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心得范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基础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个性化学习
一、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在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The more I learn,the less I know”,绝大部分学生将此情况归咎于教学设置的不合理: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太多。
蔡基刚(2007)在比较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后指出,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们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方面没有区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01年正式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达到“掌握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把进校大学新生的词汇量定在1800个,规定经过4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一般学生应达到4200个词汇。经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大力发展,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已实现了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目标。那么,所谓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何在?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从全局英语教育发展的战略考虑,根据全国高中生的综合英语平均水平制定。出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的重复,应该说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按照《要求》规定的结果,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在低水平的课程里重复。这种内容的重复,引起学生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现象在大学里相当普遍。在这些大学里,英语课上学生逃课的情况日益严重,该学的课程学不到,不要再学的内容还是被硬逼着学。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召唤,适时地转变观念,主动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二、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
陆俭民(2010)鉴于中小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建议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基础上,而大学和研究生教学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特殊目的需要的教学上。章振邦(2003)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普通英语的教学太长,对专业英语的重视不够。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的工作岗位并且还能够胜任愉快呢?”
其实,无论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契机进行改革,学生总体的英语素质还是必须关注的。因为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毕业生的英语素质,做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储备。没有这个基本的语言素质,学生就无法有效地进入后期的个性化教学。正如高楼大厦平地起,不打好稳固的根基是不行的。正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之后应有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后续教学。这便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应当关注的“点”的问题,也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一大亮点。
传统的大学英语“3K(book+chalk+talk)”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自2004年起,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不断推进,强调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大部分教改试点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关注的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面”,指的是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掌握英语语言共核。英语语言共核作为适用于所有用途和场合的通用语言,不受地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话题的制约,同时它不是英语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全部内容。现阶段开展的“共核英语(common core)”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展开的一、二、三、四级分级教学;另一种是压缩公共英语课的课时,比如将《要求》规定的4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压缩为2个学期。从第二学年开始,大学英语教学侧重学生“点”的方面的技能培养。在这一阶段,不少院校在各系各专业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和各种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选修课(如科技英语翻译、实用写作等)。
这一课程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生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提高翻译技能等英语综合技能。新教学模式还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和知识,为实用英语知识的输入创造可能。
三、“面”与“点”的结合与转移
对于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许多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多种方案。比如香港大学就不再设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大学生进校后根据需要,直接选修各种英语课程继续提高英语水平。但是香港的情况毕竟特殊,中国内地也有自己的国情。与香港学生的英语水平相比,内地学生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共核英语的“地基”效应考虑,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与科研是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不懈的教学主体,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的“面”不能放弃,“点”也必须兼顾。国内不少大学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如清华大学将大学英语教学传统的单一模式改为三种模式,25%最好的学生实行1+3模式,即一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三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50%的学生采取2+2模式,即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两个学期的英语选修课程;剩下25%的学生依然实行目前的1-4级单一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实行3+1模式,前3个学期(少数的2个学期)学学基础英语,在后1个或2个学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翻译、写作和商务英语等应用型课程。
上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但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应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定出适合自己本校发展的教改模式。但无论这些教改模式如何变化,都不应偏离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学生的需求。有学者(王斌华,刘辉,2003)对当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满足就业需要(89%),满足级别考试需要(85%)和满足用英语获取现代社会各种信息,以适应时展需要(84%)。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语言课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功能需求,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让学生学习英语与某一特定行业相挂钩的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英语人才,这样的课程就是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在美国、英国和香港的许多大学已非常普及,因此我们提倡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由英语语言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和跨学科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组合而成。这两部分是为同一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两者在时间上有先后,在内容上互相融合。基础英语课程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英与语言运用上下工夫,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在巩固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即便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不能偏离英语语言教学的主线。
再从基础英语教学转移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阶段,我们应注意:专门用途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学习专门用途英语之初,学生通常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概念和理念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量大且有专业特殊性,学生要获得信息,就必须有较大的英语词汇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词汇的构词特点,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搭配规律,同时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英语的文体框架和语法特点。因此,教师的讲解速度不宜过快,要重点抓好专业词汇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专门用途英语措辞固定、表达简练、被动语态多等语体特征。
当然,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生必然具备某行业或某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法律英语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国际营销英语中涉及的营销知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多集中地讲解英语课文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只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地探求课文中的知识,达到从熟悉专门用途英语语言表达到熟练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们既要考虑“面”,又要兼顾“点”。“面”和“点”的结合和转移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整个过程顺畅且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瓶颈:
1.构建从大学基础英语到专门用途英语的有效接口
从大学基础英语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学生的基础英语整体水平是影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作为进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分水岭。通过的CET-4学生才能修读各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机械英语、电子英语等)和一些英语技能的提高课(如实用英语翻译、应用英语写作等),这些课程我们可以以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由此,既解决了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次不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难以实施的问题,又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2.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门槛,通过四级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骤减。此时,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开始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更贴近自己专业或将来工作领域的英语课程。此时,应开设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英语选修课,这些课程我们在上一点中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大学校园是应用和实践英语的最佳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英文歌比赛等),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建立外语自主学习网,为学生创造在线自主学习条件
基础英语后的教育强调个性化学习,学校最好能够建立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中心。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如果能为学生提供网络自主学习条件的同时,安排教师进行适当的答疑和辅导,那么将是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四、结语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运用英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要想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现代高级应用型人才,掌握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知识缺一不可。通过开设大学基础英语课程,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语言基础。再加上与本专业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满足学生基础英语与相关职业英语学习的需要,实现基础阶段与职业阶段的有机衔接,也为学生将来因职业发展而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2]陆俭民.大会致辞[R].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免疫学心得范文2
关键词: 《动物免疫学》 实验教学考试 创新能力
《动物免疫学》是《免疫学》近年来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构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动物免疫学》的教学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发展迅速,是学生难学课程之一。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2]。传统的高校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呆若木鸡地听[3]。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考试应付了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了动手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必须及早实施创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在合作中展示师生风采,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如何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考试开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设计性实验教学法[3]
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培养后,由学生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4人一组),选择一项实验内容进行专题设计。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设计方案。由实验室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实施操作,记录每次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并按论文的格式要求,每人递交一份报告。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在本教研室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开出实用性大、适用范围广,但不需复杂设备及昂贵试剂的实验课程。按照这个原则,我们选择了ELISA、细胞增殖、血清学等系列实验。例如,ELISA广泛适用于各种抗原或抗体的研究或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可用于淋巴细胞转化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免疫调节剂(增强剂或抑制剂)的研究和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与检测等。我们编写了免疫学实验指导,作为活页在适当的时候发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并举。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科研目的、要求及已有条件设计实验。如ELISA,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基本类型、由基本类型衍生而来的各种变型及其优缺点(如特异性、敏感度等),并以猪瘟病毒检测为例介绍了几种ELISA方案。然后给定几种主要试剂,包括抗原(鼠IgG)、一抗(兔抗鼠IgG血清)、正常兔血清及二抗(HRP-羊抗兔Ig),由学生自由设计ELISA实验方案,要求每组设计2个以上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从包被抗原开始进行ELISA实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讨论活跃,设计出的方案有直接ELISA、间接ELISA、抑制ELISA等,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最后,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的科研素质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设计尽可能是《免疫学》的内容,可大可小,大至一个完整的课题,小至课题中一项或几项免疫指标的研究或检测。不论大小,一律都要求按开题报告的形式撰写。这样,可使学员将所学《免疫学》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免疫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一般都是在上实验课时练习,有时因时间紧,未经多次练习就做实验,实验结果不准确。对于免疫学中反复用的操作技能,如吸管的正确使用、血清稀释法、玻片凝集、琼脂倒板、打孔等作为基本功反复训练。在未上实验课前,就将吸管和打孔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宿舍用自来水准确吸液放液。还在实验课中多次安排这些基本操作项目,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应由学生参加实验准备,特别是本科班更应培养这种能力。
三、加大实验课考试的改革,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我们首先在计分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只记理论考试成绩或实验课成绩比例偏低的状况,按理论成绩60%,实验成绩40%计分。我们采取分项计分方式,平时实验成绩和最后实验考核各占50%,平时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课出勤率、态度、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最后的实验考核是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验全面复习,然后自己小结,这样可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自行设计实验题目,自己动手进行科研,写出实验报告,有可能的话,可以投稿发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宗旨的实验体系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如: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该奖项的二等奖。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有15位学生在《中国微生态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病毒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共15篇。“动物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题获得了2007年学院教学成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实验教学要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力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把实验室建成启发创新思维的摇篮,提高综合素质的基地。
世纪之交,我国正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关键,教学改革为核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5]。我们已体会到,对于本科生的免疫学教学而言,教学改革很可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1)《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理论和技术进展之快,使得完全按照教科书为本科生上课成为不可能,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年年更新,至少要增添新的内容。(2)本科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沿袭传统的教学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随着生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本科生的教学形式将处于不断改革中。(3)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模式,恐怕今后也不可能有。这些,都为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对《免疫学》课程不断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2-114.
[2]张艳平,蔡光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育,2004,22,(23):88-89.
[3]张博芬,方芳.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教育,2003,(1):33-35
免疫学心得范文3
无论国家、政权、婚姻、家庭、协会,其组合在一起的真正的内在精神基础都是某种统一的信仰,是一种构成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基础的绝对精神。这种信仰或者说绝对精神将人们连在一起结成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整体,这种信仰的最终指归是永恒的真理,也就是实现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永恒的或者说终极的追求。
在哲学或者说人类终极命运的意义上,这种理想和欲望的永恒目标总是由历史、现实、未来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的。历史已成为过去,现在正成为历史,而未来也正成为现实。我们回顾历史并非为了历史本身,因为今人不必也没有能力为历史负责,但今天的某些事情都是古人埋下的伏笔,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即精神存在。这种存在没有具体的客观形式,它是无形的,存在于我的内心,在我们心中与我们融为一体并为我们所感知,是一种共同存在。因此,当我们进入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之时 ,历史与未来,就成为我们观照与审视“现代”的两个基本参数,它使我们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的尴尬境地更加明了,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考量历史与猜测未来的全部依据。
因而,无论在任何情形下,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当我们开始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梳理一种面向未来的记忆。这种梳理的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有一个更加合理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张文欣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时代记忆》和《大路歌》(作家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我脑海中首先闪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些思想或者说精神的碎片也许可以说是火花。
从这两本凝聚着作者心血、汗水当然还有智慧的书中,我读出了一份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致力于以文学的形式介入现实的作家的理想与渴望,艰辛与执著以及最后得到的工作与创造的欣喜和快乐。
2这两本书篇幅不算很大,却大体上囊括了张文欣20多年间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作品。《时代记忆》收录了17个短篇作品,而《大路歌》则收录了四个重要的中篇。从内容上来看,这些作品以写人物为主,据文学前辈南丁所说,这些被张文欣摄入自己生活广角镜头中加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物,“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专业不同,文化不同,他们有各自的苦恼和欢乐。但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在各自的生活领域里的创造者、奉献者。”而作者用力最勤的地方,则在于对笔下人物内心世界或者说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挖掘。这种探索与挖掘以追踪人物生活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探讨它们未来走向的可能性为重点,具有很强的主体参与性和现实针对性。在报告文学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已经失去20多年前的巨大影响力甚至被一些人认为已经严重边缘化了的今天,张文欣作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广大读者和报告文学界的影响及地位,某种意义上也主要是通过这种主体参与性和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作品而逐步得到承认的。
从创作伊始,张文欣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表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始终怀有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他对报告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主体人格十分关注与热爱;三是他特别注重对于文学的内在精神的张扬。
张文欣的报告文学创作起步于我国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的80年代,那时候人们对改革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统一,社会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有着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的要求,因而作家在创作中总是十分注意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充满理想主义激情,自然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轰动效应。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一样,张文欣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进入报告文学创作者行列的。而由于自身经历和个性特点的不同,他还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把自己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区别了开来,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有着某种更加理性化,更加冷静、客观的特征。比如他写中科院院士陈俊武的中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就充分调动了历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多种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陈俊武学习、工作、生活的不同层面,做到了理性与激情、纪实与思辨的有机统一。再比如,世纪之交的希望工程和扶贫工程是我国社会生活中涵盖面甚广、影响力极大的重大事件,它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都具有均等的描述和表现的机会。张文欣紧紧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契机,把心血和汗水挥洒在了对于交通部洛阳扶贫工程的倾心描绘上。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他风尘仆仆,奔走在穷山僻壤,亲身体验着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生存的艰辛、渴望的执著和交通部扶贫工程给山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写出了坚实厚重的《大路歌――交通部洛阳扶贫纪实》。这种以文学的形式对扶贫工程的切近的描写,感染了众多读者,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扶贫工程的善举中来,从而为国家扶贫工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对于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主体人格的倾心关注与热爱,是张文欣报告文学作品一个吸引读者喜爱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读他的《河洛一叶》,我们不仅随着他那富于诗意的描述看到一个雕塑般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学者、教育家叶鹏,还能够如亲人或者朋友一样极其切近地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包括那些轻易不为人所知的隐秘的内在心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家的个性特征。
3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对于包括人的主体情思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我以为是作家对于人文理想的长期的执著与持守。报告文学这一年轻的文体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强劲生长,再一次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
免疫学心得范文4
数字刀口检测技术
1.1检测原理数字刀口检测法采用的是波像差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由于被检光学元件表面可看作是由无数个点集合而成的,所以若能够得到每个点的波相差就可以得到每个点的光程差,这是因为波像差为实际波面和理想波面之间的光程差,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得到被测光学元件表面的整个面形信息。刀口在会聚光束的交点附近步进式地沿某一方向动态切割弥散斑,获得连续的切割图像,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就可以获得光学元件表面的面型特征。但是当光学元件表面有较大疵病存在时,由于光线偏离会产生一个新的会聚交点,那么偏离光线产生的新会聚位置与理想光线会聚位置的夹角为,分别用一维式表示为
一种检测光学元件面形的新方法
1.2检测特点数字刀口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检验精度高,可达到λ/200;所需设备简单,不受被检光学元件口径大小的限制,可直接检验凹球面及凸球面;检测速度快,将阴影仪放置后用刀口切割,能快速发现镜面缺陷及其所在部位;非接触性检测无损伤,检测时刀口仪不需要与光学元件接触,不会划伤被检元件;加用辅助镜面后,就可以检验多种常用镜面,如平面、物镜、非球面、光学系统等。但是刀口步进式地沿某一方向动态切割弥散斑时,需要连续采集20~30幅图像,图像处理工作量较大;同时由实验可以看出在刀口检测中,光学元件中央部分检测结果较好,而靠近镜面边界误差较大,这是因为所记录的阴影图边界不清晰而使得检测结果误差较大。2干涉检测技术
2.1检测原理数字干涉检测技术是图像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并延伸,可用干涉仪中的干涉条纹分析空间位置上正弦分布的光强信息,可推导出波面的相位信息为
detection process and analysis method式中,I(x,y)为干涉条纹产生的呈正弦分布的光强,a(x,y)为亮条纹的光强, b(x,y)为背景光的强度,(x,y)为由干涉仪直接测得的波面相位分布函数。故已知干涉条纹的光强度分布,即可利用式(6)逆推计算波前的相位分布,但是因为a(x,y),b(x,y),(x,y)的未知性,还存在下列关系式cos=cos(-)(7)
cos=cos(+2π)(8)所以,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图像处理技术,且拥有定量分析功能的数字干涉仪通常划分为两类,包括基于强度分析法的静态条纹判读干涉仪和基于相位分析法的相移干涉仪,其检测过程及分析方法如图3所示。强度分析法利用的是传统图像处理算法,对干涉条纹采用极值定位技术来求解相位分布;相位分析法则是主动改变了干涉条纹的相位,使条纹的强度分布表示为I(x,y,t)=a(x,y)+b(x,y)cos(9)式中,f0x,f0y分别为x和y方向上的初始空间频率,v0为初始的时间频率,a(t)为相位的偏移量。改变相位函数为求解波前相位分布提供了附加的条件,因此相移算法可以提供更高的检测精度。静态条纹判读干涉仪和相移干涉仪从结构上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在干涉仪的标准参考平面上加入了精密移动功能。一般强度分析法较为简单,设备投资较小,但精度稍低(一般为λ/10),通常用于光学加工的工序检验;而相移法具有高精度(可达到λ/100),但技术较为复杂,设备投资大,通常用于光学元件的最终成品检验。
2.2检测特点干涉检测技术的优点在于检验精度高,可以达到λ/70~λ/100;非接触性测量无损伤,在对元件进行检测的整个过程中,无需接触被检测元件的表面,不会对元件表面造成损伤。但是干涉仪相比其它检测装置来说成本较高;同时在检测时需要的理想标准参考面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存在一定误差,这对检测结果的精度存在影响;此外干涉仪对检测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空气的流动,速度的变化,温度的高低,实验台的震动等一些轻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3投影检测法
3.1测量原理本文研究的是基于线结构光扫描测量(光切法)和立体视觉测量(双目立体视觉法)相结合的一种检测光学元件面形的测量方法。线结构光视觉法是基于光学三角法的测量原理(又称为光切法),如图4所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结构光的自身特点来帮助实验获取真实被测物的三维信息,即一定模式的结构光投影被测物表面,相机采集受线结构光照射的物体光条图像,再利用几何光学成像原理从采集到的光条图像中得到物体表面的三维信息。双目立体视觉法采用的基本原理是两幅图像的立体视差,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相机拍摄被测物体,物体上同一三维空间坐标点在两个相机上成像形成两个二维平面成像点,这两个成像点在位置上存在差异,这就是立体视差,也就是立体视觉的方法,如图5所示。
3.2方案设计根据测量原理,设计投影法检测光学元件面形方案如图6所示。将两个CMOS相机平行放置,再将线激光器放置在两个相机中间并垂直平分两相机连线。线结构光垂直水平面投射被测物体表面产生三条亮度很高的细线,由左右两CMOS相机采集线结构光光条图像。将得到的视差图通过平面标定,图像处理,立体匹配及三维重建等算法就可实现对被测光学元件面形的三维还原,软件算法流程图如图7所示。
3.3数学模型采用文献的标定法,标定程序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
免疫学心得范文5
关键词:心血管内分泌学; 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自21世纪以来,全球展开心血管研究学,学者认识到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之间的联系,其中糖尿病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危险性。20世纪末,大多流行病研究证实,患有糖尿病但无冠心病者与糖尿病并发心脏病两者中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相上下[1]。2004年在欧洲招考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年会上,又重新提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冠心病及内分泌综合症等病症的联合防治方法,在会上作为重点议题来讨论,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1 心血管内分泌学基础理论
心血管是体内循环器官,也是内分泌器官,在国内外多家大型医院已经将内分泌(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等合在一个分科。心脏分泌心钠肽(ANP),血管内皮分泌无论是单变量还是多变量分析,均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专家通过测出胰岛素指标,明确指出胰岛素抵抗与动硬化有直接联系[2]。
早在十几年前,大量的医学论述证实动脉粥硬化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炎性机制所调节,胰岛素抵抗也在心血管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993年,根据心绞痛患者的白细胞数升高与C反应蛋白升高也有关。近些年来,专家医师对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硬化的检测中,已经非常肯定了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硬化中的作用。
2 醛固酮对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醛固酮激素在1953年被分离,此事件被多方医师学者关注,包括内分泌科、肾脏病科、心血管科等,60年代左右,醛固酮的内酯固醇的产生又被关注。此后的30多年来,醛固酮被大家关注的同时,发现醛固酮对心脏也有直接作用。
醛固酮已在心脏被发现,醛固酮是通过血压影响心脏,有很大的效应。但严重心血管患者在用常规血管紧张的同时,再加用螺旋内酯固醇,这对血压无影响,但可使心血管系统症状进一步改善,死亡率下降30%,由此可见,醛固柄可以直接保护心脏[3]。
3 甲状腺与动脉粥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心血管病变中的症状表现为:皮肤水肿,心脏很大,所有动脉都变厚,大的动脉有粥样的斑块,所以称之为动脉粥硬化。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医学检测的范围越来越广,有着亚临床甲减的患者被筛选出来,其患病率为3%~15%。同时发现心衰,动脉粥硬化发病率也开始增加。甲减与亚临床甲减形成心血管危险因子这些因子都可因为患者身体素质不同、胰岛素抵抗或患者吸烟而加重。
动脉粥硬化患者用甲状腺激素治疗也会遇到困难。甲减患者心率慢,心率功能低下。一量补充甲状腺激素过多,产热增加,心脏负担增大,由原有的动脉硬化增加了心肌缺血。但有资料显示,心绞痛患者使用左旋甲状腺素将可很好的控制心绞痛,控制率很高,只有8%未能控制。由此可见,甲状腺素可使动脉粥硬化发病率减少,但患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4 性激素治疗
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会比同龄男性低1~3倍。绝经期后的女性将与男性发病率相同,但给未绝经期女女补充雌激素,虽然可以使血脂型式改善,但心血管指数将不断上升。所以近年来一些专家对绝经妇女长期用激素代替治疗的方法保持否定态度。
有报道称,老年男性的性雄激素下降,补充性雄激素对心血管虽然有益处,但可能引发患者前列腺疾病。
5 心血管系统的沉积与内分泌调节钙化
内分泌调节钙化的现像表现为骨质疏松,脂质异常可转化为骨质疏松和动脉粥硬化。为保护动脉硬化,同时也促进骨细胞再生和代谢转换,可选择手术切除女性卵巢,以起到防止雌激素丢失的作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刺激骨生成。治疗骨质疏松,降低绝经妇女血清可用二磷酸盐,这是目前为止最佳期望[4]。
6 心血管内分泌医师所面临的问题
文章中指出代谢改变,性激素下降,动脉粥硬化以及老化这几种关系错综复杂性,至于如何防止治疗,目前临床医师还无从下手。现今为止,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病症的第一要点问题,而专家学者临床医师却对阻止心血管疾病技术相对薄弱,上个世纪末以来,全球关注的心血管内分泌学将无疑成为接下来的时间里必然面临的严峻挑战[5]。
上文对心血管内分泌器官的分析可知,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器官在人类医学使上起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清楚的得知醛固酮对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同时甲状腺与动脉粥硬化之间的联系、性激素治疗的好处及危害、心血管系统的沉积与内分泌调节钙化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目前为止心血管内分泌医师所面临的问题必然很大,每年由心血管内分泌所死亡的人数也在逐增,在全球重点关注下,相信不久的将来由心血管内分泌所引发的疾病会有一个很好的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变革创新,开启ASCVD防治新时代-2013 AHA/ACC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述评[J].中国卒中杂志,2014,01:9-12.
[2]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J].中国临床医生,2006,07:29-31.
[3]陈军喜.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危险因素间多元回归分析[D].南昌大学,2008.
免疫学心得范文6
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知识的获得全凭教师的一张嘴,课堂气氛不活跃,在知识面前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并不罕见[2]。对于开设的实验课,也是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参加实验盲目,之前往往不预习,只按教师安排的操作程序就行了,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些学生应付差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动手能力的提高。根据《兽医免疫学》的课程特点和大纲学习要求,着眼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法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当今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问世,要保持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具有实验积极性和对实验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中得到满足,让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实验课上得到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在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发现,在注重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要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探索生物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始终得到保持。于是,我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一)在保持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如对2014级的学生开设了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一个团队3-4人,有一个团队负责人,每个综合性实验布置下来,由负责人将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每人都要进行查资料查询,通过资料查询使学生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建立文献库,然后根据所查资料写出相应的实验方案,最后汇总。因为每个人查阅的资料不一样,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实验方案各异,但是团队负责人会召集汇总,大家共同商量总结出一套适宜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扩展性。从免疫动物的选择、抗原的制备、免疫途径的确定和免疫间隔时间的长短都是学生经过不同讨论和设计而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的学生都根据自己所查资料阐述想法,并用自己的文献作为依据,通过讨论,协商确定出符合具体实际条件的最佳方案,并以此开展实验。这个综合性实验由于历时长,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的团队精神。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免疫学领域最新科技动向及成果对现代工程技术现状的了解。通过类似综合性实验,学生普遍反映,以前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锤炼后都融合起来了。有些实验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做实验的训练,我们采取了设计模拟实验的创新模式。比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实验,因为涉及细胞培养、动物的免疫和杂交瘤细胞的融合等过程,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很高,但是一个综合性实验。我们让学生通过上网看视频,查阅文献等,模拟设计出实验方案,每个人都有,这样虽然没有经历实验,但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长了见识,知晓了实验全流程。课程实践表明,设计性综合大实验的开设,从筹划、设计、思考、查阅资料和观测实验结果等诸多方面,学生实验能力都大大提高,对他们今后的毕业设计或参加工作及从事科研都大有裨益。
(二)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主动性,我们特意设计场景实验,引入具体的免疫学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检测人员,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在凝集试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作为政府检疫部门的检疫工作人员,任务是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快速检测,筛选出阳性病例进行淘汰。让学生先行查阅资料,从资料筛选出快速检测方法,同时给学生介绍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不仅学以致用,学到免疫学实验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学到兽医专业的其他知识,同时树立专业思想,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满足。
二、实验课考试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