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110-04
1.杭州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很好地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形成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有效地实施了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区域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较大成绩。
以“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质量已有较大提高,各项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建成四堡城市污水处理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运河截污等工程,开展产业布局调整、市区河道综合治理、拆违扩绿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彻底改变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21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城市面貌发生极大变化的同时,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10强行列,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0亿元,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来分别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虽然成绩很多,但问题也不少,急需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2.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没有质的改善,城郊众多小河支流虽经过整治,但由于使用不当,仍有黑臭象现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来波光粼粼,但实际上富营养化依旧严重,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西湖风景区一级标准的达标率不高。由于城市发展过快,私家车的使用率直线上升,从而导致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日渐明显,局部地段工艺废气污染扰民现象仍比较严重。
(3)声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由于交通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老城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土地开发强度过大,绿化覆盖率低,各项健身娱乐设施更是无从谈起,使得老城居住适宜性差。
(5)老的环境污染如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如放射性、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逐渐明显。
(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工程相对滞后,特殊资源如湿地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生态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3.1发展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优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平台,用生态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把城市发展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保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把握城市发展过程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观控制和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用生态技术经营城市,指导城市发展。
(4)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原则: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
3.2发展目标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通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营造城市景观通道。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设花园式的人工生态系统。
(2)以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
(3)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ISO14001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营造良渚文化―运河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文化的历史景观多样性。
4.生态城市建设内容
4.1城市的生态设计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
充分发挥行政区域扩大的有利优势,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区块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合理开发新城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布置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还原、降解、净化能力,为城市发展储备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保持江南水乡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据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资源分布特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确定城市各区块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为了保护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秀气、自然山水的灵气、绿意浓浓的生气,合理设计城市布局,采用“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组团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避免新城区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坏。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重视人口的年龄结构,重视老龄人群的保健、托养等社会问题。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迁移方面保持开放,鼓励人群的合理流动。重视卫星城镇的发展,在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和促进城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科学控制人口密度,处理好城镇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关系。完善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减轻升学压力,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通过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气东输”的能源政策和重点工程,实施天然气进杭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气的引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水电一起构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设良性的城市水循环,完善上、下水系统
虽然杭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带,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面临的问题也不少:东苕溪属山涧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运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网存在水质性缺水;钱塘江受潮汐影响,还存在上下游水资源分配协调、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流域性水质控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保护水质的同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中水利用技术等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
(6)完善物质再生体系,发展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废物的资源化产业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维持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消费等过程。城市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极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废物、建筑废物、工业废物被视为垃圾,或填埋、或焚烧、或抛弃于环境,既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也浪费各种宝贵的资源。把“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将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加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把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融合于它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
(7)加强城市细节的生态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容的人工环境
城市由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路网的优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网密度,科学设计的城市建筑采光和节能,城市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一致性,城市绿地的结构等,特别要重视受污染水体、土地等的生态修复,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撑。
(8)建设城市生态防护圈和生态走廊,营造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合理开发利用钱塘江和东苕溪水资源,保护森林、湿地等特殊资源,保持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依托南、西、北山区的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大面积引绿进城,建设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设沿河沿路的生态绿化走廊,建设路网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居住区绿色主题公园,提高建成区绿地率,保护基本农田,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
4.2建立生态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1)宏观上,加强产业导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与城市性质相一致的产业,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保持杭州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资源,依托浙江大学高新产业孵化园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游等产业,建设“天堂硅谷”。
(2)中观上,强化工业园区建设,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加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治污设施等资源共享,引导厂与厂之间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设以(热)电厂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
(3)微观上,推行清洁生产工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审计等,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实施产品的绿色生产、倡导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消费、建立完善产品的再生体系,培育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污染的目的。
4.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实施生态村镇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站),推广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合理布局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做到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地成片,创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2)加大政策引导和农业科技服务,在河网平原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生态农业区,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优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比,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地丘陵区,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农业工程,发展高山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效益农业。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应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发展和推广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农药;实施科学平衡施肥,推广高效的复合肥料、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使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综合措施,保持和改进农田的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大力推进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解决农业生产的副产品的出路;通过农田退水、畜禽水产养殖废水综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4.4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1)建立绿色市场准入机制,试点和推行绿色营销制度,积极推广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消费品回收网络的建立;严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费品进入消费市场。大力宣传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消耗,强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饭盒、包装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游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思想,积极推行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示范点。加强宣传,引导旅游者的生态行为,“除了照片,不带走任何东西,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
(3)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完善扩大废物回收和资源化系统,尤其是汽车、家电和电脑等新一代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绿色包装,控制“白色”污染。
5.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坚持“环境立市”的方针,强化城市生态经营理念,强化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把把环境损益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建立各级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减少政府行为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
5.2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3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监理、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协调部门关系,强化专业部门环保职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态势。
5.4 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杭州市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法规;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和检察工作,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5.5 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补偿”及“受益者付费”等原则,培育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观念,使排污者和开发者成为环保投入的主体;制定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
5.6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性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媒介宣传和舆论导向,开辟生态环境保护专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2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1.湿地可持续发展探讨
在当下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环境,如何认真思考对湿地的保护,并且结合自身的湿地资源优势,做好绿色家园的文章,形成独具生态特色的城市风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整个地球建设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结合好混凝土与绿色与水的和谐相处,是我们要努力完善的。虽然曾经的破坏已无法挽回,但只要我们经过一番的努力,只要我们有着正确的认识,相信通过我们双手的努力,我们的城市会健康呼吸起来,我们的城市会有越来越多的绿色。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我们该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试着与湿地做朋友,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对湿地景观进行相应的保护与改善。
首先要停止那些所谓的错误行为,即人类的贪婪造成环境的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要试着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1.加强对湿地保护,具体方法如下。
1.1用法律保护湿地
确定湿地的保护方针,合理规划湿地利用,制定相关的规范和保护制度。要求各个相关单位确实施行相应的工作,要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按照相应的行为准则做事。对于那些湿地的破坏者依法进行查处。
1.2提高全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保护心理。人们可以通过参观湿地公园、科教宣传等,逐渐树立起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只有全民的保护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湿地,我们的家园。
2.整治规划,合理利用
政府应对滩涂养殖进行整体的规划,只有对湿地进行控制、防止和治理滩涂养殖、水产养殖产生的各种水体污染,发展休闲渔业等,才能促进湿地良好的恢复。
规划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切实考察湿地情况,合理利用湿地的各项忧势。利用湿地的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自然循环力量,保护原有的湿地生态区,为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繁殖的场所,保护好湿地原有的自然生态。通过对湿地的科学研究,合理利用湿地让人们能够参观湿地,认识湿地。因地制宜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公园。
实现湿地保护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我们将如何建设湿地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公园,如何让这些湿地生态区与我们的城市共存,共同发展,成为我们最需要探究及解决的方向。
3.利用湿地资源,构筑城市生态特色区
湿地的建设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重点,人工建设的湿地应当成为现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过对湿地的考察,分析湿地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湿地的自身作用,努力建造我们的绿色家园,突出城市生态特色,通过理水造绿、近水近绿、水绿的结合,建设湿地城市, 努力创造“ 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最佳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境界。
4.建立森林公园生态特色区
通过我们城市中现有的植被、农田、水库、城市给排水渠道和湿地,构建以森林和复合湿地为背景,以城市的历史文化、湿地文化为底蕴,结合休闲度假、生态教育、郊野游憩等一些功能,建设一种城市型的森林公园,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的结合。森林公园以自然生态的大森林为景观主体,水体湿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组成要素穿插于树林之中,同时又自成体系,人工景观掩映于林与水中,互相穿插。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背景下的休闲、度假、休憩为主,以观光为辅,强调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体验。人们闲暇可以到此度假,可以到此休憩,放松心情,排解生活中,工作中的压力。感受自然的魅力,呼吸新鲜空气,认识生态区中居住的不同生物。
5.建立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区
通过我们城市中的水体、草甸与浅平洼地,建设以生态湿地自然景观为主,结合市民游憩的城市湿地公园。结合用地布局特点,营造湖滨草地疏林景观,建设人与环境互动的娱乐休闲观赏带并且能够利用到原有植被,以粗犷、质朴、野趣的特点,构建湿地生态保护带;在此基础上建设湿地保护区、娱乐观赏区和生态休闲区,使游人在游乐、休闲的同时,能够认识自然、陶冶情操、与自然互生共融,能够亲切的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让人们的生活中多一点这样的景观特色区,让城市中那些不起眼的草甸与浅平洼地靓丽起来,那么人们会更愿意来娱乐休憩,也会更加重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
6.建立湿地景观走廊特色区
恢复和重建生态斑块并实施截污,使水体变清变美。通过对水体及岸线的治理,充分发挥水上、临水、近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增加休闲、娱乐及公众功能,形成具有湿地特色的公共亲水空间。把各种有利的生态公园连接起来,组成连续的城市景观长廊。例如湿地研究基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沿海净水湿地及水库等等,把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组成贯穿中心城区的湿地景观走廊。那么我们的城市将是一个湿地景观的城市,将是一个绿色的城市。
利用湿地,建设湿地。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改善我们生活中一些被破坏了的生态资源,也能够净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样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它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这符合了我们城市建设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种草养鱼,可以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可以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在节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促进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带来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善原有的自然环境,建造人工湿地在我国中小城市和乡村都可实施操作管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工湿地会出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的生活中,维护湿地,发展湿地,建造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湿地之城。
2.结论
当我们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当我们生存的地球发生病状的时候,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力所能及的保护湿地,保证不去危害湿地。保护我们的动植物朋友们,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些绿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家园能够健健康康。让我们营造一个城市湿地,让湿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湿地,生活将变得生机盎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随着我们的保护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3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城市建设
1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
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对于水的处理如同海绵一般,可以吸水,也可以放水。它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管理雨水的一种建设理念。在下雨时,城市管理水系统可以将这些水吸收,并且蓄水。等到城市空气干燥时,将这些水放出,供城市使用。当然,这些在使用的水都是净化之后的水。在我国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园林的加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城市绿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园林不断地发展,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这种园林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为城市提供最大的绿化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植被资源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最终目标。
2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节约型园林应运而生,如何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才能够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园林周围生态坏境的影响,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目的,成为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应用中最直接的问题。
2.1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形成节约型园林最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确定整个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海绵城市构建节约型园林时,既要节约用地,又要节约用水。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如何利用好城市的水资源,也成为这个阶段需要考虑并且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确定好这些问题后,再来确定园林的建设布局以及对土地的要求。在设计规划时,注意尊重园林土地原有的地貌,尽量保持最原始的地形,降低对土地的危害。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地形,土地原有的植物、园林道路,园林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园林内各种设施建设等。首先,从地形因素来说,尽量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所选择的土地原本有很茂盛的植被,可以直接将其作为草坪;如果有很好的大树、石头,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合理的设计会使整个园林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显得错落有致。海绵城市的植物本身对于水资源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植被时,首先要考虑植被对水资源的需求。每个园林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路,这些小路是在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才确定的。在设计道路时,同样也应减少填埋或者挖掘,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降低了道路建设成本。其实对于海绵城市来说,建设园林时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建设节约型园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3施工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实行上述规划和设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节约材料和能源等问题。使用材料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建造和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海绵城市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开采量,从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
2.4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园林达到最初的设计效果。例如,园林建设完成后,会出现植被损坏、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后期管理也是整个园林在城市建设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管理,有利于维护园林坏境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目标。
3结语
一个好的城市建设绝对不是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上堆砌出来的,因此,建设城市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如今,每个城市都需要园林为城市增添绿化,也需要建设节约型园林。对于海绵城市来说,节约型园林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绿化环境,更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工具。所以,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简单介绍了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以及其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用和其起到的作用,努力创建一个以自然为主的城市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张雪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4)
2柴德琴.加强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兰州园林可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2016(1)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4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经典案例 意义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和城市形象的行为,盲目照搬,千城一面,缺乏远景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和缺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减少“生态负债”,是我国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中所必须避免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城市的生态规划尤为重要。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学术思想的探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6世纪英国摩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以及20世纪30-40年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和赖特的“广亩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以及饮食业、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医疗保险、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m2,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11m2。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
(一)国外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二)国内案例
盐边县是攀西最年轻的县城,是因二滩电站建设而新建的移民城。盐边县过去是贫困县,又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但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城市规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盐边县委、县政府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实践,并通过调查研究,慎重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绿色幸福盐边”为主题对盐边进行规划建设。“绿色幸福盐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享受物质发展的成果,还要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精神快乐。“绿色幸福盐边”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四、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集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市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矛盾日渐显著。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三)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华生.李红柳.孙贻超.邵晓龙.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经济.2011
[2]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加快推进以及中国金融业迈进全面开放新时代等宏观形势的变化,深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转变,前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从框架建设阶段步入了综合创新与功能优化阶段。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不仅高度重视政府金融服务问题,而且大力推动并积极参与深圳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其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值得肯定。尽管如此,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相比于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框架建设其关联领域更广泛、其运行结构更复杂、其互动条件更严格并具有渐进性、长期性特点,从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找准工作定位即“到位不越位”、如何建立政策机制即“高效不失效”、如何完善服务平台即“链接不乱接”等等,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本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其政府部门在当地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比较,二是对地方政府全方位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尺度、角色定位、机制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细化其对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宽度、深度与高度的认识;政府金融服务模式要善于创新以不断提高政府服务金融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政府金融服务功能要不断细化并加强公共金融服务环境管理;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部门合作平台建设、国内合作平台建设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地方政府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机制可以细化为五个方面---环境调节、政策激励、合作平台、诚信示范和风险预警;要重视并建立地方政府对深圳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情况的指标评价体系。
关键词:
地方政府;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
一、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内外实践与经验
(一)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的政府实践与经验一是政府牵头,大力开展城市宣传,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形象。二是政府部门与业界联手,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是坚持有效金融监管的规制性与导向性的结合。四是维护宽松和谐的经营环境。五是大力推进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
(二)中国主要城市政府部门的做法三大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的金融合作日益紧密态;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中国主要中心城市之间在建设金融中心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可以借鉴的做法与经验政府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舆论引导(加强宣传);联手业界(互利互补);有效监管(政策治理);市场主导(鼓励创新);扩大开放(多向合作)。一是通过舆论引导提升金融中心形象,在加强宣传、推广方面积极性强,主动性明显。二是加强政府与业界联手,通过互利互补原则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推进。三是通过有效监管并开展政策治理,指导并引领市场发展的健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四是通过缓和管制与适度监管,鼓励并促进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
二、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机制的政府策略
(一)对地方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认识与政策主张1.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任务已经成为全国共识。2007年,金融生态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深化金融改革,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关键。在国内,一般认为,“金融生态”的概念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先提出的,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是由作为国务院重要部委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首先倡导的。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早已经从“口号”和“宣传”的地步转变为“行动”和“竞争”的阶段。2.金融生态的概念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三个层次:“金融生态”概念是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机制、风险运行机制和环境平衡机制的一种思想认识与政策思考。金融生态环境也可以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区分。我们认为,金融生态优劣与金融中心能级二者是有差异的:“金融中心大小”有别于“金融生态好坏”。“金融中心大小”是一个硬环境。如果说,国内外金融机构数量多、从业人员数量多、开放性金融产品种类齐全、金融交易规模巨大、全球性金融定价能力强是“金融中心规模”的五大关键指标,那么,金融市场秩序健康稳定可持续、金融产业链完备且服务效率高、金融人才国际流动性强、金融商务成本低、金融创新领导力强则是“金融生态环境”的五个核心指标。“金融生态好坏”是个软环境。
(二)政府部门在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与工作“尺度”1.政府部门在国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五个作用”:政府部门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环境调节作用;政策激励作用;合作平台作用;诚信示范作用;风险预警作用。2.政府部门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工作尺度:政府部门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把握好五个工作尺度:在法规建设中要强调“高度”;在政策执行中要统一“尺度”;在引领发展中要具有“深度”;在政府合规中要提高“强度”;在金融教育中要增加“宽度”。
(三)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1.政策主张:我们认为,深圳前海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要以金融法制生态建设为“纲”,政府部门应以政策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工作。地方政府要从决策高度、参与宽度、服务深度三个方面进行挖潜和创新。第一,要更加注重政府作用而非政府地位。第二,金融环境治理既是政府对工作机制的取舍,也是地方对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金融合作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由之路。第四,和谐发展环境是金融生态建设的目标模式。2.地方政府在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承担、负责并完成“五个角色”:管理员;联络员;宣传员;合规员;评论员。要建立、健全与完善“五个机制”:管理激励机制;合作协调机制;宣传教育机制;诚信示范机制;环境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淑静.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6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