的表达,使之成为一处较为典型的实际案例。

3.3文化载体的创新

文化载体通常是指具体的景观设计元素,诸如铺装设计、景墙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通过这些传统载体来表达出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当然,可以刻利用声光电等这类现代的新技术、新材料来重新演绎对文化承载的理解,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文化载体。例如韩国著名的清溪川运河(ChonGae)河道景观项目,在设计中采用独特的弧形石材,高低错落的进行组合,既解决了不同季节中不同水位的变化,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民众能参与亲水活动,在每块石头内侧、瀑布下等地方,都增加了灯光设计,让夜晚的河道更具魅力。另一方面,由于河道小环境内可形成更大的风速,从而降低了空气污染程度,减轻热到效应而成为河道设计中的一个创新点。

4 、结束语

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传承和创新,在景观设计方案,传承代表着对传统的尊重和保留,创新代表着以新的面貌进行展示,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传统地域文化来进行河道景观的设计,让河道景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许骅.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D].浙江大学;2010年

[2].简天佐.基于“两型社会”的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研究 [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谢佳.城市滨水步道的景观设计探讨 [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D].天津大学;2010年

[5] 常素云.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D].天津大学;2011年

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6

[关键词]生态系统 退化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64-3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农业生产活动施加于生态系统的压力超过其承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那么自然资源数量将骤然削减,资源质量下降,进而扰动区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探索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践,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国内经验

1.1预防生态系统退化,依法进行生态恢复

中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恢复的配套制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资源管理,严格控制人为的生态退化。

1.2突出以天然植被封育和人工植被营造为主的生物措施

在光热、水土、海拔、坡向等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樵采,使天然植被完成自我更新演替,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封山育林包括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灌林地封育等。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或高寒、干旱或土壤瘠薄的地方不能恢复森林,或原本就没有林木生长,那么封育工作应立足于育灌育草。同时,应适当兼顾人工植被营造的措施,以加速生境的恢复。

1.3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生态退化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实施禁牧舍饲、围栏轮牧等措施,突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培育。因害设防,形成生态退化恢复措施体系。

1.4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把生态退化防治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激发各防治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防治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5优化农林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

政府部门通过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紧张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业和林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开展农作物之间的立体种植,实行间、套、复种。优化林种和树种结构,增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比例,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推行针阔叶树种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造林模式。

1.6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根据各区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西北黄土高原区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突出沟道治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东北黑土区推行保土耕作,保护和恢复植被;南方红壤丘陵区采取封禁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通过以电代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北方土石山区改造坡耕地,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西南石灰岩地区实行陡坡退耕,大力改造坡耕地,蓄水保土,控制石漠化;西部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实施封育保护,防止沙漠扩展;草原区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2四川省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

2.1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状况

四川省宁南县位于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以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山区县。该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均降雨970毫米,90%的降雨集中在7~10月。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最高海拔3919米,最低海拔585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县幅员面积16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制约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9年,宁南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县,首先修建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配套设施,以此拉动坡改梯和植树造林等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宁南县生态退化的驱动力除全球环境变化以外,主要是长期人类活动的干扰。其中,自然和人为火烧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商业性森林采伐是导致植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导致的森林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在森林郁闭度的下降及疏林化,同时也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进一步增加了植被群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大规模的森林商业性采伐已停止。然而一些地区的自用材和薪材采伐、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动等人为干扰,仍致使植被出现疏林化和片断化趋势,群落结构单调。生态系统养分和水分维持能力下降,特别是养分流失速度加快以及土壤表层结构的其它理化性状受到破坏。从而限制植被资源生长,也引发生态退化。随着山区植被和土壤的退化,生态系统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均呈下降趋势。体现在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地表径流的不稳定性增加等。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侵蚀趋于严重,山地灾害增加。同时,区域生态系统提供物质生产的能力下降,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功能退化,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

2.2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管理措施

宁南县通过采取自然恢复、自然恢复加以人工措施,以及人工种植或引入适宜植被等措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措施包括封山育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人工培育植被替代天然植被以及开发其它替代能源(如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推广带柴炕灶)建设项目等。

2.2.1实施“坡改梯”工程,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在坡度15°~35°的退耕林地和荒坡造林地上修筑反坡梯田和窄带隔坡梯田,在15°以下的平坦地上修筑水平梯田,在35°以上的坡地上放牧。推广雨水集流窖蓄节灌,进行水资源重新配置,有效地防止了水的无效蒸发和渗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

2.2.2实行山区封育,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遵循自然环境与植被演变的特定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在生态问题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地带,如江河源头,土壤瘠薄、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只能采用植被自然恢复模式。在生境较好的地带,采用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适度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注重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合理配置。在树种选择上,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乡土树种。

2.2.3利用生态恢复工程,推动经济发展

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1)以基地建设促进生态恢复。通过加强基本农田、坡面水系、经果林和饲草料基地等建设,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2)以圈养促进生态恢复。许多地区在生态修复项目区建立了种草养畜示范片,种植鲁麦克斯、篁竹草等优质牧草,补助农户修建圈舍、推行圈养、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发展高效、集约畜牧业。(3)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和利用太阳能等,修建沼气池、改建节能灶。另一方面调整资源消耗结构,减少资源耗费。(4)实施生态移民,促进生态恢复。把生活在高山上、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和他们饲养的牲畜,迁往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异地安置,减少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

2.2.4改进制度安排,完善生态恢复政策

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乱挖乱采,以及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行为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对转变生产方式、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和补偿,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5强化管理,落实生态恢复责任

坚持“谁恢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生态修复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群众在实施生态修复中的利益。一些山区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或县长)为组长,水利、水保、计委、农业、林业、国土、畜牧等相关部门及所在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各部门发挥各自特长,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区)政府与各项目乡(镇)都签订了《生态恢复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县(区)政府有效协调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草养畜、文明新村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形成了各部门通力合作共促生态自然修复的格局。积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2.3宁南县生态恢复的成效

1989年实施生态退化防治工程以来,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面积的87.6%。全县累计治理28条小流域,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159万吨下降至27万吨。生态退化防治工程建设不仅使宁南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治理前这里的坡耕地上只能种植玉米、花生和红苕等低价值的农作物,而通过工程治理改成的梯田种上了甘蔗、烤烟、桑树等高产农作物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坡耕地改为梯田后,可增加粮食作物产量7500公斤/公顷。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扩大了甘蔗、烤烟和蚕桑的种植面积,年增产值3万元/公顷。目前,甘蔗、蚕桑、烤烟已成为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1990年宁南县大同乡实施生态退化治理工程,二十年来,完成坡改梯8600亩,配套蓄水2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平塘87口,微型蓄水池3960个,安装虹吸管29.6公里,沟渠防渗213.8公里,其中,配套田间渠163.8公里。 大同乡在营造水土保持林1.77万亩的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甘蔗、蚕桑、烟叶产业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发展经济林4.7万亩,栽植地埂桑870万株。全乡农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480万元上升至187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宁南县大同乡银厂沟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退化面积为2.83平方公里。治理前银厂沟沟床下切,沟头溯源侵蚀强烈,两岸沟坡不稳定,常有滑坡、崩塌发生,每年雨季频繁发生泥石流灾害。从1992年开始,大同乡以国家投资、省州县配套、群众投劳方式,投入该流域治理资金57.56万元。采取坡改梯,植造水土保持林,种草、封禁治理,保土耕作,修建拦沙坝,谷坊、排洪沟、排洪道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完成坡改梯643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64亩,封山育林2216亩,种草322亩。修建 5座拦沙坝,3座干砌石谷坊。在谷坊左右两边修建3条排洪沟(长6.32公里,流量0.23立方米/秒),在排洪沟所经过地方的坡沟下游修建排洪道(长831.7米、流量为11.20立方米),把坡面上未引完的水分,经排洪道引入黑水河,以保护和整治坡面和沟道。通过生态退化综合治理,银厂沟流域林草覆盖度由1990年的32.7%上升到61.7%,增加了土壤蓄水和抗蚀能力,减少了地表径流,每年增加土壤蓄水量57.51万立方米,减少泥沙流失1.09万吨,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3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政策建议

3.1完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例如,保护土地退化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生态退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贫困户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等。山区农民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防治生态退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生态退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要积极推动土地产权的市场配置,利用产权价格机制遏制资源的流失和资源生产力的下降。选择优化的制度变迁路径,力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不改变土地产权性质的前提下,明晰土地产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 体现产权的排他性和对资源的保护性。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农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注重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相结合,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区,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以减缓环境压力;对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投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应稳定增加投入来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将生态恢复的外部效果内在化,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恢复项目。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

3.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效益和获益分配公平性。生态退化地区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者进行奖励,例如奖励其一定面积的荒地,并在数年内免收缴土地使用税;使退耕户享有生态恢复成果的处置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者则实施严罚,罚款数额至少大于其替代收入。通过建立并实行生态退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受益区征用生态恢复费继续用于生态系统退化防治;从耕地占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从水库、水电站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库区生态恢复,减少泥沙入库。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生态恢复初期仍需政府实行补贴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3.4建立公众与社区参与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应由自上而下为主的行政运行方式转变为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改进运行方式。良好的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不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权限,而更多地依赖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商和共同行动。在促进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的实现上,单独依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应建立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推动区域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生态退化防治决策及其行动计划,使生态退化地区的政府、社区和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参与水平,使公众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包括规划、设计等各个环节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动员农户高度关注其家庭经营、社区发展中出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以此调动其参与生态恢复的积极性。从而使项目设计和实施机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区和农户的现实条件,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也会使农民对生态恢复产生责任感,由过去单纯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

3.5实行生态恢复的监督管理公开公示制度

区域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生态退化治理与恢复公告。每月对各地区、县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同时加大对没有编报生态恢复方案而开工的建设项目及没有经过生态恢复设施竣工验收而投入使用的项目监督管理的力度,以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加快区域生态恢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方一平,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杨定国等,长江上游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水利部等,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陈国阶等,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