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纺织工业 现状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支撑性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体系[1],在全球9000多万吨的纺织生产总量中,我国的产量超过一半,达到5000万吨,也是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产业。我国纺织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论对国家经济还是全球经济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一、我国纺织工业现状
2011 ~ 201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收入年均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5%,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占世界的比重由2010年的34.3%增长到2014年的37.4%。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并趋于平稳。2016年1 ~ 5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不包括纺机部分)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放缓4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010.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7%。
总之,从生产看,中国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从消费看,衣着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消费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投资看,行业投资稳步增长,机器代人成为投资重要领域,新疆成为行业投资热点。就出口而言,受人民币升值、国际需求不旺、订单分散等因素影响,201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出现下降。就品牌而言,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在价值、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较为复杂,棉价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国际竞争加剧、综合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突出,行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较大的压力。我国纺织工业须从阵痛中找寻突破,促进产业升级改造,进行深度调整优化结构,但仍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
(一)原料价格波动对产业链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棉花“政策收储”并辅以“进口配额”的制度。正常年份,棉花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政策收储可以保护国内棉农。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价差开始倒挂。去年10月,“政策收储”改为直补政策,但配额制仍然存在,目前,国内外价差还保持在2000元/吨左右,给国内纺织业带来的是高成本和低利润。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纺织企业被迫转型,寻求生存之道。与棉企面临的棉花价格过高不同的是,化纤企业面临的是由于传统化纤产品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供需失衡。PTA与PET产业链的产能压力问题在整个纺织工业中具有典型性。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中的PTA、MEG和PET,约占产品成本的85%。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已经超过PET的表观消费量,产能开始出现过剩,未来PET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突出,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将有所下降。
(二)节能环保形势更加严峻
被誉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严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传统纺织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其废水排放量与污染力都很大。据2013年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21.5亿吨,居第三位;纺织业COD排放量为25.4万吨,居工业行业中的第四位。尽管行业和企业都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废水排放量及COD排放量与2012年同比分别下降9.3%和8.3%,但距离政府对排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纺织行业整体面临的压力仍然不小。主要是由于国家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纺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及综合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
(三)盲目扩大同质化产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下,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高度聚集,产业与市场形成互动发展局面,纺织集群以其旺盛的经济活力发展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始显现,因为大多数纺织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存在中小企业扎堆的特征。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产品获得市场生存空间,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不仅带来集群企业相互间的过度竞争,也制约着集群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纺织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以福建省长乐地区纺织业为例,长乐纺织业是长乐经济的主要支柱,拥有各类纺织企业1000多家,目前已形成化纤、纺纱 、织造 、染整、纺机纺器等行业产业链的结构体系,是当前国内纺织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提前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打造纺织业千亿集群的目标,跻身全国县级纺织产业三强。2013年,全市年产化纤240万吨、锦纶民用丝6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和锦纶切片生产基地。棉纺纱锭达600万锭,产能居亚洲之首,经编产品和花边产品约各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前几年由于行情好,长乐地区纺织企业一拥而上,不考虑自身的实际生产能力、消能力,不能充分预见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飞速上涨的现状,盲目投资,纷纷扩大规模,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但却只注重纺织原材料的生产而忽视开发高端纺织品市场,导致高低端产品比例失调,常规产品、初加工产品比例高而精加工产品、功能性家用品比例低。今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国内成本优势逐步弱化的背景下,长乐地区不少纺织企业深陷订单不足、销量减少、效益萎缩的困境,有的企业甚至停掉了部分生产线,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四)以品牌和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还未完全建立,资本和人力密集而技术尚不密集
虽然我国的纺织服装生产总量占世界首位,但技术含量偏低,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为主,且自主品牌仅占10%左右。另外,在人口红利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同时,融资、土地、渠道、环保投入等费用持续增长,企业综合运行成本显著提升。目前国内60%以上的纺织企业都没有专门的设计研发机构,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贴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产模式,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研发设计专业人才不足,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五)国外对纺织服装的限制不断增加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渐弱化,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2]。欧盟了2016年第26号法规,对纺织品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做出限制:含量不得高于0.01%。法规的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不符合限量要求的产品将不允许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或进口。NPE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渗透、乳化、分散性能,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用于清洁、染色和水洗等工序,是纺织服装行业最常用的洗涤剂和染色助剂。欧盟还通过PFOS禁令,过渡期18个月。这个由欧盟议会通过的禁令称,欧盟市场上制成品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不能超过质量的0.005%,虽然该禁令有18个月的过渡期,目前国际上也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但我国国内尚未研发出能完全符合欧盟对PFOS控制标准的纺织用助剂,而且要研发、生产替代产品,又涉及化工等多行业的合作攻关问题,这样势必会大量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国纺织服装和鞋协会第17版限用物质清单,包含了12类超过250种服装、鞋类和成品家纺产品禁用或限制使用的物质,对芳香胺类物质的测试方法、金属类物质、阻燃剂、皮革中甲醛的测试方法等做了规定。第17版清单还对杂项进行了多项删除,同时将旧版本的附录I、附录II和附录III进行了修订和重组。自7月1日起,出口越南的纺织品中,甲醛和偶氮染料中的芳香胺含量须满足新的限量要求。新规规定,在越南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除未经完整处理的纱及毛线胚料外,供36个月以下儿童使用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30mg/kg,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75mg/kg,非皮肤接触的纺织品,甲醛残留量应≤300mg/kg,纺织品中芳香胺的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同时,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通报也大幅增大。欧盟RAPEX(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3]公布2015年对华发出通报1128起,其中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的通报172起,占对全球纺织品服装类产品通报总数的53.75%,在全部对华通报产品中仅次于玩具,位列第二。这些技术行贸易壁垒都将给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三、对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承受着严峻的挑战,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逐步取消我国对进口棉花实施的配额管理制度,调整棉花政策调控与市场供需的对立关系,减小行政干预。二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科学整合原料、装备、产品和技术资源,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淘汰严重产能过剩、规模小、设备落后等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行业中大力推行高效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动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加强产业宏观指导,改变常规发展思路,防止盲目扩大同质化产能。政府部门以及协会等要发挥自身作用,在产业规划方面予以宏观指导,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装备较为落后的企业,关键是找准定位,加快与优势企业整合,果断停掉不具备市场竞争实力的老设备,进行产品调整,走差别化路线,研发前沿产品,向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发展。四是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功能性的同时要在科研、营销、管理的创新上下功夫,与高校、科研单位结成联盟,组建各类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五是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了解世界各国的最新技术法规和要求,加强抽样检测和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将相关国外技术壁垒、设限情况通报企业,加强对企业引导、帮扶、应对。生产、经营企业要及时开展相应的改进工作,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加强供应商管理,从产品源头追溯,控制有害物质添加量,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输入国要求,避免因设限物质超标导致产品出口受阻。
参考文献:
[1] 顾庆良,张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动因及竞争力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4(1):57- 70.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赤眼蜂;农业害虫;防治效果;现状;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36-03
1 国内外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发展现状
赤眼蜂是一N天敌昆虫,全世界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国家超过50个[1]。赤眼蜂在独联体国家、中国、墨西哥及西欧一些国家应用最广。在独联体国家,1992年放蜂治虫面积高达2 760万hm2,赤眼蜂释放用于防治约22种作物及林木果树的主要鳞翅目害虫。墨西哥建有36个益虫繁殖中心,繁殖赤眼蜂和茧蜂等天敌,繁殖赤眼蜂已实现工厂化,每年应用赤眼蜂防治面积达300万hm2,主要应用于玉米、甘蔗等作物的害虫防治上。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作物损失一般下降70%~90%。乌兹别克斯坦对赤眼蜂的研究与应用水平较高,深入研究了棉田自然天敌的人工繁殖和释放技术,在棉田害虫的生防领域内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以及成功防治棉田害虫的经验,每年棉田的生防面积达485万hm2。欧共体国家以及独联体一些国家均采用麦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生产天敌赤眼蜂,其生防制品已实现了多品种、系列化。
我国已知赤眼蜂种类有29种,已大量繁殖和推广应用近10种赤眼蜂,其中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等的规模较大,主要包括甘蔗、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及一些林木果树的害虫防治,每年防治面积300万hm2。20世纪90年代,我国赤眼蜂研究学者对赤眼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大规模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奠定了基础。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从多方面(蜂种保存、工厂化繁殖工艺、中间寄主繁殖、田间释放技术等)总结出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繁蜂工艺[1-2]。
目前,国内大规模生产赤眼蜂主要是利用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向日葵螟,应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在现有条件下,加强了基础研究,如赤眼蜂的分类、生物学、生态学[4-5]的研究,为田间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现阶段逐步完善赤眼蜂生产的关键技术,拓宽赤眼蜂的繁殖种类,以实现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扩大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应用范围和面积。
在我国,赤眼蜂是应用范围较广、年防治害虫面积最大、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天敌。开发应用麦蛾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技术,拓宽了繁殖赤眼蜂的种类,扩大了防治害虫的范围。
2 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现状
2.1 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
世界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每年因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分别达14%、16%。黑龙江省每年因农业害虫造成的损失达百亿元。害虫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法,由于长期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农药在土壤和农产品中残留、人畜中毒频发、环境污染加剧,且使农产品出口面临绿色贸易技术壁垒,已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了威胁。
近年来,黑龙江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二化螟、向日葵螟、大豆食心虫等主要农业害虫。通过科技合作,从俄罗斯引进麦蛾卵大量繁殖赤眼蜂的技术,扩大了对农业害虫的防治种类和范围,有效控制了农业害虫的猖獗危害,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赤眼蜂的推广应用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的要求。黑龙江省扩繁赤眼蜂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稳定重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了优质农产品;减少了对化学农药防治的过度依赖,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土壤和水域受到的农药残留污染;减缓害虫的抗药性,降低防治费用;保护有益天敌生物及生态环境,保障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大卵、小卵相结合,应用中间寄主扩繁赤眼蜂
赤眼蜂是目前世界上被用于大量生产和释放最广泛的寄生蜂,近来每年在全世界利用赤眼蜂来防治农业和森林害虫的面积超过3 200万hm2。用于大规模繁殖赤眼蜂的天然寄主卵主要有麦蛾卵、柞蚕卵、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目前,黑龙江省主要应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大、中型害虫卵的蜂种,在防治玉米、大豆、向日葵作物上每年有大规模的应用;利用米蛾卵繁殖一些寄生小型卵的蜂种,如广赤眼蜂、短管赤眼蜂、卷蛾赤眼蜂等用于蔬菜、果树上小粒卵害虫的防治;通过中俄技术合作,以麦蛾卵为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扩繁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等蜂种,扩大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范围,与米蛾相比,用麦蛾卵繁殖寄生小粒卵的蜂种更易于规模化,实现以麦蛾卵为寄主的赤眼蜂标准化生产对于提高中间寄主和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可操作性,对减少生产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作用。
温度、湿度、风力及赤眼蜂的种类、品系、放蜂时间、寄主卵的新鲜程度、赤眼蜂及寄主的生理状态等是影响赤眼蜂寄生的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赤眼蜂的种类、品系。品系的形成缘于不同的生境与寄主种类等因素,品系的寄生能力会随着有关条件而发生变化。利用赤眼蜂进行农林害虫防治时,防治效果往往产生较大差异,赤眼蜂的品系问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应用赤眼蜂进行农林害虫防治中,一个通常要坚持的品系原则就是尽量使用优势种群。对要防治的靶标害虫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目前,所用赤眼蜂大都采用昆虫的卵来繁殖,如麦蛾、米蛾、柞蚕的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利用柞蚕卵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柞蚕是我国东北特产,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柞蚕卵是大量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优良寄主;但利用麦蛾卵为中间寄主可以大量繁殖小粒卵赤眼蜂,包括玉米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这些种类的赤眼蜂不能用柞蚕卵饲养。
2.3 利用赤眼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差异,选用优势蜂种
赤眼蜂属的寄主范围广,但特定蜂种的寄主范围却有差别。在国内外“淹没释放”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识到放蜂成败的关键是“蜂种―害虫”组配的适当与否。国内外的学者在赤眼蜂的寄主选择性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张荆概括了国内17种赤眼蜂的寄主范围。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蜂种与寄主已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蜂种不同,寄主范围也有异,其繁殖指数均以在各自的原寄主上最高,赤眼蜂的寄生状况分为3种类型(普适、寡适、不适)。不同寄主繁育的赤眼蜂在个体大小、寿命和生殖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赤眼蜂的选择性及其机理,对于实际应用赤眼蜂,是必要的基础工作。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理论和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蜂种是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的中心工作。赤眼蜂寄主范围广,不同种类赤眼蜂、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和寄生能力有较大差异,这是赤眼蜂优良品系选育的理论依据。
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应用中,因不同蜂种防效差异较大,选择最适宜的蜂种是防治成败的关键因素[2]。针对农业主要害虫玉米螟、二化螟、向日葵螟、大豆食心虫,选用了赤眼蜂优势蜂种,提纯复壮,按质量严格控制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工厂化生产赤眼蜂,提高了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用户对生物防治充满了信心,进行大面积的应用,使赤眼蜂生物防治产业快速发展。
2.4 赤眼蜂大面积应用防治农业害虫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把害虫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行,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害虫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害虫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害虫卵内。吸取害虫卵内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被寄生的害虫卵不能正常发育为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通过此种方式阻碍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害虫卵内,经过卵、幼虫、蛹及成虫阶段,最后咬破卵壳飞出;雌雄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害虫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害虫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玉米、水稻占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的前2位。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400万hm2,每年因玉米螟危害而造成的玉米损失达250万t,严重影响玉米产区的玉米产量和质量;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达80万hm2,每年因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水稻损失达50万t,损失巨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工厂化生产赤眼蜂主要是利用柞蚕卵为中间寄主,可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等蜂种,这些蜂种大面积应用于防治玉米上的主要害虫玉米螟以及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二化螟,对害虫进行了有效控制。通过技术研发,利用麦蛾卵为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扩繁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等蜂种,可高效防治玉米螟、二化螟、向日葵螟、大豆食心虫等主要农业害虫。1996―2016年,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面积累计150万hm2,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满足了绿色农业对生物防治害虫技术的迫切需求,在稳定农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 展望
3.1 赤眼蜂质量控制,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质量控制是繁殖赤眼蜂的重要内容,赤眼蜂的饲养系统是一种人为控制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大规模生产系统的技术和条件会使赤眼蜂的遗传或适应性发生改变。因此,进行质量控制、保持赤眼蜂种群的品质是高效防治害虫的前提条件。为提高赤眼蜂的质量,需采用适当的设备及执行准确的饲养操作规程。一是要繁育出高品质的寄主卵,提纯复壮赤眼蜂蜂种,赤眼蜂的种群经保存后,要保持完好的生物学特性;二是在准确的密度调节、最佳物理条件、卫生条件和监测生产中[3],繁殖优质赤眼蜂;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定期监测赤眼蜂的羽化、性别比例、大小、繁殖力、搜索功能和寄生力,若质量退化,做到早期发现,保证质量。
3.2 加强质量检测,保证产品质量
加强赤眼蜂的质量检测,在以下时期进行重点检测:在赤眼蜂出厂时,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赤眼蜂到达运输目的地后,还需要进行产品质量检测;赤眼蜂长期储存后,进行质量检测;赤眼蜂应用时做质量检测。
对赤眼蜂产品的相关检测方法,在内容上包括形态学检测,如检查赤眼蜂的大小、畸形率;生物学检测,如对赤眼蜂各发育期的检测;生态学检测,如对寄生率的检测;生物化学检测,如对早期蛹质量生物化学的检测;行为学检测,如对赤眼蜂飞行能力检测。还要对以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包括赤眼蜂的羽化率、存活率[4]、品种、性比、寿命、繁殖率。加强对赤眼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测,确保生产出的赤眼蜂产品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3.3 赤眼蜂种群提纯复壮,保持赤眼蜂适应环境能力
保持赤眼蜂产品质量高标准,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要保持赤眼蜂的自然种群特性,保持种群的一定广度,防止遗传基因的单一。饲养的赤眼蜂种群,由于近亲繁殖,种群的遗传变异性很低,要低于自然N群的水平,导致赤眼蜂适应野外环境的能力降低。要保持赤眼蜂的质量,必须进行赤眼蜂种群的复壮。赤眼蜂种群提纯复壮的方法主要有不断地采集、引进野生新种群,采集的野生种群规模达到1 000头以上,以保持赤眼蜂的遗传特性和防治目标害虫的能力;将2个饲养品系杂交,改善赤眼蜂的遗传结构,提高寄生能力;采取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锻炼的方法,如变温锻炼,进行复壮;低剂量辐射刺激,增强赤眼蜂活力,提高雌蜂比例和寄生力。
3.4 赤眼蜂防治害虫的应用前景
赤眼蜂是控制农林害虫危害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天敌昆虫之一。保护利用天敌资源促进农业害虫科学治理,一直备受普遍关注。赤眼蜂的扩繁及其应用成为害虫可持续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大规模繁殖赤眼蜂优势蜂种,田间释放防治农林害虫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不伤害天敌、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产品无残留等化学防治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减轻害虫危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又是中国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食品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应用天敌昆虫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还处于起步阶段,使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面积不到总发生面积的10%,随着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防治面积会逐渐提高。筛选扩繁赤眼蜂优势种,可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防治农业害虫的优良蜂种,提高防治效果,使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虫危害,加快生物防治产业发展,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处于起步阶段,赤眼蜂生物防治农业害虫,是实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可保护有益天敌生物及生态环境,保障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能有效防控农业害虫,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 万方浩,王韧,叶正楚.我国天敌昆虫产品产业化的前景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1999,15(3):135-138.
[2] 王福莲,张帆,万方浩.赤眼蜂蜂种及品系选择刍议[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4):269-272.
[3] 曾凡荣,陈红印.天敌昆虫饲养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鲍晓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99.
[5] 吴静.高温胁迫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及寄生行为的影响[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
[6] 黄寿山,解庆镔,戴志一.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Ⅲ):生理生化机制分析[J].昆虫天敌,1995(3):106-108.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浙江;纺织产业;转型提升
纺织行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近年来,产业发展增速明显,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扩大出口创汇、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劳动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进入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对浙江省纺织业的冲击很大,大量的纺织企业困难重重,甚至濒临倒闭,相关的研究表明,如果纺织产业内部结构的不调整,自主创新能力不提高,产业发展将会直接进入衰退阶段。因此,如何实现纺织行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提升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加速产业的转型提升,是目前浙江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关键。本文将结合浙江省纺织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实现转型提升的途径,旨在为浙江省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一、浙江省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纺织行业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1978-2008年,浙江省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在全国的比重由4.2%上升到23.1%,在全国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2位。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1505家,职工总数193.8万人,销售收入7258亿元,出货值2220亿元,分别占全省同口径工业的21.8%、25.2%、19.2%、22.5%;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额43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28.3%。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印染布、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其中代表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44%,居首位。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人均利润高于全国水平10%,亿元固定资产用工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行业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也居全国首位。
二、浙江省纺织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08年开始,由于外部需求紧缩、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浙江省纺织业部分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际需求市场疲软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纺织品市场需求出现萎缩,企业亏损增加。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7%,亏损面19.1%。就业形势严峻,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业人数同比减少近3万人,规模以下小企业减员现象更为普遍。
(二)产能结构性过剩逐步显现
2000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工业总产值的年增幅平均达10%以上,出口增幅也比较快。但与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纺织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增加缓慢,部分产业的利润甚至在10%以下,因此,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已将纺织业列入存在潜在产能过剩的产业。典型表现在:纺织业众多民营企业均选择进入限制较低的制造环节,产品同质性严重;纺织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明显,但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特征也明显,依然有过多的中小纺织企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差别化率不高,利润率低也使很多企业对设备的更新持谨慎态度。
(三)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
浙江省土地资源稀少、一次能源短缺,纺织企业面临着比中西部纺织企业更加严峻的资源要素制约。随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地用能问题日益突出,纺织业承受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此外,随着浙江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战略的深入实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污染企业整治力度,其中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整治重点之一,纺织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不少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三、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目前,纺织业行业界普遍认为,2008年和2009年是中国纺织行业最为艰难的两年,面对国内、国外的双重困境,纺织产业转型和升级是来自于产业内部的必然要求和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浙江省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将是关系到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产业发展走高附加值、特色化道路
纺织行业作为浙江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产业门类比较丰富,特色产业明晰,但从产业层次看,大部分产品档次不高,品牌价值较低,以中低档为主的纺织产品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中高档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步上升,浙江省也迎来了加快发展中高档纺织产品的历史机遇。同时,历史也赋予我们破解纺织产业发展瓶颈、加快结构调整的重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发展具有高质量、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产业特色纺织品,可以加快浙江省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由速度型发展向效益型提升的转型升级。具体可以从丝绸、羊绒制品、高端无纺布、高档服装等方向拓展。
(二)全力开发国内外市场
纺织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的,忽略了国内的消费市场。2001-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为6.67%,显著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年增长水平,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高,显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内需消费市场。在当前出口形势亮红灯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靠内需拉动纺织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如存在奥运带动的体育服装市场,80后进入生育高峰的妇婴服装市场及一直长盛不衰的女性服装市场等等,纺织业的内需市场还是可以好好挖掘的。同时,外贸行业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努力转变原有的贴牌经营模式,努力尝试品牌的国际运作,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三)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纺织行业应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纺织加工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纺织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由于纺织产业的产业链长,装备技术发展得较快快,市场容量大,因此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产品创新、依靠技术和品牌实现增长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节能减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降低能耗,加强对纺织行业污染物的治理纺织业要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化发展,节能减耗是必由之路。纺织业应大力推进治污措施,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自动监控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同时,浙江省的纺织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纺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力争取得出口“绿色通行证”,发展绿色、环保型纺织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
(五)非织造布是产业主要提升方向
以无纺布为主的非织造布产业是浙江省产业用纺织品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际上无纺布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开拓无纺布产业用途和新领域,做大无纺布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浙江省特色纺织品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生产土工布、农用膜、防水基材、包覆材料、衬料、过滤材、汽车装饰材料、涂层革基布等。二是医疗卫生用材料。医疗卫生用材料是无纺布材料中用量很大的一类产品,医疗卫生材料要向高端发展,开发“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等医疗用无纺布,实现产业化生产;开发仿生器官等医用材料及制品。三是无纺布产业要采用纺粘、熔喷、水刺、复合等新工艺、新技术和高速、高产、高质无纺布生产线,向涂层印花、整理、复合、定型等深加工方向发展。四是努力培育以无纺布为主体、工业化纤织造与制品为主的产业用特色纺织品,成为纺织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周建迪,章友鹤.浙江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朱简.“后配额时代”浙江纺织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荣蓉,孙究.当前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9).
4、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09-2012)[Z].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浙江纺织产业;产业竞争力;后金融危机时代
1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横向评估
纺织产业竞争力评估涉及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多个指标。为此,我们选取了2009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纺织产业九项指标。即:X1:产业企业单位数目;X2:工业总产值;X3:出货值;X4:工业销售产值;X5:人均利润额;X6:成本费用利润率;X7:资产利税率;X8:资产负债率;X9:第三产业占比。由于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导致指标之间出现信息重叠。如果直接利用这九个指标进行评价,难免存在信息冗余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降维的方法将相关性高的变量聚在一起,从而降低需要分析的变量数目和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并检验相关性,得出KMO检验值0.615,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0.01,说明该样本数据适合主成分分析。最终的累计方差贡献率90.399%(大于85%),因此确保在主成分分析中,基本保留了原有九个指标的基本信息。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全国各省市的纺织业综合竞争力可以由三个主成分Y1、Y2、Y3来表示。经过Varimax正交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三个主成分中,第一个主成分在产业企业单位数目、工业总产值、出货值、工业销售产值上有较大载荷,即主要表示浙江纺织业发展规模和生产能力;第二主成分在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利税率和人均利润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示浙江纺织业的产出效率;第三主成分在第三产业占比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示浙江纺织业产业外部环境支持。
以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成一个地区纺织业竞争力的评估模型:Y=0.5169Y1+0.3521Y2+0.1461Y3,Y表示各地区的竞争力综合得分。如表1所示:
自2001年起,浙江纺织业在企业单位数目、利润总额和出货值指标上均位居全国首位,而在总资产、工业总产值和从业人员指标上也位于全国前列。浙江纺织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整体效益水平上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2009年,浙江纺织业利润总额达到182.64亿元,比2008年增长22.49%,比2007年增长12.07%。虽然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浙江纺织业仍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2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纵向评估
为了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了解,笔者利用SPSS17.0对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进行纵向评估。选取指标如下:X1:企业单位数;X2:工业总产值;X3:出口总值;X4:产品销售收入;X5:产品销售费用;X6:利润总额;X7:资金利税率;X8:第三产业占比。根据2000—2009年浙江纺织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步骤同上。得出KMO检验整理值0.75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0.01,说明该样本数据适合主成分分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3%。通过Varimax正交旋转,第一主成分在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和企业单位数的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表示浙江纺织产业生产能力、产出效率情况;第二主成分在资金利税率、利润总额和第三产业占比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表示浙江纺织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支持。
通过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总得分,公式为:Y=(0.586Y1+0.355Y2)/0.913,Y表示浙江纺织产业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从纵向比较,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仍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08年是浙江纺织产业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一年,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53%,2009年情况有所好转,利润总额上涨,亏损企业单位数减少。但从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提高速度来看,包括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同比增长率均出现下降趋势。由此说明,浙江纺织产业虽然仍保持竞争力总体优势,但提升竞争力的后劲相对不足。
3分析与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浙江纺织业综合竞争力我们可以概括如下:
3.1浙江纺织业竞争力仍具有优势
纺织业是浙江比较成熟的支柱行业,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竞争力总体而言仍具有优势。从横向比较,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居于全国首位。从纵向比较,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产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但由于外需萎缩对订单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加上政府及时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所以2008年出口总值依然为正增长。2009年,世界经济止住了下滑的趋势,渡过了最恐慌的阶段,浙江纺织产业也稳企回升。综合上述因素,2007—2009年浙江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3.2浙江纺织业增长率下降
从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提高速度分析,包括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同比增长率均出现下降趋势,经营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支持还具有较大负值。由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浙江纺织业过去三十年主要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廉价生产要素、投资驱动和地方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增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基本告一段落。浙江纺织产业虽然仍保持竞争力总体优势,但提升竞争力的后劲相对不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源泉更多地可能来自于技术创新与技术深化、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消费率的提升,城市化加速和服务业发展。因此,需要着重加强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升级,尽快提高竞争潜力和支持力,实现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质的提高。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纺织工业;石河子垦区;SWOT;发展
一、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进入较快发展期,21世纪初进入辉煌发展时期。经“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发展,已形成中国“南有江苏华芳(250万锭)、北有山东魏桥(600万锭)、西有新疆石河子(150万锭)”的棉纺业格局,建成兵团、新疆乃至中国西部最大棉纺基地。2010年石河子市被命名为“中国棉纺织名城”。“十二五”之后,受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纺织工业发展放缓,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降低。(表1)目前,石河子垦区拥有纺织企业20家,其中棉纺织企业18家、毛纺织企业1家、纤维染色企业1家,包括环锭纺193万锭,气流纺2.69万头,喷气、剑杆等现代织机1,899台,毛纺锭1.8万枚,棉纤维染色生产能力2万吨,染布能力2,880万米,毛巾生产能力8,300吨,产能居全疆各地州市第一。2014年,垦区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4.6%;生产棉纱76,902吨,同比增长0.3%;棉坯布3,020万米,同比增长2.2%;染色纤维2.1万吨,同比增长40.9%;精纺呢绒270万米,同比增长4.2%。2015年以来,受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激励,垦区纺织工业运行稳中向好,纺织企业整体呈现“开工恢复、生产企稳、销售回升、利润扭亏”的态势。
二、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的优势
1、棉花资源优势。石河子垦区是新疆优质植棉基地,有12个团场种植棉花,2015年植棉280余万亩,占自治区11.2%,占兵团近30%,预计皮棉总产45万吨。品种以细绒棉为主,纤维长、色泽洁白、成熟度好、均匀度强、棉杂和“三丝”含量低。
2、产业集聚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石河子垦区充分利用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陆续引进了江苏华芳集团、华孚色纺公司、陕西唐成棉业、山东如意集团、弘生集团、沙特阿吉兰兄弟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纺织企业集团,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3、交通便利优势。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腹心区域,地处交通要道,有亚欧大陆桥北疆铁路、G30连霍高速、S115省道。2015年,新疆丝绸之路西行国际班列石河子-俄罗斯开通运行,石河子花园机场落成通航。
4、基础设施优势。目前,有石河子市污水处理厂、新材料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印染污水处理厂3家,日处理污水25万立方米。新疆唯一一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行。“兵团第一关、第一检”石河子海关和石河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
5、人文科技优势。有国家“211”重点高校石河子大学等大中专院校14所,兵团农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18所,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科技、人才方面具有优势。
6、低电价优势。石河子垦区有自己的局域网,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40余万千瓦,形成了350多公里的220千伏输变电网络,开发区大宗工业优惠电价每度0.338元。
7、体制机制优势。八师石河子市实施“师市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既发挥了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发挥了城市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
(二)发展的劣势
1、产品附加值低。石河子垦区已有从纺纱、织布、印染、色染到成衣的产业链,但产品的80%集中在棉纱、棉布、染色纤维等初级产品,服装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高端市场还未涉足,品种单一,利润率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而且近年来棉纱、布匹均处于下降通道,使得企业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不少企业缩减产能或停工停产。
2、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垦区没有一家专门的纺织服装创新机构,没有省级纺织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中心。域内纺织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比较低。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3、人才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劳工就业观的改变,技术工人短缺使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方面举步维艰。而且石河子垦区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工资差距大,吸引力差,导致企业招工难、职工流动性大。同时,企业职工队伍素质过低,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管理难度大。
4、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纺织产业不景气年份持续较长,国家金融部门把纺织产业列为高危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对纺织企业实行“限贷避险”,加之其他融资渠道成本高,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三)发展的机遇
1、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核心地区。而石河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可以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并充分利用西行班列,加快向西开放,促进纺织工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2、国家对新疆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2015]2号)为垦区纺织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明确表示,2014~2018年连续五年,每年分别拿出10亿元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3、自治区大力支持。《新疆纺织规划》提出“三城七园一中心”的发展思路,石河子被纳入“三城”之一,成为新疆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区域。2015年,自治区出台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1+5文件,在贷款财政贴息、运费补贴等方面制定了具体优惠政策。
4、人们对纺织品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对产品的实用性、环保性、保健性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要求,这都给纺织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
(四)发展的挑战
1、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纺织企业均处于利润下降、销售低迷的境地,纺织品贸易竞争激烈。国际纺织产品供需不稳定、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幅度大等因素对产品出口产生极大影响。
2、国内纺织业困中求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纺织企业运营普遍艰难,行业持续回升尚有压力。而且垦区纺织企业大都生产上游产品,大多需到内地营销,在内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可选择的销售面将会更很窄。
3、纺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苛,企业在控制污染、节能减排上势必增加投入,在新产品研发上也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人口趋于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上升。
三、石河子垦区纺织工业发展建议
(一)做大做强纺织企业。
抢抓中央“一带一路”和国家、自治区支持新疆发展纺织产业机遇,发挥“石河子棉纺织名城”优势,支持现有纺织企业做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竞争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提升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
顺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开发绿色纺织品,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路子。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链完善、市场品牌好的纺织产业转移,推动现有纺织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印染、织布、服装等下游产业。
(三)加大创新力度。
深入实施“互联网+纺织”行动,借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业融合的创新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抓好科技攻关、技术吸纳,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功能更先进、成本更低、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纺织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增加产品设计、研发等软性技术投入,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品牌为依托,以产品质量取胜的新格局。
(四)注重人才培养。
要注重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企业要为职工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规,切实提高工人待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要积极搭建平台,为企业引进劳动力,同时要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作用,强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培养企业管理和技术性人才。企业要在研发经费、科研设备等方面为技术人才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良性留人用人机制。要重视引进国际贸易和营销人才,让大量熟悉企业业务、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涉外知识、精通国际经济法律的国际贸易人才来石河子建功立业。
(五)完善服务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要跟进对接国家、自治区促进纺织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落实到位,发挥效用;要加强纺织工业运行预测研判,掌握运行动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组织作用,在产业咨询、技术培训、信息化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强化行业协会功能,引导企业合理有效地投资、规范运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少红,崔方林,朱文静.新疆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贸,2011.
[2]崔东峰,朱金鹤,胡永兴.新形势下兵团纺织业发展问题探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9.4.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范文6
___纺织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期,如今___已由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我市充分利用纺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对于___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成为国际先进纺织业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涉及产业经济和产业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就纺织产业经济本身而言,总体上要求其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引领纺织品市场潮流,并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具体讲,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与条件。1、雄厚的产业基础。纺织制造业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支柱,而且其规模总量要占到全国行业的10以上,产品外销率在40以上。2、先进的技术装备。纺织行业中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等关键设备,其中无梭织机的比重达到9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众多的优势产品。纺织产业链较长,且产品丰富。作为制造业基地,必须具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特色明显的优势产品。主导产品产量在国内行业中占到20以上,特别是需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4、领跑的骨干企业。在纺织行业中有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要求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其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并拥有知名品牌和相当规模的出口额。5、健全的创新体系。行业整体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求在2以上。拥有产业共性技术为支撑、企业专利技术为核心、国际性智力源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二、当前国际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纺织制造业作为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和最广泛的传统产业,被许多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假借为经济腾飞的“跳板”,即使是现今的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廉价的劳动力迅速形成了纺织产业大军。(一)国际纺织业发展趋势当今全球纺织业发展变动较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产业内涵扩大,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等诸多方面。1、产业内涵扩大。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特别是特种合成纤维和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目前国际上高性能特种纤维已达250多种,总产量每年超过30万吨),由此推动着纺织业由传统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成为目前及未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总趋势。2、技术创新加快。创新成为当今国际纺织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突出表现在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产业化,以生态和环境为目标的创新技术的应用。一是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出了具有质轻、高强、耐高温的特种纤维,如芳纶、P80纤维等新产品为目前性能最优的有机性能纤维;美国杜邦公司通过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已开发出了具有与芳纶强度一样的人造蜘蛛丝,预计在一两年内投产使用;同时具有多功能的差别化纤维品种层出不穷,而且许多工业化国家都在将合纤应用于生产资料领域。二是在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以无梭织机和自动络纱技术为代表,得到了迅速应用。目前欧美国家已全部采用自动络筒机,日本的普及率已达80。三是以生态和环保为目标的创新技术集中应用于印染业,90年代后期喷射印花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喷射印花技术无需制版,全部CAO一体化,花型重现不受限制,有利于印花环保,能够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应的市场需要),已经引发了染整技术革命。现今世界先进的纺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美、德、英、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手中。3、结构调整加速。目前国际上先进纺织制造业国家和地区均着力于调整结构,一方面注重纺织新型原料的研发,高档优势面料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则将一般化纤行业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美国主要致力于高科技纺织品的研发,目前已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纺织品和服装。法国北方加莱海峡地区30多家纺织企业组成的“纺织俱乐部”推出以光纤和传统纱线交织而成的“发光布”,广泛应用于信息标志,安全警示上。在亚洲地区,日本重点发展扩大用于OPT的原料,向外出口高价值的原料,其化纤企业主要从服装类产品向非服装类产品转移。韩国采用“有选择的集中”策略,实施化纤业结构调整,其国内企业主要生产如超细旦纤维、低熔点纤维和复合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一般涤纶生产线正在向泰国、印尼和中国等地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以资本及知识密集型为主转移,去年已开始提出打造“亚太布料制造中心”、“亚太纺织品设计及流行时尚中心”和“全球纺织运筹中心”三大计划,并推出了“纺织工业发展六年计划”,目标是朝产品差异化及高值化发展。(二)国内纺织业发展特点及趋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纺织生产数量第一大国。20__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纺织总产值超过了10000亿元,主要产品纱产量完成810万吨,增长15.8;化纤产量完成991万吨,增长20.1;纺织服装出口达到618亿美元,增长15.9,实现利润超过300亿元。但整个纺织业发展主要是数量型增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是我国纺织制造业的最大弱势。目前国内纺织业重要生产地区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纺织工业生产总量占了全国的65.6,其中浙江为全国纺织业第二大省,占全国总量的18.5。从国内纺织业发展现状看,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突出反映在以下三方面:1、形成了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国内纺织业发展最大特征是形成了众多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__年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10个纺织产业基地和29个纺织产业特色城镇,并以此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在10个产业基地中除号称“中国北方纺织城”的辽宁海城市外,大多处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上。表现出纺织业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体系相对完整,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等共性特征。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江苏省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以棉、毛针织为主,拥有众多著名大企业大集团的张家港市;经编产品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海宁市;以化纤为特色 ,主导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的___县;服装用、家饰用、产业用纺织品门类齐全、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萧山区;拥有纺织类三资企业1600多家、70产品销往欧、美、日、俄和东南亚市场的东莞市;聚酯切片占全国第二的开平市;以生产高档面料见长、引领国内纺织面料市场的西樵区等等。(浙江省3个全国纺织产业基地20__年纺织业数据,见表一)表一:浙江省3个全国纺织产业基地20__年纺织业数据单位:亿元县 市指 标纺织业服装业化 纤三行业小计占规模以上工业___县工业产值345.0918.9270.06434.0775.29销售收入336.2018.1866.31420.6975.22利
润17.380.943.4821.80利税总额26.781.445.0433.25海宁市工业产值44.017.333.3154.6532.54销售收入33.695.283.0542.0230.18利
润2.690.290.063.04利税总额4.130.520.164.80萧山区工业产值221.1124.8129.25275.1738.07销售收入213.5122.9827.04263.5338.70利
润9.641.690.9512.28利税总额16.622.601.5320.75(注:表中所列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2、注重于高档面料的开发与生产20__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启动实施“纺织流行面料”工程,决定每年举办中国纺织面料及花样设计大赛;建立中国流行面料保障机制,不断向国际市场提供国际买家需求的优势纺织产品;逐步建立起集合中国优质纺织企业的集中供货模式等等。这也是应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纺织企业注重于面料的研发,且优质经典面料强势进入我国这一趋势的一种有力举措。国内纺织产业集群间的互动推动着纺织生产企业加强对面辅料的开发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如江苏阳光集团去年累计投资2亿多元用于新品开发,共开发新品7000多个,拥有男装品种开发在国内领先、女装品种和休闲装品种开发与国际同步的明显优势。无锡协新集团在织造方面实现100无梭化,在染整方面全部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在纺纱方面达到100的无结头纱,其在国内市场不仅为名牌服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为公安、邮政、水利等集团服装的制作提供面料。吴江丝绸厂每年的40产值由新产品创造,去年在真丝与各种纤维混纺方面共开发500多个品种,为日本著名的帝人、东丽公司提品。西樵区纺织企业生产的棉制品、牛仔面料以时尚、休闲、环保为切入点,突破了传统棉和化纤生产的思维模式,并以文化理念提升面料销售,引领着国内面料潮流。3、着力于前道聚酯原料项目的建设目前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纤维生产地,由于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世界上聚酯纤维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__年我国聚酯纤维进口量为81万吨,超过了西欧和北美进口量的总和70余万吨。20__年由于聚酯原料的PTA供应出现短缺,国内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我国PTA进口量达312万吨。据咨询公司PCI集团预测,我国PTA需求在20__年将达到1000万吨,而届时的生产能力将为580万吨/年,进口仍需400多万吨。巨额供求缺口诱使国内许多企业投资或扩大PTA生产。去年厦门开始建设90万吨/年PTA项目,将在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运行;美国BP化学公司出资的40万吨/年PTA生产装置正在珠海加紧建设,也将在今年内建成投产。江苏仪征在已形成年产32.5万吨PTA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目前还正在建设45万吨/年项目。我市的远东化纤、纵横集团、三鑫化工正在规划建设360余万吨的PTA项目。此外,宁波、萧山都正在建设PTA项目;浙江桐昆集团计划在嘉兴建设60万吨/年PTA项目;舟山也将考虑建设PTA项目。预计今后国内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资建设聚酯原料项目。三、___/,!/纺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一)___纺织业的基础和优势目前,我市的纺织工业已拥有从最初的纺织原料到最终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到20__年底,全市有纺织单位5.66万家,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纺织企业3200余家,从业人员38.2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34万家,从业人员21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__年销售收入734.6亿元,实现利润40.5亿元,出货值219.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1.2、42.9和60.8。20__年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居全市工业大类行业中的第一、四、三位。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整个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较强的规模优势___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市纺织工业与全省相比较,企业数占比为21.7,销售收入占比为34.8,利润占比为37.5,出口创汇占比为19.5。从目前我市的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生产效能以及在全省、全国纺织工业的比重分析,主要纺织品产量居全省、全国的前列,经济效益水平居全国前列,出口(不包括间接出口)占全市纺织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达24,为全国纺织工业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见表二、表三)。表二:20__年___市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品名称单位完成量增长占全国比重占全省比重纱万吨7.04 6.00.8714.61布(含丝织品)亿米34.8724.912.4650.97化学纤维万吨108.2352.010.9235.23表三:20__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在全国、全省同行中的比重企业数(家)销售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___市1023734.640.521.4浙江总量47102108.0108.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