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1

1 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时为32个学时。该学时的设置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学习,然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很多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些抽象,会感觉枯燥,知识点难于掌握等,不像传统专业学科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课程一样容易理解,导致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不高,这为该课程的理解带来很大的障碍。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原因还是教与学的不结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讨。

2 教学改革探讨

2.1课程体系完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点应用的交叉科学,该课程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它的体系建设。与物理、机械、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密切,如何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中自然的将低年级时候学到的知识灵活贯通,同时也把其它专业课,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等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相互协调进行教学。二是本课程内部之间的联系。许多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既有颗粒污染、气态污染,还有污染类别的区分,同时还涉及污染排放标准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处理设备寻找共同点,需要主讲课程的老师建立清晰、完善的课程体系。

2.2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科课程,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工程范例图像资料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自主意识。同时通过邀请校外工程技术专家、客座教授、总工等校外企业资源,联合校企进行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2.3教学形式多样化

由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装置一般都是工程或者设备,在课堂教学中位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内容全面、表现方法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为避免枯燥的工科学习氛围,课堂中应更多的尝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入了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答疑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课堂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2.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工科科学,它的掌握离不开实践工程的结合。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工程学方法,在该课程学习之前,为学生安排3个学时的实践实习内容,让学生对工业企业中的大气污染源排放及大气污染控制设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认同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在现场的感知和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提出创新性的方案,极大的激发该课程的“教”与“学”实现两者的极大效益。

2.5突出生物技术特色

生物技术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科学,工程类的进展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也是这样的一类学科。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应当突出我校的生物技术特色,进行内容和体系的建设。比如在介绍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一节中,生物洗涤塔、生物滴滤塔、生物过滤塔的原理、工艺、模型进行设计内容,应该说利用生物技术来进行大气污染控制,是当前经济低廉、技术主流的方向。

2.6开展双语教学

现代教学的趋势是与国际化接轨,双语教学的益处是多样的,主要表现在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表达。这就需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现,课程设计之初,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要求主讲老师既是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专家,同时在学历、资历、知识结构、英语水平上都有一定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学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2-02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因此21世纪被誉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微生物学已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成为该课程所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微生物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改革的方式成功的运用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1.1 选用合适教材

教材是连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是丰富知识理论的载体,一本合适的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欲望。因此,选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材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微生物教学方面的教材版本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我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经过大量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选定李丹丹等在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微生物学基础》(第二版),该教材集必备知识、实用讲义、实训预习、实训报告、实训评价为一体,内容新颖,重难点突出,适合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

1.2 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微生物学是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同时又可为后续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以系统性、基础性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新进展、新技术和实用性为主体,将内容设计上安排了五大教学模块:预备知识、镜检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岗位应用。五大模块的设计呈逐步深入式,侧重于对技术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为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具体将五大模块划分为17个项目,包括概述微生物、显微镜观察各类微生物形态、染色制片技术、化学消毒剂、杀菌剂和防腐剂、物理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人工培养与技术、GMP中微生物控制岗位、菌种岗位、微生物鉴定岗位、QA中的菌检岗位、微生物发酵生产岗位、药物体外抗菌岗位、无菌产品生产岗位、免疫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岗位、血清学检测岗位等。这些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专项人才,使学生可以有侧重点的针对医药企业岗位的需求,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得到有效的保障。实践证明,我们为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培养了大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生产员工以及微生物鉴定岗位和QA菌检岗位的人才,为我们不断采用和深化教学内容提供强大的保障。

2.科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逐渐完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授课教师通过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多种丰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一种有效地的途径,其优势在于可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介绍大量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体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将微观的、描述性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微生物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可见的微生物世界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接种、纯种分离等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微观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一些抽象微观的结构具体化,复杂生理活动简单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过的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可反复回放教学内容,起到加深、巩固、再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在制作课件时设置超链接对前后彼此联系的内容进行链接,对一些案例事件和视频进行超链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一优势在“抗生素发酵”这章内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抗生素发酵以网络途径彼此连接,使学生了解抗生素发酵的过程,链接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掌握每条代谢途径线路的特点及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从而为发酵工程在医药企业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3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临床微生物学实习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引导学生结合临床病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感染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内容,是一门学科内容丰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近年来,伴随着与微生物相关的SARS、禽流感、猪流感等感染性疾病的大范围流行,临床微生物学已成为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在本课程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一直是本课程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课件等)应用于本课程实习教学后,以其多种媒体的综合优势(包括生动的图像、直观的立体模型、逼真的动画模拟等)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使本课程实习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1.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1.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体系的特点

从教学规律看,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可以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从教学模式看,这个教学体系既是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从教学内容看,其知识信息来源丰富、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且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了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从教学手段看,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不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2.1教学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医学中的微生物是细菌、病毒、真菌等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上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冈。学生到临床实习时对原来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微生物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临床致病诊断标准等内容,早已模糊了。要他们在实习时结合各种临床病例重新对大量各类的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鉴别性学习、记忆和掌握,难度较大,常常会混淆不清。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用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各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就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原先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可以反复播放,形成视觉、听觉反复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反映记忆深刻,易于掌握。

2.2有利于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在教学中随时拓展、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

近年来,细菌和病毒的变异非常快,新的细菌和病毒不断涌现(如SARS病毒、H1N1流感病毒等),要求临床相应的诊断应快速、准确,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改善,特别是随着微生物基因组的深人研究和进展,促进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新技术发展。包括核酸杂交、核酸体外扩增和基因芯片等临床诊断新技术给临床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带来一片光明。在临床微生物学的实习教学中,授课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因而受到学生欢迎。

2.3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和减轻教师的负担,缓解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矛盾

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通常是在临床工作实践的同时进行,但是由于医院的临床医疗任务很重,而且不能出任何医疗事故,同时学生的实习课业也不能耽误,因此实习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相对简单。实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可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可利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病例对照多媒体课件,针对学生在临床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有的放矢辅导答疑,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做到临床和教学两边兼顾。

在临床微生物学的实习教学中,由于授课教师使用经过精心研制的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采用互动式、临床病例结合式教学方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师生教与学达到了互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强化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课程临床知识的能力。学生反映多种媒体教学形象、生动,自己记得牢、分得清相关知识点。学生实习出科考核时成绩普遍优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都是优秀。

3思考与拓展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4

【关键词】XK型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自动;半自动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21-01

1 概述

目前,用于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很多,除了用常规的手工方法即通过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性状等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外,还可采用血清学、酶学、噬菌体技术,以及蛋白质和核酸分析等技术鉴定细菌。随着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些商品化的鉴定系统,免除了繁琐的手工操作,通过细菌在反应板上的生化反应自动判读结果,确定细菌种类。使细菌鉴定的检测时间缩短、准确性提高,并配合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依据,对科研统计、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内感染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鑫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山东省规模较大的一家专业从事医疗设备、快速诊断试剂、生物芯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建于2001年,隶属于聊城科霸集团总公司。现有员工82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69人。十万级GMP车间2400平方米。公司2004年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高校为依托、以科研机构为技术联盟,已与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并成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和长期合作的关系。

XK型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包括自动型和半自动型,均采用标准化、国际化、自动化的鉴定方法,药敏试验符合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要求。经多家医疗单位临床验证证明:鉴定方法比较先进,鉴定菌种多,有利于新种的检出,并且判读准确、操作简便、显色单一、编码少、几乎无重码率、价廉等优点,对科研统计、流行病学调查及院内感染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医院、卫生防疫、畜牧兽药、商品检验、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科教等领域,值得推广和应用。

2 产品介绍

2.1 主要特点

2.1.1 鉴定系统采用国际最新的细菌鉴定分类方案,对常见致病菌的鉴定经临床验证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其菌种鉴定符合率为96.93%,菌属鉴定符合率为99.99%;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达95.12%。

2.1.2 配备专用微生物鉴定生化试剂盒和药敏试剂盒。不需外加显色剂,有效降低成本,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半自动系统增设“自定义鉴定”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生化鉴定方法,增加或删减鉴定生化项;自动分析系统增设自动和手动修正错误结果,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提示帮助,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

2.1.3 并且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统计功能;系统采用全中文操作界面,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2.2 工作原理:

XK型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分自动型、半自动型两种系统

2.2.1 细菌鉴定:XK型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是一种临床应用的编码技术,采用比色法对细菌的生化特征变化(颜色变化)进行判读,同时将判读结果进行处理转换成数值编码与数据库编码比对分析,查找与结果相符的细菌名称及其与生化反应出现的概率。

细菌在试剂盒上的反应原理:以酶为基础的反应底物,以细菌生长为基础的底物糖类、醇类底物,还有混合底物:与各种细菌发生氧化、降解及水解反应,使PH改变产生颜色的变化。利用显色半自动系统需要手工录入结果;自动系统仪器自动检测结果(仪器自动将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无需将信息传入外置电脑进行处理分析),进行分析得出鉴定结果。

2.2.2 药敏试验方法原理:自动系统采用比浊法根据药敏试验的判读标准CLSI(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要求,每一种药物设计了多个浓度梯度。仪器采用光电比浊法测定各个测试孔的吸光度数值变化(仪器自动将信息进行处理,无需将信息传入外置电脑进行处理分析),以获取待检菌在不同药物浓度中的生长情况,从而分析最低抑菌浓度(MIC),报告药物敏感结果(S、I、R)。通过打印机打印报告。

半自动系统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3 编码鉴定系统原理

2.3.1 编码:

以数值分类法为基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化反应试验。每一种生化反应只有“阳性”和“阴性”。由于每种反应在试验组合中的位置不同,其阳性按照“4分、2分、1分计数法”分别将第1项、第2项、第3项转换为4分、2分、1分;阴性为0分。每三个生化反应的数值相加,得到一个八进制的数字。18或15个生化反应得到一个6位数和5位数的细菌鉴定编码。

2.3.2 几率的计算:

本系统的细菌鉴定编码中一个编码只对应一种细菌,无论其几率的大小,可能为该种细菌的可能性(ID%)均为99.99 %。如果一个编码对应两种的细菌,计算每种细菌出现几率所占的百分比(即 ID%) 。若 1D% ≥99 %,为该细菌的可能性极大:ID% ≥90 %,为该细菌的可能性较大;D%≥80 %,为该细菌的可能性较大 ,但需要补充试验进一步确证。ID%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护理学科;岗位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23-02

医疗卫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医疗工作培养高质量的工作者,这就要求教育质量必须满足时代特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一学科主要研究诱发疾病的生物及免疫因素,可以让学生对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课程而言,存在学时不衔接、专业特色缺乏等问题,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推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进步,提高人才质量。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护理岗位需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责任意识

在医疗和护理服务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核心。因此,护理教育在重视学生专科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渗透人文素养[2]。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期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此外,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不仅会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和临床表现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护理工作对于疾病治疗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增强护理使命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医生了解致病因素,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效果,对促进病人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二)树立疾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有的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治方针以及“三级预防”,均提示疾病重在防而非治。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着重阐述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及免疫学在临床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疾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群预防疾病。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

(三)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在护理工作中,无菌观念应贯彻始终。只有落实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才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分布和致病性等,强调微生物无处不在。同时,补充医院感染知识,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利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的相关原理、知识和技能等,学生可在学校初步建立起无菌操作观念。

(四)提高对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药物过敏,在于药物进入过敏体质人体之后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反应,这一反应可大可小,小的可能表现为皮疹、流涕等不适,重者可造成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在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中,有专门的超敏反应知识,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过敏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防治原则与方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接触临床主干课程之前树立起药物过敏的预防意识。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改革

(一)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现状

分析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在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可发现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时比例不合理。总体上看,理论知识占据绝大多数的学时,而实际操作课程占有的比例非常小,最少的仅占到6个课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本身是一项操作性稍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重要性和技能,课时比例的设置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一直以来,护理专业都依附于其他医学基础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学科本身的创新和发展非常少[3]。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偏向临床医学基础专业方法,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护理专业特色。并且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没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护理专业思想的培养所起到的实质作用较少。最后,护理综合技能的衔接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对课程的创新,实用性知识的讲解也不多,导致学生了解到的知识大多是死板、独立的,没有灵活地和与其他专业相连接,使得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学科桥梁作用没有被体现出来。

(二)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措施

1.教材的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改革,提高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当前的配套教材进行改革,非常必要。当前,大多数学校护理专业应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考虑到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水平,结合当前实践较少的问题,可适当增加实验模块。根据总论、各论的课程进度、难度等,循序渐进。例如,基本实验模块这一模块对临床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主要内容是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基本实验的目标在于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奠定基础。综合实验模块与开放性实验模块主要针对临床专业及检验专业学生,护理专业学生如有兴趣,也可以开展相关试验[4]。

2.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应尽量实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单单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也起到桥梁的作用,其研究的感染性、免疫性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等多个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现状,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非常重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制定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讲授微生物学总论、免疫学概述及寄生虫概述等内容,将讲授的重点放在正常菌群的特点、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关键、条件致病菌的转换、怎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等。各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具有强传染性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化脓性球菌、破伤风杆菌及流感病毒、HIV病毒、乙肝病毒的讲解。此外,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构成、抗原与抗体、超敏反应以及免疫学防治,都是学生应当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机制与致病机制、关联性较弱的内容及发病率较低的寄生虫病等,可作为自学内容进行学习,不需要重点讲解。结合临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例如,病原生物学部分的培养基制备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细菌人工培养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实验、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部分应用设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地树立无菌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该方法与教师为主导,能够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继续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被控制,无法发挥出个人的应用水平。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应用传统讲授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后,可以引进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及以方案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今后的就职道路打下基础。以某一课程内容为例,课前,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临床病例,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学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设计的方案开展实验,通过小组讨论与分析得到统一的结论,最终汇报结果后老师点评。这种结合了传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成果。

4.教学考核的改革。物理课程考核的改革通过很多年的探索,各个学校都做出了加多的尝试,最终,在加强试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对考试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予以改革。针对考试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开卷、闭卷、平时测验和随堂考核等;笔试而言,减少了客观题目的比例,提高了主观思考题、综合运用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让考试内容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机制复杂等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及掌握。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的特点,教学当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是培养护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首要途径。因此针对传统护理学科中《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弊端,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广泛的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霞.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79-80.

[2]石搏.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3):102-105.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范文6

>> 养殖业的抗生素危机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控制措施 我国农村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 我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调查与应对措施探讨 农村中小型养殖场饲料中超量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与后果 抗生素使用误区与指导 中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应对 抗生素药品在河北省农村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浅论农村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和出路 永安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与对策措施 浅谈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使用抗生素 谨慎使用抗生素 农村婴幼儿抗生素滥用现状及控制措施 家兔养殖要慎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与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养殖业污染现状概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周明丽.畜牧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J].畜产品安全杂志,2013(8):20-21.

[5] 李振,王云建.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09(7):55-57.

[6] 杨华,许冰白.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的进展及重要意义[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1,6(4):39-41.

[7] 陈西钊,朱蓓蕾.食品动物组织中兽药结合残留的毒性[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6):74-82.

[8] BARKE M G,WILSON N A.Chicken meat isclearly the mostimportantso-urce of human Campylobacter infection in New Zealand[J].N Z Jmed Lab-Sci,2007,61:44-47.

[9] SHAN S A.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霉素耐药基因由禽类菌株向人类临床菌株的转移[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25(1):46-47.

[10] LUO N,SAHIN O,LIN J,et al.In vivo selection of Campylobacter isolates with high levels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gyrA muta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meABC efflux pump[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1):390-394.

[11] CUI S,GE B,ZHENG J,et al.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ampylobacter spp. and Salmonella serovars in organic chickens from Maryland retail store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5,71(7):4108-4111.

[12] 田晓菁.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7,7(2):46-50.

[13] 赵丹宇.食品中激素类、抗生素物类物质的残留污染及管理[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1):58-64.

[14] 李子杰.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利弊及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08(2):23-24.

[15] 陈昌福,王玉堂.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现状、问题与对策(连载一)[J].中国水产,2015(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