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面临温室效益、环境急剧恶化的如今,低碳经济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而出现。低碳经济是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目标,同时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布局与发展。低碳经济凭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得到大力发展。那么本文就通过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

(一)定义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有着与其他经济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低碳经济的实现,推动经济升级转型,从传统污染大的经济模式向低碳排放的新型经济转变,同时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帮助企业来发展自身,通过鼓励发展新型产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科学产业、航天工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各种新兴的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格局在发展中表现良好,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低碳经济也在这种一片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茁壮发展起来。

(二)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之后,面临着诸多严重环境问题如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异常等各类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发现唯有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才能够保证地球的健康,低碳经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出现以来就受到全球各国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导人类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和方式

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就是要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而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低排放,达到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利益。低碳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能源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力推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就很好诠释了低碳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绿色能源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尽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在政府政策下平稳地进行,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在处于发展初期,无法通过现有的产业发展系统地总结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的低碳技术支撑,虽已有了大量的战略性经济产业的建立发展,但是大量的重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中,以至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

(二)处于技术瓶颈时期

新兴产业的出现是在低碳经济后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在低碳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中缺乏大规模化的产业生产技术;二是产业转型不完全,其生产设施无法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材料在国内无法得到充足供应。高科学技术的门槛和高成本、高风险使得我国新兴低碳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时期。

(三)暂时无法成为经济支柱

尽管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对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带动作用。战略性低碳经济的产业发展会不断形成并完善其产业链,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约为百分之四,2015年的产业增长值也仅仅为全国GDP增长值的百分之八,但这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四、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难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代价下实现的,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下,低碳经济也随之发展。在之前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的代价使得我国如今的地台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的严重问题。

(一)能源结构不完善,利用率低

我国产业能源使用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为主,传统经济重工产业以高能耗的企业为主,其能源的结构以原煤为核心。同时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率差距较大,而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率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二,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第一传统产业,但传统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GDP的经济支柱,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经济主导地位,其次第二、第三产业并进,都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产业和新兴低碳产业比例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矛盾,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聚水平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依然比较小,无法形成一个闭环的集聚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在集中度还是集聚度上都无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层次依然很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产业规模低也就无法吸引足够的高端技术人,这样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也偏低。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为确保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原煤的使用,降低产业的生产污染。加大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在新兴低碳产业中的使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源结构优化,使得新兴产业减少对原煤的依赖。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在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境和经济并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低碳技术提高和低碳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然过程。

(三)加强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力研发自主技术,将低碳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使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不受技术制约。加大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下,扩大技术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六、结语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但在仍然坚持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而从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得到长久发展,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我们从期盼中真正地走向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尹政平.低碳经济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2(5):14-17.

[2]卫冰洁.低碳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何雄浪,马永坤,恩佳.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33(9):41-46.

[4]黄乐.低碳经济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5(22):93-94.

[5]吴小平.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3(8).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企业 低碳经济 能源 对策

引言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这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不懈努力。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崛起之路是不可能按照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发展下去,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条必然之路。所以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低碳转型的思考。

1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需要[1]。低碳经济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2]。企业低碳发展就是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1.2世界各国低碳发展的目标

2008年,日本提出将用能源和环境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各国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

2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面对的风险

2.1中国企业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三大挑战:一是我国在低碳领域涉足浅关键技术掌握少;二是我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城市化建设,有限的资金和低碳领域对资金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三是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我国长期都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来消费。根据预算,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由于煤、石油、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所以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必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加大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3]。除了这三大挑战外,中国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高耗能产业所占比例大,国外发展低碳经济起步早、技术精湛等。

2.2政策风险

2.2.1节能减排政策

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节约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我国节约减排工作大范围展开,新《节约能源法》使节约资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国事、大事。

2.2.2碳税征收政策

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减排工具。我国将在2012年或以前开征碳税。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征收“碳税”,但是我国现行税制当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碳税”体系。比如对煤炭、石油、天然气课征的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可看作是严格意义的“碳税”。碳税征收政策可以引导工业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此政策对企业来说是个负担。

2.3国际政策强制减排压力

英国、美国以及丹麦等少数几个国家磋商的一份气候协议日前出炉,该草案被称为“丹麦文本”。草案规定: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温室气体年排放限制量为1.44吨,而发达国家人均年排放限制量为2.67吨,从而使得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约2倍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排放大国,我们面临着全世界的关注的巨大压力。所以 “碳政治”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这对于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压力。

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的思考

3.1加大研发,开发低碳技术

对我国企业来说,在缺乏能源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低碳技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非常适合我国企业。运用这种模式,一是要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

3.2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低碳绿色供应链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与供应链是连通全球的动脉,供应链管理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供应链中的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发展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供应链的支撑。

3.3把握消费模式,创造低碳产品

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识到绿色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一种自然、和谐、健康的方式,并且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必然会是未来消费的主流模式,企业只有把握当前的消费模式,创造低碳产品,企业才能真正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利可图,否则企业就会在发展低碳经济这引导下被迫黯然退出市场。

3.4切实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

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但成败的关键在企业。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努力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

参考文献:

  [1]毛羽飞.《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措施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20-21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3

关键词:低碳 发展方式 低碳城市 能源结构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

自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截至目前,对于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从这一论述出发,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与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控制高能耗产业的过快增长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到2025年物理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供暖的大规模发展和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应用:快速发展核电特别是三代核电和四代核电:公众的意识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维度的内涵: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低碳经济是一种兼具“效率”与“和谐”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地位,这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济社会变革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现状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在2008年,城市已经聚集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也达到近45%,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需求,能源总需求势必快速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脆弱性不断显现并且有加剧的倾向。近半个世纪以来灾难性气候事件明显增多,频率加快,危害程度加深,而城市因为其特殊地位在此类事件中受到的影响最大。2005年肆虐美国新奥尔良城的卡特里娜飓风和2008年上海市遭受的百年一遇的暴雨袭击,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13个世界大城市,属于受大气褐云影响较为严重的热点城市,这种云团对于气候、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影响。造成这种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城市的有效管理缺失。而城市丰富的资源、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机会。

低碳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践层次,除了在全球和国家层面上探讨低碳经济之外,还可以建立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等。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如上海、保定、吉林等已经开始了低碳城市的试点。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碳强度是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四个方面,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促进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终端能效、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消费比例,是城市低碳转型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城市要实现低碳转型,城市中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必须转变。低碳城市以低排放、高能效为特征,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降低,是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结果,主要体现在低人均碳排放量和提高碳生产率上。

低碳城市建设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理念。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被选为首批试点城市,江苏、广东等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都陆续出现了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兴趣。当前的一些先行探索工作,可能缺乏明确、规范的概念界定以及经济学方法论描述和评价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在实践低碳城市探索时,首先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作出充分的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其次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和份额,计算城市中温室气体的主要行业来源,依据科学的现状分析制订低碳发展规划。最后,要重点在新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公共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挖掘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三、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和实现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如果北京率先推行低碳发展模式,这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产业转型以及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目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转型,北京市要实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转型,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1 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2 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人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3 将低碳发展纳入产业振兴计划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首都资金、人才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特殊功能建材(如分别具有透水、透油、透气功能的砂质砖)等较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4 重点扶持新兴的低碳和环境产业。推动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能源效率管理、可再生资源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实施特别的鼓励政策,加速其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5 鼓励创新,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力量的结合,占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以获得先入者的优势,带动经济复苏与新的经济增长。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广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竞争力”概念,建立

涵盖经济、能源、环境的综合竞争力观念。1 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措施,针对工业生产和终端用能效率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以及不断发展的交通领域在未来大幅增长的能源需求,开展高耗能行业的能效指标管理,抓住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部门,淘汰落后产能并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2 通过行政和经济激励手段促进技术创新,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固定资产投资中碳排放的技术“锁定效应”。3 基于煤炭在未来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在中长期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IGCC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同时探索CCS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采用区域污染物的联合减排技术,深入研究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等所产生的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

第三,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在70%左右,但人均CO2排放为11.09%t/a,后工业化社会可以预期有低物质化进程,但不会自然导向低能耗进程,因此,不能依靠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达到降低C02排放的目的,即后工业化社会不会自发进入低碳经济状态。可行的办法是改进能源需求结构,发展低碳能源。北京市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为64%,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必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用能方式:1 大力发展天然气,优化利用天然气的方式。2001年以来,北京市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4倍,到2008年达到56亿1113;天然气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展,除满足居民炊、生活热水用气外,还发展了天然气热电联、采暖制冷、天然气汽车以及冷热电三联供。2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关键是出台鼓励政策。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还很低,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150万t标准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4%。应该加快发展风力、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绿色电力。北京地区水电资源匮乏,而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60万kw,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风力资源,加快建设后续风力发电工程。目前全市生物质发电约4万kw,规划2020年达15万kw,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集中浴室:推广应用沼气、秸秆汽化等生物质集中供气,为居民提供清洁廉价的管道炊事燃气:推广生物质供热在农业大棚等设施中的应用:探索液化石油气服务向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延伸。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必需的商品能源比例,促进能源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3 继续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重。2000-2007年,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约为9%,到2008年,北京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697亿kw.h,比上年增长3.2%。其中,自发电为1/3,其余2/3的电力为外部调入。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需继续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重。4 根据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现状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各具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最优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四,增加绿色就业机会。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未来数10年中,低碳经济在很多新的领域和部门都将产生工作机会,如清洁能源、可持续交通、水供应、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等领域,到2030年将有近850万人将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工作。2005年中国在太阳能产业1000多个企业为社会提供了约15万个就业机会,预计还将持续增长。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就业趋势,仅可再生能源领域,近年来就吸纳了230万人就业。北京市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实行绿色投资,增加绿色就业机会。

第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要将低碳发展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1 在政府层面,要明确战略定位。形成一批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级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并给予重点支持。对于非关键战略技术,要设计财税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能源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定碳排放强度评价体系,指导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动向低碳发展转变,保障人文发展对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容量的基本需求,抑制奢侈需求。2 在企业层面上,要明确低碳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要把握低碳技术引起的本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动趋势,要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敏锐的眼光、前瞻性的思考和超前的部署。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对低碳技术有广阔市场需求的有利形势下,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能源企业。3 在社会公众层面,要认识到公众的有效参与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社会基础:要明确公众全球环境意识和居民消费方式对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参与碳减排行动(比如家庭自愿高价购买绿色电力),引导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公德。通过个体的行为传递社会对低碳产品生产的需求信息,以帮助协调全社会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资源,帮助企业树立对于低碳技术发展前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蔡林海,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一低碳经济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2]樊钢,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3]顾朝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8)

[4]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8(5)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4

关键词:低碳化;低碳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50-02

低碳经济作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经济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和有效途径。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和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占据较大份额,同时这些产业也是高碳产业。据测算,2005年河南省公用电力和热力、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钢铁、有色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67.17%;2010年公用电力和热力、钢铁工业、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化学工业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74.08%。因此,做好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完成河南省确定的“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板块,中原经济区将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必然呈持续增长态势,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国外发展路径及经验借鉴

德国的主要做法。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计划推动相关产业发展,1994年制定的《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1998年制订了“绿色规划”,把生态税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工业经济界,实行相关税制改革。同时,加强政府直接投资,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创立的节能专项基金。

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卡伦堡生态产业共生体系”模式,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较为成功的路径。生态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企业相辅相成、互为代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吸收利用彼此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演化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美国的主要举措。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规范,规定企业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面承担明确的社会责任。政府综合使用立法政策和能源政策,通过提供抵税优惠、减税政策、政府优先购买等财税政策,政府在各层次上实施推进循环经济计划,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和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主要措施。政府通过能源立法发展绿色能源,1979年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2006年制订了《新国家能源政策》,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政府为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进行制度革新,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领跑者”制度、实施节能标识制度、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三、产业低碳化行动方向

1.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行动。一是加强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大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行业排放标准及低碳产品标准,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严格建设项目准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健全项目建设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比2010年排放下降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2.低碳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行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行动,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高成长业,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商务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3.低碳产业示范区建设行动。一是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全力打造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区。二是着力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三是结合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示范园区。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差别化、分类指导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区域政策。综合运用产业、财税、金融、价格等多种政策手段,发挥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构建有利于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地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低碳采购政策,有效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方向和公众消费方向;规范地方投资管理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内容中增加碳排放评估内容;创新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信贷;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增强资金保障。加大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河南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开发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新能源建设基金,开展有关产业低碳化发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省内相关资金,用于支持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础研究,保障产业低碳化发展工作的开展。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等引导性资金,大力吸引社会各界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河南低碳经济建设。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大力争取国外援助和政府优惠贷款。

3.提高科技支撑。结合河南省产业低碳化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重点开展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新型节能换热器、节能电机等装备研发,开展提高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技术研发。采用实施节能低碳技术示范项目等方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开展重点排放企业(单位)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 戴海龙.低碳产业及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62-64.

[2] 谷立霞,王贤.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77-80.

[3] 罗洁,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低碳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2,(3):109-112.

[4] 伍华佳.上海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研究[J].科学发展,2012,(5):15-17.

[5] 姚宇,韩翠翠.陕西省工业产业低碳化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2010,(20):22-23.

[6] 贵阳市工信委.贵阳市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8-30.

[7]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EB/OL].http:///zwgk/system/2014/01/12/

010446097.shtml.

Research on Low-Carbon Economy in Central Economic Region

REN Jie1,XU Xia-nan2,SONG Li-sheng1

(1.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52,China;

2.Hen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Zhengzhou 450050,China)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5

关键词:低碳;轻型;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a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能源低碳转型战略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