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1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不同电教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生物教师在运用电教媒体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致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多媒体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多媒体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多媒体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技术;实验
1前言
伴随当今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将多媒体技术直接应用于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化隐为明、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可直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内容,已然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引起广泛热潮[1]。并且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动静皆宜、声像俱佳及图文并茂的内容表现方式与形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物理课堂带入多彩而又全新的境界。结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的几点体会。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符合各节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教师可将学生引入形象、直观、虚拟化的场景之中,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情绪会因此而倍增,学习态度也会从以往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如在“温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几幅相同季节具有强烈温差对比的图片,如吐鲁番盆地的“早晨穿皮袄、中午穿纱,晚上抱火炉吃西瓜”的图片,北国万里雪飘、千里冰封的图片等。通过展示这些图片,能够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联想冷热感觉,进而加深与强化对温度这一相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感知。又如在对“重力”内容讲解过程中,当讲到重力伴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时,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的场景片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其视野,而且可以体会失重的感觉,感受遨游太空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加深对重力的理解与认识。
3利用多媒体突破传统媒体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多媒体课件具有教学信息媒体交互性、集成化及多维化等特点,能够极大丰富与提升事物表现力,不仅对信息加工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创造力,易于对物理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有效突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知道,初中物理知识架构中,折射定律与光的反射乃是其重难点,如果采用传统形式的教学媒体就光的折射与反射等难点进行揭示,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时,通常会感觉比较抽象与难懂。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促使学生对这些重难点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Flash及Powerpoint等课件,通过创设逼真情境,营造情境,渲染气氛,对光的传播以现场实际操作与多媒体结合方式进行演示,演示光从不同方向射向界面所产生的折射与反射现象,使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演示过程,总结其中所内藏的规律。最终反馈结果可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大部分学生均能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反射定律以及光路图的绘制难点等,还能综合化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与光的折射与反射相关的问题进行解释[2]。在教师讲解电路断开之后,电路中有电压而无电流时,许多学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而运用计算机所具有的“虚拟现实”的特点,对此进行模拟,将这些原本抽象、繁杂的物理现象,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断开电路时,导体当中依然存在电力,只不过是未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无电流,这样在无形中便将物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成功突破。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辅助,能够将物理现象当中许多不可见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以一种切合实际而又逼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发挥出其化抽象为形象及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另外,还可起到降低思维难度及转换思维模式的作用,最终获取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实验进行模拟
实验与观察乃是物理学基本而又核心的方法,诸多定律、定理均基于实验与观察经总结与归纳而得到。将物理实验做好,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现学生物理兴趣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重要的内容构成。因各种客观因素限制,许多物理实验难以分析与判断其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实验进行模拟,并控制实验的速度,对教与学的进度实施调整,在计算机与教师的协同配合下,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此外,对物理实验进行模拟,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对象的变化过程及主要特征,就对象变化的现象与条件进行细致观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度[3]。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此实验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实验内容,过程较复杂。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操作要求与步骤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步骤与要求进行实验。而对本实验结果的切实理解,乃是光学中的知识难点。至此,在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学生实验过程,找出两个凸透镜成像的重要转折点,即二倍焦距处于焦点,物体移动至焦点,则像越来越大,像距也随之越来越大。这样便可帮助学生更为详细地理解此规律。又如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内容略显单调,学生对知识点较难理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磁感线的方向与分布不会体现出来,学生对此往往无计可施,因此,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教师如若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先将少许铁屑放置于马蹄形及条形磁铁上方位置处的玻璃板上,然后对玻璃板轻轻敲击,此时画面便会呈现出有规律的磁感应线图形;运用电子投影仪将其放大,这样便更加形象与直观,学生对此也会一目了然。教师基于实验,对磁感线进行绘制,便可帮助并引导学生较好掌握“左手定则”的规律。如此生动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
5巧设悬念,促进探究
悬念乃是由学生不满足于解决的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创设悬念,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对新知渴望的探索,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需求[4]。创设悬念能够促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产生凝聚力与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巧妙地提出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物理问题,能够唤醒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与主体作用,增强其发现欲与好奇心。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悬念,营造氛围,能够把教材知识以声音、动画及图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学生在此种虚幻般的学习环境中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师依据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的不深入、片面的状况,故意让学生在本以为正确答案的回答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推理或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其中的真理与规律,使学生对此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推动教学的深入开展,让整个物理课堂更生动、多彩。比如在“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中,当将参照物概念引入时,教师可运用课件,展示某广场在建一栋高度达396.4米的大楼,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碌着。突然天空中飘来一片彩云,正好位于此高楼的上方,位于广场不远处的许多人高声喊道“大楼要倒了”,引起在大楼附近的许多人都惊慌失措,纷纷狂奔而去。工程人员通过细致查证之后,指出此大楼一切正常,无倒塌迹象。看到这里,学生在下面开始小声议论:“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栋大楼要塌了呢?”教师以这一现象为开题,引入参照物概念,当给出出乎意料的答案之后,学生都为之一怔;然后是再深入启发学生,使其对参照物的意义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对此概念的认识便会进一步加深,进而为新课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激发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
6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也不可让学生脱离教师,一味地与机器进行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需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及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充分体现出来,这样方能更好地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意义。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内容丰富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得出物理理论的基础与前提,而且是支撑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物理实验并不能因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被取代。物理实验需要让学生亲自观察与操作,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取一手资料。当然,针对一些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进行的实验,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模拟辅助,加深学生的认识。酌情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需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前提与基础,需与教师教学紧密配合。多媒体教学需将传统教学的优秀部分发挥出来,不能使用多媒体后,便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优势部分,不可顾此失彼、摆花架子。由于各种教学手段有其专属的特点与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需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其提供辅助,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从物理学习中感受隐藏的快乐,通过挖掘探究,体会成功的。物理实验需要多为学生营造优质、和谐的探究氛围,释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适度开发性与活跃度,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山.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1):24-25.
[2]葛玲玲.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21):159.
[3]李秀芹.板书在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功能探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10):33-34.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3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从整体效果上看似乎优于传统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效果。但是,有研究者分析了35个多媒体教学研究,发现其中有10个研究显示多媒体教学差于传统教学。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多种理论和模型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与心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指的是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整体效果上看似乎优于传统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效果。但是,Liao考察了35个多媒体教学研究,发现其中有10个研究显了负效应,即多媒体教学差于传统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一致呢?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而排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说,如何根据相关的学习心理学规律进行相应的多媒体设计,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的认知心理学解释
早在1971年,Paivio谈论了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文字和图像各有其记忆系统,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图像和文字加工能够使这两个记忆系统获益。如果我们能够同时提供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那么将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而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可以分为语一音环路、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这个系统是资源有限的,听觉和视觉是两个最主要的信息获得系统,因此,如何通过两个系统协同工作促进信息的获取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它们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一种建构性的新知识。
从这三个理论可以看出,进行多媒体教学有其现实可行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自身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尽管试图采用多通道方式充分利用人类的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设计不合适的话,如超出了人类工作记忆的负担,那么将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建构主义则启示我们,如何在多媒体设计中将原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显得非常重要。
三、多媒体教学中的知识获得过程
Schnotz等提出了一个从文字及图像中获得知识的模型,认为文字和图像经过一些表面加工后,再通过主题加工,学习者在最后建立一个有关知识的心理模型。而影响力更大的模型来自Mayer及同事的一系列研究。
Mayer等人在上述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对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与长时记忆整合整个流程进行了分析(见图1)。他们将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叙述和动画两种,在感觉记忆中,眼睛和耳朵分别获得信息,并将信息分为声音和图像两种,因为根据Baddeley的工作记忆理论,所有的信息都要进人语音环中,所以文字信息都是通过声音信息的形式进行加工的;声音信息进一步被语言模型分析,而图像信息则被图像模型分析,相应的先前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提取出来,与两个模型中的信息进行整合。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分类及对学习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刻画。
实际上,正如前面对工作记忆理论的分析一样,如果多媒体教学对工作记忆的要求过重则会抑制学习的效果。认知负荷理论进一步对多媒体教学中的工作记忆做了分析(见图2)。这一理论认为,由于许多不良教学形式导致了学习者的超负荷,减少了分配给学习活动的认知资源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减少这些无关负荷非常重要。他们区分了三种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这是与学习材料相联系的。学习者未能充分掌握恰当的认知模式/图式时,将出现高的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Load ),这是与教学材料设计不当引起的。于不良的教学材料
设计而导致学习者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学习,但这种认知负荷对学习是起负效应的;与材料相关的认知负荷( Germane Cognitive Load ),它包括加工认知负荷和元认知负荷两部分,前者是学习中进行更深层的知识建构中必须的认知资源,后者则是对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对学习策略选择而投人的认知资源。由于这部分与知识的建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在模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三种负荷总量超过学习者的资源总量则阻碍学习进行,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帮助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认知加工中有重要价值。
四、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多媒体原则
同时采用动画及旁白。在多媒体资料呈现中,仅仅呈现动画,需要学习者对动画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推理。尽管可以在动画旁边提供文字说明,但是Moreno和Mayer的研究发现,当学习者要同时注意文字和图像信息时,他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通过旁白能促进图像的理解。相应的,通过旁白,能够加快学生对动画的内在含义的推理过程,从而促进学习。
(二)空间接近性原则
当文字与相应的图画在空间上相互接近时,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参考连结。由于不同信息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学习者更容易进行关联性的理解推理;反之,学习者会将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时间接近性原则
文字信息应该与图像信息同步呈现。如果一先一后地呈现,那么学习者要建立两者的联系就必须将先出现的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将增加外部认知负荷,显然不利于学习。
(四)清晰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设计多媒体时,对于多余的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应该予以去除。因为多余的信息往往会增加外部认知负荷,分散学习者的注意资源。而清晰原则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在一个屏幕上,出现的信息应该不要太复杂,因为复杂性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将一些信息进行整合能够简化信息,同时简洁的屏幕能够使学习者迅速地把握信息的核心。
(五)多通道原则
在对图像信息进行解释时,尽量用叙述的方式而不要将所有的信息通过屏幕呈现出来。这是因为,如果对图像信息的解释以文本形式呈现,将引起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对注意资源的竞争,出现所谓的视觉“分裂注意效应”( split-attentioneffect ),而另一方面人对信息的接收可以同时从视觉和听觉通道进行,因此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减轻单一通道的认知负荷。
(六)交互性原则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尽量能使用交互式的教学界面。交互式界面能够让学习者控制、操纵学习材料。交互式的教学材料能够培养学生的控制性及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七)个体差异原则
学习者的智力、学习风格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有研究发现:幼小儿童对刺激更多地进行知觉加工,而成人学习者更多地对语义信息进行编码,更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多种信息,因而获益更大。同样的,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可能喜欢不同的编码方式,在设计多媒体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因素。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数学;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05-02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巧妙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以多媒体为载体,触发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持久性差,直接兴趣强。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讲解加法时,可以巧妙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打篮球的场景,不断有学生加入其中,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加法的计算过程、方法,并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在讲解减法时,可以拿喜羊羊、灰太狼为例,狼吃羊的天性学生都知道,而且这样的动画效果学生也乐于接受,便于形成长久记忆,通过狼吃掉羊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减法就是一个从总数中去除部分的计算方式。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在乘除法教学中推广应用。在讲解除法时,平均分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可以创设一个给学生分发乒乓球的情境:教师手中有10个乒乓球,有5个学生等待领取。通过分发给每个学生2个乒乓球的过程,使学生明白10个乒乓球可以被5个学生平均分为2。然后马上在进行第二种分法讲解:还是教师手中有10个乒乓球,这次变为有2个学生等待领取。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给A学生一个乒乓球、给B学生一个乒乓球这样连续5次的操作,使学生观察出10个乒乓球被2个人平均分成5。最后,再进行一组多媒体图片播放,同样还是教师手中有10个乒乓球,有3个学生等待领取,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给A学生一个乒乓球、给B学生一个乒乓球、给C学生一个乒乓球,这样连续三次操作,第四次分时将剩下一个乒乓球分给A学生,请学生说出这样分是否平均?答案显而易见,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因为巧借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2 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直观了解一些事物。但图片是静止的,不能完全展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多媒体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形象生动画面展现出来,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抽象的,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多媒体播放的活灵活现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丰富优势巩固新知 小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风。在课堂讲解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搜集整理课堂所需资料,精心设计针对知识点的练习,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沉闷的学习中找到乐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如在讲解“角的认识”时,学生很容易误认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对此,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明显的对比中纠正错误观念,形成新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讲授完知识点后再进行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点反馈练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一组对比练习:1)在课件中出现正常的角、两条线相交、两条线平行、两条线未相交、射线等多种图形,让学生找出角,从而达到辨别认知的目的;2)在课件中展示两个角大小相等两边长短不等的图片,再展示两边长短相等、角大小不等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的移动过程对比展示,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同时让学生明白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剔除头脑中的错误印象,形成深刻感知;3)确定一个固定的角,再设计一个大小可变的角,请学生到电脑前实际操作演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知行合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样既可以达到复习知识点的目的,又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学生也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提升教学效果凸显 教师通过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所要讲授的问题,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获取信息、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选取一张铺有鲜艳图案桌布的长方形办公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然后通过动画技术把桌布去掉,露出长方形桌面,再将桌面去掉颜色提取出来,使学生从熟知事物一点点地过渡到抽象事物,思维转换随着多媒体的变化悄然跟进,自然得体,学生乐于接受。在讲解正方形时可以选取各式图案的手帕,然后去掉颜色提取出正方形;再将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比较,通过边的长短比较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四边相等,长方形有长边和短边之分,即长和宽。学生会很容易就掌握这两个的区别,理解其含义。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讲解数学概念,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感到学习起来饶有兴趣,乐于参与其中,极大地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发浓厚。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多媒体课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志伟.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3(3).
[2]黄龙.试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
[3]刘香云.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8):28-29.
[4]雷兆云.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读与写,
2011(6):22-28.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机械制图 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多媒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准。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2.有利于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制图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则可利用优势解决这一问题。
3.多媒体教学配合网络教学可拓宽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现场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以叠加型组合体支座教学为例,本节课为两学时,设有任务引入、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课堂评价、布置作业5个教学环节,并将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可实现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互式辅导教学,也可对全体学生的电脑画面进行实时演示或监控。
教学思路:以任务驱动法和协作探究法为教学主线,辅之以直观性较强的演示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把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做“熟练绘图手”,提高学生对组合体三视图的表达、读图等能力及CAD软件实践操作能力。
1.多媒体在“任务引入”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视频)
学生都喜爱动态、有视觉冲击的画面,教师如果以组合体视频的形式引入任务学生会更为喜爱,视频将教材中的图片立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从不同视角对其观察,为形体分析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在“合作探究“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三维立体建模软件)
本环节分为“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两个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表。任务一:将组合体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并分析各基本体的形状。任务二:分析各基本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任务三:分析投影特点。任务四:分析找错。
(1)由合到分的教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前三项任务。
任务一、任务二: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化学生的自我想象为直观,实现将组合体各基本几何体分别移开,生成爆炸图,基本体的形状及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具有很好的助学效果。
任务三:分析投影特点是空间形体到平面图形的转化,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采用Flas按照相接、相切、相贯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的演示解题顺序。并配以Flash制作的立体剖视图讲解内部结构。这样使学生很清晰地了解绘制的顺序,直观地、多角度地观察机件的内部结构,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变为现实,验证学生的想象,培养空间构型的能力。与此同时生成其三视图的投影,化抽象为直观,协助学生完成三维形体到二维平面的转换,教学效果显著,为绘制三视图做好铺垫。
(2)由分到合教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第四个任务——分析找错。
运用flas将已经分析好的几幅图重叠在一起后,学生会发现这正是本节课需要绘制的组合体三视图,在学生兴奋之余请他们冷静下来,再次观察,看看这幅图是否完全正确?找出其中的错误。师生结合三维建模软件共同分析。根据投影关系判别其可见性对多余线段进行编辑,完成任务四。
3.多媒体在“动手实践”教学阶段的应用(媒体运用——绘图软件、网络)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方式进行绘制,各有分工:A同学负责具体操作,B同学帮助分析操作,C同学负责读尺寸,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支座组合体三视图,使学生通过绘制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运用网络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教师的邮箱由教师进行评价。
多媒体教学设计范文6
1.1理论指导性原则
纵观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丰富当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对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很多。例如,相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等。从理论的指导性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初期的课件的设计形式也多以框面以及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的设计为主,但是随着课件设计理论的丰富,课件设计也得到了完善。在多媒体课件的发展阶段,艺术设计类多媒体课件除了受认知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外,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课件的设计开始关注课件受用者的内心需求,开始慢慢地适应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课程设计开始将学习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联系在了一起,这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
1.2开放性设计原则
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还应该根据实际出发,因为在真正的设计时,由于教学内容以及思想的不同,多媒体设计的差异性也非常大。由于每个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的教学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者的思想文化观的不同,在对教学对象的课件设计时,课件中融入的主观色彩也不同。所以开放性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性的教师需要,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学发挥课件的最大作用。
1.3动态交互原则
以上我们提到过,偏向于教师直接使用的演示类课件的应用最为广泛,这种课件的实际操作只需要进行鼠标点击就可以进行,而课件的播放顺序也是事前在设计时候进行设定的,这种课件的设计更加趋向静态交互,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还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动态交互,这样对于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以此来更顺利地完成基本的教学过程。基于动态交互原则上的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更具灵活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件教学效率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2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原则分析
2.1适度运用原则
无论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课件,还是其他课程的课件中都会具有一定的文字、声音、动画或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但是如果这些色彩比例过大,演示的效果虽然较好,但会使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和理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课件的设计教学效果也会很差。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一定的适度运用原则。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创造性,以帮助学生反思学到的东西,从而对教学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2.2适量信息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展示的信息较多,会让学生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同时,过多信息展示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回应,师生互动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的信息一定要适量,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必须根据课程特征适量使用多媒体。
2.3有机结合原则
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适当的表现媒体和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动画设计专业中,对于自然运动规律的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自然界中很难观察到的景象,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自然运动的规律。因此,理论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涉及实践的环节,则更适合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