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的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的概述范文1
20世纪80年代复杂性理论的兴起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人们开始用复杂性的世界观取代以往单一的还原论的世界观。21世纪复杂科学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的研究广泛波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主题为“涌现”,把涌现作为一种新的的建筑创作策略被应用,清华大学徐卫国教授强调:“现在中国处于工业时代和新技术革命信息社会相结合的时代,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对于新的技术与西方人的起点基本一致,建筑产业化能否发生关键在于社会各界专家是否有勇气接受这一新的理念,是否能够虚心学习这一新的思潮。”[5]
1.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带动了社会在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在精神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理念的发展与进步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科学范式的反思,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也已成为当下普遍存在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随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深入,涌现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涌现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中被提炼应用的,在当下已经被各学科领域广泛关注,带来了全新的描述世界的方法,涌现已成为数学、生物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以及天气与气候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仿生工程的重要概念。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运用是近几年各学科门类科研的趋势,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学科的交互性研究已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研究的热门话题,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曾深刻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他认为,一切科学之间都是相通的。不同学科之间内容或成果上的相互沟通与借鉴、思想或方法的相互移植与启发是科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2.建筑技术的进步
经济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无不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下得以生存,建筑领域亦是如此,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建筑提供了设计策略,尤其是涌现作为设计策略更加强调设计过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建筑形态通过算法法则生成发挥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网络功能,是在给定的生成规则下,进行可控的参数化随机生成。” [1]通过对设计的制约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推动整个设计的开展,整个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不可预知的过程。
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可能,当代建筑师利用计算机继续发掘现有材料的潜在性能并研究对新材料的运用等。比如,多学科交叉研究而引发的新的材料革命,突破传统的热平衡动力学的限制,对玻璃、尼龙、晶体和新型复合材料在内的各种材料进行新的研究,为各种新颖的不可预知的建筑涌现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3.建筑审美的变异
时代背景的变换必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变异,随之引领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时代的美学。多元复杂的审美感知是当下时代感鲜明的审美取向,体现出当下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理想。数字生成的美学倾向在建筑领域已普遍得到认可,对建筑数字技术的美学属性也日益普遍主动运用。
涌现会被作为设计策略在建筑界广泛推广的另一因素是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在21世纪消费社会的今天,诸如“畸形”、“尖叫”的建筑功绩碑般的不断涌现,“美”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个包容的时代,“奇观”成为消费文化的宠儿,“丑”也跨进了美学殿堂。先锋派建筑师们通过涌现设计策略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观,满足了人们超前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也传达出当今建筑技术的审美品质。
4.结语
本文通过科学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审美的变异三个主要因素对于涌现作为设计策略的背景进行分析,有利于今后进一步从相关的审美层面和建筑语言层面对建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涌现理论作为新的研究成果已经通过科技、社会、以及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传播,逐渐渗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涌现作为方法论应用到设计策略是先锋建筑师对建筑复杂性追求的体现,另外德勒兹的褶子、平滑、图解、生成概念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当今数字生成的美学倾向,使建筑复杂性的探索方法更加丰富。涌现不是最终结果,是某一阶段的界定,涌现现象在这个社会中是永久存在着的。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4).
[2] 徐祖华. 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3] 李万林. 当代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4] [美]约翰 • 霍兰. 涌现 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 搜狐焦点网.实录:双年展青年建筑师及学生作品展新闻会,2006.
[6] 尼尔 • 林奇,徐卫国. 涌现 青年建筑师作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尼尔 • 林奇,徐卫国. 涌现 学生建筑设计作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尼尔 • 林奇,徐卫国. 数字建构 青年建筑师作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建筑的概述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由于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工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包含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开展技术培训、管理档案资料、会审工程图纸、技术沟通交底、编制施工小组、安全使用技术、采纳应用新技术等一系列内容。按照施工技术管理的领域分类,包括内业与外业两方面,内业方面囊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岗位技术培训、管理技术档案;外业方面囊括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采用新施工技术等。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全面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有侧重的实行重点控制,按照重点项目的具体情况实行具体工作计划,以保证各项目有效落实。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事实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指的是在施工现场所运用的诸多先进技术与组成施工技术的多个要素,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的总称。技术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的管理活动,这并不代表技术自身。也可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自于技术,但又高于技术本身。
2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快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结合工程的特征与环境条件要求,从中选择最佳的施工手段,把现今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企业生产力;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另外,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总结施工经验,从而创造大量科学的施工技术。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对策
3. 1 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行为的一个主体,而且对提升工程质量、减少成本支出产生积极影响。从另外角度来说,施工人员的素质成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帮助施工人员树立质量意识,严管施工人员的行为,才可保证施工人员在工作时认真、负责; 第二,检查施工现场人员数量是否与投标文件当中规定的相一致; 第三,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四,提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质量培训工作。
3. 2 材料质量管理
材料质量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始着手,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件等。从整体上来说,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条件,如果材料质量不达标,那么建筑质量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在实践施工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 编写完善的材料使用计划。结合设计部门提供的设计方案确定材料厂商与型号,大致估算出材料应用的数量,再联系生产商及时向施工场地输送货源。2) 购买高质量的材料。在购买时,对不同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的材料进行对比,从中选择价格最低者; 如果需要购买的材料种类偏多,那么应把具体的品牌、厂商、型号等清晰标示出,并且结合施工进度运送到施工现场,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合理而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3) 材料要分开储存。结合施工现场的进度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材料进入施工场地,而且还需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测结果和实验室测得的量相互进行对比。另外,根据材料类型予以分类,以免材料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而浪费大量的资源。4) 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凭借材料出货单领取材料。尤其是对材料下料环节进行重点管控,及时清点库存量。如遇到防潮材料或是易燃材料,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保管。
3. 3 设备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现场的条件、结构、工艺、手段等进行全面考虑,而且选择最经济的设备或是工具,禁止使用过于陈旧的设备、工具等。除此之外,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保证设备始终处在良好运行状态,又可大大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3. 4 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除需要对施工人员、材料及设备等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资料的管理。这是因为每一个建筑项目在完成后,都必须由监督机构进行验收,此过程要求有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主要包含材料检验证、验收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等,这些都需要在建筑施工阶段进行归类和存档。若发现存在遗漏问题,那么要采取一些有效对策进行补救,从而将竣工验收工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 5 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重点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对施工进度来说,可按照施工计划施工。然而,由于施工现场情况相对复杂的多,例如: 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不能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是结合具体情况适当作出合理的调整。另外,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贯彻实施“三检”制度,待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究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通常因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全面而造成施工进度缓慢、成本支出增加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经济、操作便利的施工方案。但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种类繁杂,且施工工种较多。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始着手: 一方面,认真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按照施工合同要求,优化每一道工序,并且结合自身施工条件、气候条件等,编制一完善的施工计划,将每项工程都列入到控制范围内;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选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做好上述两项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为施工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 结语
建筑工程为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最合理的管理手段,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减少盲目性施工现象的出现。身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对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进行全面考虑,对工程质量控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建设更多高品质工程,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从加强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以及资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发展脚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拓宽市场,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希望可以对同行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 : 142-143.
[2] 黄铃竣.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18( 24) :122-123.
建筑的概述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高层建筑已经在各个城市中建立,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安全与稳定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全面的对建筑物质量进行控制。施工人员要重视施工的技术,尤其是施工技术的重点;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控制质量,只有两方面人员共同协作,才能高层建筑物的最后质量。
一、高层建筑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提升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要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施工特点,在施工技术开始之前对混凝土的等级进行选用和配置,要通过合理的配合比例进行调节,并且需要进行有效的强度试验,以保证达到要求的质量标准。水泥、沙石及含水量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配合比的计算,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让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时,由于高层建筑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很高,必须对混凝土进行泵送,所以要保证混凝土的泵送流程。
(二)地基与测量
高层建筑地基的测量在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地基持力层较深,土质比较复杂,地下室的埋置深度并不大,那么有必要采用桩基础。预制桩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历程,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质量方面也有着相当的保证,所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承载能力很强,对高 地下水位地区预制桩更为适用。但是,这种桩存在着造价贵、载桩困难、耗钢量大以及施工噪音大等问题。所以,应该采用现浇桩进行地基施工,现浇桩噪音小、适应性强且造价低,可以作为重点发展。当基础埋置特别深的时候,不易保证施工安全,且在施工技术上有着很大的困难,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沉箱及沉井的方法进行施工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钢筋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钢筋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同样非常重要。一般情况,在高层建筑的钢筋结构施工中,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安装施工。钢筋结构的测控、安装、吊装、拆除、焊接等程序,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较高的建筑,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结构的质量问题,进而通过混凝土浇筑及楼面钢板铺设来加固整体的建筑结构,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外框都是全钢结构的框架,通过核心墙、斜撑及钢梁进行连接。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包括:
(1)提高质量控制。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在施工之前要进行全面了解,对钢筋的质量、数量及规格要进行抽样检验。
(2)保证质量的可靠性,要安装基本的技术规范进行钢筋绑扎。
(3)柱插筋在钢筋技术的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防止人为的落低。
二、加强质量控制
(一)积极推行新技术
混凝土泵送与钢筋绑扎由于高层建筑体量大、高度高,所以要想实现需要一定的施工技术工艺。施工难度随着工程结构日趋复杂与规模日益扩大不断增加,施工环节也不断增多,不过,同时也促进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不断革新。应用新技术是一项整体综合性工作,新技术的出现,引导和推广了新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出现,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得以解决,并且,新的施工技术很大程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二)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工程实际情况与建筑设计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如果设计图纸没有达到要求的施工深度或开发商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补充和修改等,自然而然会导致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这些变更肯定会给工程造价和工程量的增减带来一定的变化,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工程造价无法控制的局面。所以,设计部门要弄清开发商的真正意图,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不仅要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派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为了达到变更最少的目的,要预防天气带来的不便,对工程量也要进行严格控制。
(三)加强强度控制
我们通常说的控制高层建筑的强度,一般指的是混凝土的强度,为了提高效益,保证建筑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有几项控制需要特别注意:
(1)严格养护制度
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跟踪并记录,要及时发现问题,以保证养护的有效性,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②大体积的混凝土应该有养护方案,并要有专人负责,在养护主观意识上要有足够的认识,不漏任何主要关键的细节,养护方案要从水源、人员、覆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可虑。
③要进一步加强混凝土的强度评定。根据相关规定,应分批进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
(2)配比的选定
一般在工程开工之前都要按要求到指定机构做配合比试验。但是,为了确保实验室配比的实际通用性,应该根据工程实际结合现场材料情况,进行配比调整,在实际施工中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材料的把关工作。
(四)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1)选择施工原材料
在高层建筑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钢筋、水泥、沙石等材料,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建筑的适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对于材料的质量建筑施工部门的材料检验人员要严格把关,严禁使用劣质产品,以确保所使用符合建筑施工要求的建筑材料。要对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其中需要检测的重要材料有,混凝土的结构轻度是否符合要求,钢筋的规格是否符合要求等,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一定要杜绝使用。
(2)选择施工设备
除了建筑材料外,施工进度对建筑质量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投资方与施工企业通常都会签订验收时间,这无疑会给施工方带来一定的压力,如果时间过于紧张,那么施工方往往会降低工程质量,偷工减料,以求施工速度。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速度,施工方应选用高效的施工设备来提高施工效率。
(五)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现代高层建筑具有工艺和工程结构复杂,相关单位多、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所以工程的进度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要对影响工程进度的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进行细致、全面的预测及分析,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的目的。这样一来,既可以促进对不利因素的预防和有利因素的利用,又便于事中采取有效对策,事后对进度进行妥善补救,便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实现对高层建筑进行的动态控制及静态控制,缩小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偏差。
例如:在某项工程中某项工作的进度超前,导致能源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原计划对材料、机械、人员等方面的安排也都发生了改变,这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引起工作时间安排上的变化,给项目总体的协调工作造成了许多困难。
5结束语
为了保证建设的品质,必须要深入的分析项目的具体特征,认真的结合建设的步骤来开展活动,积极的落实好相关的工艺方法,进而保证建设活动能够顺畅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浅谈当代高层土木建筑施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学术,2010.
建筑的概述范文4
一、“洛陽紙貴”—文化與消費的共生
“洛陽紙貴”是大衆熟知的典故,但作爲本文關于文化與消費討論的引文,必然有不同的意義。想當年,晋代左思的《三都賦》一出,文采飛揚,舉城追捧,作爲文化的代表被競相傳抄,一時洛陽城内用來謄抄的紙供不應求,以致紙價大漲,從而有此典故。在現代意義上,這是一個文化與消費相互影响的故事,對文化的認同引領了消費認同,而這個過程本身作爲尊重文化的代表事件也成爲了文化的一部分,在千餘年來以不同形式被消費着。以此爲例,應可大致看出在整體上文化與消費的共生關系,消費已經成爲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而文化也爲消費提供了認同的基礎,二者并非對立不容,而是彼此適應。同樣也可以這樣的視角來觀察建築,實際上,當試圖以文化建築作爲精神堡壘來抵抗商業社會的文化缺失的時候,戲劇性的是,衹有在其被大衆消費的同時才獲得了文化上最大限度的傳播。對于建築來説,文化通過空間和建築語言傳播,而消費使對空間的利用在自發的層面上實現最大化。事實上,這種共生使建築的價值在文化和商業兩個層面上都得到擴展,表現爲兩者協調後的積極成果。本文的討論集中在那些積極參與到消費活動中的文化建築,試圖探察這種在文化核心驅動下的商業圖解。
二、文化認同與消費認同
“文化認同”實際上是在回答“我們是誰”這樣的問題。亨廷頓曾指出,不同群體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説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①,并以某種象徵物作爲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群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群體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認知,其核心是對一個群體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群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群體發展延續的精神基礎,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另一方面,商業是提供産品與服務的過程,而産品和服務被消費,需要其價值獲得認同。文化建築參與到消費活動中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通過對文化的認同帶來消費者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從而實現對消費場所的認同和商業模式的認同,最終達到實現消費認同的目的。這可以視爲文化建築在商業端的增值服務,是商業進化的選擇,也是文化適應性的體現。這種認同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建築空間和氛圍的營造對消費者的文化取嚮産生引導,通過對共同記憶的暗示和對歷史傳承的鼓勵來激發大衆參與的行爲。在這個過程中,受衆認可了自己作爲這個由空間界定的文化群體的成員,從而接受了空間本身及其帶來的象徵意義。但是作爲一個不能準確預見的復雜過程,爲了實現從文化認同到消費認同的轉换,需要關注以下幾點:首先是對文化的定位與挖掘。文化是一種與當時當地緊密聯系的産物,對于建築設計來説,城市、歷史和場地的特性是建築文化定位的來源,對文化表達的選擇扎根于時間與環境是建築取得文化認同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要避免通過純粹地復興傳統文化來重建文化認同,或是將文化認同與現代性和全球化相對立。其次是對受衆文化訴求的把握。文化建築要成爲真正的精神家園,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土壤。這片土壤由習俗活動、、社會關系以及美學觀點所“澆灌”,因此其必須能够承載特定群體共同的文化理想。這種理想一般貫穿于大衆的共同記憶之中,已經是所謂“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有着潜在却强烈的表達願望,這種表達應該引領潮流而又扎根傳統。衹有把握住了受衆的文化訴求,才能取得他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最後是文化語言的選擇。無論是符號隱喻還是空間暗示,除了明確文化認同的主體目的之外,還有對消費活動的推動作用。教化貫穿于服務,傳播藴藏于消費,因此建築設計中文化語言的可讀性將直接影响認同感的確立,從而對空間參與者的文化自信心産生影响,也會對場所的歸屬感産生影响。以下以成都洛帶藝術糧倉爲例,對文化認同的過程作以解析。成都洛帶藝術糧倉項目選址于成都龍泉驛區洛帶客家古鎮的核心位置,浸潤于川西客家文化的獨特氛圍(圖略)。基地原爲有50年歷史的糧站,目前被作爲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畫廊,業主希望將其改建爲以當代藝術爲主題的全新街區。項目在保留了7棟原有建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建,3棟新建築以藝術商業、設計旅店和藝術綜合用房爲主體,包括博物館、美術館、藝廊、拍賣中心、藝術商業以及與之相關的餐飲住宿等多種業態。新建築以糧倉爲原型,在保持内外部空間模式特徵的基礎上填入新的生活内容。在文化定位的選擇上,首先是對糧倉文化的充分延展,結合成都打造“田園城市”的主題,從一個更小與更直接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項目的主題定爲“倉廪實,知禮節”,將“田園”物化爲最基本的“田”,其表徵則是與人關系最密切的“糧食”,事實上人類最早的儀式大多來源于與耕種和豐收有關的活動。田園産生糧食,糧食催生儀式,而儀式又是空間秩序形成的誘因,催生了最初的空間,空間以居住的禮儀形成建築,由此儀式孕生并藴存于建築之中,建築修正并完善儀式,儀式催活空間并釋放意義,意義投射到建築而爲象徵,再從建築繁衍到城市。田園、糧食、儀式,建築和城市關系的濃縮成爲了糧倉文化的切入點。但對于當時當地來説,糧倉文化并非唯一的精神訴求,其整體的定位應該是糧倉文化與客家文化和當代藝術的結合。多重外來文化的雜糅形成了洛帶古鎮獨有的文化特質,洛帶藝術糧倉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如同客家文化一樣,作爲外來文化進入洛帶古鎮。與曾經的古老會館的相同之處在于我們的項目同樣屬于植入當地的另一種客體。項目需要嚮原有古鎮植入新的文化食糧,這個食糧的承載形式就是新的建築。項目將同會館融合于此的過程一樣,經歷對話和相容,從獨立到消解,隨着時空推移與古鎮一同生長。項目參考古鎮的空間尺度,重在塑造有特色的街區形象和文化傳承的實體,并最終成爲古鎮生命的一部分,體現客家文化植入、融合的過程。洛帶糧倉與古老鎮區街道的融合將産生新的文化撞擊,引導居民的文化觀點,影响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植入成爲一種傳承,因此新的生活方式在糧倉的植入也成爲一種必然,也同樣代表着田園城市基于自然和本性的生活態度。在這個意義上,糧倉文化的虚體最終成爲了文化糧倉的實體。設計謹慎地追求文化認同感,首先希望受衆能够接受項目作爲糧倉的延續而存在,從供給果腹的物質食糧到提升文化的精神食糧,糧倉本身由物質的存在限定了其文化屬性,代表了一個時期的集體記憶,而在新的文化植入的同時,也必然對物質的存在産生新的要求。因此從建築語言上多角度地提取了糧倉文化的元素,并結合古鎮風貌與現代手法,遵循建築本身新陳代謝的規律進行設計與改建,使公衆記憶中的糧倉以另一種形式存活(圖4)。同時項目也需要作爲古鎮的一部分而存在,洛帶藝術糧倉“鑲嵌”于原有的古鎮肌理之中,因而在建築體量上,我們始終控制着保留與加建的關系與比例,保持原有建築尺度的同時,植入新的功能空間,擴建部分維持原有的建築尺度關系,打通糧倉與古街的空間脉絡,并擬合老鎮的肌理形態,獲得内外融合的空間。“古鎮上的糧倉”,是文化認同的起點,而當代藝術的介入使作爲經營和使用者的大量藝術工作者與愛好者找到了歸屬感。項目正在建造之中,還不能斷言今後大衆在參與過程中的身份認同以及對其商業操作和消費模式的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消費過程中,通過對糧倉文化、客家文化和當代藝術的認同,文化的滲透與傳播將成爲必然。
三、消費圖解下的文化設計
消費滲透入文化建築設計已經是一個無法改變的趨勢,文化建築正日益成爲公衆消費的場所,當然,消費的對象仍與文化本身有着密切的關系。在目前大量帶有商業化特徵的文化項目設計中,文化被圖解轉譯成商業的語言被消費。而這裏要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圖解轉譯平臺的建立,以及這種轉譯發生的方式和帶來的結果。轉譯使文化成爲了可以消費的實體,也使其帶有了某種批判性。而這種轉譯可以分成抽象轉譯和具象轉譯兩個方面,既有意識形態上的轉譯也有符號形式上的轉譯,包括了文化與空間的關聯、手法與意境的互换、生活模式的文化延續和符號象徵的視覺體驗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説,文化設計中的消費圖解會帶來以下一些變化。首先是文化生活的世俗化。設計源于生活,但往往日常生活是最爲我們所忽視的。世界并非衹由大事件組成,小事件的叠加才是生活的本原。因此如何重新認識這些小事件也主導了建築作爲承載生活的容器的生成導嚮。那麽,通過圖解來發現這些事件的另一面就成爲重要的方法之一。文化通過圖解被世俗化而使日常生活變得浪漫,也使其具有了某種儀式感和科學性。如果建築師非主觀化處理了這種浪漫的經驗,那麽圖解所表達與轉譯的就并非建築師個人的思想,而是揭示了無意識且不可見的當代社會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世俗化的文化才具備了被消費的潜質。例如在寧波梁祝文化園的設計中,歷史傳説被轉譯爲婚慶文化,并以“羽化成蝶”的形式被演繹爲符號象徵,以實現對集體無形記憶的唤起。消費圖解下的文化建築設計在空間營造上形成强烈的儀式感,并在客觀上使文化園在某種程度上成爲婚慶産業的載體。其次是批判性消費的産生。消費活動如果不是制度的一部分,那麽它們是否應該完全建立在對社會的自身視角之上?文化的批判性是與生俱來的文化的介入使消費不再僅僅來自于社會的自發,這種批判性恰恰是現存的商業社會框架中所缺失的,這使圖解本身能够精確地刺穿社會現實。實際上,這是并不批判的批判。然而在一個意識開始無效和空洞的社會裏,不繞圈子而直接表達真實意願,自身必須有一個批判的姿態:一是用文化的眼光對消費模式進行模擬復制,從中獲取大量未曾意想的結果、類比和模式;二是將這些似是而非的思辨進行壓縮以達到具有事實濃度的批判性程度。以證大西鎮項目爲例,地處上海朱家角古鎮,其所代表的傳統水鄉文化和耕讀文化從傳統上來説是對現代商業社會的一種抵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由此,項目在放大文化性的同時也導致了最終文人式的消費體驗(圖略,圖略)。最後是文化建築的消費隱喻。這是一種從現實事件到形象表達的轉换,通過將抽象的消費概念替代爲更加有描述性和圖解性的視覺存在來引發空間的産生,設計者將消費隱喻作爲一種思考的工具繞過邏輯的過程而使文化具有清晰生動的功能。文化建築在現今已經不可能以獨立出世的姿態存在,文化的傳播渠道被無處不在的網絡和傳媒所稀釋,而文化建築越來越成爲城市社交活動的重要舞臺,其功能的演化使消費的參與不可避免。這種涉及轉譯的隱喻在操作機制上的類推比形式上的類推要多一些,因此和建築表現没有直接的關系,但這種文化所代表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和情感的力量使建築空間在消費活動組織中的角色變得明晰起來。消費隱喻成爲文化建築中組織空間構成的工具,也正是這種組織的潜力使消費成爲圖解而不僅僅是填充的行爲本身。文化不再以純粹單一的身份存在于建築之中,而是在空間和細節上暗示着消費發生的可能性,也表現爲對城市商業活動的態度。
建筑的概述范文5
关键词:BIM;方案优化;碰撞检查;BIM协同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是以信息数据构建三维模型的工具。早在2002年就已引入建设行业,至今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中都已逐渐完善,并已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利用输入信息参数的方式绘制建筑构件,以三维模型为基础进行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模拟搭接建模,从而更形象地考察空间、模拟施工、检查碰撞。而在其使用上,无论是在可视化还是在逻辑性能,对于建筑师来说,BIM技术无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最有力、最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备工具。而根据建筑类不同专业以及工程进度的不同,BIM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下文将简要阐述主流建筑工程市场上BIM技术的应用。
一、方案的优化
由于BIM软件本身是进行的参数化三维建模,既可如同原始CAD制图般进行二维的呈现(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又可进行三维可视化观察。而利用传统CAD在做方案设计绘制二维图纸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因此,相对于传统CAD软件而言,在方案设计中利用BIM技术可以使传统的工作进行合并。而本身建筑师的思维应该从空间着手进行设计,平、立、剖面图无非是在建筑空间上各个面上的映射图形。在这一点上,BIM完全切合建筑师的思考逻辑,在绘制各个平面的同时可以对三维空间进行实时的分析和考察,既提高了设计的准确度,也提高了效率。
用原始CAD在整个建筑设计图纸的绘制过程中,立面设计、平面设计与剖面设计无法对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利用BIM技术绘制,建筑师可根据实际的绘制情况对草图和工程图纸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思考和更改。既可以反思设计,又可以指导设计。总之,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和二维图形彼此对应生成是BIM技术的一大优势,也方便模型的一步深化,为施工图的绘制与碰撞的检测提供基础信息模型,减少翻模的工作量。
二、碰撞的检测
一直以来,因图纸错误导致的设计变更或者返工造成的进度与成本的浪费与损失是行业内的一大弊端。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发现,77%的设计企业遭遇因图纸不清或混乱而造成项目或投资损失,其中有10%的企业认为该损失可达项目建造投资的10%以上,43%的施工企业遭遇过招标图纸中存在重大错误,改正成本超过100万元。
建筑业高达57%的浪费与消耗,使低碳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中BIM也是成本控制和降低消耗的时代利器。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总结BIM技术价值时发现,使用BIM技术可以消除40%的预算外变更,通过及早发现和解决冲突可降低10%合同价格。消除变更与返工的主要工具就是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模拟建造的过程,并且进行碰撞检查。
碰撞检查是指在施工设计阶段对各种专业技术图纸(包括给排水、暖通、结构等)综合检查其合理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避免在设计中因专业间缺乏沟通而导致在施工中出现的结构与各种管线的碰撞打架以及建筑与结构之间的碰撞打架所造成设计变更。碰撞分硬碰撞和软碰撞(间隙碰撞)两种,硬碰撞指实体与实体之间交叉碰撞,软碰撞指实体间实际并没有碰撞,但间距和空间无法满足相关施工要求。例如,空间中两根管道并排架设时,因为要考虑到安装、保温等要求,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距,如果这个间距不够,即使两者未直接碰撞,但其设计是不合理的。再如,设计图纸中挑梁悬挑过少而造成两个梁间距太近无法施工等。目前BIM的碰撞检查应用主要集中在硬碰撞。通常碰撞问题出现最多的是安装工程中各专业设备管线之间的碰撞、管线与建筑结构部分的碰撞以及建筑结构与建筑本身的碰撞。
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检查服务是指利用Revit,ArchiCAD等BIM软件建立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查系统整合各专业模型并自动查找出模型中的碰撞点,可获得需要的碰撞检查的报告。而利用BIM进行碰撞检测的意义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把控施工进度,减少设计中的变更;而且也是对施工过程的一次三维模拟,提高各专业间的对接和对设计成果的认知度。
三、BIM协同
建筑项目工程涉及到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众多专业的配合和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作图工作流中,各个专业在设计期间往往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够,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等各种施工不合理现象,所以碰撞z查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工程人员在传统的效验核对工作中难免会发生一定的疏漏和错误,而且效率不高,若是在审核过程中疏漏了工程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工程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延误;而BIM的协同工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信息即时共享和BIM协同管理任务分配,并提高对接,是BIM协同的核心意义。
以ArchiCAD的BIM协同处理单项工程为例,在协同工作前需要对设计人员的管理级别进行设定。管理级别的权限越大,所能更改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能力越强,管理级别最低的只可对上一级发包的任务进行设计和更改,而对同级别的其他任务没有更改权限;但若发现有碰撞或有类似不合理现象出现,即可及时发送问题至上一级别的管理,或要求对问题有更改权限或发送问题至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协同更改,但对于同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人进行更改,他人既无法更改也不能删除,所以协同工作的重点是在前期任务的分配和对工程量的把控上。
BIM协同实质是一种优秀的管理平台,是利用BIM进行设计和检测碰撞的基础,只有在协同优化后进行以后的工作也会在效率和人员使用率上有很好的把控。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使问题和一些碰撞解决在施工图的绘制中,从而减少了设计的变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分别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协同工作”和“消除信息孤岛”“建设协同工作平台”加强对施工的管控要求。由此说明,建筑行业协同工作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重要性,而若使用协同工作,也必须使用BIM技术。
四、结语
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系统。除以上功能外,对算量提取、建筑节能计算等都有很好的应用。而以上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图的设计部分的BIM应用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满庆鹏,李晓东.基于普适计算和BIM的协同施工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S2):311-315.
建筑的概述范文6
【关键词】建筑;多层框架;设计问题;措施;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建筑的造型和功能日益增加,形式也日益多样化。特别是民用建筑,人们更加追求实用性和个性。因此,要加强对民用建筑的结构设计,使其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
二、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存在问题
1、计算简图不合理
随着民用建筑的发展,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也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计算简图非常不合理,不合理的简图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具体地讲,由于民用建设大多数都属于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独立基础计算方法主要是按中心受压来计算的,根本没有考虑到有无地下室等其他因素。最后实施的民用建筑表明,此种方式下的中心受压计算不科学,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对于民用建筑来说,其中多层框架结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如果设计拉梁层,底层柱的配筋也无法断定是由哪种截面控制来决定。也就是说,在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极不合理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方法将会影响民用建筑多层框架设计的安全与稳定性。
2、柱配筋调整不合理
从民用建筑的整个框架结构设计上看,大部分柱配筋的调整也极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多层框架柱的配筋率低,而且是普遍较低。另外值得思考的是,在实际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大部分人按照设计的电算结果构造配筋。这种现象更进一步加剧了民用建筑结构框架柱配筋的调整出现问题,不合理的调整最终会影响建筑的质量问题。比如一旦遇到地震,框架柱将会受到巨大的扭转剪力,并受其双向弯矩的巨大作用冲击,进而损伤横梁和内柱。如果有的框架质量不够均匀,受到的损坏则会更大。除此以外,在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电算的过程中,配筋调配的不合理性还会引起温度和基础不均,使结构部位发生沉降现象,最终使多层框架柱直接影响到实际民用建筑整体的结构框架。
3、忽视梁裂缝宽度
在目前的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对整个建筑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在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工程师的设计。设计人员往往会忽视框架梁裂缝宽度,使之此类现象接连不断地发生。实际上,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的框架梁的裂缝宽度受混凝土影响深重,特别是受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的影响较大。此外,还与框架结构的钢筋直径和类型因素有关,这主要是由于框架梁裂缝宽直接关联着混凝土的强度和钢筋。但是设计人员根本没有在意这个方面,似乎这个结构部位无关紧要,最后造成不良后果。不难想象,一旦工程设计人员忽视了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问题,民用建筑将会处于危险境地,因为这时的多层框架结构建筑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
三、多层框架结构设计
1、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2、梁、柱的适宜配筋率
框架梁的配筋在设计中应掌握“适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其配筋率宜取0.4%~1.5%框架柱的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宜取1%~3%。另外当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大于2%时,其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2mm。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应满足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所规定的最大、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另外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注意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89》中的区别。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89》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只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而在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梁的最小配筋率除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外,还和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与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有关,所以在设计中应依据规范来确定梁的最小配筋。
3、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均不会按此配筋。因为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因此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另外也可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计算后比较同一侧面的配筋,取其较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的原则。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
(2)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1.4倍,边柱1.3倍,中柱1.2倍。
(3)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
(4)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Φ8,并应焊接。另外多层框架电算时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质不均匀时,可以适当放大框架柱的配筋,且宜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基础梁,其配筋不宜按构造设置,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
4、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1)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
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往往被工程设计人员忽视,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二是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由于混凝土等级与钢筋的级别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高等级对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加大梁的配筋率或增大梁的截面尺寸的方法来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另外需注意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2)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四、框架结构设计中还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
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因此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
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
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
五、结束语
总之,对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科学性,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法,保证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