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研究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研究课题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艺术课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是指为了发展、实施质量管理相关的项目而开创的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基本内容等,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信息服务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选择服务数量,艺术课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成为首选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高水平地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管理中去。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体系建构对于艺术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三、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要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制定各个岗位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学校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和交流,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管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是艺术课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价值转化活动中,工作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要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90后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进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文本形式。二要营造大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90后大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大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政治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相关教育认同度。

(三)学生行为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生活,前者强调规则、强调责任、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艺术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第一,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艺术精神和践行艺术行为规范。第二,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艺术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2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学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1.2中西医联合对NK细胞抗肿瘤的影响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等对恶性淋巴瘤进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两个疗程后,治疗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化疗的耐受性,治疗后KPS有明显地提高,对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无明显影响[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组成,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认为此药可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那么,分析其药物成分,再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人参、黄芪、刺五加免疫学机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结果[4~9],如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强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细胞的增殖及LP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推测Rg1和Rh1可能促进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DC的抗原递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去甲基处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疗效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单核细胞分化而使白细胞增加[10]。当然,中药复方制剂的分析是不能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叠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时诸如艾迪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这样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也还有香菇多糖[12]、益肺颗粒[13]等。

2对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杀伤肿瘤细胞,但以细胞免疫为主。

2.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参与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有T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调节作用的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1.1对T细胞的作用

αβT细胞:αβT细胞包括MHCI类分子限制的CD8+CTL细胞和MHCⅡ类分子限制的CD4+辅T细胞,两者活化都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刺激信号,指从肿瘤细胞脱落下的肿瘤抗原,经APC摄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与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CD4+TH细胞。在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CTL细胞识别。黄芪注射液联合MHCI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学原理的研究中,发现以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更有效的促进荷瘤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显著的体内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14]。再说第二类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除通过TCR与Ag-MHC分子复合体接受抗原信号外,还要通过APC或肿瘤细胞表面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T细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活化,激活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放化疗损伤作用[15],还有如百合固金汤口服联合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肺癌[16],治疗组IL-2,CD3,CD4,CD4/CD8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γδT细胞:γδT细胞分化发展早于αβT细胞,多分布在全身各处上皮组织内,所发挥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经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靶细胞,因此γδT细胞与NK细胞同样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第一道防线。已有研究发现此类细胞能在体外杀伤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细胞系[17]等。循环的Vγ9Vδ2T细胞可选择性的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蛋白1A(NKRP1A),NKRPIA分子的表达受IL-12水平的调控,效应性T细胞在杀伤肿瘤时可以释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肺瘤平膏即可上调DC与抗原递呈功能相关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达,并促进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对γδT细胞产生影响,作者并未做出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同时也未见其他相关报道。

2.1.2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递呈抗原的能力,能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即中医所指的“正气”,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免疫监视机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机体易患肿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表明“络”既是组织细胞实现功能协调的物质载体,又是疾病在体内传变的中心环节[19]。因而应用中药扶正培本,通络解毒,通过干预和调节肿瘤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重要切入点之一[20]。这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把中医扶正培本治则即提高机体抗邪机能的机制与DC抗原递呈功能有机地结合,应用扶正培本为主的中药或复方制剂,作为外源免疫调节剂,通过多途径干预和调节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达,调节其抗原递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肿瘤机能,抑制肿瘤形成、增殖、侵袭与转移。这不但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上进行了阐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谓中西医结合解决抗肿瘤问题的典范。

2.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肿瘤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是通过免疫监视而产生保护性作用的,能被抗体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可能是T细胞活化剂[21]。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36例放疗加艾灸和30例单纯放疗病人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后,发现艾灸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尤其IgG有非常显著的意义[22]。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3]。在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早期阶段就出现的针对肿瘤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24],抗肿瘤抗原的抗体出现常与正常体细胞的交叉反应,引起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瘤外综合征[25]。平消胶囊主要成分为郁金、马钱子粉、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火硝、干漆(制)、枳壳(熬炒)等药物,与放疗联合后能明显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体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陈绪元,代晓波,张菊,等.平消胶囊与放疗联合治疗对鼻咽癌血清VCA-IgA,EA-IgA影响研究.平消胶囊治疗肿瘤论文汇编(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编),2003:122]。这些机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从体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发挥了“免疫激发剂”的作用,而且还发挥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医辨证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的特色及优势。

3结语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们具有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是:①还没有真正在发病机理及治疗机理方面将中西医的理论真正揉合起来或对应起来;②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多为将对肿瘤治疗有一定作用的中医药与放化疗或其它现行西医疗法及药物合用,观察效果,较为肤浅、生硬,没有从机制上加以阐明;③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大多为将一种中药与某种西医疗法连续应用,没有随机体免疫状况或肿瘤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④结合中,中医药大多为辅助治疗,几乎没有调整的价值;⑤对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远期生存率不高;⑥没有对中西药各成分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

当然,在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扶正类中药在对放化疗耐药性及副作用治疗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在辅助西医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及康复领域具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相信,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如计算机模拟等),通过强调高效、实用、综合,中西医结合会得到全面发展,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CajewskiTF,MengY,HarlinH.Immunesuppressionin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J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嵘,康晓楠,高志红,等.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与HSP70BCG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8):540.

[3]王莉,陈绍斌,冯建明.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22例[J].陕西中医,2007,28(4):440.

[4]KangKS,KangBC,LeeBJ,etal.PreventiveeffectofepicatechinandginsenosideRb(2)ontheinhibitionofgapju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byTPAandH(2)O(2)[J].CancerLett,2000,152(1):97.

[5]TatsukaM,MaedaM,OtaT.AnticarcinogeniceffectandenhancementofmetastaticpotentialofBALB/c3T3cellsbyginsenosideRh(2)[J].JpnJCancerRes,2001,92(11):1184.

[6],郝钰,邱全瑛,等.人参皂甙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4):248.

[7]FeiXF,WangBX,TashiroS,etal.ApoptoticeffectofginsenosideRh2onhumanmalignantmelanomaA375-S2cells[J].ActaPharmacolSin,2002,23(4):315.

[8]朱飞跃,张卓,曹朝晖,等.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3):384.

[9]梁丽坚,蔡宇,梁少玲.刺五加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87.

[10]方菌.抗肿瘤药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学报,1993,28(12):931.

[11]严英,钟秀驰,周伟生,等.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戴西湖,欧阳学农,等.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6,9(1):78.

[13]张志娣,黄挺,杨少山,等.益肺颗粒联合化疗预防肺癌术后转移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4):643.

[14]董晓辉,董竞成.黄芪注射液增强树突细胞的抗癌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1):25.

[15]成拯,姜翼,陈凯.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58.

[16]李东芳,田道法,黎月恒,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J].新中医,2006,38(12):44.

[17]WilhelmM,KunzmannV,EcksteinS,etal.GammadeltaTcellsforimmnetherapyofpatientswithlymphoidmalignancies[J].Blood,2003,102(1):200.

[18]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33.

[19]李燕,赵燕,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理论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2.

[20]熊露,田少霞,林洪生,等.调节DC抗原递呈功能-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7.

[21]SimonAK,GallimoreA,JonesE,etal.Fasligandbreakstolerancetoself-antigensandinducestumorimmunitymediatedbyantibodies[J].CancerCell,2002,2(4):315.

[22]俞志冲,徐兰风,詹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

[23]赵蓉,张永兴.针刺对放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针灸,1994,14(1):38.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4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受体,胆碱能;小鼠,转基因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鳐乙酰胆碱受体诱导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机制. [方法] 将电鳐电器官分离并纯化的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免疫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以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骨骼肌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性. [结果] 小鼠血清中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为155~539pmol,小鼠肌肉中具有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结论] 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产生的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与肌肉组织中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可诱导重症肌无力.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受体,胆碱能;小鼠,转基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induced with Torpedo 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in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mmunoglobulin(Ig)loci.METHODS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g loci were immunized with Torpedo AChR,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electronic organs of Torpedo.The titers of anti-mouse AChR antibody in the sera of mice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The binding of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 to the AChR in the muscle of mice was measur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RESULTS The titers of anti-mouse AChR antibodies in the sera ranged from155to539pmol.The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 were found to bind to the muscle section.CONCLUSION The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secreted from the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g loci,induced with Torpedo AChR,are able to bind to AChR in the mouse muscles,which leads to the damages of AChR,resulting in the animal EAMG.

Key words:myasthenia gravis;receptors,cholinergic;mice,transgenic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激活补体而使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遭到破坏,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引起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若给动物免疫乙酰胆碱受体或注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引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1,2] .在以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建立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中,常用由电鳐电器官制备的乙酰胆碱受体,是因为电鳐的乙酰胆碱受体含量及与哺乳类动物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的同源性均较高 [3] .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动物产生的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与动物本身骨骼肌的乙酰胆碱受体进行交叉反应.本实验室曾报道了以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免疫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建立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 [4] ,其中发现实验动物出现重症肌无力的关键症状,即肌肉收缩无力,血清中亦检测到了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本文探讨了电鳐乙酰胆碱受体诱导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含人免疫球蛋白μ,γ1,κ胚系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神经免疫学实验室根据文献[5,6]介绍的方法建立.电鳐乙酰胆碱受体由本实验室从电鳐电器官(Pacific Biomarine,California,USA)中分离,并经眼镜蛇毒素亲和层析纯化获得 [7] ; 125 I-α-银环蛇毒素为英国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产品;小鼠乙酰胆碱受体粗提液由本实验室从小鼠骨骼肌中提取;羊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为本实验室自制;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购自美国Cappel,ICN Pharma-ceuticals公司,用时以1∶100稀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羊免疫球蛋白抗体购自德国Cappel,ICN Biochemicals公司,用时以1∶50稀释.

1.2 动物的免疫 15μg纯化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中加入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9只小鼠尾根部皮下,3,5周后分别以15μg纯化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加入不完全弗氏佐剂行加强免疫;对照组3只小鼠只注射完全弗氏佐剂或不完全弗氏佐剂.

1.3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滴度. 将2nmol25 I-α-银环蛇毒素混合入200μL小鼠乙 酰胆碱受体粗提液内,在4℃条件下标记4h,加入5μL动物血清,4℃过夜,以过量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沉淀小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复合物,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在γ计数仪上测定放射比活性.抗体滴度用每升α-银环蛇毒素结合摩尔数表示.

转贴于

1.4 骨骼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结合性测定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骨骼肌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性.将小鼠骨骼肌冰冻切片并以丙酮固定后,用20g/L牛血清白蛋白封闭15min,加入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作用45min,洗涤,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羊免疫球蛋白抗体,继续作用45min,观察结果.

2 结果

2.1 小鼠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 在行第2次加强免疫注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3d后,心脏穿刺采血,检查血清中抗体滴度.9只实验小鼠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为155~539pmol(Fig1).

2.2 骨骼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 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小鼠肌肉冰冻切片中可见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Fig2略).

3 讨论

自从1973年Patrick和Lindstrom [8] 应用电鳗乙酰胆碱受体免疫家兔建立第一个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以来,已经在小鼠、大鼠、豚鼠、猴及猪等多种动物中成功地建立了重症肌无力模型,为研究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制作出与人重症肌无力更为接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含有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乙酰胆碱受体基因.1994年Lonberg等 [5]

建立了表达人免疫球蛋白的转基因小鼠,这使制作 这种新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成为可能.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无论接受何种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刺激,均将产生人免疫球蛋白,得到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在免疫学方面更接近人重症肌无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在接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后,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在155~539pmol范围内,仅为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免疫原)抗体滴度(6~296nmol) [4] 的0.2%,与Berman等 [9] 研究结果相一致.免疫荧光观察证实,小鼠肌肉中存在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上述结果表明,电鳐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可刺激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产生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它可与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失调,最终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阐明,为研究制作理想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奠定基础,亦为获得人源性抗乙酰胆碱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Meng F,Stassen M,Schillberg S,et al..Construc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 derived from thymus of a patient with myasthenia gravis [J].Autoimmunity,2002,35:125.

[2] De Baets M,Stassen M.The role of antibodies in myas- thenia gravis[J].J Neurol Sci,2002,202:5.

[3] Lennon VA,Lindstrom JM,Seybold ME.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a model of myasthenia gravis in rats and guinea pigs[J].J Exp Med,1975,141:1365.

[4] 李红花,金桂花,孟繁平,等.重症肌无力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6,29(2):79.

[5] Lonberg N,Taylor LD,Harding FA,et al..Antigen- specific human antibodies from mice compressing four distinct genetic modifications[J].Nature,1994,368:856.

[6] Fishwild DM,O'Donnell SL,Bengoechea T,et al.. High-avidity IgGκ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a novel strain of minilocus transgenic mice[J].Nat Biotechnol, 1996,14:845.

[7] 杨康鹃,孟繁平,de Baets M.电鳐乙酰胆碱受体的分离 和纯化[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4,27(1):5.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5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胆碱酯酶抑制剂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重点累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 tion,NMJ)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是当今抗原、抗体最明确,免疫学发病机制相对较为清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也是近年来神经病学和免疫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1] 。2011年2月至10月,我科室收治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总结分析临床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10月,我科室收治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临床出现上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

1.2 方法 一般首先甲强龙1 g每日1次在3~4小时内静滴,3天后减量至500 mg/d,3天后减至240 mg/d,3天后减至120 mg/d,3天后改为甲强龙片剂60 mg每日1次口服,小剂量递增疗法初始剂量10~25 mg强的松龙隔日1次口服,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10 mg)至60~80 mg隔日口服,多在4~6周后病情缓解,缓慢减至最低有效剂量隔日口服[2]。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临床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

2结果 对比分析药物治疗对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治疗前上睑下垂者15/20(75%),面部受限者9/20(45%),吞咽困难者5/20(25%),治疗后上睑下垂者2/20(10%),面部受限者3/20(15%),吞咽困难者1/20(5%)。

3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后天获得性、以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为靶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85%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体内有针对AchR的抗体,在无AchR抗体的15%的病人中,有20%~50%可检出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其余的病人可能由针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其他未知抗原的抗体致病。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病变有密切关系,15%的病人合并胸腺瘤,并有针对其他横纹肌抗原(如titin和ryanodine受体)的抗体,这些抗体在胸腺瘤和严重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中更为常见,被认为是判断重症肌无力病人病情的重要标记物。胸腺增生见于60%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年轻女性尤其多见。4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以上睑下垂和复视为首发症状,有85%的病人在整个病程中会出现眼外肌受累,肌无力还长累及面肌和咽喉部肌肉,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面部表情受限,肌体和颈部肌肉无力也是常见表现。

正常成年人胸腺退化,约70%的成年重症肌无力病人可见胸腺淋巴样增生,胸腺的生发中心有B细胞、浆细胞、辅T细胞及组织细胞,生发中心合成IgG。免疫化学检查显示重症肌无力病人增生的胸腺中指状突起样细胞树突明显增多,该细胞的数目与胸腺髓质中上皮细胞增生程度呈正相关。10%~15%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合并胸腺瘤,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可分为3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胸腺瘤中的淋巴细胞为T细胞胸腺瘤,一般为良性,病理分为4度:I度:有完整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未侵犯包膜;Ⅱ度:肿瘤侵入周围脂肪组织,镜下可见肿瘤侵犯包膜;Ⅲ度:肿瘤侵入周围器官,如心包、胸腔大血管和肺等;Ⅳ度:播散到胸膜、膈肌或经血液向远隔部位转移。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系统检查的阳性体征取决于肌无力累及的范围。面部肌肉和提上睑肌的无力使病人呈现上睑下垂的特殊外观,眼外肌的无力表现多样,可仅累及某一块或一群肌肉,导致单眼或双眼的眼外肌部分性或完全性麻痹,严重者可见眼球完全固定。检查可发现口咽部和肢体肌肉的无力,通过呼吸功能检测可发现呼吸肌的受累。10%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萎缩,但通常是由于严重的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所致。通常无肌束震颤(过量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时除外)。感觉功能正常,即使在肌无力较严重的肌肉,腱反射也往往保留。

重症肌无力治疗包 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 物治疗是应用激素中剂量冲击小剂量维持疗法及联 合抗胆碱酯酶药物 ,肾上腺皮质类 固醇激素 因其免 疫抑制作用而成为重症肌无力治疗的主要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有关致病细胞凋亡、减少炎症病灶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组织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抑制吞噬作用、抑制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合成、抑制针对骨骼肌其他成分的抗体、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使突触前膜容易释放乙酰胆碱等多个方面。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治疗重症肌无力常用药,临床最常用的是吡啶斯的明,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降解,从而增加Ach与AchR的结合,改善肌无力症状。胆碱酯酶抑制剂适合作为新近诊断的重症肌无力病人的初始治疗用药,轻症重症肌无力病人(尤其是眼肌型病人)也可长期单独应用。常用剂量为每次60 mg口服,3次/d,最多可5次/d口服 。副作用主要为Ach在突触间隙中浓度过高引起的毒蕈碱样(M)和烟碱样(N)胆碱系两方面效应过度的表现,常见的毒蕈碱样效应有肠蠕动增强(肠痉挛、腹泻)、多汗、呼吸道和胃肠道分泌增加、心动过缓等;烟碱样效应主要表现为肌束震颤或肌肉痉挛,重者可出现呼吸肌去极化麻痹而危及生命(称为胆碱能危象),因脑内胆碱能神经元持续性去极化阻滞还可出现意识障碍。关于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虽然没有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支持,但大量的病例报道和多年的实践表明其效果是客观、显著的,可作为各种类型重症肌无力的一线药物。理想的剂量取决于临床症状改善与副作用的平衡点,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用药剂量也需调整[3]。

硫唑嘌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它可代谢为6-巯基嘌呤,抑制 DNA和RNA的合成,干扰T细胞的功能。在需要长期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重症肌无力病人,推荐从开始就联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硫唑嘌呤,以使肾上腺皮质激素渐减至最低有效剂量,硫唑嘌呤长期维持治疗(欧洲自身免疫性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治疗指南,A级推荐)。一项大样本的双盲随机试验显示合用硫唑嘌呤可减少重症肌无力病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且联用硫唑嘌呤+肾上腺皮质激素者疗效优于单用激素者;有些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应用硫唑嘌呤症状可缓解。常用剂量为每日2.5 mg/kg,1次或分次口服,治疗反应通常在用药4~12个月后才出现,最大疗效出现于治疗6~24个月后。

参考文献

[1] 朱健清 .非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内科 .2014,9(03): 357-359.

免疫学研究课题范文6

【关键词】 免疫衰老;炎性衰老;补肾法;稳态

实现健康的老龄化已是国际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保持老年人健康是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也是减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的重要环节。伴随衰老而来的是老年相关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高发。开展衰老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揭示衰老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中医药具有丰富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尤其是补肾法在干预衰老(如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本文就补肾法重建机体稳态干预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加以综述。

1 增龄性肾虚与自然衰老(包括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是一个统一体

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衰老理论、养生理论和治则治法,尤其是“肾虚致衰”理论,“虚则补之”、“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等治则为干预衰老提供了众多有效的干预措施和策略。中医学认为机体衰老是生命过程中肾中精气不断损耗,阴阳亏虚,是脏腑机能渐渐衰退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过程与结局,我们可以把这个学说称为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肾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是健康长寿与否的遗传决定因素,机体衰老与否,衰老的快慢,寿命的长短都取决于肾气的强弱。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学说的核心,而脏腑衰老学说、气血衰老学说等所涉及的致衰因子,皆不仅始于而且终于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医学入门》指出:“人至中年,肾气自衰”。《医学正传》阐述:“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强调肾虚、增龄和衰老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叙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状;……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生动地描述了肾气盛衰主导着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衰老过程和规律。其中还描述女子以七、男子以八为基数递进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曲线,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强壮衰弱、寿命的长短。肾在五脏之中的作用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被喻为“先天之本”。明代出现了“命门学说”,肾被喻为生命的根本,全身各脏的阴阳均由肾阴肾阳来“养”与“温”,五脏病久必及肾,肾被当作人体各脏器的调控中心〔1〕。历代方书所载延年益寿的方药也以补肾为多。上海中医学院统计历代13部有代表性的方书中,关于延年益寿的方剂有124首,经分析其中补肾为主的有87首,占70.2%。现代研究表明,老年人以肾虚为多见,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达80.4%〔2〕。可见衰老包含有肾虚的内涵,二者关系密切。中医衰老理论和西医衰老理论在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方面得到高度的统一和交融。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西医衰老理论的融会点和结合部。增龄性肾虚与自然衰老(包括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是一个统一体,密不可分。

在机体内,增龄性肾虚证存在中医肾的阴阳气血稳态失衡,免疫衰老存在免疫功能稳态失衡,炎性衰老存在炎症稳态失衡。增龄性肾虚证、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三者的共同点是:机体稳态失衡。同时暗示增龄性肾虚证、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有着共同的发生机制,并可推测增龄性肾虚证、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三位于一体,因此表明三者可采取类似的干预措施。

为了寻求增龄性肾虚衰老学说的科学依据,沈自尹等采取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对增龄性肾虚衰老进行了整合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上世纪50年代末发现肾阳虚患者存在有尿17羟值低下;从肾上腺皮质功能往上追溯,60年代得出了肾阳虚证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的结论;70年代拓展到性腺轴和甲状腺轴,发现肾阳虚证患者的功能紊乱三条内分泌轴都累及,推论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80年代~90年代在老年大鼠(老年是生理性肾虚)的以药测证实验中,取得补肾药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多个证据〔3~6〕;近年,利用自然衰老符合生理造模的老年大鼠模型(26月龄),研究衰老大鼠HPAT轴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衰老时HPAT轴的衰退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免疫系统受损最为明显,并首次揭示了肾虚证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7,8〕。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在转录组水平的研究发现肾虚时HPAT轴上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性激素及生长激素相关基因等表达下调,补肾后上述基因被逆转〔9,10〕。这为增龄性肾虚和自然衰老是一个统一体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补肾法干预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提供了理论指导。

2 补肾法重建机体免疫衰老的免疫稳态

免疫衰老的核心是机体随增龄出现免疫功能的进行性下降,使得机体的免疫稳态失衡。补肾法的核心是重建机体稳态。研究人员从大量的补肾复方中寻求延缓免疫衰老的药效成分。研究结果发现在延缓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系统衰老方面,单味中药羊藿能代表补肾复方。进一步分离羊藿的药效组分,发现补肾中药羊藿总黄酮(EF)对NEI系统具有广泛而确切的作用。在衰老干预的系列研究中发现EF能重塑老年大鼠T淋巴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平衡而延缓免疫衰老〔11,12〕;激活下丘脑的众多神经递质,通过HPAT轴的下行通路上调老年大鼠衰退的生长激素轴、性腺轴、免疫功能,表现出延缓神经内分泌免疫衰老的功效〔9〕。进而在细胞模型中,观察到EF能显著延长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传代次数和延缓其端粒缩短〔13〕。EF通过抑制p16基因表达,促进磷酸化Rb蛋白的产生,从而延缓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发挥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EF能上调神经递质受体的表达并通过NEI网络的下行通路激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通过下调促凋亡、抗增殖基因,上调抗凋亡、促增殖基因的表达,重塑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平衡,延缓免疫衰老〔14〕。随着增龄,大鼠淋巴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Th2、Th3类细胞因子优势应答,Th1,Th2,Th3类细胞因子之间的比例失衡,免疫功能下降〔15〕。NFкB在衰老进程中起非常关键作用。在衰老进程中,大鼠淋巴细胞NFкB信号通路信号转导激酶及以下途径相关分子的表达衰退,是决定NFкB活性及其调控靶基因表达的关键〔16〕。EF可抑制老年大鼠淋巴细胞过度凋亡;校正代表衰老状态下免疫网络Th1,Th2,Th3类细胞因子之间的比例失衡;经EF干预后,老年组(27月龄)NF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平均表达均可提高至与10月龄或4月龄接近水平。激活老龄大鼠IKK/IкB/Rel/NFкB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最终经由NFкB1,NFкB 2,Rel,IкBε、IкBα的调节使NFкB在适度范围上调,可能是EF重建T淋巴细胞凋亡平衡免疫稳态、延缓免疫衰老的重要机制〔16〕。整体动物果蝇寿命实验显示,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果蝇寿命没有影响,而EF提高果蝇寿命达32.6%〔17〕。围绕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脾淋巴细胞、骨骼、肝、肾脏七个轴组织从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18,19〕角度进行免疫衰老机制和补肾中药干预的研究,也初见成效。

3 补肾法重建机体炎性衰老的炎症稳态

自然衰老进程中有一个显著特征是慢性促炎性反应状态随增龄进行性升高,Franceschi等〔20〕在2000年首次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炎性衰老(inflammaging),被视为机体衰老进程速率和寿命的一个决定因素〔21〕,与老年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等密切相关〔22〕。炎性衰老的核心是机体随增龄出现炎症稳态失衡,也就是说,机体的促炎性反应与抗炎性反应的平衡失调。

基于增龄性肾虚证、增龄性免疫衰老和增龄性炎性衰老三位于一体的观点,以及借鉴补肾法能够有效干预免疫衰老的研究结果,夏世金等在国内首次开展了补肾法干预炎性衰老的多项实验研究:运用炎症细胞因子与受体基因芯片筛选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研究补肾中药EF和羊藿苷(icariin,Ica)对炎性衰老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与受体特征基因进行干预的效果与机制。实验将SD大鼠分为4月龄青年组、24月龄老年组、24月龄+EF、24月龄+Ica和24月龄+Dex(地塞米松)五组。取各组大鼠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肺等组织和血清为实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老年大鼠体内存在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促炎性反应相对于抗炎性反应占有明显优势,导致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促抗炎性反应体系平衡失调,这可能是炎性衰老中出现高促炎性反应状态的原因,也可能是炎性衰老发生的新机制。在转录和蛋白水平上,EF和Ica通过下调内源性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上调内源性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重塑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和促抗炎性反应体系新的平衡,达到干预炎性衰老的目的。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HPA)可能是调控炎性衰老的新机制。EF和Ica可能通过调控HHPA轴,进而调控促抗炎性细胞因子网络来干预炎性衰老。EF和Ica具有与地塞米松相似的抗炎作用,可能是类激素抗炎中药,是干预炎性衰老理想的候选药物。EF和Ica可能是抗炎免疫中药〔23~25〕。这为补肾法干预炎性衰老的提供科学实验依据,同时预示补肾法是干预炎性衰老的一大策略。

4 补肾法佐证了炎性衰老与免疫衰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新观点

增龄性肾虚、自然衰老、免疫、炎症皆同时贯穿于生命过程炎症与免疫存在着本质联系。炎症稳态和免疫稳态都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对机体具有保护功能。可是炎症稳态和免疫稳态失衡,即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都会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相关的疾病。研究证明,炎症和免疫共存于同一病理过程中,二者共处一体,不可分割。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既有免疫功能的紊乱,又有病理性炎症的发生,在其关节局部的炎性渗出物中能检测出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TNF、IL1、IL6及IL8等),这些细胞因子进而刺激关节滑膜细胞产生PGE2和胶原酶,导致关节局部组织的炎症,进一步还促进巨噬细胞产生PGE2和IL1,促进单核细胞产生IL8,加重关节的病变。炎症和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分泌和激活等功能都受到其他细胞或其分泌的化学因子的影响。炎症细胞又是免疫细胞,二者有着共同的细胞基础。许多炎症和免疫细胞上存在着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细胞和细胞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相应的受体介导的。以前,由于对炎症与免疫内在关系的研究相当欠缺,不明确炎症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因此在炎症免疫性疾病治疗上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26〕。炎症与免疫之间的确存在内在的联系,二者共处一体,因此出现“炎症和免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新观点。这一观点使炎症与免疫分割来研究的现状受到极大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把炎症与免疫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和进展。

鉴于免疫与炎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补肾中药EF和Ica同时具备干预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的双重的功效,我们有理由认为EF和Ica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进而可以提出EF和Ica是抗炎免疫中药的新观点。炎性衰老侧重从炎症的角度研究机体的衰老,而免疫衰老侧重从免疫的角度来研究衰老,因此二者对衰老的认识都是片面的,皆有局限性;此外,细胞因子网络可以同时调控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表明后两者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生机制,所以应将炎性衰老与免疫衰老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从上述的实验结果可知:参与炎性衰老发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也是免疫调节因子;EF和Ica能同时有效干预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用“以药测证”的方法进行推测: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可能具有相同的发生机制。整合补肾法同时有效干预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的研究结论,我们可以认为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可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该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这个统一体可被命名为“免疫炎性衰老(immuneinflammaging)”,以免疫炎性衰老这个新概念来取代炎性衰老和免疫衰老两个分割开来的概念也许更加准确。

总之,补肾法在干预免疫衰老和炎性衰老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其中的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补肾法重建免疫衰老免疫稳态和炎性衰老炎症稳态的研究为进行中西医的衰老理论和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医现代化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重点任务〔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6):16.

2 赵伟康.中药延缓衰老的作用特点与研究途径,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98.

3 沈自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J〕.科学通报,1961;6(10):513.

4 沈自尹.肾的研究进展与总结〔J〕.中国医药学报,1988;3(2):5861.

5 沈自尹.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502.

6 沈自尹.有关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1.

7 沈自尹.衰老生理性肾虚证的HPAT轴分子网络调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13.

8 沈自尹,张新民,林 伟,等.基于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虚证量化数学模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314.

9 沈自尹,陈 瑜,黄建华,等.EF延缓HPAT轴衰老的基因表达谱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1):5962.

10 沈自尹,黄建华.EF调控老年大鼠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中凋亡相关基因信号分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3):1758.

11 陈 瑜,沈自尹,陈伟华.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揭示羊藿总黄酮重建衰老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5862.

12 夏世金,沈自尹,刘小雨,等.核因子κB调控老年大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羊藿总黄酮对其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058.

13 胡作为,沈自尹,黄建华.羊藿总黄酮保护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缩短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10947.

14 沈自尹.羊藿总黄酮延缓衰老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125.

15 刘小雨,沈自尹,王 琦,等.羊藿总黄酮(EF)对老龄大鼠Th1、Th2、Th3细胞的调节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5(11):8424.

16 刘小雨,王 琦,夏世金,等.增龄进程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κB 相关基因表达及羊藿总黄酮的调控作用〔J〕.中医杂志,2009;50(1):668.

17 沈自尹,郭爱克,黄建华,等.EF延长果蝇寿命及其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9):10614.

18 Wu B,Yan SK,Lin ZY,et al.Metabonomic study on ageing:NMRbased investigation into rat urinary metabolit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total flavone of Epimedium〔J〕.Mol Biosystems,2008;4(8):85561.

19 Yan SK,Wu B,Lin ZY,et al.Metab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ging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antiaging effects of total flavones of epimedium〔J〕. Mol Biosystems,2009;5(10):120413.

20 Franceschi C,Bonafè M,Valensin S,et al.Inflammaging.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immunosenescence〔J〕. Ann N Y Acad Sci,2000;908(2):24454.

21 Martinis DM,Franceschi C,Monti D,et al.Inflammageing and lifelong antigenic load as major determinants of ageing rate and longevity〔J〕. FEBS Lett,2005;10(12):20359.

22 Franceschi C,Valensin S,Lescai F,et al.Neuroinflamma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Alzheimer's disease:the search for a proinflammatory phenotype〔J〕.Aging(Milano),2001;3(1):16370.

23 夏世金,沈自尹,俞卓伟,等.炎性衰老机制与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25958.

24 夏世金,沈自尹,董竞成,等.老年大鼠海马炎性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及羊藿苷对其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8;14(6):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