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93-02

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理论和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免疫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其他学科,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其实验教学模式仍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学科的实验教学水平。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传统的免疫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两类技术。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免疫学实验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实验内容(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花环形成实验等)多以经典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虽然经典验证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些独立的实验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需花大部分时间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操作及注意事项;学生听讲后仅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机械地操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由于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都是经过多年反复验证了的实验,只要符合实验条件、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差错,均可得到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多以撰写实验报告为主

传统的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较单一,每次实验结束后,教师一般要求撰写一份实验报告,然后依据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记录一份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的书写基本上是实验讲义内容的抄写,依次按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的顺序详细列出,而往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不足。因此,这种评判实验效果的机制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实际科研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大。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及教学模式转变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一次重大革命和突破,该理论的提出给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告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走上临床或科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免疫学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由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我们逐步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更新,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精简验证性实验,努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1.保留经典验证性实验。免疫学中的经典验证性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一方面,我们保留了免疫学实验中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实验等教学内容,保证了学生对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及应用的掌握;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展了目前临床检验和科研中广泛采用的ELISA技术等,保证学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所需。

2.努力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在开展综合性实验时,要注意与经典验证性实验的紧密衔接,在覆盖免疫学的基本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性、综合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最后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更好的结合,最后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然而,设计性实验在广泛实施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与传统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材料消耗较多,教师工作量倍增,并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使得学校实验资源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因此,设计性实验在我校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和研究生班开展。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倡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切实完成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而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知识意义建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意义建构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包括实物情境和虚拟情境,其中实物情境包括实验设备、示教等物质条件,虚拟情境包括设置问题、多媒体教学等虚拟条件。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问时,才会去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操作步骤,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讨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课堂是最适宜开展合作学习的场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小组成员间相互启发、相互弥补、相互激励,不仅实现了全体小组成员的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角。在针对设计性实验开展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选定实验题目后,课堂下通过自主及协作的方式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方式确定实验方案。课堂上,小组成员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内容、论述实验方案,并做可行性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对于疑点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解答,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实验各个环节给予指导、纠正与补充。

5.尝试虚拟性探究教学。虚拟性实验采用了视频、动画演示和交互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可以从直观、微观、亲自操作等多个角度体验实验过程,且可反复操作。随着相应的实验教学软件的发展,使得一些难以在课堂实验教学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开展,比如放射免疫分析、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检测、单克隆抗体制备等。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筹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以期能全面展现免疫学实验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考核制度改革

免疫学实验成绩通常作为医学免疫学课程的一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而存在,多是基于实验操作的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成绩。随着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当同时完善实验课程考核程序,既注重实验结果考核,也注重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这样多尺度的评估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授课方法,优化了实验考核方式,最终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化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 PBL LBL 教学模式 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09-02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日益更新和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免疫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已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是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LBL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做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尝试。

1 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近年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免疫学教学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除了与课程设置(如课时较短等)的不合理性等因素有关外,学科特点及授课对象也是主要因素。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抽象;与多学科交叉,横向纵向联系广泛;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复杂难学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信息,不但要求学生有好的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

2 L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LBL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大班全程灌输式授课,学生听讲,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被广泛采用[1]。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准确、快速的将专业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LBL教学模式通常采取大班授课,一名教师可以带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④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可以有效掌控教学过程;⑤通过大班授课,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教学资源;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考核容易标准化。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对老师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③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脱离,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在临床学习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临床实际中。

尽管LBL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和质疑,但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内仍会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教授Barrow1969年创立。该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医学本科教育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PBL 教学过程:发放病例(不完整的),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发放病例,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周期性进行,PBL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④PBL 教学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际中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及学生自我导向式学习,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无法在短期内构建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②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体现老师的作用,由于教师不能把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而提炼获取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明明白白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③学生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品质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④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导致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久之必然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BL在西方国家已广泛渗透到大学教育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国内医学院校采取以下两大主流模式开展PBL教学:①学科内的PBL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后,进而进行案例讨论,其特点是容易开展并实施;②跨学科并行式PBL模式:这种模式将PBL教学作为独立课程单列,与原有医学课程并行,病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将所有学科的知识完全融合,教学团队也由来自基础和临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之所以目前没有全盘原有课程体系应该是考虑到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希望将PBL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或补充形式,优势互补,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4 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尝试在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引入PBL教学模式,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如下:

4.1 PBL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方面:事先精心选取3个PBL案例,涵盖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等内容,每个案例分成2幕,每幕准备若干个相关问题。选择案例遵循以下原则:①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授课内容;②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③案例的难易度适中,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及课堂理论进行正确的分析;④案例首先在教研组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相应理论课的LBL教学后,将PBL教学案例事先通过课堂分发给学生。学生方面:事先向学生系统的介绍PBL和LBL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两种教学模式,尽量争取学生的配合;考虑学生性别、宿舍、性格特点等因素,在进行PBL教学时,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

4.2 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LBL与PBL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内完成,PBL教学模式的资料查阅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执行。组织实施注意:①为了保证教学的一贯性,学时不变,仍为40学时。应用22学时主要讲授免疫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内在规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为18学时的PBL讨论课提供知识支撑点。18学时的PBL讨论课为学生提供3个病例,围绕病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在自学时会感到茫然而无从做起,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行先授课,后讨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PBL的教学效果。②将PBL与LBL有机结合起来,相互穿插、渗透及补充;③PBL教学案例在PBL小组讨论至少两周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2幕学习后,学生提交总结报告;④受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无法按照严格的8人一组的小班授课的PBL 教学模式执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改良的PBL教学模式。

4.3 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入到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中。在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相同层次的班级间,任选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班级,引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单纯的LBL教学模式。问卷调查及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都显示:与LBL相比,大部分学生更乐于接受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参加教改的教师认为,准备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总之,在传统的LBL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免学的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总结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开扩视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Abstract]: The Immunology is the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science, the course content relates to the molecular, genetic level, student learning is difficult, so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and have achieved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the strengths and deficiencies, the aim of better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more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expand two-wa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应用多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手段[1]。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多种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等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但在免疫学多年的教学体会中,除了有利的优势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浅谈一下在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

一、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有利优势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支柱学科,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知识,知识体系复杂,但前后知识具有相互关联及系统性。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出其特点。

1.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免疫学课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

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单用汉字表述,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用图来解释,NK细胞杀伤靶细胞要利用抗体作为桥梁,通过免疫球 蛋白的Fc段结合,把效应细胞、抗体和靶细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执行杀伤作用。若能配合Flash动画效果会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观化。课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大,而且是免疫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学习后面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因此要尽量讲解好这部分内容。比如免疫球蛋白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为什么要用两种酶来水解,水解的位点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使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观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复杂的分子机制系统化。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是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演示,一步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禁锢了思维。授课中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师教学经验少,课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发挥和讲解的知识内容就较少,课程中怕讲错、讲漏内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死盯着屏幕,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信息量大顾此失彼。学生普遍反映PPT内容多,翻页快,跟不上记录,不利于做笔记。没有多媒体时主要靠板书教学,教师边写板书边讲解,下面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进程,基本上能完成笔记。但多媒体的应用却顾此失彼,若顾着记录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解,影响了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要求课下回放投影,不懂的还要课后重新讲解。

3.复习局限于PPT。对于懒惰的学生不喜欢记笔记,等下课了就要拷贝老师的课件,而课后就根据课件内容复习。熟不知课件内容简捷、文字少,在课后不利于理解,若课件上不表明重点及难点内容,一味地按照课件复习的学生会一头雾水,对于掌握知识点及考试答题的完整性都受影响。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克服弊端发扬优势

根据以上教学体会和分析,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弊端发挥优势。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体技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结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听讲与记录融汇一体;除此外还要用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多媒体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主导性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总之,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教与学的双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操作流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74-02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背景

医学检验技术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承担着为临床医学诊断、治疗、愈后观察、药效评价等提供实验数据的重任。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强调了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淡化了“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也落在“检验技师”,而非“检验医师”。这一改变明确了本专业最终培养目标重点落在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随着专业的更名与培养目标的改变,实验教学更需根据形势进行适应性变化与调整。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掌握各项检验技术,如何灵活应用,如何与临床检验顺利衔接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医学检验技术在教学设置中不只是实验教学的比重要高于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要成为理论教学强有力的后盾,成为学生内化、应用检验技术的一个平台。通过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类型、应用标准化质量控制理念、密切结合临床检验流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孕育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摇篮。

二、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应用意义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重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融理论、技术于一体的临床医学检验课程。随着专业更名及培养目标的改变,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加凸显:(1)理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2)实验课操作时间短,等待时间长,学习兴趣不高;(3)实验教学与医院临床工作脱节严重。一方面,实验教学在设计上与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明显差异,检验思路与临床工作脱节。另一方面,试剂昂贵、大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限制了一些实验项目的开展,导致实验项目与临床应用脱节。

本项目以临床检验项目为主线,以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为基准,通过模拟临床检验情景,应用各种检验技术完成检验报告等系列临床检验工作实景,对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方案进行改革,尽可能使各项检验技术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应用上实现无缝衔接,以促进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1.选定检验项目(实验项目):根据实验课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检验技术,选取适合开展临床检验的项目,例如RF检测(应用间接凝集检验技术),HBsAg的检测(应用ELISA)等。

2.制作电子教案:按照临床检验操作流程的要求,对选定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电子教案。设计中注意充分体现临床标本生物安全问题及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实验教学中均按照电子教案中设定的环节进行。

3.模拟临床检验流程:此环节的重点落在模拟临床检验情景。首先实验项目是以临床检验项目为主线设计的,所有实验均以检验项目为主题。例如:原凝集试验改为RF测定、HCG测定等,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改为乙肝五项测定,原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改为ANA测定……然后学生根据本次检验项目进行操作,包括临床标本的选取、处理、测定,并模拟临床给予规范的报告。本项环节均以学生橹魈澹教师为辅。所用标本均为临床标本或模拟临床标本。通过这种设计充分的模拟临床检验情景,使学生能够感受医学检验技师的工作状态,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4.小结与讨论:每个项目检测结束后,学生需根据检验过程评价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评定其给予的检测报告能否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问他距离一名合格的检验技师差距在哪里,需要如何改进。通过这样的小结与讨论环节加深同学们的质量控制意识。如:检验项目为CIC测定,老师提供不同编号的临床标本,不同小组测定的标本会有一定的重叠,整个检验流程结束后每组给出最终报告。老师把同一标本、不同组别的检测报告列在一起展示给学生,进行结果比对,有时各组的检测报告一致,有时则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请每组同学讨论、审定自己报告的准确性,回顾整个检验过程,讨论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地方。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比较着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找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是分析问题时考虑的面有些窄,有时会跑题,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通常通过对每个检验项目的讨论,学生在下一次检验中就会更加注意,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质量控制意识大大加深。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学生们给出的检验报告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也更加准确了。

5.预设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是贯穿于整个临床检验流程中的。老师或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实验过程中的任意环节假设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RF测定中,提问加样时抗体多加了一滴对检验结果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抗原抗体反应的比例性这一特点,应用这一知识解答问题。再如乙肝五项检验,让学生来讲解试剂盒的各组分,教师可设问五套试剂盒那些成分可以通用,或HBsAg检测试剂盒中显色液不够用了,是否可以用HBsAb中的?……在每个检验项目中预先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能力。

四、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本项目以临床标本为待检样品,以检测项目为主线,尽可能地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的操作流程,呈现临床检测模拟现场,使学生置身于临床工作氛围中,充分融合实验教学与临床检验流程,尽可能达到实验教学与临床无缝连接。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改革使课堂效果达到三个结合:

1.理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免疫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免疫检测方法更是涉及多种知识,学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现场,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内化理论知识。试卷分析发现,在应用理论知识,解读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结果、问题等相关知识点的考察中,正确率有所上升。

2.实验操作与临床检验流程相结合:本专业学生在到达专业课学习之前经历了多门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已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实验习惯。但是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些习惯需要改进和规范,我们必须强调专业特色――生物安全及质量控制两大根本。本研究通过模拟临床标本检测的全过程,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及质量管理意识,养成了更加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培养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责任感强了,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关注每个环节,规范每次操作,提前进入检验技师的工作状态。

3.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对检验项目流程,从初步接触到自我分析、从对标准化操作的解读、理解到严格遵守的过程中,养成了自我设问、自我解答、自我遵守的习惯。通过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不像以前一样要求老师解答。思考多了,自我认可度提升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5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授《超敏反应》一章时,如何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借助各种资源解决临床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学习和思维能力。

1.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含了先进的教学原则和理念,教师对任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进行的方式、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决定了学习成果的表现和评价方式。

在指导学生预习《超敏反应》这一章的时候,我先给出一个病例:患者,男,37岁,因头部撞伤在门诊行伤口清创缝合后入院,当时有短暂昏迷史。清醒后感头部疼痛、流血,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输0.9%氯化钠250ml加头孢哌酮钠2g静脉滴注,皮试为阴性。前二天输入后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但在第三天液体输入150ml时,患者头部突发剧痛,四肢发抖,并逐渐出现胸闷、胸痛,口周麻木,舌头发僵,呼吸困难,继之活动困难,大汗淋漓,伴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查体:T38.1℃,R27次/min,P100次/min,BP血压70/40mmHg。

结合病例我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你认为此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2)面对病人这种情况,作为护理人员你应如何处理?(3)此患者治疗原则是什么?经过4个小时的治疗及处理,患者神志清楚,头痛、四肢发抖、胸闷、胸痛、舌头发僵等症状消失,血压回升至100―130/90―70mmHg。请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并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1)请说出此病的发病机理,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临床中应采取哪些措施?(2)超敏反应还有哪些型别,各有哪些常见病?(3)结合以前学过的免疫学知识,你认为超敏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用这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选择判断,学会独立思考与操作,并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带着不理解的问题进入课堂。

2.课堂讨论,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学习新知识的中心环节,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发挥优势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其能力和专业素养:(1)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初,使学生首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就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来: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常见病。这样,使学生学习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中心环节,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2)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解的问题,课堂上其他同学讨论发言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会特别集中。当疑难问题解决的时候,其心情也会特别轻松愉快,充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3)在指导讨论的过程中,关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如:讨论进行时,总会有些学生不愿意发言,这时候要有意识地多鼓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本节课时,我还随机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超敏反应,在临床上这一型超敏反应还可以见到哪些疾病?然后要求某一组学生轮流发言。学生们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都能很容易地举出例子,即使出错,也能在集体讨论中迅速得到纠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发展。(4)在指导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新的想法,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指导作业,反馈提高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6

关键字: 《平面设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得到提升。这对所有战斗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职员工来说是一份鼓舞。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才能真正让社会满意,才能真正对得起所有的中职生,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走向辉煌。

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分析其本源,我认为是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手,是一个可以说什么都不懂的新手,而企业是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立刻上岗服务的,这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为此,我们必须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改。我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以《平面设计》这门课程为依托,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有动力去学,有目标去学,并且学有所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提了很多年了,这是一种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能把理论和实践具体结合起来,能真正激发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兴趣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只有真正准备好的老师才能真正运用好新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关键就在于一体化,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是真正把传统教学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合二为一来组织教学,一体化关键就在于学中去做,做中悟学,而要真正实现这一体化,教师是第一因素,教师只有首先做到在知识储备、技能掌握、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才能真正驾驭这种教学模式,这样一体化教学才算真正开始实施。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所学知识较陈旧,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并且由于计算机课程多,很多时候,老师并不能真正深入到具体某一门课程研究中去。比如《平面设计》这门课,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就仅仅是对PHOTOSHOP这一软件的介绍,对于平面设计相关知识,对于图像相关知识可能自己并没有去深入研究,而是一带而过。而在介绍软件的时候,更多的是以工具为中心,以步骤为基点来授课,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只看到了工具的个体要义,而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最后彻底失去兴趣。好比让你欣赏一个卡通形象,你只看到颜色和线条,而根本看不到其整体形象、设计寓意。这样教出的学生能从事平面设计相关工作吗?肯定不能,他们连最基本的欣赏都不会。

为此,我首先仔细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和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现状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尽可能去完善。比如,我对设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很缺乏,就去找相关书籍和老师进行学习;对美术绘图把握不够,就虚心向美术老师请教,也许这样不能完全改变我的知识构成,但是,作为一个传授者,我能通过这些知识胜任学生的引导者这一角色。

当对这门课程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我就开始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对照传统的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开始进行思考。“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希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上能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理论知识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

针对上述原则,我发现我们现有的教材还只是停留在单一传授技能,理实分开的层面上。为此,我在查找很多参考书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开始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我编写的原则就是遵循“设计立项――项目分析、拆分――理论辅助――分项完成――总结”这六个基本步骤。比如:在设计“色相/饱和度”这一节课时,我就针对此节知识点要求,设计了一个给一张风景图片设计四季景色的项目,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拆分后,点出实现目标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某一季节的设计,最后让学生进行分析其制作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在这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在激发出学生设计的浓厚兴趣时,在他们投入进整个设计过程中时,当他们在实践中遇到难题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这不是刻意地去记忆,而是自己需要时求索后的记忆,效果完全不同。

二、把每一节课都作为一次全新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教学模式

我的自编教材和备课只是自己对教材的一种把握,自己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理解,只是一种没有经过检验的思考。而当前我们提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革新,不是为了模式而开展模式,而一定要坚持一切为了教学效果,一切为了学生能学以所用。

在每次上课前,我都对本课内容进行一次温习,对本节课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一次整理。考虑到是在机房中实施一体化教学,为此,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有目的地根据上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组,便于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智慧进行项目攻关。

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课项目有兴趣,在课堂上我往往会借助情景假设法、角色定位法或者任务驱动法来实施,同时也让学生对本次课所要掌握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把握。接着,就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设计者的角色定位,参与性大幅提升。此时,教师针对项目实施中的难点,顺其自然地点出本课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会报以恍然大悟的领会而不是无奈的接受。教师在做必要的现场操作后,就立刻进行分组,鼓励他们自主去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导者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都是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作品、自己解剖作品、自己引出理论知识点、自己完成作品、自己去评价作品。只有通过这种层次的锻炼,学生才能对知识心领神会。

三、建立具备竞争性的考评机制,激发学生的求学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