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解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正式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而这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化变革。一方面,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认识。这使得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①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②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③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5]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1):4-9.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ER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提出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它是由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学专业5个专业整合而成,作为“管理学”门类的二级类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一个专业。信管专业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基础由三部分组成:现代管理科学、现代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其培养出的人才应当能够承担各级各类的信息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因此,国内院校在设计课程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运筹和计算机软件及部分硬件课程,再辅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程之间缺乏紧密配合,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程体系与技术发展脱节。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周期短,在很多院校中,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一些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开设,并且没有辅以配套的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而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2)实验教学应考化。实验教学更多的围绕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主动分析和思考来展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型、设计型以及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信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许多学者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如,张劲松在分析了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科定位,并给出信管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和课程体系创新重构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基本流程[1]。吴伟根据信管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适合本校的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2]。张洁在分析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背离之处,提出了优化课程的建议[3]。

二、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提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信管专业课程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企业ERP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相似性,信管专业课程与ERP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4]。以ERP构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信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ERP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想法基于以下两点:(1)综合性。ERP是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一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2)实践性。ERP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的原理,还要通过具体的ERP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学生通过接受ERP培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而且,ERP试验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实验,包括ERP软件实验和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等形式的实验相比,ERP实验更接近企业现实,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搭建出的系统平台才真正具有可用性。

三、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进行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利用专业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尽量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知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了“基础+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础类课程主要打造学生的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和计算机学科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理论课程包括信息科学类课程、系统科学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交叉融合课程。信息课程类和系统科学类课程主要阐述计算机软件、系统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围绕经济、管理基础和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经管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交叉融合类课程为商务、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特色课。在实践课程体系中,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如企业运营管理沙盘模拟、ERP系统操作实习等,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ERP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成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素质正是ERP专业人才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本课程体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构建出分阶段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一)利用MIS专业知识分析ERP设计原理阶段

该阶段所对应的课程为ERP设计原理相关课程,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过的MIS知识,如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等,掌握ERP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剖析ERP的数据组织,从而掌握先进的ERP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二)ERP软件的应用阶段

在传统的信管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课程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和利用信息辅助决策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企业中的业务知识了解不够,所开发出来的系统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出来的,因此可用性较差。但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业务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对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该阶段,就应该引入ERP软件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例如用友U8系统。一个成熟的ERP软件系统依据供应链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几乎涵盖了企业中各个方面的业务流程,通过对该软件系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一个真正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对ERP软件设计所体现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的讲解,对ERP软件功能模块的介绍,以及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而不是具体的讲解操作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根据ERP软件的应用手册自主学习来完成。

(三)沙盘模拟阶段

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不同于ERP软件模拟实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交互学习方式。ERP沙盘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概括和简化,沙盘模拟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8名同学,模拟一个企业在6-8年中的经营;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运营总监、采购总监等职务角色;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作为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各自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等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5]。沙盘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展示企业流程的操作,结合职位扮演、运营模拟、教师点评,将企业发展战略、生产规划与设备投资、物料需求计划、融资、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全部展现在沙盘上[5]。通过沙盘模拟实验,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深入了解企业中各种管理方法和规律,以及信息管理是如何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定位市场,赢得战略优势。

(四)结合毕业论文的ERP软件开发或ERP实战实训阶段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选修的方式,用以巩固和提升前面三个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把所学到的ERP专业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在该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的专业方向,以及与该生今后的就业相结合,可以选择不同的选修内容。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按照MIS系统的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另外,信管专业的另外一个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ERP系统操作能力的企业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ERP实战实训课程,通过竞技的方式,学生分组对抗,小组的成员根据企业运作的实际业务流程,模拟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不同的工作角色,并运用在ERP软件课中学习的ERP软件,处理各种报表与业务数据,真正地把ERP软件运用起来。

四、总结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不断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将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

[2]吴伟,叶潮流.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3]张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0-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中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合并而成。这种整合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1]。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学校的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法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该专业的建设就成为各学校研究的重点[2]。

目前,信管专业主要存在3种模式[3]: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模式,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此外,信管专业在某些工科院校还以培养某些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随着各种学科的相互交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点。人们不但关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T/IS)本身的探索和应用,也日益关心IT/IS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许多传统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管理问题现在成为了IT/IS战略和管理决策问题。这反映出当代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趋势[4]。这种趋势对信管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解决人才“通”与“专”之间的矛盾是该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体系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一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并不是给出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给出一种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这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来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2.1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教育部对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的规划性、前瞻性、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表1总结了CISC2005课题组调查的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些数据。

从市场需求看,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相当高。对于需要信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来说,最多的是需要信管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有企业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表2是关于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缺少有效的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和“过于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最大缺陷。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其实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只有明确了专业培养的方向,才能解决关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4]。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图1左边的虚线框所示。

我们从知识体系上基本明确了信管专业学科的内涵,为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提供了基础。在该学科中,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背景和分析手段,管理中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系统科学理论和思想在信息系统学科中也被广泛地借鉴;信息技术,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可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信息系统学科带来大量研究课题[4]。信管专业的特色在于将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的作用,会使信管专业类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因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如果弱化信息技术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结果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不能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市场所接纳[1]。

3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

3.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在对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右边的虚线框所示。对于上述课程体系架构中需要设置的核心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基础、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张基温[6]认为信管专业一个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专业。与信息化有关的几个领域是信息化决策、信息产业及其管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信管专业应当定位在信息化管理。然后,他提出专业课程应该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确定,并对信管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即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方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监理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而整合出以下10门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组织与存储,信息系统安全原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原理,信息系统开发。

CISC2005课题组[4]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近100个单元的相关课程,11门相关课程的具体名称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

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3.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展出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

查先进[1]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对信管专业的要求,提倡采用“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提出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知识点组成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他提出的知识模块主要有4个方面: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

张基温[6]提出了从核心专业课程扩展课程体系的方法:1)从每门骨干专业课向前找必须的先修课;2)整合进没有考虑到的学科标志性课程;3)添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4)添加一些专业领域的必需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5)增添一些能够提高应用层次和向周边专业辐射的课程;6)增加一些能够扩充知识面、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课程。按照上述原则,他提出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标志性课程群、核心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辐射课程群。

此外,董焱在文[2]中考察了美国亚历桑那大学Eller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科学选修课。王学颖和黄淑伟[3]提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5大模块,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信息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

不论采用哪种课程体系,都应明确各知识模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支撑手段[1]。

4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确定设置哪些课程,更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进行整合。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信管专业的课程不断增加、课程体系不断膨胀。但是,有些旧的课程往往还不能被淘汰[6]。日益膨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本文给出了如下的优化建议:

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内容和模式应当立足于应用,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来设置内容,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要围绕系统开发这一中心选取其内容。对于管理类课程,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传授。另外,不能过多地介绍已经被淘汰技术,例如数据库中的层次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

2) 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精选或重建体现学科方法和基本规律的课程。张伟、李丹和戚桂杰[7]提出把相关课程整合成一到几门大课进行教学。

3) 加强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讲解原理,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来加强教学实践;参观和调查企业的流程、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倪庆萍和汪路明在文[8]中给出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3个实践过程是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他们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POS商业管理系统实践和ERP沙盘模拟。

5结束语

总之,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应当从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以适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 4 (22):507-512.

[2] 董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7(4):93-96.

[3] 王学颖, 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3): 378-381.

[4] CISC2005课题组.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05,(8):48-52.

[7] 张伟, 李丹, 戚桂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情报科学,2006,24 (8):1263-1268.

[8] 倪庆萍, 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11):89-91.

作者简介

安利平(197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话:022-23507700

E-mail: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4

摘 要 在市场经济下,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体育专业的办学能敏锐地捕捉人才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培养过程中相应环节与维度,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系结构的最优化,使其人才品质始终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访问,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体育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性与灵活性原则和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构建多维度的人才观和培养目标体系,并提出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反馈系统和培养过程诸要素进行优化。

关键词 体育教学目标 多维结构优化 目标导向作用 对策 一、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具有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到90多所,但是,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这个专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固定的培养目标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教育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体制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变化,学生和家长提高的教育需求等等,都使体育的培养目标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目标定位的随意多变和众说纷纭的现象,这使得对武术与体育专业现行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下,欲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办学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求专业的办学能敏锐地捕捉人才市场的信息,分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偏差,把调控信息反馈到培养体系的各个要素当中,及时调整培养过程中相应环节与维度,改变因子之间的匹配与组合,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系结构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使其人才品质始终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武术与体育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多维结构

各级各类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体育院校,包括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大体相同,几乎都包括教学训练管理科研的人才培养;另外,各地区各级别各类型的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并没有突出学校特色、区域特点、专业特点、这样就造成了专业技术学习范围过窄,削弱了体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毕业生实际就业与培养方向存在差距等问题。根据学生就业形式,应以市场为依托和根据,不能脱离市场而孤立确立培养目标,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涉及了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行业领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多维结构应该与市场需求接轨,那么目标内容轴的构建:

因子1:基础课程目标:厚基础;因子2:选修课程目标:强适应;因子3:专业课程目标:扬特长。

要素轴的构建:

因子1:知识目标:人文知识健康知识、相关知识

因子2:智能目标:一般智力、运动智能、教学业务能力、与体育相关领域业务能力、

创造能力:

因子3:价值目标:在体育规则性影响下所形成的规范意识目标,在体育欣赏性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情趣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世界观目标。

因子4:情意目标:体育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非智力因素目标: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动机、兴趣等目标。

因子5:行为目标:体育动作技能目标、行为规范目标、健康行为习惯的目标。

水平轴的构建:

因子1:基础层目标:人文科学基础目标、信息技术基础目标、工具性科学基础目标。

因子2:适应层目标:体育领域的工作适应能力目标、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能力目标、社会适应能力目标。

因子3:特长层目标:基于适应层上的某一专长能力目标。 三、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反映的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根据社会需求,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比较低。如体育专业现在很多同学在准备考教师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考研,但是相关的培训班和培训课程并没有开设,即使有相关课程,内容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这些考试帮助不是很大,这样学生又要花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在一些普修课程设置中,有些课时短的技术课,只要掌握技术,在讲授和练习技术时讲解一些理论,没有必要进行单独理论考试;现在武术系的学生就业,还是以教师为最优先和可能的选择,但学生现在学习的都是本专业的课程,其他如田径球类等,在中小学中普遍开设的课程,我们没有涉及,这样在就业时,就没有竞争的优势,比较单一在套路专修中,各层次、各水平的同学都在学习同一个内容,都用一个考试标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而且虽然现在社会存在对教练员的需求不太多,但是高水平的教练员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我们的课程设置内容和时数并不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在散打专修中,所教内容和考试内容还是重复入学前的内容,这样也是不利于因材施教;有些课程重复开设如龙狮运动理论,在体育概论和龙狮实践课中已经有涉及,再单独开设是否有必要。 四、市场需求与现行培养目标的偏差 (一)传统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分析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以学校和公安系统为主要方向的传统层面上,而且在教育系统居多;其次是去体育类或非体育类等具有公司企业性质的单位,如一些从事娱乐健身等行业俱乐部。我们也可以看出,毕业生选择公司就业的比例在增高,但公司或企业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方向,在培养目标和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培养;也有一部分选择去政府或者考研等继续深造,而且考研的群体随着就业形势的困难和国家研究生扩招,还在进一步增多。在这些传统市场需求领域中,根据调查和访问相关领域的专家,体育专业的就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如在传统的教育市场,就业人数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固然与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有关,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教师招聘制度和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学校直接招人,这样学生求职就相对容易,现在的制度是除了要具备教师资格证等一些硬性要求外,最重要的是要先通过入门的资格考试,才能由有关部门统一安排。这样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因素,但同时对体育专业的招生制度和培养制度提出了挑战。由于单招考试内容和分数的特殊性,体育专业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育系统就业的难度就相对增加。另外,虽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统一的招生制度又使很多人因为外语分数线的限制望而却步,而在进入公安系统的人力资源却有很多的优势,这跟体育专业性质和学习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但进入这些部门也有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招生的人数和区域。 (二)新兴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传承创新是当前高等院校四项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武术也大力开拓其文化表演市场,各种武打影片和各式武术表演团体风起云涌,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和武术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武术为基本元素的舞台表演市场日趋成熟和扩大,在对外交流中,以武术表演为主的团体每年有上百次到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因此,武术健身与表演市场将是未来重要的选择,而要做大做强这个市场,不但需要有专业技能的武术表演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实践型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的体育产业已经由简单的对场地设施经营管理创收外,发展到经营国内外竞技比赛商业比赛等,那么就需要与国际接轨,要与世界竞技体育比赛接轨,但世界顶级水平比赛国际惯例是由体育经纪人来牵线搭桥的,然而,中国体育经纪人才非常缺乏,很多包括武术散打世界级别比赛的更多地要由国外体育经纪人来完成。因此,经纪人市场也是未来体育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另外,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了解一项运动,在网上完成一些健身比赛的订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因此,我们也可以培养这方面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 (三)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市场

通过对体育专业方面的专家和各用人单位领导的访谈咨询调研,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不够理想,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亦不容乐观,可以说在社会需求与培养就业趋向学生意愿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如要做社会体育指导员,仅仅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不行的,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并对其进行监督;如果想到中小学当老师,仅仅会套路或者散打是不够的,还得掌握其它运动技能和教法;再如保安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认可的职业,也是体育专业就业的方向之一,但保安不等于门卫,社会需要的是能系统掌握高级保安知识和技能,熟悉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能具体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法律和高级保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思思.我国体育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08.36.

[2] 戴立平.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5

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思想活跃、超前。本栏目从摄影院校人手,介绍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成长。

关联影视 实验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的侯海涛老师,针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数码摄影》:贵校在摄影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侯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具有90余年历史,其中影视学专业最早开设于1992年,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成立影视系,现有影视媒体和数字媒体两个专业,培养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等各级人才。从1996年开始,摄影一直是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迄今已有15个年级400多名学生修习了摄影课程,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影展和比赛中获奖。

《数码摄影》:国外的摄影教育开展较早,课程设置系统科学,针对性较强,专业定位较为明晰。国内院校专业定位近年来也趋于明晰。那么贵校是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

侯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基础摄影课程强调技术手法与艺术理念的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能力:专题摄影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摄影选题策划和全程执行能力。课程包含多种实践现场的密集指导训练,强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叉积累,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作意识。

《数码摄影》: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互访,互派学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贵校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侯老师:近几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并与其中一些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交换培养机制。

《数码摄影》: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

侯老师:毕业生多分布于科研,教育、影视传媒和摄影专业领域,并享有良好声誉。

毕业生代表

刘耀楠

生于1987年;

2006-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读书期间任摩登天空音乐节官方图片摄影师、尤伦斯艺术中心歌德之夜戏剧现场摄像师及“Fal Art目耳计划现代艺术展”(凯伦・史密斯策展)摄影师(与陈曼合作拍摄艺术展画册内页用图,为艾尼瓦尔拍摄的肖像照被英文杂志《Beijinger》转载);

2010年6月至今任北京佳明(GARMIN)签约景点摄影师;

2010年8月任陈可辛影片《武侠》工作照摄影师。

张兆国

生于1986年;

系统科学就业方向范文6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已不再是个稀有名词,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现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性质的独特性,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更注重于培养实用型与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相符合。因此,在独立学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连续四年断续担任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大一及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下文将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分析当前该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建议。

一、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由于当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开始开设的时间比较晚,还处于探索期,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各高校情况参差不齐,虽然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逐渐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仅是停留在选修课阶段,没能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我校主要把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与第七学期授课,一共38学时,时间设置较合理,但是课时相对较少,未能对学生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

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目前高校普遍没有职业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大多数职业规划的指导教师是由辅导员来兼任,辅导员大多非该专业出身,专业参差不齐,且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指导技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在高校难以系统科学有效地开展。

3.课程教学一般为大班上课,150人到200多人以上,而且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理论课程为主,因为大班课程涉及人数多,专业也参差不齐,所以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实践课程。所以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较低,教师一人面对上百人,课堂氛围难以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较少,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4.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该门课程可有可无,觉得只是大学课程中的“次科”,可上可不上,觉得对自己的指导作用不大。另外,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与需要仅停留在表层阶段,一味被动地接受学校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很少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上。

二、反思及应对措施

1.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指导团队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需要有一支专业化较高的师资队伍做支撑,因此,笔者认为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聘任、选拔和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通过集体备课、共享资源、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增强教师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另外,教师自己也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继续教育与课余充电增强自己的指导能力;同时,学校如若有条件或教师自身有条件,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深入现场,改变课堂只能纸上谈兵的现状。

另外,学校可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设大学生职业咨询室,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对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学生,提供引导信息和意见,针对不同的岗位提供技能信息的咨询。

2.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步到位的,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阶段化、分层化问题突出,导致规划过程连贯性不强,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另外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重视度不高,课时不多,仅仅两个学期的大班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安排不同课程模块,逐步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针对大一新生主要开展职业生涯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及专业,定位自己,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二、大三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竞赛、职业与就业能力相关培训,帮助学生确定好职业目标,客观定位自己;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创业、学术等竞赛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知识面,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职业就业素质与能力。针对大四毕业生主要进行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为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

3.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延伸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触角

目前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比较单一,且一直沿用着同一本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与案例都比较陈旧。另外,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授为主,尽管想丰富教学形式,可鉴于班级较大人数较多的情况,很多想法也只能望而怯步,难以开展。因此,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第一步建议采用分专业授课,班级人数不宜过多;第二,课堂形式与内容不仅仅限于课堂与书本知识,适当增加拓展训练,如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网络测试与搜索等等,突破纸上谈兵的现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以亲身经历与实际行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同时,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通过面对面交流与实际性体验,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过程中进行自我培养与改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