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1

一、外贸强省概述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何为“外贸强省”,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但“外贸大省”与“外贸强省”有明显的区别。外贸大省指进出口贸易额居国家前列,进出口商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

对外贸大省的判定是基于重商主义理论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出口的越多,贸易顺差越大,获取的金银就越多,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越富裕。因此重商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外贸大省的贸易主体多是一些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的一般供应商和主要供应商,生产方式以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过于重视量的衡量,因而对出口贸易依赖性较大,不利于一省贸易结构的优化,其评价指标一般局限于GDP、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经济经常是融合在全球中的,对外贸强省的判定需要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全球生产网络(Dieter and Henderson,1999)是指为生产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 通过潜在市场使用者-发明与设计-再设计-生产-营销之间的联系与反馈构成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全球生产的链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来完成的一般产品生产并出口到国外的流程。它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从而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因而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就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对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客体升级的过程。贸易主体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并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升级。从贸易内容升级而言,它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加工贸易总量从量的粗放型增长向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加工贸易主体更多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网络;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四是通过贸易品质的改变促进其出口价格改善,即贸易方式升级。从贸易客体升级而言,对外贸易逐步实现贸易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多元化,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外贸强省的指标体系可以从贸易规模、贸易主体、贸易市场、贸易结构、贸易方式、贸易环境六个方面来构建。

二、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困境

广东作为外贸大省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广东离外贸强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广东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主要还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如表1所示)。虽然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首位,但是其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35.6%,降至2011年的25.1%,即由原来最高占全国的比重1/3下降为1/4。其增长幅度总体上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就2011年来说,其增长率为16.4%,就比全国增幅低6.1个百分点。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不断下降。

(二)外资企业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近年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通过整理后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在广东省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如表2所示)。在出口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省总出口中占63.9%,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滑,到了2011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61.1%,但是所占比重仍超过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的15.4%下降至2011年的10.7%;在进口方面,近年来外资企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66.5%降至2011年的59%,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国有企业则由2007年占总进口的18.9%下降到2011年的12.3%。总的来说,广东省的外贸发展过分依赖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体。

(三)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目前,广东省服务贸易增速较快,规模不断扩大,其进出口总额排位居全国第三。2006至2010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88.6亿美元增加到608.2亿美元,年均增长34.0%。到了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其中进口445.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32%;出口4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10%。但是2011年服务贸易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贸易强省所要求的指标(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达到39.8%,同比增长8.6%。显然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幅比较大,但是占外贸总出口比例还是较低。

还有,进出口份额较大的机电产品在2011年进出口58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低于全省进出口增幅3.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2265.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的59.4%,增长10.3%,略高于江苏、上海和山东,比全国进口增幅低2.4个百分点;出口3597.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7.6%,同比增长14%,低于全省出口增幅3.4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幅低3.5个百分点,并且出口的机电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这些情况都说明广东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外贸结构,以提高外贸竞争力。

(四)对外贸易方式初级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经贸成为广东经济的生命线,然而,在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一直偏高。2005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额都逐年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1018.21亿美元和2922.08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208.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如表3所示)。虽然在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为19.5%,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13.8%,但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一般贸易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其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显然,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情况截然不同,说明虽然广东省不断提高加工产品所含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但是仍以粗加工为主。

(五)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据统计资料显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州。2011年广东省的外贸市场份额亚洲占65%左右,而北美和欧洲合占25%左右,但主要集中在6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分别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前三位贸易伙伴出口额占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1%。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是:东盟、日本和韩国,其进口额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37%,同比增长11.3%。

显然,广东省对外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尤其是出口市场前三位占到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增加了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容易被他国(地区)牵制或受经济冲击的影响,不利于广东省外贸经济的发展。

(六)贸易环境急需改善

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现在,涉外经济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也意味着广东这个中国外贸第一大省的对外贸易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入世前,与广东省发生贸易摩擦的对手多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入世后,欧美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对广东省产品出口发起的调查呈现增加的趋势。2011年广东省出口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涉及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电子行业,虾、家具、彩电、鞋等案件的个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

在遭受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调查时,近年来开拓新兴市场卓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也频繁对广东省发起贸易摩擦,如2011年7月墨西哥对阿莫西林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拉美地区对广东省的首例双反调查。阿根廷和巴西也对广东省出口的瓷砖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加快广东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改善贸易规模的能力

广东省应该改变长期贸易顺差的局面,制定相应的适度增加进口的政策,重新审视进口和出口的作用。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法:第一,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单方面利用国外资源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和进口政策,要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互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互动的整体。不仅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合作开发本省需要的资源,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而且还要鼓励大型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创造并拥有自主的工业产权。第二,发展与贸易互补性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广东所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如自然资源、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以改善广东省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省在国际资源市场上逐步趋于有利的地位。

(二)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

广东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扭转外资企业主导广东出口贸易的不利形势,以推动国内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国有外贸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或集团化发展,完善资本运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广东外贸出口的主力。同时,政府要给予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以鼓励、扶持、引导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三)积极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广东的商品多半是出口到美国、欧盟、香港、东盟、日本和韩国,这样的贸易格局很容易受到主要贸易伙伴政策、金融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抗击风险,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或经济出现问题,就会使广东的外贸事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一方面,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的同时,有步骤、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使广东省的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广东省产业快速发展和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针对不同的贸易出口市场制定不同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得新型的出口市场更具吸引力,以有效地降低外贸风险。

(四)优化外贸结构

从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看,由于出口产品技术性含量和附加值都较低,造成质量不高,致使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层次和效益较低。为此,一方面,应该优化货物贸易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广东省应该大力提倡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实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最终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广东既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业市场竞争环境,又要通过财税等扶持政策鼓励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优先发展,并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在促进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档次和结构,规避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五)完善对外贸易方式

在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加工贸易为广东省外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失衡,加工贸易的比重明显过高,而且大部分是粗加工。所以,在贸易方式方面,一方面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为此,广东省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扩大省内采购原材料和使用国产料件的份额,带动和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同时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改变广东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小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广东应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由加工基地向生产制造基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六)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首先应该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出口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扩大出口,而不是以增加出口数量为手段,更不能以牺牲价格和利润为代价,这不仅浪费资源、能源,还会加剧贸易摩擦。其次,实施规范的出口管理制度。广东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省内出口企业出现低价竞销、出口结构单一、不注重品牌塑造、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坏习惯,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促进省内外贸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第三,应大力培育并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往往独木难支。因而要在发挥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上,选择出口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以便在多、双边的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加强沟通,扩大影响,抱团应对贸易摩擦。第四,加强培养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有重点地培养一批精通WTO协议相关内容的,具有专业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改变广东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及争端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广东真正成为一个外贸强省。

参考文献:

[1]张守营.中国外经贸或将进入低速增长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1-6-12(2).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成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逐渐加速,金砖国家作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潜力。2016年,金砖五国的贸易额占据全球贸易总额的15%以上,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据全球比例的10%左右,作为当前世界经济中令人瞩目的一股力量,金砖国家在全球贸易发展与进步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尽管金砖国家的发展前景优越,与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其服务贸易仍然比较落后,研究并尽量降低服务贸易成本是极其重要的。

一、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成本现状分析

近年来,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总额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下图所示,2000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1659.66亿美元,而2013年贸易总额高达11610.8亿美元,实现了7倍的增长,占据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12%以上。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贸易总额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良好的增长形势。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各个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合理性仍然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和印度服务规模发展最为迅速,在增长幅度与增长速度上均列于全球前5位。在服务贸易的出口产品方面,金砖国家由于资金、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出口产品以旅游、运输等方面为主,但巴西与印度国家在该方面的出口量较小,占据总出口比例的50%以下。在进口服务贸易方面,金砖国家的进口产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产品领域,即使中国占据了最大的服务贸易规模,但是仍然缺少现代化的产品进口数量,进出口比例不够合理。除此之外,在2000年至2015年之间,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平均成本呈现出稳定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加强,金砖五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相对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影响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成本因素分析

(一)地理位置因素

由贸易引力模型得知,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越大,贸易流量越小,地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贸易的交通运输费用高低,与合作贸易伙伴的地理距离较远会增加贸易运输成本,不利于双方服务贸易的进行,从而增加了成本。除此之外,地理环境位置因素也会影响到服务贸易成本,在纬度较高,山区较多的国家,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往往会导致较为落后的经济贸易服务,

(二)文化差异

各个国家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距离对其对外贸易服务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个贸易国之间的沟通与相互理解难度增加,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难以理解并预测其他国家的行动,从而增加了沟通成本,相应服务贸易成本也随之上升。如中国与南美之间开展的相互贸易过程中,中国向巴西等南美国家市场输出了较多家电电器产品,但由于基础供电设备以及使用功能偏好情况的差异,许多产品以及相应的建设维修服务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方可继续出口,增加了中国相关企业的服务贸易成本。

(三)科技水平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其相应的基础建设也会更加完善,越能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增加本国服务贸易的需求,降低最终贸易活动的成本。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科技的使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各个国家的服务贸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中国以及俄罗斯的互联网经济十分发达,在企业开展服务贸易活动时,能够利用网络通信与贸易国合作企业展开交流,降低沟通成本,故而服务贸易总成本较低;而针对巴西、印度以及南非国家来说,由于基础通信设备建设不够完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因此难以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获取可靠的信息,增加了服务贸易的难度,提高服务贸易成本。

三、金砖国家降低服务贸易成本政策建议分析

由于金砖国家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地理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服务贸易成本上也有较大的区别。金砖国家应当采取适合本国发展的措施来积极降低服务贸易成本。首先应当降低地理因素的影响,尽管距离带来的服务贸易成本增长难以消除,但是金砖国家仍然能够通过采取建设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改善交通运输环境等方式来提高对外贸易的运输便捷性。除此之外,在进行对外出口贸易时,应当重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贸易发展规模较大的合作伙伴,合理采用“搭便车行为”,降低服务贸易成本。其次,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各个国家应当增加对本国服务业的投入,优化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促进产业进一步创新与升级。在目前的形势下,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与运输方面。一方面,加强对优势行业的管理与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金融业、信息业等其他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合作。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最后,合理看待文化距离影响,在对外贸易交流合作过程中,努力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与民俗风情,在树立本国特色文化意识的同时,识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并积极运用到产品服务的需求设计中来,增加产品服务的实用性,减少返工等情况的出现概率,从而降低服务贸易成本。

四、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砖国家的服务对外贸易总额也持续升高,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金砖国家的服务对外贸易成本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服务贸易成本主要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以及科技水平的影响,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各个国家应该不断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比例,重视与经济、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保持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持续降低服务贸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刘青.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6.

[2]闫飞虎.金砖五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机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64-02

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及特点

过去一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经受了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为应对这场危机而采取的重大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发挥了明显作用。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得到提升,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开始活跃。但是,在看到这些积极变化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外部形势依然极其复杂。

1.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当下,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是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而居民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利用率仍处低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增长不足的矛盾,加上高失业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复苏动力尚未全面形成。因此,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加大了全球需求市场复苏的难度。

2.金融危机阴影仍未完全消除。这场危机造成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产损失严重,去杠杆化和清理坏账过程远未结束。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新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还在积聚,一些国家出现债务危机,不排除再度冲击实体经济的可能,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局部性金融动荡的可能。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经济指标走势出现分化,各国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方式和节奏方面发生分歧,协调难度上升,这可能导致主要货币利率走势分化、汇率大幅波动,加大我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3.全球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贸易下降12%,全面恢复绝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一,但事实上,受经济增长乏力的制约,全球消费市场增长严重滞后。在需求严重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这将使我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中低端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挑战。因此,外贸出口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对外贸易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巨大优势,同时面临的调整转型压力也日益突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大的调整与变革将不可避免。因此,我国外贸既面临全球产业重新分化组合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市场竞争、内部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挑战。

1.外需不足,出口增速不稳。当前,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同时,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如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国高额赤字和债务危机、新的经济泡沫风险、全球通胀预期上升以及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等,这些都将导致外需回复进程存在很大变数,维持出口高增长的持续性无法确定。有专家预测,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全球供需结构深刻变化,外需不足,从而造成我产品出口面临更大困难。

2.出口成本上升,价格优势减弱。从总体趋势看,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必然,这将对出口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也是客观和必然的。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即显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和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土地紧缺、地价上升、环境治理投入增加等,这一切都预示着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的负担将日益加重。

3.汇率调整面临巨大外部压力。今年以来,受美国打压产生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心理预期,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急于摆脱国内危机的经济需求和对我进行战略打压的政治图谋,从大环境上给我国及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

4.出口结构调整滞后,短期难以改变。出口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产能过剩,出口比例过高,结构不合理。涉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高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发展滞后。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外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为主,国有企业以部分高端制造业和大型机电产品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则多数以轻纺和日用品出口为主。虽出口规模庞大,但出口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困扰外贸企业的主要矛盾。

5.外贸发展政策、理论和认识有待提升。一是从政策层面讲,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与扶持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不协调、不统一,导致出口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发展,即出口产品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现状;二是外贸理论指导的缺失造成同业竞争问题突出,形成严重的低价竞销,损失了出口效益;三是对我国外贸的后续发展定位的模糊认识。这主要源于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顺差过大带来对外贸易摩擦增多,同时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应适当限制出口。这种观点将严重影响外贸政策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制约我们解决当前外贸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与世界其他国家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相左。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们在对形势和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进行分析、思考和争辩的同时,必须下决心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既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推动外贸科学、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历史经验表明,外贸发展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必须明确把促进出口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出口多了,而是如何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借鉴国际上最新的贸易理论,明确我国新形势下外贸发展思路和主导思想,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二是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政策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加快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目标,就要调整外贸的支持政策。首先是要保持当前外贸出口金融税收政策不变,保持贸易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对政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预期。其次是要注意贸易政策同产业发展政策相协调,在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和开展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与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统筹考虑,形成产业政策同贸易政策的有效衔接,以推动战略性产业和相关产品出口,提升我国在部分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产品出口结构升级。

三是要从操作层面研究落实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外贸当前形势下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回顾、总结以往三十多年我国外贸发展历程和经验,结合目前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因此,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目标需要努力做到“四个转变”:一是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二是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三是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四是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难以为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向上游是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主要开展研发活动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向下游是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主要开展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型服务活动,包括创立国际品牌。

2.培养跨国企业促进转变。要想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必须靠跨国公司去实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只有拥有一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才能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较大主导权,才能拥有大国地位。正因缺乏这样一批公司,才使中国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言权有限,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区别之一,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3.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包括优化主体结构,即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商品结构,即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的同时,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优化市场结构,即要巩固传统市场,又要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做好培育周边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经从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我国货物贸易强、服务贸易弱的格局已经严重制约对外贸易持续有效地发展。对此,政府决策层已形成共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持保护;二要完善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三要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吸引外商投资;四要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培养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5.健全外贸工作创新机制。工作机制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一是工作服务机制,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二是贸易促进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贸易促进体系;三是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总之,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需要加大研究形成政策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两方面的发展优势,实现外贸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外贸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经济周刊,2006,(8).

[2] 崔大沪.互利共赢中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EB/OL].中国社科院:探索社会科学网,2008-03-31.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4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与我国目前外贸业在出口产品、外资引进、贸易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现实性矛盾。

1.1与我国现阶段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的矛盾

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源禀赋优势,出口产品集中在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出口增长较快。但我们所掌控的产品生产环节依然是位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考虑到就业、生产转型及生产技术升级等因素,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调整。学者宁学敏(2009)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与对外贸易尽管都不是平稳的,但具有协整关系,从长期均衡看,出口每增加1%,会使能源消费增加0.67%,出口对于碳排放拉动效果明显。可见,我国碳排放的增长不仅是因为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较快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且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我国目前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生产技术整体落后,人力资源水平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这种矛盾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

1.2与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结构的矛盾

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外包式的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以2009年数据为例,2009年全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为6722.3亿美元,占我国全年出口总额的55.9%。但是从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均属夕阳产业,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严格的环境保护限制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调查表明,在我国近年吸收的FDI中,从事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占吸引外资企业总数的20%。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转移虽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加重了国内的碳排放压力和环保压力。

1.3与我国现阶段的贸易结构方式存在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两种,其中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又高于一般贸易。2009年我国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529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1%,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一般贸易高出4.7个百分点。我国的加工贸易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半成品,然后在国内组装加工出口销售。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本质是发达国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时,基于产品内贸易将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以隐性碳转移的方式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榨取经济赖以发展的“要素租金”。此外,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位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企业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煤能源作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过大。作为全球加工厂,中国不仅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以及进出通运输排放成本,而且还承担了隐含碳的转移成本。李小平(2010)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得出,在单位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减少,进口中间品中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因此面对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调整现存贸易方式结构,加快外向型产业结构转型。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拓展贸易利益带来的挑战

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美国等纷纷将气候变化与贸易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提出推行“碳关税”和种种恶意绿色壁垒的设想。碳关税一旦实际征收,必定会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出口。据专家测算,如果按照3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约0.52%,出口总额下降约0.72%,从而拖累中国的GDP下降0.021%。如果真正执行,碳关税标准很可能不只30美元,上述数字也会更高。而一旦欧盟政策决策者接受建议,启动碳关税,中国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和市场,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严格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这种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被称为恶性绿色壁垒。恶性绿色壁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涉及范围广,近年来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据调查,2007年,我国约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损失达170多亿美元,尤以食品和生畜产品的损失最为严重,有将近90%的企业受阻,造成损失达90多亿美元。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保护在出口贸易中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置更多的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更多的政策、法规,在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方面不断增加项目、扩大范围、提高苛刻程度,降低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

2.2新一轮世界产业垂直化专业分工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了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掌控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在贴牌加工环节,产业升级转型困难重重。在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产品内贸易的垂直化专业分工正在重新布局世界产业。发达国家会加紧将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以投资或跨国外包的方式,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环保技术还比较落后,环境监控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不加强引导和控制,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即便呈现一定的盲目增长势头,势必会加剧进口贸易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外贸发展策略

3.1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低碳技术合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打破绿色壁垒。从WTO审理的案件看,引用GATT第20条“环保例外”进行限制的国家,许多都败诉了。因此,只要我们熟悉国际规则并积极申诉,就可以赢得利益。我们应加强对相关贸易规则的研究,熟悉相关规则的运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建设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要针对我国现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与发达国家排放相区别,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要针对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隐含碳(EmbodiedCarbon)转移问题,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其进口产品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此外,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国际技术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发挥“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在合作创新中提升我国“技术比较优势”。

3.2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产品结构亟需调整,而产业作为外贸出口的基石,要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就必须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因此,必须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技术创新降低传统大宗出口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如采用差别性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征收出口关税,引导企业更多进口资源或能源消费类产品,严格限制高碳产品出口,鼓励低碳行业的产品出口,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同时,抓住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充分挖掘高素质人力资源创业优势,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中、长期来看,推进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推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3.3优化外资引进结构,严防高碳产业进入

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外资引进战略,给我国的经济和外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大部分均集中在诸如冶炼、化工、造纸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的大量发展不仅消耗了国内大量紧缺的能源,加重了国内的碳排放压力,而且也阻碍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国内的自由资金已经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应严格限制高碳排放项目的进入,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3.4培育碳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910亿欧元。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进一步强调碳排放问题,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识的背景下,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巨大,碳交易可以成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不是减排义务国,但已是CDM最大供给国。截至2009年10月,已有663个CDM项目在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预期年减排二氧化碳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的58%,注册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碳交易仍集中在项目层次,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已达碳金融层次。中国碳交易价格每吨要比印度少2~3欧元,更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为此,应抓住这一机会,努力培育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在国际碳交易金融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并从中获得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战略;优势转化;中国对外贸易

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及诸多经济学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不少发展战略的“良方”,可是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经济发展战略成为经济学界敏感而谨慎的话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只会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经济将会更加“市场化”,中国也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多的与外部发生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冲击和波动的影响。因此,审视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理论考察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各个国家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成为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发展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西方化的标准,而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完全依赖移植西方文明发展自己的文明,后进工业国的发展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只能借鉴其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否则将陷入依附性发展的历史悲剧。后进工业国要想摆脱现有的落后局面,就要采取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理论和战略应运而生。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最大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转换,在相对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生非自然演进,导致制造业内部的历次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替,其转换强度和转换条件的孕育过程相对于自然演进要强烈得多。二是后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作为产业激进发展的重要参与人,通常以调控者的身份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后进工业化国家大多采取了宏观的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为促进所谓的新兴产业而配套的国家融资、税收优惠、进口限额等相关政策,使工业化进程在政府这一强制性组织的干预下大为缩短。因而,在政府干预下的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变成了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

(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转化功能

产业结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是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产业结构的构建和转换要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在比较优势的多方面来源中,最常见的仍然是各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从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出发而形成的比较优势仍然是该国产业构建的重要依据和贸易的主要基础。

根据赫-俄理论,一国应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其产业结构,而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取决于其自然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资本通常是稀缺要素,因此该国就会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表现出优势,随着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土地和森林等资源将会越发稀缺,比较优势将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随着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资本将会成为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也将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致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不同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所以,采取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由此,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下,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产业结构的基础,但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需要发展中国家具备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且该战略过分强调一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的不变性和各国间的资源、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的静态特征,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当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将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完成的过程,要依靠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两者的转换。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就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跨越式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在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通过微观产业组织政策和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产业结构。在优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得到积累和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目前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的完全市场竞争状况,对于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各国经济,该前提显得过于苛刻,对于企图依据资源禀赋来构建和转换产业结构以至于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远远不够,更何况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曾依赖了政府的力量。依据日本的跨越发展经验,日本政府在日本战前发展、战后恢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的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强力支撑了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实现。依据经济背景的变化,现代西方贸易理论也适时修改了赫-俄理论严格的前提假设,以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西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其理论框架中加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因素,而且对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政府的干预作用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或激励,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发展要依赖政府的力量,只不过其干预的方向和方式要区别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征

从总量上看,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位;到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20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提高到8512.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2005年,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1995年至今,又实现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关键转变,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上单纯依赖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因而面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压,更强化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趋势。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这与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不重视科技开发和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与相对更加依赖劳动力低廉国家的竞争有关。这种来自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也较滞后,与商品贸易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我国在世界排名第八,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专利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

中国在向世界市场进军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尤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摩擦的主体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1979~2004年期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来看,美欧依然是最多的两个地区和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直追而上,在10个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了6个。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大规模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措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额,打击我国相关出口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容易引发国际经济摩擦连锁反应,增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这与执行出口至上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外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诱发中外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政策含义

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积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体现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计划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项目大胆投资。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活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发展。

采取适合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较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适合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的两个部分,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应当包括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安全战略。

以上战略的政策含义在于: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参考文献:

1、余新海.跨越式发展中政府有效干预的经济学解释[J].上海经济研究,2002(2).

2、汪青松,卢卫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J].商业研究,2005(8).

3、孙文远.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产业选择[J].求索,2004(7).

4、杨雪.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J].商业时代,2007(2).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6

[作者简介]樊文静(1982-),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浙江树人大学省级基地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3ZB06)。

201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易额为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远高于传统进出易额62%的增长率。因此,在传统贸易模式受阻、大批中小企业面临发展瓶颈的内忧外患形势下,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改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将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意义重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来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外贸电商”又有所区别。传统外贸电商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方式,真正的交易和支付环节并不在线上完成,如阿里巴巴B2B、Made in China、Tradekey、环球资源等。而再次引起重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跨境电商平台不只是用于展示商品信息,而是支持买卖双方直接通过平台达成交易并完成支付环节,跨境电子商务由信息展示时代迈向了在线交易时代。

结合Terzia(2011)、来有为(2014)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应该是: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和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的一种新兴国际贸易形式。跨境电子商务的具体模式包括B2B、B2C、C2C三种。

(二)电子商务对跨境贸易的影响

Mann、Eckert、Knight(2000)对电子商务全球化战略进行了展望,认为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消费、购买商品的方式,因此,政府应制定和完善通信、金融、税务、隐私以及贸易领域的政策来适应这种趋势;杨兆(2002)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会通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更新国际贸易交易手段、改变国际贸易成本结构、重组全球贸易条件、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等途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杨坚争、段元萍(2008)指出,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环境,海关业务流程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变化;VanHoose(2003)用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研究了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有利于解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行业内贸易;胡军(2003)则从电子商务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对提高国际贸易优势的影响,他以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组、新兴行业产生和要素禀赋新要求五个方面为分析框架,来具体探讨促进区域电子商务的具体发展方式。

Freunda、Weinhold(2004)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995年和1996年,互联网对贸易几乎无影响和影响微弱,而1997―1999年,这种影响变得非常显著,且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在贫困国家大于富裕国家;Terzia(2011)的研究也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会给所有国家带来收益,短期内,这种收益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受益程度更大;赵志田、杨坚争(2012)选取中国2003―2010年面板数据,建立了进口、出口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别从进口和出口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从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一系列积极作用开始体现,并且其影响趋势正在加快和增强。

(三)跨境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模式的影响

跨境电子商务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及相关的物流、结汇、退税、通关模式等方面,而且这些文献主要是一些报道型文章,理论研究较少。吴哲等(2013)认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传统的外贸模式制约着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过度依赖传统销售、买家需求封闭、订单周期长、汇率风险高、利润空间低等问题长期存在,而跨境电子商务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易方式将彻底颠覆传统的贸易模式,重塑中小企业贸易价值链。刘娟(2012)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要问题,认为通关仍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壁垒,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仍显滞后,跨境支付中的信用问题凸显。温?B、王健(2013)也提出,跨境电商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具体包括海关通关、外汇监管、税费征收、消费者权益保护、统计问题等。刘嘉?F(2012)重点探讨了出境B2C按照普通货物以一般贸易模式办理报关出境的法律依据,并引入特殊监管区域,构建了基本符合当前法律法规、以海关监管相关价值管理为导向、符合平衡各方利益要求的海关监管模式。

综上,虽然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利用统计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这里主要运用当前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中的障碍和问题。

二、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贸易模式影响的机理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产品从工厂到国外消费者手中的距离,并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对外贸易的模式,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具体机制和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宏观层面上,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导致贸易主体的结构发生变化。跨境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平结了生产厂商和国外消费者,其B2B、B2B2C、B2C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缩短了传统贸易方式下“生产厂商―国内出口商―国外进口商―国外批发商―国外零售商―国外消费者”的贸易链,这降低了大量传统贸易中间商的地位,部分贸易中介组织将消亡,贸易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由于其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迎合了全球范围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对外贸易主体中的中小企业比重将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拓展了外贸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范围。传统贸易模式的市场推广渠道是有限的,且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而跨境电子商务突破了这种时空限制,通过各种互联网媒介和电商平台推广产品或服务信息,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全球统一市场,扩大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范围,并进一步优化了全球资源配置。

(二)中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从生产方式和价值链等中观层面看,跨境电子商务使得贸易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促进了出口企业弹性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微笑曲线的走向,有助于我国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属于高频率、小额订单为主的贸易模式,要求出口企业能够适应多样化且变动频繁的市场需求,这对固有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为了避免市场需求带来的风险,企业必须降低自身的转置成本,这要求企业改变其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实施灵活多变的弹性生产方式。模块化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弹性生产方式,并将成为跨境电商时代外贸企业生产方式的主要选择,该生产方式通过将整个生产流程设计成具有不同用途或不同性能可互换选用的模块,更好地应对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另外,根据价值链理论,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中,制造业厂商所主导的生产、装配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是利润比重最低的部分,大部分利润被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售后环节攫取。而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中,厂商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国外消费者,绕过了商的销售环节,拉平了微笑曲线的后端部分。同时,由于厂商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并完全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变化对产品的研发设计进行调整,从而掌握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将自己原创或通过模仿创新的产品直接推向国际消费者。因此,跨境电子商务改变了微笑曲线的走向,消除了暴利产生的土壤,重构了对外贸易价值链。

(三)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

从成本和风险的微观层面看,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的综合成本,包括市场调研成本、促销成本、信息传输成本、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不可避免的是,跨境电子商务虚拟化的特征增加了企业对外贸易的风险。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中,买家直接在网站上详细的采购需求,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主动报价并进行交易的前期磋商和各种资料传输,这种“无纸化”的操作降低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纸张、行文、打印、纠错等方面的开销。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的零售或小额批发(B2C)模式比重会越来越高,厂商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省略了中间的出口商、进口商等中介环节,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售后服务环节也相应简化。但是,由于买卖双方通过虚拟化的平台进行洽谈和磋商,缺少规范和标准化的契约,这增加了交易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商品的质量风险、支付的信用风险也将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欺诈性网站和黑客的存在,交易过程的技术风险也相应增加。上述风险都将成为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见图1。

三、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数据有限,我们无法通过数据对理论分析内容进行验证,本文仅通过对和旺电器、好尔康科技、环宇集团等企业的案例,分析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做跨境电商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企业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其他传统外贸企业提供借鉴。

(一)东莞市和旺电器有限公司

东莞市和旺电器有限公司是电器零配件的专业加工生产厂商,拥有完整、科学的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公司的技术团队完成了近千款各类五金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其产品80%用于出口,客户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国际市场萎缩和国内成本的持续上升,传统贸易的利润空间日趋微薄。2013年,和旺电器开始涉足跨境电商的B2C业务,为了避免与原有B2B业务形成竞争,公司选择了珠三角的优势产业――电子产品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和旺电器转型中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第一,B2B与B2C相结合的差异化运营模式。和旺电器是以为世界500强企业做五金配件供应的B2B业务起家,通过邮件、展会等传统手段进行客户培育,其B2C业务则选择了消费电子等成品,将企业全球申请的“HLC”品牌作为B2C产品线的主要品牌,通过构建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强调的是,在B2C业务上,和旺电器给自己的定位是其他制造业企业的“海外B2C事业部”,即通过其电商团队,将这些企业的产品重新设计、包装并销售给国外消费者。

第二,结合跨境电子商务运营需要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传统外贸需求的人才主要是符合大买家要求的前端生产和工程研发人员,以及实现长期沟通和关系维护的后端营销人员;而跨境电商B2C则需要研发设计人员能够及时洞察消费市场趋势的变化,营销人员要熟悉电商平台的营销方式且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以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这要求传统外贸企业调整其原有人才结构。和旺电器从2008年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减少自身生产制造的规模,大力打造自身采购和营销团队的竞争力,向制造服务型公司转型,因此,这也保证其能够适应B2B和B2C平衡进行的发展模式。

第三,转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与传统加工贸易不同,跨境电商B2C业务中,要求卖家更贴近市场,能够及时响应买家需求,因此,这要求企业向价值链后端的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和旺电器通过原有B2B的海外office建立了海外仓,在当地发货,这解决了跨境物流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大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深圳市好尔康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好尔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经营电子产品、LED灯、电子烟的研发销售和技术进出口,其中,LED灯有专门的供应商厂家提品,电子烟有自己的生产线。2012年3月,公司开始经营电子烟的跨境电商业务,仅仅一年时间,公司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万元。好尔康科技的经验表明,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关键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跨境电商产品要瞄准细分市场。传统外贸企业想转型做跨境电商,首先要确定卖什么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选品。对于刚开始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前期不需要追求大而全,重点是要做精一款产品,保证质量并合理定价;同时,不同的电商平台在品类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定位,企业选择合适的产品之后还要找准适合自己产品销售的平台。

第二,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利用平台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传统外贸企业如果仅仅将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进行销售,结果很可能是无人问津,这也是大部分传统贸易厂商转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分析买家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至关重要。好尔康科技专门招聘了两位数据分析员,这两位数据分析员专职分析各大平台的客户数据,企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营销策划和广告投放,效果显著。

第三,电商人才至关重要。传统外贸企业想要做好跨境电商,需要本土电商环境的改善,只有形成良好的电商发展氛围,才能吸引跨境电商人才进入,以帮助传统外贸企业更好地转型,深圳、杭州等城市跨境电商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浓厚的电商环境和充足的电商人才。

(三)杭州环宇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环宇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0多年经营历史的外贸企业,公司规模较大,其下属工厂有大约2000人,公司在美、英、德等国有稳定的合作伙伴。近几年来,海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产品价格下跌,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订单数量也越来越少,企业经营日趋艰难。2009年,环宇集团单独成立了“杭州环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门在国内电商平台开拓线上渠道。2012年10月,随着全国各地跨境电子商务经营成功案例的增多,环宇开始将跨境电子商务初步规划为未来的战略重点。环宇集团转型跨境电子商务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第一,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国内某大型电商平台经常被人诟病的便是仿冒、伪劣产品较多,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跨境电商经营中,品牌意识淡薄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并将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在涉足跨境电商业务时,环宇集团建立了自主婴童用品品牌,以期在拥有严格商标法的国际市场上能够长期生存。

第二,解决企业报关费用偏高的问题。跨境B2C报关费用较高,这制约了国内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中最畅销的产品依然是纺织服装类产品,其本身利润很低,而每次报关费用都与产品售价差不多,这制约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宇集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入驻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通过园区的规模化优势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

第三,解决国际物流配送问题,提高客户体验。跨境电商货物要从国内厂家直接运送到国外消费者手中,整个物流成本较高、速度较慢,势必影响到客户体验。环宇集团利用海外仓进行货物储备,接到订单后选用当地快递发货,并及时响应售后服务需求,提高了用户体验。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