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烹饪与营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商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基金。
中图分类号:G642;TS201.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知识更新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1]。《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2]。本文通过对武汉商学院13级和14级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等,为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深化双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学情分析
(一)“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3级和14级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达总人数的75%,而男生仅为25%(图1)。如图2所示,13级70.3%的学生和14级61.8%的学生高中都是文科背景,理科学生相对较少。由以上数据我们初步推测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较好,但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需要补充大量理论基础知识。
(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本科前双语课经验及本科英语成绩分析
如图3所示,14级学生中本科前修过双语课程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5%,显著多于13级,双语教学在初高中阶段越来越普及。多于1/3的学生有过双语学习经验,这将有助于《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图4可知13级烹教班当时仅5.9%的同学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过四级;而大二下学期该班一次性四级通过率达72.9%。仅5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文达到学校外语教学要求水平;实际上全班仅5.4%尚未达标。由此可见13级烹饪与营养教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英文水平极度不自信,在双语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提示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合适安排语言难度,在教学初期适当降低英语比例。
(三)学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态度分析
由图5可知,不论是13级还是14级学生学前对《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持否定态度的约为24%,持肯定及较为肯定态度的占绝大部分,约为76%。多数同学(50%13级学生和58.6%14级学生)在学前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可以尝试。
在双语教学开始前52.9%13级学生和65.5%14级学生都认为课堂英语比例应低于30%,约30%的学生认为英文应控制在30-50%,低于10%的学生能接受英文占75%,仅13级1位同学认为应该全英文教学(图6)。绝大多数同学(85.3%13级学生和96.5%14级学生)都认为《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英文应控制在50%以下。学生的英语比例期望值与学校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相差较远,学院规定双语课程建设第一年英语比例达50%,而第二年英语达75%。这要求除专业上尽量使用英语外,其他课堂用语尽量使用全英文。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定位及分析
(一)《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生化代谢以及在环境中的生态;重点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微生物引起食品污染的途径及后果;熟悉食品企业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并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能独立获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具备分析解决食品微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3]。此外在烹饪与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中后期的《烹饪卫生与安全》、《食品贮存与保鲜》和《食品法规与标准》都需要《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情况下,《食品微生物学》的先修课程为《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我院并未单独开设《微生物学》,而《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同在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这可能造成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多而且部分章节很有难度。此外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均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上《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在学学英语课程,这样英语学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双语《食品微生物学》还可以为大三下学期《食品专I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麦凯和西格恩教授认为双语教学应同时具有三个目标:学术目标、语言目标和社会目标[4]。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工具,通过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学生对工具的运用和掌握,所以双语教学中语言的学习是隐形的[5]。
针对我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英文水平。《食品微生物学》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的课,具有阅读英语教材的能力,掌握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而长远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将英语作为可以自行使用的语言而且具有较为先进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重难点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大中专烹饪及相关专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因此本专业《食品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二)关键知识点的准确理解;(三)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重点在于微生物对食品的作用。尽管前半学期“基础微生物学”也非常重要,是理解食品与微生物关系的基础,然而后半学期“食品与微生物”的学习才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而“基础微生物”中“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涉及数学模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通过对13级学生课后调查发现:29.4%的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内容较多、专业术语较多;20.6%的学生反映自己高中是文科生,因而基础较差,在涉及到微生物生长中数学计算时和微生物代谢中涉及到生化知识时,感觉较难。学生反映的重难点基本符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规律。
三、《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内容上: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由于本院烹与营养教育专业并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故而《食品微生物学》理论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为基础微生物学知识;第二部分为食品与微生物的知识,此外此门课程还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但是课程总课时只有48节,所以必需凝练教学内容,同时保证理论知识体系相对完整。在基础微生物部分,最终选择“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新陈代谢与遗传”和“微生物生态”四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4课时,共16课时。在食品微生物部分,包括发酵食品10课时、腐败微生物4课时以及微生物与疾病6课时,共20课时。食品微生物实验部分共12课时,包括显微镜与革兰氏染色、培养基与无菌操作、发酵食品的制作以及微生物计数四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时拖延的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堂进度,把握好课堂节奏,以便稳妥有序地进行课程教学。
(二)语言策略上
总体而言,我校采用“维持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校时采用中文,然后逐渐地使用英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采用中文教学[6]。在此大语言环境下,《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需分阶段实施。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前半部分即讲解基础微生物知识部分,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双语课程,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英文极度不自信,故而对新的知识点我们采取先讲中文,在中文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成英文。英文占课堂语言4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物代谢》这一章,这是全书的难点之一,故而英文较少约30%左右。随着学生渐渐地适应双语环境以及专业词汇不断的重复,在课程后半学期即食品微生物内容部分,逐步提高英文比例,最终稳定在65-70%。
(三)教学资料上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选用科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Brock微生物生物学》和江汉湖、董明盛编著的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再版的《食品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而畏难情绪较强,我们还提供双语PPT供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Brock微生物生物学》语言难度不大,信息量较大,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每次课前课后需要阅读70-80页英文,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故而并未强行要求阅读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仅作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补充读物。此外本课程每次课前还提供专业词汇表,以便学生更有效地预习;课后提供相关的听力练习和阅读材料等习题库,以巩固所学的微生物术语和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式上
在既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前提下,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微生物学》上半学期时,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而下半学期时在“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7],即:在课程开始之初,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选题,选择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做成PPT和报告;就做成的PPT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在课程后期进行汇报。每个小组约为3-4个同学,全班约10组。汇报时一个负责主讲,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回答提问,这样能有效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本课程还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 “发酵食品”和“病原微生物”的专题讲座。由于学生选题与专家报告内容有密切联系,相当于学生在自学相关知识后再听专家报告,所以教学效果显著,反响较热烈。总体而言在《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建立了 “听课+讨论+展示”的学习模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多采用图片讲解,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结构形象化具体化;在讲解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时则使用Flas,完整生动地展现微生物的生命史;在讲解病原微生物时则多采用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生动体现微生物感染的环境、条件及病理特征等理论知识[8]。
(五)作业方式
在《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中学习微生物形态结构时,课程内容虽然不难,但是内容较多而且抽象,为了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课后作业是用橡皮泥或者卡纸做3D的细菌细胞模型。学生反映热烈,认真对照书本、课件以及其他资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下半学期以“发酵食品”及“病原微生物”为主题的PPT和报告,学生完成地非常认真,修修改改多次,因而整体质量较高。
四、《食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
(一)课程教学评估
对学生综合成绩的统计表明:未采用双语教学的13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2.5 ±5.0;而采用双语教学的14级食品微生物学的平均成绩为80.3±7.3,两者并无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14级烹教班学生学前学后对双语教学态度有较大改善(如图7所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由17.2%变为44.8%;反对双语教学的由24.1%减少为6.9%;82.8%的学生认为目前课堂英语比例合适。此外《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显著提高学生学习食品微生物的兴趣和创新性,学生参与的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
(二)课程改进措施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目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食品微生物学》仍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首先专业教师的语言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教师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国内培训、观摩教学以及国外培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其次要重构学生考核体系。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目前仍然以学术知识的考查为主,后期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9]。
参考文献:
[1]葛菁萍. 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10):1537-1540.
[2]孟祥忍, 吴鹏.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普招生源的实践性教学[J]. 美食研究, 2014, 31 (4): 61-64.
[3]雷晓凌, 吴红棉, 吴晓萍, 等. 普通高校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探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 (7): 1121-1124.
[4]麦凯, 西格恩. 双语教育概论[M]. 严正, 柳秀峰译.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25-36.
[5]俞理明, 韩建侠. 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3):1-4.
[6]蒋亚瑜. 汉语语境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8 (2): 74-77.
[7]陈明选, 陈舒.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2): 63-67.
[8]张凤民, 李玉军, 付英梅, 等. 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1-2.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37-02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临床兽医学方向和动物防疫检疫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它也为专业课动物传染病、兽医生物制品学、动物防疫检疫学、兽医寄生虫病等学科打下基础,从事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必须具备兽医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微生物学所占比例最大,为35%。目前很多学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学生在实验课上可以掌握微生物学的常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中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比如:如何从发病动物体内分离到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如何对畜牧业相关产品进行微生物的检测?对简单的动物生物制品如何制备?为了使学生在实验课上掌握的技能充分地应用的生产实际中去,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 做好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在实验前充分做好准备,能够有效提高实验的效率。实验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该对实验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及维护。实验室中应该贴出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和简单的操作规程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正式使用仪器之前先熟悉每种仪器的每个按钮的功能,熟练掌握每种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正确操作。另外,实验员在每节实验课前都应该认真准备该节课的实验用品及药品,不要等学生进行实验时经常找不到实验所需物品及药品。此外,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及实验教师应该提前完成相关实验项目的预实验,从而检验实验药品是否可靠、实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明确实验环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给学生讲解时候能够有的放矢,保证实验课的正常运行。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能够正确分析原因,找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实验条件
1)为了丰富和完整兽医微生物实验课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和录像等,学生可直观地认识各种仪器实物,并利用录相和幻灯片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如学生在制作完培养基的过程后需要及时灭菌,微生物实验室中一般都只有手提式和立式两种高压蒸汽灭菌器。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应用的是卧式高压蒸汽灭菌器,这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录像给学生放映,让学生对这样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有直观的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学院应在原有实验设施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仪器的投入,如建立独立的显微镜实验室,增加显微镜的数量,提高显微镜的质量。增加PCR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细菌自动化检测分析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蛋白层析及纯化装置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的需要。
3)制定完善的学生实验室守则和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以身作则,认真履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重点强调实验室清洁以及无菌操作技术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制定上实验课的课堂纪律并和期末成绩相结合,提高实验质量,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根据动物医学培养方案,结合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及该门课程在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革,主要是去掉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临床上病原菌的检验过程,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每个验证性实验连续起来就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生产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兽医微生物实验内容较多,但是受学时所限,课堂只能完成少部分实验内容。尤其对于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项目,不能在课堂上开展。针对上述矛盾,学校可以进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利用晚自习和假期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有了学生的参与,减轻了承担科研工作教师的负担并培养了科研助手,使学生可以早日承担科研工作,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核,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现行的兽医微生物学的课程考核仍普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很多学校尚未进行实验课程考核,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充分掌握。为此构建新的考核体系尤其是增加实践考核非常重要。
兽医微生物学考试改革本着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制定实践考核的具体方法:分值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实验/实践的出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其中,学生实验课出勤,占实验总成绩的10%;操作技能、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占实验总成绩的10%;实验报告书写,占实验总成绩的40%;在实验课结束后进行实验测试,占实验总成绩的40%。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通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实验条件,实验课内容改革和实验课考核方式改革等具体措施,一定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健.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88-89.
[2]倪洪波,王春仁,王欣,等.提高《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3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发展现状 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42-02
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医学领域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但由于微生物学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内容宽泛、概念性较强,不易被人理解等特点,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这也不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弥补了知识课堂的不足,对夯实学生理论、培养学生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概念性知识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呈现,其有趣的操作经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还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可谓硕果累累,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审时度势、顺势而行,相继开设了医学相关专业包括生物制药、临床医学、药学制剂等,同时扩招使得生源数量增加,既满足了国民教育需求,又满足了经济市场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社会对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经实际调研发现,部分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欠佳,与经济市场需求脱节,改革完善势在必行。其中,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了其多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工作体系等。有些院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足,建设投入与学生需求不成正比,导致实验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而相关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渗透不足,忽视了学生教育主体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足,单纯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完善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加大投入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作为教育的参与者、主导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效。首先,全校教职工应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并积极参与相关建设当中。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规模等实际情况,加大实验教学建设力度,投入所需的设备、技术等,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则应该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程研究上,力争在有限课时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知识理论,培养其全方位能力。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专业知识和提高其业务能力,促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而使之提供更好教育服务。在夯实各级领导工作的基础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取得更大成绩。
2.2 整合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扩招在满足大众教育需求的同时,承担着生源质量下降造成的压力。根据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原则,高校应在把握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存性的基础上,客观承认并接受学生个性存在差异的事实,合理选择实验教学项目,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并提出不同目标要求,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几个阶段开展工作,采用逐级递增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既要保证其充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测量方法,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探索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经典实验内容与现代科技最佳结合点,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契合,从而保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先进性,以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如此,在全面、先进知识的武装下,医学微生物学学生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2.3 创新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下,高校教育致力于突破创新,并取得了不凡成绩。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影响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创造了有利时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视觉信息占83%,听觉信息占11%,加强视听效果将更有利于人们知识信息获取。而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呈现给用户更加丰富、便利的信息体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设备,创新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信息传播途径,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重新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由此引出提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进而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现有教学条件无法实现的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从而保证教学深度和广度。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其实效受评价机制在内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全面、整体、积极地评价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应结合社会需求、课程要求,实现形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真实反映实验者能力及水平。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目标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教学考核方面,高校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感受,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同时保证深度和广度,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理知识教学工作。而在能力素质考核方面,高校应选择一些经典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实验、报告等系列工作,侧面反映他们能力素质上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予以指导训练。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
3 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该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全面分析时下不同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深刻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出更多完善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发展,使之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邓毛子,孙剑刚,梁莹,等.探究式教学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以《医学微生物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为例[J].价值工程,2014(8):262-263.
[2] 王小丽,钟有添,谢琼B.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12):1817-1824.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4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生物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与之相适应,许多高等院校都相继设立了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进行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广大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由于微生物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在详细讲解后进行操作演示,但学生对标准的操作要领并不能很快掌握,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还是犯同样的习惯性错误。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和关键性的标准操作,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实验教学课件可以实现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学习或对难点、重点反复的观看和学习。课件操作方便,使用多媒体技术即可自动演示实验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和思考,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调整和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将一些独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扩充和改进微生物实验项目,调整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对已有实验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新增加实验项目2项:菌群生长动力学实验和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调整实验项目2个:①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该部分是将“实验室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这一实验(6学时)进行延伸。调整后的内容是以该实验为主线,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基础上,再加上细菌的划线分离、纯培养及菌种保藏等内容,从而让学生较系统的学习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培养、划线分离、纯培养技术、通过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简单分类以及菌种的保藏等知识和技能训练。另外,以该实验为例子,给学生灌输从环境中筛选菌种的方法步骤等。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微生物相关操作,建立无菌操作概念,了解菌种的筛选分离等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实验准备工作和研究型教学奠定基础。② 将原来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8学时)”改为“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不限学时)”。调整后该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包括分离株的菌落特征、菌种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再结合伯杰氏手册进行鉴定)和一定的应用研究(如特殊降解性能),最后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及进一步延伸作为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安排时间。
针对微生物实验在内容上的调整,我们设计了新的实验教学结构层次。将实验重组为基础、专业、研究性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均由指导、自主、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等多种形式开设;开放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准备和操作,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结束的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实验课题,使学生品尝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和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
为满足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课程组组织以实验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录制了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制作成教学课件(尤其是操作较为复杂,结果不易观察的实验,如: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死活细胞的鉴别)。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微生物形态与结构以试听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增强了实验操作演示的生动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还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操作要领,加强了记忆,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三、改进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的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针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常出现相互之间抄袭,作业敷衍的现象,既不能反映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考核指标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际,我们重新制订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首先加大了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总成绩的中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20%;成绩构成包括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将开放性实验设计方案纳入评分范围,实验进行过程中记录平时成绩,对实验结果不做硬性要求,但可作为评分参考。
四、总结
实验课大多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实验成绩往往作为理论课成绩的参考或以很低的比例计入理论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轻视实验学习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微生物实验课是生命科学所有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对实验项目的的调整可使众多学生受益。目前调整的实验项目和教学课件已经用于实验教学,效果很好。与以前相比,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积极性都被充分挖掘、调动起来,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够与别人很好的协调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总之,通过项目调整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改进,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模式,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使实验课教学真正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24.
[4] 韩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44~145.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5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35-02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以下简称微免学)是本院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1]。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研究范围广,内容多;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在中医院校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教学的难度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微免学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对国内学生已是如此,对来本校学习的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对外交流日益增多, 来我国留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衡量高等医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近年来本校连续招收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科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到目前为止,笔者已经完成了四届留学生班的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对于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如下:
1 简明扼要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是留学生教学的基础
微免学在中医院校是个考查课,因此应选择相对简单的教材,目前本校应用邱全英、关洪全、邹樟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留学生专业关系密切的基本内容,如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消毒灭菌、抗原、抗体等基本内容[3],对于过于复杂的内容,比如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只简单的介绍一下通路,不做详细讲解。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现状及特殊的临床表现等内容,教师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如流行病学等相关内容,也可以搜索新近的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如讲解结核分枝杆菌内容,学生可能对结核过去的流行历史和目前的流行现状比较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临床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4]。
2 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2.1 多媒体教学结合动画
在留学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中文教学,留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可以看懂,但是听课方面有语言障碍,所以课件的制作非常重要。在课件制作中,尽量把重要的、需要掌握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写在课件中,也可以适当穿插图片或动画,使内容生动易懂,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加深印象。
2.2 板书必不可少
课件教学中,课件内容通常简明扼要,内容不全,所以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些所讲内容听不懂的情况,就需要将这部分句子或词语在黑板上写出,便于他们理解。
2.3 互动式教学的使用
在讲授教学内容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教师可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也提高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如在讲解病毒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回答他们所知道的病毒的类型及流行现状;再如讲解免疫学中的超敏反应时,可以让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回忆自己有没有对哪些过敏原过敏等,让学生意识到所讲解的知识都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授课过程中,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有效调动学生课堂思维和听课积极性[5]。
2.4 课后的调查问卷与交流
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做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因为留学生与国内的生活的环境以及前期受的教育都不相同,所以各种习惯、接受知识的方式和能力就会不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情况,便于适当调整授课方式和手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课时安排也非常重要。微免学枯燥难懂,时间安排上最合理的就是两节连上,四节连排不科学。对留学生而言,语言问题是听课最大的障碍,四节连排使学生听觉疲劳,注意力很难集中。
3 授课教师要吐字清晰且有耐心
在教师的选择中,应选普通话标准的教师。本校在本课的留学生授课中,都是采用中文教学,来本院就读的韩国留学生一般先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中文学习,才开始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存在语言障碍的前提下,还需要听懂专业,对他们而言有很大困难,因此一定要选择普通话标准、语速相对缓慢且有耐心的授课教师,当学生理解困难时要用多种方式解释,必要时用英文解释。
生活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留学生从国外来学习,远离父母亲人,周围的环境陌生,生活、语言等各方面都不太适应,老师应该多给予关怀,跟学生关系融洽,这样也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4 展望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招收和培养留学生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留学生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中医院校留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其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必将对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6]。目前,本校留学生授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解决,并不断学习、体会、总结、提高,摸索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中医学相关专业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文祥. 医学微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 佘俊萍,詹柏林,荣华. 留学生病原生物学教学体会与改革方法初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5):398-399.
[3] 邱全英,关洪全,邹樟.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曹婧,宁安红,张蓓蓓,等.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65-1068.
[5] 孙艳华,李纪红. 关于医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2006, 14(4):468-469.
微生物学相关专业范文6
1口腔医学专业特殊需求及改革
从医学微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口腔医学专业所接触的微生物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口腔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且厌氧菌占较大比例。这就决定了使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是无法客观反应口腔内微生物构成的。于是针对口腔专业的特殊需要,并兼顾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我们对口腔专业添设了题为“发现你所不知道的自己”的全新实验课教学单元,该部分共计4次实验课,包括8个实验学时。第一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口腔微生物的构成、口腔厌氧菌及厌氧培养法。
在本次实验课上,教师先启发学生分析口腔的特殊环境,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口腔微生物的构成,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并系统讲解口腔菌群的组成。然后,向学生介绍口腔厌氧菌及其存在部位,并简要介绍常见的厌氧培养法,包括高层琼脂柱法、厌氧培养皿法、亨盖特滚管技术、厌氧罐技术等。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各种方法的异同点和各自的优缺点,重点掌握厌氧罐技术,我们将在后续的实验学时中采用此法进行口腔厌氧菌的培养。第二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常见的口腔真菌及其相关口腔疾病、真菌的培养与常用培养基,并进行口腔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与接种。在本次实验课上,主要讲解真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与条件以及真菌培养中最常使用的沙保氏培养基的配制,并教学生进行口腔微生物样本的采集与接种。具体操作包括:①需氧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龈上牙菌斑或牙垢接种于固体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7℃倒置于培养箱孵育;②厌氧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龈下牙菌斑或牙垢接种于加有还原剂的固体平板,置于厌氧罐中,抽真空并密封,放入37℃培养箱中孵7天;③真菌的选择培养:用无菌棉签采集后牙邻间隙牙菌斑,接种于新鲜配置的沙保氏培养基,28℃培养箱中培养7天;④牙菌斑的刚果红负性染色法直接观察菌群构成:刚果红负染后让学生在油镜下观察并报告球菌、直杆菌、梭菌、丝状菌、弯曲菌和螺旋体六大类微生物的百分比。第三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培养菌落观察及鉴定。具体操作包括:①观察厌氧和需氧培养基上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分别选取数个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观察不同菌落的革兰染色性。②观察沙保培养基中的菌落生长情况,挑取数个不同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科马嘉显色培养基,28℃孵育7天。第四次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科马嘉医学显色培养结果,根据菌株在培养基上的不同色彩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鉴别。同组同学共享实验数据,根据四次实验的结果并结合本组同学自身口腔健康情况讨论口腔微生物的构成与常见的口腔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撰写实验报告。
2实验课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8个学时的主题实验课学习和操作,同学们生动详细的了解了自己的口腔菌群构成,鲜活的观察到了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自身口腔微生态。全课程不仅充满趣味,更贴近口腔医学工作的实际。教学全程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敏锐活跃,课堂上体现了很高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结束后,我们分别对参加普通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和参加针对口腔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的不同批次的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与参加传统课程的同学相比,参加改革后口腔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同学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提高了25%,对医学微生物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升了30%。当然,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优秀率、通过率以及考试平均分也均有大幅度提高。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