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技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玉石雕刻技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玉石雕刻技艺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叶,上海玉石雕刻厂的领导层决定:招收一批具有“绘画才能”的少年学生进入厂办的工业中学专事学习玉石、象牙雕刻技艺。厂区坐落于原上海县第八人民医院斜对面,门牌号是漕宝路33号。工业中学位于厂区的一隅,她是上海工艺美术公司属下上海玉石雕刻厂的厂办学校,也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所谓“半工半读”就是在三年的学制中,第二年开始边学习、边工作(在专门的车间学习琢玉技艺,每月发放工作津贴人民币5元)。该校曾于“”前招收了两批学生,直至1972年4月份又恢复招收新生的工作。

1972年4月26日是开学的第一天。笔者和来自徐汇区淮海、漕溪、曙光、徐汇、宜山、紫阳等中学(刚入学2个月)的同学们相继走进了既陌生、又新鲜的上海玉石雕刻厂大门,并办理了注册报到手续。

学校的教室就在传达室隔壁的西侧,那是一间非常简陋的房屋。墙壁由煤屑砖堆砌而成,屋顶用油毛毡铺盖,课桌椅也是破旧不成套的,地坪就是凹凸不平的泥土,面积大约为四十多平米。

教师办公室在厂区北边职工宿舍底楼,是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破旧的写字桌井然置放着,房内坐着3名教师:李根娣,班主任,主要负责教授语文等课程;李忠信,主要负责教授雕塑、绘画(素描、白描)等课程,葛漱鸳,主要负责教授数学。三年期间,先后又有蒋菊华(数学)、何忠年(体育)茅志昌(政治)等加盟教师队伍。

李忠信是教授美术课程的老师,年约二十七、八岁,有着欣长的身材,鼻梁上戴者一副秀琅架眼镜,着一件兰色中山装,风纪扣紧扣着,给人一种既严谨又望而生畏的感觉。按照学校制订的课程表,每周一至六的课程中,语文、数学属副科;雕塑、绘画却是主科,这就要求同学们对“专业”课的课目要重视,要狠下工夫。

专业课教材是李忠信老师亲自用狼毫笔绘在8K白报纸上的,那巧妙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准确的形体,无不透出老师深厚的绘画功力和精湛的技艺。

绘就完毕,还需至工业用的晒图机上辅以“氨水”,才能将画稿复印出来(后向李忠信老师了解,原始画稿已荡然无存)。

玉石雕刻是一门古老的特种工艺,要求琢玉者既要有平面绘画的美术基础,更有对物体四维的立体概念,而要成就这一技能,学习立体雕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记得第一次上雕塑课时,李忠信老师先将一团黑色略带油性的泥巴拿在手上边捏、边讲述着:“这就是上雕塑课的专用泥巴,是厂里花钱由市郊农民在河流深处人工挖掘后买回来的,同学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更要珍惜它。”李老师的一番“开场白”,使同学们立刻理会到了学好雕塑的重要性。

瞬间,一年过去了,第二学年又开始了,也意味着同学们经历了前一年的琢玉启蒙学习后,可以正式坐在玉雕机上雕刻玉石作品了。

半工半读的“半工”车间在厂区的西侧,呈南北朝向,紧邻蒲汇塘港,河面上依稀可见制造简陋的水泥运输船及改装的机帆船停靠着。

车间墙壁是用煤屑砖块垒砌,涂上纸筋石灰,最后涂刷白色石灰水而成的。两排旧款的玉雕机整齐地置放着。南边放着一张写字桌,上面胡乱堆放着岫玉(俗称新山玉)、独山玉等中低档玉料。

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师傅正戴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在岫玉上描绘着鸭子的造型,他就是工厂从鸟兽车间选派的老林师傅,是同学门步入琢玉行业的第一任启蒙师傅。随着“半工”琢玉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会雕刻“小鸭子”是不能满足同学们需求的,厂领导决定:再增派炉瓶车间的潘敏敏师傅和人件车间的陆善琴师傅。

还记得老林师傅教同学们的第一课是如何自行制作玉雕工具(俗称钉家什)。当时的慢速玉雕机很简陋,就比第一代“竹凳”玉雕机多个小马达。它就象一只长方型的写字桌,长约180公分,宽100公分,高80公分,两端中央各安装着一只小型马达,两侧置放着两口大铁锅用于盛水,可供两人同时使用。玉雕工具的“身体”是一根根长约五十公分的铁轴杆,一端是空心的,另一端是实芯钝尖的。钉工具的步骤是:将铁杆放置在木片支架上,套上连接马达的皮带,用火柴点燃酒精壶,将“火漆”敲碎放入铁轴杆的空心管内,然后用火在外加热,使“火漆”炀化,

再将压砣的柄塞进空心管内,吹灭火苗,浇上铁锅内的水,用刷子的一端顶住工具的前端,启动马达(慢速),使火漆自动冷却,并在马达的旋转中将工具固定在轴杆内(玉雕工具还有扎眼、杠棒、沙钻、掏砣等,可根据琢玉需要随时更换)。

玉雕机器的发展无论从脚踩到马达(慢速)带动钎砣等琢玉工具,都离不开敲金刚砂这一基本功,记得当时师傅们专门讲解了为什么要敲金刚砂的道理:只有将金刚砂粗细分离,在上钎砣时,才能提高“出坯”的速度与精度。于是,每当“半工”开始之前,首先要将原来铁锅内的锈水倒掉,放入干净的自来水,并用手将锅内沉淀的金刚砂搅拌起来,然后将手虚握成拳头状,再用拳头的下部轻轻地敲打铁锅的边沿,使旋转着的大小不一的金刚砂慢慢沉淀下去,其中细小的金刚砂就浮现在最上层(辅助“了手”),中间层(辅助钎砣“出坯”)最下层(辅助“打磨”)。于是,敲金刚砂也成了一项专门的“功课”。

作为1972届工业中学学生,时任厂、校领导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的。校长殷正明时常为同学们讲解工厂的发展史,希望尽快学习掌握好玉雕这门古老的技艺,为国家争创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建设。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了,转眼到了1975年的2月20日,这届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的54位同学在经历了三年“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活后,分别进入了该厂的工作车间开始了琢玉的学徒生涯。笔者与韩荣昌分配在鸟兽车间;刘忠荣、戴永才,宋鸣放分配在炉瓶车间;粱端玉分配在象牙车间工作。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2

关键词:巴托克;调式音阶;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8-01

一、调式音阶

1.五声音阶

五声音阶对很多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而言,是一种既古老又普及的音阶结构形式。在近现代音乐中,五声调式常被应用到作品中表达特定的意境。

例1 巴托克《小宇宙》No.125

上例右手旋律的基本音高材料为围绕bA音的五声音阶(bAbBbDbEbG),这五个音恰好在钢琴黑键上;左手为白键六音组(GCFADE)构成的固定音型,强调G音。

2.全音阶

全音阶归属于六声音阶,它将一个八度等分为六个全音,由于不含半音,因而缺少纯四度、纯五度、小三度等音程。从功能和声角度看,全音阶缺少属音、下属音的支持,调性模糊、不明确。

例2 巴托克《小宇宙》No.136

上例1-6小节的右手旋律声部使用全音阶CDE#F#G五个音级,右手下方为C持续音声部;7-12小节声部增加,右手旋律声部不变,左手上方声部与右手旋律声部形成严格的小三度齐奏,使用AB#C#D#E五个全音阶音级,左手下方为A持续音声部。

虽然前面提到全音阶调性模糊,但这首作品中调性却相当明确,其原因在于左、右手持续音声部至始至终起着强调调性的作用。

3.中古调式

中古调式归属于七声音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带有大调性质的调式,升高调式Ⅳ级音的利底亚调式与降低Ⅶ级音的混合利底亚调式,以及与大调结构相同的伊奥尼亚调式;一类为带有小调性质的调式,分别为降低Ⅱ级音的弗里几亚调式、升高Ⅵ级音的多利亚调式以及与小调结构相同的爱奥尼亚调式。此外,还有同时降低Ⅱ级、Ⅴ级音的洛克里亚调式。

例3 巴托克《小宇宙》No.130

上例属于C调域范畴,应用调式综合的手法在C伊奥尼亚调式与c爱奥尼亚调式的基础上,吸收C利底亚调式特征音(#F音)、c弗里几亚特征音(bD音)、C洛克里亚调式特征音(bG音)。综合得来的音级被自由地应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形成围绕主音自由流动的旋律线条与各类音程、三音和弦按和声紧张度关系合乎逻辑的运动。

4.半音阶

半音音阶即十二声音阶,将一个八度以小二度的方式均匀的分为十二个半音所构成的音阶。例5 巴托克《小宇宙》No.142

这个片段中,四个声部分别隐藏在四个按时间先后顺序发响的发音点上。第一声部由左手每小节第一拍的四分附点音符组成(例g用圆形图标标记);第二声部以右手每小节后半拍上的八分音符组成(长方形图标);第三声部为左手每小节后半拍八分音符组成(正方形图标);第四声部为右手每小节弱拍上的四分音符。从使用的音高材料上看,第一、二声部为F音开始的全音音阶,第三、四声部为#F音开始的全音音阶,四个声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半音音阶。

四、多样化的调性形态

调性一般包含两层含义,即主音音高和调式类型。随着音乐创作观念的不断发展,调性也随之多样化,进而出现旋律调性、和声调性、多调性等多种多样的调性概念。

1.旋律调性

旋律调性的中心因由旋律性因素确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出于乐曲或段落的结束处。

例6 巴托克《小宇宙》No.107

这首乐曲主要和声材料为四、五度叠置和弦,这种和弦不能指示调性因素,整首作品调性的确定来自于旋律声部围绕G音的运动,以及乐曲结尾两外声部的G持续音进行。

2.和声调性

这类调性由和声进行与调中心和弦确定,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将该和弦在乐曲中所处的位置、出现的频率、和弦的形态、以及和弦前后的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确定。

例7 巴托克《小宇宙》No.108

这首乐曲的调性建立在D调域上,应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综合的手法。其曲式结构为三段体。上例中B2为乐曲的主题部分,各声部以齐奏的方式进行。左、右手各分两个层次,分别为以围绕分解d小调主三和弦运动的旋律层以及由D大调主三和弦三音(#F)构成的持续音层。

3.多调性

在多声部音乐创作中,不同声部在同一时间中运用不同的调性进行陈述,纵向上采用两种以上调性布局,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多调性。这种创作思维在巴赫、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有所体现。与传统多调性思维注重横向与纵向的高度统一不同,在近现代音乐中,横向与纵向结合十分自由,因而音响高度不协和。

例8 巴托克《小宇宙》No.99

这是一首双调性作品,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八声音阶为基本的音高材料(调式部分介绍),右手为c小调,左手为a小调,调性相隔小三度。

通过以上对巴托克《小宇宙》和声技法的初步论述,即可看出20世纪调式调性的应用的基本特征: 1、音阶类型的多样化。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八声音阶、半音阶等形式各样的音阶,增加和声特色。2、多调性的应用增加和声刺激性与层次感。おお

参考文献:

[1]巴托克,《初级钢琴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3

方庆福出生在台北县九份一个玉雕家庭,从小在琢玉声中长大。“记忆中,每每望着父兄辛勤工作的背影,内心总希望自己也能加入,分担他们的辛劳。”十六岁那年的夏天,方庆福终于如愿。

“传统拜师学艺要三年四个月,我却要六年八个月。”方庆福常记父亲的话:“一分天才也要有九分的努力,一流名师更需倍于常人的辛苦与训练。”

训练有素的方庆福,意气风发,和大多数年轻的琢玉者一样,热衷于在名贵的玉石上操练刀法。《气霸山河》是他1986年的作品,作品用台湾闪玉雕刻而成,墨绿的狮子,威风凛凛,从正面看真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气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方庆福进入了石头的深处,开始敬畏石头。“每一块石头的年纪都比我们大,它们历经风霜与岁月的洗礼,朴实的外表中蕴藏着日月精华。我们有幸与它们相会,该珍惜以对!本质上我们无法改变它们,只能让它们美化少许……”

大概从十年前,方庆福开始转向台湾本土石雕创作。传统石雕的沉稳、粗旷和质感,常令方庆福着迷,他发现,这些朴素的石头可以给自己提供更大的挥洒空间,是可以表现巨大艺术价值的素材。

如何将天造的朴素和自己对美的表达融合在一起?方庆福端详每一块石头,根据石头的纹理、

一块石头的价值,究竟在于材质本身,还是在于被艺术家赋予的艺术美感,又或石头背后的美丽传说?如果你选择“艺术美感”,那么优秀的作品究竟是那些雕工繁复、巧夺天工的,还是随物赋形、巧借天工的?

或许,这样的对比本无意义,一个从事玉石雕刻的人,只要能通过自己的手,唤醒石头本身的灵性,就已经完成了美的创造。出生在台北县的玉石雕大师方庆福,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质地、颜色,构思不同的创作内容,随物赋形,尽可能多地保留原石的美感,在此基础上创造相关的形象,设计、裁切、雕刻、拋光,刀尽其极,物尽其用,努力“让每一块石头展露出它本有的独特光彩。”

2010年方庆福创作的《日月精华》,几乎全部保留了一颗硬砂岩的椭圆形状,只是在一端打磨出黝黑的亮光,和原石中部的几抹淡云互相照应。原石的朴素与雕刻者的匠心,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意象,取名《日月精华》,似乎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宣告。

席勒著名的美学文论《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分别陈述了客观模仿自然的现实主义的美和透过主观态度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浪漫主义的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美。方庆福用写实的刀工,打造出一个形象,然后将其融入造化的神工。巧妙借力中,“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已经浑然交融。

“艺术是不分材质的。尤其是玉石资源逐渐匮乏的时代中,让普通石头拥有艺术的美感,可以对玉石雕刻的未来有所启发。”方庆福的尝试得到了肯定,各种奖项和殊荣纷至沓来。

海洋的子民

方庆福把自己从事玉石雕创作的三十年做了一个分段:前十年,在努力学习技艺,打基本功,在家庭作坊里“为他人做嫁衣”;中间十年,不断创作,赚钱,用经济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努力;最近十年,玉石和生活变得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彼此之间仿佛开着一扇神秘的门,可以互通有无、分享智慧。

无论哪个十年,生活都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来源。方庆福热爱家乡,他说:“生活在台湾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断有新鲜事发生。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论调,有些前卫、有些传统,现代与古典、朴拙与精致,彼此之间并不排斥。”他常去海边,尽情呼吸这个被海洋包围的海岛的空气,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失落与希望、脆弱和坚强。

他的作品《开创》,为台湾赋予船的形象,乘风破浪,洋溢着开拓的激情;《希望之岛》将宝岛东麓产的玉石和最普通的砂岩组合在一起,老竹、新叶、初笋,象征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展望;《勇士归乡》表现鲑鱼返乡的励志故事,成鱼历经万般逆境,只为回到出生的地方,完成延续生命的使命,一如视死如归的柔情勇士,用自己的身体化作后代的养分。写实和意向的完美组合,尽显艺术张力。

阳光、大海、高山、河流和多元丰富的文化,给了方庆福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只要你用心感受生活,随时都会有启发。”台湾的地理位置,让原住民习惯了大浪的冲击,同时也适应了大海的瞬息变化,所以方庆福还强调一点:“单纯才能专注。”虽然生活在一个各种文化杂糅的地方,但是大家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原始的单纯,秉持这一特性,才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地连续做一件事。

近几年来,方庆福投身工艺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并和一些志趣相投的雕刻界朋友,共同筹建玉石雕刻博物馆。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教学、研发、体验一体化的公共场所,将雕刻艺术完整地传给下一代。

知足者常乐

近年来,方庆福用台湾非常普通的安山岩、黄砂岩、流纹岩、漂流木,创作出《知足》系列,表达他对幸福的理解。该系列作品由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猪组成,因为材质的原因,看起来黑黑的,跟平日里见到的晶莹剔透的玉石作品反差很大。

“猪本身脏脏的,笨笨的,但是它欢喜、圆融、单纯、自在、知足,永远活在当下,其实是一种最有智慧的动物。”方庆福说,诸多系列作品中,《知足》系列卖得最好,很多人买来把玩和收藏。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大学里攻读博士,读了七年都没能毕业。现实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玩笑,理想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他责怪自己,对自己失望,整天跟自己较劲。某天,他看到了《知足》,从猪的微笑、憨笑和大笑中,顿悟出一种释然的。

“很多事情,如果强求不来,那就放下。”方庆福说,“后来听说那个年轻博士顺利毕业,因为他跟生活和解了,心态上退了一步,生活就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答案。”

现在,方庆福很享受兴趣爱好、事业和生活合为一体的状态。“虽然不是功成名就,却也足以养家糊口及受人敬重。”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别人囿于朝九晚五生活的时候,“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前提是不是衣食无忧?”“其实我不是富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的东西,够用就行了。”所谓“知足常乐”,方庆福似乎发现了幸福的真谛,他说:“何其有幸,做艺术的工人,是兴趣也是工作。很多事业有成且富裕的朋友,常常羡慕我的生活,我也如‘野人献曝’般乐在其中。”

“野人献曝”是说宋国有个贫苦农民,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适温暖的住房,也不知道有丝棉、狐皮之类的衣服。他冬天在地里干活,太阳照在身上,感到特别舒服。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这个发现献给国君,相信会得到重赏。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4

his jade art, and makes great efforts in innovation. Dragonshaped

Turtle is made of raw Hotan Jade. With taupe,

purplish red, brown and gray colors, raw jade skins are

carved into hard turtle shells under his superb craft.

上海市首席高级技师、玉雕艺术家冯为钢的工作室设在鲁班路100号静安古玩城内,近40平方米的展厅装饰一新,陈列的二三十件龙龟有大有小,形态各不相同。在柔和的灯光下,件件玲珑剔透,细腻逼真,8个玻璃窗口内的龙龟,一个窗口展示一个,都配有祥云、水浪等底座,随着转盘缓缓转动,情态生动,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观赏。

冯为钢不少作品在全国性大展中获奖。《龙龟》在第九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获金奖,《观音》在第五届中国大连轻工商品博览会上获金奖,《丰收》在第四届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中获银奖……

冯为钢从艺于上海玉雕厂,专攻象牙雕刻17年,打下了雕刻技艺的扎实功底,以后又从事玉石雕刻,他雕的人物、动物件件栩栩如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他利用和田玉籽料皮色巧雕的《龙龟》更在玉界树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龟和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均为灵物,《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传说,龙生九子,其中第六子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民间俗称龙龟。古人也有“神龟虽寿,不如化龙”之说。龙龟玉雕象征着吉祥、招财进宝,明清时已有之,大多为王公贵族把玩。佩戴龙龟有着深远意义,龙在自然界为阳,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而龟的外表随和,谦虚,拥有宽怀,包容万事。

冯为钢用他的玉雕艺术来诠释中华的传统文化,并在创新上下功夫。他的《龙龟》全部取材于和田籽料,籽料上那褐色的、枣红的、棕色的、灰色的各种颜色表皮,经过他精雕细琢变成了坚硬的龟壳。陈列的那件较大的龙龟,龟背上有六角形的裂纹,背四周一圈还有细细的纹,而龟壳的下面则是龙的身体,颜色和龟壳不一样,是白玉籽料的。细看,那龙张着嘴,两目圆睁,两角后倾,十分威武,鱼鳞般的龙纹整齐细密。龙腿在冯为钢刀下似乎变得温润细糯,有弹性,脚掌有柔软的肉感,指甲凸显钩型,形体丰盈,动感十足,底座用水浪托起,龙龟似乎在踏浪前行。

那件弓背的小龙龟十分惹人喜爱,拱起的背壳是用黑砂皮籽料雕的,下面一层是紫色的,再下面的龙头是晒金皮色,三种颜泽分明,龙口微张,龙嘴上的八字须向两边舒展,底座祥云托起。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5

[关键词]青田石雕 因材施艺 依质布局 依色取俏 审美特征

青田石雕是中国著名的利用青田石进行加工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品格。自六朝产生以来,已有近千年历史。

青田石学名“叶腊石”,出自青田县,分为彩石、冻石、纹石三大类,质地温润细腻,色泽自然瑰丽,脆软适中,易于雕刻。产品多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其中尤以花果题材的作品最富有代表性,造型新颖,镂雕精细,层次丰富,形态逼真。青田石雕产品目前已达500余种,远销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近数十年来,青田石雕已淡化实用功能,成为一种技术性极强而且基本上属于纯观赏的特种工艺美术品。由于青田石色彩斑斓、花纹奇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加之石雕艺人能因材施艺,在作品中融入质朴隽永的情感趣味,故而青田石雕作品普遍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和意境美的审美特性,成为我国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青田石雕是一种文化,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孕育于青田石雕刻技法的特殊文化,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雕刻艺术、雕刻语言的石文化。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博得人们喜爱。

一、青田石雕的历史

对于青田石雕的历史,过去一般的学者认为是从宋代开始,但在浙江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青田石雕小猪四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

又如青田石被用作印石的历史,印学界皆以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为圭臬,认为:“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为石印之始。”在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的记载。从而将印学家刻石印的历史提前了数十年。只因赵孟俯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

明代的文彭是幸运者,“文彭,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徵明长子。李善雕篷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彭以印属之,辄能不失笔意,故其牙章半出其手。彭后在南监时得灯光石,乃不复治牙,于是冻石之名,始艳传于世。”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划时代贡献。

到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可见当时青田石雕题材广泛,品种丰富,手法多样,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少数青田人还背着特有的石雕,开始迈出国门,闯荡天下。

民国时期,青田石雕业曾一度相当繁盛,在温州、普陀、上海、南京等地均设有石雕工场和商店。产品大量出口,在青田山口村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公司,常年有数千箱石雕邮运到美国。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帮助石雕艺人组织了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工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石科供应,创新设计,质量检验,产品销售等工作。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为艺人举办培训班、讲座,选派艺人到美术学院、研究所学习深造,努力提高艺人的艺术修养,出现了多位著名石雕艺术家,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新意和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

80年代以来,艺人们又以个体、作坊形式进行生产,队伍迅速扩大,现有一万多人从事石雕生产和经销,其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4人,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1人,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11人。在大力发展青田石雕的同时,还拓展了雕刻品类,引进发展了彩石镶嵌与花岗岩园林雕刻艺术,石雕工艺已成为青田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3亿多元。从1980年起,先后到广州、北京、香港、宜昌、上海等地举办青田石雕展销会,对提高青田石雕知名度,促进石雕市场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石雕产品中,那些有规定造型样式、规格和明显实用功能的批量产品逐渐消失,被题材多样、造型多变的精雕品所取代。青田石雕从初创期的实用品阶段,逐渐增强观赏功能,最终进入了观赏艺术品的新阶段。

二、青田石雕的材料

青田石品种繁多,有名可称的典型的品种有100多种。命名方式有冠以产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构成名之,有以花纹名之,其中最名贵的:

青白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灯光冻、封门青、兰花青田,周村出产的竹叶青;

黄色的有封门出产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产的北山晶;

红色的有封门出产的朱砂冻、石榴红、美人红、猪肝红;

蓝色的有封门出产的蓝带、蓝星、蓝青田;

绿色的有白洋出产的芥菜绿,山炮出产的绿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产的红木冻、紫檀冻、封门出产的酱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门出产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门出产的三彩,五彩,旦洪出产的五彩冻等。

青田石位优劣相差甚远,以油脂状的冻石为上品,细腻亮泽不冻为中品,粗糙无光为下品。单色的应以纯净无杂质、无裂痕的冻石为上品,石质基本纯正,细腻光泽,无裂痕为中晶,石质粗而光水不足为下品。单色中杂有冻路、冻点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谐协调的也属上品。彩色的,应以色形美观,色泽光润、质地细腻无裂痕为中品,色泽灰暗、色形杂乱,质地粗糙或有明显裂痕为下品。有的顽石夹冻石者,若能构成作品的亦属上品。

三、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

青田石雕以技智巧施、色质妙用、细镂精雕、秀逸玲珑博誉于天下。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数种,以圆雕、镂雕最常见,尤以镂雕最具特色。从风格上分有写实与写意两类,而以写实为基本倾向。青田石雕不仅石头本身可爱,雕刻更加迷人。其中优秀的巧色雕刻,更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1、因材施艺 石雕和一般的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划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要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细致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科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象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

2、依质布局 取石之“势”造想象之“型”,随石之状作构图之变化。尤其有些生得格外“怪”而“丑”的石料,往往蕴藏着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会引起思维联想,容易诱发创作灵感,出现丰富美妙的遐想,平时生活中的“一瞬间”会“跳出来”同石形状态联系起来。在砍坯的过程中,由于石料本身存在某些客观因素,要随时准备应变措施。比如随着砍坯向纵深进 展,石质起了变化,在人物的脸部或胸部出现不佳的杂色,这就要采取应变办法。一是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动态,避开杂色;另一是估计杂色不会太厚,后面石科又足够有余时,可将人物位置后移,这样就可去净不佳石质:再是可以改变原来构思,巧用杂色,在不违背整体情节的情况下将杂色雕作人物必需的道具或装饰物。比如一个桃花扇仕女可以手握扇子搁在胸前或掩住半边脸面,杂色可以刻成扇面上的花纹,这样反成了“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3、依色取俏 依色取俏是青田石雕的重要艺术特征,青田石是一种优质的叶蜡石,它温润如玉,却有比玉更丰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纹。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颜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现出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花等绚丽的色彩。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青田石中描绘出山川、花草、云霞、禽兽、鱼虫等奇妙的花纹。其中有世称“印石三宝”之一,价逾黄金的灯光冻:有色如芳兰,适于奏刀的兰花青田;有质地细腻,行刀脆爽,能尽得笔意韵味的封门青;有黄色艳丽,质地纯净的黄金耀;有包裹棕色外壳,内含青黄冻石的龙蛋奇石。石雕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在花卉类中,红的黄的部分可雕花朵,青的白的可雕枝叶。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也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在石料质地和色彩最突出最理想的部分,安排作品最主体的部位。比如人物的脸面石质总要最纯净无瑕的,果实总要选最冻色的部位等等。石料或产品最凸出的部分,或最高点,或最前面,因石料的俏色与凸出部分同作品内容的主体部位恰当处理,使模拟色都很逼真、干净,恰如其分,没有一点多余,看起来十分自然,似乎是天生的“凑巧”。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使之成为作品的最精彩部分。

四、青田石雕中体现的造型审美特征

1、精细的雕工 没有精湛的雕技,再好的青田石亦无法达到形神合一。青田石雕刻立体、镂空、繁间有致,层次分明,雕刻家创作时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境地。行话说:“纯、畅、神”。纯,指石质温润、清纯,雕刻家要具备“相石”功夫;畅,指雕工娴熟、流畅,一气呵成:神,指作品新颖入神,表达出深刻内涵、精气神韵。

2、生动的色彩 色彩丰富是青田石一大特点。天然的各种色彩赋予青田石极大的创作空间,而颜色的丰富无疑能触动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巧色雕刻又是青田石雕不同凡响之处,如青色可雕秀竹,紫色可雕岩藤,白色可雕飞瀑等,有人说“青田石雕石头美”,此话不谬。天然材质看上去给人以自然悦目之感,若染色的石科,颜色只存在于表面,且有某些化学反应的痕迹,总有一种呆板木滞的感觉。

3多样化的题材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名师辈出,流派纷呈。大批艺人在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创作上形成多种艺术创作风格,充分显示了青田石雕雄厚的创作实力。

花卉创作

花卉创作是青田石雕创作的强项,尤以解放后为盛,其精湛的镂雕技艺令世人赞叹不已。该项艺术创作以现实为题材,创作类型呈多样化。现代以来,从正面镂雕到立体镂雕,从单一的花类创作到复杂的花鸟群体创作,无不体现了几代艺人艰辛的摸索。他们从雕刻室走向社会,从田园里汲取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采取特写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的多层次镂雕、圆雕技艺,精工雕琢,把自然作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丰富多姿。他们的艺术创举,在石雕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以农作物为创作题材成为时尚,高粱、稻谷、小米、毛芋、南瓜、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登上了大雅之堂。艺术家留秀山,在继承石雕名师张仕宽《葡萄》创作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摒弃了葡萄藤依顺石头爬生的作法,成功地创作出多层次、多藤蔓、立体镂雕的《葡萄山》。

山水创作

山水创作是青田石雕的传统题材,它讲究构图布局的整体性和随意性,讲究造型和章法。他们的艺术创作,时时体现着时代风貌,作品内涵丰富,情趣盎然。艺术家周百琦成功地创作出《春》,这件以青田封门黄冻石精心设计雕成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框框,精雕破土而出的春笋,着意夸大锋芒毕露的笋尖,突出了烟雨三月的勃勃生机,揭示了美的旋律,将艺术创作和艺术构思巧妙地结合起来。

人物创作

人物创作素来是石雕创作的难点,但青田石雕艺人勇于探索,挖掘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从单一的人物创作到复杂的群体形象塑造,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艺术家林福照运用大胆的艺术设想,以神话故事为题材,以赤石红云为陪衬,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成功地雕成大型石雕巨制《钟馗嫁妹》。

动物创作

玉石雕刻技艺范文6

烈日当头的正午,尽管街上的行人稀少,但整洁的街道两侧,大大小小装潢精致的玉器店和工作坊依旧门店大敞,恭候着八方来客。店铺中,既有上了年纪、远近闻名的玉雕传人,也有新潮时尚的俊男靓女;既有数代家传的工匠艺人,也有各地慕名而来外地打工学徒者。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有的热情地接待上门的顾客、有的娴熟地雕琢着手中的玉器,“呲呲”的玉器打磨声,不时从路边的工作坊里传来。这里,便是扬州的古镇湾头。

扬州工,在湾头

“文化创意中国行”报道组选择湾头作为一站,当然也是基于流传甚广的那句说法:“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喜爱玉器的人们更是不会陌生,这一说法不仅表明了扬州琢玉技艺在全国的影响力,也道出了古镇湾头千年传承的玉雕文化。

湾头镇位于扬州市区东部,是一座被誉为“镇古、玉盛、水秀、人文”的千年古镇。这座镇子古称“茱萸湾”,传说当地的山光寺和尚用茱萸降住了这里的瘟疫,故名。据考,茱萸湾在汉代就已形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茱萸湾成为水路进入扬州的门户和重要港口,宋朝以后又是京杭大运河由北进入扬州十三道湾的头道湾,遂名“湾头”。由于隋炀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扬州皆由此经过且留有行宫,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唐代诗人刘长卿留下的“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这一著名诗句,便是生动的写照。

至于“玉盛”,扬州自古就是全国玉材的集散地和玉器生产中心之一,古籍《书经・禹贡篇》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经过唐、宋、元、明各朝至清中叶,扬州玉雕达到了鼎盛,名家辈出,艺术水平空前提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玉雕山子《大禹治水图》堪称“玉器之王”,其琢玉水平之高、能工巧匠之多、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足见扬州玉雕的实力。2008年奥运会奖牌雕嵌昆仑玉采用“扬州工”,极大地提升了“扬州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全国《玉器雕琢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起草小组表示将以“扬州工”为蓝本制定“国标”,更是对扬州玉雕工的一种肯定。而湾头镇,正是扬州玉器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

记者穿过老街来到与其毗邻的玉器城,这是一个面积更大,集玉器加工、赏玉、玩玉、购玉于一体的新玉器市场。抬眼望去,这里建筑风格典雅大方,翘角飞檐,古色古香。湾头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建的玉器市场2009年被列为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基地,新市场和老街入住的玉器商户已达千余家,初步建成了玉器南北路、茱萸湾路、长安路玉器产业发展带。师徒传承与创新

玉器业内有一句术语“三分材料,七分工”,说的是好原料更需要细心琢磨。“扬州工”的名头,首先来自其精・湛的工艺。而提到“扬州工”,又不能不提扬州玉雕自古沿袭的“行规”。

“玉雕是一种磨炼意志的艺术,没有一个长期艰苦的实践过程,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从事玉雕40多年的“品德坊玉器”店主翟玉伟师傅告诉记者:“我已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了,按老理儿,学徒工要拜师学艺3年不拿工钱,5年后才可以自立门户,这种传统与扬州玉雕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现如今,虽然不少商户还沿袭着传统模式,但新时代有新礼法,年轻人愿意学,我们也乐意带。”当然,老辈儿们也提醒:“对于玉雕,不能光凭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耐力,只有掌握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成为技艺精湛的名家高手。”

由于玉雕主要依赖手工制作,所以“以师带徒”是传承技艺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今,湾头镇从业的年轻技师已超过3000人,湾头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人说:“其中七成以上是正儿八经拜过师、学过玉雕技艺的。”不仅如此,由于湾头镇玉雕技艺精湛,美誉闻名海内外,各生产加工点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玉器雕刻技艺的人,到目前为止,湾头培训的玉器巧匠已有千余人,遍及全国各地。洪宝曾曾在扬州进修过,这位来自辽宁的玉雕大师谈出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扬州工”已经不单是一件作品,几乎每件玉雕作品都存在于一种文化氛围中,同时这件作品本身也在向观赏者传递着一种文化。“相比之下,我们北方的玉雕产品一般只重视雕刻技艺,因此多为就事论事,也就少了‘扬州工’不可言传的那种味道。”

那么,师徒承传会不会影响到创新?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所谓“抽象派”玉雕产品的诞生,有评论说“扬州玉雕在向时尚派和抽象派转变”。对此,玉雕大师顾永骏的回答是明确的:“简洁是有必要的,但抽象我觉得不行。玉雕毕竟是一种传统艺术,它不像那些大雕塑有非常具体的块面,山子雕还是得以细巧、玲珑剔透取胜。这是玉雕的特点、民族的特点,不能被丢掉。”

虽然意见有分歧,但是不是可以认为,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或许是地理位置的缘故,地处江淮之间的扬州吸取了南北方的艺术特点,玉雕风格形成了兼具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自身特点。这一特点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扬州玉雕正是在这种兼收并蓄的创新中一路走过来的。诚然,湾头镇的玉雕产业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师徒承传与创新无疑也将面临新的课题。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湾头古镇的玉器虽名声显赫,但“小而散”的现象还是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为此,湾头镇主动到南京招引了国内知名玉器企业“翠佛堂”在湾头投资建设玉器生产加工基地,以期带动当地玉器产业提档升级。于是,报道组专程走访了坐落于扬州广陵区湾头的翠佛堂玉石文化创意园。

2012年,翠佛堂珠宝选址湾头古镇,投资8200万元,修建厂房6500平方米,创立了扬州翠佛堂玉石文化创意园,在定位高档精品玉器生产的同时,结合该公司玉矿资源和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使翠佛堂形成了从和田玉原料、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园区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玉石雕刻创意基地之一,有专业玉雕技工近百名,每年琢玉万余件经由翠佛堂各网点销往全国。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翠佛堂珠宝以雕琢玉器首饰著称,因此翠佛堂落地扬州,让以雕琢大件为主的扬州玉器界传统模式,产生了主动的求变与升华,这让闻名遐迩的“天下玉,扬州工”更贴近于大众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翠佛堂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不仅开设了高端玉器零售连锁品牌店116家,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各一家,还致力于玉文化的推广与个性化的服务,以龙工作室为代表的翠佛堂最高级别艺术大师团队也由此诞生。据了解,翠佛堂的龙工作室汇集多位著名玉石专家,包括著名玉石鉴赏家、南京大学宝玉石研究中心郭继春博士,国内翡翠原料专家朱宁先生,和田玉原料专家郑栋先生,扬州玉雕领军人物高毅进大师,扬州玉雕大师冯龙军先生,苏州玉雕大师黄铭先生,扬州玉雕新秀孙进宝先生等。

记者在翠佛堂玉石雕刻观光工厂看到,绿树如茵的厂区内,设有风格独特的玉石艺术馆、整洁敞亮的设计制作工作室、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大厅等。这些空间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观者不仅能深入地了解中国玉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完整地观赏到一件玉器作品从选材制作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说:“由于我们无任何中间环节,最大限度节约中间成本,也确保货真价实。”而他们开办免费玉石培训课,更为广大玉石爱好者提供了随时到此学习的机会。

“不是好玉,不入翠佛堂”是翠佛堂始终坚持的品牌理念。为更好地满足客户独一无二的需求,翠佛堂还在全玉石行业首推私人定制服务。如果您来到翠佛堂扬州玉石文化创意园参观,更有机会与玉雕大师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定制服务,现场观赏名师的高超技艺。

无独有偶。湾头镇实际上还有一家龙头企业,名为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由玉器行业知名人士刘月朗先生与中国著名玉雕大师汪德海先生于2005年联合创立,所处位置就在湾头古镇避风塘边。这家拥有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数十名技艺精湛的雕刻技师的公司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所创作的作品在“天工奖”“百花奖”“百花玉缘杯”“玉鼎杯”等国家级玉器展览、评比中屡获殊荣,赢得金、银、铜等各类大奖近百项。

作为传承和发展扬州玉雕工艺的主力军之一,金鹰玉器在定位高档精品玉器生产的同时,还利用自身的连锁销售网络实现玉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打破了湾头玉器生产业困守传统的局面。

如此,湾头镇以这些龙头企业对玉器加工、开发建设进行了整合,激发了湾头古镇玉雕生产的新活力。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雕是扬州的名片,也是湾头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上述龙头企业的打造等,湾头玉器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记者也在走访中注意到,尽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穿衣戴帽”式街景整治效果明显,但大多玉雕商户依然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规模优势还未得到充分体现。湾头玉器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仍须加大力度。因此,要实现“打造循环玉器旅游商圈,形成游茱萸湾公园、逛湾头玉器城”的格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了解,当地政府对湾头玉器产业的发展已提出明确要求:由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实施招才引智;由加工型向营销型转变,比如建立中国扬州玉器网、加快发展电子商户、建设玉石料市场等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由作坊型向景观型转变。整体规划,形成“一店一品、一家一特”的玉文化景观,彰显“和田玉、扬州工、源湾头”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