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1
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一组契约,其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特征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而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履行机制和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契约 失衡
企业社会责任的“契约本质”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投入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有效率的“契约联合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还包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以及社区和公众投入的经营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的主体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契约的缔约方,他们通过一系列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将资源投入到企业这一“契约联合体”中进行优化配置并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契约各方将依据契约的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享受相应的权利。所以,企业契约理论将企业的本质为一种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契约载体”,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生产”和“交易”行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即企业必须履行契约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20世纪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企业对股东所负的责任,也包括企业对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负的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生态环境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当上述利益相关者将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投入到企业进行配置的时候,他们便与企业形成了契约关系,企业成为这些契约关系形成的一个联结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期望通过企业的行为使自己的利益目标得到实现,这被称为契约缔结方的“契约要求权”。“契约要求权”的存在使得企业行为必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做出反应,即按照公平互利原则执行契约―这就是企业各种社会责任的雏形。
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契约,是企业复杂契约系统中的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种“契约责任”。当企业的本质被定义为“契约联合体”时,企业社会责任也就随之出现,它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必然产物,其内容和存在形式都是通过一系列契约来规定的。
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被定义为“契约本质”,企业行为实际上成为复杂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即企业应当通过自身的行为均衡地对待所负的社会责任,从而均衡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企业总是会在所负的社会责任中有所偏重和取舍,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
(一)重经济责任,轻其它社会责任
卡罗尔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概括为四个部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由此形成了底部是经济责任,然后是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最高处是慈善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虽然卡罗尔强调了企业所负的这四重责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相互叠加的,但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可避免地存在重视经济责任,轻视甚至排斥其它社会责任的现象。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短期内经济成本的增加,而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要在长远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在经济责任目标的驱使下,企业自然会轻视经济责任之外的其它社会责任,尤其是当经济责任与其它社会责任相冲突时,企业会拒绝承担其它社会责任。企业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关系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关系在企业的实践行为中有诸多表现。
(二)重股东利益,轻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虽然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但是长期以来,财务资本在企业的诸多资本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本越雄厚,其实力就越大。因此,为企业提供了主要财务资本的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对企业拥有绝对权力,从而形成了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股权至上”理念。虽然近几年来,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等非财务性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致使企业在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企业提供上述非财务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权至上”理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股东利益至上的现实并没有真正改变,企业仍然没有做到均衡地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尤其是当股东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冲突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这种失衡关系就表现得越为明显。
从契约理论视角阐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
在企业这组复杂的契约系统中,既包括显性契约,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可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原因。显性契约是一种以明确的书面条款约定缔约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由法律作为强制实施基础的契约。显性契约是基本契约,其内容强调满足利益主体的基本物质利益要求,其存在具有普遍性。显性契约的缔结降低了市场利益主体的交易成本,其履行的基本保障是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力量。隐性契约则是指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条款,主要是缔约方关于未来交易的默契安排。隐性契约无法明确地写入契约是因为契约的签订成本太高,它的存在降低了契约的缔约成本。隐性契约是显性契约的衍生契约,是对显性契约的补充,它的履行主要取决于缔约方的信用。
相对于显性契约而言,隐性契约一方面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即契约的缔约方会由于外界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企业的利益要求权,从而改变契约的履行与否和履行方式;另一方面隐性契约的履行缺乏第三方强制性力量的保障,主要依赖于缔约方的自我约束,即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正因为如此,作为基本契约的显性契约会被企业优先、重点履行,而作为补充契约的隐性契约则往往被企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从而造成契约关系的失衡。
将契约理论与卡罗尔所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相结合,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契约划分为经济责任契约、法律责任契约、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其中,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所缔结的经济责任契约通常是以显性契约的形式存在,契约内容明确约定了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负的经济责任以及企业违约所受到的经济惩罚。但是,由于缔约成本的限制,企业社会责任不可能全部通过显性契约来约定,其中的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则更多的以隐性契约的形式存在,契约内容对企业所负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约定并不明确。由于以显性契约形式存在的经济责任契约明确并且具有强制性,所以经济责任契约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契约中的基本契约,对企业构成了基本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基础地位而优先、重点履行;而伦理责任契约和慈善责任契约则成为补充契约,由于其不确定性和缺乏强制性,对企业构成的是较高层面的责任约束,往往被企业置于次要地位而忽视履行甚至拒绝履行。即使是在经济责任契约内部,由于股东投入的财务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股东在企业中的权利和利益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导致企业不可能均衡地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要求,而是把企业对股东所负的经济责任放在了契约责任的首位。
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导致了靠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约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使企业形成了错误的社会责任观,使企业在其“生产”和“交易”行为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责任、轻其它社会责任;重股东利益、轻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责任目标,但是对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则是不利的。
企业社会责任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履行机制
1.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自我履行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之所以会失衡,其根源在于企业缺乏承担隐性契约所约定的企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即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因此,要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问题,首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的履行隐性契约所约定的社会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自我履行机制,一方面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承担隐性契约所约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企业积极主动的承担这些社会责任不仅可以直接形成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社会声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途径形成社会效益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违约成本,加大对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处罚力度,以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契约。
2.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强制履行机制。企业总是会在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履约与违约之间进行重复博弈,当违约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履约所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就会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失效。所以,自我履行机制对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此时,必须引入外部力量来强制性的约束企业执行契约,这就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的强制履行机制。政府是强制履行机制的执行主体,主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力量来保证契约的履行。
建立完善的强制履行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政府要通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强制企业承担隐性契约中所约定的社会责任,以保护隐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激励、政策倾斜和政策惩罚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和强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3.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社会监督履行机制。社会监督力量虽然不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强制性约束,但可以凭借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参与方式的灵活性等优势改善隐性契约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隐性契约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监督隐性契约被更好地履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履行机制,需要媒体加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宣传报道,需要行业协会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需要非盈利组织等中介机构完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评价,需要审计部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
(二)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
财务共同治理机制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财权能够平等地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隐性契约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既然已经将其专用性资本投入到企业中进行配置,那么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和股东一样获得相应的财权,即参与企业的财权配置。通过企业的财务共同治理机制,使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企业治理中来,并将企业的财权适当地分割给他们,让其享有一定的财务收益分配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以有效地保障自身利益目标的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克服企业社会责任失衡问题。
构建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即无论是显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还是隐性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从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企业进行“生产”和“交易”行为的目标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累计投票制度、表决权行使制度和股东诉讼制度抑制大股东在企业中的财务决策权,另一方面通过在董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如建立员工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政府代表董事制度等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即通过在企业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实施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J].载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2
第一、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是深入研究和应用ISO 26000的又一重要成果。ISO 26000后不久,中国铝业公司就开展ISO 26000在企业的应用研究,对其具体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其相关原则和内容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辩证分析,形成了一整套对策与建议,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也为中国企业应对和应用ISO 26000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中国铝业公司从2011年开始,就依据ISO 26000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极大提高了报告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开创了中央企业依据ISO 26000系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先例。
在此基础上,中国铝业公司适时出台社会责任管理模块,从清理职能入手,再造工作流程,把ISO 26000融入企业管理体系,充分表明中铝公司在理解、掌握和应用ISO 26000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是简化ISO 26000的有益尝试。ISO 26000共10个组成部分,中文版就长达100多页10万多字。在其制定过程中,已有不少国家和代表提出ISO 26000文本过长、重复重叠过多、不易于理解和操作等指责和非议。大量研究表明,ISO 26000存在内容的复杂性、内在逻辑的冲突性等诸多局限。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其核心思想、基本逻辑、关键内容、具体要求和重点方法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化和再开发,根据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客观实际,设计和构架社会责任标准的框架体系及各项内容。
中国铝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块在保留ISO 26000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吸收其精髓,化繁为简,较好实现了对ISO 26000的二次开发。一方面,管理模块摒弃了ISO 26000中占绝大篇幅的背景介绍、问题描述、知识集成的内容,形成了逻辑化、结构化、图示化的社会责任管理指南,让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掌握和操作。另一方面,管理模块直接切入核心内容,从结构简图、运行示意图、利益相关方、管理关联方、理念体系、规划目标、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构建了社会责任管理的框架体系。整个体系,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件公式,也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操作。
第三、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是对ISO 26000的灵活运用。模块以管理体系为核心,突出公司治理、员工权益、环境保护、公平运营、社区支持五大社会责任主题,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使管理体系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贴近企业的实际。
不难看出,与ISO 26000比较,中国铝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块没有体现人权和消费者问题的主题,这不是刻意地回避,而是对ISO 26000的辩证理解和升华。如在ISO 26000人权主题中极为重要的“避免同谋”议题,管理模块将其上升到“公司治理”层面,从制度上消除可能侵犯人权的现象。在“消费者问题”上,管理模块将公正、公平的合同实践、健康和安全、服务与争议处理、隐私保护、教育和意识等议题纳入“公平运营”主题,既避免了ISO 26000就消费者问题谈消费者问题的缺陷,又扩大了公司公平运营的范围,将与消费者有关的议题作为公司运营实践组成部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完全符合ISO 26000对其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要求,更是对ISO 26000的灵活而切合实际的应用。
第四、中国铝业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模块,进一步深化了社会责任融入的流程和保障体系。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是如何将社会责任融入组织的治理、制度和程序,这是ISO 26000的重要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管理模块结合社会责任主题,将责任主体落实到公司各个部门、业务板块和企业实体,对其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责任指标对其行动进行考量,将社会责任管理具体到公司各个层面、各项活动,分工明确、任务明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同时,通过设立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体系上进行指导、评价,通过社会责任发展规划、指南、管理办法等近10项政策,在制度上予以保障,通过验收、评比、绩效考核等方式,对各部门、业务板块和企业实体的社会责任工作进行考评。这些不仅使ISO 26000的流程和方法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而且极大丰富了其内涵和做法。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3
执行力――这是传化集团品牌文化部部长杨传生着重强调的一个词。
“传化认为,对于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讲,是否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7月15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杨传生说。
追求共性平台上的个性化探索
《WTO经济导刊》:传化集团是中国知名的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作为传化集团的品牌文化部,日常的工作有哪些?
杨传生:传化集团一直奉行“文化统领一切”的原则,强调文化先行。集团早在1997年就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职能管理部门,就是目前的品牌文化部。
品牌文化部的使命为“通过组织协同,促进传化品牌资产的积累和员工凝聚力的提升” ,定位为“集团品牌战略的管理者;集团新闻中心及企业文化的宣导者”。我们的日常工作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品牌管理。具体包括品牌规划、VI项目设计管理、媒体关系管理、品牌传播活动策划等;一块为文化管理和企业媒体管理。包括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与宣导、企业文化活动的引导和管理、企业内刊、网站等企业媒体的运行和管理。
《WTO经济导刊》:在之前我们撰写“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案例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传化集团的社会责任工作主要是品牌文化部在负责,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传生:传化集团主张各企业根据产业特性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实现共性平台上的个性化探索,真正实现文化落地。因此,传化集团根据企业多元化产业的特性,由集团品牌文化部来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然后又在每个企业设置了企业文化归属部门和文化专员。
《WTO经济导刊》:现在很多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很多企业还设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官员,就是我们所说的CRO(首席责任官)。传化集团今后是否会考虑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
杨传生:传化认为,对于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讲,是否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传化着重强调构建和谐企业生态
《WTO经济导刊》: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提交了《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提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想了解的是,传化到底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杨传生: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既体现在依法纳税、诚信经营、提供就业、回馈社会等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奉献上,也体现在企业家的精神追求、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文化建设、知识财富的积累等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奉献上。
从更深层次看,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平衡企业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发展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营企业融入时代大趋势中的发展之道。
《WTO经济导刊》:那么,传化集团的社会责任包含哪些方面呢?
杨传生:传化集团的社会责任着重在于构建和谐企业生态,在思想意识上形成并强调“三个统一四个措施”。
“三个统一”即强调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三者相统一;强调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强调国家、社会、股东、员工的利益相统一。
“四个措施”即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企业与员工的连接以感情为纽带;企业以愿景激励维系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企业以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为主。
传化农业带动就业人口约一万人
《WTO经济导刊》:传化集团近年来开展了哪些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传生:传化从创业之初起就在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扶贫、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就业、支持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为顾客系统解决方案、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WTO经济导刊》:在进行社会责任实践的过程中,传化集团有怎样的标准?
杨传生:传化在诸多社会责任实践中,最为核心的依然是其作为企业本身的思考,即如何致力于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选择产业时,传化遵循“国家需要、社会支持,企业有能力”的原则。这样的价值观慢慢成为员工的共识后,企业和员工便形成了事业共同体。
《WTO经济导刊》:能举例子说明吗?
杨传生:比如传化农业。这是一般企业不敢也不愿去涉足的领域,因为没钱赚。传化去年有140多亿元的销售,20多亿元的利润,可我们干了八年的农业只有几百万元的利润。但自始至终,传化要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作贡献的决心没有变。到目前,传化的种苗栽培技术和高档花卉培育技术已经做到了全国领先。截止2008年,尽管所获利润不多,但传化农业累计向社会提供了2.2亿株种苗,970万盆高档花卉,培训和售后服务农民29800人次,带动就业人口约10000人,直接带动产值26.7亿元,累计间接带动农业产值近百亿元。
从事社会责任工作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杨传生:传化一直强调的是,从事社会责任工作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用传化人的要求就是八个字“人格、品德、智慧、意志”。
其次,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企业人和社会人。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是文化人,但前提是你是一个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认同企业,了解社会主流,并对自己企业有很深刻的理解。
第三,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因为你要去传播,不表达不沟通不行。
第四,战略理解和执行能力。对于集团的战略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并能将这种理解落实执行在具体的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脱离企业实际。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说到沟通,事实上,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需要与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您及您的部门是如何与其他利益相关方面进行沟通的?
杨传生:在传化,每一位员工都是传化文化的实践者与传播者,上至公司董事长,下到每一位干部骨干和操作工人。为此,公司结合培训体系,从员工第一天进入传化开始,就会安排系统的文化集训,同时通过工作接触、形式多样的活动、不同的宣传载体深刻员工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4
考察企业社会责任重在行动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企业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都积极地做出了反应,并采取了捐款、捐物、组织救灾援助队伍亲临灾区参与救助、发起募捐活动等方式表达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表达上,中国的国内企业在反应和行动速度上要高于那些在华的外资企业,几乎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很多国内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对灾区进行了捐赠。这其中,包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日常公众的消费生活中屡遭指责的国有企业,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电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烟草总公司等等,不仅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而且捐赠的数额都在1000万元或以上;而那些在成长中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毫不逊色,中国饮料业巨子罐装王老吉1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单笔最高捐款,而吉利、蒙牛、李宁和安踏等也都积极表现了民族品牌的爱心精神;更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目前两岸存在着什么样的分歧,台塑集团、富士康和大润发等台湾名企也纷纷捐款,且数目都较大,中国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虽然没有丰厚的利润,但是也都纷纷组织企业和员工积极捐赠,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这些企业都在危机关头,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了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市场上有很多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跨国公司,在捐赠的反应速度上显得较为迟缓,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内,只有少数的跨国公司积极地对地震灾区进行了捐赠,典型的如三星、韩国SK集团、印尼金光集团、汇丰银行等。而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的收益丰厚,但是捐赠的金额与其营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却不匹配。据悉,跨国公司在华捐赠都需要逐级向总部报批,程序比较多,数目达到一定额度,还需要董事会开会决定,这一方面说明,跨国公司由于其组织管理结构的复杂性,在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面显得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地震灾害并没有被快速地列入到他们社会责任的重要事件当中去。这直接带来的结果便是跨国公司遭到了来自中国网友的口诛笔伐,甚至被中国公众冠以捐赠“铁公鸡”的帽子,这与很多跨国公司很早就将公益慈善事业纳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以及一贯张扬“企业公民”形象的做法差距甚大。
当然,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这直接导致其在灾难面前履行社会责任的路线和方式。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会去关注企业商业运作的逻辑体系,因此,反应是否快,捐赠的金额与企业的规模是否相称都是他们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在本次地震灾情中的积极行动表示出了较高的信赖度和支持度,而跨国公司的表现将可能导致消费者各种复杂的心情和质疑。尽管很多跨国公司也在积极追加捐赠,或者有一些跨国公司表示自己捐赠了但是没有被公布导致引起了公众的误解,但是如何更好地去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价值,以及履行本地化的社会责任,依然是值得跨国公司思考的问题。
企业呼唤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作为企业,在捐出善款的同时,也必定希望其社会责任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缺乏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同时,对于企业是不是兑现了其承诺的社会责任,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就会出现一些企业捐赠后信息未被了解,以及一些企业承诺未兑现的问题。国外对于企业捐赠行为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信息相对就比较透明,而信息的全面对于公众评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会更加准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会有积极的意义。
而社会责任的评价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进行,第一个维度是内部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和对员工负责,因此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转让企业股东利益得到回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福利待遇都是内部责任的表现;第二个维度是客户责任,即企业必须保证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第三个维度是法定责任,就是企业必须照章纳税,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经济体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个维度是公共责任,企业发展占据了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同时获得了商业利益,就需要回报社会,对社会空间和社会价值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规模越大,对社会公众生活影响越大的企业公共责任就越大。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几个维度必须兼顾起来。
企业表达社会责任需更加理性
企业必须在意识上和理念上对社会责任有深度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较好地表达社会责任。
首先,社会责任对于一个企业是一种道德资本,因此,培育、应用和管理好道德资本,是企业获取更大效益和更多利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企业应该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取向上将道德资本纳入范围。
其次,企业要理解当地市场的文化,必须融入整体的社会价值体系中,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很多跨国企业虽然在战略上重视社会责任,在全球其他国家也是社会责任的典范,但是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不了解,反应迟缓就直接导致其遭遇到尴尬,因为社会公众看待的是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及时的、实际的行为和反应。
再次,企业要能够对突发事件到来建立社会责任应急预案。或者企业可以建立社会责任公益基金,在面对类似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公益基金快速反应。
第四,表达社会责任要把握社会公众的情感,并要考虑公众的感受。比如,地震灾情这种突发事件是容不得企业去计较得失,计算回报的,公众是从情感利益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行为,因此,企业必须了解公众的感受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当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责任,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危害时,他们则会采取批评、罚款甚至将企业解体等负强化手段,以使企业反思其行为,直至消除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履行责任。
(三)公平理论
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产出和投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投入比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评价结果是否合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横向比较如下式所示,只有当下式成立时,企业才会认为公平产出(本企)投入(本企)=产出(他企)投入(他企)。
当感觉本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产出投入比小于其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时,本企业就会认为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自己的产出或者减少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投入,也可能会要求减少别人的产出或者增加其投入,以使两边趋于相等。当等式左边大于右边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纵向比较与此类似,当现在的产出投入比大于先前的产出投入比时,则会继续增加投入;反之亦然。实际操作当中一般是增加或减少自身投入。
上面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内外部作用下的企业需要、利益的博弈和比较三个方面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励的过程得到的。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
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
第一,股东和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只有从上到下树立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提高对责任竞争力重要性的理解,并将其植根到企业文化和日常事务当中,营造强烈的社会责任氛围,才能保障其长期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股东和管理者要推动自身和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股东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护其合法权益,生产良心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做好基本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责任产出信心,抛除侥幸心理。正确理解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四,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信息理解的主观性的存在,加上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企业应从自身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责任盈利能力,提高责任产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公平。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员工、社区、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
第一,积极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首先要引导好股东和管理者需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自身需要反应到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以合力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监督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行业年会,新闻报刊等方式全面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并做到公开公正,令人信服。
第三,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部门要及时适当的调节对各种企业支持的,增加对公共物品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的投资,而不能导致差距过大。
结语
2011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承担的,只有整个社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在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和相互之间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环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林.组织行为学与人事心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社会责任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标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国沪深两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总监史多丽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未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将逐步扩大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推动沪市全体上市公司践行社会责任。但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2011年4月29日,双汇发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广受关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舆论为之哗然,这严重背离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第二,我国已有的规章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未进行规范。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具备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例如,陈国辉(2007)认为企业对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处于“只求近似”的情况。而且,国内研究者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的规范类论文很少,例如,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无偏性、充分披露等六个特征,但他们并未阐明这六个特征的逻辑推理过程。陈政(2007)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够真实、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样本仅有2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
(2)企业界的观点。企业界并不是简单地采用学术界或者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组织的某一观点,而是有各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独特的理解。在企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的观点,该公司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评价为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者。该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达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个质量要求。
2.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研究回顾
(1)学术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观点。Estes(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共包括20项内容:相关性、无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层次;及时性、可鉴证性、独立性、完整性、可审验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层次;重要性、本土性、谨慎性、可接受性、稳健性、一致性、数量性、货币化、配比性、尊重媒体等是第三层次。Estes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所以他的分类的逻辑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审核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包容性等11个特点。Lamberton提出观点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分出具体的层次。
(2)非政府组织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全球报告发起者(GRI)与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观点。全球报告发起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时性、精确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项内容。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应性三个原则。
(3)会计师事务所的观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所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具有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实质性、包容性、可比性、时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个特点。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标准目前并没有形成公认的观点,而且在逻辑上、层次上也不够明确。通过对上述不同观点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视最多,七类不同的标准都予以赞同,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正面、负面信息都能够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视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视的;清晰性标准有六类不同的标准赞同;及时性标准有五类标准赞同;精确性标准有四类标准赞同;可靠性、相关性、无偏性共有三类标准赞同;重要性、回应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审核性共有两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仅有一类标准赞同。充分披露与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企业披露过多的冗余信息可能会削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搜寻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笔者不赞同充分披露这个信息质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类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没有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的不同特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目标等进行分层次的分析,笔者所构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
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分类与质量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既包括会计信息又包括非会计信息,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的界定,既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固有的特点,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下面,简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推理过程,基本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1.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无法用于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但是,这些质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了除会计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据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观点,“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尽管属于非财务信息,但是如果有规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业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认为社会责任信息不属于财务信息或者会计信息的范畴。此外,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企业年度报告单独;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从2011年1月1日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独立于年度报告单独披露。因此,基本会计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无法约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需要进行单独的探讨。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有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为主。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环境设备的支出、捐赠金额、排污费、雇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排污权(无形资产),这些都属于会计信息的范围。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之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包括: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体系、行动规划、控制手段、机构设置等)、捐赠的对象、社区服务的内容、供应商的企业社会责任审核、对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人力资源认证、安全认证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这种复杂性,笔者在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内容,例如,一般性的约束条件、首要信息质量、次要信息质量等。
3.非会计信息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所具有的特点
(1)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不同。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以财务报告内的定量数据为主;而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内容为主。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具有优先满足次序。对于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要考虑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则不能单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资者的个人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集体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资者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对于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承担多少,未必能够作出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投资者不够老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在非会计类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的设置上,考虑了针对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回应性”是企业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例如,双汇发展(000895)要对“瘦肉精”事件作出“回应”,但是,企业没有这样做,当然导致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可比性”是通过不同年度和不同企业的对比,要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业绩是改进还是退化。
4.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是否有逻辑关系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把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作为次要质量特征,但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之间缺乏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也就是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都考虑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间的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笔者也赞成首要质量与次要质量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内容
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和考量我国的制度背景,笔者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第二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第三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约束条件;第四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第五层次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是对首要质量特征的解释,包括针对性、全面性、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鉴证性、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11个次要质量特征,以上五个层次共18个质量特征。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控股股东、分散投资者)、社区居民、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企业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点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决定了董事会的投票权,因此控股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处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资者。与控股股东的地位不同,广大的分散投资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但他们也需要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例如,按照欧洲联盟的碳减排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将纳入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这对于国内航空公司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这类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处置了问题,都必须在恰当的时间对碳减排情况进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资者进行是否抛售股票的决策。
(3)社区居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边区域就是社区,社区问题在我国往往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有可能影响周边居民的是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粉尘、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区居民。
(4)消费者。“达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费者的事件不断出现,企业刻意隐瞒某些对消费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国家检测标准之内的信息,使消费者蒙受损失。
(5)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尽管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执法权,但是,作为志愿者,其影响力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向政府部门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企业施加影响。我国比较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自然之友”、“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办事处”等。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是必然的,例如,企业的生产安全问题、是否欠薪、是否有职业发展规划等等。当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要求中,对雇员责任的披露要求是较为细致的。
(7)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如果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虽然苹果公司声称“无论苹果产品是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然而,事实情况是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出现的社会责任问题非常多,例如,供应商之一的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触摸屏,该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触摸屏,但正己烷会引起员工的神经损伤,多名工人患上职业病,但赔偿金额仅有不到十万元。苹果公司的另一个供应商富士康则发生了多起员工跳楼事件。由此可见,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将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关注的内容之一,企业有责任取消不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的订单。当然,反过来说,供应商也可以不给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良的企业供应产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债权人、被赞助的单位、接受捐赠的对象等。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魏家福认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有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债权人是较为重要的成员,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还款记录以及诚信情况。再例如,被赞助的单位要考虑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违反企业社会责任而赚钱的行为,否则可以拒绝接受捐助。
(9)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关心企业员工的安全事故率与赔偿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纳税情况等。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2.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关注的信息的种类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资者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该公司;环保主义者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决定是否要检查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或者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是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者当中,要特别强调分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是董事会成员,拥有信息优势,分散投资者则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当然,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不投资企业的股票,但是,同样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情权。例如,社区居民有权了解企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了解企业的纳税、环保等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要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从国际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并不存在一种信息对另一种信息的取代情况。
3.一般性的约束条件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表述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等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专业术语要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过于复杂的句式使读者要仔细推敲;而过于简单且表达含糊的句式则会让使用者陷入难以理解的状态,例如,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部分企业在职工权益方面,仅简单表述为“本公司有完善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薪酬体系”,但具体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对于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说,是一种信号传递行为,如果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则不满足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个中小规模的企业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软件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对中小企业所带来的往往是压力,而非信号传递行为所带来的动力。
(3)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冗余信息,将使得报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应当考虑提供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重点关注的信息,而非提供过多的、并不受到重视的信息。例如,企业热衷使用各种照片的现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4.首要信息质量特征与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首要信息质量包括回应性、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四个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质量特征用来解释不同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
(1)回应性。回应性是指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中任何一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企业都应当进行回应。例如,员工对生产安全方面的质疑,企业应当进行具体说明,包括安全设备的种类、金额,企业在该方面的制度规范等等;再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对企业的污染问题提出的质疑,企业应当披露环境保护设备的种类、支出的金额、制度规范、耗费的水力和电力等。回应性由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构成:
①针对性。针对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说明,尤其是对主要矛盾要有针对性地回应,但不能忽略对次要矛盾的关注。在《矛盾论》中指出,要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针对性就是要对社会责任问题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转化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既应该包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也应该包括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失误。例如,前述的双汇发展(000895)就没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不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信息,都应当公允披露。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真实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保证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已经有30家上市公司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对增进可靠性是有益的。当然,如果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将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要在权衡其利弊得失的情况下确定是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可靠性包括下面三个次要的信息质量特征。
①反映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真实的,不存在虚假的、引起歧义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称为无偏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者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提出任何的倾向性,例如,对员工利益比较重视,披露较多,而环境保护信息披露较少等等。
③可鉴证性。可鉴证性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请独立第三方进行鉴证。可鉴证性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将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可比性包括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两个次要信息质量特征。
①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个企业在连续几个不同年度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执行情况的比较,可以使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认识。同一企业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较,在我国还存在着时间短的问题,因为201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个别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年度较多之外,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仅涉及2~3个年度。该次要质量特征将在年份较多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报告使用者可以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差异。目前,我国的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都是按照环境保护、社区、雇员、中小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来逐渐展开的,虽然在不同的内容方面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报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之间比较差异。
(4)相关性。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包括及时性、数量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四个次要的质量特征。
①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达到“在信息失效之前传递给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观判断的问题,尽快地披露则是必要的。例如,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捐赠问题,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万科董事长王石因为“慈善负担论”和“万科员工限捐10元”而被网友质疑,王石的观点抛出之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场反应的一个例子。
②数量性。数量性是指社会责任信息应当更多地强调货币和数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投资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更加重视以数量的、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责任信息,而对于描述性信息则重视程度很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活动时,应当对可以量化的内容数量化,以增加决策有用性。
③预测价值。预测价值是指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测试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还是碳排放负债,并提前作出恰当的市场反应,这就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预测价值。
④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修正以前的判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会有进步或者退步,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新信息的出现而对以前的判断作出修正。例如:在“万科王石”事件发生后,万科A股股价连续几个交易日下跌就是投资者作出的第一次“反馈”。之后,王石宣布万科集团在3~5年内出资不低于1个亿参与地震灾区灾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而且是纯公益性质的支出,此后,股价止跌反弹,这是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出的第二次“反馈”。这说明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要注意反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