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管理措施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管理体制;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当今水资源的状况不仅是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也日益严重,再加上水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任务也就越来越重要。广东省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流经广东省的西江、北江、东江和韩江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别为708.4亿立方米、144.3亿立方米、134.4亿立方米和86.1亿立方米。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节水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好规划,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1.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广东省部分主要河流尤其是径流量较大的西江、韩江尚无防洪控制工程,江海堤防标准普遍偏低,部分河道瘀积严重,入海河口泄洪纳潮不畅,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偏低,大中型水库尚有30%未达防洪标准;全省大多数江河受到污染,部分河段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且呈加剧趋势,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可用水资源量减少,部分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不少地方群众住在河边没水喝;近海海湾出现赤潮,水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已经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广东的不同地区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水资源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是新世纪新阶段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依据水资源的总体状况科学合理分配

《广东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指出, 广东将继续加大环保投入, 涉及区域污水处理及河道整治工程的总投资额约380 亿元,其中176.4亿元用于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595万吨/日, 到2010年,广东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由于水务管理政出多门,造成管源水(包括防洪)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节水和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理污水和地下水回灌,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处理回用。同时也造成水污染治理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的现象比较严重,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披露2004 年全省生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35.7%,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广东省相当的浙江、江苏等省。

2.2 水价改革不到位,难以使水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水价与节水是密切相关的,据专家的有关研究表明,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居民心理影响不大;占2%时,居民可以承受并开始关注水量;占2.5%时注意节水,占5%时认真节水。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远低于2%,不足于引起人们在生活中对节水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水价(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只是占到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的很小一部分, 难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也直接影响了各单位建设节水设施、利用节水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的积极性。

2.3 缺乏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种模糊观念:一是无限可用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不存在危机问题;二是有值无价论,认为水不具备资产特征,其所有权不明确,人们可以自由索取。人们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目前我省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水资源利用率低。

2.4 管理体制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弊端日益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一些水管单位长期属性混杂, 既不像事业单位, 又不像企业单位,资产概念不清, 配套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资金不足, 水价偏低, 水费收取困难, 职工的工资发放缺乏保证, 工程折耗和维护管理没有补偿渠道和来源; 水管单位机构臃肿, 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 技术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规范管理的需要;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注重投资新建项目, 忽视对已建工程运行、维修的投入,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更无保障, 失管失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弊端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3.加强水资源管理对策措施

3.1 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要合理布局工业,防止工业污染。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或超前防污治污。防治水污染的总原则是污染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划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努力实现污水资源化。恢复和发展传统生态农业,根治农村和农业污染。要充分重视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更大规模的非点源污染,以及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更大强度的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技术,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小城镇地区的环境规划,强化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防止农村水环境进一步的恶化。

3.2 健全防洪防旱体系,增强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

加强江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努力提高抵御洪、涝、旱等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确保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除了建立一大批防洪工程外,还要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正确度和指挥的科学性。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及合理配置,调整广东省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使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藏开发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益。沿海干旱缺水地区,必须限制城市的发展规模。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缺水问题突出,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要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并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3.3 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运作机制

水问题的解决,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节水与高效用水,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唯一出路。建立一个公共管理机能,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一个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协调过程。要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避免多“龙”管水、各自为政的现象,把有限的水资源通过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综合性地进行流域管理,可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来规划各个区块,避免分疆而治,造成污水的无序化排放和水生态资源的无序化开发,形成村镇之间乃至省市之间的矛盾。统一的规划还有利于推动水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处理,统筹制定实施可持续水环境、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利用及保护。

3.4 提高全民节水观念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强化节水观念,让公众了解水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水资源紧缺的严峻现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到人人关心水资源问题,自觉珍惜水、保护水,形成良好的节水社会风尚。强化计划取水、节约用水。实施计划取水和节约用水,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指标,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造成浪费水资源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水价偏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外实践证明,制定合理的水价,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3.5 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灌溉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6.0%,而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广东省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要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为中心,围绕“开源节流”进行创新,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真正提高节水农业水平。

3.6 发挥森林在改善水资源环境中的作用

森林能防止土壤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经历了无数次洪灾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就治水而治水,忽视治山,忽视森林的作用,水是治理不好的。单靠水利工程设施虽可达到暂时蓄水的目的,但阻挡不住泥沙的淤积。由于广东省的区位条件,其自然和人为因素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的因素,如果偏于治水,而忽视兴林,其结果将导致大面积的水库淤积,水资源环境将日趋恶化。因此,走兴林治水之路是实现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结束语

总之,水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水资源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分析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长久利用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婷;陈海涛.直觉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管理群决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2] 孔庆雨, 卞艺杰. 广东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 广东水利水电,2000(6): 33-36.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滦河;迁安盆地;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33

2012年,迁安市委市政府投资100亿元,对滦河进行综合治理。按照“开发滦河、沿河布局、跨河发展”思路,实施集河道疏浚整治、湿地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1984年保勘为首钢所做迁安盆地水资源论证,结论是迁安盆地为一完整地质单元,容量5亿m3 可多年调节的地下水库。迁安盆地水资源年可开采量达到1.7亿m3左右,而现状取水总量为1.35亿m3,占可供量的79%左右,尚处于良性开发状态,但仍需十分珍惜和保护,并且随着今后经济快速发展,用水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滦河工程综合治理后的水资源管理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必须改变现状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运行模式,实施以综合管理为核心,发挥工程效益为目标,保证工程可持续运行的综合治理措施,保证迁安盆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1 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是落实迁安盆地综合治理、有序开发的必要条件,应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迁安市水务局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对滦河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统一水资源保护等供、用、排、节等一切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 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目前虽然迁安盆地还有一部分水资源可以利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快速膨胀,如果不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迁安盆地很快会出现需大于供,进而水资源枯竭的恶劣态势。因此,必须对迁安市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取得取水许可后方可开工建设。对不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立项,水务局不予办理取水许可、计划用水手续,供水企业不予供水;迁安市所有应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取水户,其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率达100%,取水许可证登记入库率达100%,保证迁安盆地水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

3 建立健全凿井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迁安市地下水凿井管理办法》,迁安市水务局是凿井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迁安盆地开凿新的水源井,控制地下水开采,保证盆地水源供需平衡,实施可持续利用。如确实需要开凿新井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费征收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取水许可手续,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方可实施凿井。凿井布局应符合滦河开发工程综合规划和迁安市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对不按照该办法实施凿井单位和个人,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 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严格贯彻执行《河北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征收水资源费。完善不同水源、不同用户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形成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系,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用水户实施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益和效率,减少用水量,实现增产不增量的目标。

5 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制度

在迁安市范围内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每年建立计划用水目标。用水户须结合《河北省用水定额》、本单位用水发展趋势,按照一定合理用水系数,在每年第3季度前向迁安市水务局申请下年度用水计划,迁安市水务局将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核算审定,下达用水计划通知单。超计划用水实施加价收费制度,控制盲目开采地下水,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6 建立水资源信息化远程监控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控制迁安盆地及迁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尽快建立覆盖迁安市区的网络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对迁安市范围尤其是迁安盆地的取水量变化、地下水位动态、降雨量多少等实时计量监控。近期之内实施迁安盆地大型用水户水源井的实时远程监测,严格控制迁安盆地的地下水超采。

参考文献

[1]滦河迁安市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3

1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应的科技水平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水文水资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之前我国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科技水平也未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中应用的较少,常常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无法给与有效的救助,2014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24m洪峰流量897s/m3,2015年6月20日石堤站出现超历史洪水,下游的十多公里的里耶古镇漫溃造成重大的经济以及人员以及文化损失。我国由于水旱自2014年7月15日沱江凤凰站超历史实测的最大的洪水,凤凰古城风雨桥被冲垮洪峰水位达到307m。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了总共自然灾害的80%以上,对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在我国的由于洪灾造成的地域面积达到了920万hm2,洪灾面积也占到了农业播种面积的6.4%,导致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经常会因此造成非常大的人员以及经济损失。

近年来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有效提高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灾害防治提供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工作,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水资源的污染的情况也只增不减,人们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少之又少,因此,加强节水用水,对水资源的清理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积极加强现代科技在水资源的净化与保护上面的应用,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做好开源节流的相关的工作,加强对于城市以及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净化力度。在节流方面,做好对于水资源的节约,提高水资源在农业方面的利用程度,改善传统农业在灌溉方面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符合现代社会对于水资源有效节约的灌溉用水设备,避免传统的灌溉方法对于水资源的大量的浪费,从灌溉工具的改进上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对于生态环境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得到加强,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于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事,不断地加强对于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及时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使水文水资源领域内相关数据得以有效的运行,促进水文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一步促进水文数据共享的发展,让水文数据共享为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从而促进水资源的有效的保护,加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进一步落实节源节流工作,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工作的相关的策略

2.1水文检测覆盖的范围较大,水平高

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域面积广大,但是在一些地方水文现代化建设相对落后,水文检测点的覆盖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安徽省的水文监测系统较为完善,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地质以及水文等自然灾害的原因,水文检测点还不能达到完全覆盖,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对比较难监测的地方进行一些测量,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比较详细,完善的水文检测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必须加强对水文信息的了解。

2.2加强对于相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广,其管理工作涉及一些水利知识,气象知识以及相关的水文地质领域的知识,应该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对自身知识储备的丰富。对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且对于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避免,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相关的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丰富相应的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方法,深化对于地质问题的有效探析,从较大的程度上避免在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过程中带来的较大损失。进而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发展,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地理科学,遥感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促进我国水文工作实现系统化与网络化,加强对于空间数据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而对于空间数据有效的分析和整理,实现对于信息的提取与整理,进行相关的收集与编辑,对于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加强对于自然灾害的避免,降低最大损耗。

3提高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

水文是自然因素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导致工作难度较大。防灾减灾的过程存在较大程度上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的过程中造成的经济及人员损失更为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文水资源的环境管理部门作为我国水资源专业的管理机构,相应的承担的责任也更大,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防灾减灾的意识,不断地加强水文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最大程度避免对于我国的经济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人员伤亡,从而在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灾减灾过程中取得进一步的成效。

合理规范工作行为,遵守相关制度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相关的部门更应该加强对于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实施,对于相关的情况有效上报,为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好相应的地下水位的检测工作更要做好对水位的有效检测,对于相应的水文水资源检测工作做出详细的规范,详细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进行有效的检测,更好地开展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我国也逐渐地形成一套水文水资源检测规范以及地下水检测的诸多的规范,将其作为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文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为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管理提供了较大的借鉴,也成为其工作的要求标准,促进防洪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水稀缺;水污染;水治理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中国的水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

1.1气候因素影响水资源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步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

1.2 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在所有产业中,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

1.3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2.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建议措施

2.1大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的方向,然而我国城市水资源既紧缺,又存在严重浪费现象。除市民节水意识不强外,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供水和用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的水量也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在20%以上。可见,我国城市节约用水的潜力很大。2000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2.2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污水治理、建立群众治水网络增加信息反馈

走市场化的路子,按照用水的和污染水的数量收取治水费用,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专款专用建立污水治理厂,对于自行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可以适当减免或加以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市场这个调节杠杆,让制造污染的企业参与到污水治理中从强制到自觉的进行污水自我治理,减少污水的排放。

利用媒体增强对大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各个地方环保部门可以让公众参与河流环境管理,环保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河流区域内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感,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3增强水资源调控和利用措施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其次,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应考虑加强处理水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处理过的生活用水用于工业生产,提高水的再次利用率。一方面污水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形成用水取水与净水回流的城市循环体系。

2.4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补偿手段保护流域生态系统

解决水稀缺问题要求保护水源,特别是流域上游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甚至农用地。我国政府已近开始建立补偿机制,对生态环保行为进行财政补贴,利用公共财政支持来鼓励生态保护的行为。但是,目前的做法严重依赖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在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缺乏直接联系,这种补偿机制的建立缺乏持久性和发展性,只是单向的以补为主,效率较低。建立和完善生态有偿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更具市场导向的补偿方法。可以尝试在生态有偿服务制度下,建立了一个环境服务市场,通过这个市场,可向享受环境服务的受益人收费,然后直接支付给提供这些环境服务的人。与目前我国采用的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生态补偿机制相比,生态有偿服务提供了另一种更具市场导向、也更加强调自己融资的方法。生态有偿服务在其他国家已有实践,在我国大有潜力。其他国家已经提出并实行了生态有偿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在此指导思想下,我国可以继续扩大实行生态补偿机制。鉴于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系统的紧迫性,继续扩大实行其生态补偿机制计划,特别是在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相距遥远,双方之间的联系难以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尤其应采用目前实行的这种生态补偿机制。提倡开展生态有偿服务的试点。为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和有效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我国应积极开展试点,采用像生态有偿服务之类更具市场导向的生态补偿方式。我国对这种方式有很强的要求,应进行试点并予以提倡。试点可从一些小流域开始。

水资源紧缺是有多方面引起的,有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但是目前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不能改变自然水资源的情况下,我国只有依靠人为的方式来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治理水资源的环节中,应注意城市的合理规划、净化工业污染、大力保持生态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才能在治理中有的放矢,建立取水、用水、排放整体良性循环的利用体系,从而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赵建世.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3.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5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2,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水资源管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初探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作为水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水资源地管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生态发展的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水资源管理,就是利用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技术等方式方法,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多种社会力量进行水利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二者间的关联,用于处理地区和部门间用水产生的矛盾,并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危害行为的监督与限制,从而制定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工作。

2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行政管理措施

符合中国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针、政策和策略应通过法律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水法》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还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精干、高效,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应体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形成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正确引导、社会适度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以利于节约管理资源和提高执行效率;充分整合已经存在的各种信息,减少冗余的信息分析论证工作,减少虚假信息对决策的干扰,以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质量;应根据行政功能构建执行体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效率行政的关键是减少执行体系中间层次和决策执行环节,提高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3 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管理措施

水权制度:根据市场经济的资源权属和优化配置理论,明晰的水资源使用权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按照现行《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水权制度是涉及水资源管理权、开发经营权、使用权和排污权的制度体系。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水权制度,管理权界定、开发经营权许可与使用权和排污权明晰同等重要。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型和完善过程中,水资源使用存在历史延续,因此水权制度建设应整体进行。

水市场规则:由于水资源流动和变化不固定等自然属性,即使在水权制度不完善阶段,地域性和随机性的水市场也会存在。水权制度为水市场奠定基础,水市场推动水权制度完善,二者是交叉作用和相辅相成发展的。水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进行交易的用水类型应受政府宏观控制,只能是准市场。应建立水市场准入规则,市场准入规则是对生产用水类型的政策约束。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经济手段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市场也应包括区域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水资源管理权出让和水资源开发经营权转让要有相对稳定的期限,生产用水的使用权、排污权转让可划分为长期转让、中期转让和临时转让等多种形式。为推动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市场有序运行和公平交易,交易规则可作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政策导向。在水市场交易规则中应对不同转让类型和不同转让形式设定具体的政策限制;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应针对不同类型交易制定价格形成原则。

水价形成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由于用水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水价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水价管理在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同时,应将具有公共利益特征的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区别对待。

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水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由市场主体对其进行经营,这必然要求水资源开发活动也要通过市场主体来承担。水资源开发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经营主体一旦确定后,就具有市场垄断性,这可能导致开发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违背市场规则。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水资源开发经营许可制度是经济管理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管理措施

规程规范体系:规程规范是水资源管理的技术法规,是科学决策的技术依据,是下述其它技术管理体系的技术遵循。水资源管理与其它水利管理密不可分,涉及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综合性管理。为了保证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规范化开展,程序化管理,需要用规程规范来协调和统一各种涉水技术活动。不同环节和各个阶段技术工作要依据相应规程规范进行,并依据规程规范对技术成果进行评价和审查。

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是由流域和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等组成的规划体系。水资源规划体系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依法管理水资源的重要依据。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分析流域或区域自然条件及特点,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用水前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研究流域或区域内水资源配置、开发、节约、保护和宏观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拟定不同发展阶段在流域或区域采取的解决供需矛盾的各种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微观定额和宏观总量指标体系是管理的技术标准,是水资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结合点,也是人们用水的行为准则。微观用水定额是不同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以单位产值确定用水定额并不科学,由于物价和汇率变化,这种定额在横向和纵向都不具有可对比性,应该逐渐采用实物指标用水定额。微观用水定额是随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指标体系。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根据用水权或取水许可,通过总量指标对区域、产业或用水户的用水过程、用水保证率、排水质量,以及河流生态和自然环境需水状态等进行宏观控制。

水资源监测体系:监测体系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必备物质条件,是实行行政管理手段和经济管理手段的保证。水资源即时调度、水资源变化状态监控和水市场交易量测都需要有监测体系实施检测。监测体系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相应硬件设备组成。监测体系要与水系相对应,覆盖所有计量断面、各种需要监测的取水口和排水口。

水资源管理还涉及洪水管理、水生态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等其它水利管理领域,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各项管理缺一不可。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研究,使各项管理成为完整的管理体系,联合发挥作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了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应把水资源管理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对待。

参考文献:

[1] 胡军.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几点认识[J].北京农业,2012(18).

[2] 刘书俊.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J].开发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