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创新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1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概念模型
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的转型促使管理的改革和转变,其中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更被视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它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解构、管理制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非技术因素的企业管理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抓住机遇,掌握优良的管理创新方法是保证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定义,它是指企业根据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企业自身生产与经营的需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背景下创建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又可以细化为管理理念创新、模式机制创新、运作过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制度方式创新等类别。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层创新的有力结合,它的核心是制度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1.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Ray Stata提出了双核心创新理论,即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他还首次提出了公司管理创新模式,认为管理者组织学习的速度是唯一的竞争优势,是公司取得竞争力的基石。在我国最早由芮明杰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提出了管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管理创新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既是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利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方位管理,也是一种全新的各个具体资源整合利用以及目标工作制定等相关方面的细节管理。
2.企业管理创新的定义要素
为了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我们概括出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各种要素:①管理组织者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本体;②企业需要及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是管理创新的动机来源;③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是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高效地整合资源及利用是企业管理者创新的间接目的;⑤引进国内外新的管理思路、企业文化、运营方式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⑥公司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持久的活动;⑦企业管理创新的系统性、方向性、敏锐度、市场性、创造性和把握度;⑧企业管理创新的竞争性、冒险性、动态性、合理性、效益性。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定者对参与者和生产者施加的相关影响的能力,调动公司系统中的工作人员的积极力和协调执行力,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管理者制定的目标[3]。该企业创新管理包含了四层含义:①管理创新的前提假设、依据和基本观念是管理创新的基础;②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公司运营上的战略方式是管理创新的手段;③促使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地工作是管理创新的任务;④实现公司制定的利润目标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良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对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在经济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建立管理创新的新概念模型是研究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提出管理概念模型和发掘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两项任务。其中,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结合了西方普适性管理经验及新时期我国转型背景的特殊情况所产生的。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由企业管理管理思想初衷分析、企业管理创新形式分析、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者人格分析、企业任务管理创新及企业管理创新方案组成,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首先,这种创新概念模型应该遵循传统管理理论并结合了国内外经验方法。其中,管理者的理性一词不仅仅是人所蕴含的能力和遵循的道理规则,更是使用传统行为作为解释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其次,由以往的管理经验得到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虽然依据传统的管理理论,但只有把传统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人们认同其管理概念方法。因此,这种管理模型须通过跟踪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工作才能证明,即新时期社会转型下公司企业管理创新方式方法的发掘,即把经验管理模型的传统理性与现实结合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概念模型为企业发现管理创新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方法。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管理创新则是企业创新的基石,企业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背景,研究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并运用到企业的创新管理中去,才能把握创新的趋势,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STATA,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63,Sring.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2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话语体系建设。一是话题。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不能仅仅重复西方学界的问题,轻视和无视自己的问题。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性。二是话语内容。要改变研究中“肌无力”的状况,必须提高话语内容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在话语内容的研究中,应当防止从“哲学话语”走向“话语哲学”。三是话语表达方式。要增强理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必须把理说深说透。四是话语中的“术语”。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范畴的创新,即“术语的革命”。术语革命大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形成新的概念、范畴,二是改造原有的概念、范畴。无论是提出新概念还是改造旧概念,都是理论探索的结晶,而不是“概念游戏”的结果。
[关键词]
话语体系;肌无力;术语革命;概念游戏
推进哲学创新,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则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虽然话语体系建设不等于话语翻新,但话语体系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尤其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话语是思想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的发展状况;话语也是思想发展的一种记录仪,可以记录不同时期社会思想发展的轨迹。透过话语体系,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哲学的实际内容和理论形象,可以看到它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影响;自然,透过话语体系,也可以看到哲学的创新程度。话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就在于它对研究以及宣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学界“说什么”、“怎么说”,直接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和具体进路,同时营造了一种学术氛围,起着“在场者”的作用。一旦形成某种话语格局,也就形成某种思维方式,进而形成某种“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对于研究来说举足轻重,它基本设定了研究的舞台与界限,要想调整乃至突破这样的“范式”,往往需要调整和改变话语体系。不仅如此,一定时期的理论话语又总是带有某种评判功能,特别是主流话语更为明显;与这种评判功能相伴随的是话语权。哪种话语能占主流,哪种话语就可充分行使这样的功能,就可获得充分的“话语权”。具有话语权的哲学,无疑是主导哲学走向并能发挥实际社会影响的哲学。就此而言,掌握哲学的主导权,就必须掌握哲学的话语权。诚如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不简单地等同于言语。“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5页)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话语的变化说到底是思想、理论的变化,话语体系的建设说到底是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语言或话语虽然本身没有独立性,反映的是思想,但它又直接影响着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以致影响到一种思想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因此,对于一种哲学来说,话语既是其理论活动的结果,又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何加强这样的建设?重要的是应对话语体系中这样一些方面给以高度关注:
1.话题
话题可以吸引理论研究的注意力,引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可以打开理论视野,拓展理论空间;可以通过研究重点的引导,发展和深化原有的理论。在其研究过程中,话题的变化往往会对原有的研究格局形成重大冲击,以致引起研究方式和研究结果的重大变化。创新就是从问题开始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应当直面现实,恰当地提出和提炼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不能仅仅重复西方学界的问题,轻视和无视自己的问题;更不能仅仅用西方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问题。跟着别人的话题跑,有可能转移我们的视线,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也有可能遮蔽问题尤其是中国问题的真实性质,造成问题的误疹误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别人的问题出发,极有可能是从别人的理论假设出发,这无疑会妨碍我们自己的研究。这不是要回避和轻视别人提出的问题,而是旨在强调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应当有所筛选、有所甄别,切忌鹦鹉学舌,忘却自我。因此,研究中一定要找准我们的议题,谈论中一定要找准我们的话题,充分发挥好话题对话语的引导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尤其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话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能不能发展、创新,关键在于能否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各种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分析和回答。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的攻坚期,各种矛盾、问题日益暴露并日趋复杂,这既考验着我们的治理能力,也考验着我们的哲学智慧。哲学无疑应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许多问题可能构成理论上的严峻挑战,然而这也恰好是理论创新的大好时机。当年马克思就曾对逃避现实、回避问题的德国哲学给以辛辣的讽刺,认为它是“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这样的研究状况确实应当注意防范和避免。
2.话语内容
在一些重要社会现象和重大问题上能够提出新的理念、观点和办法,这是哲学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言而无物的“新潮”追逐,表面上看很“新”,实际上并不能称之为“新”。诚如所说:“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要改变这种“苍白无力”和“肌无力”的状况,理论话语确实需要改变,这就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话、实话不是轻易能够讲出的,而是通过深入研究、思考形成的。为此,要不断提高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准,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结合新的发展实践,作出新的阐释,以丰富、深化和发展原有的理论,使其更富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明显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对实践创新的新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理论创新的成果,同时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加以探索,作出新的思考和回答。最为根本的的还是要聚焦于中国的发展现实,即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给以高度关注。如对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强调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同时还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高度来讲清中国道路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以及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道路,而且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规律与道路关系问题的认识。又如对中国经验,不能仅仅停留于经验的描述,应当从“描述”进到提炼、概括,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这种上升过程,既可以深化对经验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社会历史理论,像中国经验中许多发展理念经过提炼完全可以进入到的社会历史理论之中。总的说来,通过这样的研究和讲述,其效果是双重的:既能够对中国的发展作出深刻的解析和阐释,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又能充分展示哲学的理论魅力和话语魅力。在话语内容的研究中,应当注意防止的一种倾向是:从哲学话语走向话语哲学。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界开始重新发现了马克思文本中的许多话语,从国外的著述中引来了不少新的话语,一些学者也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话语,话语景观可谓“蔚为大观”。应当说,这些话语的提出,对于扩展理论视野、推动理论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是非常重要而有益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话语本身,而不能对其作出实质性的理解,不能在理论上给以实质性的推进,那就很容易陷入“话语哲学”。要防止从哲学话语蜕变为话语哲学,应当把这些话语所提出的问题从深层次上说清楚,这就需要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出场。如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如果仅仅在抽象的哲学话语上来讨论,很难加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用唯物史观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才能给以深刻的诠释和解答;要不然,又会遭到马克思当年在《莱茵报》时期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这也充分说明,重视话语内容的研究是必须的。
3.话语表达方式
如果说话语内容指的是“讲什么”,那么,话语表达方式则指的是“怎么讲”。话语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个纯粹语言形式问题,而实际关涉到话语内容的阐释和理解。探寻合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同样是实现哲学创新的重要环节。要增强理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必须把理说深说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尤其是对一些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主张的阐释和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的解释,一定要论证严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或者只用现有的基本原理作为“公式”一套了事。我们的许多理论著述,往往是千人一面,“平面化”的色彩比较明显,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强。要摆脱这样的境地,理论研究一定要论证到位、话语表达到位,真正做到说理又讲理、入情入理。哲学的创新必须坚守这样的原则和话语表达方式,在论证和表达上下功夫,确实从道理上能够说服人、打动人,让人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增强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在一些重要问题、重要理论观点的说明上,注意前提性的考察、逻辑性的考察、方法论的考察,使其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穿透力。同时在理论的论证和阐述上,要让事实说话、让现实出场,真正让理论切入生活、反映生活,使理论鲜活。鲜活的理论无疑是富有生机活力的理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要推进哲学的研究和创新,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讲好,既能使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又能使哲学走向生活、体现创新。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故事”不乏好的题材,关键是如何讲好。要从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经验入手,讲清中国的发展理念,阐明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价值观。讲清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自我提升、自我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最怕的问题是“有理说不出”,理论上陷于被动。这就强烈呼唤我们的哲学研究应当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有责任向世人、向世界讲清我们的理念和观点。这也恰好是哲学发展和创新的契机与平台。解读中国发展,讲述“中国故事”,同样有一个语言和话语的使用问题。应当肯定,面对今天的全球化,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但是,“国际表达”并不是要用西方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并不是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到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比如,本来是中国自己的创造,非要说成是西方理论运用的结果;本来是中国探索的成功经验,非要说成是西方理论正确性的注解。这是理论自卑的表现。这样的话语依赖路径必须打破,非此就没有理论的正常发展,更无理论上的创新。诚如所说:“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用中国的语言、思维和方法来表述我们的理论观点,这是中国哲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4.话语中的“术语”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哲学创新也不例外。按照列宁的理解,范畴(即术语)是区分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纽结。范畴作为人类认识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得以精确、完善的;范畴同时又是理论发展的阶梯,每一新范畴的出现,都意味着理论认识上的一种进步。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以及哲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范畴的创新,即“术语的革命”。术语革命大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形成新的概念、范畴。这就是在原有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增添新概念,或者用某些新概念来替代原来的旧概念。新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某种新认识、新观点的产生或出现。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总是有一些新概念作为核心要素和理论支撑,其他概念都是围绕这些概念展开并为其服务的。因此,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同上)二是改造原有的概念、范畴。这就是给旧概念、范畴注入新内涵,使其富有新的含义。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对范畴,就其称谓来说,都不是新范畴,但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诠释,又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在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哲学史上,范畴改造的情况尤为突出、普遍,同样的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有其不同的内涵,哲学的发展和创新也往往体现于此。无论是提出新概念还是改造旧概念,都是学术探索的结晶,是思想观点提炼、概括的结果。概念反映的是思想,而非仅仅是词语。任何有生命力的概念和话语都有其现实的基础,而且只有植根于现实土壤,概念和话语才有其思想力量,才能被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因此,话语体系建设决非是词语构造,更不是“概念游戏”,不能将严肃的学术创新蜕变为文字、概念的制造和演绎。术语革命应当是具有实质内容的新概念、新范畴的提出,应能通过这些概念、范畴引领思想、理论的发展。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所提出来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等,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而且导致理论上的不断创新,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发展进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无疑需要对这样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内涵加以深入研究,进而将其理论成果吸纳到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中,以推动其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5年,人民出版社。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数学素养;概念教学;原因;策略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新课标)”,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更新。因而数学知识的发展总是在实践中感到原有概念或结论的不足时,对事物的本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解决现有的困惑,提出更本质的新概念和新结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概念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合理的抽象,数学结论是依据基本概念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相关概念选取得来的。因此,概念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是建立新概念、结论和方法的必由之路。如果否定原有的这些结论,学生就不可能真确领会新概念和结论,就不能把知识有机地联系成为结构。例如,绝对值不等式|x|>m(m>0)和|x|0)的解分别是x>m或x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对数学知识分析?圮综合过程。例如,在讨论绝对值x+1的意义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引入完全平方式和二次根式后,他可以表示成■,通过分类讨论又可得到函数的解析式x+1=x+1(x≥1)-x-1(x
这样就把绝对值、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函数及图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互相转换,发展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提示知识本质的联系,强化知识的体系。而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合理的程度,是人智力的反映,由此可见,加强概念的教学是把学生智能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根据需要对人类获得基本知识过程所作的浓缩加工,它集中、突出地显示了人类获得基本知识的基本规律。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揭示概念的本质呢?一个概念的形成是有其原型模式和历史背景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首先要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将浓缩了的知识点充分稀释。具体来说,对一个概念的教学,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一、背景性教学
新概念的发生:一是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需要;二是原有概念的缺陷。例如,由于在实数集中方程x2+a=0(a>0)无解,于是需要扩大数集;负数的引入,就是计算诸如2-8=?问题的需要,和为了表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发现性教学
从观察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中,抓住主要特征,抽出其本质,后经归纳、类比、联系和推理等探索、猜想可能有的结果,最后利用现有知识深入分析,进行逻辑推理,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概念。如弧度制的引进,角度制单位只有度、分、秒,如一个角是27°18′23″还多那么一点,但不到1″就难以表达了,更主要的是这种角度制度得到的角度不是连续变化的量,而按角的新概念,终边绕始边旋转而成的角的大小是连续变化的,这就和表示方法之间产生了根本的矛盾,如何解决它呢?就引进一种新的度量角的办法,这也为进一步阐明“角的集合与实数R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做了准备,也正在由于这一点,才为任意三角函数的概念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性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是概念的引申、联系、变化。如变化:通过变式加深认识。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是否是函数关系?任意给出一个周长的值为12,因为它的长、宽是不确定的(可能是2、4,也可能是3、3等等),所以对应的面积的值也不是唯一确定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不是周长的函数,这样一个变例,便从反面强调了函数概念中“唯一确定”这一要素。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育的生命力。加强概念教学,还在于它适宜成为组织探索知识的途径。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好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概念形成过程是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的主要过程。总之,数学“源头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费赖登塔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能切身体验、感受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要概念的形成,主要结论的推导和主要方法的思考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链,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类比推理;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114-01
所谓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推断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式的人物,而类比是创新的引路人,所以说类比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往大里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类比。类比过程也是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的具体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类比推理往往学生不够重视,甚至也被老师忽视,有许多学生和老师想通过做了大量的题目,来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成绩,然而,数学问题浩如烟海,考试时很难遇到做过的原题,遇到了新题型或只是稍稍变换一下,就不知所措,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掌握数学思考方法。类比是人们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属性出发,推理正在被研究中的事物的属性,并作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方法。在数学中,类比是发展概念,推导性质定理,运算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索问题、解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数学概念不但是数学思维基础,也是数学思维的结果。初中数学教材有些概念很抽象,讲解时学生不易理解,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搞好概念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就会为他们学习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用类比法引入新概念,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在新概念的提出过程中,运用类比的方法,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类比随处可见,例如:
在概念教学中的“从算式到等式”、“从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从分数到分式”、“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到二次函数”、“从全等三角形到相似三角形”、“从三角形的中位线到梯形的中位线”;“《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到《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等。
在推导性质教学中的“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就是由“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式的值不变”类比得来;“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就是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比得来;等等。
在讲有关运算解法教学中的“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就是由小学的“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运算”类比得出运算法则;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是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得出其解法步骤;等等。
有许多几何证明题也常通过类比得到证明题的方法,例如:
例1:已知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O,OA=1,OB=2,OC=3,求∠AOB的度数?
解:如图将AO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得CEB,即AB旋转到CB,AO旋转到CE,BO转到BE,由题可知AOB≌CEB,
∠AOB=∠CEB,BE=BO=2,CE=AO=1
又∠OBE=90°,O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EO=∠BOE=45°,OE=■=2■=2
又CE=1,OC=3,
OE2+CE2=OC2
∠OEC=90°,
∠BEC=∠BEO+∠OEC=45°+90°=135°,
∠AOB=∠CEB=135°.
例2:已知等边ABC有一点O,OA=1,OB=■,OC=■,求∠AOB的度数?
解:如图将AOB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CEB,即AB旋转到CB,AO旋转到CE,BO转到BE,由题可知AOB≌CEB,
∠AOB=∠CEB,BE=BO=■,CE=AO=1
又∠OBE=60°,OBE是等边三角形,
∠BEO=∠BOE=60°,OE=■,
又CE=1,OC=■,
OE2+CE2=OC2
∠OEC=90°,
∠BEC=∠BEO+∠OEC=60°+90°=150°,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5
放眼全球,产业经济形势一片惨淡。此时,IBM公司却在声势浩大地推出具有全球视野,以关注社稷民生为首要诉求的“智慧的地球”。
作为传统的硬件设备提供商,IBM正在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型。在此期间,“蓝色巨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战略,“智慧的地球”就是继“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和“云计算”等之后的最新观点。
依据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给出的阐述,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所造就的“智慧的地球”,将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是由装备了传感器、芯片、RFID等“数字神经”的物理对象彼此互联所形成的巨大网络,它能够以数字化方式感知客观世界。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大大提升人们对于自己活动的理解,进而增强人们管理控制客观世界的能力,使我们的世界运行得更加智慧。
面对IBM描绘的宏大愿景,有人相信它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道,也有人认为IBM的新思维无助于改善当前困境。另外,还有观点称这是“新瓶装旧酒”,了无新意。
那么,IBM因何在此时推出“智慧的地球”?它对当下的产业经济有何实质性助益?它究竟是新概念,还是对旧提法的重新包装?新旧概念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3月6日,北京亮马河饭店芙蓉厅,《IT时代周刊》和刚参加完“IBM智慧软件2009年策略会”的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Bete F.Demeke先生坐在一起,就上述话题做了一番深层次的交流。
在地球智慧化的过程中,智慧的软件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在IBM公司效力达25年之久,全面负责IBM软件五大品牌大中华区业务的Demeke先生对新概念亦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在他侃侃而谈中,“智慧的地球”的轮廓变得更为清晰。
信息因金融危机而更显重要
《IT时代周刊》金融危机还在四处蔓延,IBM为何选择在此时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个概念?它将在何时实现?
Bete F Demeke这个概念提出来是有一个具体日期。到底该在哪一天公布,可能你我的观点会不一样,但我们都会同意一点,就是现在Web 2.0相关的框架和技术与传统意义的协作技术确实有本质上的不同。
概念选择在哪一天,或在哪一天实现,日期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所代表的能力和达到的目的才最重要。尤其是我们看到现在的产业环境跟过去不同。
在中国,IBM软件通过3大重点策略帮助中国客户成就未来一、聚焦中国行业,为行业定制;二、繁荣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共成长,三、深入区域市场,紧密支持客户。
《IT时代周刊》“智慧的地球”愿景很好,但现在很多企业在裁员、减产和关闭,这个新概念对这些企业有何现买意义々
Bete F Demeke我举一个股市的例子。我们看到现在全球股市确实有一个现象,就是股票交易价值已经达到了最低点,但全球股票的交易量并没有大幅减少,有的在持平。IBM观察到这一点后很自然会想到,人们对于知识、智慧还很需要,还需要收集很多数据,然后从这些如山的数据中进行分析,用数据为基础进行决策,甚至对未来进行预测。
这就是IBM提出新概念的部分初衷,它说明信息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到来而有所减少。有助于客户更有效投入
《IT时代周刊》很多企业在缩减IT支出,而“智慧的地球”却是大家加大对IT设备的投入。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你有何好的建议使得企业们现在就加入到建设“智慧的地球”的行列中来?
Bete F Demeke“智慧的地球”愿景,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并不是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和我们以前提出的其他观点,以及在推进措施手段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现状要求这些客户投一笔钱,投入到行业解决方案的架构当中去,但是这个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收入、回报都是非常可观的。同时,IBM提出解决方案之后,把客户的智慧整合在一起,就能够帮助它们更有效投入。
另外,业务合作伙伴可以跟IBM协作来交付这些协作方案。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技术上的提升,以及业务领域的拓展。
“智慧的地球”是适应多个行业的。IBM正在为“智慧的地球”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我们每年都在研发领域投入60亿美元,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与“智慧的地球”直接相关的项目和技术中。企业可以从这些最新的研发成果中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企业投入与回报的性价比更高。
Bete F.Demeke
Bete F.Deme ke先生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
社会创新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知识产权;企业家;品牌;规模经济;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新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发展速度快、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将会使其最终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低。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创新,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
科斯定理表明产权明晰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形成人们的创新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首先,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知识发明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排他的独占权,使知识发明人通过经营其独占资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促使他继续发明创造,形成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可充分使资产流动,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在相关产业的应用,激励各产业自主创新。我国的“搜狐”、“方正”和许多影视集团等企业就是在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下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激励奠定基础。
(一)提高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很多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常常导致企业原创内容被其他企业或个人无偿利用,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以至于企业缺乏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动力。企业应该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新为主的企业精神。国家需要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体系
1.立法。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很欠缺,如对服务行业的产权问题、文化产业与高科技集合的新业态产权问题等还没有涉及,立法进程远远落后于实践需要。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需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形成以基础产权保护法为主、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并不断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的保障体系。如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建立有关行为规范、服务产权保护、执行渠道与方式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保护各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
2.完善管理体制。我国应具有上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事务,并根据产业发展及时研究新的保护方案,为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及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文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有责任的管理人员,重视对知识产权实行科学管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大效益。
3.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平台包括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将形成专业化、资源共享的信息网,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信息。交易平台是将知识产权市场化,使得资产流动和交易。交易平台不仅能激励产权所有人不断创新,也使利用该创新成果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该企业的创新意识,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链。服务平台将培养一批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人和律师,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方便。
二、企业家激励与创新概念
(一)建立人才市场体系
1.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文化企业一方面要着重吸纳有创意的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培养他们成为企业家后备军;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类似于“项目竞标”的方式让有创意的工作人员参与某一项目创新概念的构思,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创新概念,企业最终对符合项目需要的创新概念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一个项目由指定工作人员完成的缺乏激励、缺少效率的模式,不仅能够发掘更多的创意人才,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2.建立与社会人才市场相衔接的平台。国家可以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并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国内外的人才信息并帮助文化企业引进人才。中介机构还可以对企业所需要的一些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文化企业自身也可以和设置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广泛吸纳专业人才。
(二)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
1.企业家控制权的激励。对企业家而言,控制权非常重要。首先,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家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控制权可以满足企业家控制他人、处于负责地位的需要。再次,控制权使企业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多的自由满足其创造力的完美展现。文化企业应给予企业家一定的控制权,促使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形成创新概念。
2.企业家薪酬激励。文化企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购股权计划、效益奖金、年薪制度等收入制度模式,将企业家的个人收入更大程度地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稳定人心,激励企业家的能动性,促进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打造精英团队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发展,只凭借单个的企业家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以企业家为首,上下一心、勇往直前的精英团队。企业家要凭借自己的领导魅力和工作精神,将大批有才能的创新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共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打造出精英团队。
三、品牌建立与创新链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在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培育的,它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诸如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人才战略设计等各个方面,品牌建立的过程即产业创新链的形成过程。创新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是科技与创意进行整合,其次是经过商业模式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品牌内涵
品牌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文化,因为品牌中包括产品的品质、性能、满足效用的程度等。当企业建立品牌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品牌中,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以此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品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品牌的特色和核心,能充分展现出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产业品牌要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将民族文化发扬广大。
(二)品牌差异化
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首先被消费者知晓的就是该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
1.产品质量。为塑造差异化品牌,文化企业要严格管理产品质量,包括保证产品的健康安全和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服务。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并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
2.创意广告。品牌不只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宣传的较量,近年来,广告对企业品牌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独特、新颖的创意广告不仅能够增加创新链的价值,而且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流电视剧播放,在市场上运作时都采用了品牌和广告造势,创意广告是品牌形象的传播之魂,凭借创意打造民族品牌,是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三)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将已经成功产品的品牌用在新产品上的过程,品牌延伸一方面实现了品牌资产向新产品的转移,加速新产品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以新产品的形象给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延续了品牌寿命。如“蓝猫”创造出卡通形象品牌,通过文化的产业化运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把形象品牌转化为商业品牌。文化产业品牌要不断与新产品结合,延伸其内涵,强化品牌美誉。
四、规模经济与创新效应
企业要采用创新技术至少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过小,该种创新技术的采用就可能使产品成本提高,盈利减少。企业的品牌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影响,就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也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文化企业要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能使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创新,形成一种创新效应。我国文化产品的产量很高,效益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太小,高度分散,发展文化产业要从产量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走创新发展之路。
(一)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很好地将合作文化企业的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深分工,强化创新与技术,使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本,技术,人力,信息资源得以有效、灵活整合,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文化企业之间可以达成联合开发销售战略协议,以研究开发某一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为共同目标,扩展各自的创新理念,然后通过自己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区域销售彼此企业的产品,增加销售品牌,形成规模经济。要“走出去”,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技术、品牌、管理等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的市场优势。如与发达国家合作合拍,联合生产,联合发行,不仅能扩大我国文化企业规模,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而且能激励我国企业不断创新。
(二)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构成该区域内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产业组合、互补和合作,以产生共生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聚集。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聚集着美国600多家影视公司,还有上海的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也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结构和价值,不被其他产业集群复制或替代;另一方面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善于把握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进行持续的自我创造和再创造,使产业集群成为一种特殊的创新系统,形成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1]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