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管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管理条例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1

关键词:二维条码;图书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5-0045-01

条码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有效利用,二维条码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并且将数据自动的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实现了数据读取的迅速和准确性能,有效的解决了计算由于输入速度慢和数据输入错误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技术被图书馆广泛应用。

1二维条码技术的优点

条形码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激光设备进行扫描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输入,对编码物品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输入,与计算机实现有机的结合,将录入的基本信息反馈到计算机上,由红外线将信息传输到读码设备上,来辨认书籍的真伪。第一,存储的信息量较大。条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存储很多的信息,在编码过程中,根据条形的比例要求进行信息储存,条形的比例越大,存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实现了对数据信息量大的需求。第二,安全性能强。条形码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能够很好地实现对书籍真伪的查询,运用了大量的防伪手段,并在条码里面添加了密码,实现了对数据安全性的保障。第三,译码的可靠性能高。在条形码没有出现时,盗版书籍频出,影响了图书馆书籍的质量,导致大多数书籍出现以假乱真现象的产生。而二维条形码的使用,避免了盗版书籍的出现,具有可靠性高的特点。第四,抗损坏性较强。普通的条形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防伪标识发生污损和磨损现象的产生,导致无法进行扫描,降低了辨别的能力,导致信息的丢失。而二维码的使用,不会因为污染或者磨损而造成无法扫描现象的出现,及时发生污损,也可以照样进行扫描,有效的防止了数据的丢失,给信息的存储和识别提供较高的安全性能[1]。

2二维条码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图书的管理上使用二维条码,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信息采集和信息回馈的时间,对图书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对于刚进入图书馆中的书籍,应该在刚进入时,就对书籍贴上条码,不要在入库之后在贴,防止造成条码顺序的混乱,从而对读者的阅读效果造成影响。第二,在对书籍进行贴码时,应该注意要贴在图码的内页上,防止由于书籍磨擦,所造成的条码污损现象的产生。第三,要保持每个书籍一个条码的原则,不要重复的去贴,防止在扫描的时候出现多种信息,避免信息混乱现象的产生。第四,书籍上的条形码与读者借阅证上的条形码具有差异性。不同主要体现的是条形码号的区别,不是外在的设计形式,这样的设计形式,有利于对书籍和借阅证进行有效的区别。第五,回溯建库时,应该重新贴回条形码。大多数图书馆的书籍条码呈现陈旧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图书管理时,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各项工作进行提早的通知,规定归回的期限,所以应该尽早归回图书,避免由于图书未还,而造成的条码泄漏现象的产生,所以应该对漏贴的条码进行及时的补充[2]。

3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二维条码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数据的支持,可以采用脱机的形式进行运用,由于图书信息量较大,能够对上千个字符进行充分的表达,翻译码的可靠性较高,方便了对图书的有效管理。另外,二维码在使用过程中的纠错能力也较强,可以与加密解密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因此,二维条码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3.1提高借阅证的防伪能力

通常在图书馆当中,普通的防伪标识会出现防伪标识破损的现象,从而使图书失去防伪能力,给图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是条形码在图书应用的过程中,弥补了这一缺陷,二维条码在使用中采用了密码防伪的手段,对相关的软件进行保护,增强了防伪性。在大多数图书馆中,对数据进行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对信息采集能力的提升,在条码的设计过程中,将本人的声音、照片和指纹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要对相关的格式进行修改,通过加密的形式进行编码,有效的防止了条形码伪造现象的产生,提高借阅证的防伪能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3.2提高信息采集的速度

二维码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携带数据的功能,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脱离后台进行数据的验证,通过扫描的形式,进行数据信息的录入,将条码中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提高了信息采集的速度。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采集速度慢和丢失信息现象的产生。但是通过使用条码的形式,避免了这种情况的产生。由于条形码在使用过程中的方便性,所以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直接扫描,将扫描后的信息直接传输到计算中,通过计算机的识别功能,可以迅速的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通过在条码中录入姓名、指纹、照片和单位信息的形式,经过计算机扫描后会准确无误的将这些信息显示在计算机上,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的过程,将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信息进行系统的辨认和确定,以便更好的实现对信息的利用和采集工作,可以加快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对图书馆的信息获取的能力,提升图书馆工作的效率,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3]。

3.3提高图书的流通率

由于图书流通的效率较慢,所以在流通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图书资源丢失的现象。所以应该利用条形码的形式进行图书的识别,对图书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的效率。在传统图书管理中,图书极易丢失,对图书管理有着不良影响。所以,管理者有必要充分借助二维条码技术而加强管理。将二维条码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图书馆可以有效识别图书借阅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能够有效了解图书流向和加强图书管理。其次,通过二维条码技术,图书相关信息可以在计算机中显示,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查阅,即可了解图书借阅的详细信息。但是,图书管理者在信息录入过程中,应对书名、编号、图书作者和目录等相关信息进行仔细核实,确保图书信息与计算机录入信息的相匹配性,对管理者更好了解图书去向发挥着积极影响。总之,基于二维条码技术的图书管理,促进了图书的自由流通和效率[4]。

4结论

二维条码技术是图书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够促进对数据信息的有效识别的统计工作,可以实现对图书管理系统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实现及时、安全和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因此,有关人员加强对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书强.二维条码技术在变速箱生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开发[D].山东大学,2013.

[2]赵桃峰,陈荣刚,莫晋凯.二维条码技术在仓储管理中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264-265.

[3]董艳.二维条码技术与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2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79-01

一、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要求

1、全心全意的服务素质。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2、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以便对读者开展导读工作,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结合特色专业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优势使各专业、各课题及学科带头人直接链接图书馆的各专题数据库。

3、熟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各种实用技术,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4、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学术国际化、知识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图书管理员还应努力掌握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外语知识,快速地了解、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源。英文在资源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有条件为读者提供知识性、学术性均较强的优质服务。

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期望。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的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路径

1、树立以读者为本的职业理念。“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以“读者为本”职业理念的形成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形成。馆员职业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仅是馆员个人的形象,也是整所学校教育的形象。严肃的职业纪律是落实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形成团体精神、最终形成稳定的职业理念的重要环节。职业责任是实现馆员创新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的基础。馆员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尽可能对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创建服务项目,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新兴专业和专业群的工作,与学校特色专业一致构建特色资料项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生命力的最优化。

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通过积极组织馆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中、短期技术培训,着重进行图书情报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馆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新知识与新技能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帮助馆员增强网上采访及编目的能力;增强在网上信息检索和对用户进行的能力;增强负责参与系统的设计能力。同时应该经常性的到一些先进的、一流的图书馆学习,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与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跨入新世界的同时,也跨入了一个朝气旅勃的崭新网络化的新时代。

3、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知识更新以日计算的今天,数字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仅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是不够的,从本单位和本部门产生也是很难的。图书馆要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用他们的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激活、提高馆员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生存力。

4、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要提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活动,把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服务职能,为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

5、树立竞争和发展理念。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树立竞争和发展意识。勇敢面对竞争压力,克服知识结构上的固定思维和知识更新上的畏难情绪,刻苦钻研、不断进步。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要力争系统掌握现代科技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努力改进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素质不仅能使自己长期存在于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而且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持续进步。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不论学历、职称高低,继续学习、更新观念都是他们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在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只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作者简介:钟翔(1965.01― )女,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贾兰萍.析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2]严树超.谈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3

1 网络伦理的特点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标准。它是在观念和层次上依靠人们的信念、习俗、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简而言之,网络伦理就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的新的特点。

1.1 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伦理相比,网络社会的伦理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从网络的建立来看,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缺少约束,要达成一致同意,或完全享有整个资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每个网络人都遵循自觉性,遵守一般道义原则,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共享性。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的伦理准则清晰地阐明了每个人都有权力获得信息。从信息的利用上来看,信息的使用价值可以被无限次地分享而无伤毫发,因此只有充分共享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才是道德的。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制定网络上的资源共享,包括软件、程序源代码等。凡是使用过网络搜索引擎的人都知道,搜索的过程,就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搜索结果就是大量免费的资源。而在一般的网络浏览过程中,资源共享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上网,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资源,这也许是网络社会最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共享遵循的是免费原则。当然,这种免费具有约定性,它使用的是网络提供的默认值。如果超出约定的范围,这一原则就会受到挑战和限制。但是,无论如何,网络社会中的免费搜索、免费服务、免费信息等所体现的原则,毕竟不同于商品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原则。后者体现的是利益最优原则,而前者却是以信息的最大化为出发点的。

1.3 多元性。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实社会中,虽然伦理因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社会却只能有一种伦理规范居于主导地位,其他伦理规范则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伦理规范,如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伦理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伦理风俗习惯等。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伦理的基本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仍然要遵循公共存取、客观公正、尊重隐私权与知识产权、精益服务及人文关怀等基本伦理原则。同时,网络环境也赋予了图书馆伦理新的要求。

2.1 负责。负责是道德自律的基础,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当我们接受了某种职业的安排,实际上也就接受了该职业的固有职责。接受就是承诺,因此,岗位职责就是图书馆员对读者、对社会的最重要的承诺。唯有认真负责,才是守信;并且唯有始终如一、笃行不倦,才是诚实无愧。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图书馆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各图书馆纷纷利用计算机为用户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就应树立责任意识,负责维护好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信息,从而维护网络世界的纯洁。

2.2 奉献。奉献作为一个伦理范畴,从来都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追求,它主要指的是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奉献是人生价值和目的所在,也是评判一个人的人格高下的天然尺度。西方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正是以服务读者为荣,把供职于图书馆、博物馆等知识殿堂引以为荣。而默默奉献的思想,也应该成为我国图书馆员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敬业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一职业伦理建设的核心,它实际上是一项综合的职业伦理素质,包括精通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发扬团队精神、提高服务水平等内涵。因此,奉献精神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基本的伦理精神。

2.3 民主。网络的核心是自由、开放。虚拟网络化社会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及权利意识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标志。在网络环境下,要正确处理好馆与馆,馆与社会,图书馆内部的关系,讲究民主,尊重不同类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3 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伦理建设的途径

3.1 制定适应网络环境的图书馆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是有关部门或委托机构实施管理和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不同于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法律约束的作用,具有准立法功能。从社会发展来看,伦理规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它与法律、政治等其他规范一起,共同构建和睦社会。实际上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都贯穿着某些职业要求,如党和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许多政策、法令、指示、章程、条例,都程度不同地包括有职业伦理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从事社会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其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信息服务的开展,更需要用职业道德伦理来约束和规范行业的行为。可以说,图书馆伦理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伦理,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能够发挥凝聚、导向、操作和激励功能。

3.2 加强图书馆员伦理意识的培养

图书馆社会责任的体现和职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图书馆员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图书馆员的伦理修养。由于伦理责任是社会伦理向个体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是支配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把客观责任转化为个体自觉责任意识的职业伦理教育就成为伦理活动的中心。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图书馆员无法与用户面对面,更容易淡化自己的伦理意识,所以,有必要增强图书馆员的伦理意识。增强图书馆员伦理意识应遵循:一是伦理意识的培养是长期行为,必须持之以恒;二是伦理意识的培养应当是具体的,不是泛泛的教育,应当结合图书馆员工作中的具体伦理问题来开展教育;三是伦理意识的培养要看结果,而不是过程,要保证图书馆员确实将伦理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4

关键字: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管技术

1土地利用监管现状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未来土地管理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节约集约用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就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监管,对土地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需要加强监管:

(1)违法违规用地。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局部经济利益需要,违法、违规搞开发,由此产生的与违法用地相关的社会矛盾也日渐突出。

(2)改头换面,违规审批。一些地方为了项目审批的需要,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变相处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合法手续。

(3)数据失真。一些地方刻意虚构、隐瞒数据,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蒙混过关。

(4)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而目前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1)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上,主要依靠执法人员的巡查和违法用地举报,监管质量和时效性得不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土地基础数据库尚未完全建立,土地基础数据库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没有现势性的数据,就无法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监管方法不系统、不全面,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不配套,难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全程跟踪。

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就要改变目前的监管模式,不仅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制度建设,还要从技术层面上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高效、质高的技术手段。本文将重点对土地利用监管的技术层面进行探讨,并摸索和总结一套符合当前业务发展和土地利用监管要求的新的土地利用监管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构建土地利用监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研究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监管业务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依靠纸质材料的监管模式无法实现业务数据的有效互动,难以提升基础数据的应用效益,各项技术手段融合集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种模式从技术层面上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监管的要求。

要解决土地利用监管问题,除了完善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外,还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技术问题:(1)完备土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土地基础数据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土地利用监管的基础,通过基础数据库,可以更好的实现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动,可以为建立科学的供地机制提供基础,也可以为批后跟踪与违法用地查处提供可视化手段;(2)进行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如果土地基础数据是核心,那么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则是对核心数据的集成融合与复合利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解决土地利用监管这个难题提供业务和技术上的准备。

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二次调查最终将形成相关基础数据成果,相关的成果均采用了最新的数据标准,有利于多项业务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利用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影像数据(dom)和土地登记数据、整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和土地交易数据等国土资源基础??的更新与完善,从而可以解决基础数据库的问题。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建设用地供地信息、建设用地利用信息、建设用地发证信息、土地开发复垦信息和土地交易信息的拓展,从而为土地监管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整合基础数据资源,复合应用业务数据,实现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进而再利用土地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推动以图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监管水平。

根据现状和未来土地利用监管的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技术研究内容与目标:

(1)结合二次调查和金土工程,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并建设完成各类基础数据库。

(2)设计开发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土地利用监管系统,为土地利用监管提供信息系统支持。

(3)提供分析手段,把握数量变化的趋势,提高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水平。针对建设用地、地政地籍、执法监察等业务,能够直观地查询、统计,并可以形成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

(4)结合空间数据提供图形浏览和定位。在业务数据结果基础上提供属性查图形、图形查属性等功能,通过专题图层获取业务办理信息和流程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分析该区域内地块信息和关联业务办理信息。

(5)提供空间数据专题地图显示。针对业务专题图层如建设用地、开发复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提供多种分类的专题地图显示并且允许叠加影像图层显示。

(6)空间分析和对比。提供辅助业务审查和违法用地查处的图形分析功能,同时可以将不同专题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3解决方案

各类国土资源业务及其依赖的相关数据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国土资源业务实体,通过现有业务梳理,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整合和优化,充分利用和发掘业务管理中的自动化内容,发挥土地利用监管系统的功效,实现监管流程的程序化、监管数据的实时化、监管业务的电子化、数据报表的统一化,让监管数据能够按照需要进行自动、实时、有序地传输。

土地利用监管技术建立在现势性运行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具有自动化信息传输与控制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和信息提取功能,以及图形、图像等显示输出功能,将支持土地利用监管业务全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最终实现土地的节约化和集约化利用。

项目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计划指标数据、开发整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构建土地利用监管系统,把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土地利用监管业务中,实现土地利用监管的电子化、流程化、图形化,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与业务支持。

3.1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与规范

制定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管制度,从业务上对土地利用监管进行完善与规范,为土地利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设和优化内部局域网,配置必要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安全设备,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体系,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3.3数据库建设

(1)根据部和省厅统一制定的数据库标准和数据建库指南,开展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整合。

(2)结合二次调查工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的建设。

(3)对于已经完成数字化建库的数据库,或通过专项调查、日常监测获取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数据整合、格式转换、数据抽取,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4)对于纸质资料,按照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库和arcgis平台上建立满足金土工程需要的数据库。

(5)对于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按照数据库标准,直接进入业务数据库。

3.4业务应用系统整合

项目以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依托,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开发复垦项目数据、建设用地项目数据以及地形数据等基础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局域网,应用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完成土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供地管理、执法监察、在线分析等业务的流程运转与业务审查;通过国土资源专用网上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下连所辖市县区国土部门,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完成项目申报和项目接收。

系统功能如下:

(1)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子系统完成预审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在审查过程中,结合基础oman"gis技术。

(2)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

建设用地报批实现对报国务院批准和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的组卷、初审和上报的过程管理,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申请的受理、辅助审查、一书四方案组卷、督办管理、信息、网上接收批复与申报上报等功能。

(3)供地管理子系统

供地管理子系统完成供地项目的流程审批与业务数据管理,业务审查以流程为主线,实现协同办公,供地数据与建设用地分批次或者单独选址报件数据实现无缝衔接,并可以实现对供地项目的动态跟踪。

(4)执法监察子系统

主要实现土地违法案件的违法线索、立案信息、案件查处信息、结案归档等案件信息录入、查询统计、从网上报送和接收重大违法案件备案信息功能。

(5)在线分析子系统

根据建设用地管理子系统、供地管理子系统、预审管理子系统等业务系统运行结果,自动建立土地转、征用数据库、建设供地数据库、土地开发复垦数据库等业务数据库,建立地政数据在线分析展示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数据、建设占用耕地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农用地转用数据、耕地占补数据、违法用地数据等信息按时间点、时间段、区域等条件进行分类、关联、汇总、统计,掌握相关耕地变化信息,以空间图形和图表的方式,实时监控全辖区或某一区域内已批准建设用地、已供的建设用地、耕地的补充情况、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行业分布等信息,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5

要对图书馆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必然要先对相关部门领导与职工的需求进行了解,通过各方面的了解与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体现不同用户的需求有几点:其一,图书馆的馆长要在宏观上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同时具体会做一些查询书籍类别,了解图书总体数量,读者在图书馆借阅书籍的情况、图书的返还情况等工作;其二,图书统计员的工作虽然比较容易,但是十分琐碎,要求图书管理系统录入实现资料数字化,最好有图标显示,更加直观;其三,对于图书资料记录这项工作来说,图书资料管理、档案添加删除与备份等功能十分必要;其四,最重要的,从读者的体验角度来说,科学并且快速的查询到图书的相关信息,快速借阅并且能够有超期提醒,都是十分不错的功能。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

(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图书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需要重点实现提醒功能,即当读者借阅的书籍即将到期归还的时候,及时发出归还图书信息,同时还需要实现信息管理、管理员管理与图书信息管理等功能。数据库方面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客户端的功能性,争取通过发送到服务器的协议操作数据库得以实现,这种目标的实现应用到的技术有ADO数据库访问技术与SQL语言,可以在服务器端时间数据库的建立。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读者信息管理:让添加读者信息、删除读者信息变得方便且有序,同时增强查询功能的便捷性,实现图书归还提醒的功能。管理员的管理:方便管理员的登录,明确管理员的管理权限,对于需要预定的读者能够准确记录。图书统计的管理:针对图书借阅的次数进行精细化的统计,并且完善借阅排名模块。除了上述几个模块的完善之外,网络连接、服务器连接等功能都在总体结构设计的范围内。

三、图书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一)针对登录系统的不同的用户操作分析

准确区分登录系统的用户是管理员还是读者,如果是管理员登录图书管理系统,其管理功能有:一、管理服务器中添加与删除图书信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图书的分类或者对图书信息进行修改;二、管理读者的信息,对读者信息进行添加与删除,必要时可以进行修改,为了保障读者的安全阅读,可以浏览读者账号与密码,对于违反图书管理条例的读者,有权利冻结甚至是注销其账号,这样可以减少读者对于图书阅读条例的违规行为;三、可以设置系统的权限问题,根据新增读者的情况将少量或者是多个读者分成一组,对于一些特殊的书籍,设置是否可以阅读的权限[2]。

(二)图书管理系统详细的模块设计

1、管理员模块。管理员模块的详细功能包括基础管理与高级管理,基础管理部分包括图书最基本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与查询,对用户名、密码与用户类型进行管理。高级管理主要涉及管理员的权限的管理。

2、读者模块。读者信息管理包括读者自主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添加,可以在图书馆开放时间段内对自己的账号密码进行设置,最重要的是顺利实现查询图书的功能。

3、借阅图书统计模块。图书借阅统计对于图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图书借阅数据的记载于统计,可以使办公人员充分了解图书的流通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图书管理发展方向,快速制定图书的规划,不但有利于图书馆的总体发展,还能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3]。

四、图书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现

图书管理条例范文6

    一、切实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读者的需求与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依赖互存关系。只有提倡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才能够将读者与图书馆放在统一的思维平台上,促进图书馆与读者良好的合作和服务氛围,建立良好的借阅关系。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条例大都是站在图书馆本身的角度出发,所有的管理规章都是用来约束和惩处读者违反图书馆相应借阅政策而实行的,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不满和抱怨。只有将读者的需求考虑在内,通过对读者在时间、兴趣爱好、年龄、专业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才能在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效率的基础上达到改善图书馆管理流程的作用。为了迎合广大读者的切实需要,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进行观察、了解和研究。做到为读者的所需所想做好准备,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做到以完成读者的目的为目的,帮助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读者满足需求的时间和效率,根据读者的行为习惯以及规律等,切实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善于发现和总结读者的真正需求,并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和工具,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共存意识。实行以读者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管理的复杂模式,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彼此依赖,扶持成长,才能够在根本上优化图书馆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读者类型的简单剖析

    图书馆是文化的传播地和传承地,它给予读者和图书最好的彼此了解的平台。不同的读者对于图书的借阅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有很多读者是上班族,喜欢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图书馆借阅,他们借阅的可能大都是跟自己工作或生活有关的书籍。学生大都是在星期六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借阅相应的资料。有些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借阅小说类、美术类教材等。不同的读者群对于借阅的时间和种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学生可能借阅之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上班族可能利用下班时间对自己喜欢的书籍通读和浏览。不同的需求也让他们对书籍的归还时间长短不一,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读者的年龄层次、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对读者可能前来借阅的时间和对书籍的需求时间的长短做细致的分析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1.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大都是了解和寻找自己所想捕获的有用信息,以此来完成自己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需求,以达到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其次是对于图书管理的兴趣和了解。图书馆一样是各种图书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它给图书爱好者一个良好的共同和社交平台。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读者来图书馆的目的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改善图书馆管理模式。

    2.读者对于借阅书籍的方式行为涉及获得借阅的许可,进行借书阅读,对于问题的咨询和了解,以及延伸应用的多个环节。根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书籍的需求、时间长短、获取知识的应用等行为中,将读者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处理,以达到成为辅助图书馆管理工作优化的必要资料。将读者的心理加注到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在完善管理的同时,也达到了读者的服务要求。

    3.读者在进入图书馆之后,必须遵守图书馆内相应的管理条例,包括借阅的方式,读者在馆内是否有不良行为,是否影响他人阅读等情况,管理人员要进行观察和统计,根据读者在图书馆内的种种表现来记录读者是否对图书馆良好的读书氛围有破坏作用,以此来鉴定是否有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4.根据读者的借读规律以及行为习惯建立一张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表。将读者的个人信息、阅览读书的大致分类、行为习惯、来图书馆的时间做一次系统的整理,对读者的借阅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改善和提高对于读者的管理效率。将读者同图书馆的关系进行细致化的管理,有利于读者更方便地借阅,改善对读者的管理,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工作领域、兴趣爱好以及性别细致分化和合理安排。将“借阅时间限制”、“过期归还惩处”等相关管理条例与读者的日常空余时间、需求情况等相结合,合理安排读者的借阅及归还日期,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结款方式和结款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免读者对付费繁琐的抱怨行为。另外增强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处理,加强相关图书网站的更新和管理,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最大程度上节省读者的时间。对读者过期不还等违反图书管理规定的情况,制定相应程度的处罚条例,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读者的思想工作,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品德,加强信守承诺的社会道德意识。对于读者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阅读需求开展相应的服务窗口,及时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加强图书管理层与读者的联系,做好“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针对读者需求,优化图书馆管理方式

    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是彼此依赖,互相尊重的关系。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与读者的沟通和了解从而将传统的公式化服务变成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读书的需求。图书馆管理流程在针对读者需求的前提下也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提高自我检测意识,加强自我完善的思想。对于图书馆的每一个管理员工都要做到以身作则,增强自我监督意识,将以读者为本的管理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理念,由被动转为主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管理教育。

    针对读者的需求,将图书进行分类。开设图书管理的服务交流窗口,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需要留下相关的需求信息,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信息事先为读者做好借阅准备工作,提高读者的借阅效率。

    将读者的需求最大化地满足,需要在了解读者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将读者的专业需求以及借阅规律做一份详细的表格,以此针对各个种类的读者类群进行排列和整理,并通过这些数据给予读者相关借阅、办卡、信息采集等的建议和安排,从而提高在读者基础上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图书馆管理在满足读者的管理流程基础上,定期由读者以建议方式提出自己希望图书管理改善的方面,并给予表现服务的分数评价。让读者亲身加入到图书馆管理的行列中来,增强读者对于图书馆管理的重视和责任意识,使读者与图书馆站在统一战线上,为达成每一个读者的阅读需求共同努力。

    四、结语

    在“以读者为本”核心理念的管理模式下,将读者在借阅过程中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其中包括读者自身年龄、性格、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经常借阅的时间,从而得到一个读者借阅规律表格,根据表格对读者的借阅时间和种类进行推算,真正做到站在读者的角度上管理读者,给予读者最完善最体贴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以读者为本管理模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效率,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琴珍.以“读者为中心”的新型图书馆服务质量承诺[J].改革与开放,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