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1

发病早 难自愈

1.婴幼儿时期:常表现为活动过多、不知疲倦、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喂食困难、乱丢玩具、过分哭闹、容易激怒等。

2.学龄前期:注意不集中、不肯静坐、不愿学习、不服管理、好发脾气、破坏东西;喜欢和小朋友打闹,有攻击性、冲动等。

3.学龄早期:是班上有名的“皮大王”,经常惹是生非;易兴奋,乱发脾气,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学习能力较差,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反应迟缓,回答问题思路混乱,对知识的记忆差;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大人看管才能完成。

近年来研究发现,约1/3的多动症患儿到18岁时症状能够消失,各种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还有1/3患儿的症状持续到成年才会消失,但会遗留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余1/3的患儿多动症症状会持续终生。

共病多 危害大

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且易冲动、学习困难等。此外,一半以上的患儿还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抑郁、焦虑、抽动、癫痫、睡眠障碍、语言障碍等。正是由于这些共病的存在,使得多动症的症状更加复杂,治疗起来也更加棘手。但如果放弃治疗,则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对个人的影响 多动症儿童不仅会出现学习困难,还经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另眼相看,还易出现心理疾病。

对学校的危害 多动症儿童常常在校不守纪律,干扰同学,不仅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还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

对家庭的影响 面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家长不仅内心焦急,而且还易对孩子失去信心,有时恼怒还会采取棍棒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易出现抑郁、对抗、仇恨等异常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对社会的危害 如果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较重的患儿则会出现具有攻击性和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早发现 早治疗

对于儿童多动症,我们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早期治疗 对儿童的行为异常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若发现学龄前和学龄早期儿童有行为异常时,就应该进行干预并治疗。不要等到孩子症状明显了,病情严重时再治疗,这样疗效就会明显下降。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3

【关键词】妇女病;普查率;患病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年报资料,对长春地区近5年妇女病查治工作年报表中上报的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长春地区各医院、保健院妇科及各街道每季度上报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情况,再由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审核后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作者对近5年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006~2008年长春地区妇女病普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0年略有回升。2006~2009妇科病发病率分别为29.55%、25.65%、17.80%、15.79%;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0年妇女病发病率略有上升,为25.87%(见表1),但总体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长春地区2006~2010年妇科病发病率顺位,阴道炎患病率占第1位,宫颈炎患病率占第2位(见表2)。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由于例数较少,不能说明实际问题。本文不做分析。

表1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妇女病普查率及发病

年应查人数实查人数普查率(%)妇科病人数发病率(%)

2006101275739902339.4011791629.55

2007110722638946935.189991525.65

2008164805712020121.882139317.80

2009157443812586223.981987315.79

2010169111814583425.873485123.90

表2

2006~2010年长春地区妇女病发病情况及顺位

检查例数患病例数患病率顺位

阴道炎118038914158011.99(%)1

宫颈炎118038912469110.56(%)2

尖锐湿疣118038978366.33(1/10万)3

乳腺癌1180389363.05(1/10万)4

宫颈癌1180389252.12(1/10万)5

卵巢癌118038970.59(1/10万)6

3 讨论

妇女病普查是执行《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体现,全面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有利于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对降低妇女病发病率,减少育龄妇女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3.1 从表1中看出2006~2008年的普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2010年略有回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多数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女职工管理的要求,每2年进行1次妇女病普查。效益好点的可能给女职工做简单的检查,而效益不好的单位根本不做妇女病普查,加之有些单位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导致此项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有些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低,小病不注意,等到有临床表现时已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了普查率。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妇幼保健所

3.2 从表2看出,阴道炎和宫颈炎仍是妇女病发病率最高的前两项。我国自60年代起,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我市各医院均开展了液基细胞检查项目,大大提高了宫颈癌早期诊断率。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就是对妇女在无症状情况下或轻微不适情况下,经过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及乳腺检查等手段,及时的发现妇女妇科疾病,做到及时治疗,尤其是宫颈癌的早期防治,因为此病早期无症状,但经过液基细胞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治愈率高,如果等出现临床症状再就诊,有时已为宫颈癌晚期,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近2年项目开展,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免费妇女病普查得到广大妇女配合,我市在榆树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正在进行中,相信2011年妇女病普查率会大有提高。

3.3 干预措施及对策 妇女是社会的半边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妇女病普查制度,加强对各个单位和各个企业的管理,提高他们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加强卫生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已婚妇女的健康教育,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并为她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平台。使妇女儿童能够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妇幼保健服务。珍惜生命,身体健康是现代女性幸福的源泉,妇女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以预防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制定普查项目,妇女病防治最好的预防途经就是定期普查。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一般要坚持每年进行一次,40岁以下两年一次,40岁以上每年一次,普查的目的是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早发现和治疗,找出发病因素,制定措施积极治疗。妇女病普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对普查的作用、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主要症状、防治措施、发病原因及如何预防、自我保健等知识要宣传到位,讲解详细,要完善、规范检查项目,增强工作责任,防治走过场、搞形式。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妇女病普查档案,统一填写,统一检查内容,对普查出的问题和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病因,提高普查准确率,通过检查,掌握妇女病的发病情况,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保证身心健康,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妇女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心里障碍等,导致心理疾病,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失调的内分泌系统容易导致并发各种妇科疾病,甚至会面临心血管疾病、泌尿感染、乳腺病等病症的威胁与困扰。因此,在加强健康普查的同时,也要注意她们心理疾病的预防,要让她们注意缓解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劳动卫生等变化,要坚持规范治疗,杜绝传染源,不要随便用他人的毛巾、浴巾、浴衣及盆器,应备个人的专用洗具和毛巾,不要和有传染患者的衣物混在一起洗涤,减少传染机会。

综上所述,定期的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可尽早的发现妇科疾病及癌前病变,以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进一步恶化,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顾晓芳,罗乃梅.2007年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25:2198.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4

【关键词】创伤;创伤经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

1、研究背景

2010年药家鑫在撞人后,把受害者连砍八刀致死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13年南京饿死女童事件使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来关注两个肇事者的童年经历。药家鑫家教非常严厉,从小开始学钢琴,稍微学习的不好,父亲就会殴打他。南京饿死女童的母亲乐燕从小就是一个私生子,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从出生到事发一直是一个没有户口的人。从这两个事件可以看出两个肇事者的童年经历是受到虐待和忽视的。从近些年来的研究和现实生活事件来看童年创伤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开始关注早期创伤经历。

2、创伤经历的概念

Freud认为创伤的含义为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经历的事件触发对早年事件的记忆。Pynoos 和 Eth 表明当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以致于其在面对危险,焦虑和自然的产生无助感,就可以称为创伤。McCann 和Pearlman将具有以下三个条件的经历称为创伤性的:1.超出了个体的应付能力;2.毁坏个体的参考标准;3.突然的和出乎意料的。国内学者施琪嘉认为心理创伤就是指那些长期来自家庭成员对孩子看似很微小的虐待所带来的伤害。

关于心理创伤的概念国内外非常多,但一致比较认同的是《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统计标准》第四版(DSM-IV)中对心理创伤的定义:心理创伤是身处威胁性情景因素与个体防御机能之间失衡的经历,伴随着无法预料和无助感,并因此持久地对其周围世界和个体自身的理解产生动摇作用。

3、国外关于早期创伤经历的研究

Smetana依据社会信息加工原理发现,面对不明确,模糊的信息时,有过虐待经历的学龄儿童相比控制组儿童更加倾向将它归因为他人敌意的想法,而忽视了一些有价值的社会性线索。Josep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身体受虐的儿童相比正常儿童更倾向于对各种人际关系当做敌意的归因。Rieder和Cicchetti发现在很多实验任务中,有过虐待经历的儿童都表现出认知控制机能的减弱,其在信息加工的时候也会出现译码偏差和归因偏向与他的认知控制机能有关系的。Marly的调查研究也表明了有过身体虐待经历的儿童对不幸和痛苦有不适应的反应,没有恰当的情绪或悲伤表达;受虐待的学龄前儿童对其他儿童的难过不敏感。Smetana等设计了一个学龄前儿童关于假设的和真实的道德犯错情境的道德感受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虐儿童和各种受虐儿童、正常儿童之间之间在情绪判断上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在真实的犯错环境中,有过身体虐待经历的男孩更多地认为受害者是伤心难过的,正常的男孩则更多地认为受害者是生气的;而在假想的犯错情境中,被忽视的儿童对假想的不公平情境报告更多的恐惧反应,受虐的儿童更多地认为受害者是害怕的,正常儿童则更多地认为犯错者在犯错的过程中是难过的等等。Johnson等人在一个历时20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和多种人格障碍相关,其中童年的被忽视经历与成年以后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有相关性。以上的研究可知虐待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情绪发展、儿童人格及社会行为等方面有影响。

4、国内关于早期创伤经历的研究

儿童期创伤经历对成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施春华等人的研究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儿童期创伤经历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凌辉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儿童精神虐待与成人后的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关。2011年崔丽霞等人的研究表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三种儿童期的创伤经历与特质焦虑及特质抑郁相关都显著。2011年王小玲的研究说明了:1.儿童期心理创伤总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各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2.儿童期心理创伤总分及各因子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的相关显著;总分及情感虐待与神经质、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忽视的相关显著;3.儿童期心理创伤中的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对人格特征的精神质都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2011年黄上上等人通过人格诊断问卷和虐待经历问卷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人格障碍阳性组在童年期有更多被憎恶的受虐和被忽视经历。于宏华2012年对强迫障碍(OCD)患者和正常组进行调查对比发现OCD 患者的童年期的躯体忽略和情感忽略是OCD 发病的重要因素, 但躯体虐待则不是OCD发病的危险因素。2009年凌宇的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并且自尊显著调节情感忽视和待经历对抑郁的影响。2008年何全敏的研究表明了成年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因素为待、情感虐待。2013年吴韦玮研究表明伴童年虐待者及抑郁症患者都比健康人有更严重的认知偏差,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患者对完美化的追求更明显。以上的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经历对成人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其可以导致不同的精神疾病。

童年创伤经历不仅影响精神疾病而且对成人的社会暴力和依恋方面也有影响。2008年柳娜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严重躯体施暴组相比非施暴组他们在在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待分值要高的多,说明了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和儿童期受虐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倪岩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和大学生成人依恋是相关的,并且童年期创伤经历还可以预测依恋。2012年曹佳佳借鉴了国外量表中比较成熟的题目编制了中国版的《服刑人员童年创伤量表》,并用自编的量表进行了调查发现服刑人员成人依恋及依恋各维度与童年创伤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相关无相关。情感忽视、待、情感虐待能预测依恋回避,情感虐待、待、情感忽视、也能预测依恋焦虑,而只有躯体虐待对没有这种预测作用。并且她通过服刑人员团体辅导对童年创伤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干预后成人依恋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汪芹对大学生进行自尊量表和童年期负性生活经历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童年期的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及情感忽视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2013麻爱华等人的研究显示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消极应对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知道童年创伤经历影响成人的社会活动。对成人的性格和人际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5、未来童年创伤经历的研究方向

以往的研究发现童年创伤经历是造成各种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人期的社会活动。那么是否童年经历影响成人面对挫折的态度、共情水平、社会功能以及亲社会行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童年创伤经历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调查研究和童年创伤经历量表的编制。很少对童年创伤经历进行试验研究,未来我们的研究可以通过试验研究来验证我们的一些推测和社会现象,来丰富我们对童年创伤经历的研究。

其次,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童年的创伤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影响非常大,童年创伤经历影响我们的自尊,社会交往;其也是引发抑郁症和社交焦虑障碍等一些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对童年创伤经历的干预的研究也非常少。我国学者曹佳佳对服刑人员童年创伤经历进行了团体辅导,也有些研究通过音乐和美术疗法进行干预。是否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等一系列的疗法是否也可以有效的干预童年创伤经历呢?这些对童年创伤经历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未来的研究也可以从这些疗法对童年创伤经历进行干预研究是未来的重点。

目前我们国家对心理咨询方面还不够重视,尤其是对儿童方面。它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来预防心理疾病。儿童期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还发展的不够完善,一些负性的经历如果处理的不当将会成为成人后造成很大的隐患,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和更多的关怀,让我们的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迎接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APA. DSM2 IV. Washington, DC: APA Press, 1994

[2]Marlys M 5.PsyehoPathology,Peer relations,and school functioning of maltreated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5

想想看,直到蒸汽机出现以前,马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后来“马力”成了衡量机器功率的单位。它也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助手,还曾是战争中交战双方所倚重的工具和力量。马还促进了人类产业和经贸的发展、交流,以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当然马文化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古代相马学就闻名遐迩。马还成为各民族文化歌咏的重要对象之一。以我国为例,在著名的李白的诗篇中,就频频写到马。如李白的“败马号鸣向天悲”,“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等。

马对人类的贡献如此巨大,遗憾的是,现代人对马和人类接触的重要历史细节却并不完全清楚,为此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陆续发现了关于马的一些重要轶事。

马何时开始为人类效力?

早些时候,人们根据考古发现推测,马是在大约5千年前开始为人类效力的。但后来的一系列新发现,则把这个时间又往前推了5千年。

如最近,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对一种只能通过母系传递的线粒体DNA进行完整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现生马类都源自于14万年前的一种古马,这种古马后来分裂为18个基因谱系。研究同时还发现,马为人类效力始于1万年前,与牛、羊等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欧洲及亚洲的人类分别独立完成了对马的驯服。

与此相印证的是,前不久德国研究人员也对现今生活在全球不同地区的25种母马线粒体DNA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早期人类至少需要驯养77种不同母马,才能形成现代马种所拥有的基因多样性。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对野马的驯养应该开始于不同地点。

那么,马最初是在何地开始为人类效力的呢?英国科学家通过进化模型推演确认,欧亚草原西部应该是马被驯化的最初地区之一,后来那里的马在扩散到欧亚大陆各地的过程中,与各地的野马混血,才丰富了现代马的基因。

人与马日渐“融合”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马是一种对环境很敏感的动物,不但是“老马识途”,而且是“老马识人”。

美国科学家曾对马和人的心律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她将心电图记录器安放在自己和4匹马身上,进行24小时监控。在此期间,她和马儿们一同生活,如一起吃饭、散步、嬉戏等等。心电图记录显示,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马和人的心律同步率很高。但如果不和主人相处,马的心率变化和主人的同步率就很低了。这表明,马能感知人的心率,并通过人心率变化感知人的情绪变化。

马受人的影响,人同样也深受马的影响。如马的性格是暴烈、刚勇的,好马即使系在槽头,它也要昂首长嘶,奋鬃举蹄,总是表现出一副不屈服于羁绊的勇士气派。牧业民族因为长久和马相处,所以渐渐具有了与马类似的禀性。英国作家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描述,中亚游牧民族性格非常像马,他写到:“地道的中亚牧民的性格是拙于口才、坦率、粗犷而天性善良,自豪,但也懒惰、易怒、报复性强。”唐代玄奘编写的《大唐西域记》,也承认中亚许多国家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勇敢。

这些事实表明,马受人的影响很大,人受马的影响也不小。

马还能为人类“立新功”

作为运输和战争的重要工具,马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成了。在新的历史阶段,马还能为人类“立新功”吗?专家认为,在现代生活中,马除了担当马戏和马术表演的主角,为人类提供娱乐服务以外,还能在两大领域为人类“立新功”。

专家预测,作为集观赏性、娱乐性和体育锻炼于一身的赛马运动,未来肯定会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所以马还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此外,它们还会成为“马匹医生”,为人类治病和康复提供帮助。

儿童早期心理疾病表现范文6

【关键词】焦虑;抑郁;儿童期癫痫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80-02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Pediatric Epilepsy

Kan Minchen1 Song Chunhai2 Che Xiangyu2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rates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lepsy. Methods: The Revised Child Manifest Anxiety Scale (RCMAS) and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 were administrated to 84 epilepsy patients aged 7-18 years (mean age 12.4 years).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epilepsy-related information wa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ores. Results: No patients had been previously identified to have depression or anxiety. However, 26%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epression scores and 16% met critieria for significant anxiety symptomatology. Conclusions: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common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lepsy and appear to be overlooked by care providafs.

【Key words】anxiety;depression;pediatric epilepsy

癫痫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以往的研究显示,癫痫患儿是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焦虑等的易感人群。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成人;对儿童期癫痫患者心理学并发症的研究少见。此外,某些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也有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副作用。目前,我国对儿童期癫痫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和确诊率报道较少。

国外有报道称儿童期癫痫后精神障碍发生率高达33%[2],但未专门描述情感类疾病。也有报道称儿童癫痫后行为学障碍的发生率较糖尿病儿童高,但未统计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情感性疾病(包括抑郁和焦虑)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癫痫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的发病率、焦虑及抑郁症和人口统计学及癫痫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确定以下纳入及排除样本的原则:将门诊就诊的癫痫患儿(年龄7-18岁)纳入样本,精神发育迟滞者排除在外。患儿及其父母完成数个自我报告量表以检测以下变量:

1.1 人口统计学变量:记录患者年龄及性别。根据年龄分为7-12岁组及13-18岁组。每例患儿的父母均按照Hollingshead指数,完成记录各自的社会及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婚姻及职业状况,教育程度。按Hollingshead指数评分分为<29分组、29-48分组、>48分组,分别称为低分、中分、高分SES组。

1.2 痫性发作变量:家属提供患儿最近痫性发作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将既往检查及药物治疗情况补充记录,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EEG及其他神经影像学信息。此后临床医师诊断每个患儿的痫性发作类型、癫痫持续时间、癫痫再发作时的年龄及药物治疗史。将痫性发作分为两类:一类为惊厥性(全身大发作或部分发作继发泛化)或非惊厥性(失神发作、复杂性部分发作)。如果两类同时出现,则归为惊厥性。一类为下列癫痫综合征:局限性特发性癫痫(包括伴中央颞叶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局限性症状性癫痫、全身性特发性癫痫及其他类型。

1.3 抑郁症:每位患儿的父母填写儿童抑郁量表(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CDI为一种诊断及评价抑郁症的27条目问卷调查表,其内在连贯性及可靠性较高,一致性及鉴别的可靠性亦较好。CDI>13分则为临床有意义的症状性抑郁。CDI亚级评分亦考虑在内(包括负面情绪、与周围人的矛盾、兴趣缺乏、自卑心理)。其结果见表1。

1.4 焦虑:患儿父母填写校正后儿童焦虑评分量表(Revised Children’s Manifest Anxiety Scale;RCMAS)。该量表由37个问题组成,用来测量焦虑的水平及性质。RCMAS提供了一个总体概括性评分,由三个亚评分组成,包括忧虑及过度反应、社会关注度及注意力集中、生理性焦虑、谎言测评(见表2)。该评分内部一致性及结构效度较好,总评分≥60分考虑临床意义上的焦虑。尽管CDI及RCMAS不能确诊正式的抑郁及焦虑性疾病,但其对定量评价症状的严重性非常有意义。

1.5 既往精神病史:向患儿父母咨询既往精神病史、诊断过程及治疗情况(包括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所有患儿抑郁及焦虑评分均采用双盲法编码。

表1 癫痫患儿CDI 评分

2 统计分析

对记录数值进行相关性变量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RCMAS、CDI评分与癫痫持续时间、发作年龄、近来的发病频率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t检验,根据年龄、癫痫类型(惊厥性、非惊厥性)、是否癫痫综合征、药物治疗(多药、单药),对CDI及RCMAS评分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3 结果

CDI由42位患儿完成(23例男性,19例女性);RCMAS由44位患儿完成(24位男性、20位女性)。年龄范围7-18岁(平均12.4岁)。两位患儿因随访困难而终止试验。评分回顾及家长随访均显示患儿实验前均无抑郁及焦虑,也均未参与过心理治疗。

表2 CDI与RCMAS评分相关性

3.1 抑郁评分:26%的癫痫患儿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CDI评分>13分)。此外,异常CDI亚型评分出现率增高(t评分>60)(负面情绪14%,社交障碍12%,效率底下17%,兴趣缺失12%,自卑心理7%)(见表1)。即使将标准差值上调至均值+2,仍有7%患儿表现为重度抑郁症。对CDI特殊问题的回答包括:11%有自杀心理但不会付诸实施,而4.3%患者有自杀倾向;4.4%患儿曾有哭泣意愿,8.9%经常有哭泣愿望。7%患儿表示经常因事而烦恼,8%则感到从未象别人一样。2%患儿经常性感到悲伤,16%则不时感到悲伤。

3.2 焦虑评分:16%癫痫患儿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t评分>60分)。RCMAS亚型评分常见升高(生理性焦虑23%,忧虑/过于敏感20%,社会关注16%)。谎言评级对儿童不太可靠。在>10岁的患儿中,28%标准化评分>60分。CDI总评分、RCMAS总评分及多数亚型评分之间有高度相关性。(表2)。

3.3 人口统计变量:不同年龄组、性别组之间RCMAS或者CDI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同的SES组之间评分未见明显差异。

3.4 痫性发作变量:第一次痫性发作平均年龄为7.2岁。就诊前1月患者无痫性发作33例,一次痫性发作2例,2次或更多次痫性发作5例。4例患者数据不明。31例痫性发作为惊厥性发作,13例为非惊厥性发作。两类发作间RCMAS及C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癫痫持续时间,痫性发作年龄,或近期痫性发作次数和RCMAS、CDI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3.5 药物治疗:4例患儿未接受任何抗癫痫药物治疗,30例患儿接受了单药抗癫痫药治疗,9例患儿接受了一种以上抗癫痫药治疗。其中使用苯妥英钠4例,卡马西平10例,丙戊酸钠15例,拉莫三嗪1例。接受单药或多药治疗患儿CDI及RCM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本研究表明儿童癫痫患者焦虑及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本组患儿中,无一例既往被诊断为情感性疾病,以往也少见这方面的报道,表明目前对癫痫患儿并发焦虑或抑郁症仍认识不足。

成人患者可直接表达自己是否患有抑郁或焦虑症状,但儿童患者和成人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3],例如行为分裂或易激惹,这些症状均不易被看作是抑郁或焦虑的表现。甚至有些患儿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本研究提示如果临床医师不直接询问和抑郁或焦虑相关的症状表现,则这些症状可能无法发现。

本研究和以往报道的成人癫痫患者抑郁及焦虑症发病率增高相一致[4]。一些病例显示成人患者精神性疾病可能起源自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不良性心理应激,表明早期发现患儿精神心理异常意义更大。以往有报道提示癫痫儿童患者在有自杀倾向的儿童中占有很高比例[5],结合本研究,提示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甚至自杀观念。目前全世界对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越来越重视,对癫痫后患儿的心理学评估亦越来越重要。

在其他儿童疾病中也观察到了CDI平均评分增高[6],例如胃肠道疾病等,但对于癫痫后情感性并发症的出现仍考虑有以下几个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如痫性发作的损伤作用、引起痫性发作的原发病变,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如因痫性发作而产生的耻辱心理)。以往研究表明[7],年轻的癫痫患者和焦虑及抑郁相关的外界控制点较正常组及糖尿病对照组更高。成人癫痫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也较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高。

本研究组未将伴有精神发育迟滞的癫痫患者纳入样本,该类患儿可能和本研究组患儿在本质上有一定差别。RCMAS和CDI评分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可能说明焦虑及抑郁的发病常同时存在。此外,两种评分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交集。

本研究提示了癫痫患儿中抑郁及焦虑的高发病率,但其原因、本质、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变量变化及焦虑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研究。包括精神检查、神经心理学测验及配对对照组研究在内的纵向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Waaler PE, Blom BH, Skeidsvoll H, Mykletun A. Prevalence,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of epilepsy in children in western Norway. Epilepsia 2000; 41:802-810

[2] Larsson K, Eeg-Olofsson O.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epilepsy in children from a Swedish county. Eur J Paediatr Neurol 2006; 10:107-13

[3] 张曼华, 陈楠. 儿童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心理干预.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89-4591

[4] P Kwan, E Yu, H Leung. Association of subjectiv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leep disturbance with quality-of-life ratings in adults with epilepsy. Epilepsia 2009; 5 (50): 1059-1066

[5] Rochelle Caplan, Prabha Siddarth, Jennifer Levitt, et al. Suicidality and brain volumes in pediatric epilepsy. Epilepsy & Behavior 2010, 3(18):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