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1
新生儿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是引起严重败血症等感染的重要途径。有临床资料报道,新生儿败血症脐部感染者占总数的66%~87.5%[1]。新生儿脐部护理是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新生儿不同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对2010年4月~2011年8月分娩的280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观察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8月期间分娩的280例足月新生儿。其中阴道分娩198例,剖宫产82例。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均在9分以上,体重>2500 g。将所有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1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脐带包扎法;观察组采取暴露脐带法进行护理[2]。两组新生儿性别、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2 min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在距脐根0.1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挤除残血,再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部,覆盖好无菌纱布加压脐带包扎[3]。其中对照组每日用无菌棉签蘸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窝,2次/d,消毒后更换干燥无菌纱布,持续1周。观察组在出生24 h后去掉纱布,暴露脐带断面,使脐带断端自然干燥。只有在脐部尿液污染时进行常规消毒,后给予无菌包扎。在出生36 h左右脐带胶质成分已干瘪,内部血管已收缩。笔者在新生儿断脐后24~48 h进行2次断脐,如有渗血进行消毒后无菌纱布覆盖局部。新生儿出生48 h左右,脐窝最易出现分泌物,每日做2次脐部护理,用无菌干棉棒将分泌物擦拭干净,再用碘伏消毒局部。如仍有分泌物,可增加红外线照射,2次/d,15 min/次,男婴应注意遮盖生殖器。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脐部清洁干燥、脐窝渗液、渗血、脐周皮肤破损、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脐带护理一般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断端是开放性创口,血管丰富,防御功能较差,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如护理不当势必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感染,严重者发生败血症,进而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4]。因此,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项关系到新生儿生存率的重要工作。稍有疏忽大意,则会造成感染。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且安全的护理对避免发生脐炎等脐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5]。脐带部位在愈合过程中潮湿期是最易发生感染的时期,潮湿期注重护理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方法。缩短脐带脱落时间是降低感染及并发症的关键[6]。笔者在护理过程中对收治的新生儿采取脐带包扎法及暴露脐带法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护理收效差异明显[7]。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对预防脐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8],脐带断端的暴露能够促使脐带断端干燥结痂,防止自然形成细菌繁殖环境,从而降低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产科学》编写组.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3-94.
[2] 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9,(1):27-31.
[3] 马朝琼,李晓晴,黄培珍.新生儿二次脐带修剪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6(3):58-64.
[4] 王长芹,徐桂霞,李松.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23-25.
[5] 王俊青,李莉苹,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47-48.
[6] 叶晓燕,于翠香,杨小月.用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再行剪脐术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11(3):176-177.
[7] 李阳,黄群,何红燕.新生儿脐感染原因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7):18-21.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2
脓疱疮俗称水疱,是发生在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由于新生儿皮肤细嫩,角质层薄,皮下有丰富的血营网,故而其防御能力差,存在于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容易侵入,当皮肤有轻度损伤时易致病,多发生于皮肤皱褶处,病变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波及全身,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高达39℃,精神萎靡不振、呕吐、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危机婴儿生命。
1. 治疗需及时认真
在病房一旦发现确诊此病,就应认真治疗,切不可疏忽,轻者可不服药,外用药可用具有杀菌消炎干燥类药。先给新生儿沐浴,用生理盐水棉球初步清洗脓疱及其周围皮肤,如有水疱和脓疮,在涂药前应在脓疮周围正常皮肤外用75%酒精消毒,保护以防止细菌侵犯正常皮肤引起传播蔓延;用无菌4号半针头刺破脓疱,再用无菌干棉签擦去脓液,棉球沾双氧水清洗;再用0.5%碘复消毒,涂百多邦软膏,每天2-3次;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体温超过39℃以上者应做血培养及药敏,防止败血症,配合静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 新生儿皮肤护理
由于新生儿皮肤抵抗力弱,为防止细菌感染,医护人员的各种操作要无菌、轻柔,每天沐浴一次,新生儿毛巾、浴巾每天消毒,小儿要每天更换消毒衣服、尿布,新生儿腋下颈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轻柔擦洗,洗后擦干扑痱子粉,以保护皮肤清洁干燥,严格控制脓液扩散。
3. 保暖
新生儿应注意保暖,在调节室温的同时,用棉被包裹,但夏季不能包裹过严。
4. 加强饮食管理
适当补充水分,衣服应适宜,避免出汗过多,每天应保证给足量的水分,纯母乳喂养最理想,产妇宜多吃蛋白、维生素含量多的饮食,在两次喂奶之间喂一次水,注意口腔清洁。
5. 加强病房管理
新生儿脓疱有很强的接触传染力,应按接触隔离常规护理。母亲接触婴儿时,或喂奶时应换上清洁干燥的衣服,用肥皂清洗双手方能接触婴儿。因为该病原菌大多数来源于工作人员、产妇及家属,其次是尿布、衣服、洗澡用具,所以一经发现,立即进行预防和治疗。对病房家属、产妇、衣服、被单、尿布洗澡用具均应彻底消毒。病房室温应保持在22-26℃左右,湿度55-60%,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注意避免对流风。新生儿沐浴时要做好空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洗澡时一人一盆一体温计,操作后应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min,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板2次,床单位用0.5%过氧乙酸擦拭,患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3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胎龄28~35周,出生时体重1.1~1.8kg。所有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畸形,经临床诊断为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患儿。
2方法
治疗中使用由北京双鹤药业生产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珂立苏作为治疗药剂,药品为冻干粉针剂,首次剂量70mg/kg。将患儿仰卧位置于辐射台上,吸净口鼻腔内分泌物。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插管术,将药液抽至5mL注射器中,将与注射器相连的硅胶管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别采用俯卧、仰卧位、左侧卧和右侧卧四种不同的,每次各注入1/4药液。
3结果
应用PS患儿,1~2h之后,患儿和气喘的症状有所减轻,2h 后患者皮肤颜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均上升至 90%以上。6h内吸气峰压下降,呼吸参数中氧浓度及MAP均出现下降。注入PS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一过性紫绀。
4护理方法
4.1 给药前护理 室内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55%~65%。从 4℃冰箱内取出后应置于暖箱中或手心温热 5min,使之接近患儿的体温。抽吸5mL 注射用水溶解珂立苏,待药物充分溶解后轻轻转动药瓶至呈均匀状态,不可剧烈摇动,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入院后立即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纠正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情况,若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85%,即行氧疗或辅助呼吸治疗;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和血气分析监测1次;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气管插管,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以确保 PS 在肺内均匀分布。
4.2给药时护理 将患儿平卧于远红外抢救台,取正中位,使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将准备好的PS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4次分别采取不同,每次1/4PS注入,在进行完一个的珂立苏注入之后,拔出吸痰管,采用复苏囊加压给氧3min,促使珂立苏在患儿肺部进行充分的扩散和吸收。注射时应防止注入速度过快,一般的速度为 20s/次,间隔为 3min;给药过快容易导致患儿气管堵塞或者呛咳,导致药物咳出。给药完毕后,应继续给与1ml空气,以免药液残留在密闭式吸痰管的给药通路内。一些患儿在给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血氧降低现象,给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儿面色及胸部运动情况。防止出现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
4.3给药后的护理
4.3.1呼吸道管理 在用药前彻底给患儿翻身、叩背、吸痰,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通过气管插管注入珂立苏后,肺吸收需一定时间,为了使药液更好地在肺内分布吸收,发挥疗效,减少药液的浪费,除痰液阻塞外,应用PS后6~8h内尽可能避免翻身、叩背、吸痰。如吸痰过早会将肺内还未被吸收的珂立苏吸出,既浪费药物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吸痰时间过晚又会使呼吸道受阻,影响患儿呼吸。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h后,根据病情按需吸痰[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吸痰时间为 10s/次,吸引压力为7~10kPa,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粘膜损伤及低氧血症的发生。吸痰前可先用0.9%氯化钠溶液加沐舒坦及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以预防喉头水肿,稀释痰液,再用吸痰管快速吸尽气管内的痰液,以确保气道通畅。
4.3.2预防感染 NRDS患儿多见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力差,病程长,各类护理、治疗操作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护理、治疗时动作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和过多的暴露。病室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用物专人专用,定时更换消毒。早产儿的珂立苏是直接气管内给药,侵入性操作者需戴手套、口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吸痰管、呼吸机管道。接触患儿前洗手,护理、治疗等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要求,根据患儿的情况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肺部感染,呼吸机管道要及时进行消毒,保证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4.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血糖、血压及心率变化,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防止因应用 PS 后肺顺应性迅速改善,肺泡扩张,肺血流增加,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而引起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警惕低血压、肺出血、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有无呼吸道梗阻症状,做好护理记录。密切监测体温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因 PS合成酶系统对寒冷、缺氧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当 pH
4.3.3 营养支持 N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病情危重,机体消耗较大,胃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根据医嘱给予肠外高静脉营养。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应用输液泵 24h 均匀输入。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 PDCA循环法;NICU;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45-02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一种无陪护封闭式管理病房,多数患儿病情较重,生命垂危,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为此,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以提高NICU的护理质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
2006年1~12月份住院的624例患儿。其中新生儿442例,早产儿182例,平均住院日15~24 d。
2 PDCA循环法的实施
2.1 P(计划)阶段
2.1.1 现状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2005年NICU住院患儿100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为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2.1.2 原因分析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①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缺乏高度的责任心,未能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②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功不扎实,缺乏经验,工作中缺少保护血管的意识,对客观条件差的患儿操作时缺乏耐心,且依赖护士长及操作能手的心理较严重。③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及管理不严谨,缺乏责任感。输液完毕封管管理不善。④对NICU患儿的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⑤预防为主的观念不足。⑥医院感染知识水平高低不一,直接影响护理措施的落实,影响护理质量。
2.1.3 制定措施具体措施有:①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观念。②分层次教育,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③护士长、质控员的教育、监督。④加强现场指导,使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得到深化。⑤提高技术操作水平,一年内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95%,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5 d。⑥严把基础护理质量关,控制内源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5%),提高胸部物理疗法有效率(≥90%)。
2.2 D(实施)阶段
2.2.1 组织讨论组织NICU全体护理人员开会,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慎独意识,增强质量意识教育,使每位护理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这是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保证[1]。
2.2.2 业务学习每周业务学习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完善学习资料,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主管护师以上人员轮流授课,共同提高,月底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
2.2.3 分析探讨共同分析讨论静脉穿刺中的自我感受及本人穿刺失败的原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对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提出好的建议。对操作技术差的护理人员要求她们多观摩、多练习、多操作、增强自信心,做到以熟生巧。
2.2.4提高基础护理质量要求全体护士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站在患儿的立场考虑问题,增强人性的护理理念。重视晨、晚间护理,预防为主,如发现患儿存在问题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对昏迷、高危儿做到有效翻身、拍背。
2.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洗手制度、探视制度、污物处理制度等。加强感染知识培训,分层次教育,满足各类人员的需求。规范护理常规及操作流程。规范各种有创治疗护理的安全标准、消毒程序,增强标准预防意识。
2.2.6 加强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的管理规范留置针穿刺操作方法及封管方法。首次操作选择固定、粗直的血管,回血后,平行送套管,尽量全部送至血管中,透气肤贴固定,提高成功率。输液完毕时封管生理盐水不少于5 ml,8 h后再次封管,如末次输液为刺激性强药物或高渗液应使用生理盐水10~15 ml封管。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将上述药物输液顺序提前,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2]。
2.2.7 掌握特殊治疗方法NICU患儿病情危重、疗程长,预防并发症是关键,胸部物理治疗是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的措施之一。每位护理人员要掌握疗法的目的、操作方法,要求力度适中、方法得当,逐个考核过关。
2.2.8 建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护士长、业务骨干2~3人组成,制订出每条措施的具体细则,并逐条落实。
2.3 C(检查)阶段
2.3.1 不定时检查评估小组不定时观察护士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点,如进针角度、手法、固定方法等,对于一针见血者及时表扬,增强自信心,对频繁出现的问题组织大家共同探讨,对客观因素差的患儿要求二人协作完成,提高成功率。
2.3.2 护理质量控制评估小组不定期参加晨、晚间护理,严把护理质量关,对鼻饲、高热、抽搐、昏迷、腹泻等患儿加强口腔、臀部、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对护理效果差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质控,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3.3 定期总结评估小组每月小结一次,每季度总结一次,奖励前三名护士。
2.4 D(处理、再优化)阶段
2.4.1 总结分析总结分析检查结果(表1),把成功的经验作为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依据,把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强化的重点。
2.4.2 巩固措施全体护理人员进一步加强责任心,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业务水平。
2.4.3 总结经验质检小组定期开会,总结实施PDCA循环管理中的经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规化、制度化,并落实到每位患儿。
3 小结
我们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情绪化变为人性化,由顺从型变为参与型。各自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自我鞭策,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李玉华,窦月萍,徐永扬.运用PDCA循环管理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26-27.
[2]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1-2.
(收稿日期:2007-08-16)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5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半年内期间在我院出生的60例无陪护新生儿。在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中,有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8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5天。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均未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2.护理方法
2.1进行常规护理我院对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均进行了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是:①进行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和治疗,应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应控制好病房的温度与湿度。②对病房进行消毒与隔离。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对病房进行消毒;应根据新生儿的病情类型决定是否予以隔离,并对其身体进行检查。
2.2进行母爱替代护理我院对这60例无陪护新生儿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母爱替代护理。进行母爱替代护理的方法是:
2.2.1帮助新生儿适应环境,缓解其不良情绪新生儿在进入病房时,因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会在心里产生恐惧而大哭不止。针对这样的状况,护理人员应当轻轻地握着新生儿的双手,用温柔的话语和新生儿说话,并以舒缓的动作轻轻抚摸新生儿的脸部与胸部皮肤,让新生儿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与依赖感。在听到新生儿啼哭时,护理人员要及时查看并进行上述动作,进而满足新生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为了帮助新生儿尽快地适应新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应对病房内的噪音进行严格控制(室内声音不得超过60分贝)。为了创造出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病房内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或儿歌,以便缓解新生儿的不良情绪。
2.2.2保持动作轻柔,提高依赖效果①在对无陪护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动作的轻柔。在给新生儿喂奶时,护理人员要边喂边对新生儿说一些温和的话语,同时护理人员要和新生儿之间保持目光以及动作的交流,让新生儿感受到舒适和安全,这对于新生儿情感的培养和听力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②喂奶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将新生儿竖抱起来,使其以直立的姿态靠在护理人员的左肩。护理人员应轻轻地抚摸新生儿的背部或者对其背部拍一拍,以便帮助新生儿排出胃内的空气。③为新生儿换尿布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如果新生儿哭闹,则可以给其唱一唱儿歌,说一些温柔的话语,缓解新生儿的紧张与不安情绪。④为新生儿沐浴时,新生儿会脚蹬手抓,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新生儿进行轻柔动作的交流,对其进行抚慰,以哼唱儿歌、轻声安慰等方式缓解新生儿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并用手去轻轻抚摸新生儿的身体与头部,以便增加新生儿的安全感,从而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对护理人员为其进行的清洗不再反抗。⑤新生儿刚开始进行蓝光以及暖箱治疗时,通常会因为害怕而啼哭,不配合治疗。这时,护理人员要轻轻握住新生儿的双手并对其进行语言、眼神与肢体动作方面的交流,缓解新生儿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可以在新生儿的四周设置柔软的物品并将其围成一个屏障,营造出环抱式的环境,这不仅对提高新生儿的安全感及舒适感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保护新生儿不出现意外伤害。
2.2.3让新生儿保持合理的,增强其舒适度护理人员在摆放新生儿时要保持其四肢中线屈曲位,这样的对于新生儿手嘴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四肢活动能力得到发展之后,还能够增强其自我安慰的能力。在不同的季节,护理人员还要为新生儿选择最为合适的睡袋。帮助新生儿翻身或者改变位置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将其手脚支撑起来,避免令其产生惊恐,影响新生儿的情绪。早产新生儿进入暖箱时,护理人员要借助于绒布等物品在暖箱内营造出和女性子宫较为相似的环境,这样新生儿在暖箱中伸展时手脚不会落空,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暖箱的湿度与温度应当控制在60%和33℃左右,这样最接近女性子宫的环境,以体现母爱替代护理方法的效果)。
3.结果
运用母爱替代护理方法护理的60例无陪护新生儿,其哭闹的时间明显缩短,其呼吸均匀、平稳,身体抖动的症状消失,手掌呈现展开状态,身体处于松弛状态,睡眠质量显著提高。可见,运用母爱替代护理方法在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以及改善护理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4.讨论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护理缺失;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新生儿机体各系统器官均尚未发育成熟,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极为低下,抵抗力差,容易遭受细菌病毒侵袭,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群体[1] 。另外有研究表明,护理缺失也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2]。因此临床应重视新生儿护理工作。笔者以本院收治的18例发生院内感染新生儿患儿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和分析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住院新生儿521例。其中发生医院1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5%(18/521)。入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以18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婴11 例,女7 例,日龄1~10d,平均日龄为(4.39±0.24)d。
1.2方法在我院医务科和感染科共同参与下,依照相关规定详细制订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监测表,表格内容明确各项监测项目,定期汇总监测结果,填写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做好记录[3]。回顾性方法分析住院新生儿的病历资料,以此方法判断出共发生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分析18例发生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及和护理缺失有关的原因。
1.3评价方法院内感染的评价标准:血培养试验阳性;X线提示肺部感染;经实验室检查,BBC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部位分析18例新生儿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38.89%),其次分别为胃肠道感染(22.22%)、皮肤、口腔感染(16.67%)、眼部感染(5.56%),见表1。
2.2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18例发生院内感染中,最严重的是新生儿病房未细化分区(38.89%),其次新生儿病房相当封闭,空气不流通,导致交叉感染(27.78%),医护人员手消毒不严、细菌通过手传染新生儿、无菌操作不严、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静脉穿刺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存在传染性疾病,直接感染新生也是诱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见表2。
3讨论
院内感染又称医院感染,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生与原发疾病无关的感染。医院人口密度大,细菌存在多,患者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现象[5]。新生儿因为自身机体免疫系不完善,抵抗力低,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群体;新生儿住院环境特殊,可因护理缺失导致医院感染。
本研究中,共选取521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调查,其中18例符合新生儿院内感染标准,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5%。护理缺失是导致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包括新生儿病房未实行分区,在同一个病房内同时混住着患有各种不同原发性疾病的新生儿,增加了新生儿发生医源叉感染的机会;新生儿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空间相对独立,空气流通差,新生儿床间距较小,极易发生呼吸道交叉感染;部分医护人员防范意识差,接触新生儿前未按标准消毒双手,导致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造成手污染;无菌操作不严格,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消毒不彻底,在进行新生儿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将病原菌带人患儿体内。
针对以上护理缺失因素,本院详细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具体措施如下:①规范医疗行为,重视新生儿院内感染。建立、健全和完善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6]。组织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学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定期进行新生儿无菌操作培训,提高全科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彻底消灭新生儿院内感染。②改善新生儿住院环境,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细化分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定时通风,保证新生儿病房空气质量,杜绝潜在污染源。③提高无菌观念,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完整性,降低污染发生的几率。重视洗手,杜绝手污染[7]。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标准洗手、更衣、换专用鞋子等。④加大新生儿病房人手编制,有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暂时调岗,减少传染源,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因护理缺失因素导致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人数较多,医院应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关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缺失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和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保障新生儿健康及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琴,冯占春.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41-423.
[2]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53-154.
[3]李健红.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07:823-824.
[4]邹菊梅.基层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45-146.
[5]姜美青,琚爱菊.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