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1
“生态旅游学”是20世纪末人类在面临生存环境危机时,为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应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学和生态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目前,传统大众旅游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国内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者纷纷开展了生态旅游实践探索,结合传统生态学理论基础,创新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旅游学”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促进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农林院校学生的“生态旅游学”学习不仅有利于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许多农林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给农林高校学生上好“生态旅游学”这门课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识课教育是高校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仍不成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也十分缺乏。因此,农林类高校开设“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生态旅游学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特点、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通识性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的目的,全面构架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教材,结合生态旅游学研究文献和最新进展修订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突出课程的重难点。尤其是突出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与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等章节的学习。在掌握生态旅游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了解生态旅游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及媒体的要求及管理思想。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态旅游学”是一门尚未成熟,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发展与当今旅游业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学习“生态旅游学”可以拓展农林高校学生的视野,也可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社会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动态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习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倡导学习者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以及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理念。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将生物学、地理学和哲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多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与章节要进行细致的修改。如在杨桂华著的《生态旅游学》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同时对旧有的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当今生态旅游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在授课时将整个授课内容划分成4个部分来衔接。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内容,以便农林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模拟旅游活动的要求及过程,诱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进而深化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如生态旅游者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模拟现实的生态旅游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思考生态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2.案例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典案例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者可以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也可以引用自己亲身实践的案例来现身说法。比如,介绍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环节时,可以就地取材,以安徽省西递宏村的生态旅游发展经历为案例,讲解现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开发经验。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教师应确定相应的教学思路,以确保学生能高效率地开展自主讨论和分析。
3.分组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合作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程的热点环节运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1~2个开放性论文题目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可以组织学生以4~5人为一组在课余时问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由每一组推选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并组织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和归纳。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4.实践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或旅行活动来进行。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可以与生态环境直接接触,切身感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现状。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程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行实践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通识性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考核模式多种多样。通常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包括作业、实验、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学术报告等,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总分的50%到70%)。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要求学生十分认真地对待每次作业,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环节。学生可以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课程知识,但杜绝作弊、抄袭等不良的现象。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为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六、小结
“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编修和制合乎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要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的开展来培养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媒体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容量、生态旅游业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而确保“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2]杨鸿雁.《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谈[J].教育文化论坛,2014,6(4):92-94.
[3]杨载田,邱国锋,何清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5(1):57-61.
[4]冯 凌.新形势下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6-257.
[5]梁林梅.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以N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5):11.
[6]胡远珍.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闻教学改革新思维[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26(3):60-63.
[7]丁玉娟,鲁小波,郭 迪,等.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生态旅游课程的环境教育作用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求新求变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教学就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更新,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起伏,动静、张弛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教学内容也要富有变化,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2.以“奇”取胜
好奇心人皆有之。所谓“奇”,就是某一事物所表现的状态异乎寻常,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和原有的经验,这种新的刺激与原有认知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高度的兴奋,产生质疑和释疑的强烈冲动。我们教学如果能以“奇”取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竞赛激励
一般来说,初中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竞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好胜向上的心理,能够强化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二、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习也一样,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最大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能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关爱,而且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增进了了解与友谊,体会到班集体中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顺向思维及由正及反的逆向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问题,善于探寻和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不易被人察觉的规律。另外,指导学生运用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四、共建共享幸福课堂
实施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视学习为一种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习中品味幸福和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成功体验。
1.良好的授课心境
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幸福的课堂是由上课的教师来创设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努力在上课时保持愉悦的心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伴随有一定的情感,这些心理情感就构成了教师的授课心境。这种心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能把愉悦的心境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将成为学生幸福学习的“心灵力量”。
2.丰富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音乐、广告、漫画、小品等引入课堂,让课堂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氛围,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充满欢声笑语,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五、学会运用多元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实践的重要一环,从关注学生幸福的角度出发,课堂评价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习的主体享受幸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如学会做人做事、合作学习是基本要求,还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3
关键词:人本主义;国际商法;生态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21-02
一、国际法范式的人本主义转向引领高等法学教育的生态化
国际法的国本主义传统在全球高度融合的经济背景下,已无法满足国际法治秩序实现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要求。这不仅推动应然国际法在基本价值取向上突显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利益,向以自由、平等、人权、正义等价值为目的演进;同时也在实然国际法规范上得到广泛实现,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得到大量国际法人本规范的确认和保护,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参与国际法形成与运作过程的作用日渐加强,国际法在建立和完善国家间共处与合作的和平发展秩序的基础上更加致力于自身人本秩序的建构,展现出一幅“人本主义”的图景。
国际法部门的强力崛起和繁盛发展,其价值理念的人本升华和制度结构的剧烈重置一方面为经历粗放式规模扩张后与市场及社会需求严重背离和错位的高等法学教育注入自主改革的契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中国法学教育在人类生存困境中的失语状态更加突显,反思并寻找弥合法学教育低起点与法律职业高素质要求间巨大差距的突围之道成为决定法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发掘法学教育的生态价值,将高等法学教育纳入生态哲学的视野,从生态的维度审视教学现象,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教学整体观,推进法学专业培养积聚竞争优势,获得持久生命力,摆脱当前困境。
二、国际商法教学实践中非生态教学现状的解构
在生态哲学的视角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组合立体网络,包含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与博弈、消长与平衡,以及能量(教学意图和兴趣)与物质(知识与技能等)的传递和交互循环等。而如今的法学教学出现静止期,反映出非生态因素强大的阻力作用,不仅阻滞法学学科的发展,还蚕食法学教学系统的整体平衡、质量和功能。以作者长期从事的国际商法教学为例,其非生态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忽视专业需求差异,趋同性严重
国际商法属国际法学分支学科,学生在没有经过基础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律思维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很难在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的国际商事法律制度中抓住精髓以供实践之需。受工具理性取向将教学中的一切因素视为工具的影响,国内众多高校的经济贸易类、涉外管理类、法学类专业虽然都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但却忽视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以及其涉及的前期课程铺垫和知识储备在不同专业上的巨大差异,无专业差别的开展内容相同的国际商法课程,课堂教学处在低效率、专业特色缺失的统一批量培养状态,课程学习流于形式,呈现反生态教学现象。
(二)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致使课堂教学的生态机制失衡
在现有国际商法教学体系下,“知识导向”的教学观使学生这一生态因子在课堂系统中的主体性和个体话语权受到严重抑制,也将教师置于简单知识搬运和学生学习成效主观裁判者的尴尬境地,教学系统的各因素间形成孤立、平面、对抗、静态的相互关系。师生间沟通渠道不畅,教师的讲述意图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状态受各自地位的阻滞而无法有效互动,未能从实质上反映出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和协调,共生共存的动态运行本质。师生的生命力难以在课堂上得到伸展,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被压制,不能通过课堂全面表达、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可持续性的社会功能无法实现。
(三)缺乏人文关怀的课程评价体系影响国际商法教学的生态更新
国际商法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从多维度、多样态的视角持续考核教学效果,将评价因素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和评价的融合与循环。然而,现行国际商法课程主流评价方式仍为功利的目标取向一元论,机械地将教学效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刻板对照,并由此得出终局性的结论。这仅能体现学生当下局部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显性表现,忽视对个体差异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尊重,进而无法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及潜能作出科学判断。单一的评价结构和简单的量化标准,既不能为学生完善个人专业技能提供指引,冰冷僵化的数字在阻断评价主体间协商对话的同时,也掩盖了隐藏在系统深处阻碍教学革新的真正动因。此外,建立在师生互评基础上的这种评价体系也通过评价者和被评者地位的不对等转换,在被评者敌对情绪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使整个评价体系产生溢出效应,进一步扭曲评价体系的设置宗旨。
三、构建“弹性点单式”国际商法生态教学模式
国际商法的生态教学模式通过将生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入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探寻,在对教学的生态性及生态特征进行深入挖掘和展开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呈现“点单式”特征的具体理论架构,以期有效促进法学教育从非生态的边缘向教学本真的回归。
(一)国际商法“弹性点单式”生态教学模式基本内涵
这是在用生态化思维方式研究处理教育体系中各构成因子间相互关系最优方案的过程中,借鉴WTO将缔约国在准入门槛上的一揽子接受和自愿协商选择加入涉及特殊产品贸易的诸边协议相结合,构建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做法,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从三个层面确定个性化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宏观层面,通过尊重教学中生命的自主与创新,使共同建构和丰富主体价值,寻求系统和谐发展成为国际商法教学的本质导向。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形成,融显性知识技能增长的实质性目标,隐性价值体系形成的教育性目标,及合作交往中主体能动性提升的发展性目标为一体,涵盖认知、情感和技能等领域的生态化教学目标。
第二,中观层面,对教学系统主体间的博弈模式,通过对学生开放更多教学空间,更多教学系统决策话语权向学生理性回归,消解权威导向的控制与霸权[1],实现从相互游离于彼此情境之外转化为教学情境的平等共存和价值双赢。
第三,微观层面,采“3+X”模式,在必选国际商法基本理论(绪论、统一商事实体规则、程序规则)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职业培养需要,坚持系统性、发展性、综合性的原则,通过与教师沟通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进行生态化课程设计。并运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平衡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人本化评价,积极调控和保障持续教学。
(二)国际商法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确立预设程式与生成创新间完美融合的课堂教学架构模式
国际商法生态教学模式经由教学内容有限度的自主选择,教学形式、讨论主题及授课前后辅助内容的集体确定等途径给予学生全面介入课堂规划的广阔空间,在师生协作对教学行为结果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授课的基本程式,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归属感。同时,课堂教学的开放也应完善具有“安全阀”作用的课堂制衡和调控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知识重组、经验更新、教学过程个性化的资源条件,确保不因教学空间的开放而偏离教学目标,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专业和不断更新。这样,在国际商法的生态教学中以生成为导向,充分、开放的预设过程与动态、有序的生成过程实现了辩证统一。
2.实现生态课堂的平衡互动共生机制
国际商法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个体间建构意义的实践往活动。师生两大主体间存在共生互补、关联博弈的生态关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同教师教育功能价值的实现程度呈现正相关[2]。实现两主体和谐共生的动力引擎应是以良性对话交往为主要方式,反映贸易交往常态,手段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扭转师生间沟通单向,反馈迟缓、低效的“被”互动关系模式,促成师生、生生间互动行为的多向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流,达到课堂生态的动态平衡。
(三)国际商法生态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平衡机制
这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多元、立体、持续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前信息公开阶段,互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师生双方,交换书面自评说明资料,对具体课程情境和被评者给予充分理解和空间话语权。其次,动态交互评价阶段,根据预先设定教学节点的考核量化信息,将回溯性评价与前瞻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师生协力建构友好、动态、互动的交流平台,剖析双方认知发展和改变的过程,形成初步评价意见。再次,后期持续监控阶段,在初评意见的基础上,融合学科特色与个人发展潜能制定加强职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调整方案,并根据调整方案的执行情况得出最终评价意见,但允许被评价者提出申请,通过教学反馈持续修正评价结论。这既对学生课堂知能获取的静态效果进行量化衡量,更将评价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中各构成因子的成长与嬗变上,关注对课程评价主体的身心和谐与职业适应性,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和学习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充实,进而为国际商法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平衡机制和基础路径。
参考文献: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态课堂 构建
还原数学教学的真实生态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教学从应试教学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适合新课程理念,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范式,以高效低耗,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是变化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教案对不同的班级就可能有不同的实施途径,就有不同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变性,组织教学的有序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2.生成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就是不断生成,意味着有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情境发生。生成性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1)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重组加工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设想,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2)以原有认知经验产生新知识。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认知不断产生冲突,发挥情境对生成的作用,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去产生新知识。(3)每个人的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广泛交流,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提高知识生成的质量。(4)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生成。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使媒体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主要用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提高媒体和信息资源对生成的支持功能。
3.真实性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1)引导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学好数学的兴趣。(2)要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领悟的过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通过努力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充分发展)。
4.发展性(个性化)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习习惯,搭建展示师生个性特长的平台,发展师生的特长。(1)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考试的方法,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常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观察周围的事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对书本已有结论的质疑,提倡批判地吸收,灵活地应用,学有自信,敢于竞争。(3)教有特色形成风格。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优化教法,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身,不断有亮点和创意。教有特色,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活动,课堂管理多偏于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发言。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或老师未给以机会,学生的发现、创新思维,往往因没有机会表现而被扼杀。怎样才能构建数学生态课堂呢?在教学中体会如下:
1.创设有效的问题
有效的问题可以启发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形成智慧课堂。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的提问。
师:现在我要用一道抢答题来考考你们,题目是:已知三个数2,3,4,你能从中任取两个数组成算式,使其运算结果最大吗?(有学生脱口而出3×4=12)
师:(微笑而不作答)想想我们已学过了哪些运算?
生1:43!
生2:不对!应该是34!
师:34进行的是什么运算?这里的3叫做___,4叫做___,34=___?这里的三个数还能组成哪些幂?(教师一句一句问,学生一问一问集体回答。)
师:幂也是个数,那幂能否再进行运算?(引入课题:幂的运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得到的六个幂(允许重复使用)来研究幂的运算,怎样入手研究呢?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第一步:试验
出示图例式子,让学生寻找一些形如图例的式子,可以先考虑加和减,再看乘和除。
第二步:观察
(1)你找到了哪些等式?
(2)你从这些等式中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吗?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但易错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抢答中体会到乘方运算的重要性,创设了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幂的运算性质的氛围。
2.营造开放探究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营造开放探究的课堂,就需要恰当设疑,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探究课堂。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请班上每个同学根据班级内男女生的人数自编一道应用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次竞赛活动:按小组顺序,先由1个小组的同学说出他(她)编的应用题,由全班同学判断其编题的合理性。若合理可得10分,若有不合理之处则酌情给分,再由其他组的同学以抢答的方式给出解答,根据解答情况。完全正确得10分,不够完整酌情给分,错误不得分,再由下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出自编的应用题,最后评选出一个优胜小组,学生的热情高涨,为本组的荣誉纷纷举手抢答,为本组同学的得分而欢呼,也为本组同学回答错误而着急、惋惜。在这一节课,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编应用题,巩固了方程的解法,还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集体的荣誉感。让学生自己编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学生看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转化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在理解问题情景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原因。构建探究文化,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构生态课堂
要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合理选择使用好各种媒体非常重要。计算机虽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教师板书的示范功能,它是暴露思维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所有这些功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交互使用,奏出更优美的乐曲。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不利于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特别是一些基础差,思维慢的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初期,热情高,兴趣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应用的增多,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使学生应接不暇,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来不及记,促进了两极分化。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例题的题目可以投影,例题的解题过程采用传统媒体――粉笔板演,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适应学生思维的进度。计算机媒体在展示几何图形的动态变换和找规律等教学时往往显示出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用好这些特色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通过计算机媒体的投影,可以让学生获得图形平移的直观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灵活地把一个图形平移,体会平移的应用和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树立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师、知识、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发生共振,使学生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綦春霞主编.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1.
[4]詹明道.关注课堂生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8.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5
>>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地理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建构动态生成的生命化地理课堂 中师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索 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三策略” 在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中放飞生命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地理课堂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 浅议地理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 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愉悦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巧妙创设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浅析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动态生成,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巧用动态生成资源盘活地理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生:夏季,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冬季,地中海区受西风带的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湿的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
师:为什么地中海区冬季会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而夏季不会?出示图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图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图5 地球上的气压带 图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
和风带模式图 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分别源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37页图2.10、第39页图2.11)
生: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也北移,30°N—40°N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南移,30°N—40°N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的影响。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刚好处于30°N—40°N的亚欧大陆西岸。因此,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
师:请学生总结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如下表1。
表1 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评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夸美纽斯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才是“减负增效”的根本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它的模式为“刺激—启动—反应”。
生态学学科体系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18-03
体育课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目的在于鼓励广大青少年自觉积极的锻炼身体,促使身体的发育和全面发展。要上好体育课,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兴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滦平县八所初级中学的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态度,了解中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对于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改变体育教学的形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选滦平县第二中学、滦平县第三中学、滦平县第六中学、滦平县第七中学、滦平县第八中学、长山峪中学、大屯中学和张百湾八所初级中学的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72名,女生128名)和20位教师。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学生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100%,其中男生问卷168份、女生问卷117份。教师问卷回收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
文献资料法:在全国期刊数据库上检索关于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的相关文献资料。
访谈法:对滦平县初级中学的部分学生和体育老师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不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喜欢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的男生仅占34.52%,女生仅占25.64%;53.57%的男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52.07%的学生根本不喜欢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尤其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和上体育课的女生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初中生性格差异性在体育课中逐渐凸显出来。
2.学生上体育课主要为了应付体育中考。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直接关系到自身的行为参与。表2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有28.57%的男生和29.06%的女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健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仅仅是为了好玩,表现了学生上体育课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被迫性。
表3学生所期望的课程组织形式
3.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由活动。表3中数据显示,女生较男生更期望教师组织上体育课,57.14%的男生更希望上体育课时能够自由活动。这说明各校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更多的体育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而上课,上体育课不能够引起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兴趣。
表4学生所期望的教学内容(多选)
4.男女学生期望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表4中,男生期望的教学内容更倾向于身体对抗项目和隔网持拍对抗体育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篮球更受欢迎。相比来说女生则侧重于运动量小的,能够展现身体姿态的乒乓球和健美操运动。
表5体育课对自身健康影响的认识
5.学生不了解体育课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有31.58%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根本不重要,16.49%的学生不知道体育课对自身重不重要,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薄。
表6学生对体育课的设施的评价6.学生对体育课的设施不够满意。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1.93%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设施很好,41.5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设施一般,16.49%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设施较差。说明学校的体育课设施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需求。
表7教师对上体育课的目的
7.教师对上体育课的目的不够端正。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应付考试,20%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强身健体,30%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获得技能。可见,教师对上体育课的目的不够端正,不够清楚体育与健康课的指导思想,说明学校教育理念宣传不到位。
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
1.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
(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组织形式单一。首先,体育教学内容太单调,一些运动项目往往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是导致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上体育课纯粹是应付,更谈不上兴趣的满足。
(2)学校、教师、学生体育意识差,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学校未能把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各校的教育工作重心偏重于智育教育,对于体育教育只要不放弃就可以。出现体育课为文化课让路,体育课被“缩课”和“占课”的现象严重,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一些误解,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雨雪天“一看”到底,学生在室内体育课中很难得到思想教育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即使少数体育教师在室内体育课上会涉及体育卫生常识,但内容浅显;学生在体育课中很难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差。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怕脏、怕累,不愿意运动,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运动甚至旷课。
(3)场地器材不全,利用率低。通过走访得知,滦平县八所初级中学除了滦平第二中学、滦平第三中学中有足球场地外其余六所乡镇中学基本没有,八所初级中学体育课不涉及体操教学,体操器材场地闲置。
2.改进措施。
(1)领导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必要性。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2)改变教学观念,培养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学习,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3)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具有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教师合理使用体育场地器材。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善学校体育场地,有计划地增添体育器材,保障学生有足够的体育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