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1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英语教学 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一种本能的直觉。它引导者学习者在感受的同时,把理解的内容准确地输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经过反复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体验和体会。它是以感觉为基点来感受体味语言的音、形、意,将其无意识地存储于大脑表层,形成浅层直觉。通过反复不断地强化,内化为学习者本身的意识,形成深层理解,最终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习惯。理论上,语感是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是言语到意念的逻辑转换的能力。
2阅读教学中阻碍语感培养的弊端
阅读在单元教学中,所占权重较大,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能够巩固所学词汇,提高对句型、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阅读就可以成为培养英语语感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培养学生语感的弊端。一方面,学生缺乏积累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无法透彻的理解文意。一些学生仍指读、唇读,遇到生词就翻查字典等。另一方面,许多教师讲解文章过分强调单词、语法,忽视了文章整体性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有的教师将文章译为汉语,以母语理解英语,缺乏在特定英语背景下的理解与思考。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的特点以及在阅读教学中阻碍语感培养的弊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3.1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音、意群划分等,从而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音感和语法感。初中的音标教学十分重要。学生通过读来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形式构成,将音与形相结合,可以根据语音感读出正确的单词。一些学生在朗读时胡乱停顿,意群划分散乱。朗读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意群停顿,将每个意群所描绘的情景反应于脑中,将眼、耳、口、脑各样感觉器官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义感与语法感。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跟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让学生来感受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情感色彩。
3.2默读
教师通过扫读、跳读、略读、精读等阅读策略来训练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英美文化,转变思维习惯。大部分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常常受到母语影响。“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对这种语言特定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内化过程。”所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内化。教师通过课外文化知识的介绍等逐步渗透学生对英美文化认识;通过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逐渐完善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为语感的形成奠定内在的文化意蕴基础。其次要自主学习,提高语感。语感强调的是由学习者自己感悟,所以教师要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将语言的结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机制的一部分,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强化语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必要的阅读策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中单词、短语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推断出正确的词义。这种通过阅读猜词的能力正是语感中所要培养的语义感。
3.3扩大阅读
根据SLA理论,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接触目标语,才能够熟练的运用。语感的最高层次是熟练说出目标语不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组织句型语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语料知识,将熟练运用内化为一种本能。同时,要指导学生选取适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文章对学生阅读能力语感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掌握适度,推荐促进学生发展的文章进行大量阅读。
总之,语感教学的智慧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中方方面面渗透的智慧。作为教育实践者,我们应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将语感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道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考试周刊,2010(19).
[2] 单春昕.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 李彩红.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7).
[4] 吴文娟.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培养 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
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提出:“教语文不是曲艺行当里的说书,只要听众觉得有趣,好玩就行,教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否则,无的放矢,所教的内容也就随着教师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在学生心中不留半玄痕迹。”这句话生动的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还需要巧妙的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到语文知识,而不是学过就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和完成的,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整个语文阅读的核心。素质教育中,现在的语文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也倍加关注。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断的在阅读中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投入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词语和段落分析文章作者欲表达的情感,用自己的观念表达课文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更进一步,知识通过阅读更易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说明了语感培养学生语感是十分必要的。“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中培养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快速的感知。语感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文本语言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对语文形成语感。语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基本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
除书本上的阅读教学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高中学生热爱阅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来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经常安排课堂或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交流,适当推荐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著名篇,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扩展阅读量和知识范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互相讨论各自喜欢的作者和作品,互相交流和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在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巩固学生学到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的过程
教学实践是检验阅读教学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自发的思考和分析,同学间互相讨论来完成课本的阅读和教学。
(一)教师引导和启发。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自信。
例如介绍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指导文章的哪一部分需要精读,哪一部分需要略读和浏览、向学生交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中心句、重点句、关联词、主旨句和过渡句,让学生自主找出,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加以引导得出文章大意、让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路和结构、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等等。此外,应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还应教会学生圈、点、划、勾、批、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动笔读书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善于运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师把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提出具有参考性的问题和意见。大胆的放开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究,展开想象,使学生充分领略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惊喜和快乐,提高自信。鼓励学生交流讨论,避免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片面性,学生可按照意愿以及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立讨论小组,分工协作,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需注意倾听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及把握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维等等的理念,使整个课堂活动理性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
(三)设置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可创造性的提高阅读的趣味性,比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阅读卡片,以实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并加深学生课文的理解;课堂中不时进行引导式的趣味提问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借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
三、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用创新大胆的素质教育教学来打破过去二十年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观念,实现多元化教育教学标准培养学生。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使使学生语文潜能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得到开发,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发挥,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日渐熟练得心应手,不仅学习成绩取得提高,对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也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素质教育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激励语文教师有创新有张有弛的在新的领域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在亲切舒适的充满自由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反思[M].广西教育出版社.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发展
于漪教师说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目的。所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的阅读教学目标。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现象,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严重背离新课标的要求,课上只是讲解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我们赞成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但反对把语文阅读教学纯粹看作一种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因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里边强调突出的应该是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存在,虽然也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作为辅助手段,但决不能把辅助手段当成终极目标。
初中时期应该是大量阅读和体验的时候,更应该是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持续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本着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民主、和谐的课堂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从而自主阅读、认真赏析、积极感受,使阅读真正成为个性化的体验行为。同时,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与文本对话,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畅谈对阅读内容的个性化体验。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互动,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1.回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笔者认为,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语感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谓语感,是指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仅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且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整个言语活动过程,言语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旧时的读书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他们的吟诵与自得正是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新课标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实践表明,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的深层底蕴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以及了解答题技巧中得到领会和把握,而只有以诵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使语感能力有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诵读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就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鸟闹春”的意境,并且在这同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此时,笔者觉得对语言、修辞以及文章的内容都无需做太多的分析了,俗话说“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道理。
第二是自悟,这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路。语文是一门自悟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要靠读者自主地感受和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这样说,语文阅读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领悟力的提高只能靠自悟而非灌输。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阅读教学如果只是教师的灌输而非学生的自悟,这是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扼杀。朱熹说过:“读书是自读书。”作为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领悟,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甚至共鸣,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此时,学生油然而生凄凉之情,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虽然此时学生的感受程度有深有浅,体验有强有弱,但比起教师的讲解却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的切肤之感,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无论从思维与教学的关系看,还是从探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于老教师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首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善于选择恰当的钥匙,不断抓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之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启示:
(1)利用导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用了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亲密无间”作为导入,以激起学生对金钱魔力的极大疑惑,带着该疑惑,学生就能逐步深入研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深刻主题。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思起于疑,质疑是一切发现的开始,是激发创造的动力。例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后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对这一结尾的看法,教参上认为,这是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的体现。但也有学生从艺术效果来阐述,认为这样写更悲壮,更能打动人心,增强悲剧的力量。笔者肯定了这一新的赏析视角,认为该生的层次更高,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体验。
(3)在比较中阅读探究。同一题材或体裁的文章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如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小说,就可通过比较阅读,探究这位伟大作家隐含在作品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4)尊重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的思维深刻些,有些较浅,这是很正常的,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感受自然会有所加深。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与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这一切都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三、开展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农村学生的阅读视野较狭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以使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每星期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并给学生创造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如办手抄报、作文竞赛、朗诵、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在活动中学生会变得更自信,更能体验到阅读的独特魅力,这里特别要注意参与面应尽量广一些,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并不能看有多少学生进入重点高中,而要看有多少人真正喜欢看书、喜欢阅读,并能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5
关键词: 初中阅读教学 自主性学习能力 自主阅读
一、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在掌握各种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表述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情感倾向的理解;了解初中涉及的相关文学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等。可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小学语文能力的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入,我渐渐感到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上对新课标理解不深,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亟待改变现状。
二、初中阶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
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关键是在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等方面多下工夫。那么在初中阶段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同时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总之,我总是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仅在课内学语文,在课外也仍然学语文。其次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及其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把前三个学段没能阅读的内容作阅读补习。因为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的阅读范围局限于课本,我们应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紧接着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阅读心得交流班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
(二)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我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以阅读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我在阅读教学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基本上是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二是过于强调完整的阅读知识的传授,精力主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三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上基本上在说单口相声,没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成功的阅读教学实践表明,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入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向学校建议增加图书室、阅览室向学生开放的次数,给学生更多自由的阅读空间,定时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板报评比。
(四)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个要求在第四学段是这样体现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十分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必须是“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为了强化审美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这样做的: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客观、正面的评价。
在我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做到客观。一味地夸赞或是一味地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评价一名学生时,教师应首先指出学生的优点、长处,并加以衷心的夸奖和赞赏,以此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技巧地指出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向学生指明这些缺点、错误的严重性,并将“你一定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既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又积极正确地面对和改正。
评价的对象既要针对全体同学,又要针对个别同学。个别评价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而且能够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鼓励性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言语和教学技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鼓励性教学也是激发学习愿望的锐利工具,正确地使用鼓励性教学原则,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
新课程中重点强调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原动力来自于自信。当然反过来说,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自主学习,才能铸成自信的心理品格。而自信更是立人之本。朱永新先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自信心,摧毁人就是摧毁人的自信心。”这话何其深刻。让学生自主地投入语文学习,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些教育家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兴趣,不是因为智力差或是别的原因,而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则导致自卑,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自信心的丧失更多地表现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后进生身上。对他们,教师理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呵护、鼓励和帮助。我们经常看到,即使在公开教学中,许多特级教师仍给予这些弱势学生特别的关爱。这种鼓励性教学原则的价值,首先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课堂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是最佳的。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状态,往往都是教师善于“鼓励”和“激发”的结果。教师对学生或寄以希望,或为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铺垫几个台阶,或对学生的某一微小进步投以赞许的目光。这些鼓励性措施,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三、思考与展望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不仅包括阅读能力,还包括听说能力、识字能力、作文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二)开展自主性阅读,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即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熟悉教材,应付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提问。因此,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增强教学应变能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研究活动既开放又井然有序。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范文6
一、 努力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并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学生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1.回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我认为,就是通过对阅读的材料的语言训练,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训练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的正误、形象、情感等诸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所谓语感,是指“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它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语感又主要运用直觉思维。”
第一,诵读,这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旧时的读书人,要走读书进学之路,必须熟读熟背“十三经”,他们吟哦与自得正是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蕴藉与心理~意趣,事实上,课标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实际情况也表面:教师轻诵读,学生诵读能力就差,语感能力也差。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课文的深层底蕴不可能在抄写生字词,抄写段落大意,抄写中心思想,教师对答题技巧的分析中得到把握,只有以诵读为基础进行量的积累,才会有语感能力形成质的飞跃。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诵读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就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春意盎然”“百花齐放”“百鸟闹春”的意境,并且在这同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此时,我觉得对语言、修辞、以及文章的内容都无需做太多的分析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这道理。
第二,“自悟”是培养语感的必惊之路。语文是一门模糊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材料蕴含丰富的情感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说,语文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悟”而非灌输,朱熹说过:“读书是自读书”。主导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领悟。学习课文,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甚至共鸣,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非学生自悟,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恶性扼杀。在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此时,学生油然而生凄凉之情,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当然此时学生的感受程度有深浅,强弱之分,但比起老师的讲解却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学生的切肤之感,而不是老师的强行灌输。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无论从思维与语言、阅读的关系看,还是从探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于漪老师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首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善于选择恰当的钥匙,不断抓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之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1) 利用导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用了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亲密无间”。作为导入,这样学生对金钱的魔力就产生了极大的疑惑,带着这种疑惑,学生逐步深入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有疑是一切发现创造的开始,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后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沉入海底,对这一结尾的看法,教参上是认为,这是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的体现。 但也有同学从艺术效果来阐述,认为这样写更悲壮,更打动人心,能更增强悲剧的力量。这是个很好的赏析角度,而且层次更高,真正体现了阅读感受多样性。
(3) 在比较中阅读探究。同一题材或体裁的文章可以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比较,如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三篇小说,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 开展好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农村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但这一定要落实,方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每星期至少两节阅读课,并作好辅导和读书笔记。
四、 从活动中增强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