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信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1

【关键词】智慧交通 GIS数据站点 CPM法

1 引言

上海“智慧交通”是上海市“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公交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是智慧交通最重要的基础应用系统之一,本系统实现上海公交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根据公交行业相关需求,设计公交线网场站数据库模型,形成统一编码和规则,建立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存储公交线路、站点、停车场、保养场、枢纽站等基础设施的行业管理属性和空间属性,开发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公交线网、站点和枢纽等设施管理功能,重点实现线网规划分析功能,根据信息资源目录服务规范,为行业管理、企业运营调度和出行信息服务提供信息共享和服务。

2 系统体系架构

2.1 系统基本框架

上海市公共交通基础信息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的设计,遵循国家标准《GB/T 18578-200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根据《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标准》,设计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实现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基础数据共享服务三个方面内容。系统基本框架如图1。

系统采用了Java、GIS、WebService、VC等技术。应用Java技术实现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服务器软件的开发;通过GIS技术,实现地图放大、缩小、移动等功能;利用局里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将公交基础设施资源注册到目录服务器上,提供全量下载、增量下载和变动即通知WEB服务方式,实现全市公交线网共享,有利于线路站点编码统一,避免线路站点重复测绘;利用数据库技术存储公交线路、走向、站点、图片等属性数据。通过VC技术开发公交线路站点维护系统,通过该工具可以实现所有公交线路站点导入和录入;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内置各种分析算法,实现线网优化分析功能。

2.2 数据共享框架

本系统从运管处行政审批系统《上海市城市交通综合运输业务管理系统》获取公交线路站点的基础信息,采用统一编码标准对基础信息统一编码,同时通过线路站点维护系统获取线路站点的GIS数据,共同存储于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公交基础设施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供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做线网规划分析,同时通过公交行业资源目录共享服务对行业外共享数据,通过公交行业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对行业内共享数据。供行业内外各系统同步公交基础数据。数据共享平台架构设计如图2。

数据接入和数据转发都由独立的线程完成,通过多线程技术提高系统对于并发数据的处理能力,数据共享子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监测、数据接收、数据转发、规则引擎四部分组成。

3 项目管理

3.1 进度管理

3.1.1 进度计划制定

这个项目从2011年9月签订合同开始,项目一期预计2013年6月验收,整个工期将近两年。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基础。计划指出了项目组织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经过仔细分析后综合成的对未来的构思,又是当前行动的准则。一个完善的计划可以使失败的概率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预期的期限内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项目工期长,人员比较紧张,项目计划的制定的时候采取倒排的原则,确定了验收时间后,再从后往前排各个里程碑的时间表,最后制定进度计划后再进行评审。任务的分配采用功能点估计法,它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基于系统功能的一种规模估计方法。我们在项目工作量及技术难度的估算上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本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等一系列面向对象技术,在本系统工作量的估算上根据功能点进行估算。将每个功能模块逐步分解,直至基本模块为止。

3.1.2 关键路径

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 PM )是借助网络图和各活动所需时间(估计值),计算每一活动的最早或最迟开始和结束时间。CPM法的关键是计算总时差,这样可决定哪一活动有最小时间弹性。CPM算法也在其他类型的数学分析中得到应用。

CP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分解结构(WBS)分解的活动按逻辑关系加以整合,统筹计算出整个项目的王期和关键路径。

本项目从需求分析开始,关键路径是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页面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用户验收,这是具体的里程碑,中间的活动计划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赘述。通过识别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找到项目工期的瓶颈,然后对该路径的某个或者某几个节点进行改造,从而达到纠正进度或者加快进度的目的。

3.1.3 动态监控

进度的控制离不开动态监控,在项目中,我对项目的动态监控有三个手段:一、制定项目计划并分解到工作包后,用MS project制作了项目整体计划的文件,上传到SVN上,并通告所有项目小组成员必须每天填写自己每天任务的进度情况。完成情况必须到具体百分比;二、每周一上午定时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和本周工作计划,方便项目管理组进行计划调整并能时刻把握项目的进度,且有利于向领导层和项目干系人汇报;三、制作进度线,时刻紧盯进度落后的活动,有利于及时调整。动态监控是整个项目进度控制非常重要的一环,项目最终的成功上线正是因为进度监控的及时到位,避免了一些活动延迟对项目带来的影响,有利项目进度的实时查看。

3.1.4 遇到问题

因为系统在中间遇到了需求变更,所以进度有所调整,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直接影响了项目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在识别到进度问题后,我们紧急组织项目小组讨论,通过压缩关键路径上其他活动的时间,抽调非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的人员加入和适当增加加班完美解决了进度问题,虽然增加了一些项目成本,但都在可控范围内,也没有造成项目组内的不满情绪,且加大了客户对项目组的好感度,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表彰。

3.2 风险管理

3.2.1 重要意义

风险管理能力是项目经理重要的技能之一。项目计划和跟踪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强有力的风险管理则是优秀项目经理必备的能力。即使项目经过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并进行跟踪,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项目中的风险,项目仍然会超出成本和进度的预计。尤其对于软件项目而言,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比比皆是,风险管理的难度超出了其他行业,这也是大多数软件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重要原因。

3.2.2 识别风险

对于该项目而言,最大的风险主要有:沟通风险、范围蔓延风险、进度风险、人员流失风险。

首先是沟通风险,众所周知,作为项目经理,与客户保持紧密又良好的沟通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客户既无法准确地获得项目目前的进度情况,也无法向领导汇报,最终可能导致客户不满。然后是范围蔓延和进度控制,一个项目计划制定之后,免不了因为前期某些需求不定或者领导的某些主观意愿需要修改或者增加某些功能,导致范围变更,从而需要在已有计划中插入或者修改部分活动的进度,导致进度滞后,影响关键路径上的进度,造成整体工期延后。由于项目工期的较长,就会有人员心理疲惫的风险,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强,再加上如果没有合理的鼓励机制,就有可能造成项目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的流失,对项目风险极大。

3.2.3 应对措施

对于沟通风险,我们在项目之初就识别出了所有项目干系人,所谓项目干系人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对项目造成影响的人,对于项目干系人,我们整理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制定了定期汇报机制,让他们时刻能知道项目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绩效信息。

对于项目范围蔓延风险从而导致的进度风险,我们也是采取的是集中处理需求变更,所有需求变更,都需要提出人有相应的需求变更单并详细描述,由项目的需求变更委员会进行评估,对于合理的需求,进行工期和影响评估,给出几种方案供用户选择,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告知用户,或者给予用户可以替代的方案。对于不得不做又影响进度且不紧急的任务,可以说服客户放到二期需求里去做。

对于其他进度风险,可以提前判断识别,通过每日监控发现并及早处理,或加班或调动资源。

人员流动是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事情,但是如何最好的控制人员流动,留住核心开发人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我会每月组织一次活动,大概两周会组织一次聚餐,大家平常在工作中除认真讨论工作时,其他时候都非常轻松的交谈,项目组气氛非常融洽。除了平常工作气氛,我也通过和领导沟通,得到领导承诺后,告知项目组成员,凡是项目组成员,年终考评都提高一级,加薪都多加5%,让员工都为项目心甘情愿付出,因为他们的付出是有所得的。为了解决他们的加班的后顾之忧,平常的晚饭和周末的午饭晚饭都由员工点餐项目组统一订餐,晚上加班超过9点,公司统一报销打车回家费用,第二天早上可以晚一些到公司。

3.2.4 控制结果

通过良好的项目沟通,所有项目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项目的近况,客户随时都能得到项目进展,对我们的沟通方式非常满意,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范围和进度控制方面,两个比较大又不得不做的需求放入了项目二期,其他需求有些见缝插针加入了非关键路径,有些通过别的方式进行拒绝,剩下的通过加班完成,并没有拖延进度,且由于有需求变更单,能很方便的整理归档,且为公司向客户多争取了一些费用,客户看到我们加班加点,也乐于支付。项目完成时,核心开发人员除了一位因为自身发展离职外,其他开发人员全员保留,为公司其他项目组树立了榜样。离职的人员因为之前采取的互相备份原则,并没有花费大量时间交接,节约了时间且没造成进度滞后。

4 项目总结

项目最后在2013年6月通过验收,并于2013年9月上线,在项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公司质量保证人员没有严谨的质量计划导致项目的质量一度出现危机。另外就是客户的需求变更单还是稍多,前期需求调研还需要加强。项目自上线后受到了客户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正是由于严谨却又灵活的项目管理,项目获得了成功。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特征;意义;构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40-0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计信息系统已由原来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原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无法提供的适时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基础和管理基础都生了质的飞跃,从“核算”转移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就必须在适时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最终发展成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融合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为基础,以管理为目的,体现会计目标体系要求,针对于会计实务记录,处理,分析和实时控制,获取与决策和管理相关信息的系统。

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一)适时性

1.会计源信息输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不仅仅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会计凭证适时输入,更包括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适时地通过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适时提炼出会计信息和实时监控会计信息。

2.会计源信息输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会计不仅仅是核算,还包括处理数据,提炼相关会计信息适时供管理者和决策者使用,所以就要求会计信息输出管理信息系统的适时性。

(二)复核分析性

1.复核性。由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计算机为工具,只要经济业务被审核通过,其复核功能对处理流程的数据跟踪就自动完成,这样对会计信息的复核比手工操作更有效率,更真实,更准确。

2.分析性。和其他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强的分析管理能力。它内置的各种分析财务数据模型,使数据分析更加完善;通过数据接口,将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巧妙的结合和对比,适时进行动态分析。

(三)在线反馈性

1.内部的在线反馈。当会计数据被输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后,适时地进行复核分析后产生会计信息,这就是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在线反馈。

2.外部的在线反馈。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满足各相关使用者进行决策要求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各不同阶层的决策者,并反馈给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体现了它内在的管理要求。

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使用,拓展了货币计量单位,单一货币计量手段得以改变,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曾经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记账处理,不能够完整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情况。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大大延伸了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以前确认会计信息相关范围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处理信息的判断能力,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把与信息使用者密切相关的信息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应用,缩短了报送报表的时间,提高了报表的效率,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省去了以前必须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的麻烦。

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低价化。采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程度上可以减少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体现了经济原则,成本低,效率高。

三、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原则及需注意的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依照整体设计,提议建设,分步实施,产业原则。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整体设计;组织会计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系统开发,针对管理要求提出建议;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期开发,分步实施;构建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力求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1.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考虑同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配合。财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是紧密相连的,就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数据接口保持一致性。

2.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能适时提供准确的、标准化形式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对外会计信息。因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所以必须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提供准确完整的标准化信息。

3.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还必须考虑系统所处的环境, 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它需考虑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用的配比关系,不仅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同时也满足经济原则。

4.适当扩充和完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满足管理的需要。建立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后,不仅是充分利用它,还应该根据实际内部情况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扩充该系统的内容,完善该系统的设置,以满足管理需要。

5.建立网络化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下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当前很多企业均是采用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业务进行记录、核算和分析,但是大部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只是停留在“核算层”,少部分在“管理层”和“决策层”。但是我们仍坚信,以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向“管理层”和“决策层”发展,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网络化的普及也会使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虽然需要较长时间,虽然存在弊端与不足,只要一步步完善和努力,终会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促进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文.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J].会计之友,1996(06).

[2]杨琪.建立电算化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的问题[J].交通财会,1997(10).

[3]王澍.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初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4).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安全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而言,保障信息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无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将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

一、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概述

网络安全主要就是指的互联网之上所传输信息自身具有的安全性,但也指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等所具有的安全性。计算机信息在进行传递的过程中,无论是存储目的还是共享,都必须要保持在一个完全密闭、安全的环境之内。信息管理主要是针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也就是对互联网信息以及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安全的管理。计算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计算机自身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网络安全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实际管理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1、非法侵入和篡改攻击网站

对网站的非法侵入和攻击,通常是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的管理上的疏忽及安全上的漏洞造成的,非法侵入者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的使用,能在被攻击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入侵到信息系统中,实施删改数据、访问资源、破坏系统等非法行为,导致国家、企业等的信息安全和合法使用者的使用受到极大的损失。

2、木马及病毒等恶意程序的危害

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的木马及病毒等恶意程序,具有惊人的破坏性、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规模等特点。当计算机连接在网络中,下载、运转、收发电子邮件时,均可能会被该类恶意程序感染,致使信息数据被盗取、信息系统溃散或瘫痪等无穷的丢失。

3、信息系统没有安全防火墙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很容易受到非法用户的攻击,将客户的重要信息窃取,这些信息往往和客户的财产有关,一旦信息泄露将会给客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安全防火墙,系统很容易被攻击,信息安全的等级将会很低,是难以确保客户的信息安全的。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策略

1、提升系统防火墙

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进行重要信息的管理,方便信息的管理。对于重要信息的管理系统一定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系统中要安装相关的杀毒软件和设置一些防火墙,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此外,还需要及时的提升系统防火墙和升级相关的杀毒软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2、信息加密

对信息进行加密算法,能够帮助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确保信息安全。传统的信息加密方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以此需要对传统的信息加密方法进行创新。现今的信息加密系统分为对称密钥与公开密钥两种。对称密钥在加密、解密过程中速度较快且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整个密钥的设定空间小;公开密钥便于对密钥的管理但加密、解密过程中时间较长。在进行信息加密时,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进行加密方式选择。

3、健全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制度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更是如此,其安全性能的提高一定要有相应的规范制度作保证。首先,要全面检测和维护系统的硬、软件设备,保证其在安全的条件下运行,并详细制定出排查的具体日期和手段,扫清系统存在的故障;其次,坚持改善系统运行的环境,加大对电磁泄露问题的防范力度,营造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平稳运行的良好氛围;最后,做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保密工作,对具体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密,增加黑客入侵系统的难度,减少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4、高强度身份认证

和运用用户名及口令简单的认证不一样,选用PKI体制的数字证书技术的身份认证和系统登录能够提供强度更高的安全。在用户登录信息系统时,以后对资源进行访问时,均要运用证书及会话的信息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验证,阻止用户的不合法冒充行动。PKI技能体制还能够用在其它许多方面来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如系统的单点登录,日志审计与管理,权限操控与办理,安全电子邮件,安全的WWW网站,电子印章,域用户智能卡登录等。

5、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安全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开展而不断开展和提高的。管理问题用户安全意识淡薄,对信息网络安全注重不足,安全管理策略不落实,致使安全事情的频发,这些都是目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也可以说,数据库的安全是数据库系统的生命。数据库的安全决定贮存在数据库里的信息的安全性,决定了存储者的运用意志,也决定了数据库的信用。数据库技术使用和数据库系统树立的范畴越广泛,涉及到的重要的商业利益和要害信息就会越多,这就使得对数据库安全要求更为重要。数据库安全已经变成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库安全的薄弱环节一样也来源于数据共享,怎样在保证数据共享的同时有效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就变成数据库安全技术有必要首要处理的难点。

6、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安全的实现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做到全面计划,实施得当。网络安全的实现与网络安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计划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执行与维护。该模型需要在对已有的网络安全控制策略与措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其应该做的安全控制,进而确立完整的安全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与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联系密切的相关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特别是政府以及企业。

7、计算机硬件与环境安全

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运行环境,它们的安全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确保计算机硬件的安全,可以采取多种保护的技术,如文件加密技术,硬件访问控制技术,防电磁泄露技术,防复制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可对计算机硬件实施有效的保护。良好的物理环境对计算机运行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因素包括灰尘、温湿度、电气与电磁干扰、腐蚀等。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在的位置,要遵循国家颁布的《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及《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实施,从而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凭借自身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计算机信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焦点。计算机信息中含有大量的机密文件和重要数据,它的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安全化、健康化,从而扩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实现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慕将.对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131-132.

[2]李根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3,05:450-451.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4

[关键词] 设备信息管理;物联网;测控信息;信息管理;传感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89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66- 04

设备是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设备的技术状态是指设备达到规定功能和技术指标的程度。设备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是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如果设备的技术状态出现问题,则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近期频繁报道的电梯伤人事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电梯没有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为此,需要采取适当方法对设备有效进行测控[1],并加强设备测控信息管理工作,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有效监控。这既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常困难的课题,本文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对设备测控信息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1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1.1 物联网的涵义

物联网的思想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物联网本质上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3]。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要基于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全面感知,对物品信息进行识别、采集;第二个是可靠传递,就是通过通信网络将信息进行可靠传输;第三个是智能处理,通过后台的庞大系统来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

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其重要意义迅速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例如,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上,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带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变革,当前,“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其中,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地位。

从物联网的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网络(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联为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在信息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1.2 物联网的技术结构

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但是物联网和互联网在网络的组织形态、网络功能以及性能上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对于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层即感知层至关重要,物体的感知和数据的采集就是靠这一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全球定位信息设备等感知终端。

网络层由各种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3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极其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在各种设施设备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回去,极大提高效率,产生更大的效益。

总结起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1.3.1 对象的识别

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特定的对象,用于区分对象个体。目前,该类应用最成熟,也最广泛,例如,在物流行业就广泛应用这一层面的物联网技术,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只是物联网应用的初级阶段。

1.3.2 对象的监控和跟踪

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某个对象的实时状态的获取和特定对象行为的监控,如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监控,通过GPS标签跟踪车辆位置等。这是物联网的核心应用,也是目前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

1.3.3 对象的智能控制

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进行控制和反馈,改变对象的行为。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这是物联网高层次的应用。

2 设备信息及其管理

2.1 设备信息的特点

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大量信息,其中,核心是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4]。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主要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检查来获取,所谓的设备技术检查,是指为判明设备的技术状态而进行的检测,包括对设备的完整性、性能参数、磨损程度等的检查。通过开展技术检查,就可以获取设备的各方面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准确、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设备的工作状态,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确保设备可靠、安全地运行。

但设备信息非常复杂,归纳起来,设备信息主要有以下特点:

(1)信息量大。现代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设备,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对设备进行技术检查,需要采用各种不同原理,对设备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另一方面,设备需要持续运行,在运行过程中,会持续产生信息。因此,即使是某一台设备,其信息量也很大,而各种不同设备作为一个整体,其信息量就更为庞大,属于典型的“大数据”。如何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也非常复杂的问题。

(2)及时性要求高。高质量的设备信息是设备信息管理的基础。信息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针对性等方面[5]。但对于设备信息来讲,及时性的要求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需要实时采集信息。否则,超过了信息的时效,设备信息的功用就会大大降低。

(3)自动化程度要求高。传统上,设备技术检查主要依靠人工来进行,工作效率低、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传感器和检测仪器设备(以下简称检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使设备的自动技术检查成为可能。

2.2 设备信息管理

为此,需要对设备信息科学地进行管理。目前,信息管理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与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基本环节[6]。具体到设备信息的管理,也应包括这些基本环节,如图2所示。

2.2.1 设备信息采集

设备信息的采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借助各种传感器、检测设备等对设备各方面的信息自动进行采集,其核心是设备技术状态信息的采集。

信息采集的传感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摄像头等。

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各种通用和专用检测设备,如电路检测设备、无损检测设备等。检测设备主要用于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检测和监控。

无论是使用传感器还是检测设备,信息采集的核心都是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检测,并以各种不同的信息形态进行表示。2.2.2 设备信息传输

设备信息的传输,普遍存在于设备信息工作流程中,离开了信息传输,信息工作流程就无从展开。

设备信息的传输方法很多,当前,主要采用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方法由于具有快速、准确、容量大、与信息系统集成度高等突出优势,不但能够高效传输并充分共享信息,而且由于与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高度集成,能够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精确化、定制化,迅速成为了设备信息传输的主流方法。

2.2.3 设备信息组织与存储

获取的设备信息,需要以一定方式进行组织和存储,才能有效进行处理和利用。

无序的信息既不方便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更不利于信息的使用。设备信息的组织,即设备信息的序化,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设备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化。其中,信息的内容特征是信息组织的主要着眼点,也就是说,通过对信息内容的揭示,并以适当方法进行表示,是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分类方法、主题法以及元数据描述方法等。

信息必须存储在一定的介质上,才能便于处理和使用。设备信息的存储,是在对设备信息进行组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存储。基本的方法是采用数据库来存储信息。数据库既是信息存储的基本方法,也是信息组织的有效形式,是信息组织和信息存储的有机结合,是设备信息存储的基本方法。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研究设备信息的存储问题,核心就是设备信息数据库建设问题。

2.2.4 设备信息处理

设备信息的处理,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设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产生新的信息的过程。

设备信息的处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信息融合、知识提取等。

信息融合,就是把不同来源的信息通过比对、分析、综合、插值等方法,形成更加准确、完整的信息。例如,某一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可以采取不同传感器或检测设备进行采集,这些信息单独来看,既不完整,也不一定准确,但通过信息融合,则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完整的信息。其中,核心问题是能够通过设备信息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诊断,例如,设备健康管理就是一种典型应用。

知识提取,是对大量信息进行深度理解和处理的基础上,发现蕴含在这些信息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设备信息的数量很大,这就需要通过对大量设备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处理,发现设备信息中蕴含的规律。例如,设备技术状态信息,单独来看,只是表明设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某一指标的状态,但如果把一段时间内各种指标的设备信息综合进行分析,就很可能会发现设备本身的某些规律,这一过程,就是知识提取的过程。

设备信息的知识提取,是设备信息内容处理的高级形态,难度很大。知识提取一般由综合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最新信息技术的专业软件完成。

2.2.5 设备信息利用

设备信息的利用就是把设备信息应用于设备工作中。设备信息的利用是前述各项设备信息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各项设备信息工作的的效果,也要通过设备信息的利用来进行检验。

设备信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设备信息对设备进行反馈控制,确保设备处于规定的良好工作状态,这是设备信息的基本应用;二是利用设备信息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完善,这是设备信息的高层次应用。

以上各个环节构成了设备信息管理的闭环,主要依靠信息系统来自动完成,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人为干预,从而构成人在回路的闭环管理。

3 基于物联网的设备测控信息管理基本构想

设备的测控信息是指通过检测来采集设备的状态信息以及通过信息对设备进行反馈控制[1],是设备信息管理流程的起始和最终实现,是设备信息管理中的两个关键环节,事实上代表了设备信息管理的整个流程。

设备测控信息的管理非常复杂,要求也很高,物联网技术为设备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物联网,就可以把设备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自动开展设备信息管理的各项工作。基于物联网的设备信息管理的基本构想如图3所示。

3.1 物联网基础设施

正如互联网基础设施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条件一样,物联网基础设施也是利用物联网开展各种服务的基本条件。没有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基于物联网的设备测控信息管理就无从实现。

物联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物联网网络、交互设备、网络接口、物联网协议等。其中,与一般的互联网相比,由于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包括设备在内的各种“物”都可以联入物联网,因此,其网络带宽和网络地址数量等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高于一般的互联网。

3.2 能联入物联网的智能设备

一般的设备,并不能直接联入物联网。要能联入物联网,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的设备信息管理,设备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对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使之成为“智能”设备。如图4所示。

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信息流动的方向。

3.2.1 信息采集模块

包括采用各种不同原理的能采集设备状态信息的各种传感器和检测设备,而且这些传感器和检测设备都应是数字化的,以便通过统一的信息接口联入物联网。

3.2.2 控制模块

能根据反馈信息对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和动作装置,以便能够利用控制信息来远程操控该设备,包括使设备停止运行或改变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控制模块也要通过统一的信息接口联入物联网,并通过物联网来实现远程操控。

3.2.3 信息接口

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中的各种传感器、检测设备、控制电路的原理千差万别,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如果分别直接联入物联网,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不易实现,为此,应设置统一的信息接口,采用统一的信息交换协议和数据交换格式,再通过该接口把信息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统一联入物联网。

3.3 厂商

任何设备都是某一厂商设计生产的,即使设备交付给用户,厂商也应对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承担责任。

在厂商的售后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与物联网相连的设备信息管理中心,集中对销售给用户的设备的状态信息进行管理。为此,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设备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并建设设备信息数据库,各设备的状态信息,自动地通过物联网传回该数据库并通过该数据库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同时,应研发并配备能对设备信息具有自动分析处理功能的软件,以便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自动监测,一旦设备出现问题或故障,或者出现了故障的苗头,系统能自动报警,及时通过物联网发出相应的控制信息,停止设备运行或改变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通过物联网自动向用户报警,以便用户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厂商与用户的联动。这样,厂商就能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极大提高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对长时间累积的大量的设备状态信息进行挖掘处理,就有可能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设备,或者为开发新一定设备提供依据。

3.4 用户

设备一般可区分为生产类设备和消费类设备两大类。对于生产类设备来讲,用户一般包括管理用户与最终用户两种类型,例如,对于电梯来讲,物业是管理用户,而电梯的乘用者则是最终用户。而对于消费类设备,如家用汽车、家电设备等,管理用户与最终用户合二为一。

用户是设备的使用者,设备的技术状态,直接影响用户使用设备的效果,甚至会影响用户的安全,例如,电梯故障、汽车自燃等,都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用户应能随时随地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并根据使用需要和设备技术状态情况,对设备进行操控。

如果是生产类设备,如机床、发电机组、生产用车辆等,其管理用户应在厂商的协助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接入物联网,对设备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最终用户则应配备相应的接入物联网的信息设备(电脑、手持设备等)[7],能够直接观察所执掌设备的技术状态数据指标,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直接或远程对设备进行操控。

如果是消费类设备,则用户一般不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而是利用联入物联网的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接收设备状态信息或厂商发送的设备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对设备进行操控。

4 结 语

设备测控信息的管理非常复杂,本文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对设备测控信息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设备测控信息管理的基本方法,希望能为设备信息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促进设备信息管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并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羽,花卉. 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 信息通信,2014(9):136-137.

[2]张成海,张铎. 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文清,郭宗良. 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 网络与信息,2010(2):27-27.

[4]权宏伟,赵巧绒. 公路机械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2014(9):168-171.

[5]丛红日,朱乾坤,张海. 试论装备信息的质量及其评价[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9):224-228.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0

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信息渠道的堵塞和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失当;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以信息化的管理软件为平台,以网络为传输介质,做到了对信息的全面控制与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处理水平。现代化经济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日益普及,有效地弥补着传统管理体系中的缺憾。面向21世纪,企业必须加网络资源的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企业全面创新的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

1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我们把借助项目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媒介,对项目工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的全过程称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够促进工程项目中复杂信息的采集和沟通效率,有利于加强对信息科学全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还能及时地整合各个阶段和各个主体采用计算机协调信息的工作,从而实现整体工程管理的高效化。

2 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因此,加强生产者的知识性,促进生产者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使生产与用户相结合、实现敏捷的生产手段是现代化企业工作的基本方向。只有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才能在管理中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才能较好地利用知识、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1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对消息的实时采集

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各种信息的实时采集,可以使企业的项目工程管理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参考。对于一些关键信息的采集和挖掘,还能够起到对工程项目运行的监督和检查作用,达到提高全方位管理质量的效果。

2.2 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加快了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的沟通速度

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减少工程项目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减轻工作难度、支持监管人员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加快了信息沟通的速度,保持了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还通过信息管理体系,提供给工作人员完备的历史信息,帮助他们减少了笔录抄写方面的困难,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2.3 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对项目工程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方便了信息的存储与利用,在工程完结以后,这些保存下来的历史数据依然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分析,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又可以拿来作为下一项工程的参考。数字化管理系统下所得的信息,全面而且准确,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上,信息的共享确保了部门之间交换信息的畅通化,降低了项目人员交换信息的频率,对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提高了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能力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项目工程的盈利风险越来越大,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通过全面的搜集整理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帮助提高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能力。

3 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还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由于社会中各行各业建设项目组织、地点的临时性强,加上有的项目建设地理位置偏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全、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又不够丰足,所以我国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1 在企业内部制定合理的计划

企业内部实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公司整体进行考虑,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实施管理。不合理的计划,容易造成各部门、各项目之间信息不畅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孤岛”形成。同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要防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必须把资源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人力、财力、物力的功能最大化。只有制定了统一的管理计划,才能进一步形成统一的标准来研制和开发相关软件,避免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的现象产生,避免系统间的恶性竞争,帮助整个网络环境在项目工程中健康和谐的发展。

3.2 加快企业职工的网络信息化意识建设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使用,给组织的决策、计划、领导、控制各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方便,是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企业必须加强对广大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培训,提高大家对新技术的兴趣,为大家营造一个新的工作环境。网络信息化并不只是几套软件、几台设备,它更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全面信息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实践和努力。通过信息化知识的学习,规范职工的工作方式,使业务流程更加简洁和清晰,也使管理思路更加明确和规范。提高全体员工的网络信息化意识建设,促进他们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分析,也为日后大家有效地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技术基础。

3.3 加强技术建设

足够的技术建设是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企业应大量吸收专业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人才,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推荐、选用专业的人才来充实技术力量;也可以从公司内部选出一部分人员进行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队伍。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寻得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公司的帮助,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3.4 提高面对隐患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具有快捷、高效的特点,同时也拥有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硬件、软件故障,病毒侵入,网络攻击等等。要想实现计算机信息化安全化的管理,就必须积极地面对这些风险。企业应增强所有工作人员的危险意识,规范他们操作计算机的方法,在工作中既要重视工作效率又要注重网络信息体系的安全。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要爱惜计算机,时常进行清洁处理,按照规定的步骤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将文档归类,做好文档备份,防止泄密;在信息的采集工作中,录入和传递流程都要明确相关负责人,明确工作对象和工作发生的时间,做好处理流程的相关数据记录,保证数据迅速、高效、安全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流转。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网络机房和网络设备间防火、防雷、防突发意外的工作,保障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外部环境安全。只有提高面对计算机安全隐患的能力,才能使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保障技术会持续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会逐步引入。相信不久的未来,除了在线视频、在线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全面投入到企业的日常使用中,工程信息化管理也将开启一个新的模式。在整个经济开发环境下统一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标准,统一数据库平台和开发标准,使得信息交流更加畅通无阻,从而实现信息无边界的标准化共享,增加企业间的交互性。

参考文献:

[1]严继树.浅谈高校后勤的网络信息化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07):266.

[2]林晓东.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J].才智,2012(06):32.

基础信息管理范文6

1.总体设想

根据土地整理储备管理工作的特点,结合各土地整理单位的具体情况,天津市土地整理中心打造了一个性能优化的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和工作流等信息技术,以基础数据共享为基础,以土地整理储备的管理为核心,兼顾业务办理、日常办公、图形制作、统计分析等各种功能,切实有助于土地整理储备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土地整理储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保障。

2.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研究国内外土地整理储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确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

第一,以土地整理储备数据资源为基础,以业务办理为切入点,以日常办公为辅助支撑,构建土地整理储备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化和工作规范化。

第二,有效管理土地整理储备工作中计划申请、土地收购、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土地供应等环节的数据资料,对土地整理储备工作进行全面动态监控。

第三,研究居住、工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用地结构、布局和数量,按照项目类型、规划用地性质等进行科学分类和统计,实现土地整理储备统筹管理。

第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提取,结合土地整理储备模型库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成本核算、土地整理储备计划编制等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3.总体架构

平台建设从应用、技术、业务流程和基础数据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研究,为了满足基础数据共享、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功能要求,拟利用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以B/S结构为主,C/S结构为辅的混合结构可以很好地满足管理需求。这样既方便了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数据,又可以为各土地整理单位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办理平台。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思想和目标,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分为空间信息管理子系统、地块业务办理子系统、地块动态监控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和管理维护子系统等六大系统,各子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空间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空间信息的采集、编辑、更新、共享和地图制图。其中,空间数据共享是系统建设的核心。

第二,地块业务办理子系统包括地块从计划到供应整个生命周期的业务办理功能,包括业务流程配置、业务流程运转、办件进度查询、限时亮灯提醒、消息提醒、地块收发文、地块会议及报告等功能,同时和空间信息子系统有机融合,实现图文一体化的业务办理平台。

第三,地块动态监控子系统包括计划库监控、收购库监控、整理储备库监控、项目库监控和成品库监控等五项主要功能。

第四,统计分析子系统包括收购补偿金额等信息随时间的趋势分析,收购补偿金额等信息随区位的范围分析,以及收购金额等信息的环比和同比分析等功能。

第五,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包括保障性住房整理决策支持、计划范围预测、地块整理预算辅助决策、土地整理前后价值变化和结构变化分析等功能。

第六,业务数据对接子系统,包括运用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建立的“一张图”系统资源,对土地、房屋的规划、权属、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成果,指导土地收购整理工作;运用系统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在“一张图”系统上录入相应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情况,在地块完成地上物拆除、申请规划用地条件等工作后,可将具备规划用地条件的储备土地,按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安排,适时委托土地交易中心公开出让,保证土地收益最大化。

三、系统数据库设计

1.系统数据分析

依据土地整理储备业务特点与内容,土地整理储备数据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整理储备业务数据、业务实施审批数据以及评价模型数据等四大类,各业务数据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地形图、影像图、规划数据、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基础地理数据。

第二,土地整理储备业务数据:贯穿地块从计划到供应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地块计划面积、收购面积、整理进度、支出情况、供应情况等信息。

第三,业务实施审批数据: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计划审批、收购协议审批、储备证办理等业务数据。

第四,专业模型数据:指保障性住房整理分析、计划范围预测、地块整理预算辅助决策、土地整理前后价值变化和结构变化等所应用到的数学模型。

2.数据库管理组织模式

本平台涉及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文件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直接关联的属性数据存储在空间数据引擎管理的关系数据库;属性数据直接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文件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分类存放,并将文件存放地址等信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

针对土地整理储备业务数据,设计了计划库、收购库、整理储备库、项目库和成品库,维护地块在计划、收购、整理储备和供应阶段的信息。其中,计划库存储列入计划的地块,包括地块计划时间、计划面积等;收购库存储已收购的地块,包括收购面积、收购补偿金额等;整理储备库存储正在整理的地块信息;项目库存储可以出让或转让的地块信息;成品库记录已委托出让或转让的地块信息。

作为一个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主要表现在各类系统数据的录入、土地整理储备数据的录入等多个方面。所以在数据库设计中,所有的空间信息参照国家标准对不同的资源数据规定进行子库图层资源数据空间实体进行划分。进行资源数据生产时把逻辑分层作为最终入库数据标准,用户可以按照逻辑分层来提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数据,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可以根据逻辑分层针对不同的逻辑对象加以不同的管理方式,这种逻辑分层与所选用的GIS平台无关。以上的数据底层数据以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来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用ArcSDE为中间层服务器,提取空间数据。

四、系统主要特点

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信息平台立足土地整理储备业务的特点,利用GIS、RS工作流等相关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充分体现了平台的优势和技术特点。

1.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综合运用

平台的建设以土地整理储备业务为出发点,有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空间数据直观表达方面的优势,结合办公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地块信息图形、文字、表格综合管理的一体化,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

2.数据标准的建立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业务数据标准》的设计,既满足了系统本身的需要,同时又使各个区县上报天津市土地整理中心的地块数据趋于规范化,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使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整理储备数学模型库

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用地面积分析、地块整理预算辅助决策、土地整理前后价值变化和土地整理前后土地结构变化等数学模型库,利用现有经典数学统计分析模型,对地块整理储备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4.土地数据的再利用:把模糊数学理论运用到土地整理储备效用评价中去

定期对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的土地整理储备数据用模糊数学的知识进行模糊聚类和模糊分析,并按照土地整理储备的结果对土地进行等级划分和效能评定,选取合适的土地评价指标,保证土地分类评价的科学性,并把这些评价结果用于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决策中去,有效促进相关部门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综合整治,对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有建设性的意义。

五、结束语

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管理信息系统运用GIS平台的理论、方法、技术,结合土地整理的特点及要求,对土地整理储备过程中的地块数据进行采集、编辑、管理和统计查询。实践证明,该系统满足了土地整理储备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需求,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业务管理,为土地整理储备动态监控、统筹管理和辅助决策支持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提升了全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管理水平。目前,该系统已在天津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中应用并逐步向全市土地整理单位开放,未来将更好地为全市土地整理储备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曹瑜 胡光道.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应用现状.计算机与现代化.1999.3

3.邹涛.信息服务与信息发现新技术Mobile Agent.计算机世界.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