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化;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全自动录播系统;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网络化、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技术规范及要求
(一)项目概述
1.本次建设的内容为培训中心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要求参加的中标商必须根据采购文件要求负责各种设备或货物的采购、运输、装卸、安装、布线、施工、调试、试运行、技术培训和售后维修、保养、等服务工作。
2.中标人提供的所有产品必须具有在中国境内的合法使用权和用户保护权且符合国际、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
3.本次采购的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为集中式网络中控,要求各多媒体教室中的设备与控制中心的连接基于标准的以太网,不能增加其它布线,即多媒体教学、监控等均通过网络进行控制。
4.监控中心的监控录相预留到安全管理部门的接口。
(二)网络化、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主控室功能要求与技术参数
我中心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要求在主控室统一监控、管理下,通过网络对所有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进行各种联动控制、监控、管理等;通过课表可远程控制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定时开启和关闭;同时各个多媒体教室系统能够独立控制、管理等。在主控室能实现对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多画面实时视频监控,可查看任意一个多媒体教室的工作状况,能够通过视频信号与教师计算机图像同步合成显示进行教学现场录像等。
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主控室必须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并满足以下技术参数:
1.整个系统基于标准以太网,遵从TCP/IP协议,在主控中心能够管理多媒体教室中所有设备,能够远程配置各种设备参数,并且能够实时监测各种设备的状态。
2.在主控中心通过课表能够控制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定时开启和关闭以及其他操作等;
3.在主控中心能够对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实时监控并可完成不间断硬盘录像,当硬盘空间不够用时,可实现硬盘空间的提示报警,并可对教室摄像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如云台的转动、镜头聚焦等,实现对教室端的全方位监控。
4.通过主控中心的电视墙能够同时监控和自动记录所有多媒体教室的图像、网络状况以及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情况等;
5.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具有教学质量网络监控、远程教学观摩、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等功能;
6.可扩展防报警功能,实现与监控录像的联动。提供声光报警信号。
(三)网络化、可视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多媒体教室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参数
1.通过桌面控制器独立完成对多媒体设备的控制和切换,不受网络通断的限制,也能由主控中心通过校园网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独立和联动的控制;
2.按上课键,所有设备时序加电,投影及幕布可手动一键联动控制及分别控制;按下课键,自动升幕,同时关闭电脑、投影机(延时3-5分钟)和总电源;所有供电设备的通断均要求实现时序通断。
3.中控控制面板的按键简洁明了,对投影机、电动幕、多媒体计算机、功放、展示台等设备的控制与切换要求“一键”联动控制。
4.多媒体教室需配多媒体网络中控,多媒体网络中控采用高速DSP 处理器,低功耗、高稳定性,监控编码功能直接由DSP电路板完成(非PC主板插卡式架构),可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编码格式为WMV9,码率为20K-2M之间, 网络中控实现强电、弱电彻底分离,将中控内部的电磁干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多媒体网络中控的稳定运行。
5.电源控制箱,由多媒体网络中控统一控制,依据强电、弱电彻底分离,弱电统一控制强电的基本原则,为所有外设提供工作电源,提供不低于10路的输出插座,出现故障时可用手动方式强制供电。
6.所有多媒体教室既可做主讲教室,也可作为听课教室。经主控中心授权,各听课教室可同时收看主讲教室的授课画面;
二、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技术规范及要求
系统要求通过录播主机将授课老师的讲稿(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与授课现场录下的影像,自动实时合成为同步多画面多媒体课件的实时课件制作系统。基于网络,它还可实现在局域网/城域网/专用网(选择)上的点播和同步直播。
学校示范课实时录制、生成课件,直播或供课后自主学习点播调用;
优秀教师示范课程评比,全面立体、真实再现;
教育培训系统多画面录制,生成教材;
所采用产品经过中央电化教育馆检验、所采用计算机VGA采集卡获得国家专利鉴定证书、并且通过了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产品3C认证。
功能要求:
1.电脑屏幕和授课视频同屏显示、录制、点播:系统可以实现现场授课场景和授课内容(电脑画面)的同屏显示以及实时同步录制、网上直播,使接收直播的班级不仅可以看到老师讲课的画面,还可清晰看到讲课的电子讲稿,效果远远优于单纯收看授课场景。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进入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崭新领域。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放思想、加大投入,使中小学校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了的校园网络,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多数校园网的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如何根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的特性,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确定建网目的
1.1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学校办公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
1.2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高学科教师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现代信息素质;深化教改,促进教研,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1.3为学生提供一个触网、学网、用网场所,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网络建设的关键是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使用环境,设计网络的目的主要是要能充分的应用网络资源,应用软件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应具有实用价值。
2.建好各类资源库,为教育信息化创造条件
软件是能否充分实现校园网功能的关键。校园网建设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的配制和资源库的建设,加强网络的管理水平,并不断开发网络的功能。在校园网资源建设上我们采用购置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挖掘潜力,开发和完善网络功能。
2.1学科资料库的建设。 在建立校园网络的同时,学校就着手开始建设各学科教学资料库和教育信息资料库,提出“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建库思路。由各教研组分别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料库的分库建设任务。发动教师为校园网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等教学资料,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有选择的利用现有素材和通用平台,按照新教学理论对媒体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基于WEB基础的学科资源站点。这样的站点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交互性,即适合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地有效的学习。
3.建好网络应用队伍,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功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园网建设的关键。人员培训与网络的建设应同步或超前进行,学校必须有一批懂技术、会使用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络的功能,目前计算机教育和辅助教学发展较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人才,只有培养和培训一大批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才,才能够发挥出校园网巨大潜能,使校园网的建设具有更深远的实际意义。在建设校园网的前期和过程中,学校制订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考核制度,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分层次、分阶段的计算机全员培训:
3.1培训目标:提高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掌握课件制作并进行实践。
3.2培训方式: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培训以自学交流为主,专家讲作为辅,实际实践为目的;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以集中时间,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科平台以教学实践为主,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为辅。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3
1采用模块化合理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设计的模块化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大类模块:基础电子技术模块、专业电子技术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础电子技术模块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模块包括: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技术。实践模块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开放创新实验室、学生科研与竞赛和毕业设计。该课程体系的特色在于:强化实践模块,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电子技术实践和提高的条件,强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学生从基础课学习到社会就业的直接通道。
2完善现代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扎实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包括:
2.1推进课程教学基础建设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书、网络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与管理规划、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控制控制等基础性工作;并按照有关要求,建设了课程网站,优化资源配置的教学模式。建成省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平台1个,校级开放创新实验室1个,建成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多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进行电子技术设计实践平台。
2.2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按照“分立元件起步,集成电路落脚,突出技术应用”来组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教学内容以集成电路为重点,重外部特性,轻内部结构;重实用电路,轻基本电路;重技术应用,轻理论分析;把电子技术的新概念、新器件、新设备溶入课堂教学中去;突出技术性、应用性,引入新技术、新器件,正确、妥善处理传统内容与新知识、新技术之间关系,对教材内容的精选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教材水平应保持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2.3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通过对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课进行优化、整合,分阶段开设基础板块、提供板块、拓展板块3组系列,并增加“创新实验”和“开放实验”,既体现不同层次的差异,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了“基础、提高、综合、创新”的特点。将原有以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体,变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举,验证性、应用性训练与创新性训练并举,从原来被细化的按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变为按一级学科特点培养人才。
3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展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应用EWB,MATLAB和Multism软件,制作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演示实验软件,并课程教学中新增了演示实验环节,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点的感知力。通过引人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软件,形成“电子仿真工作平台”,对现成的组合逻辑器件及时序逻辑电路进行功能验证,提供简便快捷、准确有效的实验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提高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环境,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资料(例如:课件、讲义、教案、辅助教学材料、试卷等)上网,使其成为共享的资源,能促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交流和改革。模拟仿真突破了教学难点,具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
4以开放创新实验室为平台 加强第二课堂实验基地建设和指导
4.1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电子技术实践和创新平台学生通过项目申请,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电子技术实践场所、仪器设备、元件耗材,并由相关的老师负责指导。具体做法是:首先,每学期开学初,学生向实验室提出申请;其次,经指导老师审核、实验室管理老师批准,申请获得通过后的学生将进入创新室,借用仪器设备(如:计算机、示波器、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搭建自己的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电子系统设计的需要,使用实验室中的电子设计设备,如打印机、转印机、铜板腐蚀剂、钻台等公共设备,并申请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同时,常年有课题组教师负责创新实验室学生的辅导。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将高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穿插安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高年级的学生起到良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4.2利用每年暑假时间 进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切入点,举办电子设计培训。培训的重点放在实践能力提高上,注重实践训练,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根据竞赛征题要求及历年竞赛试题,培训内容采用基础平台+模块化训练。其中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放大器、振荡器、运算放大器、调制与解调、数字电路、单片机小系统。模块化训练主要内容是历届竞赛试题和本年度的模拟试题,具体类型有电源、信号源、无线电、仪器、数据采集与控制类。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能迅速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5加强学生科研引导和毕业设计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
5.1引导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申报校团委科研项目、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为学生项目立项和项目实施提供指导。
5.2加强学生科研引导和毕业设计指导
以毕业设计形式或课程设计形式,引导高年级学生参与电子技术类产学研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制作、调试和实验分析,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提升适应未来工作的自信心。近年来,有多名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成为技术骨干。
6改革成效
6.1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后的电子技术课程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项目实施以来,电子技术相关的课程授课效果良好,在期末测评中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有多位教师获得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6.2学生电子技术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佳绩项目组依托开放创新实验室,通过暑期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每年完成约100人次的电子技术设计培训;每学期指导进入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学生约60人,四年来累计指导学生约400人次;指导的大学省级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校级创新实验项和团委科研立项目60多项;四年来,本项目组成员指导大学参加了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项3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2009、2011和2013年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三等奖。
6.3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应该比以前有所提高,这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有实用意义的课题。四年来,指导约200名大学生开展与电子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成绩,近30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6.4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几年来,以开放创新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平台的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与电子技术相关的技术工作,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7结束语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4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企业培训 应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升级,高素质的员工日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何对已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开发自然就成为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工作。然而,当下的企业培训状况并不乐观。笔者对东莞地区110家民营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49%的民营企业尚未建立员工培训制度,58.7%的员工认为“培训过程缺乏教学设计,效果一般”(孙健敏、穆桂斌,2009);胡庆喜(2008)对国有企业的员工调查也显示,74.8%的员工认为“培训设计不够合理,不能满足自身需要”,42.3%的员工渴求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验也表明,曾经困扰该国培训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投入不足,二是培训过程缺乏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持。第一条对于我国企业无疑是成立的,对于第二条,国内较少有系统的研究。因此,系统探讨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如何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手段,促进培训过程实施、并进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应用优势
为了将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应用优势。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认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影响和促进学习者学习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它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包括了“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资源也不只限于教学过程中的设备和材料,而是包括了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既包括如教师、同伴、团队等人力资源,也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非人力资源。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资源开发以及媒体技术应用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对企业培训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企业培训的优势所在。如Kelly(1994)指出,美国企业的培训由原来完全依赖于人力资源部门正转变为多方参与,并特别重视吸引外部教学设计专家的支持,62%的被调查企业在开发内部培训课程时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协作。Barbian(2001)指出,在培训手段和方法上,虽然仍以课堂授课为主,但信息化技术手段已广泛采用,视听教学、案例研究、商业游戏、角色扮演等融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形式已占美国培训市场的小半壁江山。
除了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教育技术的优势还集中体现在另外两方面:一是多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特性与优点,多媒体性(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有效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促进有效学习;集成性、交互性和超链接性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友好的交互,并能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超链接,使学习信息的组织更加符合人类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二是远程在线学习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远程培训能够为不具备固定场所学习条件的企业创造培训机会,同时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
三、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
企业培训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规模较小的教育系统。所以基于学校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培训领域。事实上,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最早就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或分支,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框架,具体说来,就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正的过程。
不过,企业培训与课堂教学相比,其思路和方法还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员工,企业所关心的是经过培训后员工的业绩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教学系统设计应用于企业培训的起点就应该是确定员工的训前绩效状况。企业的管理者首先需要确定员工的当前表现与所期望的表现之间存在的行为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导致绩效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员工工作态度方面的,也可能是员工知识与技能的不足造成的。培训对于态度转变所起的作用通常很小,只有当绩效差距是由于知识或能力不足造成时,培训才会发生作用。当组织者确定了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才能正式引入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在培训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
1.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培训组织者立足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明确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要求,并对员工的绩效现状进行调研,找出绩效差距,进而确立要弥补差距所需要培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对受训者直接进行需求调查,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培训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目标受训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内容不仅包括受训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学习期望与动机、相关工作经验、认知成熟度等,还要包括目标受训者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
2.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进入了培训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培训内容为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可执行目标;二是依据培训内容,为学习者选择培训材料、设计培训环境、选择培训策略(主要包括培训形式、授课方式和评估方式);三是对培训过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内容分解和步骤细化。
3.课程开发
如果已有的培训材料不能满足需要,那么就需要为培训量身开发适合的课程材料。课程开发团队应该由培训组织者、业务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组成。其开发过程包括:编写课程材料包、开发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培训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如案例讨论式、角色扮演、评价中心、仿真模拟等方式。
4.组织实施
培训的组织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师、培训形式的选择;培训的实施是将培训课程内容传递给目标学习者。
5.效果评价
对效果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培训需求分析;形成性评价则发生在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每个阶段,适时地指导方案的调整;总结性评价主要针对培训的效益与产出评价。
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具有简洁、有序、科学等优势,能帮助培训组织者系统地设计和实现培训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该模型去实施员工培训时,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四、基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实施
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
1.加强对培训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正如西尔斯(1994)在《教学技术:
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指出的,“教学设计最深刻的变革就是它的实践范围得到拓展。虽然教学设计领域始于学校教育,但目前大量活动是在私营部门的员工培训方面展开的”。对培训内容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吸引教学设计人员和培训师参加培训材料的开发来实现的,具体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解,并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内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步骤和培训方式。
2.在培训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具有单一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论是视觉、听觉的多渠道传递方式,还是多媒体的友好交互性、超链接性等特征,都能够让学习过程更符合认知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将企业内绩效表现良好的行为和流程制作成视频课程,在制作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操作技能或流程的重点、难点、危险点,使学员能直观形象地对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另外,运用交互式多媒体课件辅助员工学习,还能使员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调控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的;最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的工作环境,使学员能够从做中学,这样也有利于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实际的工作情境。
3.注重网络培训方式的运用
网络培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效快捷的培训形式,截至2005年底,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80%的企业采用了网络在线学习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在日益发展的网络交互技术支持下,基于网络的培训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网络个别化培训,类似于单机多媒体计算机培训,学员自定步调,培训内容主要存在于本地机上,学员及师生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交互;二是网络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分散于不同地区的同一企业的学员可以共享企业资源,参与本企业的网络课程的学习,同时能够获得来自企业中心服务器的资源与指导。员工还可以通过BBS讨论区与培训师进行交流;三是网络虚拟异步课堂,学员和培训师在各自方便的时间登陆网络,培训师就学员提出的问题利用交流工具予以回复。这种形式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便于向群体提供异步的网络课程学习;四是网络虚拟同步课堂,培训师与学员同时在线,通过共享白板、视频会议、视觉支持的音频会议等工具进行实时交互。学员可以在同步视频讲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形式既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电子白板上文本、图形的形式。
五、结语
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培训模型是一个用来辅助设计、开发培训方案的系统,实践证明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但在实际培训中,常会出现一些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对这个系统流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僵化执行是不可取的,在整个培训方案执行周期内,组织者需要不断收集反馈和评价信息,并及时调整,以期使培训方案更加有效。
此外,教育技术在学习材料开发、多媒体内容呈现、培训方式选择、规模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使得我们在开展企业培训时,要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培训的教学过程,并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利于知识迁移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并最终促使员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随着企业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局限于员工的培训,它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也将贡献自身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K.Kelly. Motorola:Training for the Milennium[J].Business Week ,1994,3:158172
[2]J.Barbian.20th Annual Salary Survey. Training,2001,11
[3]巴巴拉.西尔斯 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4]胡庆喜 丁小浩: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与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设探析.亚欧会议终身学习论坛文集.2008
[5]孙健敏 穆桂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经济管理,2009,4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学习者分析;起点能力;态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80-03
一 问题的提出
为了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者分析作为培训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教育培训领域专家认为学习者分析可以为后继培训设计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如设置合适的情境,提供促进学习动机的信息活动,整理教学材料等。而企业培训领域也认为员工个体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及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二者都认为在进行学习者(员工)分析时应了解他们的入门技能、该领域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学习动机和对提供教学的组织的态度等信息。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学习者分析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探讨,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领域也不例外,几乎没有针对受训教师(学习者)分析的相关文献。因此,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受训者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本文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者培训为个案,对受训教师进行访谈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培训者的起点能力、学习动机和态度,最后进行总结反思,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 教育技术培训者培训学习者分析的研究过程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聊城市教育局及相关领导一直非常重视该培训,为了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的要求,更好地开展本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工作,举办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培训者培训要求受训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地解读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熟悉培训模式和设计培训过程;能够在培训结束后,结合本区域和学校特点,开展适合本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加快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进程,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培训者必须更好地保证本次培训的质量,才能达到培训的最终目标。基于此,了解和分析受训教师,以便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具有更大的必要性。本研究的过程简述如下: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受训教师的起点能力、学习动机及相关态度,以便为后续培训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保障培训质量。
本次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培训的8D名教师进行调查,并在培训过程中观察受训教师的反应和态度,及时发现问题。
2 研究工具的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是经过培训者及相关人员的多次探讨与商榷,并与多位教师交流访谈,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各方面信息而最终确定的,分为起点能力和态度两个量表。
(1)起点能力量表
本量表包括三部分:
受训教师基本信息:采用选择式提问方式设置题项,包括性别、教龄、所教学科、所在学校及学校性质五个方面:
起点能力:各题项采用二元选择式“是/否”的提问方式,包括是否具有一线学科教学经历;是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是否参加过优质课评比等。
已有知识:主要调查能独立制作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媒体课件;会对图像素材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能使用相关软件处理视频素材等方面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法――非常符合、符合、中立、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作为衡量尺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符合,依次递增,“5”代表非常符合。
(2)态度量表
包括学习动机和态度两部分,全部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法,“1”代表非常不满意,依次递增,“5”代表非常满意。
学习动机:包括愿意学习教育技术: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学好教育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培训能帮助我成为一名好的培训者等。
态度:该部分体现在对培训内容、传递系统及培训组织的态度,主要调查:认为教育技术很重要;认为教育技术很有趣;网络平台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小组合作有助于跟其他教师交流;很乐意与培训师交流和培训单位领导非常重视这次培训等方面。
3 研究方案的实施
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具体实施为:
(1)访谈
在培训开始之前,培训者随机选择多名受训教师进行交流访谈,以了解受训教师的入门技能、已有知识和对培训内容,培训传递方式等的态度,为设计问卷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在培训过程中也及时与学员交流,以便了解学员的反应和态度的变化。
(2)问卷调查
问卷以作业的形式传送到本次培训使用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并强调本次调查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改善培训,对学员自身没有影响,让学员按照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与回答,上传到平台上。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92.4%。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并基于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三 研究结果分析
多次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如下:
1 受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有效问卷中,男、女教师分别占68.5%、31.5%;其中教龄在十年以上的教师占56.2%;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最多,占42.6%,其他学科分布均衡;从表1可看出,约88%的受训教师来自初中和小学,且来自农村和乡镇的教师占58.9%。面对这些工作经验悬殊,主要来自农村和乡镇中小学的受训教师,如何提供合适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课题。
2 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
在开始教学之前,培训者应了解受训教师已掌握的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即起点能力,才能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开展教学。由表2可知,本次培训的教师全部来自教学一线;但仅53.4%的教师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75.3%的教师参加过优质课评比,说明大部分教师有使用教育技术技能的经历;58.9%的教师没有培训过其他教师,经访谈得知,41.1%培训过其他教师的学员也只是提供技能方面的指导,没有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受训教师都具有一线教学的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有使用教育技术技能的经历,但仍缺乏培训其他教师的系统知识和经验。
3 该领域的已有知识
表3的数据表明,95%以上的受训教师可以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需要对图像素材进行加工处理,约5%的学员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85%以上的学员能够根据需要处理声音和视频素材;但有30.5%的学员不能根据需要制作动
画素材。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次培训的教师对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技能方面掌握的较好,也能简单处理声音和视频素材,但制作动画的能力稍欠缺,在以后的培训中需要更加注意。
4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从表4数据来看,学习动机方面的得分全部在4.3分以上,尤其是认为学好教育技术对自己教学很有帮助和愿意学习教育技术的学员同意程度达4.8以上。这表明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非常强烈,期望参加培训,并愿意参与培训过程,帮助自己成为一名好的培训者。
5 学习者的态度
表5综合了对学习者态度的调查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者对培训内容态度的得分在4.5以上,且最小值为3,说明学习者非常认同本次培训内容的设计;对传递方式态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交流一项的最小值为2,但经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仅有一人选择,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该项目得分在4.7以上,说明网络平台、小组合作及机房培训的教学方式受到学习者的认可;对培训组织的态度得分更高,几乎都达到4.8以上,尤其是认为培训者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一项,说明学习者对培训单位和培训者非常满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传递方式的选择都比较满意,尤其是对组织培训单位和培训者非常信任,这表明可以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培训并保证质量。
四 研究反思
前面的分析表明,学习者分析可以详细、准确的了解受训教师的特征,为培训者更好的开展后续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培训更贴近教学实践,但要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培训者要在实践中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者分析实证研究,才能更好的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1 学习者分析能使教育技术培训更贴近教学实践
培训者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后续培训,如根据教师所在学校性质及位置进行分组、根据教师所教学科组织培训内容和选择案例及根据受训教师的起点能力和动机选择培训策略等,使教育技术培训在更大程度上贴近教学实践。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培训效果评估的结果来看,此次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绝大部分受训教师掌握了此次培训的技能和培训理念,有信心进行该地区或本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更好的保证了培训质量。
2 重视学习者分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文献资料来看,学习者分析需要了解的信息很多,方法也不唯一,要根据研究个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重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提高培训效果。本研究问卷的设计就是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依照实证分析的程序和规范,经过多位主讲教师多次的修改、试测、再修改而完成的,保证了问卷的信效度和科学性,其研究结果为后续培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 组织单位(培训者)必须重视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在培训或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仅从理论上分析学习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这些工作的完成必须在组织单位和培训者的高度重视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完全是在每位主讲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培训者的重视是更好的进行学习者分析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科学规范的学习者分析研究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培训者必须重视学习者分析,对他们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更好地保证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多媒体设计培训范文6
关键词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干扰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04-03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未来教育的变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的出现,网络教育在教育市场迅速崛起。网络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远程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并受到了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注目。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教育形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师网络教育传播的干扰因素与效果优化策略,是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概念的界定
网络教育传播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教育教学信息传递活动,它是指以网络终端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以网络方式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由此可得,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就是教师培训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网络媒体把教育信息或资源从教师教育培训信息源传递到参训教师的过程,是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平台、助学人员等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1]。
2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一般来讲,教育传播构成系统的要素有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通道以及受教育者[2]。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教师接受网络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传播过程。传统的教育传播一般采用香农—韦佛的传播模式,主要强调传播者、接受者、媒体、信息、反馈五大要素。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把知识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一定的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以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呈现,通过计算机网络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以及观念等传送给参训教师的一种教育活动[1]。因此,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
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的受教育者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受教育者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远程学习者。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受教育者是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年龄的参训教师,由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因此参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同一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选择有效的媒介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以网络为传播媒介,除了要强调知识的传递之外,更要注重参训教师的参训动机与培训需求。
以网络课程或网络教育资源为教育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网络教育信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图片、电子书、视频等多媒体呈现出来。教育信息不仅给参训教师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程开发者或教师培训者为教育者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可能淡化为远程学习社区的一个虚拟形象,可以是网络课程的开发者,也可以是教师培训机构的远程教育信息的者、培训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是学习支持服务的助学者等。他们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发展。
以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根据这些要素性质的不同,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要素的利弊、缺失,围绕教育传播过程提出相应的效果优化措施意义深远。
3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
在理想状态下,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教育传播媒介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并不能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3]。图1为教育传播过程结构图。
参训教师自身的干扰 笔者通过参与“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参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自控力、家庭和工作等情况影响着网络教育传播的效果,使培训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1)在培训中,由于许多教师学习动机与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中只是应付学习任务,造成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更谈不上传播效果如何;
2)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无法顺利获取有效学习信息和资源;
3)远程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者自控力较差,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4)虽然远程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对于教师职业来说,由于许多教师教学工作繁忙、职业怠倦以及个人家庭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5)计算机网络媒体和视听媒体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长期使用计算机对眼睛的刺激较大,产生视觉疲劳,降低感受效果;同时由于许多网络课程采用专家视频讲座的形式,自始至终画面基本不变,而且时间较长,使学习者缺乏耐心,产生视听厌倦感。
教育信息或资源质量的干扰 在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活动中,以参训教师为主体,教育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设计者,也是教育信息和资源质量的确保者,因此,筛选、组织、设计和开发符合参训教师需求的教育信息内容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缺乏对参训教师进行前期培训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的课程不能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或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教育传播媒介的干扰 传播媒体本身具有传递或承载信息的能力,但是同样存在干扰因素。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课程时,采用新媒体呈现手段,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新媒体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内容的传播效果。再者,目前国内网络普遍存在网络宽带窄、速率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网络学习中常常会因为网速慢而使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产生负面情绪[4]。
虚拟“师生”关系的干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人际交往品质的形成,更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而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师远程学习不再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育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只能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而这种微妙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造成教育传播中的干扰。受教育者自主获取学习信息,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特有的学习气氛,可能会导致学习者情感淡漠,甚至产生学习孤独感。
4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作为传播学范畴的研究问题,依然遵循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又呈现出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5],同时规律本身又在实践中逐渐延伸和发展。针对以上教育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以及传播特点,笔者提出四项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 远程网络培训环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衡量传播效果:一是教师的参与度;二是操作的无障碍;三是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6]。在网络培训环境中,应该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必须以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平台时,应该注意其页面美观大方、导航清晰明了、操作简单、设置帮助支持。同时,平台应该具备能力测试、学情自动统计、成绩查询、活动报表、优秀作品展示等功能。
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 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和学习资源的质量。其中,媒体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信息的传递。笔者认为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采取适当的媒体资源形式来呈现教育信息,保障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二是在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下,使用能够提高教师学习兴趣的媒体资源形式。学习资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网络培训资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培训者应该建设或选择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媒体优势组合媒体通道 不同的教育传播媒体和通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同一媒体与通道造成的单一感官刺激,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和通道,并将它们合理有效地排列与组合起来,使人的感官处于交互接受刺激的状态,不易疲劳。同时,又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信息的功效[3]。
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 教师网络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传递,还应注重教师在培训中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培训者与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之间可通过BBS、E-mail、QQ、YY语音等通讯工具进行答疑解惑或情感交流等互动活动,为教师在远程学习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服务提供保障条件,使参训教师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5 小结
本文针对教师接受网络教育这一具体化的教育传播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了解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从而提出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平台、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利用组合媒体通道以及通过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等传播效果优化策略,以期为教师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文华.对教育传播发展阶段划分的质疑[J].现代教育技术,2001(3):16-19.
[3]方卫华.信息社会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3(2):1-4.
[4]曾志,曾苏强.基于网络视频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2(3):137-141.
[5]李洋,赵海宁.探究网络教育传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8):8093-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