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1

1.1引进循证医学的理念

传统医学是以经验为主,依靠上级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刊物上零散的研究报道以及临床医生的直觉、经验等进行医疗决策的,知识更新陧。传统医学教育一直处于经验医学教育模式,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常常是教师按照教学大刚的要求,以及教材的顺序和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科书和专家成为绝对的权威,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J。而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利用荟萃分析综合评价和分析所得的证据,从而得出最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临床实践。现代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四大支柱学科之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现代妇产科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全球生殖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围产医学飞速发展等等。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的实践,才能寻找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工作。因此,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进妇产科临床教学,不断向学生灌输循证医学的理念,特别是将一些典型的案例介绍给学生,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我们向医学生介绍了世界循证医学之父ArchieCochrane的循证医学研究。他于1987年对先兆早产孕妇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而促进胎儿肺成熟的系统评价表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早产儿死亡率降低30%~50%。此疗法推广后,挽救了成千上万早产儿的生命。此项评价结果的森林图成为Cochrane协作网的标志性图标J。这是第一个运用循证医学的经典研究,即来源于产科学,增强了学生们在产科临床运用循证医学的信心。

1.2介绍产科临床循证医学中的流行病学知识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生将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临床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临床流行病学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一方面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为循证医学提供了有效的外部证据;另一方面临床流行病学的评论性判断方法,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地从众多的文献中挑选出科学和有效的外部证据,作为临床决策依据]。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手段,可以为产科循证医学提供有效的临床决策证据。例如:近年来学者们对妊高征的预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般认为钙剂可以预防妊高征的发生。然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295例孕妇从孕13—21周起每日口服钙剂2g,2294例服用安慰剂,两组病例先兆子痫发生率分别为6.9%与7.3%,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临床流行病学与产科循证医学相互支撑,并为产科循证医学提供科学根据。

1.3展示循证医学数据库

循证医学数据库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治患者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在产科临床教学中,将一系列的循证医学数据库展示给学生,拓展了他们的临床思维。例如:我们首先介绍了英国于1992年成立的Cochrane中心,以及1993年成立的国际Cochrane协作网,这些数据库旨在通过制备、传播和更新医学各领域的系统评述,利用Cochrane图书馆检索的优点是一次检索可以获得多个数据库的检出结果,并可获得Cochrane系统评价的全文以及注册的研究方案,有利于临床决策效率的提高;进而介绍了目前循证医学主要数据库:ACP(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JoumalClub、CochraneLibrary、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BasedMedicineReviews,EB—MR)、EvidenceBasedNursing、循证医学图书馆等J。CochraneLibrary中的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CDSR)是目前公认的获取临床医学证据的最好的信息源,还有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ochraneControlledTrialsRegis.ter,CCTR)等。并告之学生,在缺乏循证医学数据库的情况下,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摘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也可以用于检索临床科学证据。

1.4产科临床中循证医学的运用

了解以上知识后,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循证医学的实施方法可分为以下5个基本步骤心]:①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及临床检验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②检索相关的医学文献,寻找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③全面评价证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实用性;④应用合理的证据,指导临床诊疗的决策;⑤评估总结此项工作,进一步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并通过实例,告之学生在产科临床工作中,努力运用这5个基本步骤。例如:一直以来,羊水胎粪污染被认为是胎儿缺氧的标志,导致临床过度的干预,手术产增加。然而通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羊水胎粪污染是胎儿胃肠道成熟的表现,或是由于脐带受压刺激迷走神经的结果,多数并不伴有胎儿的缺氧。影响胎粪排出的主要因素还是孕周,缺氧和酸中毒本身并不会导致胎粪排出。当胎心监护图形异常时,胎粪的排出可能与胎儿酸中毒及不良围产儿预后有关。因此,单纯的羊水污染不能诊断为胎儿窘迫,只是需要连续胎心监护的指征。此结论对产科临床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巨大威力。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发展及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许多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一些临床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效,甚至有害。如过去曾使用高浓度氧气疗法预防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智力发育不全,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显示过高浓度的氧气会造成视力障碍。由此充分显示了循证医学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决策性地位。总之,在产科理论及临床教学中注重循证医学教育理念的应用,对医学生进行各种循证知识的培训: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循证医学的重要数据库(如Coehrane协作网、Cochrane图书馆的系列评价数据库)、互联网检索方法、以及如何认识循证医学的结论等等,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产科临床中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工作,即:首先结合病人的病情挑选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去检索资料,寻找证据;根据循证医学的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具体、正确、实用的结论,应用于临床,指导治疗。

2在产科临床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教育面I临的问题

2.1循证医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产科教学中实施

循证医学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证医学本身就是综合了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及现代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精华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具有渊博的学识,满腔热情地投入医学模式改革的大潮中去,将循证医学的观念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当中J。

2.2明确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也有其局限性l9],并不能取代临床经验、临床技能。首先,循证医学最佳研究证据的得出依赖于随机、双盲、对照、大样本的研究成果,所以任何研究都只能得到在现有条件下,接近“正确”的结论,但不一定是唯一的或更接近“正确”的结论。其次,在临床研究中,由于设计者的知识局限性,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或临床验证的可靠性等问题,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最后,每一个具体的病例都有其特殊性,任何临床研究证据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诊治医生的经验,才能应用于患者。

2.3辩证对待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2

关键词:临床带教;异位妊娠;循证医学理论;临床教学工作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指准确、谨慎应用所获得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随着循证医学理论在卫生保健领域的迅速发展[1],循证医学的优势已经在医学的各个理论中有所体现,并且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7月~2009年9月在医院实习的30例本科生进行循证医学带教,效果满意,值得在教学过程中推广。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妇产科实习的60名本科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对照组18例,女性12例,两组学生在性别、平日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带教,实习学生跟随老师带教进行查房,并在查房后讲解异位妊娠的临床基本知识。观察组学生进行循证医学带教,提出异位妊娠的相关问题如异位妊娠的原因、诊断、治疗方法等,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教科书等医学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用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病情典型,由带教老师选定)进行分析,并作出诊疗方案,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能够的诊疗方案进行讲解分析[2],并逐步要求学生对新入院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分析,并对带教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执行治疗方法。在带教结束后,所有学生进行考试,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考试成绩百分制。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属于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核心思想是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要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生产的最佳依据,从而制定科学的预防和对策的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妇产科学的交叉融合,对妇产科学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本文重点介绍在异位妊娠带教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效果满意,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医学可以将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患者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可以寻找到最佳的临床证据,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争取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组资料显示学生要对入院患者的病情进行文献检索后,作出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案等分析,并与带教老师进行讨论分析,执行诊疗方案,重视确凿的临床依据,与传统的医学带教截然不同,传统医学主要依靠带教老师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也要教导学生循证医学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最可靠的证据是双盲的、随机化可控制的大样本研究结果,这就决定了它可能忽视某些具体病例的个体变异[4]。所以在临床诊疗中不能盲目地使用循证医学,应注意临床指证等。循证医学在妇产科的应用将是未来妇产科带教发展的方向,高校老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努力将循证医学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过程中养成循证医学的良好思维,开拓进取型妇产科学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应用于异位妊娠临床带教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对异位妊娠的理解,可以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于月成,李红梅,辛晓燕等循证医学理念融入到妇产科教学中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83—185

[2]荆茹,张红菊,王菁.循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4):2247.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3

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常挂于口,铭记于心,自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循证医学的真正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那么,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临床实践为什么需要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又在哪里?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来北京讲学,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她,期望从与这位身兼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Cochrane中心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诸多重要职务的循证医学专家的访谈中得到一些答案。

需要,所以产生

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李教授在讲学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她说,如果要用最短的文字来描述循证医学,那就是――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单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变,因此相应的治疗也就变成了综合性治疗。在综合性治疗中,每一种干预措施可能都只产生很小的疗效,因此对其评价就必须要借助特定方法,即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1948年,英国人进行了人类第一项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证实链霉素疗效非常好。如此确切的疗效,再加上如此严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结果很快得到公认。从此,RCT被确立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尽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每项RCT都号称是最高级别的证据,都是权威专家做出来的,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结果,临床医师应该相信谁?

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于是,方法学应运而生。方法学可以保证把应用相同干预措施治疗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质量临床研究都集中起来,最终拿出一个结论,从而来解决临床医师无所适从的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施也需要一系列方法学来保驾护航。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和质量控制需要方法学,以保证设计出来的试验是科学、真实、符合临床实际。借助方法学,才能把世界上此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都收集起来,严格评价后进行质量评价,若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量化的结论,若不能做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描述性结论。随着时间的过去,不断产生的新证据会对这些结论进行更新和补充,使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情况。不可否认,当今的临床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这种高级别的证据。

总之,是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方式的改变及证据的不断产生这些很现实的问题,催生了循证医学。回首循证医学走过的路,刚开始时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后来变成了前瞻性的探索,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凝练出方法,再上升为学科,而现在正在向学科群发展。

三要素,二核心,四原则

李教授说,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讲究医师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要“三要素拍板”: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因为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所以医师的经验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将病人的意愿提到很高的程度上,例如癌症病人要考虑到其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年轻病人要考虑到其性生活能力。如果脱离了“三要素拍板”,那就不是循证医学,而是经验医学。

此外,循证医学还有两大核心,一是“证据要分级,推荐有级别”,二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要不断地“与时俱进(updating)”。把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别是循证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可分为下列5级:大样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这些RCT所作的系统评价和(或)荟萃分析;单个的大样本RCT;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无对照组的系列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案报告。

为什么要参照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因为如果一个疾病没有被消灭,那么世界上患这种疾病的人数就是以这个病名为中心,没有半径的圆,即患病人数无限增加。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都是以这个点上的试验去推测整个人群的患病情况,都是“以点推面”。试想一下,如果以点推面,当然希望这个点越大、越多,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这样才越真实,越有代表性。专家意见之所以被排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低级别,就是因为专家的局限性。专家意见只局限于一点,无法去与全世界治疗同一个疾病的高级别证据的全部结果相抗衡。

至于如何做好循证医学,李教授总结了“四原则”,即基于问题(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十三年三个阶段

因性疾病及其综合性治疗的疗效”而提出的。

循证医学在提出之初,非常强调对RCT的系统评价。但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大样本多中心RCT数量很少,而且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临床研究中存在着大量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CCT)。因此,基于这样的现实,循证医学专家们现在正在研究怎样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来的方法学,并给它一个权重。

循证医学原来只着眼于临床治疗,现在已逐渐扩展到诊断、中医药、外科和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1996-1998年间,英国人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证据进行政府决策,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的概念,将高级别证据用于社区人群和大众。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李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哲学理念,将其外延到各个需要证据决策的领域中,提出广义循证观,定义广义循证观三要素为:①凡事都要循证决策;②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③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该概念2003年首次在Cochrane年会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证医学同行认可。因此李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循证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的概念,她认为是基于以下内涵:①各行各业、各种层面都在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它的成本效益比;②重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挖掘和合成;③由第三方进行权威评价。现在,各个行业都重视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和第三方的权威评价。

综观十三年来循证医学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其核心问题是循证医学的原理没变,但是针对不同对象,要研究出适合不同特定条件的方法学。只有方法学跟进了,学科才能发展。

三成“确定”七成“不确定”

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李教授介绍说,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证据全部收集起来,即使无论有证据证明“yes”还是有证据证明“no”都算结论,截至2005年8月,在Cochrane协作网所有2435个系统评价中,也只有30%的证据能确切地说“yes”或“no”,其余70%则都不确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类征服疾病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是一些世界上流行的大病种,采取眼下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也没有证据证明其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以腰背痛为例,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全世界因为腰背痛而请病假者占所有开病假条者的1/3以上,但是从最便宜的到最昂贵的128种腰背痛治疗手段中,竟然没有一种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说,循证医学能提供证据的也仅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70%的临床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观察结果。

出于蓝而胜于蓝

谈到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李教授用七个字来形容――“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教授解释说,循证医学的每一条都针对着经验医学解决问题当中的不足,为的就是去完善经验医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循证医学肯定是优于经验医学的,但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毕竟,经验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循证医学还很年轻。

至于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李教授认为至少有以下六点:①证据来源。经验医学的证据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循证医学的证据则完全来源于临床研究,且多为前瞻性研究。②检索方法。经验医学很难做到系统与全面,而循证医学则一定要求系统与全面,并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统来保证其系统与全面。③拿到证据后评价。经验医学并没有要求评价证据,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对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④判效指标。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间指标,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⑤治疗依据。经验医学可以是动物实验或间接依据,而循证医学完全是临床依据。⑥医疗模式。经验医学以疾病和医师为中心,而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那么,循证医学是否在各个方面都一定优于经验医学?不一定。循证医学还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正是在这一点上,循证医学做得非常客观。综观循证医学的工作过程:检索了哪些数据库,检索了哪些时间,用了哪些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监督,而经验医学则不具备这些。循证医学所有的方法和证据都是透明、公开、可让人检验的。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才可以上升为真理,才会成为新的证据。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4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内分泌代谢病教学 研究生教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的逐渐发展,临床医学模式正进行着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其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接受,并运用到临床各科工医疗和教学工作中。

1.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创始人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7年定义循证医学为:明智、慎重、准确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订出每个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1]。其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最佳研究证据、个人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相结合。最佳研究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问题。新的研究证据往往纠正陈旧的结论,并代之以更准确和真实的结论,而且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不断用更新的、更可靠的证据代替以往的证据。循证医学的理论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或互联网(包括Medlline、Embace和Cochrance协作网等)搜索等途径收集信息、资料,用有高可信度的临床随机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ail,RCT)、双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等的结果作为评价对象,采用荟萃分析、RCT系统评价等评价对象进行系统、定量分析[2]。可见循证医学是不同于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模式的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和主动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2.循证医学在内分泌代谢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2.1传统医学教育对现代内分泌代谢病教学的负面影响。

有限的卫生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的冲突使医学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医学和教育环境大大限制了医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累积。其表现在:临床与教学脱节,导致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缺乏专业的教材,学生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悟性获取技能和经验;学生获取临床经验的渠道窄,临床实践时间短,独立诊疗的机会几乎为零;临床带教老师的水平良莠不齐,等等[3]。

2.2循证医学在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和意义。

目前在内分泌代谢尤其是在糖尿病的领域,循证医学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具里程碑式意义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上世纪后20年内设计和完成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以及熊本研究(Kumamoto Study)。这三大研究均向世人展示了降低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并发症,为从此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标准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目前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如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血糖切点值,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与糖尿病并存的血压、血脂等控制目标的确定全部来自于循证医学的结果。而且国内外各种医学组织的临床指南,如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以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都是建立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之上,并且其内容在不断依靠新的证据完善、修正。又如我们通过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确定了代谢综合症的各个风险因子,为如何早期控制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依据。我们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指南所依据的循证医学研究设计和方法,可以使研究生在充分理解这些循证医学的背景下,掌握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科研思维和方法,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如何在内分泌代谢科教学教学中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3.1加强带教老师循证医学的培训。

具有优良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将循证医学带入临床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以往经验教学的局限性导致很多临床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方法陈旧,一些教师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任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循证医学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高度的教学责任感;②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表达准确,操作规范;③一定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基础、文献检索能力,善于归纳、分析和总结;④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⑤高尚的医德、敏锐的倾听技巧和广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知识[4]。

3.2开设循证医学教育课程的意义。

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其核心是将最佳的外部证据与教师(带教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者的选择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5]。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决定着我国医学人才梯队的建立和巩固。将循证医学引入内分泌代谢研究生教学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世界上首先开展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是麦克玛斯特大学,我国华西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将循证医学引入教学。为了满足内分泌代谢的研究生临床教学的需要,我们应该尽快开设循证医学的课程,培养优秀的医学后备人才,指引他们主动地在工作学习中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

法,提高独立解决的能力,并培养他们不断自我学习、自主教育的能力。

3.3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首先,临床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基本理论方法:①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套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②检索现有最好的证据;③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④应用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和病人的选择,指导医疗决策;⑤评价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例如通过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知道了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有利的,而对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血糖干预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悬而未决。为此,人们又设计了一系列临床实验解决该疑问。最具代表性的三大临床试验是ADVANCE、ACCORD、VADT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大研究中血糖控制目标均未达标,但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血压、血脂等均得到良好的控制,而最终未能发现严格控制血糖并没有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为此带给人们新的思考,为何与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呢?是研究设计的缺陷、入组人群差异、体重的增加,还是降糖速度和力度过强?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地分析和评价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设计。

其次,根据理论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系统的训练[5]:①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及检查结果,提出存在的问题;②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最新证据;③评价资料的临床价值,提出解决方案;④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提出最佳解决方案。采用方式可以是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通过这些方法,研究生不仅能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培养协作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内分泌代谢的广大医生和专家学者应当支持循证医学的教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本学科的医学资源共享,尽快建立本专业的最佳医学证据的数据库,使临床医生和研究生可以尽快地查阅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为他们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

总之,循证医学是21世纪的临床医学实践的新模式,我们应该尽快地将其引入到内分泌代谢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来,使未来的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早日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Rosenberg WM,Gray JA,et al.Evdence-based medicine:whatit is and what it isn’t[J].BMJ,1996,(13),312:71.

[2]王德林.循证医学用于泌尿外科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7.

[3]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7,(16):23.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5

[摘要]“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微观辨证; 证候; 四诊; 中西医结合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The suggestion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needs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The possibility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ight b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well a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its superiority and limit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uch as lack of standard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single microcosmic index and the entirety, nonspecifi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smic indexes and syndrome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ease on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ssence study of TCM syndromes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TCM syndrome is a certain pathological process during the onset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 composed of som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exes. The objective indexes include the macrocosmic and the microcosmic indexes, the entirety and the part.

KEY WORDS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微观辨证”的产生存在着必然性和可能性,并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局限性。客观地评价“微观辨证”对于中医诊断学科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

1986年,沈自尹[1]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并定义:微观辨证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危北海[2]指出微观辨证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各类中医证型患者进行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和免疫微生物等各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旨在深入阐明证候的内在机理,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匡萃璋[3]认为所谓微观辨证,实际上是企图用某种或某些生理生化指标作为描述证候的内在依据的一种方法。郭振球[4]认为微观辨证是以中医经典辨证为向导,四诊“司外揣内”宏观辨证,结合应用现代新科技,深入到细胞化学、神经递质、激素、免疫乃至基因调节,以阐明病症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微观辨证”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是中医宏观四诊的深化和扩展,对“证”的诊断起辅助作用。“微观辨证”不可能独立于“宏观辨证”而存在,应该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2“微观辨证”产生的必然性

2.1“微观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治的需要 临床疗效是一种医学是否优越的重要评判标准。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利用四诊的方法进行辨证,对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也有一些“潜隐证”,临床无“证”可辨,所以结合和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成了中医诊疗的必然趋势。如传染病、肿瘤初期,虽无临床表现,但经现代手段确诊后,可推论其病机属“毒”、“热”等邪所致,可选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的解毒清热类药物予以“截断”治疗;肝炎、肾炎等疾病恢复期,即使无相应症状和体征,现代中医也可针对其检验异常进行辨证治疗。因此,“微观辨证”首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需要。

2.2“微观辨证”是循证医学发展的需要  循证医学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所追求的是临床疾病的诊疗方法都应该遵循充分的科学依据,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它的主要研究内容,被认为是临床实践和决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中医传统辨证是通过四诊收集证据,以外测内,以常衡变,将诊查结果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与循证医学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医总体来说仍然属于宏观地表象地认识事物的范畴,对症状和体征的把握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基础研究中,重复性较差,很难以此做出系统评价,更不能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因此,“微观辨证”通过对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使传统四诊视野得以拓宽,使中医诊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使临床诊治水平得以提高,顺应了循证医学的需要。

2.3“微观辨证”是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学研究也是发展中医理论的一项巨大的工程。“微观辨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阐述证候发生的机制和发现可用于辅助临床辨证论治及进行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医传统四诊方法的主观性强、定量分析困难、统一标准难以形成等不足。中医病证的诊断缺乏“金指标”,其疗效很难被国际认同。20世纪90年代,WHO和美国国立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发表了两个特别报告[6,7],对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现状进行评估,除在流行病学部分摘录了中国的资料外,无中医药的内容。这固然和我国的一些研究资料未能进入国际资料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学的缺陷,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未能得到承认。因此,“微观辨证”的方法可以开拓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微观辨证”通过对“证”的客观把握,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显示度以被世人所公认。

3“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

3.1中西医结合的环境 中西医结合的产生是“微观辨证”产生的基本条件。建国以来,由于对“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大力支持、研究基地的广泛开办、研究人员的积极培养等各种条件的具备,中、西医人员的隔阂逐渐消除,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健康而有利的环境,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临床各项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微观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别证候,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用于“微观辨证”的检测手段,除了传统的四诊之外,还包括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的一些深层次的手段,也可以说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对“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1现代科技对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影响 在现代科学的影响下,医学不断向微观、宏观领域延伸。微观方面:如分子生物学、放射免疫学以及超微结构研究技术、各种影像技术等,都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宏观方面:在强调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前提下,重视社会、心理因素与人体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客观地促进了中医宏观理论和现代微观检测手段的结合。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长期支配着医学的研究。在现代科学影响下,医学对机体结构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改变与它的功能活动密不可分。对中医的研究,也向着因果性探索的方向进行。如“证”本质的研究也是如此,已不再局限于线性关系,而主要是从非线性网络关系出发,这不仅使“证”本质的研究成为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决定了该研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3.2.2现代科技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 现代科技如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模糊数学等都为中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工具和手段。以下仅举数学和生物化学为例说明。(1)近代数学。科学的认识需要在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定量的分析和依据,定量是定性的深化和精确化,中医学也不例外。近代数学向中医学渗透,与中医学结合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应用数理统计、集合论和模糊数学、泛系理论等[8]。近10余年,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中,如测定正常值,通过各种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差异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以及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数学模型。因此,引进现代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解决中医诊断标准化和客观化的问题。(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在中医药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还只限于少数单位的生化指标的测定。目前,已经出现了全面研究的新局面。利用生化指标对四诊中的舌、脉象,八纲中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脏腑、气血的本质等进行了研究。如通过对20多种疾病的研究,发现阴虚者血浆cAMP占优势,阳虚者血浆cGMP占优势。

3.2.3现代科技对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影响 当代新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核物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逐渐结合在中医体系中,推动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1)舌诊的客观化研究。舌诊研究中用标准色列、比色板作为舌诊辨色的客观指标。舌活体显微镜检查、舌血流量测定、电镜观察、舌印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阐明各类病理舌象机制。如:舌微循环异常与舌质紫暗的出现率与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舌质以紫暗瘀斑舌为多;肺心病患者随血氧分压的升高,舌质的变化可由暗紫至绛紫至红绛至鲜红,而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则出现相反的变化,舌质由鲜红转变为青紫;阴虚程度和红光舌的程度呈正相关,红光舌的色红程度和低血钾呈线性相关,这些都是对舌诊客观化的探索。(2)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对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在于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制,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基本确定了临床常见单一典型脉象的脉图特征与参数,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此外,纤维胃镜、X线、B超、CT等影像学资料亦有助于中医辨证。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2年制定、1986年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将实验室指标纳入其中,1999年修订的小儿脾虚证诊断标准(草案)亦将实验室指标作为参考。但由于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故应用于中医诊断的客观指标仍然有限。

4“微观辨证”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1“微观辨证”的优越性 “微观辨证”作为“宏观辨证”的必要补充,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医临床诊疗以及中医证候的基础研究之中。

4.1.1阐明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 辨证不仅是对机体外在证候与功能的认识,也是对其内在生理、生化、病理基础的认识,通过“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二者之间在临床上的相互结合,可以逐步寻求各种“证”的微观过程。例如,对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等内分泌功能有关,也与免疫功能、自由基、脂质代谢、能量代谢、机体水盐调节机能、微量元素等有关。中医辨证重点是从整体把握人体的机能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医学科学工作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四诊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即从人体的不同层次和水平(系统、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等)去阐明证候在结构、代谢、功能诸方面的物质基础,并寻找对证候具有诊断价值的微观指标,以期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10]。这是对“证”微观层次的探索。

4.1.2辅助中医临床的早期诊断 “微观辨证”多用在“无证可辨”(指有病而无证)、证候不太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能构成证)、证候复杂以致辨证困难的情况,也有助于辨析在某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的变化而未能形之于外的所谓的“隐潜性证”[1]。“微观辨证”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并正确地指导治疗。内窥镜、X线、CT、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内容,可分别对脏腑色泽、形态、位置及体内积聚、痈疡、水液停聚等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探查,以弥补由外揣内之不足,为脏腑、气血病变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证依据。中医对某些病轻而无临床症状可辨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炎恢复期等通过“微观辨证”,利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测手段,发现其潜在证候,可弥补以往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无症状情况下诊治的不足。

4.1.3促进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 如上所述,对“证”的微观基础进行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求得具有规律性的内容,以期总结出“证”的定性定量的诊断标准,可以促进中医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例如近年来,对血瘀证、脾虚证以及中风病证候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都是将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证”诊断标准的尝试。

4.1.4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 中医学卓著的临床疗效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整体调节上,其疗效评价体系以主观感觉性指标为主,临床病情资料指标量化不够,诊断与疗效标准欠规范与客观。因此,对中医疗效的评价不应只满足于症状的改善,还应有被公认的指标以增强说服力。“微观辨证”的应用有助于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体系的科学制定,以利于提高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微观辨证”弥补了“宏观辨证”之不足。将实验室指标纳入中医辨证,实行“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医诊断水平;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基础,可以将现象与本质、功能与结构统一起来;揭示脏腑、气血的本质,探寻各种证候的微观指标,有利于中医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

4.2“微观辨证”的局限性 “微观辨证”虽可以在较深层次上认识和辨别“证”,但“微观辨证”无法脱离现代医学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机械性。因此,实行“微观辨证”必须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不能简单用一些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同中医“证”划上等号。中医的“证”都有其明显的整体性,任何一个微观指标都难以全面阐释“证”的本质,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问题。所以,实行“微观辨证”必须强调多指标合参、同步观察,这样才能对各种“证”的认识更趋全面并使“微观辨证”研究不断深化。

5“微观辨证”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观辨证”一经提出就招致了众多的争议,大致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5.1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 证候规范化包括“证”名称的规范化、构成“证”的症状的规范化、“证”分类的规范化以及“证”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等。若中医证候的这些相关概念没有进行规范,就会导致“证”的相关性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可能出现差异,因而“证”的规范化研究便成为“证”本质研究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证的规范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始,进行了许多工作,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即从此类研究最初所提出的4项内容(证候概念、证候分类、证候命名、证候诊断)与1个目的(形成各地统一的标准)来看,现况是4项内容均未达到统一。目前“证”本质研究仍然在缺乏统一标准的状态下进行,这无疑是“微观辨证”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5.2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 中医“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都有其明显的整体性,也就是说,每个证候都必定涉及到多个器官或多个系统的病理改变,这些改变具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物质基础;而通过各种现代医学检查所获得的某种微观指标却有其明显的专一性及客观性,只能阐释“证”本质的一个方面,而无法概括“证”的本质。如:肝郁气滞证就涉及到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血液动力学、微量元素以及免疫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单独一项检查都不可能穷尽肝郁气滞证的本质。所以,使“微观辨证”合理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就必须强调多指标合参。微观指标如何选择,从哪个层次上选择才能与中医某个“证”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才能与“证”的诊断具有相关性,这是“微观辨证”发展的一大困惑。

5.3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 微观指标与证候之间的对应是非线性的关系。至今尚未找到具有相对排他的某一或某些理化指标可以作为某一证候的判断标准[11]。在以微量元素为指标的研究中,肺气虚证血清锌低下,与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的情况相似[12]。在肾阳虚证研究中被采用的24 h尿17羟类固醇指标,在脾阳虚证中其含量值降低,在胃阴虚证中亦降低[13],表明该指标与上述证候关系的非特异性。

5.4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 “微观辨证”的研究还面临另一大困扰,即如何将“证”的微观指标从病的微观背景下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要能够辨析某一微观指标的改变不是病的普遍影响而是“证”的特异结果,而这又恰恰是“微观辨证”研究中必须预先解决的问题。如肾炎病都有高黏状态,而肾炎病中的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如何区分?其它如冠心病、肝硬化等疾病都有这种现象。

5.5“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 沈自尹[1]把“辨证微观化”定义为:“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了多方面微观辨证的信息,结合中医传统的宏观标准,并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以期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并用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简言之,是探索各种证的微观标准”,这个概念中明确强调了“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的建立需要通过临床方药治疗的反复验证。现在有很多研究只是对某种病或某几种病进行一次辨证,然后再进行某项指标的检测,最后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没有经过治疗反馈的研究方法不切合临床,只有一组有序的症状(体征)通过一组有序的药物治疗后取得疗效,这组症状(体征)才能称之为“某证”。“微观辨证”需要经过不断的诊断、治疗实践的反馈、修正过程才能逐渐发展完善起来。

6对中医“证”定义的思考

纵观中医辨证体系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的综合集成的过程,是对病、证实质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微观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中医证候的微观分析,顺应时代的潮流,有着光明的未来和广阔的前景[14]。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证”的概念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进行了表述,从新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证”的内涵。日本有地滋提出“证是由遗传因子或遗传因子加上环境因子所形成的临床上的综合病理、生理变化的反应以及针对这种临床表现的治疗依据[15]。”申维玺等[16]提出“中医的证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下,某些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失常,诱发性表达产生一些蛋白质和肽,如细胞因子等,组织中这些蛋白质和肽的含量、生物学活性相对或绝对升高,破坏了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系统的自稳态平衡,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发生相应的继发性改变,在体内产生一系列异常的接连病理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引起证的证候和实验室改变,即中医的证。”郭蕾等[17]提出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巨系统。

不难看出:中医“证”不仅包括传统四诊所能收集到的宏观指标,同时也包含了传统四诊所无法掌握的微观信息,反映了中医证候的复杂性特征。因此,笔者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 中医杂志, 1986, 27(2): 5557.

2危北海.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J]. 北京中医杂志, 1992, 11(1): 1921.

3匡萃璋.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关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 1992, 7(5): 38.

4郭振球. 微观辨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医药学刊, 2003, 21(5): 645646.

5张伯礼. 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J].中国循证医学, 2002, 2(1): 13.

6王年贵.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的特别报告[J].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 (专刊): 294.

7王拥军. 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报告[J].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 (专刊): 1.

8孟庆云主编. 中国中医药发展五十年[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3.

9陈家旭.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4): 38.

10牛建昭, 陈家旭.对异病同治内涵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 2003, 31(4): 12.

11郭蕾, 王永炎. 论中医证候中的复杂现象及相应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2): 35.

12谭茹.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证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1991, 18(7): 810.

13张祥德. 脾虚证尿17酮和17羟的初步观察[J]. 中医杂志, 1986, 27(5): 9.

14郭振球. 21世纪微观辨证学发展的趋势[J]. 中医药学刊, 2001, 18(1): 46.

15徐木林, 王秋琴. 证的定义[J]. 辽宁中医杂志, 1999, 26(4): 147149.

循证医学的局限性范文6

【关键词】中医治疗肿瘤 研究 误区

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21-01

进入21世纪,中医的康复及防病思想会被广泛地接受和采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现在主要的致病因子已不再是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生物性病源,而是由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环境、不良精神状态等相关的富贵病,主要是肿瘤病症。肿瘤是由于人体脏器阴阳失调,七情、外伤、六等诱发的结果。时间久了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病变反映,肿物只是其局部的表现,故应把治疗局部与全身,治本与治标协调的结合起来。现在各大医疗机构和专家把药物抑制肿瘤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医药[1]。

1 中医治疗肿瘤概况

中医药治疗肿瘤是我国肿瘤治疗的特色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应的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与临床疗效体系,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更是有创新和发展,中医治疗肿瘤可以使肿瘤患者瘤体稳定,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预防肿瘤,防止其复发和转移也有一定的疗效作用。随着中医药步入西医综合治疗肿瘤的行列,中医药在调节、治疗,调整因放疗、手术、化疗而带来的各种不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延长患者生命期,提高生活、生存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恢复和重建人体内的生理动态平衡,中医药所追求得不是特异对抗肿瘤,而是激发人体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抗病能力、修复潜力、调节功能,调节和推动患者实现自身修复的生理功能。相信随着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深入研究,中医药对治疗肿瘤乃至人类的健康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医治疗肿瘤的现状和发展

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医药在放化疗减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会做一些调整,放化疗毒性可能已经不突出,新的毒性也可能会产生[2]。例如放疗时的照射深度、定位、面积、剂量选择等都比以往精确得多,以至于发生放射性炎症、骨髓抑制的比率明显降低。新化疗药的问世以其低毒性、高疗效为其特点,比如过去以利血生为主要的升血药,以胃复安、阿托品为主要止吐药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升血药采用升白能、格拉诺赛特、惠尔血及新的止吐药如枢丹枢、复宁、呕必停等为主,疗效明显,好像中药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优势。但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又必须由中医药去解决,如新化疗药紫杉酵引起的过敏反应、全身关节酸痛、肝癌协助治疗所引起的发热、诺维本导致的血管刺激现象都会在增效解毒方面给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崭新的研究课题。

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中医药治疗对肿瘤的杀伤力比较弱,对于瘤体的局部控制不是很明显,因此传统的疗效评价体系指标已经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治疗的疗效和效果;鉴于中医治疗肿瘤的辨证论治特殊性,主要面对的治疗对象是中晚期肿瘤患者,使得中医的临床研究分组难以采用对照随机的实验设计原则。随机对照实验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传统医学的研究方法中指出:“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4]。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临床评价的研究体系中仍然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很难适应于灵活的中医辨证论治,也就是说很难做到随机、也无法双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5]。循证医学有它正确、科学、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再好的随机对照其本身也存在不足,生活质量的改善及临床效益,价格因素等并未列入观察之中,临床实践中还有许多灰色带,评价过程中的权威性也值得商榷,选择的不同,同样也会造成结论的偏差。

目前抗肿瘤的疗效评定标准体系是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以肿瘤大小变化为指标的标准。现在把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理念引入疗效评定标准体系中来,将能更好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作用。中医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平衡气血阴阳、整体调理等提高生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及带瘤生存的时间,这很显然也是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也开始采取上述评定方法,比如胰腺癌等较顽固的肿瘤,进入21世纪后,如果能制定出世界公认的全面反映肿瘤综合治疗效果的疗效评定标准,这将会公平并且合理地体现出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3 存在的误区

3.1 传统中医药治疗基本上是以一种经验性探索积累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有时缺乏必要的“判决性”等实验的支持,因此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经验或结论。尤其是当前一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人们引起注意。

3.2 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的优势所在。有些中药同时也是毒药,它们有明确的毒性;对于是否有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应用时是否有抗癌功效,这些都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提取的某种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在个体身上有否具有抗癌性,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完全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很难得出阳性的结论)。换句话说,真的“以毒攻毒”,还不如找化学合成得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中药药物的问世,一定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实验与优化筛选。

4 结论

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待于我们日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建立客观化的、规范化、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体系,依据循证医学原则,积极地开展随机化、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的临床协作研究,为中药治肿瘤疗效提供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利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深入分析中药抗肿瘤的机制等。因此要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和单味中药的深入研究,对中药复方以一个整体的形式,以药效为指标进行全方位的分离并探讨其物质基础及药理功能,从而研制出低毒的、高效的抗肿瘤新药物,必将为中药抗肿瘤研究开创新的局面。总之,中药治疗肿瘤研究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岱翰.临床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6-590.

[2]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5.

[3]杨新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标准初探[J].中医杂志2000:4(8):497-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