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1
中图分类号:R395. 6文献标识码:B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迅速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类社会普遍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都逐渐衰退,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促使他们努力适应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积极采取有益他们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促进其延年益寿的重要保证。
1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包括:社会支持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生活质量研究,老年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方式等。
1.1社会支持、生活事件评价与老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是各年龄阶段人群中的一特殊群体,要经历各种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一般老年人所不可避免的,如离退休、子女离 家、丧偶、经济来源改变及各种躯体疾病的增多等,如周建初等[1]调查的15项社会人口、社会心理和躯体因素中,影响老年人幸福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子女满意度、自评躯体状况、经济水平、睡眠、家庭气氛、经济来源和听视力;项曼君等的研究[2] 发现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有17个,居于前五位的是健康自评、家庭和睦、经济够用程度、心境和受教育水平。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这些相对客观的指标本身的独立作用不明显,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的感受而产生间接作用[3]。生活事件评价因素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事件评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初步预测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认为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主要是主观的社会支持感,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密切相关。从改变个体的认知评价出发,提高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1.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SWB; happiness)是老年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课题[4]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 主观幸福感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 ②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③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主观感受间接甚至直接反映着社会卫生服务质量和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满意度。主观支持即个人对在社会中受尊重和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及满意程度[5]。老年人退休后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的信心[6]。研究表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个性特点、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心理成熟度等,客观因素有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各种生活事件[7]。Ardelt认为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对生活满意感有着深刻的影响[8]。
1.3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精神心理及社会交往诸方面满意程度的主客观总结和评价[9] ,Lawton[10]指出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并强调生活质量在结构上应包括评估、个人标准、社会规范、人与环境、时空等五个方面,而在内容上应包括行为能力、感知、环境、心理4 个方面。
个人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1]。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发展技术、国家政策等) 、社区(如社区服务项目发展状况等) 、家庭和个人几个层次,干预研究就是在各个层次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调节,降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在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个人生活方式对死亡的影响占40%[12] ,因此个体层面的干预也受到大家关注。在老年期,那些具有上进心,参加健身锻炼,饮食平衡,良好心态的老年人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且这些老年人只要坚持这种良好行为,其躯体功能也是可以改善的。
代际交换关系是指按年龄不同划分的老年,成年人,未成年人三代之间所进行物质方面的交换关系。我国家庭的代际交换关系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家庭比较,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西方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属于接力型,用图表示为F1一F2一F3……Fn,即父代对子代的抚育呈一代一代接力模式。在这种关系中,只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养义务,没有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赡养责任,就是说只要父母把子女抚养成人后,双方就无法律上的责任关系了。子女成家后,其责任是把自己的子女抚养成人,代代相传,犹如接力赛跑。我国家庭代际交换关系属于双向型或称反哺型,在这种代际交换模式中,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承担抚养的责任,子女相应地对父母承担赡养的义务,即一种双向型关系。几千年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使我国家庭代际交换关系形成双向型的平衡模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趋势是父辈对子孙代的抚养责任与提供帮助在强化,而子孙代对父辈赡养义务在弱化,这一正一负的变化说明我国城市家庭代际交换关系正在从双向型的平衡模式向双向型的不平衡模式转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中国文化,也对老年人产生冲击,使他们体验到心理不平衡或心理失调。对于这种心理失调必须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一方面要加强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使他们与中青年人同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心理研究,了解不同年龄老年群体心理需要与困惑,进行有效的辅导与心理疏导,这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使老年人健康、快乐的安度晚年[13]。
1.4老年期面对的主要问题[14]
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意味着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社会地位的变化,标志着从中年到老年的重大转折。首先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易于患上离退休综合征。
空巢的孤独感:在职时因为身边有着繁忙的工作以及各种不同性格的同事而不感到寂寞,转眼间回到家中,只有老伴或老伴仍在上班只剩下自己,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老年人便会感到孤独、忧郁,没有倾述的对象,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
衰老引发的问题有睡眠障碍,抑郁,高血压,压力过大,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障碍。心理衰老主要表现为感知觉衰退:①感觉――视、听、嗅、味、触;②知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如看到汽车时,它的颜色、大小、长短等;③注意衰退;④记忆衰退;⑤想象衰退:对新生事物缺乏好奇心,创造的信心和劲头往往不足;⑥言语衰退;⑦思维衰退;⑧意志减退;⑨兴趣范围缩小;⑩性格发生某些变异。
老年期保持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 ①做好离退休计划和心理准备,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社会责任应由一代一代年轻人担当。②老年人积极自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年人必须克制自己依赖心理,要积极地学会自我照顾和自寻解决的途径,这些应该在退休之前安排或准备好。③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和安全,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定期体检和心理的咨询,多与人交往,解除空巢带给老人孤独感。儿女们常回家看看是爱,家庭和睦是爱,孙子孙女绕膝是爱,此时的人际交流中家庭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外界。④为了让老年人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了解自己的价值,要鼓励他们去老年学校或为老年人开办的学习班,换一种生活方式,体现自我价值。
1.5其他老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对敬老院和社会闲散老人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敬老院的老年人在躯体方面得到了关心和照护,使某些心理问题有明显改善,然而在抑郁、恐怖等情绪方面与社会闲散老年人区别不大。提示我们敬老院应该进一步重视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15]。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16],女性比男性有较多的心理症状和抑郁表征,且对生活有较大的不满,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但与教育水平没有显著的关系,另一方面,丧偶的男性比较缺乏生活的满足感;相对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没有显著关系,但与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显著相关。
2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工具
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采用的工具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17]、康耐尔医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18],36条目表(SF236)、欧洲生活质量量表[19]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个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振云主编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卷[20]。症状自评量表共包括90个问题,分别属于9个临床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用于评价近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共计10题。SF236 主要用来评估总体健康状况,包括躯体功能、社会交往和情感;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以及他们的目标、期望和所关心的问题对自己生活中的地位的感受,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6 大方面进行评估;个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是有应答者说出对生活质量中几个重要方面所做的自我评价。心理健康问卷包括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5个方面,共计50题。吴振云主编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卷:根据心理健康内涵包括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五个方面的理论构想,通过因素分析编制出50道题组成的中国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经验证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老年医疗保健人员,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转型期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老年人加强心理调节,消除或减缓社会发展变化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抵触情绪,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周建初、王素珍、金初林,等.老年精神卫生水平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228-229.
[2] 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 1995,27(4):395-399.
[3] 孟琛、项曼君.从两年的纵向观察分析影响老年人心境的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11(5):273-275.
[4]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194
[5] 张磊、黄久仪、李良寿,等.影响老年人生活信心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23(2):90
[6] 王建英、崔冬梅、邢华燕、常青.郑州城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5)17-19
[7] 段建华. 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 1996, 4(1) : 46- 51
[8] Ardelt M. Wisdo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 age[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1997, 52 (1) : 15- 27
[9] Hornist JO. Quality of life : Concept and assessment [J ] . J social Med ,1989 ,18 :69
[10] LawtonM P. ,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of quality of life in f rail elders. In Birren ,J . E.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Frial Elderly [M] . 1991 , Academic Press. Inc. San Diego, CA.
[11] 赵玉萍、唐济生.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2):123-125。
[12] McGinnis , J . M. ,Williams,Russo P and Knickman J . R .The case for more active policy attention to health promotion[J] . Health Affaires ,2002 ,21 (2) :78-93
[13] 吴谅谅、孙艳平.家庭代际交换模式变革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803-804
[14] 梁琳琳.老年期的心理健康[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5):44-45
[15] 蒋玉琴、杨小剪、顾云芬、杨建英. 敬老院内与社会正常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43-344
[16] 梅锦荣,老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1995,3(4):193-194
[17] 吴文潭、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J] 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二卷(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 68-70
[18]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 (增刊):42
[19 ] Brooks R. , Euro QOL group . Euro QOL :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J ] . Health Policy , 1996 ,37:53-72
[20] 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l0(1):1-3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口;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1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二十一世纪到来,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现在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水平现在已经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发展中而"未富先老"的国家如何应对老龄化冲击,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能否保持。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中的特殊部分,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 幸福感概念界定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所做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毕明、孙承毅指出,幸福感是社会所有成员,对其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体体验与评价。
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评价应从个体对生活质量和心理体验两部分进行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指其个体对生活做出的总体科学评价,老年人心理体验是指其个体在生活中喜怒哀乐情绪的评价。
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幸福感受其心理影响较大,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其幸福感的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表现较高。但是,由于现在物价快速上涨、看病就医贵、子女成长与发展困难等问题的存在,老年人多愁善感负面心理开始影响幸福。
二 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生活因素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其主要的一条社会网络经脉,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对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子女向老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但是,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或是工作繁忙,对老人疏于照顾导致目前很多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出现在社会中,老人虽然物质照顾方面上由子女支持衣食无愁,但是在精神照顾方面上却处于子女缺位,老年人无法正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家庭生活关系淡化,老年人从子女身上获得的幸福感逐渐降低,同时由于子女的缺位,老人面临着更高生活危险。
2.经济状况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老年人的幸福感直接受经济状况的影响,高的经济收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在同一区域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但另有研究表明收入只有在个体非常贫穷时才对幸福感产生影响,随着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幸福感更加关注的是人和环境的变化。
3.身心健康因素
身心健康状况是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指标之一,与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密切联系。一些调查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其主观幸福感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机体能力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脑梗、中风等老年常见病出现,使老年人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
4.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幸福感。老年人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年龄的增加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他们放弃曾经从事一辈子的工作在家里养老,社会环境的变化降低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在家庭中的位置,一种失落无助负面情绪从老年人内心中萌生,因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逐渐下降。但是,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增加其的归属感,提高自信心,增加她们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降低幸福感。
三 讨论
由于中国城乡格局现象的存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的老年人群产生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比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较高,即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较高。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体会到更明显的家庭关系、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威胁。
身体健康作为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指标之一。据数据统计,农村老年人仅有3.6%享受公费医疗,约1/7的农村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病。另外农村老年人患主要疾病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年人,这主要与农村老年人看病意识低有关。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差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不准确,农村老年人患病的实际情况可能要更加严重。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是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作为老年人幸福感体现的重要标志,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子女,其次来自于配偶和亲友邻居。据数据统计,农村老年人来自子女的社会支持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来自配偶的支持比例低于城市老年人,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支持比例低于城市老年人。总体来说城市老年人群整体文化水平要高于农村老年人群,参与社会活动意识也高于农村老年人,所以从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较高。
未来中国面临的老龄化危机将更加严峻,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其他因素,构建其影响模型,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形成一个多维度的体系。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注重发挥老人生命价值,提高其文化价值,让其与社会同进步;强化家庭和谐关系,继续发扬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让社会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立天、马瀛通.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能力辨析.中国人口科学,2002,(2)
[2] 靳小怡,李树茁.中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复旦大学,2007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3
I关键词l虚弱;老年人;虚弱指数;综述
虚弱状态是降低老年人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的重要因素。虚弱与疾病发生、功能丧失和死亡的关系开始引起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研究兴趣,并被列为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1飞1虚弱的概念虚弱(自ailty)是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1.0%14.9%,特别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非常普遍[3]。与青壮年期的亚健康状态不同,老年人虚弱常常是一系列慢性疾病、一次急性事件(如跌倒、意外伤害等)或严重疾病的后果。虚弱不仅与年龄、衰老有关,也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2J。
衰老是分子、细胞、器官多水平生物学改变与行为学改变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年龄不足以预测疾病预后或死亡结局,而虚弱概念的引人可以更确切、客观地反映衰老过程和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句。虚弱的核心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减少或多元异常,导致个体在应对外部不良健康干扰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维持困难或丧失,从而使得老年人的医疗处理与康复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坷。作为老年健康状况的综合表现,衰弱不仅应包含肌肉骨锵功能、代谢能力、营养状况等躯体功能状态,还应包括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的内容。
2老年人虚弱状态评估方法虚弱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叫。
2.1生理表现型虚弱评测 这一方法由Fried等首先提出川,认为虚弱的典型表现包括非自主性体重下降、疲劳、体力下降、可测量的握力下降和步行速度下降5项内容,评估方法包括量表评估或简单设备测试,一般需由医务人员完成评 0当阳性指标;:.3个,则提示存在虚弱状态;12个阳性指标则提示虚弱的临界状态,即虚弱前期。这种虚弱的界定方式包括活动能力、肌肉力量、耐力、营养等躯体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衰退[町,对于健康状态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缺陷是忽略认知功能和心理因素影响。
2.2累计型虚弱评测它由Mitnitski等首先提出凹,将虚弱作为老年人口个体健康的累计损失,其内容覆盖症状、体征、疾病、残疾等多方面内容。虚弱程度的评价指标称为虚弱指数σrailtyIndex,FI),是指个体在某一个时点潜在的不健康测量指标占所有健康测量指标的比例[2J即:虚弱指数=取值为不健康的指标数老年人健康指标数之和从建构方法分析,虚弱指数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健康缺失(healthdeficit,或称健康赤字)的积累,因此有学者又将其称为累计健康缺失指数(CumulativeHealthDef?citIndex,CHDlyw-IIJ。
建构虚弱指数的变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以及社会参与等多维健康变量。通过建构虚弱指数,可反映个体目前潜在的所有健康测量指标中不健康指标所占的比例[1飞虚弱指数具有累积性、最大限制和年龄依从性的特点,能够定量描述机体的易损性[12]。
虚弱指数表现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虚弱指数与巳有的其他虚弱测量指标、残疾、认知受损以及多种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40.8[I)J0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当虚弱指数增加0.1水平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ADL)评分增加0.49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增加0.6日,住院天数增加4.57d[1付。虚弱指数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不同国家以及研究小组得到了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结果。虚弱指数对于具体健康变量并不敏感,目前对于建构虚弱指数的健康变量的数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应用中,变量数通常
3070个,不同研究机构存在较大差别,但其研究结论接近一致,这说明虚弱指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当建构虚弱指数的变量运10个时,具体变量的选择变得更为重要[斗。
相对于其他指标,虚弱指数对虚弱状态的评估更为宽泛[9]。采用虚弱指数测量老年人虚弱程度,突破了用单变量描述生物进程的局限性,将多种复杂的健康信息集中起来构成单一指标,可以更好地测量老年人健康的整体状况,也增强了估计结果的统计效力!15lo近年来,老年医学、人口学等领域关于虚弱的研究已表明,虚弱指数在反映健康变化、健康服务使用、公共卫生管理和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ló-17]
3老年人虚弱发生的凤险因素虚弱是由年龄、生理功能、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和社会保
障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健康累计损失的结果[18J。病因学研究显示,高龄、跌倒、疼痛、吞咽困难、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病状态、教育水平低、活动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状态等均与躯体虚弱相关[.1,\9]其中多病状态及其药物应用可直接导致虚弱,在此不再赘述。
3.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受损将不可避免,个体健康储备不断被透支,导致累计健康缺失随之增长,虚弱程度加重[2J。香港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虚弱指数随年龄增加I趋势明显口IIJ但两者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虚弱指数与年龄的平方成正比[叫。在相对健康的群体中,虚弱指数呈现偏态分布;随着年龄增长,虚弱指数的分布特征逐渐趋于正态分布li.21]
3.2性别虚弱程度和寿命的男女差异表明性别也是老年人综合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之一[21-2飞在老年人中"男人活得好,女人活得长"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问。相关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两性的虚弱指数有相似的年龄分布模式,但男性虚弱指数显著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且男性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年增长率为4%-5%,而女性的年增长率为6%-7%川;但在一定时间内,女性的死亡风险比相同年龄和虚弱程度的男性低20%[211导致这一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初步研究显示,老年人虚弱的发生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血清游离宰酣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与老年男性虚弱状态显著相关问。心理行为学特征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多样化的虚弱表现,而男性由于其功能障碍阔值较高而表现为更好的生理功能状态,但其健康储备却较女性差,所以男性健康缺失的累积更为严重口3J
3.3精神心理因素和认知功能认知功能、负性情感、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因素均与老年人虚弱状态有关[18,26]。研究证实,患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是导致老年人虚弱的风险因素之一(OR=I.23Y27Jo睡眠障碍包括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睡眠效率下降、睡眠呼吸暂停等,不仅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是导致其虚弱状态加重的原因之一(OR=1.28-1.42,95%CI:1.09-1.82Y"J0
3.4肌肉-骨倍功能及运动干预老年人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骨憾肌能力下降。体力下降、慢性疾病和残疾等原因造成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组织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称之为骨锵肌减少症arc。openia)。与非虚弱老年人相比,虚弱老年人存在肌肉密度和质量减少,而肌肉脂肪量增加[吁:步态和平衡功能损伤可导致虚弱和跌倒[29]。另一方面,虚弱状态与骨质疏松显著相关[叫,维生素D不足与老年人虚弱的相关性也值得注意:25-经维生素D低的老年人,虚弱指数增加(仰OR斗=10.74,何95%Cα1:2.60~44.31ylη运动可以改善多个系统功能状态,增加力量和行走速度,减轻年龄所致的虚弱,不仅在虚弱前期,即使对已经出现虚弱的老年人亦有助益[18.30J。有证据表明,运动提高膜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控制体重土升,调节炎症反应和激素功能,从而改善老年人虚弱状态川。
3.5体重指数与肥胖尽管体重下降被认为是虚弱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与虚弱的相关性呈现"u"型曲线,即当BMI为25.0-29.9时,虚弱指数最低;BMI过高或过低时,虚弱指数都会增加;研究也发现,虚弱状态与腰围成正比,这一趋势还表现在低体重老年人群中,表明向心性肥胖与虚弱的相关性更为直接[丑]。
3.6社会因素和经济水平在控制众多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医疗保障服务、种族、受教育程度、社会功能角色、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对老年人虚弱影响显著[川34J.低收入或单独生活的老年人虚弱状态更加明显,而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虚弱指数较低,可能是因其能享受各种护理保健服务,从而减少健康损失[20,331;有色人种和低教育水平的人更容易表现为躯体功能衰退问;良好的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对虚弱状态有积极影响问;城乡差距、及日常运动者E与虚弱状态相关[22,3(1]。政策指导和干预措施介入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叫。
3.7其他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炯造成老年人虚弱指数升高,虚弱程度加重,死亡率增加阳飞虚弱指数与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炎症反应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9lo
4老年人虚弱评估的意义及价值虚弱程度作为度量老年人躯体、功能、心理、营养和社会维度的综合指标,不仅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治疗效果评估,有很强的临床参考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老年人口的预测寿命及生命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叫。
4.1对老年人健康及干预的影响
4.1.1对衰老过程的影响老年人口在健康状态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异质性是人口健康动态变化的结果,而基于人口队列分析的寿命表方法常常会忽略这种差异。与反映存活时间的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age,CA)比较,生物年龄(biologi由calage,BA)更能客观、准确、定量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状态和衰老过程[叶,并预测死亡风险[21J。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可以具有与低龄老年人相近的虚弱指数,提示通过有效干预,帮助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aging)具有现实可行性。老年人虚弱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q叫。通过虚弱状态评估能很好地区分衰老状态,反映老年人真实的健康状态,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阳叫,还可以解释疾病(如心衰)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问。虚弱指数正被应用于老年康复保健服务,成为评估老年人健康状态和医疗需求的新指标。
4.1.2对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寿命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分布模式基本相同,这表明虚弱指数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1叫。危险分析表明,虚弱指数是一个稳健的死亡预测指标阳明,不仅可以很好地预测死亡,而且老年人的死亡质量与虚弱指数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飞与非虚弱老年人比较,虚弱老年人10年死亡率的危险比(HazardRa?tio,HR)为1.81;虚弱指数越高,不仅死亡风险越高,而且痛苦死亡的可能性也越大[叫。
4.2公共卫生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虚弱与老年人健康状态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使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老年人虚弱指数的建构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基础间,开展多学科、多因子的综合干预可降低老年人入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和费用。针对老年人虚弱的研究将有利于公共健康政策制定和社会医疗服务评价系统的建立,对实现我国老年人口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老年虚弱研究正成为国际老年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独特的卫生医疗体系和并不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研究我国老年人虚弱状态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积极探索阻止或推迟虚弱程度进展的干预手段和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1]范陈豪.老年人虚弱综合征[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9,(5):232-234.
[2]梁荫基.虚弱指数在老年人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12):1144-1146.
[3]ChangCI,ChanDC,KuoKN,etal.PrevalenceandcorrelatesofgeriatricfrailtyinanorthernTaiwancommunity[1].1For?mosMedAssoc,2011,110(4):247-257
[4]RicouB,MerlaniP.Whatlimitsforacutecareintheelder-Iy[J].CurrOpinAnaesthesiol,2008,21(3):380-385
[5]曾宪新.老年健康综合指标一一虚弱指数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220-3223.
[6]LucicesareA,HubbardRE,FallahN,parisonoftwo企ailtymeasuresintheConseliceStudyofBrainAgeing[J].JNutrHealthAging,2010,14(4):278-281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4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病情急且多伴有各种慢性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就诊不及时、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1临床资料
教育对象:我科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62~83岁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共100例,平均年龄73岁,男性65例,女性35例,存在肺部感染患者60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40例,治愈68例,好转32例。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染,都伴有咳嗽、咳痰,心季气促等临床表现,胸片证实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征象。
2原因分析
2.1老年人呼吸系统退行性变化 老年人由于呼吸道肌张力降低,肺活量减少,氧的利用能力下降,肺组织的修复机能减退,易发生肺部疾患[2]。
2.2呼吸道自净作用下降 正常人的呼吸道有完整的防御能力,而老年人的皮肤粘膜及支气管上皮均衰老而结构萎缩,呼吸道纤毛活动减少,降低了呼吸道的自净作用[3],使呼吸道对细菌和异物的抵抗清除能力降低。
2.3神经系统反应及敏感性降低 老年人由于神经支配中枢系统疾病的影响,反应及敏感性降低,吞咽及咳嗽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分泌物而流入肺内而引发肺部感染[4]。部分老年人由于长期患其他慢性病,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下降,易被细菌侵入而致病。
2.4生理机能减退 老年人由于全自机能减退,对细菌引起的一系列炎性反应不敏感,如体温的调节,咳嗽反射等不能及时表现出来而掩盖了病情。
2.5心理因素 老年人因怕给子女增加负担,自行在家服药治疗,以至不能及时就诊而延误了病情。
3健康教育
3.1评估知识缺乏程度 在100例患者中,文化层次各有不同,但我们发现文化层次的高低并不代表其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在接受教育的能力上有差别,同时我们针对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计划措施,有计划地反复教育,多次示范练习,直到患者掌握并熟练运用。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5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抑郁;护理干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患者的精神障碍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焦虑、抑郁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严重,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自杀[1]。而抑郁焦虑患者并非都于专科医院治疗,常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在我国一些调查中抑郁症发病率可达7.3%[2]。对老年人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尤为重要[3]。
1老年患者抑郁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的改变 患者入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并开始接触新的人和事,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
1.2 慢性疾病 如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等,这些疾病呈慢性进行的发展,由此老年患者产生抑郁的心理。
1.3 肿瘤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增加,伴随着疾病会产生抑郁的情绪。研究表明消化道肿瘤可给老年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打击,甚至可出现抑郁症[4]。
1.4 意外的伤害 如跌倒,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后果严重,造成致残与死亡,而且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品质[5]。
2护理干预
2.1整体护理的方法[6]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常常否认自己患病,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信任,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做好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干净、整洁的病房,严格落实巡视,加强安全防范,加强交接班;关心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
2.2个性化心理评估 除了常规评估外,重点评估患者的的主观心理感受,对诊疗治疗的理解程度,预后期望与信心;了解患者对抑郁的感知情况与应对方式;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分析原因;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并予恰当的反应[7]。
2.3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通过交流评估了解掌握引起患者抑郁的原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在治疗护理期间注意尊敬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适当的鼓励与赞扬,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对于疑心较大的患者善于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8]。
2.4 集体心理治疗 组织病情稳定的患者到相应病区的阳光活动室进行阳光1h集体活动。病友间讲故事、下棋、玩纸牌、读报等[7]。1~2次/w。
2.5 心理指导 从心身疾病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启发患者,让其摆脱"发病-负性情绪-发病"这种恶性循环,应用转移刺激法,在大脑皮层建立另一兴奋灶以抵消不良情绪,可诱导患者做些感兴趣的事,如绘画、写字、下棋等,转移患者的不良情绪[9]。
2.6 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 抑郁患者的家庭功能明显较差,特别是家庭内的交流及解决问题方面受损。对亲属进行知识讲解,指导其关心与帮助患者,给患者温暖与信心。在康复期让家人与患者交流,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从而减少负性情绪[9]。
2.7社区干预 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乏社会支持,加之老年人因离开工作岗位及身体原因,生活多 局限在家庭及社区中,因此对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应与家庭 及社区紧密结合,干预措施灵活多样。赵金兰等曾对社区的退休抑郁老人进行了以集体辅导、个体心理治疗、日常及社会活 动安排和家访为主要措施的干预,发现可以使患者的抑郁情绪减轻,生活满意度提高。
3结论
老年抑郁症是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我国老年抑郁症的社区康复在全国的发展尚不平衡。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易漏诊或误诊。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间尚有较大差距。在相当多的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没有针对抑郁症及其他心理障碍的社区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老年护理机构等)广泛开展针对老年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易患因素和促发因素)和心理特点、预防性护理方面知识的培训,积极开展老年抑郁症的预防性健康教育,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 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等.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的长期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1C):3095-3098.
[2]黎华,何影,周波.综合医院身心可老年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5月第5期:207-208.
[3]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等.早期整合性心理干预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9Vol.28 N.9B:3260-3261.
[4]杨正侠.老年消化系肿瘤患者抑郁心理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0):69-70.
[5]黄淑芳,叶文秋,林绍英,等.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老年跌倒患者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锦绣杂志,2014,29(14).
[6]费婕,王晓敏.老年抑郁症62例整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02-103.
[7]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等.早期整合心理干预在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Vol.28.No.9B:3260-3261.
[8]邹树芳,干锦华,周玲.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5月第39卷第5期:386-387.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范文6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精神障碍; 老年病人;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17-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年化,老年精神障碍病人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从广义上讲,老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在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障碍的总称。然而,由于这些障碍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经常不能被识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些老年人的预后,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近年来,本科对入住老年精神障碍病人除尊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还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109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文化程度小学以上。3)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60-69岁88例,70-80岁21例。
1.2 方法 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L-30)[1]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1]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估,拟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1.3 干预方法
1.3.1 支持性心理护理 结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给予安慰、启发、鼓励、保证、暗示、督导等方法,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时间为12周,每次30分钟。
1.3.2 全程给予健康教育 根据《精神疾病标准健康教育》[2]依不同阶段自编表格式健康教育方法和计划,内容包括疾病认识、易发生的危害行为、药物副反应、饮食及睡眠、自我缺陷、社会功能、用药及复杂情况等。时间为12周,每周评定1次。
1.3.3 自护训练 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恢复两方面,采用娱乐,帮助病人自理日常生活,适当活动,人际交往训练等方式,每天上下午各练30分钟,时间为12周。
1.3.4 其他 1)力争满足其合理要求。2)加强安全护理、安全检查、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3)转移注意力。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病情总估计均明显下降,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生活质量 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人在其所处文化和价值系统的背景下,参照自己的目标,期望和关注自己生活状态的感受等评价[3]。老年期精神障碍更应着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及护理,防止并发症和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与之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或功能残缺,多种药物治疗,社会功能损害,还有患者的职业,住院时间、病程、经济状况、个性特征、文化程度,所以对住院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因此,将护理干预整合到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QOL-74)包括客观生活质量评价和物质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分四个维度(躯干功能、心里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1]。
3.3 老年患者的特点 年龄的增长、体质差、抵抗力低、生理上的衰老,躯体疾病以及退休、丧偶、孤独、经济困难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合并症。因此,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3.4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在病情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上效果更明显,其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行为医学编辑部,2001,10(特刊):7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