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1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判定标准
自十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发展的要素、动力以及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科技成就梦想不再只是一句广告词,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然而,没有创新的科技,是无用的科技,更确切的说是不能将其称为科技。科技与生俱来的具有创新的内涵。科技创新则是将科学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发明应用在生产体系中,创造更多新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动力,是推动历史进程时代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创新一词的概念石油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将原有生产要素与原有的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进入原有的生产体系中。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运用新的工具与新的方法的应用,创造更多新价值。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到后来,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将创新一次词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再到20实际80年代末,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相互融合,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直到后来变成了科技创新。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是一个人们不断定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概念。这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时代背景和经济现状相互关联的概念。从历史来看,科技创新是科学和技术深度融合的概念,是社会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科学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发明与市场应用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三者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渐进的上升的过程。
二、从国际形势出发谈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从国际形势出发分析科技创新。支撑起国家综合国力的方面有很多,其中一项很重要,既是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可以更为深刻的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没有科技的创新,国防实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国家安全首先受到冲击。其次,没有科技创新,经济水平得不到持续的提高,没有经济实力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不到及时的跟进。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国内则危机重重。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的经济交织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世界各国出于自身考虑,以及各国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缓慢。记忆犹新的是,次贷危机发生,中国的出口滞销,国家政策应对及时,扩大内需,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才迅速的化解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内的危机。然而,在国际市场一味地打价格战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在竞争中唯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目前各国都在对自身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筹划,都将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重视节能环保、研究低碳技术和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等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资金,政策着力推进落实。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相对薄弱。以日本为例,2013年创新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的比重是中国的四倍。因此,不重视科技创新是能落后于时代进程。
三、从国内形势出发谈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从我国国内出发,中国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坚持思想。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发展必然创新,无创新得不到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额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坚持重点跨越,痛重兼顾等等。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制造新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坚持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为有的告诉发展。从教育改革至今,培养了大批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至今成为世纪第二大经济体,民生问题不断地被解决,基础建设的到完善。这对世界经济革命和科技革命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本和社会基础。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与发达国际相距甚远。
坚持科技创新是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这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故此,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成就发展,我们应当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
四、结语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从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中,不难发现,创新是一个国家必不可上的驱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助推力,是一个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故此,在经济新常态下,适应经济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文化新常态,注重科技创新,人文发展,大力发展创新人才队伍,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的经济[J].IT时代周刊,2011,(3):19-19.
[2]王春林,彭海菠,丁剑,等.基于响应面法的消防泵S型叶片改进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13,49(10):170-177.
[3]蔺小军,郭研,吴广,等.等高法叶片型面CMM测量数据处理算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3,34(11):2442-2449.
[4]张维迎.告别凯恩斯主义回归亚当・斯密传统[N].中国经济导报,2010-11-27.
[5]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20-25.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3
一、何谓“社会管理”
自从社会管理创新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后,社会管理迅速成为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社科领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前所未有。但是,由于构成这一词语的“社会”和“管理”两个语素在不同场合、不同的学科研究视角、不同的参照语境下,有不同的定义,社会管理的概念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何谓“社会管理”,学者通常如此定义: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狭义的观念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和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而广义的观念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
而官方学者则从我国现实政策层面对“社会管理”从内涵、任务、主体、目的诸方面进行了“质”的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格局中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2]
有法学学者基于“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概念是思维的工具”的常识判断,以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实定法中“社会管理”这一概念的分布及法规范中“社会管理”概念在具体法语境中使用的差异及特点进行辨析研究后,认为:社会管理并非一个不证自明、不言而喻的概念;社会管理既是一个时髦的政策用语,也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概念。我国的实定法中社会管理概念确实存在不足,并进而指出,“社会管理立法是社会管理的依据与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加之社会管理法治化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它呼唤认真对待作为法律概念的社会管理。”[3],因此,在十报告中将之前社会管理的有关表述加入了“法治保障”,标志着当前和今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都是“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法律概念的社会管理亟需进一步予以辨明厘清。
二、我国现存的“社会管理”的不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社会管理是一个老问题,是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都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但是,“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新问题,因为在当前这个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旧的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妥善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4]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突出矛盾和问题。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5000美元,意味着我国已经从中低收入阶段跨入中上收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交织时期,现实中突出的问题矛盾表现在:人民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多样多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既给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但管理服务问题突出;互联网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分配机制不够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化、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有效流动机制,阶层分化停滞、结构固化;外部势力插手干预,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等等。
面对社会领域复杂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现存的“社会管理”模式沿袭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存在难以完全适应的方面。这种“社会管理”的目标是“服从”与“管制”,而不是“服务”;管理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不是“社会”;管理的方式单纯依靠垂直、纵向的政府的行政权力,而缺乏自下而上的“权利”管理,即缺乏社会主体的动员与参与、缺乏公民民主管理、缺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与协商;管理客体不是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或提供物质的、精神的服务而是被管理者的思想或私人活动;它注重的是“威权”而不是“威信”,管理机制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管理,管理方式或方法是命令、指令。这种模式因其以国家强力实施的社会治理而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在计划经济年代具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自由平等意识不断增强,继续以“权力时代”的社会管理模式管理“权利时代”,就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管理越位、错位、缺位不可避免,甚至这些错位、越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会成为社会矛盾爆发的激发点。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4
摘要:本文从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历史出发,遍观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分析科技创新的本质思想。希望从科技的不同角度来看待其促进作用,并指出在我国特殊政治结构下产生的一些实践性问题,尤其是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方向,传统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再成为我们的依仗。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非正式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科技创新,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到现在,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中广泛应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数特别多,可是在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并没有做出很全面的阐述,所以社会中的各界人士对于科技创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经常把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混淆,导致社会中对于科技创新也产生了很多误解。所以,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我们应该进行分析,然后给出来科技创新的概念。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近代科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来源开始,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断刷新的,我们纵观整个近代科技发展历史,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义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之处在于那些创新带来的实际生产价值和社会财富,用客观的市场价值对于进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说那些即使真的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如果不能被市场选择所认同,那对于我们来说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能称其为科学进步成果。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多方面对立统一的结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价值三者相互依赖,共同形成我们的科技创新概念。一般来说首先是形成科学发现,在新的发现之下我们可以产生新的技术或者发明,但是这些技术和发明要放到市场上经受选择才能成为最终的科技创新,这种概念是在我们传统的技术和市场的关系下演变而来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到科技创新驱动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爆发亚洲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对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关注,并且发现现有增长模式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所以就把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从市场和生产力的方向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同时他让我们整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在这一点上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体系导致对此的认知并不够先进。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的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固定资产始终占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比重,这使得我国的经济改革尤为困难,固化的传统经济结构难以打破。这也就迫使我们更要依赖科技的变革力量将我们的传统生产体系颠覆,从根本上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进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来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利益阶级。纵然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们也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我们的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打破,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其本质的反向。但是话题归来,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呢?我们用比较通俗的方法来解释就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应当是将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断的对原有的蛋糕进行不同的划分。从标准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传统产业支撑起来的经济总量,但是如果这种总量的增加并没有显现出多样性,没有对整个自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极大的数字,甚至会加大贫富差异,增加社会矛盾,并使得越来越臃肿的既得利益阶级阻碍我们的经济发生根本上的进步。
三、推进科技创新的三种力量
科技创新是经济概念,对于科技市场价值实现特别看重,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本来恰如其分,但是市场也会有弊端,是因为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市场也会失灵。市场失灵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准入原则不完善,而且生产要素流动自由,这也成为市场失灵后的深度和广度比新兴经济体要低的原因。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结构上的差别。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原因是因为创新收益的利润不高。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会享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会有较大的利润。这样虽然是优惠,但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和关注市场的需求,就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对于那些民营企业来说,虽然生存压力会推动其进行不断创新,但是因为在行业准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创新虽然有动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说明,推进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市场的推动,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正是因为市场存在弊端,所以市场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见的手去办一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可以使市场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为。
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首要关键点就是分工明确,相互之间不要对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应当是由市场自然优胜劣汰的就要回归市场,应当是要政府进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断的下决定。但是市场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场,对于那些可以充分竞争的领域,政府应该让市场去自我调节,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也能够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去进行干预的时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场出现的失灵现象。在市场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决的领域,要通过第三种力量去推动科技创新。也就是要让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辅助干预,然后用非正式的关系去弥补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齐下、有序共生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2]天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快速发展[J].中国科技奖励,2012,(4):31-36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书籍形态的更新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充分体现书籍个性内涵,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新形态书籍形式的探索,就概念书籍设计中的形态语义进行探讨研究,阐述概念书籍形态语义的特征及表达,以期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对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语义设计的探索,应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为人们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书籍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期的书籍形态即不是现在的书籍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书籍的形态也经历了从原始到古代再到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谓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书籍雏形。从早期的龟甲、兽骨,到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再到把文字写在竹简上,逐渐形成了早期书籍较完整的形态。此后,书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木牍、缣帛等都被用作书籍的材料;纸张的发明给书籍带来了飞速的进步,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装订方式,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折页装、线装等,该阶段的书籍形态已日渐完善趋向现代书籍设计形式。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依靠不同形态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流传并延续。因此,纵观书籍形态的历史进程,展望书籍发展的未来,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的影响,多元化也将成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六面体书籍形式的形态,虽然在现代人们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不会有人去疑问?但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书籍新的形势和形态一定会替代现代的书籍形态,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事物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业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飞跃,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信息传送无处不在,地球也终于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通过信息的传播,这些“了不起的信息”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态度、观念、习俗等,像电子书的出现,一本电子书可容纳几万册书籍内容,这对六面体纸张书籍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因此,六面体纸张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很快失去,代之于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新的社会诉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书籍设计,对书籍设计的概念、角色、特点、评价标准等要素做新的界定和研究。时代要求我们更新设计观念,使书籍形态体现时代特色,通过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语义设计,找到一条适合未来书籍发展的道路。
那么何为概念书与书籍形态语义的表达呢?形态,即为“造型”与“神态”,形态能够传达书籍的内涵。形态设计即是形态语言的本质、意义,形态语义的结构变化要准确表达书籍的内涵、体现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中的所谓概念设计是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的,“概念”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设计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内涵,是对未来设计样式具有开发性的构思。概念设计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形态并非是单纯的封面设计,也不仅限于图像、文字、色彩的构成形式,它应该是容纳文化的立体构筑物,是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材料,如各类高品质特种纸、木材、金属、泥土等材料和各类特种印刷、手工制作工艺,为我们探索未来书籍的新形态带来很多启示,它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的设计理念,是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概念书籍形态语义设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对独特个性和前卫理论的强调。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具有艺术性,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其概念书籍在畅销,如: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型超市里看到的正在销售的一册《大自然》的书籍,每打开一页的文字旁都有立体的实物场景展开,并且伴有音乐的声音同时响起。当有火山爆发或水的流动时,同时火光的闪烁和蓝色水的流动也展现出来,形成一立体的有声有色的能充分体现大自然的景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再如:一册《海洋动物世界》的书籍,封面上突鼓着两个滴溜溜转动着的大眼睛,当你翻动每一页时,每一页的动物眼睛都共同使用这一对突鼓的转动着的眼睛,很是有趣、别致、吸引人,把一个呆板的平面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动的可爱的书籍。
其实美国对概念书籍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他们十分关注概念书的拓展,到现在为止超市里已经有许多较为成熟的不同形态的书籍在销售。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也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书籍设计师,在书籍设计形态上已抛开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特有的创造性设计语言和视觉信息编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当代的书籍设计不再受其传达信息载体的性质的限制,而是把书籍设计视为一种造型艺术,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已可以成为使用、欣赏、品味、收藏,具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目前,我国就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概念书来看,有极具趣味性的幼儿立体书、方便小巧的电子书、抽象个性的装饰书等。书籍也开始突破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思路开阔,、创意大胆,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力寻求新的书籍形态设计要素,寻求个性化的、无定向的创新活动,它为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在中国历届书籍设计展览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颖有个性的作品。如:设计者把文字“写”在衣服和用具上,这不仅使阅读变得有趣,而且一改人们不愿意读书的惰性。又如:我们熟悉的纸杯,在上面涂上一层蜡,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如果在杯子上都印文字,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籍的一页,读者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书籍也阅读完,和乐而不为。在教学中,许多艺术院校也把其作为一项研究探讨的课题,教学生去探索创新。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老先生的学生作品《飘》封面,灌进流动的液体和真实的浮萍,通过触摸及翻阅,他都会随着你的节奏而随波逐流,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飘的漂浮不定的存在,此书是记录了一个北漂成员的四年生活;有如学生创新形态书籍作品《童年回忆》,设计了许多孩子喜欢玩的六面体的方木块,在每一个方木块的六面体上,四个面都写有不同的文字,每一面拼起来都是一个故事,在另外两面上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孩子在玩木块中不知不觉可学到一些知识,很有意义。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要发挥创造性的、积极性的、启发性的思维模式进行书籍设计,为书籍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作为探索的起点。要全面尝试材料、形态,甚至气味、声音,如我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爱上咖啡滋味》,它的封面是咖啡色的,是用深浅不同的各种咖啡色纸张传达了关于咖啡的传奇魅力和它的地域风情。南海出版公司的《香》,精致地选用了带有香味的油墨来印制书籍,打开书籍,散发出一缕缕菊香,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一种实践性的书籍创新,这种创新突破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并为概念书籍设计开启了新的思路。其意义就是为知识的接收和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宽阔的渠道,更好、更直接地去表达、挖掘、延伸作者的思想……
社会创新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市场调节与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特征,工业设计必然是面向人和市场的设计。工业设计成为人类创造生存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先取决于该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同时,工业设计也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
一、工业设计的概念
“开拓创新,规划未来”是“设计”所包含的两层含义。“设计”自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然而,工业设计的目的是规划工业时代的未来社会,所用的是全新的思维方式。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工业设计用各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然,处在不同时期,工业设计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设计思想也会有所区别。工业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点:第一,要了解你所研究的对象,探索设计的主导价值观念。当下大众普遍的愿望与追求、兴趣或爱好,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总结新的概念,比如生活工作概念、能源概念、城市概念、环境概念、消费概念、绿色概念等,这些全都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后果,需要我们用合理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实际行动来加以改变。在这种思想价值观的基础上,发现并合理的解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创造新的产品和环境,使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那么我们所讲的创新行为包括这么几个特点:对问题异常敏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自己的思维;并且有着异于常人的坚定意志和勤奋;探索发现式思维模式;能够及时抓住思想灵感的火花;善于交流等。创造性不可学,也不可教,这并不等于不能创新,要想创新,还需要掌握可持续的设计思想,这是从事设计的关键方法之一。
二、工业设计的思想体系
(一)“以机器为本”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念:追求更多财富、无限享受人生。由此也产生这样的价值观:以效率和利润为主要目的。正是在这种不合理的价值观念下,促成了“以机器为本”的设计。也就是说劳动变成了被强迫的压榨行为,一直以来的“劳动”含义被完全改变,变成了一些人追求无限财富的工具。“机器”的含义是“工厂主”、“老板的最大利润”等,这是人们赋予机器的新的价值观念。“以机器为本”的典型设计思想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出的“自由竞争”泰勒制,吉布瑞斯的动作定时法,行为心理学,英美国家以机器为中心的人机工程学(工程心理学),为解雇工人而设计的CIMS,无限制追求和提升消费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上述“以机器为本”设计思想而产生的。这种思想在19世纪时期典型代表是艺术与手工运动,此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正视劳动的正面含义,而“艺术”的含义是“净化劳动观念”、“自给自足”、“使劳动愉快”。在20世纪,“以人为本”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以格罗佩斯的包豪斯学校和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思想,以意大利曼菲斯集团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所崇尚设计思想,他们力图通过工业设计的方式来发展新的社会文化生活,在设计思想中提出结构与材料美、表面机理美和工艺美。它们针对大众的整体需求进行创新与设计,在设计中追求实用性、便利性、经济性、使人们心情愉悦等。包豪斯最先提出了创新设计是对工业设计师的最重要的要求。1857年波兰人亚司特色波夫斯基建立的劳动学最先在工业环境内部提出“使人们以最小的劳累为自己和大家共同的福利获得最大的成果和最高的满意。”1950年代后,劳动学在欧洲大陆工业环境中得到普遍发展。这些学科建立了人与社会学模型、生理模型和行为模型,减少人的体力劳动和职业病是其主要设计思想。提升劳动时所使用工具和设备操作性,使劳动方法适应人体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而提高机器的可靠性与安全系数。50年代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心理学,1970年代后美国提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于此同时,德国提出行动心理学理论。苏联的活动理论连同这几种心理学理论都被应用在电脑设计中。认识心理学被用来建立思维模型,行为理论被用来建立任务模型。这二者叫理性用户模型。80年代中后期,形成新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这种新的设计思想开始抨击以机器为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使高科技技术为人服务,减少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压抑。
(三)“以自然为本”
通过种种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机器为本”所造成的负面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机器为本”思想所导致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环。但是,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的重要前提,无限追求和享受财富最终会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人类必须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概念、消费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等。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设计新的产品。通常,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技术发展指导思想是通过工业设计思想所反映出来,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而不是少数精英创造出来的。而设计思想史是一个国家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它尝试回顾和总结工业发展过程的策略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从工业设计思想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更好的进行设计。
作者:李欣 单位:安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崔天剑.当代工业设计思想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