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s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i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trength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us to provide entry poi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huma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 students;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strategy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地区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欠缺创新意识的民族会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1、具有创新认识但缺乏创新信心

当前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都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将创新看成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创新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信心,对于知识只是接受,而缺少了深思后的怀疑。有一些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完全地接受,一些大学生虽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来,这说明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要创新,有创新前的“知”,但不能将“疑”作为创新的起点。因而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怀疑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较强的创新信心,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能源基础。

2、具有创新动机但缺乏内部动机

学生对创新都有参与的期望,想过要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希望从事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或创新活动,但一些学生忽视了问题意识恰恰是内部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内部动机开始。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内在创新动机。

3、具有创新好奇但缺乏创新兴趣

大学生有着创新好奇心和创新动机,小发明、小创新很感兴趣,但在兴趣深度方面,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够专注。在兴趣的稳定性上,大学生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大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但一些学生没有将自己创新动机转化为浓厚的创新兴趣,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广、专、稳的创新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动力基础。

4、具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

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或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都能意识到情感在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做事浮躁,缺乏创新意志。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的创新意志,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的科学世界观和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创新人格、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人才。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自安、保守、循规蹈矩、从众和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强化自我意识,克服从众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触及大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塑造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的创新意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核心,全面发展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高校应站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树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构建知识、活动、创新等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教育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性,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的学习、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方法的掌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发挥创新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

3、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师资发展机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构建学校创新机制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良好的素质素养、崇高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个性品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创新的引导者,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良师益友。

4、搭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助学助研活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学和实验,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

其次寻找丰富多彩的实践突破口。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在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如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

最后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实践新模式。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推开的。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新模式。高校应做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培训班。在学校相关网站上提供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文化课考试成绩,通过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在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0.

[3]林晓风.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3.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2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作为高校而言,艺术教育中的钢琴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高校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于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去探讨钢琴艺术教育,从而激发师生钢琴教与学的互动性。

【关键词】

钢琴教学;构建;创新

在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管是学生独立完成音乐演奏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都与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感受与创造息息相关。每一次钢琴演奏都是再创造的表现,体现了艺术性与思维性的关联性。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身创造能力,表达出钢琴惟妙惟肖的瞬间。

一、钢琴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的思考

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的培养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是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通常与教学价值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等相关联,即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首先应该了解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钢琴教学既定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修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意识。使得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应变创新的能力,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要求。其次应该将钢琴表演与创新教育、艺术心理学等相结合,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策略意识。构建与创新钢琴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创造与发展,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不断灌输创新教育意识,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将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瞬息万变性,不断变换策略,通过各种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钢琴学习的潜能,促进大学生音乐学习的灵活多变性。

二、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钢琴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通过构建和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形成大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最终促进钢琴教学的较好实施。

(一)传授、启迪、引导型教学模式

传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将钢琴的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也是一种延续的作用。在传授过程涉及到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的方法如何,都是教与学的直接表达。启迪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所进行的一系列钢琴活动,其中包含思维的开阔作用,有着思维瞬间开阔的作用。引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出钢琴学习的困境,教师总是处于被引导者的前方,教师的各种思想、动作等行为都处于先进状态。教师和大学生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的关系。不论是传授、启迪还是引导型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意识,从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自身必须拥有扎实的钢琴基本功知识,在音乐感悟力方面必须敏锐,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最终形成音乐的创设能力。

(二)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设计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于一些中外文化音乐背景的认知和了解,遵循音乐表演的一系列特点,在个人理解音乐的各种前提下,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以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进行整体的构思,最终形成钢琴表演的创新教学模式。此类要求大学生进行独立设计音乐的模式,提高大学生钢琴演奏水平、创新能力表达等的有效方式。音乐设计的的基础条件是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对于音乐进行各种系统性的分析。同时,其还应该与音响进行结合,进行触键技术设计、思维表达等内容,达到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

现代创新教育理论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即使探究型教学模式。探究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揭示了人的心理特征的逐步完善。但是一味传承的教学模式一度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长期灌输型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因此,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怎样激发大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是探究型教学的主要目的。探究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独到见解,进一步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形成对于钢琴的创新意识。探究型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乐意主动学习各种钢琴知识,最终爱上钢琴。

(四)创新活动教学模式

创新活动教学模式是钢琴教学的内外在共同表现的,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二者的相互作用所进行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完成。一是通过教师的作用进行各种创新艺术活动的组织。这种活动主导者是教师,在教师的一系列主导作用下进行各种艺术活动的策划,所策划的活动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性,且具备灵活多变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创新思维意识。不同的艺术活动组织形式是不同的,传递的知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各种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而展开丰富的联想力。三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策划的独立性。大学生的各种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独立性的重要性,独立性能够激发大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增加实践经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钢琴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分析和研究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不难看出,教育教学只有在创新模式下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各种创新意识。无论是传授、启迪、引导型教学模式、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设计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还是创新活动教学模式,都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进而促进钢琴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作者:李慧芳 单位:吕梁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远彬.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培养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8).

[2]蒋晓苏.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J].齐鲁艺苑,2006,(05).

[3]高慧.试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创新素质;多元化;实践平台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1 大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所谓创新,《辞海》中的解释是:“‘创’是首创、创始的意思;‘新’是更新和改造的意思。从本质意义上可以把创新理解为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而创新素质则是指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品质。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创新素质,就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特性。

1.2 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大学生能否独立进行并完成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其将会对大学生及其今后人生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和取得新成果的创新性技能和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素质包括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责任感、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适应力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个性丰富多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据此,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等。

首先,创新意识是是指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在我们的传统的应试的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下,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重新被激发,被唤醒,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不断求新,不迷信权威,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提出新方法、新观点、不断进取、革新、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创新思维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它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新的思考,发现新的关系、寻求新的答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创新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知识指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框架。而创新能力则是提出新思路、探索新事物、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知识等各种素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2.1 对学生学业评价更多的侧重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考试体系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不科学,会束缚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现有的、最普遍的考试看,考试模式甚至考试题型单一,过多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让学生延续初高中古板的应试思维,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方面偏弱,考核标准单一,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在大学的示范作用。

2.2 大学校园制度的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大学校园制度设计和实施缺少对师生创新激励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创新保障不够。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逐渐习惯了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学习,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肯定,而辩证的、批判的去看待新知识、新问题的思维方式难以形成,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晋级的相关制度和不健全的创新激励制度导致部分教职工缺乏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积极性来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3 学生创新科技社团缺乏有力的扶持

创新科研活动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载体。但是许多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局限在娱乐活动的层面,而由于缺乏指导和扶持,学生创新科技社团发展乏力。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以学术研讨、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团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因而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不力; 第二,高校里学生活动多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即使有专业教师参与辅导一些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也未必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因而专业教师参与相对较少且介入深度不够,以致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缺乏有力度的扶持。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字:高校教学活动;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14-03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十二五”期间,所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推向了新的。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为社会提供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值得人们探索与研究。

一、创新创业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科技将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历史使命。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全球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占有了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及源泉。要想建立创新型国家,应有相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培养要从“创新”、“创业”两方面开展。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能从事创新活动的思维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有创造性特征,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将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创业能力为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传统教学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理念并不矛盾,它是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从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育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不仅丰富了传统教学理念,还提升原有的教学层次。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为他们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虽然我国经济、科技正在蓬勃发展,但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由于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就业问题成为了热点的社会问题。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可以激励学生们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这使得经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由于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所以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国情的完整、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虽然当前的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主动地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一)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就提出“创业教育”,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却是从1998年开始的。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处于一个起步、摸索阶段,未能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两者尚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都处在“零散式”的教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处在主导地位。受到其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受到束缚。

(二)学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有着较强的独立生存及创新创造的意识。但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自身的经历与经验,阻碍着他们对创新创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一门课程,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就可以,而没有意识到,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在创业设想中,通过对自身的正确评价、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梦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国内创业成功案例缺乏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高校学生创业技能较差、创业成功率较低的情况。这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受到了影响。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仍然不能彻底消除学生们对于创业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学以致用。面对创业,仍然是不知所措。往往自己的创业想法,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四)教师队伍

在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及体验,无法使学生们从课堂中深刻感受创新创业的真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教学目标的改变,迫使传统教学活动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之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值得摸索、探讨的地方。应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教育经验,对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的、有机的融入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一门课程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充分考虑课程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完成的教学体系。

(二)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教师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对在校高校教师应采取鼓励政策,提升其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其提供专业培训、行业交流等机会。在师资建设方面,还可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等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扩充教师队伍。

(三)加强创新创业重要性的宣传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大W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对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要想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板报、校报等等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对自身今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通过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升实践能力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除了上述几点外,各类相关竞赛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竞赛不仅是一个发现、选拔人才的途径,更是一个促进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协作的大舞台。通过各类竞赛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竞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竞赛的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加适合自身的竞赛。在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学校应给于学分奖励,与奖学金评定等建立有机联系,使得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认同感及自豪感。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大赛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企业创业大赛等。这些大赛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自我价值、明确了自身不足、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更主要是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往自己创业梦想的桥梁、一个展现自我实践能力的舞台。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 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钟佐彬(1982- ),男,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校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团学建设和管理。(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83-02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想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入手,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等,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能够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现实意义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当前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

2.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许多高校都提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能够更为全面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我国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前要先经过严峻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忽然轻松下来的大学生很多都不能很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在高中,他们更多的是面对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题,而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多的是放松自己,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动力。现在的高校大学生都逐渐重视在高校构建人际关系,随着这种思想的蔓延,有些大学生想一切都靠关系来解决,这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校大学生缺乏创新的信心与毅力。有些高校大学生即使能够参与到创新科研中,也由于对未来创新道路的坎坷预计不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后选择了退缩。在他们的创新道路之上,缺乏创新的毅力与信心,这是使他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最终失败的原因。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有效指引,这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大学生的创新想法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缺乏创新的经费支持,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研究的要求,高校领导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也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这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创新项目上,有些学校草草应付了事,几乎做不出什么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着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主要分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观念三个部分。如今我国许多高校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以成绩和分数单纯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统一培养等问题。这些教育方法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与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为主体,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高校应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积极引导。高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的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式呆板,在课堂教育中缺乏必要的活力,对学生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应首先从改革课堂教育模式入手,使高校的课堂教育变得丰富多彩,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使大学生获取的知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需要,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的观念。只有树立创新的观念,才能更好地指引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想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大学生的创新观念进行培养。高校应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个人意志以及创造能力,使大学生心中树立起积极创造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创造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一个民族只有蕴含创造能力才能够生生不息。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提升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大学生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潜能,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高校也应为大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在校园中宣传和弘扬创新精神,加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观念。

2.高校要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校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培养大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通过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大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提升。高校要在校园内部营造崇尚和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便于大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中更多地加入提升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元素,高校应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体制改革,转变高校的教育培养观念,让大学生从原来被动性学习变为能动性和主动性学习,高校的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计划和情况有目的地学习和创新。其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高校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模式,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熟知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重视学生创新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欲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采用创新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育方式来提升高校课堂教育的活力。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创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通过有效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创造积极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设法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高校要改进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严格性与宽松性的统一,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大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3.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强化自身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大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转变为实际的技能。高校应开设更多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场所,并且将实践教育纳入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经费方面的支持,要选派专门的教师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力与责任心。高校要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充分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提升,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丰富实践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大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为大学生的各项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能够参与到创新科研活动中,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

4.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要在高校内部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要树立大学生心中的民主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大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需求。高校的教育内容应综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观、行为方式和日常交际情况,对大学生的教育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特色,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高校要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和手段,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标准。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评判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评判,在对大学生进行评判的过程中要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指导的评判方式,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奖学金的评定和以后的发展直接挂钩,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褒奖,包容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立专门的资金,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支持,并对在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给予他们相应的学分,为他们颁发证书和优秀荣誉,把创新成果纳入先进的参评条件中,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心中树立创新意识,更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傲雪,李文英,岳红.高校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2]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陈超.浅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36).

[4]蔡惟铮,王淑娟,杨春玲,等.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5]李东升,陈黎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2).

[6]董睿.试析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 关于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在高等教学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国家机械战略体系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知识经济体系要与高等教育相匹配,实际高教体系中,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通过创新性的提高使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产生转变。总理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高等教育体系的迫在要求,更是国家科学文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所以需要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1]。

受我国社会当前大环境或者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及意识是比较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我国一直延续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其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让学生在重复的教育模式来获取唯一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有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想,这无疑对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二、三年级主修与机械相关的专业知识时,包括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多数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仅限于考试,对这些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并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较少[2]。

1.2 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的针对性较强,专业划分细,因此,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自己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更加精通,与此同时,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据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去图书馆知识看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书,却很少翻阅非本专业的书籍。创新是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结合生活实际,更需要有全局意识,将各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将想法变成现实。大学生知识面涉猎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缓慢发展。

1.3 创新精神缺乏

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都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缺乏对领域的了解性和对社会中群体的了解,导致大家在创新过程中,失去方向,从而导致对创新失去信心。另外大学生缺乏对创新性的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实际过程中,很难一直履行下去。

2 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善于观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在创新的环节中,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中发现创新点,为创新打下基础。同时要善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开辟新的领域。采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与具体化等的思维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善于观察,打破思维定势。

2.2 涉猎群书,扩宽视野,扩大知识覆盖面

大学期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涉猎群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了解,培养自己的多学科的融合程度,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全局观,形成多学科多视觉的创新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3 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类竞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科研项目竞赛。比如,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这些全国性的竞赛都十分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使其在参与过程中了解一项任务的完成步骤以及创新点在整个方案中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更需要积极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3]。

3 总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等院校在作为我国重要的育人基地,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我们相信, 通过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不久的将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增刊):25-27.

[2]刘艳.构建优良的学生自主创新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