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财政 社会保支出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5]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3
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但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完全不一样。首先,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持续的,无论中国和国际人口老龄化都方兴未艾,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少要持续30年。其次,老龄化通过对社会保障和社会劳动力的影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不因整个国内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减弱其影响。再次,老龄化会导致老年消费减少、储蓄水平下降,促使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与其他变量叠加,进而对经济产生间接和叠加的影响。最后,老龄化影响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社会劳动力、人口国际迁移、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减缓和推迟,但难以避免。快速老龄化往往导致经济社会难以适应,形成大冲击,如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缓慢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相对小,如在法国和美国等。
老龄化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与社会、政治等紧密相连、犬牙交错的综合问题。
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老龄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在经济发展本身,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政策、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宏观环境、经济发展微观环境、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科技创新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社会福利实现程度等。人口老龄化通过社会保障、劳动力供给、社会消费等,对经济发展产生潜在、持久和负面的影响。未来经济决不是简单地由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或老年人口比例多寡所决定的。社会消费不足、投资过剩、房地产泡沫(价格过高)、过低生育率、公共债务过高、居民储蓄过高、股市长期不振、汇市波动过大,这些都和人口老龄化有关,但实际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问题,都可能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基础(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资金、环境等)等要素,将决定我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程度;而城市化等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继而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促进文教体育发展,加快社区建设,增加储蓄和投资力度,并且完善社会保障。这些要素综合促进人口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结构的调整,加速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化的发展又影响了居民收入及储蓄和投资,对文教体育事业、社区建设、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应该指出,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消费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尤其是在老龄化早期。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储蓄和消费迅速上升,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老龄化加剧,表现为储蓄和消费随着老龄化发展而增加;实际上,掩盖了老龄化对于储蓄和消费的负面影响。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看,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原材料短缺的双重影响下,制造业被迫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受阻,出现“停滞的10年”,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停滞、消费降低、储蓄减少。目前,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分析表明,社会就业率、教育发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居民消费、储蓄等都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但都和人口年龄关系不大,不是完全由年龄结构所决定的。从欧洲国家的情况来看,老龄化对于经济的直接影响小,而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非常大。老龄化单个因素难以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而与其相关的综合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十分大。经济恶化不可能是老龄化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一系列经济社会综合变动导致的结果,人口老龄化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龄化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更像一系列对经济“堤坝”反复冲击“浪潮”中的一次“浪潮”。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1.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政府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和国家外汇政策,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导致人民币过量发放和储蓄,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
2.大量地方财政赤字。为了拉动就业、改善交通等基本设施,也为了减少流动性过剩,地方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务分开以后,由于地方政府事多钱少,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为改变这种状态,各地方政府透支了多年的财政大搞基本建设。地方政府财政来源有限,于是不得不大量卖地。而居民为避免未来通货膨胀,纷纷购房避险,造成大量空关房。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经济发展不良、就业率低的三线城市和小城镇成为“鬼城”。
3.社会消费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人口年龄增长虽然增加了医疗、社会服务、休闲消费需求,但减少了食品、衣着、娱乐、电子等消费需求,同时减少了年青人的消费冲动,综合导致社会消费不足、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社会就业困难。为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政府不得不出台减税、增加基本建设投入等措施。为支持经济发展,须增加货物出口外销,我国汇率政策维系人民币“内贬外升”的态势,本质上货币发放过量;人们生育数量减少,劳动力紧缺,劳动成本上升,造成产业转移。
4.老人对于社会医疗和社会保健方面的需求量大;老人数量增加,老人基本收入存在差异,促使政府财政增加对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同时老龄化又导致政府税源减少,公共财政、税务收入下降。为维持较高的社会保障费用和政府开支,政府对企业、家庭和个人采取加税政策(如房地产税、遗产税、消费税等),于是造成百姓与政府的对立和冲突。青年人出境出国避税和企业“合理”避税,加工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减少了社会消费,导致劳动力外流。此外,企业利润空间下降、人民币升值、外贸订单下降、政府税收减少,导致外贸形势恶化、企业开工不足,加剧了年青人就业困难。
5.从机制上分析:消费、储蓄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一般认为,消费增加导致储蓄减少;同时,消费可以短时间内增加储蓄和大件物品的消费,如住房、汽车、家庭装修、出国留学等,因此,消费对于储蓄的影响是双向的。社会保障金的上缴减少了职工现金收入,从而减少消费;但是社会保障减少了老年人口晚年生活的风险,可以增加职工的即时消费,所以社会保障对于消费的影响也是双向的。社会保障对于储蓄的影响同样是双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减少人们的储蓄意愿,减少社会储蓄(如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本身就是长期储蓄的替代品(替代效应);但是,当社会保障不足,人们会追加储蓄,以自我保障的形式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社会保险金进入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储蓄大量增加(互补效应)。社会医疗保险还将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进而透支社会保险。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分别增长了12.5%和10.6%;人均储蓄年均增长了19,7%;而社会保险基金年均增长了25.9%,与这三者同时增长的是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9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13.5%、11.4%。此外,近20年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收入比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85%下降到2000年的80%及2010年71%;我国储蓄收入比同时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49%上升到2000年的100%及2010年的149%。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越来越高,消费比例越来越低,储蓄比例越来越多。我国储蓄受通货膨胀和投资机会影响更大,在这种通胀预期的情况下,人们自然采用各种有效的投资手段,提高自己晚年生活保障程度。因此,储蓄增加和房地产快速发展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切既和老龄化有关,但又不是人口老龄化单个因素所造成。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社会消费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候往往很小,都被经济发展所掩盖;而到经济发展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时,社会保障的刚性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届时欲罢不能,欲止不休。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4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按照这个标准,山东从1994年就整体进入“老龄型”省份,与其他省市相比,山东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人数最多。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我省65岁以上的人口有952万,居全国第一。二是增长速度快。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是12.6%,2007年达14%;预计2050年将达到35%。三是高龄化显著。80岁以上算是高龄老人,2005年山东省有154万,预计2020年将有194万。四是老龄化周期缩短。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要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用了18年,而山东省完成这一增长过程只用了13年,其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尽管山东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山东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和医疗费用会大幅度提高,对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等福利设施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至少前20年~30年,务必要建立起社会化、资金储备充裕的养老保障制度。如果错过这一时机,以后应对养老压力和社会危机的难度将难以估量。10年后山东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因此,目前正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
二、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现阶段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经济下行明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健康和较快发展,要采取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
从当前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瓶颈。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2005年的52.1%,处于建国以来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其中,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由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80%以上,因此,居民消费率的高低决定了最终消费率的高低。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的滞后,农村居民消费额及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究其原因,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抑制农民即期消费的重要原因。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更容易受到自然、市场、疾病等风险的影响,其收入稳定性较差。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家庭和土地等传统的保障功能已明显削弱,同时,面向农村的信贷、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农业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并不完善,这些都影响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共产品,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壁垒,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使得农民无法享有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待遇,甚至农村的很多其他公共产品包括修道路、办教育卫生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农民自己承担,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与农民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期间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极不适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有权享受公共产品,不仅农民的实际收入会大大增加,还会将投入到公共产品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可以大大增加国内需求。
三、山东省正处于建设农村社保体系战略机遇期
一是山东已具备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国际经验表明,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发展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主要内容之一。2008年,山东省人均GDP高达4700多美元,远远超过了德国、法国和日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的水平。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看,山东省都已具备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5
上个世纪末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的生育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人口增速逐渐放缓,人口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原因最终的表现是人口结构开始呈现老龄化现象,被称为“银色危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初露端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远远甩开了欧美等国,也略快于亚洲其他国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实,突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是进一步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定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养老保险;影响与对策;影响与对策
1背景以及现状概述
1.1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展开,考虑到当时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因此仿照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成了唯一选择。1992年和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1992年之前,鼓励农民对自身的投保和农民之间的互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体现。在后期推行的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农民传统的意识等因素,最终无法继续推行下去。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三农问题的逐步加深,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指向了农村的养老保险,成了近十几年来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银色危机”的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且持续关注。表1说明了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13-2015年农村人口数所占比重从46.3%降低至43.9%,数据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农村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持续不断的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相比于城市的退休职工,农村老年群体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地区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农村,面对广大农民,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农村实际的、稳定农村社会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2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不前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格格不入,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是个不争事实。从我国老龄化地区比较来看,种种迹象表明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务工,农村中的老龄人口占较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从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来看,导致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加大,这让原本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堪重负,致使无法发挥养老保障的实际功能。为此,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这已经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挑战
不论社会制度、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关系始终都围绕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但是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丧失了它的优势,变得捉襟见肘。
2.2社会养老在农村实施难度加大
现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体制还不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持续。农村的养老保险经费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放低,几乎全部由农村各人承担,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思想,投保大多会选择低档,每月几元的投保对于以后的养老保障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2.3我国农村社保体系建构失衡
土地是农民中大多数人的保障,农民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是他们创造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式。这也仅仅局限在他们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当农民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农业生产毫无保障。再加上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三根支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可以采取试点,考虑以发展较快的农村为突破口,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向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点及面、稳步推进,做到全方位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3.1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根据需要设立不同的险种和保险层次
由于目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农村的发展速度也各有不同,便产生了对社会保险的不同要求,因此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也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坚实基础。
3.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国家、集体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责任,从而使得国家、集体在这方面的责任逐步强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民的个人账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随人转移、缴费方式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
3.3我国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应着力于利于城乡衔接
建立既相对独立又注重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居民适时的纳入进城镇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实践中,对于能够衔接的部分尽量衔接上,对于不能马上衔接的部分,在制度设计时,应统筹考虑留下接口。
3.4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要知道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参与的自主性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大家积极地引导,让广大农民群众自住自发的参与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工作中来。
4总结
其实,造成目前这种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任由制度的非均衡长期发展下去,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相对应的政策,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范文6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