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1

关键词:信用;社会;档案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67-01

信用,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物的能力。信用档案,就是以企业个人的信用问题所建立的信息库,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即信用存在与发展的总体管理问题,社会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奖罚机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

本文就信用档案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谈些个人粗浅的认识,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但当前的“信用危机”已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正常经营和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商无信不立,业无诚不远”,企业信用是企业诚信的核心,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提升经济竞争的有效途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中“信用经济”来往频繁,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企业拥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和获得贷款的基础,对提升社会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我国的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较为薄弱。三聚氰胺、“虚假广告”、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等一系列的违法事件警示我们,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打击不良行为,从而化解企业信用风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与信用档案的建设

具体到档案领域,信用档案是涉及教育、行政机关、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宣传力度,培育信用档案环境

打造“信用社会”,就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众信用意识,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绍兴市、县各单位在信用建设中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团县委、县司法局、县地税务局、浙江宝业集团等单位都举办过以信用为主题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种不断优化的社会环境中,基层和地方档案部门要重视对信用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发挥档案部门的社会职能,依法治档。同时要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利用现有的信用档案资料,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记录企业、个人在信用经济中的典型事例,发挥档案的最大社会效用。

(二)加强信用网络管理,建立信用档案机构

首先,要适当调整政府机构的设置,为打造“信用社会”提供保证。其次,政府部门要督促各级各部门成立信用档案机构。绍兴县政府已成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联络员队伍,负责信用信息的征集处理、录入。第三,要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通过信用激励和处罚机制等一整套信用管理制度,来保障和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第四,档案机构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利用电子网络平台,实行信用信息披露制,将信用信息和数据以商业化形式向社会开放。

(三)参与社会信用建设,丰富信用档案内容

面对档案领域出现的新课题,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档案工作内部“建”、“管”、“用”三者的关系,为信用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包括身份户口证明、社会关系、贷款历史、信用历史等在内的个人信用档案,创造性地开展信用档案工作。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信用档案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各种电子档案、外文档案和各类专业档案随之增多,企业必须建立起完整和齐全的信用档案。

档案工作者要积极参与信用建设,丰富信用档案的内容。档案部门也应当加强信用专业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也要完善人才机制,通过政策措施引进先进人才,并加强对现有档案人员的培训、进修,提高档案从业者的素质,以适应“信用社会”的需要。

建设“信用社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的新型社会工程。我们既要充分学习现有经验,也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信用档案,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2

Abstra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management. It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modern managem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too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manag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applied to modern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 many aspects of human social life.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组织;现代信息社会;管理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 organization;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administ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70-02

0 引言

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互连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都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实质是一种变革和努力,它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 管理信息系统的起源、定义及发展状况

1.1 管理信息系统的起源和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并且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

在20世纪60年代信息管理系统概念被提出来,当时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金融、商业、政府部门和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做数据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数据处理的同时,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经营管理上开展新的应用。希望MIS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辅助人们进行工作。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在高、中、基三个层次上支持企业管理活动。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信息系统仅仅是单纯的办公室工作自动处理的操作系统,70年展到管理层系统,80年代有了战略层系统。当今,信息系统不断通过新的工作系统和企业网络来支持企业的创造性活动及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此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由最初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阶段,主要用于日常业务与事物的处理,帮助企业内人工计算和操作改由计算机来代替,定期提供一套系统的业务数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已经普遍的应用在了企业的各种业务管理,如库存控制、会计核算、生产计划、人事管理、物资采购等各方面。企业中的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其发展方向必然是向着数据的综合利用和高度共享的方向发展,即在企业管理中全面的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又迎来了管理信息系统第三阶段决策支持系统阶段,人们对信息系统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信息系统仅仅能为管理者带来一般的辅助决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开始想要从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得决策信息、获得决策帮助的愿望日趋迫切,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人们开始转而研究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支持各级管理部门。同时专家系统的高度智能化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重大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等重大决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 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作用

2.1 信息系统对组织内部结构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它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必须不断的按照职权和职责对其内部各种人员进行分工、安排、精简机构等等一系列调整,这样所构成的关系就是企业的组织结构。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3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个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50-02

近年来,中国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1]。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引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企业和个人失信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开放的、互操作的一整套应用方案。PLM可以从ERP、SCM、CRM系统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使之与产品知识发生关联,实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2]。

虽然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不同,但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到电子政务领域,有利于强化行政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例如,依托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梳理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建立企业电子档案数据库,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某个企业的所有相关信息串起来,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Enterprise Life-Cycle Management,ELM)和全生命周期服务(Enterprise Life-Cycle Service,ELS)。依托人口基础信息库,梳理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个人信息,建立个人电子档案数据库,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某个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串起来,实现个人全生命周期管理(Citizen Life-Cycle Management,CLM)和全生命周期服务(Citizen Life-Cycle Service,CLS)。

二、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信用体系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造成社会信用管理的“信息不对称”,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企业和个人各类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杜绝信用监管漏洞。

对于企业,把公安部门掌握的企业负责人经济犯罪记录,国税部门掌握的企业偷税漏税记录,知识产权部门掌握的企业专利侵权记录,环保部门掌握的企业排污超标记录,国土部门掌握的企业违法占地记录,银行部门掌握的企业不良贷款记录,财政部门掌握的企业招投标违法记录,工商部门掌握的吊销营业执照记录等都纳入企业信用数据库,以法人机构代码为纽带把这些信息串起来,从而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对于个人,把公安部门掌握的刑事和社会治安违法犯罪记录,税务部门掌握的偷逃个税记录,科技部门掌握的科研成果造假记录,医院掌握的恶意拖欠医疗费记录,教育部门掌握的学历造假记录,银行掌握的信用卡恶意透支记录,计生部门掌握的超生记录等都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纽带把这些信息串起来,从而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信用管理。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法

建设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社会信用体系,首先要采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个人信用数据库。由于目前许多省市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因此需要研究制定地方性信用信息汇交制度,把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汇交到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使信用信息发挥更大的威力,建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尽快制定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建设标准,统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字段。为了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管理效率,企业信用信息以法人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码,个人信用信息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码。

建立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社会信用信息交换体系,形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局面。国家、省、地市、区县分别建立统一标准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区县信用办把当地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汇交给地市信用办,地市信用办再将这些数据汇交给省/自治区信用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用办再将这些数据汇交给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存储在国家社会信用数据中心。

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并使系统具有强大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例如,用户输入企业名称即可查询该企业的全部信用信息,输入个人姓名即可查询某人的全部信用信息。用户可以统计某个区域在某个领域失信企业或个人情况,统计在某个信用领域不同地区企业或个人的失信情况。

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实现全国联网以后,在全国任何一个信用办都可以查询某个企业或某人的信用信息,有效增强对企业和个人失信的惩戒力度,消除企业和个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投机心理。政府主管部门把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授权给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对信用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业。

参考文献: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4

关键词 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高校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85-02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社会系统和谐有序的运转,政府和社会组织站在各自的立场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就是要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为重点、以有效的社会政策为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高校社会管理主要是指为促进高校内部系统和谐有序的运转,高校和高校内的组织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高校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对高校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就是要以维护公平公正为目标、以调节内部矛盾为重点、以有效的政策为手段,建立起高校主导、师生参与、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化在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借鉴意义。清华大学率先根据企业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理念,用以指导其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取得成功,本文根据大多数的学校的特征的基础上使用了校园资源计划(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1 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学院系部、教职工团体、学生团体、教职工、学生等高校的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的规范、协调与服务的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学生管理问题

1)学生管理的主体还是高校一元化管理,而不是多元化管理,学生不是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的权限基本都在高校手里,而没有部分下放到学生团体或学生当中。同时也缺乏机制和手段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2)高校和学生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部分高校还认为管制学生越严格就越好。

3)学生缺少有效的途径和学校、各部门、老师进行交流,且各方面诉求很难得到满足。

4)学生对高校各个环节的监督作用很有限,双向反馈长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长治有效的机制反馈自身需求给学校、学院系部、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

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1.2 教师管理问题

1)缺乏一个定量和透明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想法普遍存在。

2)高校管理的透明度有待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3)教师反映想法和诉求的渠道比较有限,不能很好的被学校决策层和相关部门了解。

4)教辅部门有变成教管部门的倾向,老师变成教辅部门的管理对象,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辅部门对教学的支持和老师对教学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同时阻碍了教师个体发展的工作热情。

1.3 管理规范化问题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手段,很难实时向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学校的工作可视、可控及可持续改进,不利于学校管理层决策。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

在信息时代,面对高校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利用信息化创新高校社会管理体制,解决高校目前出现的管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2 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促进高校社会管理创新

高校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社会管理体系创新要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就高校而言,师生是高校社会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师生的积极参与是高校社会管理成功的关键。积极满足师生需求和回应师生诉求,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服务意识,符合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

2.1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理顺高校和师生关系、提高效率的“加速器”

在传统的高校社会管理中,管理采取的是一元化管理方式,形成了只有学校对师生行为约束的管制型学校,其后果就是各个方面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督,同时高校决策层要想获取各种信息只有通过传统的单一渠道来传递,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排除各个相关部门因对信息进行过滤或修饰造成的信息传递失真。师生的真实想法无法有效地通过正规渠道向上传递,大大影响了师生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方便直接地交流,并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自动采集相关信息反馈到决策层和相关部门,这样可以很好的理顺高校管理的内部关系,提高高校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师生能够借助网络、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等多渠道将信息直接与决策层对接,使政策的决策层获得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样,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滞和时空限制就能得到消除,就能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从而有效避免信息传递失真,以及由于信息迟缓和信息失真所引起的决策滞后及决策失误,带来明显的高效率和低成本。高校可以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软件模块解决高校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管理问题,以下是部分重要软件模块。

1)督导模块。学生根据督导模块可以方便地将大量的学习、生活问题通过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反映到高校决策层和各个相关部门,办理问题的过程可以选择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公开透明办理或直接发送到决策层的信息平台办公门户上,通过学生的监督使得发现问题的频率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既方便了学生又能促进高校管理。督导教师可以将听课记录和反馈录入数字化信息平台,督导模块会自动将听课反馈发送往教师的信息平台门户,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投诉、建议模块。师生可以根据投诉、建议软件模块方便地向高校决策层和各个相关部门提交投诉、建议信息,投诉、建议处理过程可以选择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公开透明显示也可以直接发送到决策层的信息平台门户,这样使得高校师生可以方便真实快捷地反馈自己的诉求。

3)评教模块。评教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连入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简单快捷地参与评教,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学生按月评教,这极大的提高了评教的效率,并且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评教的结果展开听课、评课工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根据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起教师和学生快速的双向反馈通道。

2.2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提升高校服务、创新应用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以改变高校为师生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不断促进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可以方便地为师生提供服务,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主要的软件模块来解决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问题,提高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

1)报警、报修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进行报修、报警,报修、报警消息在信息平台会自动发送往相关的责任人,同时可以根据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给予评价。这大大提高了师生进行报修、报警的效率,同时在广大师生的监督下可以让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给相关部门,使得一些潜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也践行了管理无死角的理念。

2)审批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提交请假申请、勤工助学申请、批文申请、办公用品采购申请等审批申请,高校领导的审批结果可以实时地在申请人的门户中看到,这种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师生需求得到了满足。

3)校园办学能源管理模块。师生可以方便地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上缴纳水、电、气、网的费用。

4)学习资源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平台获得教学和学习上的海量电子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高校成为可能,数字高校成功地推动了高校服务供给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与再造,它使得各部门经过数字重组形成了信息互动网络,服务供给方式得到了整合,服务供给手段得到了优化。

2.3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高校精细管理、促进和谐的“稳定剂”

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使得高校决策层难以准确了解高校管理各方面的准确信息,影响了高校的工作可视、可控及可持续改进。信息化在收集数据和智能统计数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立基于高校各岗位的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各岗位的工作数据,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处理显示成直观的图表,使得决策层可以实时地了解高校各个方面的情况。很多高校都引进和建设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这个信息系统来促进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即一系列的管理流程得到刚性地贯彻执行,从而实施健康、有序、高效的质量体系管理,通过在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研发以下主要的软件模块来解决高校社会管理存在的管理规范化问题。

1)教师日志模块。教师上完课后在教师日志上填写相关的教学信息,如学生听课表现、考勤情况、教室设备卫生情况、课程的建议等数据。学生听课表现可以自动发往辅导员日志模块,教室设备卫生情况可以自动地发往教室负责人的信息平台门户,课程的建议可以自动地发往教务处相关负责人的信息平台门户。

2)辅导员日志模块。辅导员录入一天的工作情况,如突发事件、班级活动、走访宿舍、家长沟通等情况,同时要确认教师日志发送的学生考勤情况。

3)实验员日志模块。实验员根据教师日志发送的设备卫生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实验员的处理情况作评价。

4)督导员日志模块。督导听课结束后填报“听课反馈”,同时将一天的督导信息录入督导员日志。“听课反馈”自动发送到被听课教师的门户上。

5)教学秘书日志。教学秘书录入每天上课的检查情况、调课、补课、停课数据到教学秘书日志模块。这些数据会自动上报到教务部门。

6)安全保卫、宿管员日志。安保人员需要录入当天的安全保卫情况,宿管员需要录入学生宿舍发生的异常情况,这些数据会自动地往相应的负责人的门户递送。

3 总结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可以将整个系统各个模块包括各个岗位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智能的处理并通过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提供给高校决策层进行管理决策,同时利用信息化流程刚性化的特征促进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基金项目

2013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jkj2013-57)

参考文献

[1]高芙蓉.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影响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70-73.

[2]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EB/OL].(2006-03-09)[2011-07-25].http://.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5

档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迹,城建档案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性记录,是城市、村镇、厂企变迁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今后城市建设发展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改建、扩建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城建档案陈旧,不宜保存,电子化程度低,与城市建设发展不相适应。诸如南湖公园建设初期,受多种原因影响,档案缺损严重,对南湖公园建设的精细度和内涵挖掘的深入度产生较大影响。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着眼今后城市建设发展,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必须坚持社会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收集全面、管理规范、查询方便,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

一、依托分级分类查询处理平台,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南湖公园是在原有采煤沉降区基础上规划建设而成,由于起步前属规划放弃区域,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在档案搜集管理范围、类别、要求等方面不够完善。南湖公园组建后,管委会高度重视南湖公园开发建设档案的搜集整理和规范提升工作,在市档案局指导下,对照标准设置专门档案室和库房,新增微机3台,统一安装适应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河北科怡档案管理软件,采购档案专用切割机和胶装机等专用设备。同时,在完善硬件基础上,对现存及新产生的城建档案全部扫描录入,基本做到了室藏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2010年,市档案局在南湖召开唐山市“四城、一河、三岛”档案工作会议,现场组织参观南湖管委会综合档案室,唐山电视台《唐山新闻》节目专题报道。2010至2011年,管委会档案工作受到市档案局表彰,获唐山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利用档案,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服务》获唐山市第十五届开发利用档案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11年,经河北省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评审认定,南湖档案管理工作达到AAA标准。但这还只是停留在管理效率提升层面,在充分、高效利用、保存现有档案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科技化推进,对档案特别是城建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尤其迫切,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采集、提炼和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纳入分级分类查询处理平台。重点和方向应把握住三点:一是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目录查询系统,让每个公民都能通过每个城建馆藏的网上档案馆进行目录查询,减少实地查询时间,提高馆内查询有效性。二是继续完善和强化自助平台索引网络查询,让每一个城建馆藏目录均能通过自助查询载体完成,并及时准确提交查档申请,既能快速提升查询效率,也能强化查询数字化。三是全面强化档案馆内电子化查询,力求将馆藏档案,包括城市地上、地下的建筑物、构筑物信息档案全部扫描录入,实现100%电子文档化,一般查询直接提供电子文档查询,并根据需要提供扫描复印文本,特殊需要的,经申请可查询原纸质文本正本或副本,以有效减少档案破损。

二、积极拓展延伸领域和范围,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仅就南湖公园而言,档案资料还停留在开园以后建设层面,对以前的富含历史性、人文性、民俗性、群众性的档案资料还偏少,还处在机关部门公文模式层面,程式化太强,精细化不足,覆盖面不广。要重点围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城建发展这条主线,调整档案管理思路,利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加大对民间、百姓和各类机构散存档案资料的征集力度,建立多元化馆藏结构,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精细化。一是转变征集手段,由单靠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加强横向联合,积极与各类团体协会、民间收藏机构和民间爱好者等方面保持联系和协作,将反映自然风光、城市面貌、民风民俗、历史变迁、重大事件(活动)的档案材料收集进馆。二是转变收集内容,将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如房产档案、交通档案、基础设施档案等全部纳入接收范围,既让档案资源体系能够覆盖城建的各个领域,又实现档案收集管理的精细化。三是转变收集渠道,在互联网和各种新闻媒体上建立城建档案收集平台,征集散落遗失各类档案线索,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丰富完善,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推进查询的精细化,主要是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下面细分县域网格,明确相应档案原本、副本(影印本、复印件)的主辅保存单位责任,建立起一键式市级档案查询平台,让公众需求者通过网络平台两三分钟就能知晓有无、获知所要查询档案的具体收藏档案馆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精细化项目,实现一站式查阅。

三、利用好民间机构和基层群众的资源,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城建档案大量产生,而有些单位和部门档案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国家档案资源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特别是南湖生态城经历了由废弃、复建、再放弃、再复建的过程,再加上地震的原因,造成了大量历史资料遗失、散落,及时搜集、完善档案缺憾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按照优化馆藏结构的总体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各阶层,探索性推出档案寄存和代保管业务,为缺乏档案管理能力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个人提供档案寄存和代保管服务,不断拓展馆藏档案的结构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对既属家族代代相传的资料,又可作为历史见证档案的资料,政府相关部门拿出相应的资金,鼓励支持引入第三方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档案寄存和代保管,特殊情况可由原持有单位(个人)进行档案管理,并给予适当补贴。特别是唐山作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大市,始建于1878年的开滦煤矿,堪称中国煤炭工业的活化石,也融合了南湖区域为重点的历史性档案,启新水泥厂展馆、大钊纪念馆、地震科普馆等也是如此。对这些大型企业、科普展馆和一些收藏爱好者手中的往来书信、影像档案也要进行收集归纳,通过签订档案保管责任书等形式,使其融入整体管理体系,既可以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可以提升档案的收藏价值和人文艺术观赏水准。

(作者单位:唐山市南湖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范文6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信用信息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研究开始倍受关注。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的理论,对如何构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信用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转化为企业信用信息,产生信用资本,为企业带来相应的信用收益。企业信用信息是一种资源,它可以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大、利用率比较低;企业信用的大部分信息仍然分散在各政府部门,信息联网内容单一,信用信息资源不能被有效整合,无法通过信用信息来约束企业的信用行为;失信惩戒的市场约束作用尚不明显;企业失信的社会制约机制还未形成;政府部门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究其原因,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和发挥作用是其症结所在。因此,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对于开发和利用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的内涵

V.Slamecka 等学者指出,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的内涵有了重要的拓展,在原来“消息”、“知识”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了两个新的内涵:信息是一种资源;信息是一种商品。信息作为经济资源和商品的新观念,以及信息经济引人注目的发展,促使人们进一步关注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提出新的需求,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时期。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们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马费成,2002)。

企业信用信息是随着信用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指与信用有关的信息,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消费者等相关的活动中与信用有关的行为记录,它是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信息。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失信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要建立防止企业失信的机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我们认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就是以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为保障,向市场主体提供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相关信息的动态过程,是对于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的动态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的工作体系。通过这种机制能够优化市场信用信息资源,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

总体来说,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机制。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是指通过合法、公开的渠道或根据与有关部门的合约,将分散在社会有关方面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整理、储存,形成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活动。企业信用信息可以分为企业基本信息、信用能力信息和信用行为信息。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是企业信用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也是信用信息产品开发的起点。没有准确、及时和可靠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企业信用信息产品的开发质量也得不到必要的保证。

2.企业信用信息的评价机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的评价机制,实际上是增加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可识别性,即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企业信用的好坏程度、高低水平等状况。作为企业信用可信程度的依据,企业信用信息评估是由公正、独立的评价机构,采用规范的评价程序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信息做出的综合评价。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价方法等。

3.企业信用信息的机制。它是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目的实现的途径。企业信用信息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性质的信用信息,选择合适的机制,促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利用。从理论上分析,企业信用信息主要依靠四种机制:一是信用信息的自愿机制,即企业自愿将信用信息予以对外披露;二是信用信息强制机制,即由法律或规章授权某国家行政机关公布企业有关信用信息。强制机制一般适用于企业的黑色信用信息及部分出于自身考虑不愿主动公布的信用信息;三是市场化机制,即由需要特定信用信息的企业向有关信息提供方购买信用信息;四是互利共享机制,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提供关于自身和其他企业的信用信息,即信息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提供者,相互之间实现信用信息的互利共享。

4.企业信用信息的法规保障机制。完备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是建立在有政策、法律保障环境的基础之上。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法规是调整各类主体在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5.企业信用信息的技术支持机制。企业信用信息技术就是在生产企业信用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转换、通信和安全等方面相关技术、处理方法以及所有相关软件的总和。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则是构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的一方拥有相关信息而另一方却没有这些信息,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事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信用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信用评价方的信息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也就越高。所以,信息不对称导致授受双方的不均衡博弈,使得信用风险的产生成为必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可以加速企业信用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使信用信息尽量公平地为经济交易的各方所共有,使交易各方最大限度地了解各自真实的信用状况,避免发生信用合约签订之前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信用合约签订之后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减少交易成本。

2.企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别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时效特性,企业信用信息的时滞性主要是指信用信息采集的滞后性、评级的滞后性和更新的滞后性。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能够及时收集各交易方的信用信息,当信用状况改变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给信息需求方,避免信息滞后给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3.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化企业信用信息供给机制,这导致信用信息产品(如各类信用报告、信用评分)数量较少且供应不足,从而使市场参与者对企业信用信息的需求,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难以得到满足,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

4.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是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信用信息资源不断向信用状况好的企业集中。在企业信用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下,授信机构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信用申请企业的信用状况,减少因缺乏信用信息而出现的授信决策失误。同时,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有更多机会选择优质的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企业间选择满意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良好的信用信息将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反之,不良企业的付款信息将增加供应商要求现金结算的比例,从而加大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企业的经营成本。

5.为了防止企业不法牟利,必须建立“守信者奖、失信者惩”的企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中的企业信用信息和查询机制是保障企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健全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本身对失信企业具有惩戒效应,并能够消除或抑制交易中的不良动机。

三、构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的对策

1.基于人文方面的对策。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信息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这是我国征信行业发展无法可依、无法保障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供给严重短缺的要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快企业信用信息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建设,主要包括:(1)建立界定企业信用数据开放范围的法规,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源及监管机构的责任,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更新。(2)出台关于界定企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规。(3)制定公平信用报告的法规。通过这些法规的制定来强制有关行政机构和社会部门以法定途径和方式将企业信用信息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向信用信息中介机构开放,并为商业化的信用信息中介机构在市场上开展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处理、评级、保存和服务提供基本法规依据。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应建立在我国的信用文化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信用价值观念,培育全民的“信用至上”意识,珍视信誉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从业队伍的建设,规范从业人员,建立从业资格考试及培训制度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2.基于经济方面的对策。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自动地以较低的成本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对企业信用信息生产的自组织过程来实现。它表现为三个方面,(1)市场机制允许多个征信企业为进行企业信用信息竞争性的生产,刺激信用信息生产效率的提高。(2)信用信息生产存在风险的原因在于其投资是不可逆的,但成功的信用信息生产却具有巨大的收益,为征信企业的信用信息生产提供动力。(3)市场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信用信息生产。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征信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征信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另外,积极培育企业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强大功能,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资信评级。

3.基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对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能够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和共享效率,是对构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的重要技术支持。(1)尽快组织和开展企业征信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2)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这是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关键,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应该分三个层次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一是政府部门除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如工商注册数据库、工商年检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等等,还应当根据企业征信需求建立一些专门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服务。例如日本通产省专门斥巨资建立了“海外企业数据库”,记录与日本企业交易过的海外客户信用信息资料,专门供日本商社对外贸易合作时查询使用;二是规范行业内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在同一行业范围内企业的信用资料比较集中,因此以行业为主形成的企业征信数据库是征信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形式;三是加强征信企业的自身征信数据库建立与完善。(3)加快基于网络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联网整合、传递和查询。(4)采用知识挖掘、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增加信用信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史 琴戴 娴杨 涛: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谈信用信息传递机制的建立[J].财会月刊,2005(12)

[2]周城雄:我国个人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