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1
朱宗庆打击乐团从1986年创建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复合产业链结构,从曲目的创作、世界各地的演奏、打击乐的推广、朱宗庆的教学系统、打击乐的研究等方面结合发展,并配套TIPC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台北国际打击乐夏令营等节庆活动来向世界推广打击乐。笔者认为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核心价值就是永不停歇的脚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如同朱宗庆教授所说的,“我用三十年的热情来打击鼓动,从舞台旁边移到目光焦点的中间,人生的跃动也是一样,只要你有热情执着,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从配角成为最佳主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斐然,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已走在世界的前端,本着“拿来主义”,相互学习、理解交流、融会贯通的精神,相信很快能让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携手共进。
厦门有自己的立足点的,否则就只能是单纯的仿制品。这个立足点,实体上是厦门市,区域上是厦漳泉,升华上去是闽南文化,也是厦门立足点最本质的东西。
闽南文化的积淀很有深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上可以追溯到秦朝的闽中郡;上千年的发展中,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选择泉州作为起航点,明清西方商人传教士为闽南带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挖掘空间非常广阔,我们要在这个立足点上着力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力推闽南文化的城市精神,兼有包容、含蓄、开放、创新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一个有创意的文化作为外衣披在传统产业的身上,产业就可以华丽转身,得到了升华。第一、二、三产业加上文化的元素,便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晋江、石狮的服装产业,德化的陶瓷产业,泉州的茶文化等等产业进行对接,帮助它们完成产业的再次升级。
福建省大力推进“厦漳泉”一体化进程,有助于形成厦漳泉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厦漳泉是省内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很好的着手点,在这里民间资本有意愿也有实力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产业化的通道也比较容易建立起来,需要兼顾的公益化也有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与地区内主要产业进行对接,通过区域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而言,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势,重点发展的七大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艺术产业,动漫网游业,文娱演艺业,传媒产业,出版、发行、印刷和版权产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产业将形成足够的市场效应,同时也推动着厦漳泉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整体目标。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2
1完善的市场体系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普遍是一个复合型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他们对体育产业的理解遵循消费“决定论”即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其体育产业链相当完整,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产业三部分的完整结构。
2发达的体育竞赛
表演业竞赛表演是在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向消费者提供竞赛表演产品的核心服务辅以一系列的附加服务所构成的,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现场观看比赛需求的服务产品组合。在竞赛表演发达的美国,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之高。仅棒球、篮球、橄榄球、冰球和足球5个项目就拥有近800个职业队(含少量加拿大的球队)。美国职业体育的总收入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70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超过100亿美元;全美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产值1986年约为94亿美元,1998年猛增至1296亿美元,12年间激增近13倍[1]。在英国,2001年8月,英超与天空电视台所签的三个赛季的电视转播合同身价己经暴涨到11亿英镑。2000-2001赛季英超年度总收入为16亿欧元,而在这其中,电视转播费收入就占了39%。[2]“2007-2010赛季,逾17亿英镑的电视转播费用”[3]成为英超经营的经济基础。而创立于1877年的温布尔登公开赛,作为商业化运作最早、最成熟的网球赛事,1879年掘出了它的第一桶金———116英镑,2006年,温网为全英网球俱乐部的盈利为2554万英镑[4]。
3成熟的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业
2009年,全世界约有128000家健身俱乐部,会员超过11900万。全球健身俱乐部产业的规模将近700亿美元[5]。法国的体育产业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据法国青年与体育部1998年的统计,现有各类体育俱乐部17万个,注册会员达1250万人,体育人口占法国总人口的73.9%,庞大的体育人口基数,为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社区中一般都建有休闲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与公园的综合体系。并专门建有社区体育中心,设置具有多种功能的各类体育设施,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据2004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3940万人去健身房锻炼。截止到2005年1月份,美国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26830个[6]。在澳大利亚,依靠各类社团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各类休闲体育活动,2002年澳大利亚体育人口比例为77%。澳大利亚有110个社会团体,5万多个各种俱乐部,一般都设在体育场或者体育中心,包括技术辅导、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维护以及向社会集资等工作[6]。其中有60%-70%的俱乐部分布在乡村,每年有2亿人次参加各种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比赛。这些庞大体育健身娱乐群体,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支撑。
4健全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体系
国外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又促进了大众体育消费。学校体育是美国整个体育系统发展的基础。美国很多优秀体育人才都是由综合院校而非专业体校培养的。具有代表意义的NCAA(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成立于1906年,目前拥有1200多所大学、联盟和单项协会成员,每年大约有449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NCAA的各个项目的比赛,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以NBA为例,NCAA每年稳定地为NBA输送优秀的篮球人才,据统计,76%的现役NBA球员来自NCAA,而在NBA近三年的招募中,年均82.9%的新招球员来自于NCAA[7]。在英国,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1到13年级学生当中,有50%每周参加至少3小时体育课和课外体育。在2008到2009年度中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15分钟时间在体育课上。66%的1到13年级学生会参与某种形式的校内比赛。99%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运动日或类似活动。至于校际比赛,42%的学生会参与。学校平均提供18.6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每个学校平均与8.2个俱乐部建立了联系。
5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新产品的研发是体育产业的生命线,也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重组。首先,体育赛事竞赛观赏性是其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运动成绩的提升则是对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诠释,也是提高体育竞赛观赏性的一个卖点。其次,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体育产业出现质的变化。而生物、力学等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健身娱乐业的器械装备也迅速发展。良好的运动器械既提高了运动质量,又有效地减少了运动损伤。
6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欧美体育产业的发达既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密切相连,也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依法治国,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活动和市场进行管制,而且执法严格,真正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体育产业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混合,具有较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既要考虑体育产业的商业性和赢利性,还要考虑其公益性和福利性,因此,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物品的管理和供给责任。
7规范的体育传媒业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3
1.1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建设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把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既要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又要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夯实电力行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传统的电力市场是供电企业的销售市场,供电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电力市场的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供电企业开始转变为提供电力服务的发展模式,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1]。除了文化性质的改变,供电企业文化建设还强调企业形象的奉献性。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突出供电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有利于供电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供电企业要树立诚信、公益的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公益价值。
1.2供电企业文化的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供电企业文化是多种理念的结合。第一,供电企业文化以安全理念为中心。电力生产的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是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表现。第二,供电企业文化包含质量理念。供电质量与电力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保证供电质量不仅要做到安全生产,还要不断改进电力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第三,供电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供电企业是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服务理念来稳定和开拓市场,以企业整体的服务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民主理念。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重视基层的反馈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倡导民主理念,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良好沟通。第五,团队理念。供电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是企业运作的关键,企业文化弘扬团队理念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2]。
2.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空泛。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其它企业有许多共性,例如团结、奋斗、创新、务实之类的口号,企业文化缺少特色[3]。其次,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最后,供电企业精神文化缺少道德建设,企业过于强调生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成了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员工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2制度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的规模庞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文化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运作流程变得繁琐,企业内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制度的约束,企业分配制度也并未进行合理地调整,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施严格的企业制度管理[4]。
2.3行为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行为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供电企业缺少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导向。其二,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水平不符,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供电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员工未能感受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也就不会自觉控制自身行为。
2.4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实际的部分,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员工的食宿问题、企业奖励机制以及企业的文化活动等等。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直接获益,当前供电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兴趣,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便难以有效开展。
3.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是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改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形成坚定的信念[5]。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整套精神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推行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另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关注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方式,使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3.2制定富有特色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我国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价值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员工特点、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形成富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价值标准。合理的企业价值标准是优秀企业精神风貌的基础,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3强化员工企业意识
员工的企业意识是供电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可以从企业领导文化的建设展开。企业领导的个人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对员工有重要的影响,领导以身作则的行为是感染员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
3.4精心设计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的工作比较劳累,特别是基层员工,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活动是调节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活动要把握好活动的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而要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文艺或体育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供电企业要精心设计文化活动,以热烈的活动气氛来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4
(一)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
在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但伴随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爆发,为了促使环境更适宜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来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创新文化与环境进步二者之间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这就是生态文化。于生态文化建设而言,生态文明对其基本要求就是创新文化价值观,这主要表现为抛弃传统文化价值观“反自然”的错误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逐步形成以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正义、生态价值等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系,培育人们理性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文化自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新文化价值观。
(二)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
生态文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努力走出一条无污染、零排放、高效节约的生产发展道路,为此,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的发展,着力培育绿色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人居生态休闲产业以及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努力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以及节能高效的生活习惯。绿色发展理念彻底否定了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值、低效能的经济发展模式,承袭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思想,对生态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时代创新。绿色发展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自然辩证法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它讲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荣,显示了中国在生产方式上所做的积极改变。
(三)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主流文化,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努力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高尚的灵魂境界,这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构成要素。人类一直以来都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渴望拥有舒适的宜居环境,可以说这是广大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文化建构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价值。生态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四)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生态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形态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我们必须努力继承并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素质,增强生态凝聚力与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重要引导作用,促使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向世界,凭借其优越的渗透力以及感染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总而言之,生态文化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继承、发展与创新,不断完善生态文化系统整体,逐步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不仅能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活力,更能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生态文化建构的实现路径
(一)摒弃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观
从根源来讲,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建立在近代哲学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机械性二元论自然文化观。在这种二元论文化观之中,人与自然被分离开来,自然被视为人类的工具,人类自恃完全有能力征服自然。这种傲慢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恶化已经严重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对自然认识加深的同时,环境的退化以及污染的加剧已经纷至沓来。其实,人类文明与自然命运早已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了,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在造福人类整体。总之,在自然之中的人类无论怎样发展自己的文明与文化,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的依赖以及自然对人类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生态文化建构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说明人类建构生态文化就更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就更要尊重、善待、保护自然,而这也意味着必然要摒弃传统二元论自然文化观的弊端,抛弃将人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二元思想,实施和谐共生的文化观,将生态文化的建构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之中,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崇高目标。
(二)建立促进生态文化建构的法律保障制度
在我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效力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将一定的文化认同纳入到法律范围内意味着国家对此种文化认同持支持及倡导的态度。如此而言,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展现形态,其建构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要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不断地进行着环境立法的尝试与实践,逐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环境破坏现象的立法,及时修改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健全了系统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化建构的立法体系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使环境保护真正地踏入到法治化的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以及评价考核机制,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生态文化法制体系建构的系统化、综合化以及实践化。
(三)健全促进生态文化建构的道德保障措施
生态文化建构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道德的约束,如果将法律保障比作生态文化建构的“硬实力”,那么,道德约束无疑就是生态文化建构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讲,生态文化建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道德这种“软实力”。健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道德保障措施:首先,树立生态伦理观。这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化构建的基础,更是我们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道德保障。生态伦理观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与自然建立起协调共生的伙伴关系。其次,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文化建设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普及绿色消费,因为绿色消费的核心理念就是在摒弃人类过度的物欲追求的同时,满足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最后,培养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提升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素质。民众整体的生态道德是我国建构生态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只有培育、完善民族整体的生态意识、生态思维以及生态道德,才能使广大民众由自发的生态环保行为转为自觉的生态建设行动。
(四)吸收借鉴中外优秀生态文化成果
首先,我国庞大繁杂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对整个世界生态文化的建设都有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依然是我们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贵思想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化必须汲取传统生态智慧之精髓,实现传统生态思想之复兴,这是一个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过程,是使传统生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获取全新生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将传统生态思想与现代生态实践相结合产生出积极的有益的新生态文化的过程。其次,我们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交流合作。生态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进行生态文化建设不可能一意孤行、单枪匹马,必须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如此才能达到全球生态和谐的目标。只有将生态文化的理念贯彻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交流与和合作,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五)构建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5
丝绸之路生态文化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中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技术的创新,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法。研究生态文化中生态制度的创新,将为人们提供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研究
(一)构建丝绸之路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是实施丝绸之路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民俗、文脉、生态资源等,着力解决主要制约因素,构建起提升丝绸之路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构建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本身是一个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产品、生态产业和生态制度等五个方面。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既要大力普及生态知识,也要培养弘扬丝绸之路生态精神,又要注意发展生态产品、生态技术、生态产业以及加强完善生态制度。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发展的保证。
(三)开发丝绸之路生态产品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分析开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从文化价值、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市场价值、生态价值五大价值的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实现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在十后的跨越式发展。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品开发,以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核心力等六个方面为主。
(四)拓宽丝绸之路生态产业建设通过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拓宽丝绸之路生态产业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发展带。根据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特色,在沿线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文化所在地区建设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衍生新的生态文化要素,例如与文化艺术业、出版印刷业、信息产业、动漫业、影视业等产业的对接。
(五)提升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对外传播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名片上书写着它的精神、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民。将这些要素融合,并合理的构建起文化生态环境,构造起能被世界认可的现代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品牌,提升丝绸之路生态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三、结语
丝绸之路文化贸易战略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文化产品交易主体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生态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重点研究文化产业生态结构平衡、文化产品交易主体结构平衡、文化产业生态内部制度环境平衡、文化产业生态外部环境平衡等四个方面。建议兴建集丝绸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消费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园,建立具有特色的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产业群。
文化发展论文范文6
一、宁夏回族音乐的发展
伊斯兰音乐文化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像一条纽带似的将东西方音乐联结起来”。其流传地域广、影响力大,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有元一代,回族之文化自亦将岁回族人士而俱来,故其音乐歌曲,亦有传之于中国者。”这已是许多伊斯兰文化研究者的共识。据《元史》记载:“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其中,专设“常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就有比较完整的乐舞机构及制度。“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附有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三首:《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从曲名来看,属东传的伊斯兰音乐无疑。”丝绸之路全长14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的里程约占全程的三分之一,途经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此地区也是花儿的主要流域及辐射带,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六盘山花儿集散地。
回族是流行花儿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伊斯兰教与回族群众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和广泛的联系。宁夏回族民歌吸收了伊斯兰教传统音调的元素,受宁夏地理位置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传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回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
宁夏回族的民歌在长期的传播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3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山歌中的花儿,独具特色,是宁夏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花儿,俗称“山曲”“野曲”,是在野外演唱的一种高腔山歌。它是由西北地区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多流行于回族聚集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如甘肃的“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青海的“青海花儿”,还有流传于黄河徨水流域河套地区的“河徨花儿”等众多流派。
宁夏花儿除了传承“河惶花儿”的精髓外,主要是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以及大量的与花儿共同并存的山歌和野曲;他主要流传地是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聚集区。
宁夏回族民歌是丰富多彩的,就其流源来说,既受到伊斯兰传统音调的影响,又受到临近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宁夏回族群众在即兴而歌、抒发感情时,把自己熟悉的伊斯兰音调揉入到了民歌中,使得有些回族民歌在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相当一部分民歌是回族民间歌手智慧和创作的结晶,虽然从中可以找出它们与其他民族民歌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事实上,它们己经脱胎换骨衍变为新的歌种了。如在宁夏回族中盛传的“山花儿”和“刘姥姥调”,其结构和风格与当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迥异,而且它们只在回族中传唱。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使阿拉伯、波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在长期渗透中逐渐形成中国化、地域化的特点。宁夏回族宗教音乐虽然源于阿拉伯国家宗教音乐,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域的改变,种族的迁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己经形成以阿拉伯宗教音乐为根源,自己民族音乐特点为辐射的有自己特点的宗教音乐,看似颇为相像,但仔细听辨又大相径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宁夏伊斯兰音乐在继承传统伊斯兰音调的基础上,各地区的穆斯林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调编创了一些新的赞主词,以吻合当地的教民的喜好,取得更好的弘扬教义的效果。如《法特玛纺线》《穆圣赞歌》《清真言歌》等。这些赞美歌词都是我国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填词编成的,特别是《法特玛纺线》,具有阿拉伯音调与西北民间曲调的双调性。调式、节奏是由宁夏民间流传的音调衍化而成的。还有宁夏伊斯兰教诵经赞圣的音调,是在学习和继承中西亚伊斯兰教传统音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的国清和民族习俗及教派特点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如哲赫忍耶教派主张用最美的声音和“刀尔勒”(音调)赞美真主,将赞词分为“穆罕麦斯”和“麦达以哈”两大类,并说其音调来源一是“也门调”,由该教派的第一代教主自北也门带回。另一来源是“麦加调”,系该教派早期朝勤者根据伊斯兰传统音调和中国音调编创而成。总之,宁夏回族音乐与伊斯兰音乐在地域、民族、方面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等歌舞剧的成功推广从另一个方面也提示着我们宁夏的特色音乐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并得以复制。如2012中国.宁夏第三届回族舞蹈展演中,宁夏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们创作的带有回族花儿与阿拉伯伊斯兰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沙枣花香》、《花儿与少年随想》、《萨米尔的成长》等金奖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的成功也预示着宁夏回族音乐创作正朝一个创新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宁夏回族音乐的推广
近几年,宁夏回族音乐文化在中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频繁的交流,使得我国和阿拉伯世界国家人民互相了解,这也是我国打开阿拉伯世界国家人民心灵的一把钥匙。如:2010年5月,银川市城市名片—《月上贺兰))舞剧舞出国门,到阿拉伯国家埃及的首都开罗、海滨城市亚历山大和卡塔尔的首都多哈演出4场,在阿拉伯国家刮起了一场“中国文化风”闪耀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不一样,经贸往来可以直接反映在数字上,通过双边贸易额来直观感受。文化交流起到的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宣传宁夏,不仅让阿拉伯国家了解了中国乃至宁夏的历史、文化,了解了宁夏的旅游资源,让世界了解宁夏,让宁夏走向世界,而且对加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也很有好处。在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很多。如:2010年6月26日,叙利亚奥尔妮娜舞蹈团就在宁夏银川上演了一台阿拉伯精美艺术盛宴。此外,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在中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金桥。
2012年9月13日至17日,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在塞上湖城—宁夏银川隆重召开,本次盛会秉承“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主题,举行宁洽会,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一个宣传宁夏音乐的文化的好机会。这次论坛是由2012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和中国一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三大板块构成。在内容上,本届盛会比往届更加丰富、涵盖面更加广泛。在积极向阿拉伯世界推介宁夏的同时,宁夏还将为其他兄弟省市区积极搭建合作交流、投资洽谈的平台,积极发挥连接中阿的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论坛专门把文化艺术作为一个版块来组织宣传,我认为这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借此机会,经贸交流为平台,宁夏的音乐文化的推介、发展也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