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影像艺术;负面特征
一、选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确切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下文对于新媒体的考察,主要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进行的。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影像是指摄影影像,即通过光学装置获得的图像,所对应的英语单词是“photo-image”;广义的影像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图形、图像、绘画、动画(2D、3D)、经过设计的文本等,总之是可呈现的一切形象,对应的英语单词“image”。影像艺术包含的范畴有流动影像、图片、新媒体艺术等。本文从艺术和传播的角度展开探讨,提及的影像均为广义上的影像。
二、新媒体时代影像艺术的负面特征
新媒体时代影像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传播的自由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数字化扫清了信息生产、传播及接受的一切障碍;娱乐化捕获了最广大的受众;互动性使各传播参与者进入无止境的沟通。影像之舟在新媒体的发展驱动下,从细小江河驶入了浩瀚的大海,虽然晴空万里,却又难免迷失。
(一)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就是对于技术的追求和崇拜。电脑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三网融合都依赖于技术;影像的数字化、移动化、虚拟化等也依赖于技术。对技术的追求和崇拜使人类陷入了不安。高科技如果被滥用或者不正当使用,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人类自身也会被否定。技术主义强调实用和物欲,这就会弱化和忽视人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非技术、非功利和非实用的方式,而这样一种方式见证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日益成为非精神性的、技术化的人,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有着这样的描述:“人制造了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培养像机器一样行动的人――有利于非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动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1]
(二)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就是要使无尽的欲望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由于虚无主义把人推到了欲望的边缘、技术主义又为满足人的欲望提供了条件,享乐主义在这样的温床里疯狂地滋长,人的生活只剩下不断重复着的消费和娱乐。近年来,新媒体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新兴艺术形态所不断强化的“游戏理念”,不仅在自己的领地中蔓延,使新的作品的艺术性日趋淡薄而游戏性日趋膨胀,而且,使这种趋向以不可抗拒之势逐渐渗透到文学、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创作当中,在这些领域中涌现出大批突破经典手法的创新之作。
(三)娱乐化趋势
随着4G时代的到来,大部分用户认为手机的多数功能都不离开娱乐。在这一影响下,影像艺术在娱乐方面的趋势也越来越强烈。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便产生了诸多纯娱乐的影像艺术。例如:由郭敬明执导的《小r代》,一经上映便呈现了“两边倒”的舆论,有人认为这是展现新一代年轻人青春的最好表现。但也有许多人从理性方面思考,认为整部影片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及反思,在影片只是注重强调金钱与物质,从而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与我们所认知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冲击,显然这样的艺术文化作品一时间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并且从影像艺术层面来说,艺术文化作品存在沉沦及扭曲的迹象。
三、新媒体时代影像艺术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社会责任
营造一个和谐纯净的媒体空间,这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新媒体的传播主客体具有即时交互的特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同等重要,所以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由双方来承担:信息者需要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履行社会责任,而参与二次传播的接受者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对社会的责任,就应当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2]
(二)树立人文关怀
对人性的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媒体如果离开了对人性的关怀,那么报纸就是一张废纸,电视、网络、手机也都毫无意义。而作为新媒体,其传播的信息更应该贴近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维护人的社会权益。“为人服务”是新媒体影像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新媒体影像应体现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而灾难对每一个生命都是残酷的。其次,新媒体影像应体现对个体的尊重。新媒体应更多地关注普通的民众,并以平等的姿态去接触和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感觉他们的情感,体现对“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各种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凸显了现代展示设计的深刻内涵。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现代展示设计不再沿袭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改变了展示设计效果,传递了展示设计的设计艺术行为。数字媒体的独特艺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给人类带去各种生活享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1、现代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和传播与现代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下,媒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各种文字、视频、音频以及数字化信息频频出现,取而代之了以往传统落后的媒体。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态势。现代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系列的电脑技术、智能手机、游戏机以及音频传播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平台,不仅提供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平台,而且经由观众交流互动,发扬了人性化的艺术理念。综合起来可以总结出现代媒体的特征,即大众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艺术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各种需求,且满足了人类的需求,现代媒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科学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的产生,才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在科学技术条件下,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超前卫的媒体艺术不断满足着人类的各种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科学技术呈现同步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发展态势。3、艺术属性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它不仅具有大众化艺术所具备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自身的独特艺术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有两大方面,一是基于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新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思想等方面的技术化艺术,主要表达了其与传统艺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交互性,表达了虚拟世界的各种艺术行为。二是数字媒体艺术是商业和艺术的紧密结合体,表达了和传统艺术的相互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大众化设计行为,体现了媒体的艺术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介入在网络时代条件下,人类通过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各种语言交流和沟通,新的媒体艺术表达出各种文字、图像以及三维环境空间等,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媒体设计形态。科技愈是进步,就愈能够体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展示设计中,不仅成为展示设计新的辅助工具,而且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绚烂多姿。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较之其它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自数字媒体艺术引入之后,展示设计便展示了无穷的艺术设计魅力,这种设计不断与国际接轨。传统的展示设计以文字展示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激光技术、交互影院、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示设计中放光放彩。2、数字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展示设计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注入,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也是展示设计的发展空间展示。在科技的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不断表达出各种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特征,由此推动了展示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互动性方面,展示设计有了众多观众的参与,极大地拉近了生活与艺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家在展示设计中融入了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也展现了展示设计的互动。在虚拟性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各种展示物的虚拟特性,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数字影像、遥控器、光线、声音以及各种互动装置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代。在综合性方面,则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感官多重性进行表达。各种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展示设计作品更富表现力和象征力。在娱乐性和商业性方面,则融入大众化行为,表达出创作的参与自由性,大众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开始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3、数字媒体艺术带给展示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展示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各种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打造了新的媒体艺术空间,表达了展示设计新的展示语言,体现出展示设计的设计魅力。数字媒体艺术由物质转为非物质、由静态转为动态、场景由真实至虚拟加上交互式的变化性,是艺术进步的表达,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展,彰显出展示设计的与众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宣传自身产品,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时代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代替了传统落后的媒体,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数字媒体的惊人变化。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中是设计艺术行为进步的标志,数字媒体艺术不仅能够打造展示设计特有的设计艺术氛围,还能够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展示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钱晨.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王德群.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元素”运用初探[D].北京印刷学院2009
[4]张琳.新媒体时代下的我国省级卫视频道整体形象包装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关系
所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在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种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科技与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基本保障,追求新奇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精神支持。诚然,数字媒体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属性。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必须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艺术本身就具有多重属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功能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平面设计,则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与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应设计而生的,是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如何,这两门都属于艺术设计的延展学科。
综合以上的说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我们不妨简要剖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尤其是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促成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改变。平面设计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甚密。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叉融合、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它会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参与。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高在上,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观众真正参与、享受、体会艺术,它无疑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它所带来的互动性能够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全方位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总之,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的传统设计模式,是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二)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我们都知道,传统设计会受到诸如素材单一、缺乏视觉感染力等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三)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从传统艺术种类到电影、电视、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也说明了美和艺术存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为明显,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备的人人参与、不分贵贱的民主文化艺术特征。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今,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王正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33).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4
第四代电子杂志是相对于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的概念。它是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借助Internet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它在视觉上保留了平面杂志的目录,用电脑技术营造出翻页的逼真效果的同时,基于宽带的内容和集Flas、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则令其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束缚,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在线阅读,使之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
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虽然是无纸化线上发行,省去了印刷这道“工序”,但其新闻生产还多是在内部消化完成,比如第一代电子杂志多是由传统纸质杂志直接将自己的纸版内容照搬到网上。本质上是开辟了网络这个第二发行渠道,第二代电子杂志则是传统媒体收集整理某一集合信息,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生产的“新闻包”,可见,前几代电子杂志虽然跨出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但融合度还十分有限。
有学者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趋势性特征: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和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本文认为,趋势性特征即媒介融合的正在进行或未来发展方向,下文将依据上述趋势性特征,分析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特征。
特征之一:实现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
这一特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多媒体信息。第四代电子杂志多媒体编排手段和内容表现形式,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即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多媒体化特征十分明显。它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从受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一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第二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将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能量互补。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以Xplus为代表的国内专业电子杂志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它们将采集来的信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制作,网状的数据库资源为这些信息的能量互补提供了保障。
特征之二:开展各类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各大电子杂志专业网站都与国内传统媒体有着或深或浅的合作关系,许多传统媒体也愿意利用电子杂志平台商日趋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如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的《时尚芭莎》(《时尚Cosmo》《美酒与美食》《男人装》等都与POCO等专业电子杂志网站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征之三:鼓励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互动
第四代电子杂志出现发展的根本背后推手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过去的大众传媒一般是将信息推向(push)受众,而现在受众则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pull)自己需要的信息,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可以说,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汲取了互联网服务理念的精华,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性变革,即信息的生产线已由传统媒体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电信业、IT业。信息生产不再是传媒业的封闭作业过程,而成为技术行业提供基础平台的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的生产过程。由于手机、PDA等接收终端的加入,通信产业在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定义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的确切定义,业界和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新媒体 (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 (1967年)。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1969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不久扩展至全世界。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譹?訛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来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譺?訛
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和徐剑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新媒体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外延而言,新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譻?訛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譼?訛
学者宫承波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属于新媒体。?譽?訛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目前对新媒体界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界定过宽且逻辑混乱。
有人把近10年内基于技术变革出现的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或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都称作新媒体。?譾?訛
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TV)、网络广播、博客、播客、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Internet)、手机短信、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均列入新媒体。这种界定不仅过宽,而且将以上媒体并列本身就存在分类混乱的逻辑错误。按照分类的逻辑,子类之和等于母类,子类之间相互排斥。目前很多人对新媒体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就存在以上逻辑错误。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信息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异步进行。诸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由于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但从人类传播史的角度而言应是一个时代范畴,特指“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我们不应当以“昨日之新”作为标准界定新媒体,20世纪初出现的广播、电视,在当时都是新出现的媒体;但是现在属于传统媒体。我们更无法以“明日之新”作为标准界定新媒体,否则目前就没有新媒体了。
“新媒体”的新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一些在国人看来是“新”的媒体形式,在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例如车载移动电视。
笔者不赞成使用“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因为此处的“数字”也可以被人理解为制作过程的数字化,这样的理解几乎可以将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列入数字媒体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互动性,英文是Interactive,国内也有人称为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非常明确,传者是信息的者,受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不管喜欢或讨厌,无从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新媒体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具有了与传者交互信息的功能,甚至转变成传者的身份。
《Online》杂志给“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 。传统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传播者和受众两大阵营,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新媒体与此相反,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因此,在新媒体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已经不存在“受众”的概念,建议用“用户”取代“受众”一词。
因此,我们用互动性的标准衡量目前所出现的各种新媒体形态,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只是“新出现的传统媒体”。车载移动电视、户外媒体、楼宇电视就是典型的“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例如车载移动电视和户外媒体就只是在中国新出现的传统媒体形态,因为它们缺乏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互动性。对用户而言,车载移动电视毫无互动性可言。它具有封闭的空间、无选择性地被动接受信息,不能调换频道、不能屏蔽广告,强制收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移动、随时收看。
楼宇电视通过导线传播,具有传统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特征: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顺序接受、转瞬即逝,因此按照传输方式划分,楼宇电视可以而且应属于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之列。楼宇电视目前传播的内容主体是广告。当一个人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时(如等待电梯),他宁愿选择看广告。这就是楼宇电视广告的心理强制性。因此,楼宇电视的信息传播具有受众很强的被动性,而不是用户的主动性与互动性,这与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
哪些不应当属于新媒体
纸质媒体、传统的模拟广播电视显然是传统媒体,对此,学术界没有异议。但是,除此之外的媒体形态都能称为新媒体吗?
1.并非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并非新出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例如:有人用自行车身、甚至额头作为广告媒体,但是却不能称为新媒体,只能称为新出现的传统媒体。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部城市奥马哈市居民安德鲁·菲舍尔是一名网页设计者,2005年他将自己的前额作为广告位招商,为治鼾药物“鼾停”打广告,获得了3.7375万美元的收入。他在前额上展示“鼾停”标识,时间是1个月。?譿?訛2006年2月,我国一名陈姓男子在淘宝网以10万元底价拍卖额头广告权,但是无人问津。
在杭州,从2008年5月1日起2000辆自行车供市民租用,其中景区投放350辆左右。一年半以后,租车点达到1000个,可租用的车有5万辆。2008年4月初,国有独资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企业——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立。该公司由杭州公交集团与杭州公交广告公司共同出资。该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自行车车体广告。
2.关于数字电视是否属于新媒体
数字电视(Digital TV)又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模拟电视相对。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交互能力,并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包括数据传送、图文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现实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封闭的窗户变成了交流的窗口。
但是,在现阶段,国内所推广的数字电视,只是增加了电视频道、提高了清晰度,但依然缺乏互动性,如视频点播尚不普及。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数字电视依然不属于新媒体。但是,从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电视就如同手机的演化一样,未来的电视会成为电脑的一种类型,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了互动性的数字电视将成为新媒体的新成员。
图1是我们将新媒体外延进行梳理后得出的范围,但是,新媒体的外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新媒体的科学定义
笔者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因为只有此两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互联网本身就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而当今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移动电话,而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
手机诞生的初期,只是移动电话。在手机诞生及发展初期,即第一代手机(1G)时代,手机只是能移动的电话,没有新闻内容的传播。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打了一通,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但是其重量达3公斤,非常重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不过从那以后,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1999年时,手机的重量降低为60克。除了重量和体积越来越小外,手机功能越来越多。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2G的手机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还可以用来收发邮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网、玩游戏、拍照等。2G手机虽然在硬件技术上存在屏幕小、电池持续时间短、低速上网等瓶颈,但是建立在2.5G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增值业务,尤其是手机新闻业务、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移动商务、移动搜索、手机广告等被广泛使用。在2G时代,手机媒体基本成型。
回顾手机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技术演进的规律是:外观越来越轻小、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目前,手机已经不是“移动电话”,而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CPU进入“多核”时代。
智能手机是当今手机发展的主流。目前具有电脑功能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到2013年,全世界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将达17.8亿,超过使用电脑上网的用户数量,同时智能手机和其他能上网的手机数量将达到18.2亿部。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本文是匡文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批准号11BXW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譹?訛陶丹、张浩达著:《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3页前言。
?譺?訛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t_910340.htm,2003年6月10日。
?譻?訛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4页。
?譼?訛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譽?訛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1页。
?譾?訛陈晓宁主编:《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法规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6页—第35页。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范文6
目前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从最早的传统艺术模仿到现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经过了模仿、改进、创造的逐步过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已经赶上了国外发达国家的节奏,但是从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水平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学科体系、艺术评价体系等方面还亟待完善,更多的新兴艺术形式的发展有待优化。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还停留于将新媒体的技g应用视作设计的工具,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新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人才培育十分不利,当前众多的艺术院校往往盲目进行招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割裂了设计理念的创作和软件的使用范畴,造成大量毕业生成为单纯进行工作软件操作的个体,而并非艺术创作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对新媒体艺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完善,从新媒体艺术特征和本质的认知及理解进行深化和有效运用,并且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强化和理解,更好地丰富爱好者的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掌握当代艺术界的艺术设计标准,有助于自身技艺水平的提高和改进。
金江波所著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201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内容详实,覆盖广泛。金江波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从多元化的角度为新媒体艺术的学科发展带来全新的认知。作者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和意义方面展开,从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变革着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理论脉络。同时,结合作者的新媒体艺术实践经历和经验,为读者诠释了真实的艺术设计历程。该书契合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符合时代对人才教育的发展需求,对塑造个人艺术风格、培养新媒体的时代精英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丰富新媒体艺术的学术知识。全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首先,从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分类、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入手,对新媒体艺术产生的技术动因、哲学动因和艺术动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其次,从依赖程度、作品形态、与观者的关系、使用材料、认知模式五个方面阐述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逻辑清晰,思维流畅。再次,对新媒体艺术特征展开分析。该书还对新媒体艺术公共性的概念、要义及当前机械复制时代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容进行阐述,作者放眼未来,对当代新媒体融合的边界进行了展望,从新媒体公共性与个性体验出发,对个性体验的创作、艺术传受方式的双向变更进行了诠释。
新媒体艺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它一方面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生活,另一方面需要与时代变化接轨,真正反映当下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作者超越了以往传统教材中理论化的论述模式,将读者引入了艺术的殿堂,形象生动地对新媒体艺术的开放性、体验性等特征进行惟妙惟肖的阐述,这种艺术空间和人文气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新媒体时代艺术的特征。作者在文中撰写了自己大量的实践心得,为读者阅历的提升和技能的启迪带来了足够的扩展空间,真正帮助新媒体爱好者搭建了视觉感官和知觉体验,创造了一个融合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于一炉的世界,为读者探索新媒体世界、提升个人认知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该书一改以往单纯技术论的学术作品写法,更多的篇章用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新媒体艺术学科理论体系,全书通篇实现了技术与理论的相辅相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学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为更多的艺术设计从业者提供了创作实践的经验和方法。
当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新媒体技术的方法和效用,但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并非像艺术一样具有生命力,对于新媒体艺术从业者而言,重要的是艺术的成就,艺术本身高于一切技术,新媒体的优势只是帮助艺术作品更具审美视觉,但是代替不了艺术价值本身。并且多媒体在创作方式、创作方法上所追求的真善美也需要自身的艺术发散,随着新媒体技术和设计艺术的相互融合,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也随之不断激增,新媒体的引进所带来的艺术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变化,逐步将艺术设计更加普及化、大众化。新媒体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成长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是一次成熟的尝试、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升华,艺术只有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才能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有助于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加符合大众艺术美感的佳作。通过借助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平台,整合新科技的资源优势、传播优势和信息优势,借鉴国内外优秀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定能更好地为我国当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增光添彩。
(李良箫/硕士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潘美妮/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