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健康心理品质 青春期 心理素质
引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儿童时期的一些特点,也有成人的一些萌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中学生青春期提前了,性萌发提前了,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童对青春期的准备时间在缩短,而大量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好多家长说“父母难当”,教师感叹“学生难教”而半大孩子也颇带感触地说“活得好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才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包括智力正常、思想高尚、乐于学习、施展才智、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等方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1.深挖课本知识潜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
心胸宽广是心理健康的的重要特征,宽广的胸怀可以使人处险不惊和遇挫不馁,中学生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争强好胜而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如嫉妒学习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心理发展下去又会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关于这些许多学生明知其危害性,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在生物学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欲望的激发。譬如在七年级“青春期”这节课中利用青春期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以及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的道理,在课堂上首先明白健康心理品质的内容,然后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剖析论证,向学生阐述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辩证关系及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并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自己内心比一比,看有无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想不想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结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训练的渴求,许多同学课后都能主动地与教者交谈,剖析心境,这种做法有力地为进行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课本知识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形成宽广胸襟,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有关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时,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入手,带领学生剖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同学的脑的先天发育情况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心理素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结果,阐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具有能动性及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充分成才展智所必须的道理。这样做逐步解除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相互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避免了嫉妒、自卑等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经常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明辨聪明与努力的关系,正确接纳他人与自己,最终形成宽广胸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开展“珍爱人生初春”系列活动,确保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若学校再不向他们传授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从不正当渠道去探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此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1树立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往往富于幻想,情绪波动大,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把自己的理想跟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肩负的重任,使自己早日成才,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向学生讲明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2.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青春期的中学生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反应快,摸仿强,但思想单纯,对周围错综复杂的事情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往往容易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所以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丑恶的东西。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知识还很欠缺,所以必须不断地得到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导,要求他们应该主动地、虚心地接受长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不骄不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自己各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3.开展正常的交往
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愿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样容易产生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在交往中对友谊有所需求,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正常的交往,力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知识的交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主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观念,在同他人交往中要自然、坦率、诚恳,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理智和礼貌,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尊重,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纯洁的友谊,这样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而将感情移向同龄伙伴。不仅需要同性的友谊,而且需要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种交往是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应注意青少年的交往要以集体活动为主,避免异性之间单独接触。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各类不健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由于他们的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经济尚未独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时期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某些坏人引诱青少年追求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2.4.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消除学习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和精神疲劳,健康的音乐、绘画可以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2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有什么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3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表现
当前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在课程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1.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安排不够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涵盖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深入系统性地学习,任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很难统筹课程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案例实践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师生之间交互贫乏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许多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教学主导,不能留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3.任课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与其专业背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任课教师既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素养,又要具备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和技术。但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医学专业基础或心理学专业背景,兼具多种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加强。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课程建设方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优化课程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心理学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将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题讲座等纳入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在不同学习阶段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有效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保证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大程度地优化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发挥隐性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辅导员队伍等影响力,实现其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注重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不断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医学心理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建设。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他们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持续学习;二是非医学专业背竟的教师,他们需要系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程。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交叉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吸纳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与神经医学临床医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临床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心理学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并积极引导更多的教师取得国家心理学咨询师资格证和职业医师资格证,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提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和社会交往当中。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医学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部分的特点,以及其在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中,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等内容,这部分应以讲授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健康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健康行为等内容,与今后的临床工作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有更多的实效性,在教学上以预习、案例、问题讨论最后讲解总结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心理应激章节,就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丢失雨伞事件进行讨论,归纳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应激理论以及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各论等内容,是与临床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培养健全人格的一门科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与临床结合紧密,但是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对许多临床问题生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量的临床案例为依托,加上多媒体、教学影片等,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心理学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评估量表操作等,可以主要以课上讲解示教后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个性测验、症状测验、应激测验等,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评估,不仅可以掌握技术方法,同时可以对自身有更充分的了解认识,对今后有针对性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心理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运用讨论法时,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实验法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在运用新媒体教学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为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医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日常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学教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形成性评价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思维的论述题,开展开放性问卷调查,通过经典的教学影片和录像,启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剧中人物或情节做出心理分析,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既有利于考核学生学生效果,也有利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中考;物理复习;复习方法
工作在一线的老师,一听到“中考总复习”,相信都会有一种凝重感,毕竟老师们知道:总复习是项繁重的、辛苦的工作。的确,学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知识已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老师怎样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怎样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中任务的确很重。当然,更不能缺少科学性的操作。
初三是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做好中考前的复习也是最关键的。如何做好中考前的物理复习呢?我相信不少初三的物理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妙招。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三轮复习法”。
一、第一轮按章节复习基础知识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中的技能和方法等基础内容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所有中考题的来源。分析中考成绩显示,无论是成绩差的同学,还是成绩好的同学,都有基础题失分严重的现象。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应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在这一轮复习别应注意梳理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吃透”课本,“吃透”考纲。现在考试越来越强调探究和应用,但这些探究和应用多数来自课本。考试中常有类似情况:很多题似乎未见过,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们是对课本实例、问题、实验等的重新组合和考核。如果你“吃透“课本,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除了复习内容全面性以外,在学生方面也是全面照顾,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复习中讲质量,力求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过关。边复习边检测,从而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学生和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的做出调整和补救。
二、第二轮复习按专题进行
物理知识点间存在着“纵”与“横”的相互联系,某一知识点可能是为另一知识点引桥铺路,而另一知识点又往往是前一知识点的深化与延伸。
在第一轮复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应打破章节的限制,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使复习具有系统性。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复习,同学们对教材中的重点应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同时还应注意攻克教材中的难点,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彻底消化。针对中考热点应加强练习,熟练掌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近几年的中考题在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考察能力,如:探究设计题,问题解决题,设计与制作等比较新颖的题型。这类题着重考察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思考,多问,多讨论交流,注意积累方法,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训练“阶段的训练模式:课前拟定专题,在课堂上分发专题训练(包括随堂训练题和课外训练题),进行专题训练、讲解,然后归纳本专题的考点、题型特征、解题方法和技巧,课外让学生完成相应专题的训练题。
三、第三轮复习是模拟考试训练
这一轮复习的时间不长,是演习模拟、查漏补缺的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主要以做综合模拟试卷为主,是中考前的实战演习阶段,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模拟训练,提高中考应变能力,适应中考。老师应根据试卷分析学生掌握的不足之处,查漏补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综合模拟“阶段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综合模拟试卷,课外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认真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反馈、讲解。以上做法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以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
四、中考复习的几个注意点
另外,在初三复习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对待我们的每位同学。特别是成绩中等以下的同学更应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埋怨。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行为的发生和方向。如果机体的行为没有动机的驱动,这种机体就是被动的,不会去主动习得,外界的强化也就不会对机体产生良好的刺激效果。其实复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强化刺激的过程,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那么,要让这一刺激取得成效,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复习动机。而动机又从哪来呢?如果学生在复习中,能够从成就感的满足得到快乐,他就会继续努力使这种快慰持续。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得到这种成就感和。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由于基础和能力的差别,要想都享受到成就感的满足,就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预期目标。制定这一目标的时候,要遵循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预期目标才有最佳的激励作用。因此,复习时我们应多鼓励、多表扬,尽管是小小的进步,我们也应肯定他们,让学生有成就感。
(2)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最新科技发展和学科渗透,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物理实验的复习。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题在中考中占有很大比重。①教给学生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多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并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②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图,光路图,受力分析图,运动轨迹图等。③注重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在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实验内容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
(4)我们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近几年临夏市物理中考题,努力寻找规律,从而更好地对学生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只有反复总结,才能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复习无定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只要在复习过程中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教学和考试规律,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复习方法和态度,注意深入挖掘、提高和发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中考成绩就一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015年甘肃省中考复习指导物理》.《新课程标准》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5
一、学习动机理论。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如果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好。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学习动机各异。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则比较倦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例如父母离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不到满足,或者在班级里受到同学的侮辱使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排除影响英语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学习动机对于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平常的教学当中,除了关注学科的教学以外,还应该关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在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相反,学习动机较弱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上不主动;因此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效果。
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也会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通常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成绩较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同学学习积极性较差,成绩越来越差。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在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之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第二,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因此,我时常鼓励学生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而英语的基础知识首先就是单词。对于第一点,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成败的体验是不同的。例如,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如果能够掌握个别较难的八级词汇并作用在写作中,那么我们就该对其鼓励表扬,使之获得成就感。而第二点,也是较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落实的。我们经常听学生说词汇量太少,单词老是记不住。如果能把这方面的欠缺补上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才会出现以上所说的良性循环。例如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因为中考的要求和高考的要求不太一样,对于之前的知识技能某方面的掌握存在空缺,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当中应关心除了知识点以外的东西,例如单词记忆的方法。比如,高一年的学生,对于初中词汇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应该指导学生对这部分基础知识进行补缺补漏。而单词的记忆应该是反复进行,把单词放到语境当中记忆,并且不断进行反复复习,这样单词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的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需要,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对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精心备课,使课堂的容量大,有吸引力,并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促进求知的欲望。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6
【摘 要】对地图进行精细化研读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教育——思维——再学习”的新模式,在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地理知识时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最终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地理素养,从而得到知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精细化研读;基础知识;发散思维;再加工
地理教学离不开对地图的研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地图的意义和内涵,搞清教材编写者为何呈现出这幅地图,是为了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该副地图的真正用意;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让自己储备的知识与地图产生思维对接,使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联系,这是对地图进行精细化研读的具体过程,是学习行为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结束后,还应深入思考与其他地图是否有联系,联系点在哪里,即对地图进行“深加工”,同时检测加工方式是否适用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这一阶段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研读地图能力的培养具有相互反馈制约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同样在进行精细化研读地图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精细化研读能力的培养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1.回归本真,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地图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辅助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善于解读其中的意义对学习地理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进行精细化研读地图的时候必须在大脑中储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的知识越丰富,解读的信息就越多,就更能深入地去理解和学习当前的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解读地图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流畅性都是基于足够的地理知识存量作为保证。比如东亚季风图,如下:
上图所示的东亚季风可以采用原理法(原理法是指由形成地图的重要地理原理出发对整个地图的由来进行思考、整理和加工的方法)来进行加工。首先,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于一月和七月两个不同的时间里分别直射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阳光直射的半球温度必然高于另一半球,在温度高的半球形成低压,温度低的半球形成高压。再将海陆热力差异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从高压吹向低压变得顺理成章。还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南北半球不同地转偏向力的方向问题,在综合了这一点之后得出结论:东亚季风一月为东北西北风、七月为东南西南风。正确的思维流程一旦完成,地图就会像烙印在脑中一样永远不忘。简单分析这幅图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1)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2)海陆热力差异;(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如果没有三个基础知识点的辅助,就做不到对地图进行有效率的学习,所以说地理基础知识是进行地图精加工的前提和促进条件。
2. 通过精细化研读地图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时要举一反三,这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是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的过程。精细化研读地图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具备发散性思维,要能广泛联系与该图有关联的其他知识,既包括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人文方面的知识等。除此之外,还要联系到与该图有关联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知识,包括相近或相反的区域特征。在学习中,总会碰到一些表达不同含义的地图,互相串联起来,进行对照分析,对知识就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目前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分成文理两科,地理归属于文科,在高中三年中,学生要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十多门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提高学习成绩,就得在学习有效性上下足功夫。尽管新的高考方案已经公布,从目前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并未减轻学业负担,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去探究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有效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对地图进行精细化再加工的能力和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当遇到一副地图就采用精细化研读的方式主动地去进行“深度加工”,最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该习惯的养成要依靠教师不断的提醒或者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课本地图,通过多次重复,形成一种习惯,一看见地图就让自己的潜意识去思考如何处理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笔者对新课程教材进行了统计,必修一和必修二共有77副地图,在学生学习新课的两年时间里(不包括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将这77副地图都通过精细化研读的方式“加工”过,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对许多知识点进行了反复的学习,甚至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学生对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会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比如,在讲授日本轮廓的时候教师们可以根据其形状将它加工成海豹和热带鱼的实物来方便学生记忆和加深印象,但此说法只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可爱的学生把它想象成一条顶着菱形方块的小虫也未尝不可,如图
通过变化思维,不同的感官和形象刺激,可以使学生对日本轮廓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记住了这一知识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精细化研读地图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地“加工”具体的细节,要寻找适合自己容易记忆的方法,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笔者在实践中意识到,对地图进行精细化研读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教育——思维——再学习”的新模式,在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地理知识时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最终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地理素养,从而得到知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福来.STS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体现与实践.地理教学.2015(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