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关系;定位;影响

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步步入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生物、心理和社会是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学校体育要引导学生懂得健康快乐的人生需要终身体育的陪伴,参与体育不但是身体的也是社会的体验,在促进身心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关系。加拿大体育社会学家南希・希伯奇提出,“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关系发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体育在这一过程中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

学校体育是通过教育和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影响,教育的功能在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和良性互动。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不但要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把人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化结合统一起来。以体育文化素养的整体有机提高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关系发展。

二、对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使学生原有社会关系产生了许多新的调整和变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关系应该包括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角色和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与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和参与模式相联系

学校体育包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群众体育活动和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学生对学校体育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从这些方面开始的。学生是参与体育的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需要认知,包括体育心理学中研究的内容,即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通过参与体育而获得的对体育本身或运动项目的体验。

社会化目标定位也需要相应的参与模式。体育教学是最主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得到适当发展和提高。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也为他们进一步参与体育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校园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多重因素的介入,学校体育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社会化场景。

四、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接触界面日益深广,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的影响日趋增强。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以某种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与同学、教师之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外部社会是大学生要真正面对的,通过体育认识社会成为完全社会化的个体。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次人生的选择机会,从中品味成功与失败,自信和成就感,失落和沮丧。社会化还包括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他们可以比较自如的应对社会问题和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以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全面影响为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体育是学生的自然属性的体验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潜力的,值得记忆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同时,体育还派生出许多其它的附属功能,对学生心理、智能等产生影响。

学校体育通过对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影响为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理念、终身体育观以及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的认同、参与和关注构成了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潮流。体育是沟通情感、加强交流的纽带,在体育人生中品味社会角色的互通和转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外部社会的纷繁复杂。

五、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就是社会化的主体,对大学生而言,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学校体育作为教育过程,其中许多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这种人际关系成为体育对社会对人类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的教学、群体和竞赛活动大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而这个集体是有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活动本身有许多规范要求,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发展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学校体育的定位有助于调整、改善和影响学生的社会关系。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学校体育以其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对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载体的作用,它使人在体育活动的情境中,而不是在教室里讨论培养心理品质和学习遵守伦理道德原则。教会人们去理解和建立权利和义务、成功和失败、机会和风险等公平竞争的观念。人际交流的媒介不仅是同学和队友、教师和教练员,还有众多的参与者,包括组织者、领导、观众等等。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家庭社会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对策

初三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长时间的大量锻炼,不过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会随着寒暑假的到来而随之淡化,重新开学时,他们的体质又恢复了之前的状态。让学生一直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鼓励。

一、初一初二与初三学生体育习惯以及体质比较调查

对某中学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0份,回收率90%,不可回收率10%。调查的内容如下:在初中阶段,初三学生由于中考的压力,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较多,数据已经达到了43.3%,另外,初一初二学生虽然在兴趣方面较初三学生较高,但是之后的学习动机与态度都明显比初三学生低。目前初一初二学生的体质与初三学生的体质相比,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初三学生的最高体质情况为46.3%,而初一为37.2%,初二为38%,这些数据的差距都说明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促进人们的健康。

二、对初三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方面

1.思想意识淡薄。部分家长已经帮学生在一些培训班里面报了名,如钢琴、绘画等,他们根本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他们认为每天给孩子吃好、玩好,按照他们计划生活的学生将会是好孩子。有的家长认为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会耽误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甚至有部分家长回到家后就让孩子专心写作业、看书,他们觉得只要在文化课上面努努力,就能够填补体育分数。这样忽视了学生进行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

2.现实因素所致。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会洗衣做饭,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是由家长打理,放假之余,学生倘若还从事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锻炼,家长会坚决制止,认为孩子在学校上学很辛苦,回家就应该好好休息,多看书,而不是从事大量的体育运动。

(二)社会方面

1.体育设备、器材不全。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设备比较齐全且场地较宽,但是在放假之后部分学生没有充足的设备进行锻炼,他们的活动空间也有限,运动场地与人员的限制和约束使得他们在放假之后,根本就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场地的狭窄与器械的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没有营造一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氛围。目前,我国的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没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进行长期体育锻炼的观念,没有这种氛围的带动和影响,学生离开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就会失去动力。

三、对影响初三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因素的思考

(一)家庭方面

1.改变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对于部分家长传统的思想观念,应该进行纠正,改变他们,让他们明白增强孩子的体质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在拥有健康体魄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毅力。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也就让他们形成了不愿意吃苦,怕脏、怕累的思想,这时家长不应该支持他们这些坏习惯,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让他们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来养成坚韧的毅力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将那些怕苦、怕脏的习惯改掉,抛弃“温室花朵”的形象。

3.适时进行监督。学生在学校时由于场地与同伴较多,使得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处于假期的他们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失去了运动的动力,这时需要家长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以防他们因为惰性而拒绝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在百忙之余也应空出一些时间来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保证他们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二)社会方面

1.完善体育设备、器材。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运动,而社会上的一些运动俱乐部等开销很大,所以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放弃进行体育锻炼。针对这些现象,在进行建筑小区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一些体育器材,将这些设置在居民楼内的空旷区域,让人们能够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

2.营造一种“体育锻炼,人人有责”的氛围。这里所说的“人人有责”当然只是举例,在社会这个集体中,只有营造一种进行“体育锻炼,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够提高人们的动力,相互带动、相互鼓励,才能够让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体育运动 ; 特征 ;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67-02

一、体育运动的特征

1.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竞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现象。 以竞技体育运动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的范畴, 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运动, 更说明了竞技体育运动的特殊性。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运动热爱程度的提高, 竞技运动将更贴近人性, 更能表现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更能体现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文明和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 竞技体育运动完全可以为日益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类大众提供一种崭新并不断完善的体育运动体系。

2.体育运动的大众性

大众体育是以运动为基础, 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直接目的运动。现代体育的休闲、优美、高雅以及比赛中具有超常的娱乐性、参与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在吸引有经济能力的中上层市民参加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许多国家, 这为体育运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奠定了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体育锻炼的要求增强。21 世纪, 休闲是人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休闲体育是一种人的自然化, 是对体育本质的一种回归。

3.体育运动的民族性

体育运动在传承过程中,又吸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运动场上有许多成文不成文的优良传统,比如不得随意走动, 不得高声喧哗。 看来似乎很平常,实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 对运动员的尊重、对裁判员的尊重, 也体现个人的尊严。 一场高水平的比赛, 有成千上万的观众。 在比赛进行当中, 他们聚精会神、甚至屏住呼吸欣赏表演。偌大空旷的运动场上, 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表达对运动员精彩表现的鼓励。这些优良传统, 都是体育运动发展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精神财富, 它在运动场上传承文明, 它所弘扬的是人类的文明、理念和价值的传承。

二、体育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1.体育运动对全民健身方面的作用

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而拥有健康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体育运动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就网球而言,有人曾经作过统计,在一场有相当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所跑的路程约在5000米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万米,不下于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网球运动常被人形容为“挥拍上阵”,曾有人统计过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挥拍情况,一场比赛总的挥拍次数不少于千次,如果没有强壮有力的手臂是不能胜任的。可见,体育运动对发展人的全面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体育运动对促进道德、法制建设方面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参与者的道德修养及礼仪意识要求很严。喜欢运动的人都知道,在体育场上不仅能感受到竞技体育的激烈性、残酷性,而且也能深深感受到运动场是一个学习和展示良好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场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行为举止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服饰和语言也有严格要求。“尊重运动场上的一切人和物”这是体育运动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尊重对手、裁判、观众、工作人员、服务人员,也包括体育场上的体育器材设施。体育运动能提高民主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体育运动对经济促进的作用

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体育运动的迅速普及发展,让商家看到了新的无限商机。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体育赛事,打造强势企业品牌,做好体育经济。宾馆饭店则将运动场作为提高自身档次的硬件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为中国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4.体育运动使人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竞技运动规则首先传递出来的就是平等原则。在各类球类比赛过程中每名或每队运动员只能有一个选择权利,选择球权的运动员就不能再选择其它,并且在第一局之后要交换场地和发球权,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公平原则。人们通过参与此类体育运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生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自己只有通过艰苦努力,并公平的参与竞争才能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三、体育运动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体育运动是一项力量美和艺术美、形体美、服饰美与环境美相结合的活动。比赛中竞争的激烈性与观众的文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把竞争性、文化性、观赏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极具魅力的体育项目,既有悠久历史,又不断得到普及发展深受群众喜爱。

四、结论

“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建设文明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强身健体,经济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促进社会思想道德、法制建设,提高国民的民主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诚信守信”是运动之本,“注重礼节”是运动之基,“谦虚自信”是运动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而体育运动是一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五、建议

1.增加体育场馆建设

在党和政府如今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我国体育运动开展的条件已有了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给体育运动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政府或企业的支持下加大投入运动场的建设,可为体育运动广泛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硬件设施,由此不仅能为更多的运动爱好者们带来便利条件,而且也扩大了整个体育消费市场。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通过体育运动这个市场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健康、寿命、娱乐、运动、观赏、社交、激情、休闲、美感、尊严等。

2.增强体育运动建设

体育运动的建设是促进体育事业更迅速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发掘和深入研究体育运动的价值并将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体育运动建设的首要任务。另外,充分发掘体育运动的艺术美,烘托运动的文化氛围,也是体育运动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仅能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而且能带动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显然,如能尽力完善它们,一定会有力推动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瞄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大众体育健身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满足那些兴趣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运动爱好者的需求,这将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依据,也只有这样,体育运动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龙,邱莅.体育与社会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朱丽君.运动与现代生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轶,梁高亮.浅析网球运动自身功能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J].中国体育科技.2001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决策购买行为;消费行为预测

一、社会化媒体的产生

(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经满足了马斯洛层次中较低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样一来,消费者更需要商品可以满足自身的审美功能需要,情感功能需要,社会象征需要,享受良好服务的需要,对商品提出了更苛刻的个性化要求。

(二)消费者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加

调查显示:

52%的消费者认为网络上的正面评论会促使他们更愿意去当地的企业消费。

消费者对品牌讯息来源的信任度调查,92%的人最相信所认识的人的推荐,其次为在线的消费者意见(70%)。

社会化媒体的产生会让消费者在信息搜集时多采用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在购买决策时更多的参考购买者的意见,不再一味的只听信广告和销售人员的忽悠,消费者会根据用户评价综合考虑价格,功能,质量,安全,美观等多种因素。

二、消费行为趋势预测

(一)比较中美两国的社会化媒体

国外的社会化媒体起步比中国早,可以料到,就中国互联网而言,说的悲观些,中国的互联网几乎就是美国互联网的一个翻版。在发展的时间上要远远落后于美国互联网。在2000年,国内空间博客的兴起,真正标志过国内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网站的内容由传统网站制造转向网民制造,网站和网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的密切,信息的传播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实现了大的突破。社交类网站,百科,主题分享相应发展,微博,等各种社区论坛不断兴起,社会化媒体的格局逐渐清晰起来。①

(二)中美两国国民消费行为对比

从中国消费者所处的市场环境来看,信息的不发达,造成消费者对商业性来源的依赖,商业性来源中又以广告为主。据调查,2005年我国城市消费者购物受广告影响的群体超过80%,我国消费者目前对广告信息依赖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广告信息,尤其是个人来源信息、大众来源信息和经验来源信息不足,而且我国消费者普遍缺乏评价各种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另外从中国文化特点来看,中国消费者更易于相信广告而不是很信任自己对商品的判断。

美国由于市场经济发达,信息发达,消费者了解商品的信息来源手段很多,广告不是唯一的方法,非广告信息充分,广告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的信息来源;另外美国消费者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足够的自我评价各种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从美国文化看,美国人推崇个性,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对广告所传授的信息则持有批判的态度,因而对广告的依赖程度不高。②

(三)中国消费者消费趋势预测

根据中美两国的对比,可以作出以下结论。

1.中国的社会化媒体正在飞速发展,终将成为和广告一样权威的信息来源途径。

2.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增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优秀商品。

3.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会更多的参考社会化媒体上购买者的体验和意见,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以企业为主导的广告作用会大大下降。

4.消费者会选择购买那些在社会化媒体上受到好评如潮的,个性化十足,物美价廉,且服务周到质量更好的商品。

三、社会化媒体的应用

(一)大企业的应用

2006年底,稳坐国内酒业头把交椅的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国内第一跨媒体营销博拉网(BOLAA网),建立专题页面,展开了一场五粮液旗下一款国邑干红关于“红酒博友博红酒”大范围的产品推广活动,这也是国内传统行业——酒业第一次尝试博客营销的体验,活动由网站博友自主报名,开展后短短几天报名参加体验活动的人数就超过了六千人,最终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在其中挑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知名的博客红酒爱者参加了此次活动,给他们每人寄送了五粮液新产品国邑干红让博客主们品尝。他们品尝葡萄酒后,纷纷在博客上分享了自己对五粮液国邑干红品尝体验,短时间内关于国邑干红的好评如潮,评论被大量的转载,尝试过的网友纷纷推荐其他网民品尝。

(二)小企业的应用

Stormhoek葡萄酒公司是家小企业,因为成立不久,没有雄厚的资金,因而也没有在英国投放任何广告。Stormhoek葡萄酒成立后的半年,总裁给英国最热门的150名博客主每人寄了一瓶中等价位的葡萄酒。Stormhoek葡萄酒公司将博客活动推出之后,受到了博客们的追捧,大量的用户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来,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信息分享的特点,大量的博客关于Stormhoek葡萄酒做了正面的回应,与此同时,每个博客人都会有自己的粉丝,他们都接触到关于Stormhoek葡萄酒信息,同时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过了不到一年,Stormhoek的葡萄酒销量翻了一倍,达到了上万箱的规模。(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注释:

①社会化媒体营销发展历史2011-5-19

②论中美消费者行为异同2007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统计年鉴,2008

体育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体育参与行为;心理健康;职业群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60-03

众多周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构成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常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关心,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强,同时社会的保健、医疗体系也较为健全。因此,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保健意识薄弱、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检测诊断、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相对滞后等明显缺陷。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对社会的主要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社会不同职业群体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状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对策研究领域相对不足。在干预对策方面除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治疗等措施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更行之有效、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探讨一种调节效果好,效果更持久、无副作用、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的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连市的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职业群体的划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教师)(以下简称管理人员);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员工等。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实用心理测验等相关专著和书籍以及文献为本文的选题、调查问卷的修订以及调查结果的论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对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案、调查内容等进行了专家咨询的调查,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科学的参考。

1.2.3 问卷调查法 体育参与行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和修订,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心理健康的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232份,有效问卷1051份。

1.2.4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录入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采用平均值、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等指标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分析 体育参与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参与行为涵盖面较大,不仅包括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包括到比赛现场观赏体育赛事或通过各种媒体观看比赛,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等行为。本研究将体育参与行为定义为狭义的体育参与行为,即直接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身体负荷和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重点考察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结合调查对象的职业性质的相似性,将职业群体分为四类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包括大学中小学教师;②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医生等;③商业、服务业人员;④企业工人和公司职工等,主要包含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群体。(以下简称企业工人)。

由于本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较广,而且发放的问卷包括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两个内容,在上述两类问卷的有效性判别时,必须考虑两种问卷同时有效的情况下在作为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因此,在不同性别及不同职业的样本数量存在一定的不齐。

体育参与程度的界定标准在参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为经常参加:每周1次以上;偶尔参加:不定期的每月1次以上;从不参加:每月低于1次。调查对象的体育参与行为情况见表1。

表1是将调查对象按照四大职业类别和不同性别初步统计出各群体的体育参与的程度情况。为更清楚了解不同职业和不同性别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方面的差异,按照职业和性别分别进行了细化分析见表2和表3。

2.1.1 不同职业类别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4种职业类别间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上并无明显差异。一个较为集中的趋势就是在4种职业群体中都表现为体育行为的偶尔参加比例明显高于经常参加。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影响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可利用的业余时间,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等等。本研究所调查的结果表明4种职业群体都有近30%的经常参加比例,但也存在着近70%偶尔参加群体。偶尔参加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到较为积极的一面,就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在4%-8%,这一结果显示出社会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意识有所提高。

2.1.2不同性别群体的体育参与程度分析

为考察不同性别间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将1051名被调查者分成男女两个组别,分别考察其体育锻炼的不同参与程度组间是否存在差异。通过对男女两组别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在经常参加偶尔参加及不参加三个组别上男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

2.2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考察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职业群体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将不同职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的各维度的指标相比较分析,两者各维度的 t检验结果见表3。

在SCL-90的总均分分面,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症状自评的总均分虽然高于全国常模平均值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不同从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接近,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均值均高于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躯体化均值高于常模显示出本调查所包含的管理、商业人员及企业员工存在着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同样, 偏执均分高也表明本调查的职业群体存在着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上述症状也应引起注意。

2.3 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对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在体育参与行为分析过程中,除了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外,对身心影响较大的是体育参与的频度。即经常参加且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时间通常坚持几年或更长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是指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定期的偶尔参与行为。有研究显示一次性参与的体育锻炼也会有即刻的心理改善效益,但这些即刻效益能否对包含感知、情绪、认知、自我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综合状态产生足够的影响仍需考证。为考察不同的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将调查问卷中的“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参加”三个选项群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其中不参加的人数较少与另外两个选项的样本数量相差较大,本研究将不做分析。对经常参加与偶尔参加组的SCL-90的总均分以躯体化、强迫症等9个因子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4.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总均分虽然偶尔参加组高于经常参加组但并无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和焦虑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组的两项均值都低于偶尔参加组。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缓解人际关系和改善焦虑情绪具有明显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本次调查的四类职业群体普遍存在着缺乏稳定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参与习惯,大部分人员处于偶尔参与程度,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为社会主流职业群体广泛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3.1.2 本次调查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的平均水平相近,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躯体化和偏执两个维度上,既躯体上的不适感略强、具有思维易走极端、较易出现猜疑和敌对情绪等症状。

3.1.3 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也就是具有相对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沟通,缓解焦虑等负面情绪。

3.2 建议

3.2.1 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很多,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锻炼行为作保障。

3.2.1 对不同职业群体体育参与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关系研究还应细化到体育锻炼的负荷、参与项目等方面。同时,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领域的研究如采用纵向的跟踪测试研究会取得更直接的量化数据,对研究的深入会更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98-108

[2]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12.

[3] 吕中凡,于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

[4] 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112-117.

[5] 杨剑,季浏.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34-36.

[6] 张海.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