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1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XX街道知逢5日,逢0日赶圩传统历史悠久,老的街道市场也发挥了它们应有的历史义务,但在2013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导致温平街道市场棚架结构的交易场地全毁性的倒塌,从而影响了温平市场正常贸易已数年,群众要求修复已迫在眉睫,经多次到该地调研,认为修复有很大的可行性,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概况背景:水源镇温平村位水源镇南大门,距金城江区(市政府所在地)有12公里,距自治县有15公里,省道S309线贯穿境内,交通便利,全村人口近5000人,村委所在地有村委小学、当日、街道、下旧、下平等屯队,附近居民有3500多人。由于区位优势,所处地理位置既是水源的门户和窗口,又是人流物流、车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之地,附近的隔壁村屯也到温平村进行贸易,流动人口众多,每次圩日达0.7万人/次。特别近年以来,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厚爱,把城乡农贸市场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经多方筹集资金,为民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去年温平村已翻新修建了一座圩亭1200多平方米,是近年来投资力度、基建面积最大的一年。对方便群众购销活动,扩大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了水源镇主要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之一,主要经营的范围包括:农副土特产品、服装、日用百货、五金家店、建材、餐饮等满足当地群众日常需求。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市场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刚建成的农贸市场场地仍远远不能满足集圩贸易发展的步伐,加上市场地面未进行硬化,群众交易也不方便,每逢圩日,赶圩的群众就地摆卖、露天交易,日晒雨淋,市场拥挤,秩序稍为混乱,影响了购销活动;二是露天交易与宜居乡村规划不符,温平历史传统市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其中街道两边居民已建成楼房作为经营门面外,还剩有3600多平方米,除去去年已修建1200平方米,还剩下2400平方米的露天市场还没有搭棚、硬化,每次圩日交易过后,有是遗留的垃圾、产品没有得到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导致环境卫生不合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群众怨言,对“美丽、宜居乡村”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等;三是由于第二期市场工程未能修复,群众摆卖摊点场所不足,从而被挤到省道S309线两旁摆摊经营,叫卖叫买,加上交易时间较长,致使道路交通有时拥堵,给交通通行形成压力,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一是温平农贸市场从物流的环境看南靠金城江区,附近水源镇的有三才、三美、温平、含香及东江镇的长排、齐美、龙友等数个村屯,而且都是大的村屯,村民众多,涉及人口达3万人,温平村街道作为中心点,这里交通便利,商业氛围浓厚;二是又是历史集圩年久传统之地,有一定的商品流通底蕴,对周边村屯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力强、面广,有利于周边区域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完善与正常运行,是扩大修建第二期农贸市场的理想场所;三是规范市场运行机制,群众自行到市场指定点进行交易,科学布局空间,既缓解省道两旁的交通拥挤安全,又方便群众的自由贸易、遮风挡雨,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建设一个有一定的人数基础、有一定集圩规模,对保障乡村人民生活供给,对环境卫生、开展“宜居乡村”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对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和促进我镇温平村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四、项目建设方案:该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温平村老街道,第一期市场工程西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彩钢大棚1个1200平方米,棚下地面填方、平整、硬化2400平方米(含第一期市场地面),排水渠道长350米,共需资金40万元,资金的来源申请上级资金4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底,建成后立即投入使用,建设工期2个月。

五、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一是结合实际,可以由温平村委进行市场管理服务,对市场摊点以租赁模式进行经营,对卫生、消防、治安等进行有偿服务进行管理,从而对市场的管理更加深入,更加透明,同时也加大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二是市场的建成可提供摊位数达100个,新增从业人员150人,解决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1000多户的群众、100多户贫困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使乡村经济状况持续健康的发展。

 

附:工程预算表、项目工程简易图

 

 

 

建议人:

 

 

 

 

2018年9月5日

 

 

 

 

 

温平村市场第二期工程投资预算表

 

内容

名称

规格

数量

单价(元)

金额(万元)

一.铝合金钢棚架

柱管

150(mm)

40

375元/根

1.5

棚架管1

40

136

140元/根

1.9

棚架管2

30

160

62.5元/根

1.0

铝合金

1.2M×2.4M

420张

205元/张

8.61

棚架方通

40×60

330根

51.5元/根

1.7

人工费

6人

30天

300元/天

5.4

其它

0.39

小计

20.5

二.地面硬化

地面平整费

4天

2500元/天

1

沙石

500方

100元/方

5

水泥

108吨

460元/吨

4.97

硬化人工费

2400方

10元/方

2.4

其它

0.33

小计

12.7

三.排水沟

 

三面光排水渠道

0.50×0.50

360

80

2.88

四.猪肉摊水泥架

包工包料

1.2M×60M

2

2

五.

其他(税费)

2

合计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农村消费;资金需求;绿色金融

2005201020142015农民可支配收入448676631282913882农民生活费支出325056791111411952表1莆田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费支出情况单位:元资料来源:2016年《莆田统计年鉴》。近年来,随着城乡物流、信息流的逐步对接,以及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金融消费呈现新的特点与变化,人均消费逐年提升,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当前出口疲软、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持续做大做强的阶段,其刚性消费增长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并日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农村消费呈现新特点

(一)消费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2015年末,全市农村人口213.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9%,农村消费群体很大程度影响着当地社会消费总量,消费潜力也逐步释放(见表1)。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总体滞后于城市,但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阿里巴巴、京东、顺丰等电商物流巨头积极打通城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购物消费的形式,农村消费呈多样化、便捷化趋势,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幸福家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大量的农村增量资金需求。农民消费从过去“空调、洗衣机、电冰箱”老三件,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新三件及旅游、通讯、交通、餐饮、医疗卫生等消费领域扩展,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莆田市为例,近年来当地农户大量购房、购车及翻新住宅,带动了数十亿元的庞大金融消费需求(见下表)。(三)呈现绿色、低碳等特点。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为迎合市民旅游休闲的需要,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游等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同时,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逐步向现代化转变。80%以上的农户由传统人工劳作转为机械化耕作,并向高附加值、规模化生产发展。以莆田市为例,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目标,当地渔民将渔船进行小改大、木改钢改造,并大力发展鲍鱼、虾蟹类养殖,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部分枇杷、龙眼、荔枝、度尾柚等种植大户通过承租果地,成片开发种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二、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庞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既是拉动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需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推行差异化发展,实现蓝海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一)有利于促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持续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对于落实该项政策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去库存”有立杆见影的效果。目前,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吸纳了大量企业库存产品,如家用电器、洗涤、食品等生活日用品,农资、农用机械生产物资,以及水泥、钢材等产能过剩建材产品,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弥补了我国出口市场下降带来的影响。(二)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机构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金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财政资金来源有限,仅依靠征地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在未来将更加重要。以莆田市为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累计提供2.7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助力当地农户整村、整片翻建住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生产性消费日益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方向发展。如,近年来莆田市优势产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此,莆田市农村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支持辖内优势产业发展,先后为辖区鲍鱼产业链生产主体、花蛤养殖业、渔船改装项目、农村家庭旅馆及当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等提供信贷支持50余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有利于打造绿色信贷投放体系。相较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具有绿色、低碳和无烟的特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聚焦林业、绿色农业、水产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绿色信贷投放,助力环保产业发展,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

三、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农村消费发展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大企业和优质客户始终是各银行相互竞争的对象,而支持农村消费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依靠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大型商业银行银行竞相拓展零售业务,大力发展消费贷款业务。但受制于农村地区人员网点缺失,及对农户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客观因素,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消费方面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农村消费需求。(二)存在担保不足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颁证确权,各商业银行也积极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推广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持续盘活农村沉淀资产,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但受制于农村房产、土地、林权、海域使用权等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等因素,商业银行介入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针对农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婚嫁等消费支出巨大,仅靠农户个人资金积累难以承受的现状,亟待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三)农村信用环境有待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当前,农村消费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民获得贷款的难度不仅远大于城镇居民,且贷款数额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资金饥渴症直接导致农民消费、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农村未真正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农民契约意识薄弱,农户贷款违约率相较于城镇居民仍然较高。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持续完善信用惩戒机制,此举对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消费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

培育农村消费群体。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其中,农村消费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应紧跟农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创新推出一系列契合消费升级、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通过加强跨界合作,积极开辟农村消费市场的蓝海。要加大信贷投放,培育农民消费倾向,重点关注“衣食住行”和家电、交通工具、信息、健康养老育幼、旅游等消费热点,针对当前农村消费情况,大力推广以下几项信贷业务:一是住房消费信贷。农民对建造住房的信贷需求最为强烈,但农村住房消费信贷与城市住房消费信贷明显不同。农村房产的流动性差,且房产抵押变现难,同时农民收入不固定。对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宣传方面要加大力度。如,针对农户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住房消费信贷担保方式与还款周期等,积极开展农村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二是农用车辆机械消费信贷。主要包括农民生活和生产使用的农用机械车辆等。由于该类业务属经营性的资本投入,加上金额较大,大多数农户往往无法完全通过自身积累购买。三是综合性消费贷款。即可用于多种消费用途的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婚嫁丧娶、医疗卫生等。由于这类贷款综合性强,容易得到农民认可,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倾向。对于农民消费性贷款,央行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四是“美丽乡村”消费信贷。要主动对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稳妥推进“统规统建”农房建设项目,逐步推广“美丽乡村贷”“乡村旅游贷”“农家乐”等贷款品种,持续为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信贷支撑。五是农民市民化消费信贷。通过做好代收代付、增设自助机具及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手段,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的金融配套支持。

(二)加大生产性消费信贷投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扩大在设施农业、种养业、闽台农业、农业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的信贷投入。持续做好农村“米袋子”“菜篮子”工程金融服务。2.扩大绿色生态农业信贷投入。围绕福建“生态省”“生态美”的建设要求,积极扶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支持节水、循环、品牌、科技及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林权、海域权融资模式,支持林权、海域权制度改革与发展。3.支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抓好精致型、集约型、高附加值等特色农业金融服务,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水果、茶叶、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4.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点服务范围,主动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建立特色化授信体系,根据不同主体生产规模、投入产出情况,实行差别化授信,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联结机制。5.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福建是海洋大省,渔业生产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关注沿海农民生产性消费,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远洋渔业及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等,支持传统海洋渔业向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转型。要继续拓展船舶抵押和海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沿海、沿江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三)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1.培育农村年轻消费群。要着力培育农村年轻客户群,重点挖掘农村高校毕业生、电子产品消费群体,适时推出小额信用贷款、消费分期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增强农村年轻客户群的粘性,积极培育挖掘农村消费潜力。2.结合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种养大户自身管理能力,大力拓展零售业务;遵循农村居民生命周期消费规律,围绕个人不同时期构建涵盖教育、创业、购建房、婚嫁、医疗、养老等较为完备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培养具有终生性、高粘性的客户群。3.优化担保结构。一方面,目前诚信建设已上升至国家层面,诚信体系持续健全,失信违约成本不断提高,“一旦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共识,在开展农村开展信用贷款对各金融机构来说是利好;另一方面,融资担保难已成为部分业务拓展的瓶颈。因此,金融机构除继续拓展房、地、林、海等传统抵质押贷款业务,还要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贷款额度、信用环境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因地制宜地拓展小额免担保贷款业务,进一步优化农村担保体系。

(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农村消费金融业务

1.创新网贷业务。利用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提升农民贷款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如,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结合互联网科技,创新推出“农e贷”业务,客户只需5分钟手机申请,就能获得消费信贷授信,大大简化了手续,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贷款建档,客户需要贷款时便可通过手机或电子设备办理;二是线上自助,即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就可自助办理贷款;三是随用随贷、额度循环使用,贷款结清后可根据需要即可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四是有用付息,息计算按实际使用天数计算,随借随还。2.创新金融产品。围绕新时期农民生产性消费特点,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具有短、急、频、快的特点,加之农民对贷款手续繁杂存在畏惧心理等现状,金融机构研发产品时应遵循简捷实用的理念,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创新推出审批速度快、手续简便、贷款期限合理的农村金融产品。如,莆田农商行根据农户资金需求特点,相应推出了普惠金融“三张卡”(平安卡、惠商卡、惠民卡),分别定位于乡镇公职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户群体,授信额度5万~20万元,并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免配偶签字、免提供收入证明等,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普惠金融“三张卡”推出后,市场反馈情况良好,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3.开发系列生产性消费贷款。创新推出适合现代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涉农产品,持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农业设施等贷款业务试点,逐步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稳妥推进“年审制”“循环贷”等无还本续贷业务,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发展。

(五)合理进行金融产品定价,激活农村消费

市场。建议实施减费让利政策,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政策要求,完善服务价格信息披露机制,提升服务收费透明度。推进“价格套餐”项目建设,综合考虑农户分类、优惠渠道、优惠周期、优惠比例等因素,通过产品灵活组合和打包定价,为农村不同区域、不同生产主体量身定制多样化、低收费的服务套餐。综合考虑农民承受能力、贡献度、潜在价值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成本等因素,科学合理定价,适度下调贷款利率,切实减轻农户消费贷款负担,实现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丽水 单位:莆田市农村商业银行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远安县

1引言

林地是森林资源组成重要部分,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林业发展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空间,是林业事业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林业,已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因此保护森林与林地工作刻不容缓。

2远安县林地资源概述

远安县位于湖北省长江中上游鄂西北,系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县之一,位于北纬30°53′08″~31°22′34″,东经111°14′34″~111°52′4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县以沮河为界,沮河以西为浅切割中低山区,沮河以东为低山丘陵区,沮河沿岸为低山丘陵河谷区。平均海拔500m,海拔在76~1325m之间。境内沮河、漳河、西河三大水系流域,自北向南注入长江,属长江一级支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2.1林地资源概况

根据2010年全县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74920hm3,森林覆盖率74.38%,活立木总蓄积380万m3,林地总面积138506hm3,占79.1%,其中有林地128556hm3、疏林地8075hm3、灌木林地1213hm3、未成林地358hm3、苗圃地10.2hm3、无立木林地186hm3、宜林地108hm3,全县林地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种林地类别。

全县纳入补偿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60487.2hm3,其中国家生态级公益林20440.5hm3,省级生态公益林17440hm3,县级生态公益林22606.7hm3。

2.2森林林地资源特点

全县林地立地条件好,土地肥沃,酸性为主,地形以山地中山为主,山谷纵横交错,热量适中,雨量充沛,湿度较高,无重大自然灾害,适宜林木生长,森林资源丰富,素有“小林海”之称。森林植被均为天然林次生植被和人工栽培,植物群落为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常绿树与落叶树共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夏绿林向常绿林的过渡地带。以马尾松、杉木、栓皮栎、麻栎、青冈栎、樟、茶等为常见,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

林地平均活立木总蓄积为295m3/hm2,森林植被呈现林分质量低,林分呈现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用材林多,经济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树种单一林分效益低,森林生态功能脆弱;用材林中,幼林占多数,成熟林少,木材质量及径级逐年下降,林地生产力偏低,优越的立地条件和建设高标准用材林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林地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掘。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和条件恶劣,部分为石漠化土地,利用改造困难。因地质、气候、地貌等原因,缺水缺土,自然环境和条件恶劣,利用难度大。

2.3林地保护管理情况

(1)远安县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森林限额采伐,森林巡护制度,开展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造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提高了森林质量。全县依托生态项目以发展柑橘、核桃、茶叶、景观植物等、用材林基地为契机,促进林农曾收,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实现最大产出。

(2)实施生态公益林林地管理,统一规划、科学经营、严格管护巡山,生态公益林区划落界后,不得变更和改变林地用途,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减,极端脆弱林地资源重点保护,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用途。

(3)商品林林木、林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出租、出让、转让,作价入股作为合资、合作造林,自主经营原则,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需变更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依法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4)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主体功能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和生态建设,严禁将林地改变为非林地。未经批准不得占用,经济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次年异地等量恢复森林植被,恢复数年以后,其面积和质量不低于征占用林地以前的水平,确保林地面积稳中有升。

3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3.1征占用林地长期存在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压力,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扩张带来的发展压力、工矿厂区、低丘缓坡开发、工业进山,道路、旅游等需求量增大。林地既要承担生态需求重任,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需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远安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耕地资源有限,需要林地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的供地责任。

3.2林地保护重视不够

林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生态文明重要性和必要性等认识不足,林地逐年减少,对外来投资者占用林地的管理放任,林地与耕地未放置同等位置,林地植被恢复费征收阻力大,导致违法使用林地时有发生,林地管理难度大,林地保护法律意识淡薄。在处理项目建设和林地的管理问题上,重发展经济,轻保护,给依法管理林地和查处林地案件造成困难和障碍,不办理林地占用手续比较突出。

3.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粗放,生产力低

远安县99.2%以上的森林由集体或个人经营,经营管理粗放,纯林多、混交林少,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少,森林质量不高,效益较低,森林质量差,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增长缓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威胁严重,局部森林生态功能薄弱。

3.4林地保护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林业部门管理林地的努力和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林地征占用管理主体为林业部门,已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管理无法做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定量控制、定额管理。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加强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已成为林业部门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得到落实,再细化到山头和并依法管理林地,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5林地增加受限

林地需求量大,但可开发林地潜力受限,破坏容易恢复难,新增造林地转化为林地面积较少,其它长期弃耕撂荒的土地和山区农户外迁后的宅基地及周围自留地、部分工厂外迁留下的废弃土地、矿区植被恢复等可转化为林地,可增加森林植被恢复力度,可以保证林地征占用动态平衡,并实现林地稳中有升、持续增加的目标,但植被恢复投资较少,见效慢。

3.6林地产权管理体制不发达

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困难,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作为第一产业,林木、林地等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大势所趋。全县林地以集体所有为主,森林资源培育管理的开发利用没有摆脱体制的束缚,集体林区的“责任山”“自留山”分散经营,加上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山区奔康致富的牵引力不强,给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7林业投入资金覆盖面不够

林地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工程量大,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收益低,经营生态林补偿标准较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给经营者投资林业、保护林地的积极性不高,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欠佳。

4对策与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全民的林地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做到依法按规划使用林地,依法治地。要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生态惠民、绿色惠民,让森林进城,为身边增绿,建美丽乡村等森林建设活动蓬勃展开,使绿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4.2完善和强化林地保护管理法规

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使林地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加强林业部门的自身建设,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落实各级监管经费,在现有林地管理机构基础上,整合优化基层林业管理站、林业行政执法机构等机构和队伍建设。

4.3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多种等形式参与流转,自主经营。利用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完善林地地籍管理制度,并对林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林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以数字影像信息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与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为政府决策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4.4实行林地功能分区,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

依托林业工程建设,着重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对森林资源培育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分区实施。实施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改革,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优化布局 统筹兼顾,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差异性,林地功能相适应的差别化林地管理,采取分类管理、分区施策、分等保护,分级利用等措施,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品种需求。

4.5利用科技推动林地资源管理

依靠科技提高森林与林地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加快林业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利用现代化科技向林业的全面渗透,用现代科技装备林业,提高科技含

量,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林业,促进林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森林资源定期调查动态监测网络,整合各类林业工程、一二类清查,构建林业资源与工程项目一张图,建林地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林地数据。加强林地档案管理,建立林地地籍档案。运用“3S”技术实施年度林地更新、监管、查阅,全面掌握林地变化状况。

4.6实行林地总量控制

健全制度,节约集约,划定森林和林地保护红线,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限制经营性项目使用林地,引导工程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严管肆意占用林地。保障异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资金投入,确保使用林地总量不突破,同时,挖掘潜力 确保增长。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确定管理体制,打击违法占用、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的用途。

4.7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

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地保护利用第一责任人,要把规划确定的森林保有量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全面保护林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因素,划定的生态红线,限制盲目开发利用的“高压线”,维护生态平衡的“安全线”,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线”,实现永续发展的“保障线”。 并将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

4.8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

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林业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建设的工程化运作,拓宽林地保护利用投入渠道,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纳商品林建设发展资金,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社会化运作,增加林业项目投入,实施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速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进程,提高林地生产率和森林质量。巩固和实施现有的林业生态工程,同时申报和争取一批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