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本文提出了一个冰山动态反馈模型用于研究商业模式演变,并应用其对“罗辑思维”商业模式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罗振宇根据其所处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对“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迭代创新,从最开始的粉丝自媒体,到电商自媒体,再到后来的社群自媒体,都有着其深层的逻辑性。早期的“罗辑思维”是“明星+经济人”合作模式,并且是对自媒体行业的初步探索,依赖于罗振宇的个人魅力,采用优酷广告分成和会员收费的模式很自然;随着微商的兴起,“罗辑思维”找到了一条电商变现的捷径,这个时期罗振宇刚和申音分手,团队建设和产品开发都需要相当的资金,这个模式事实上也证明了确实快捷有效;融资完成后“罗辑思维”开始了新的商业模式探索,这一时期团队稳定,资金充裕,商业社群化逐渐成为趋势,罗振宇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积极构建社群自媒体商业模式。罗振宇表示,今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罗辑思维”将处于社群自媒体这个阶段。
“罗辑思维”商业模式成功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内容、品牌、社群,其中社群是最关键要素。“罗辑思维”商业模式的成功关键要素总结如图7所示:
2、管理启示
(1)内外部环境是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隐性知识以及内推动力。环境变革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导致定位、业务、盈利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带动不同的企业设计和规划。变革的频次则取决于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方式和速度,一成不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在本案例中,“罗辑思维”经历了三个商业模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外部环境截然不同。每一个阶段商业模式的变革,实际都是在内外环境综合考量下做出了理性选择,而价值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则是选择后结果的具体表现、
(2)未来商业社会的核心动力在于社群,社群经济逐渐成为趋势。工业社会的逻辑是扩大规模,而互联网社会的逻辑是提升影响力。“罗辑思维”成功的本质是互联网社群经济,社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影响力度有多大。只有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口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得以飞速发展。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竟争力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商业可能是一个小而美的社群逻辑,而不一定必须是用户量支撑的规模逻辑。
(3)企业家个人魅力在早期起关键作用,后期则依赖于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的成熟。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往往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素,对于自媒体行业更加明显。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以内容为主,但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这种价值并不大。因此,罗振宇并没有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缀,而是选择通过展现清晰的人格赢得粉丝。但企业家人格魅力的作用会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逐渐被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替代,因为粉丝经济难以持久繁荣,而社群经济可以。真正的社群经济,可以为特定群体提品和服务,促进群员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群员的自主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有创意的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如同一个自行运转不断进化的生态圈。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张 立
衡水广播电视台 ,河北衡水 053000
摘 要 新闻媒体的责任就是新闻媒体和新闻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的安定和谐、民
众的心理健康所承受着法律、道德、社会责任的相应的义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和形象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闻媒体对社会上的
一切报道必须客观真实 ,具有时效性 ,否则就出现失信的问题 ,损害了社会的责任和媒体的形象。
关 键 词 社会责任 ;媒体形象
1 新闻媒体的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 ,被称为“第三种力
量”“无冕之王”等形象的比喻 ,说明新闻媒体拥有着独特的
权利 ,这些权利通过三个方面去体现 :政治权利、经济权利、
文化权利。新闻媒体通过自身掌握的舆论和传播的工具 ,成为
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组织 ,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更重要
的是作为新闻媒体人 ,需要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正
确认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媒体的形象。
新闻媒体首先要做好党和人民信息传递的重要工作 ,真实
的新闻报道有利于人民了解国家发生的大事 ,了解国际目前的
形式 ,也有利于国家了解人民的生活 ,倾听人民的声音。新闻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 ,做到真实负责 ,全面的正确的阐述 ,不能
有任何的偏见 ,尊重被报道者 ,不可以报道虚假新闻。新闻媒
体和从业人员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 新闻传媒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1)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每年都有“十大假新闻”新鲜出
炉吸引大众的眼球 ,2008 年的华南虎事件、外表上这些新闻
都是偶然性的错误 ,但是背后却是公信力下降的一个表现。
2)哗众取宠 ,迎合低级趣味。一些人的恋爱观频频语出
惊人 ,某些人的拜金主义的思维 ,不加粉饰的宣传。非诚勿扰
整个节目火了一个又一个的“名人”。“拜金”、“炫富”的思
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较大。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新闻的媒体人政治觉悟和文
明程度明显不高,经常在报道过程中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特权人,
有的时候会用不法的手段打压竞争的对手 ,取得更多的客户 ,
有些节目为了生存 ,采取虚假报道或者是有偿新闻的模式 ,损
害了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还有一些新闻传媒的把关人为了赚
到更多的商业利润 ,漠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出现了道德的
滑坡。
一直以来 ,新闻传媒一直扮演着公正的社会角色 ,在新闻
媒体发展的过程之中 ,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权威形象 ,代表着公
平、公正公开的特征。新闻媒体应该是社会的观察者 ,也是社
会的监督者 ,同时也被社会的各阶层监督和观察着。当新闻媒
体报道真实的时候 ,很快就会赢得鲜花和掌声 ,当新闻媒体报
道失实或者错位的时候 ,就会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监督和反馈。
媒体作为社会大众的思维潮流的思维引领者、道德引领者、价
值引领者 ,担负着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
3 社会责任和媒体形象
3.1 社会责任需要和公益接轨 ,肩负着公益形象
在早期 ,公益报道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一种松
散的状态 ,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媒体不仅仅是公
益事业的报道者 ,也是公益事业的倡导者 ,更是一个组织者 ,
这些真实的报道 ,不仅促进了公益事业的透明化 ,也促进了公
益事业的规范化的发展 ,倡导先进的理念和公益事业体系的进
步。这样的宣传也会让更多的人参加到公益事业的队伍之中 ,
很多民间组织的异军突起 ,不仅促进了公益事业的成熟 ,推动
了民主化的进程。
3.2 社会责任需要和国际接轨 ,肩负着大国形象
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与日俱增 ,在对外的传播之中 ,必
须展示好中国的大国形象 ,有责任心 ,有大国情怀 ,共同关注
“环境问题”、“贫困问题”、“艾滋病问题”、“粮食问题”,这些
在全球范围都涉及的问题 ,老百姓也比较关心的话题 ,这些问
题都会在世界的范围内对人民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在报道
这些新闻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显示出国际化媒体形象 ,也展示
了一个责任大国的形象。
3.3 社会责任需要和人文接轨 ,肩负着道德形象
媒体的人文关怀 ,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怀 ,重
点在于对生命的关怀 ,把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当作观察和报道
的价值取向 ,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孕、生活贫困
的大学生 ,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 ,热情的帮助他们
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从关心人、服务人、尊重人
的理念出发 ,新闻媒体用于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关心人的情感、
启迪人的思想 ,体现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媒体的管理者和媒体的从业人员不断的警惕在社会实践中
出现的泛化和异化的现象 ,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和他律的
问题 ,强化媒体的伦理道德约束机制 ,加强法律和道德的管理
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操守 ,大力宣传传
媒界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给从业人员一个榜样的示范作用,
激发新闻媒体人的责任感 ,使命感 ,努力做一个媒体行业思想
道德的领先者、社会的瞭望者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实践过程
中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完备。
新闻媒体在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和揭示社会真实的基础
上 ,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 ,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
己的社会责任和媒体形象 ,在新闻媒体的市场中 ,追求好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 ,得到国家和全体民众的信任 ,必须把握好自
己的责任 ,摆正自己的位置 ,新闻媒体在行业中所承受的社会
责任和媒体形象 ,对民众意见和想法的体现有着深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妮,国清鉴.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律.传媒文化
与管理,2007(4).
[2]付俊龙,王旭.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大家,2011(8).
[3]徐建庆.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科技与企业,
2012(1).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自媒体;90后;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传播形式,自媒体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效地改变了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大学生每人都拥有多种自媒体平台,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能够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交流,为信息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自媒体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然而,开放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特性使得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变的异常艰难。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以凸显教育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方式,这种具有极高的交互性和自主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传播的自由度,从而使信息传播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是传播方式的互动性。这是因为自媒体的使用人群分布极其广泛,信息可以实现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参与人数的多少息息相关。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场地、时间以及距离等对交往的局限性。这种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自媒体极强的互动性也能够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二是传播方式的大众化。由于当前的QQ、微博、微信等多种自媒体交流方式已基本普及,广大群众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交流软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自媒体环境下,所有的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者。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对于信息的发掘和分享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普及化的自媒体交流方式能够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对事物的认知。三是传播内容的复杂性。自媒体传播平台多种多样,其中微博、微信以及QQ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且由于自媒体信息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以及监管的漏洞等,会造成信息的无序,从而对人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90后大学生运用自媒体现状
当前,自媒体的使用群体主要为大学生,其所使用的自媒体类型极为广泛,我们可以根据自媒体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群体型、个体型、即时通信工具以及自拍自论型等,各种自媒体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好奇心驱使以及对于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使得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率极高,自媒体的运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自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建立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拓展交往空间,在自媒体环境下,不同年龄、不用职业以及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个体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真实社会角色,并且切实担负起应负的责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特有的人格魅力。二是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目前自媒体的逐渐普及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意义上来说,学生寻求教师的帮助往往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自媒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交流的无障碍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2.自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冲击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为自媒体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而对于信息的判别能力又比较差,大学生借助自媒体能够获取极为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还会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进而造成对事物认知和判断标准的改变,最终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以教育者为主导和以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自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作用,为信息获取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媒体时代教育者失去了信息和技术优势,使教育者丧失了信息主导地位,最终造成教育主体主导能力的弱化。
三、自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1.设立辅导员教育博客。积极推动辅导员建立思政教育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大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博客的方式为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借助博客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当然辅导员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经常写一些关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博客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或撰写心得,这样辅导员就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这不仅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2.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搭建教育新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交流群加强各群体之间的联系,信息交流群除了能够实现信息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发送,还可以为所有的群体提供党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时事政治信息,并且定期邀请相关人士进行“信息交流群党校”授课。除了借助信息交流群进行学习探讨之外,还可以和各位教师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以确保在第一时间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困惑与需求。3.利用校园BBS正确引导舆论走向。随着网络互动社区的发展,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BBS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的匿名性、广泛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通过校园BBS,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校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思想的交流,这种无约束的问题评判方式能够实现焦点问题解决方案的集中。当然利用BBS进行交流时,要注重对思政教育话题的有效引导和规范,可以将各大校园内发生的一些日常思想政治问题集中让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对校园BBS的舆论引导,最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利用微信平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又一大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各院系、学工委微信平台进行及时教育。在信息推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对国家、社会以及各大高校发生的重大教育事件进行及时推送,有效开展互动交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转载、点评,实现好消息的不断传递、虚假消息的彻底澄清,并对一些现实负面消息进行正向解读,以此消除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作者:方季红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大麟,王文宏.浅谈新媒体文化的建构[J].新闻知识,2010,(9).
[2]周葆华.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媒体生态;微博
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回看2011年,媒体文化①研究依然如火如荼,保持着惯有的“理论热情”。媒体文化研究的话题一贯以来就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有囊括一切的势头。这一点应该予以理解,毕竟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媒体这张大网几乎已经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间万物似乎都与媒体沾边。伊尼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一种新的媒体可能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依据媒体的形态、性质为人类文明史下注脚的方式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显然,媒体文化现已成为参与、塑造我们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复杂文化形态。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媒体文化就成为理论界的显学。回到2011年,媒体文化研究有哪些关注点?参看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以及同年出版的著作就能略知大概。自媒体文化研究、微博研究是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大部头”,除此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沿袭过去媒体文化的研究思路,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阐释、批评。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首先,部分研究者承继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批判传统,采取文化研究的策略,揭示媒体文化中呈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消费特性,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文本分析、意识形态批判。这类文章从媒体文化研究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就一直存在,颇有“旧话重提”的意味。具体来看,有些研究者回到西方媒体文化理论中,阐发具有原创性理论家的思想,像法兰克福学派、麦克卢汉、道格拉斯・凯尔纳、约翰・菲斯克、莱文森等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视野、方法是被关注的对象。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通过研究一系列来自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中东地区和澳洲的案例,在回顾传统媒体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体、权力和社会的关系,挑战了盛行的全球化理论;有些研究者关注媒体与青少年亚文化、女性文化的关系,其中,由青年政治学院、北师大文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青年亚文化的学术源流,涉及酷儿理论、消费理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批评的文化批评等议题,其中,手机、微博、网络游戏等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新影响是热议的话题;还有些研究者侧重于文本分析,分析电视剧、电影、广告或者具体的媒体事件,在媒体、受众、社会之间进行互动研究。《读书》杂志开设了专门的媒介批评专栏,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媒体文化研究。其中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通过分析年轻人上电视,阐述了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他们习惯在电视中扮演自己,他们是名副其实“身披电视屏幕”的媒体人。邱林川、陈韬文主编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分析的就是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媒体事件。另外,热播韩剧、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频等都是媒体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对其研究往往涉及受众心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性别对抗、权利关系等传统文化研究的话题。
其次,本年度最具中国特色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探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如何利用媒体有效传播。如徐康的《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徐会乐的《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顾苏的《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从媒体政治、跨文化视角分析自我与他者形象》等,这些文章提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打造成适时的文化产品,推动其传播与发展。问题是,当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重现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介入,它们已改头换面,被“去传统化”了。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原生态性,是这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热点当数自媒体文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致使媒体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过去传播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文化研究已经无法对自媒体文化的新特性给出合理解释。基于此,自媒体文化成为中西方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早在2002年美国专栏作家Dan Gillmor就已提出自媒体概念,把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看做是“新闻媒体3.0”的象征与代表(其中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2.0指新媒体),2003年,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合著的自媒体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西方学界关注自媒体研究的大幕。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的报告研究了美国公民利用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在美国公共事件中(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参与制作并报道新闻的重大影响,这种“自己动手做新闻”的热情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过去那种批判性的媒体文化研究中,媒体文化被看做是以种种形式诱使个人认同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表征等。当然它也为个人能够获得反抗社会的力量提供了种种资源。[1]传统媒体文化的掌控权,交织在政客、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相互牵制之中,它与大众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而今,自媒体拓展了自下而上的新传播模式,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参与信息的创造与传播。这样大众部分获得了媒体文化控制权,推动了传播民主化的趋向,促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改变了媒体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开始关注自媒体的影响,当年仅两篇文章谈及这一话题。2009年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零星有研究者分析自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媒体文化特征、动向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那时的研究颇有前瞻性的意味。毕竟“人人都能动手做新闻”,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技发展作为坚强的后盾。在我国,当博客开始流行,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上市,网民才成为随时“寓居”网上的、名副其实的网人。另外,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腾讯等都全面打造自媒体式的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腾讯QQ、MSN、博客、微博等都发挥着自媒体的功能。尤其是2009年微博控的流行,正式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总体来说,从2009年起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自媒体研究的论文明显多于前几年,这的确是自媒体时代来临的症候。
而在本年度自媒体文化研究中,微博是最热的话题,中国知网中题目出现微博的文章有上千篇,微博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2010年蒋原伦、张柠主编的《媒介批评》(第四辑)的核心话题就是微博,涉及的话题有微博与公共领域、微博言说方式、媒体生态等。2011年微博的话题依旧火热,除了直接以微博为题的文章之外,探讨自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多数文章都涉及微博,我想是因为微博的确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在研究微博的文章中,有些把微博作为新的教育途径,倡导通过微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些阐释微博的出现对其他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媒体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如《中国报业》、《新闻知识》、《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很多杂志都刊登过类似文章。这类文章特别提到在新闻界,报刊、电视不再是唯一能进行“权威”的中心了,微博中大量涌现的公民新闻已经斩获了部分创造与传播新闻的话语权,甚至传统媒体有时需从微博中采集新闻。如“辫子新闻”就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社会性媒体相融合的趋势。看来,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前景必然是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些文章着重探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介入及微博问政等情况,像宜黄拆迁、上海火灾、动车事故等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两会的微博问政等。杨琰的《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刘卉的《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吉卫华的《微博客的媒介生态研究》即认为微博以其传播的自主性、互动性、扩散性、及时性推动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无疑,微博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媒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微博研究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微博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模式,加速了公共领域的构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应对微博“热”进行“冷”思考,因为微博中的信息庞杂、碎片化导致信息真假难辨。另外,由于网络使用地区不平衡、社会阶层、年龄、学历结构形成的数字鸿沟,会造成边远地区、农村和其他不接触互联网的弱势群体在公共领域构建中“失语”。总体来看,微博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有了微博,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还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大众的主体性获得了彰显,他们的社会热情与政治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当大众的信息在碰撞与交流中形成公共舆论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由传统媒体文化诱使个人所认同的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这样公共舆论在民主选举、灾难救助、突发事件中就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让大众通过这一平台发出的有社会意义的声音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是理论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媒体、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经济发展都会制约媒体文化的发展,所以关于微博的进一步研究,还需更多关注如何保持自由、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
除微博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我国自媒体文化发展的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如周晓虹的《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王长潇的《播客平台的商业模式、监管自律与播客自媒体公民意志的再传播》、尹章池等的《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等,这类研究侧重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来谈自媒体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如夏德元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用“媒介共鸣效应”和“溢散效应”来形容,认为传统媒体因其沉淀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是新媒体的唯一参照系,具有历史价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必然是共生共存的。邓若伊认为自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已不同于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互联网中难以再现俱乐部、咖啡馆中的美好、真诚的交流情景。另外,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对美国新新媒介(本文称自媒体)有全面介绍,书中谈到的兴盛于21世纪的自媒体有博客网、优视网、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推特网、第二人生、播客网,莱文森分析了这些不同媒体的各自特征,并认为这些媒体在过去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他称赞新新媒介的民主化特征,称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都能成为出版人、制作人、促销人。当然,他也看到了新新媒介潜在的危险,如知识产权受侵犯、信息垃圾、留言、攻击、煽动、盯梢、恐怖、欺凌等在新新媒介中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他呼吁网民理性参与、回应新新媒介。尽管莱文森是针对美国自媒体来谈问题的,但同在“地球村”,我们也定能从中受益。
总之,2011年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中,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与自媒体文化研究并行不悖。自媒体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尚需以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为参照。此外,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媒体生态环境也有相应改变,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是今后媒体文化研究的关键点。
注 释:
①本文依照学界的流行观念把媒体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三类,传统媒体指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新媒体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上出现的第一代媒体,自媒体特指与新媒体相对的20世纪末出现的人人都能创造和信息的个人媒体。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 风险社会;传媒功能;扩展;深化;限度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黄晓军,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31
在风险社会语境下讨论传媒功能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媒功能的发挥有助于风险社会下各阶层的交流和沟通,进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公民对媒介的使用,尤其是对自媒体的使用,为风险社会下各阶层的沟通增加了新的变量,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可能使传媒逾越自身职能,扩大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如何看待风险社会下传媒功能的这种变化,其限度在哪里?本文就传媒功能在新语境下的变化进行探讨。
一、传媒功能及其境遇性
传媒,包括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也包括建立在互联网和通讯网基础上的自媒体。从传播学来说,这几种传媒属于大众传媒。拉斯韦尔从政治学角度着眼总结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后来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上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丹尼斯·麦奎尔集众说大成,又给出了:信息、联系、持续、娱乐、动员等功能说。
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遵循传媒是“耳目”与“喉舌”的宣传职能。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两次转型:一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众传媒由单一宣传功能转变为新闻、宣传、信息、舆论、经济、娱乐等多种功能。
对比传媒本应具有的多种功能,我国传媒功能具有某种境遇性特征,即在社会变迁的前提下,传媒功能不断丰富和变化。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经济和娱乐功能发挥得非常活跃。从近几年来传媒研究者对传媒功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传媒可以在社会控制、危机预警、社会救助、思想政治教育、宣泄抚慰、地位赋予、社会整合甚至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这当中,有的是从传媒作为社会管理的客体着眼,有的是从传媒自身着眼,还有的从企业或公众角度着眼,利用传媒进行营销或监督,维护自身权益。其中,信息功能是基础,其他的功能都建立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
二、新语境及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
当前,传媒面临着新的语境,促进了传媒功能的丰富和原有功能的进一步深入。
一是风险社会。以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站在客观主义立场,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现代化历程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深刻解剖了西方国家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扩张所引发的全球社会风险。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可能呈现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出现新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化进程加速,社会分化和利益失衡加剧,各种制度化风险不断积累,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的风险社会的各种表征在我国已经出现,并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据《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5年间,中国已由1万起增加到8.7万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增加到数百万。传媒处于风险社会中,必然对其功能有所影响。
二是新媒体。建立在互联网和通讯网基础上的新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媒体的使用,不断丰富和扩展了传媒原有的功能。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称,2011年微博成为PC和移动互联网上升势头最快的网络应用,用户年增长率高达296%。微博在国外最初是社交工具,但在国内却体现出强烈的新闻气息,它主要夺走了新闻阅读类应用的用户,后者使用率从77.2%降至71.5%。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正取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功能,成为当前传媒功能得以扩展和深化的一种新的语境。
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功能演进是传媒功能观念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势。传媒功能一直处于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当中。所谓扩展,是功能的应用增多。所谓深化,是说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借助新的语境,深入地发挥传媒的作用,如媒介维权、微博打拐等。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出现后,民众使用媒介进行维权更加便利,民众只要注册微博,就可以在自媒体上广而告之自己的遭遇,通过转发、评论等功能扩大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希望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传媒功能与社会风险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社会文化建构系统、社会心理疏导系统、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性。传媒功能的发挥对于社会风险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说,二者关系比较复杂。
(一)传媒本身存在媒介化风险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媒体融合 播音和主持 定位探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当今一直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是这种过于热门化选择往往也对真各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新媒体融合环境日渐的今天,学生自身的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总的说来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以这个为研究背景,通过播音主持现状、播音主持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环境之间联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对自身的择业定位观念的分析进行探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专业,播音和主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从鼎盛过渡到平稳,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已达到300家,又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对这个专业越来越关注,报考此这个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前景更是广阔。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备语言与表演这两方面的人才,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以及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总体状况而言,学生的素质都呈现出逐年在提升的情况,而他们毕业之后投身于影视、网络传媒、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等领域,为繁荣当今社会文化奉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改进的定位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融合环境影响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所谓的新媒体融合环境指的是不同媒体的资源交换、共同享有的合作状态,其中也包含了媒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新媒体融合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环境完全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落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然而置身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明显已经受到了感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送方式的丰富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影响。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传送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网络,它将图形、声音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除了之前所用的方式之外,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来源于自媒体,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各个媒体之间就必须实现高效地融合,做到彼此之间资源的共同享有以及利益获得的公平化。正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熟悉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从业要求,即现今社会下的播音主持在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新媒体融合环境要求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参与积极性。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自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得大众个体更具有自我的发言权,而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逐渐被大众的不同声音所覆盖,综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就是媒体自身。现今多使用的播客的前身就是自媒体,播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社会的快速传播。因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对于大众个体不同的发言权,要有能力去判别好恶,以规范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第三,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瞬间报道社会新闻、信息的能力也是新媒体融合环境对该专业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大、速度变快,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扩散的主体,因而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这种敏锐感,抓住值得报道可以报道的信息的机会,以免社会大众个体的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恶劣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定位
通过上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及新媒体融合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从业的影响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观念。
(一)了解自身的需求,准确定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相符。别因为选择行业的错误,耽误自己的前程。所以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首先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要以新媒体融合环境为基点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好自身心态。首先,毕业生可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为自信心已满,就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进入企业就想担纲主持或负责人,这样只要一受到打击他们就会就会崩溃,因为结果往往令他们后悔莫及。但如果心态过于消极,因为丧失信心,也容易在选择行业上出现误差。其次,就业精神现如今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因为受社会条件限制,不能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但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利用别的工作当作跳板,想等到时机成熟时,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这种工作心态,经常导致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出现择业误差。
(三)明确目标。播音与主持毕业生一旦毕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不学习名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见好就收,他们的频繁跳槽,只会导致择业的误差。而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因素,就一昧地观望大城市,认为在那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名人,一味的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媒体融合环境与播音主持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分析,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提升自我提供可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