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1
关键词: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9-02
基础力学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从知识结构方面看,力学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后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课程属性方面看,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强调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和构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科学与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以知识传承为中心,即单一知识结构、单纯知识传承、单调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不适应新时期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个性、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师生间不仅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而且还传递和领会教学大纲未规定的态度、意愿、情感等个性和心理方面等看不见的内容。教学不再呈现一维、单向、静态的教学结构形态,而是一个多维、动态、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力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有着很好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与工程背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力学文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将现代教育理论、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力学的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情趣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重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打造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构建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学Ⅰ主要为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力学兴趣和人文素养,由通识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目前已开设9门,涉及科学与技术、方法与技巧、哲学与思维、科学与人文等不同领域,如《无处不在的力学》、《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工程科学与力学文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变形与破坏》、《生物力学浅谈》等,具有名师挂帅、小班上课、师生互动、考核灵活的特点。通识教学Ⅱ主要面向高年级有一定力学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旨在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力学与实践》、《微纳米力学》、《流动控制与飞行器的前沿探讨》、《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等,采用研讨课、实践课、专家讲座、工程训练等多种形式。另外,在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立了通识教学模块Ⅲ,即对每一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自学和研讨学分要求,实行单独计算、单独考核,以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学,并淡化专业概念、扩大专业内涵,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和良好互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打造个性化教学平台,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力图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个性化教学平台由四个部分构成。(1)专业分流。根据学校大类招生的安排,新生入学一年后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施专业分流;原数理综合班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按照个人意愿在院内再选择专业。(2)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工程力学》开设的常规班和外语班;《材料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试点班;《结构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创新班等,开展因材施教。目前已实3届,普遍反映良好。(3)模块教学。按照课程要求、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如《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构力学、程序计算、工程测试训练等多模块课程模式,其中基础理论为必选模块,其余的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组成不同形式的模块,以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对象,如多学时、少学时模块;独立、非独立设课模块;创新实验、课外设计等模块可多达12~14个。(4)情趣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进行自主式学习和研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品尝再发现的喜悦。如《材料力学》中的创新实验自主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生活观察,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论证、设计、搭建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因而每个实验都各具特色。《结构力学》中的实验实践、工程训练和小论文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弹性力学》中的学生调研—立题—研究—小论文—答辩—评价等探究式学习程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10年的统计,新体系实施后,表面上各基础力学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优秀率分别提高2.0%、2.7%和10.8%。数理综合班约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导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几年来,共建设各类基础力学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2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初步完成了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17人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并获上海市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二等奖。
四、以社会长期效应为尺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采用学术和社会贡献度的评价标准以及同行评价的方式代替目前的论文、项目和工作量统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从整体上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以及对科学与社会的贡献,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规范教授上课考核制度,倡导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把教学质量与就业率和考研率脱钩,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随访和反馈制度,让社会评价成为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参考文献:
[1]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0,(23):37-38.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3]朱怀亮.基础力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析[J].高等理工教育(专辑),2010,(12):95-97.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2
1.熟知相关新课改的精神,领会其实质内容,通过考试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给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高中毕业生。
2.熟悉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教材所体现的重点、难点。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中选择了四方面内容: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他三个学习主题,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当前。地理学更趋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深入研究国家建设,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发展重点。新课程中选择了这四方面的内容也正是考虑了这些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课程中的重点。而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成为其中的难点。
3.学习地理,引导学生特别重视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这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纲要。它把人文现象作为该课程的研究主体,通过对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和相关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侧重了对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探索和揭示。人文现象中的空间分布与它的发展演变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地理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下面以高中湘教版地理Ⅲ(必修)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章节内容为例,作进一步阐述。本章在这册教材中属于第一章,放在开头,地位重要,这是后两章内容的基础,不能掌握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就无法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对地理信息的技术应用根本无法谈起,因此,第一章的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在这一册内容里也至关重要。第一章的内容又包含四个小节,即: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其中第一节的内容又是关键的内容,主要讲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内容,在这三方面中,第一个是概念,第二第三一些实际情况,这就非常明晰地讲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因此,明确了第一节的内容,区域的发展阶段、发展差异和区域的经济联系也就相应地容易理解了。那么,第一节的内容毫无疑问成为关键,而在高考中,第一节的几个基本概念就是必考内容了,或以解释题型出现,或以判断题型出现,还可能结合某方面的具体内容,以此为原理加以分析综合。这就涉及到了人文地理的学习了。
4.处理好细化和概化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目录,明确章与节的关系,这样不至于遗漏知识点,而且对所掌握知识能够进行清楚明白的梳理。比如在必修Ⅲ中,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可以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研究和应用合在一块复习,第一章的四个知识点与第三章的四个知识点综合概化到一起,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复习,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里的六节内容是本册课本的精华,也是难点,而且是必须细化复习的内容。在这六个方面的区域发展中,都有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印证,同时,又是综合运用的实例,需要细化复习,但是,在细化中,还需把概化的原则运用其中。这样一直清晰地分解所要复习的内容,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越弄越乱。
5.悉心研究高考题型。2012年的高考是河北实施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同样也有小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当前高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主要也是形式上的变化。内容上变化不会太大。2012的河北高考可能会以河南宁夏高考试卷为范卷,但绝对不会照搬,因此可以充分研究近几年新课程高考有关试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尽可能博采众长,突出特色。高考题型的专项突破实际上是根据高考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试题设计形式、做题方法和技巧等来进行专项训练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应该研究这方面的题型,同时加强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做题方法、步骤、技巧,到达尽可能多得分、得高分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3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人的兴趣是促进事业活动的动力,是产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体育课堂教学中,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自感责任重大,所以必须加倍努力地进行学习。勤奋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人兴趣的过程。
2.科学组合教材,教法多样,形式多变。要让学生感到新颖,引起学生的兴奋,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正确评定学生成绩,激发、培养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作出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良性刺激的强化方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取得成绩和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以此激发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但评价要公正、客观、及时,对一些消极情绪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意地指出,使学生看到成绩,找出差距,继续努力。
4.运用竞赛和游戏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运用竞赛和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二、张扬个性,发挥学生锻炼的主动性
体育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这已是一个共识。这其中,如何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研究得比较广泛深入的课题。现代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这里,培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因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力得到培养,是关键之关键。现代教学论也给予体育教学一个新的概念:教学正从强调学生行为服从性,划一性转向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等等方面上来。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去活泼地学习、思索、创新。笔者任初二年级体育时,曾遇到这么一位学生,立定跳远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己练习,这位学生跳一次后,在着地点做了一个记号,接下去跳过这个记号,高于前次远度,划一个记号,十次为一组。他一个人练了许久,我观察到了,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就讲: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每一次都想跳过记号,每一次都争取进步,越跳就越有劲,就越跳越远了。我想,学生这样,正是一种“自我超越”、“自我鼓励”、“自我创造”。学生自己探索出练习方法,发挥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自己得以进步,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对这位学生,我面对全班同学给予了他肯定和赞扬,并让全班同学用这种方法练习立定跳远。结果,他们练得从来没有这样认真过,这正是促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途径。
三、科学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能力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4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83-04
Abstrac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odel strategy,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our country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must deepen to theory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still must solve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concept system, the target syste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havi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theory questions. Solves these problems, needs the theory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real diagnosis experimenter search technique, the cross disciplin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model research technique, in order to better display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implements in the proces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new curriculum the maximum work effect, promotes student's body and mind socie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5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客机的广泛使用,国家对航空领域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作为机务维修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作为新疆职业大学特色课程之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势在必行。鉴于该课程在我校实施的特殊性,我们提出的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三个过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特性、研究方法;掌握飞行原理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应用该原理。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问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
构建现代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合格的机务维修工作者为目标,以机务维修考试为指引,从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入手,始终把机务维修手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建立“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符合学生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对实际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在进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实操过程相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分为“空气动力学基础”和“飞行原理”两部分,而“空气动力学基础”部分又分为“大气物理”和“空气动力学”两部分,在大气物理部分,以大气层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物理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在空气动力学部分,重点突出流体运动基本参数,以及机翼在气流作用下的各种作用力的形成及变化趋势。在飞行原理部分,针对现有常用飞行器外形特点,介绍了飞机飞行基本理论,及其不同姿态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视频影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其中“空气动力学基础”部分课堂讲授30学时,实操过程6学时,创新研究2学时;“飞行原理”部分课堂讲授24学时,实操课学时6学时,并将创新研究融入实操过程之中。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1)课堂理论教学
该教学过程强调理论概念的清晰化和数学公式推导的严谨性。注重遵守概念清楚明白、推理过程严谨、重点举例讲解为原则,运用基础部分突出概念理解、原理分析、理论推导的方法;应用部分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参数的设计分析和引导学生正确方法论的教学理念。组织主讲教师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授课方法。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适时地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流体力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及试验思路,及对力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力学家们的科研事迹,有效提高同学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
该教学过程以动手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将显示和定量分析、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重视理论分析结果对试验过程的指导作用。根据本过程的基本培养方案要求,我们在该过程计划将试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设计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该部分开设的8个学时的实验课程,我们详细讨论了各个分项试验的教学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的培养
该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一,依托现有实验设备,在讲授试验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国际顶尖的科研进展,以开阔同学的视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和扩展理论及实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中,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共同培养合格的机务维修人员。经过几年的教学体系试验,该教学体系效果显著,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主动性学习习惯,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能力,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2.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针对本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该课程需要数学推导演绎的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育更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需要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实验、教学视频、影像资料将抽象、复杂的流动现象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内涵。相比较而言,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丰富、直观的特点。例如介绍翼型特点、翼型扰流特性、机翼受力特点分析等知识更适合多媒体教学。
(1)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深度难度的教学内容,我们开展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具体形式与指导方法如下:
1)统一指导和典型示范相结合
对于以传承实验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强调基本理论、方法的验证和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稍有难度的实验,可先由指导教师理论指导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典型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根据实验指导完成。
2)自主设计和小组协作相结合
对于可以体现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实验,如机翼的空气动力实验等,这类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空气动力学实验设备的系统构成,验证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能熟练掌握气体压力、流量的测量方法,理解机翼在空气动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遇到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实验,通过这类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教师指导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负责,讲课内指导和课外兴趣小组紧密结合。在整个过程控制上,计划建立实验预习报告、实操、实验报告和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更系统更全面综合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理论和实验课程挂网,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综上,我校开设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程特殊,具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在探索之中,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机务维修职业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范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实践与思考
课程标准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又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为了使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更具体,新课程还在总目标下划分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进行分解。由于课程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因此要求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一、知识与技能的案例教学策略
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具体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新课程中选择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基础的、有用的知识仍是主要学习内容,且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陈述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分布、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景观等。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较适宜采用引述式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中的教学案例一般采用最简单的表述方式,在案例中直接给出需要了解或解决的问题,学生一般只要读懂案例,并经过简单思考就能达到要求。其教学过程一般可简化为:教师呈现案例―引入学习主题―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有人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太阳风暴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通信设施受损。据报道,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例如,日本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
这则案例资料,它可用于完成地理新课标必修1,行星地球中“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这一课标要求的教学。教师呈现案例,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现象。
2.程序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它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它要说明地理概念、规律、特征或成因,因此适宜采取探究性案例教学。教学过程是前面提到的完整的教学流程。例如:
[案例2]中国的家庭经营
中国农民李某家庭共有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某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某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推力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某用0.3公顷田种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获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1300千克到市场上去销售。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出以下讨论问题。
(1)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有关农业生产的资料?反映出该农业的哪些特点?
(2)李守银家水稻生产的商品率是多少?如何提高其水稻的商品率?
(3)李守银家要实现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的限制条件是什么?
这一案例教学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通过学生阅读获取该地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劳动力的数量、生产规模、经营方式、机械化水平、作物种类、产量等基础知识信息,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基本特点,形成形象思维,也为第三个问题做铺垫;第二个层面是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揭示案例与原理的联系;第三个层面是知识的拓展延伸,讨论其发展规律。
3.策略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地理策略性知识一般为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其学习的重心在于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也适用探究式案例教学法,但是注意案例的选择不宜过难,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在学习地理新课标必修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的案例是南昆铁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交通线的选择区位因素,所以我使用了案例3。
[案例3]泛亚铁路的建设
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表:
泛亚铁路三个方案的比较
教师呈现案例后,确定研究主题为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师生进入讨论。提出问题:“你认为选择哪一个方案比较好?请说明理由。”讨论过程可以采取各抒己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由于涉及初中的区域地理,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因此很自然地会主动查找地图。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开始借助地图来说明问题。在这一案例教学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在不自主地运用地图来解决问题了,但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其上升到稳定的策略性知识层面,使学生认识到地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图文转化,地图中各要素是可以进行拆分和整合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深入的讨论又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对交通线路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方法及思维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的案例教学策略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采取将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的研究式案例学习法较好。其过程是: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编写案例报告――课堂呈现案例――师生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案例4]水污染问题的学习(湘教版选修VI说明了水污染及其防治)
1.学生已有知识。淮安市里运河水污染严重,学生有切身体会;
2.活动内容及研究性学习。教师布置了三个活动任务――①测量淮安市里运河水的含氧量。②到环保局获取里运河水质有关数据:③走访几家大工厂调查废水排放情况;学生分组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做了案例报告。
这一案例来自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实地测量获得的,学生体会到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了地理方法,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初步学会通过测量获取地理信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讨论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思维路径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的技能及相关学科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突出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