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99-02

看八方美景,品天下美食。出门旅行,我们不只是看风景,在美好的旅途中,品尝当地美食是每一个旅游者的愉悦期待,也是旅游过程中最生动的记忆。地方美食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大街小巷、大店小铺,饱享独具特色的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也能直接感受到一个地方的市井民俗、历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的开发,对于地方旅游特色和独特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饮食,是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但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正在得到更多关注。在旅游中,享受优质、愉悦、特色、富有文化韵味的饮食,是重要的旅游体验,因此饮食正在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

饮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饮食与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直观、最生动的部分。在旅游中品享当地风味美食,是了解目的地文化习俗最直接的方式。

饮食,本身就可以独立地成为旅游产品――美食旅游。从简单的品尝美食佳肴,到关注饮食的医疗保健功能,到探寻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生动鲜活,内涵丰富,联系面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餐饮消费,在旅游消费中有重要地位。据国家旅游局数据,2012年,散客外地游花费构成为交通37.5%、餐饮20.4%、购物18.6%,散客本地旅游花费构成为餐饮30.5%、交通25.7%、购物23.8%。饮食支出的比重在不断提高。

因此,对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挖掘和开发,让游客享受到特色鲜明的饮食体验,激发出潜在的旅游需求,是促进旅游发展、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哈尔滨的饮食文化资源

哈尔滨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特点、移民文化密切相关。首先,哈尔滨是最北的省会城市,周边及整个黑龙江丰饶的物产为饮食烹饪提供了优质天然的食材原料。其次,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闯关东群体、各国侨民、京旗屯垦移民、土著少数民族等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形成中西合璧、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

哈尔滨饮食融合了满族传统饮食、西餐、京鲁菜的特点,形成了包容多元、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冷食突出的特点。具体包括:满族菜、西餐、哈埠菜(官府菜、民间老字号)、清真菜等,以及川、粤、日、韩等风味菜肴。

(一)哈尔滨菜(又称哈埠菜)

既保留了满族炖菜的做法及淳朴粗放的精髓,又吸收了京鲁菜和西餐讲求精致的特点,还融汇了西餐的一些烹饪技法。现代的哈埠菜“清、淡、雅、补”,呈现出颜色净爽、外形清利、口味香鲜等特点。

哈埠菜代表菜肴有锅包肉、酸黄瓜炒肉丝、溜三样、溜肉段、熏酱、扒肉、狮子头、酱骨等名菜,还有红扒熊掌、飞龙汤、鹿茸羹、美味鼻、白松大马哈鱼、白扒猴头、什锦蛤蟆油等野味名菜。

经营哈埠菜的饭馆遍布市区,以餐饮老字号为代表,如六合顺、厚德居、老仁义、范记永、宴宾楼等,尤以老厨家文化底蕴深厚,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

(二)西餐

西餐盛行,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据统计,1937年哈尔滨有大小西餐馆260多家,仅中央大街就有西餐店37家。目前,哈尔滨共有西餐厅6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俄式西餐厅。知名度较高的马迭尔、华梅、塔道斯、露西亚、波特曼等,多为俄式、法式西餐。

常见西餐菜肴有凉菜、汤类、鱼类、肉类、面盘等九大类500多种,如什锦冷盘、鱼子酱、酸黄瓜汤、鱼肉包子、黄油鸡卷、奶汁桂鱼、鸡肝牛排等名菜。西方饮食中的啤酒、面包、肉灌食品已成为哈尔滨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

(三)满族菜

哈埠菜深受满族菜的影响,炖菜、火锅、黏豆包、饭包、烧烤、酱制熏制肉食等都是典型的满族菜肴,满族菜多肉食,在烹调上多烧、烤、煮、炖等。如今,这些满族风味的饮食早已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内容。炖菜就是炖菜中的典型代表,杀猪菜也是最典型的炖菜。满族菜特色最鲜明的当数赵记老铺。

(四)冰冻食品

冰冻食品是高纬度的寒带地域特有的风味饮食,哈尔滨仅冻水果就有冻柿子、冻梨、冻苹果、冻花红(海棠)、冰糖葫芦等,还有黏豆包、冻豆腐、冻饺子、冻年糕等。冬季冰淇淋日产量能达到150余万支,冰天雪地吃冰棍成为哈尔滨街头的独特景观。

三、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哈尔滨饮食业的发展现状

1.我市饮食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放缓。据哈尔滨市统计局数据,近十年哈尔滨餐饮业零售额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7―2012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行业结构中,餐饮业占比分别为:11.4%,12.5%,12.0%,12.9%,13.1%,13.1%。2013年餐饮业营业收入328.5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728.3亿元,同比增长13.9%。这表明,我市餐饮业规模持续壮大,但发展速度减缓。

2.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始得到重视。2014年,多次大型的饮食文化活动相继举办,扩大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影响。其中,7月,哈尔滨市旅游局主办了首届“哈埠菜”评选活动,“哈埠菜”推广还被纳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7月,中央大街还举办了首届西餐饮食文化节,使哈尔滨的西餐业第一次得到集中展示,让外地游客见识了哈尔滨西餐的特色与盛况。哈尔滨市旅游局还推出了“美食哈尔滨”主题旅游。

(二)哈尔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哈市餐饮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短期利益主导的自我发展模式较为普遍。单店经营的占90%以上。多数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与技术落后,缺乏特色,接待能力不够。

2.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据相关数据,哈市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哈市餐饮企业的综合税负为15%左右,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偏高的。加上原材料成本偏高,人员薪酬偏高,企业盈利空间严重压缩。

3.饮食文化开发不够。哈市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餐饮老字号和传统名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但是,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开展不够,哈埠菜的研究和培育不够,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宣传不够。

四、对哈尔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一)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

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在全国引发了美食探寻热潮。《舌尖上的重庆》大胆跟进,为重庆美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巨大空间。风靡全国、遍布哈尔滨街巷的重庆小面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建议,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热潮,哈尔滨拍摄《舌尖上的哈尔滨》美食纪录片,充分挖掘、展示哈尔滨的风味美食和饮食文化。拍摄一定要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成功经验,力求使呈现出来的美食,店面可寻、原料可买、产地可游,为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

我们建议,对哈尔滨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对哈埠老菜馆的历史进行挖掘,对全市的酒店饭馆进行摸底调查,进而编辑出版《哈尔滨美食手册》,全面收存各类型、各层次饭馆的信息,包括电话、乘车线路、特色菜品、文化内涵等,作为市民和游客全面了解哈尔滨饮食文化、寻味美食的指南。

(三)举办综合性的哈尔滨美食节

我们建议整合各类饮食文化活动,在夏季举办美食节,作为“迷人哈夏”系列文旅活动的重要内容,打造哈尔滨的美食活动品牌,推动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开发以及餐饮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旅游和消费。美食节期间可举办厨艺大赛、西餐节、啤酒节、清真美食汇、名菜名店名厨评选、饮食文化研讨会等活动。美食节可广邀全国餐饮界人士和演艺界、文化界人士,来哈尔滨品美食、览美景,感受冰城夏都的清爽魅力,扩大影响力。

(四)开发“美食之旅”旅游产品

1.旅行社要开发美食之旅线路,开展美食专题旅游。旅游中的餐饮消费有限,必须扩展内容,从特色哈埠菜品尝到饮食特产选购、饮食文化体验、哈埠菜学做、中西餐对比、特色小吃与大餐结合等,打造丰富而新鲜的旅游内容,推出哈尔滨美食一日游、乡村美食游、冰雪美食行、啤酒美食行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将美食作为旅游中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卖点,提升其在旅游过程中的地位。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可把美食街、哈埠菜馆、西餐厅以及哈埠饮食特产采购等列入活动。这符合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追求。

(五)提升餐饮企业的竞争力

1.餐饮企业要树立品牌,改进管理。要靠品质和特色立足,重视服务质量。要学习连锁经营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营管理的效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开展移动互联网的团购、预订等营销服务。

2.要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市场。餐饮企业要积极开拓旅游客源。在菜品安排上既要突出哈埠特色,又要照顾外地游客的口味。要扩大规模,提高接待能力。

3.研发速食便携的哈埠菜。突出便于携带、耐于保存、富于纪念意义等特点,推出一系列半成品包装,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

(六)在宣传和营销上要协同用力

在整体宣传和宏观营销上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微观宣传和营销上要发挥企业的直接作用,各类新闻媒体则发挥着关键作用,三方要形成合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网络等媒体可开设饮食文化的专栏或专题,及时推送哈埠饮食信息,形成全面、持续的宣传攻势。政府要侧重于搭建平台、政策引导,利用迷人哈夏、冰雪节等重大节庆开拓美食宣传和营销的空间。

参考文献: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淮安;淮扬美食节;旅游

地处苏北平原中心地域的淮安市,是一代伟人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淮扬菜之乡,自古便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与旅游业一片红火的苏南地区相比,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市,虽然有着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但境内资源配置不合理,且过于分散和体量较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为了扭转产业发展低速的现状,淮安市确定发挥差异型竞争优势的作用,以旅游节庆活动为抓手,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要素,相继推出了盱眙中国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淮安淮扬菜美食节和涟水白鹭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了市域内的各类比较优势,形成资源的最佳组合,推出以旅游线路、餐饮展示、经贸招商、文艺活动等板块为主的菜单,不断凸现当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乡风民俗,形成一波接一波旅游经济发展的,逐步摆脱长期以来景点散、名气小、效益低、起步迟和旅游接待人数较少的局面,形成了旅游市场上独具特色的“淮安现象”,实现了在低起点基础上的低成本旅游经济快速腾飞。

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繁荣文化、发展经济、娱乐百姓、凝聚人心”,极大的提升了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为淮安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淮扬美食的文化渊源

根植于淮安大地的淮扬菜美食文明,是独具魅力、灿烂灿艳的文明珍宝。从2002年起,淮安以一年一度的淮扬美食节为主要载体,挖掘和深化淮扬美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淮安的旅游知名度。

淮扬菜系,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安楚州区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

淮扬菜美食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淮安市楚州区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用于饮食的陶器占有相当比重,表明当时人们的饮食已经达到较高标准。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明清时期漕运、盐运的发展,运河都市区位优势的确立,使淮安的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淮扬美食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扬菜佳肴。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

据统计,现存于世的淮安名菜名点有1300余种,其中属于淮安地区首创独创的在400种以上。淮扬菜的显著特点在于: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讲究刀工的合理运用,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讲究调味的和合多变,讲究菜式的丰富多彩。色、香、味、形、器、意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2.淮扬美食节与淮安旅游

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旨在推动淮扬菜的创新与发展,并借助这一平台,全方位地扩大淮安对外的经贸文化交流。一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贸桥梁、文化舞台、形象窗口和群众盛会,淮扬美食已经成为淮安的一张名片,对促进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届淮扬美食节均设置了旅游板块,并突出发展旅游,增大后续效应,如在2002年、2003年美食节中,打造了"美食淮安、文化淮安、旅游淮安、创业淮安"的文化品牌。2007年美食节中,旅游观光板块围绕“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张名片突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铁山寺“农家乐”、白马湖“渔家乐”、老子山“水上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十万市民乡村游”活动,实现城乡互动,共享和谐成果。

淮安市利用举办淮扬美食节之际,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品牌和知名度,拓展旅游市场,与此同时,淮安还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的步伐,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包装,推出了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文化游、洪泽湖风情游、盱眙山水风光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游等5条特色旅游线路,紧紧围绕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南拓苏南,东进上海,北上山东,西联皖豫,并且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参加各种规模的旅游交易活动,编印旅游画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游古城淮安、访名人故里、品淮扬美食成为江苏旅游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美食节对淮安旅游的现实意义

3.1 弥补淮安旅游的劣势

(1)淮安旅游的劣势分析

首先,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虽然淮安景点众多,有纪念意义和特色的景点也不少,但由于淮安在江浙地区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缺乏吸引旅游者的外在形象因素。其次,已开发出的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盱眙,北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楚州,两者相距较远,还没有有效的整合成有机的整体,甚至还有一些地区较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

其次,相比而言,淮安旅游景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得不完善,显得很普通。从地理位置上看,淮安地域跨度大,旅游资源零散,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难度大,且在整合过程中,过分强调旅游经济的协作性,对旅游地的竞争性缺乏考虑,出现多个类似的旅游景点,彼此雷同之处较多,造成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观光旅游上。

(2)淮安美食节的宣传、带动作用。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行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大大提高了淮安地区的知名度,为淮安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彰显了节庆品牌的集聚和叠加效应。如第十届美食文化节,新华社、经济日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以不同形式对整个节庆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跟踪式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淮安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

通过连续几届美食节的推动,目前淮安全市各类餐馆达上万家,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宾客大大增加,以淮扬菜为主体的餐饮业品牌迅速崛起。美食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发放美食优惠卡等方式,淮安市各景区(点)、宾馆酒店接待游客都有明显提升。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

3.2 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淮扬菜文化是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文化给美食旅游者和广大旅游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一般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它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由于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少人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继承和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更新和创造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已迫在眉睫。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与其他几项旅游文化相比,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也具有其他旅游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节的开发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延伸了当地美食生命力和市场份额,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4.发展以饮食文化为目的的淮安旅游

淮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开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不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模式由以景观旅游为主向休闲游为主转变,饮食文化旅游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2003年,国家旅游局把大型旅游活动主题年的名称定为“中国烹饪王国游”,足见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

淮安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应该很好的把握和利用淮扬美食文化节这一优势,打造美食文化的品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淮安应当发展的美食文化旅游可考虑以下两种:

(1)以淮安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随着中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收人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淮安挖掘研制了全鳝席、全羊席,还考虑挖掘接驾宴、西游记宴等,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让“开国第一宴”“出口转内销”,回到淮安。这些特色菜肴一定会引起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对提高淮安的旅游知名度大有益处。

(2)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大众化成为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淮安地方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淮安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淮安旅游在江苏省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带动苏北的重要作用。淮安应当继续做大做强以淮扬菜美食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淮扬菜文化等内涵,加快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淮安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仲晓东.淮安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0(6):110-111.

[2]翁毅.福建美食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福州;美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88-03

一、美食文化旅游

美食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浓郁深厚的饮食文化为底蕴和灵魂特色的旅游活动,旨在满足游客对旅游地饮食文化的求知、好奇之心,以及对饮食的“色、香、味、形、意”的个性化需求[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不断上升,因而对餐饮的需求已从“果腹之需”转向“口福满足”,从“生理需求”转向“心理需求”,要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吃出文化。美食文化旅游在未来旅游的大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它将成为一种趋势性旅游开发方向,成为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

二、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福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讲究“色、香、味、形、器、质、养、净”特色,选料、用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多汤、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精细典雅等特色,其优势也是促进其美食旅游发展的动力之一[2]。福州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美食业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美食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各级、各类设施也比较齐全、充足,可满足游客各式各样的需求。2008年,福州市接待游客1 625.79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14.7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63.94万人次,增长8.5%,接待国内游客1 581.85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外汇收入65 750.15万美元,增长9.8%,国内旅游收入171.54亿元,增长3.7%。同年,福州入境游客人平均每天花费为191.33美元,餐饮消费占10.5%,仅旅游餐饮业创汇就达6 000多万美元。国内旅游中餐饮收入增加也比较快,虽然缺乏福州市具体数据,但从福建省大方向上来看,2008年,国内游客消费支出中餐饮支出占全部支出的14.3%,餐饮业收入达114.56亿元[3,4]。(见图1):

三、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美食文化观念不到位

当今美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以品尝美食佳肴为主,很少重传统美食文化的挖掘。人们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特色开发潜力认识不足够,导致福州美食资源开发过程缓慢,阻碍了福州美食文化旅游的发展。调查显示(图2)不太熟悉和根本不熟悉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现阶段游客对美食文化意识不强。然而,在对熟悉和一般熟悉的游客访谈中,大多数只能说出3―5种美食,知道美食典故、传说的游客屈指可数。例如,游客大多都知道“佛跳墙”是福州名菜,但是食材是什么、如何得名,都答不上来。这反映现阶段福州美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美食文化的观念不到位,游客只是简单地认识和品尝福州美食,没有深度挖掘福州美食文化的内涵。

(二)盲目多元化

近年来,福州美食逐渐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满足游客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但盲目地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导致口味的不地道,即福州美食旅游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或被破坏[5];另一方面,由于外地菜肴的大量涌入,逐渐更替福州原先香甜清淡的口味,如重庆麻辣火锅的抢占市场,使得福州人正在逐渐接受麻辣口味,忽视本地美食的精髓。倘若福州只是一味地照搬其他地区的,反而忽视福州传统的特色美食的挖掘和开发,则必然阻碍福州传统美食的传承[5]。

(三)美食场所缺乏吸引力

福州美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数量少、级别低、设备简陋,卫生状况成问题,有些美食场所交通通信不畅,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现阶段福州美食场所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福州市美食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民族风情、特色风味、土特产品相当一部分设施陈旧,缺乏吸引力[6]。

(四)促销力度不够

游客对福州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鱼丸”和“佛跳墙”,其他传统美食资源由于宣传不到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威胁美食文化的传承。美食的宣传总体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生动, 使人缺乏品尝的主动性,推销美食旅游产品时受外来美食产品冲击,没有突出本地的文化产品特色,五花八门的宣传口号未能突出福州美食文化的理念。

(五)专业素质不高

近几年,福州市美食旅游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文化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从正规院校毕业或者受过专业学校培训的从业人数较少。造成目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旅游服务体系存在服务质量不到位、卫生质量不合格、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如人员专业素质低导致美食文化区建设、美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难以长期适应美食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6]。

四、福州美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突出美食文化特色、重视福州美食解说

目前,美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几千年来深厚的美食文化传统的发扬 [7]。品尝美食带来物质上的美味,并享受美食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情调,何乐而不为呢 [5]?福州美食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加强游客在精神上的享受,即在美食文化上加大功夫。福州“鼎边糊(锅边糊)”就是古代军民亲如一家的温馨体现,“光饼”则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东征时军队为行军方便自制的干粮,体现福州人爱国抗倭的高尚情操和爱戴民族英雄的真挚情感。福州美食的历史典故都是促进美食文化发展的基石,建议有相关部门可以全面地挖掘、整合福州美食的文化背景、经典故事情节等,与旅游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8]。

美食服务人员必须首先对各种菜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想、制作工艺、选用原料、营养价值等方面有全面了解, 以便做好上菜时的解说、宣传工作。让游客边听(听故事) 、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 、边思 (思意蕴) ,使游客乐在其中,既弘扬福州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提升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 [5]。

(二)树立品牌意识,复兴“老字号”

福州传统美食资源有一定的知名度,如老字号的“永和鱼丸”、“花巷肉松”、“聚春园”、“安泰楼”等。但是在当今,老字号已经在走下坡路,存在档次不高、质量偏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必然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总体形象,削弱福州美食的吸引力。例如,福州的鱼丸满大街都是,可是到底哪一家才是正宗的呢?没有明确响亮的品牌,使游客茫然无从选择,由于味道、制作工艺不正宗使得游客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因此,福州市老字号生产经营企业要积极进行改革,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美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老字号的含金量,尽最大可能把握发展的机会,重振老字号的名声。

(三)实施“推陈出新”的品种开发战略

展望新世纪福州美食市场,市场对美食产品的要求始终是:要有良好的感官享受、食品及环境要卫生、食品原材料要新鲜、食品要有营养价值等[9]。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鱼丸”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食材,改为适合不同游客喜好的各种 “牛肉丸”、“猪肉丸”、“墨鱼丸”、“香菇丸”等。而“蛎饼”则在保持原有大米和黄豆为主料,以磨浆和油炸为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对其原有的海蛎肉馅进行改良创新,利用福州临海的优势,改为适合不同游客喜好的各类章鱼馅、龙虾馅、蟹肉馅等。福州美食要在牢牢抓住传统地域风味的精髓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传统美食,创造出新口味、新品种[10]。

(四)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美食”

利用福州“宜居城市”的环境优势,突出“绿色美食”的品牌,迎合现代人崇尚自然、追求绿色健康、注重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9]。精心挑选未受污染的新鲜海产品、家禽畜产品和蔬菜瓜果产品等原材料。在制作的环节中,让游客主动参与把捕捞、采摘以及部分加工工序,这既可以让游客增添对美食喜爱之情,又可以使游客强烈的感受到美食的“绿色”效应。要加强对各种物产资源的医疗、养生、保健、美容等功效的深入研究,打造福州特色的绿色品牌,推出各种系列的海鲜滋补宴、野菜保健宴、药膳养生宴等。

(五)设计美食文化旅游套餐

推出福州传统美食文化旅游、时尚美食文化旅游、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山珍美食文化旅游、素食美食文化旅游、药膳美食文化旅游、养生饮食文化旅游、宗教饮食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挖掘福州美食最具特色的老字号品牌,设计福州传统美食线路,譬如,“福州老字号游”、“吃遍老福州”、“学做福州传统美食” 等。还可以借名人如林则徐、戚继光、郁达夫等扩大美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打造名人美食旅游品牌[11];利用福州独特的山海药用食物和中草药 ,让医药和美食相结合 ,借旅游或者医药的舞台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旅游活动。

(六)加大宣传促销手段

加强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影视媒体的宣传,运用炫美的辞藻讲述,华丽诱人的图片和短片描述,使游客对福州美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定要品尝的想法。例如,“变菜单为宣传单”,在各个美食场所把富有特色的福州美食品种制作成独具风格的精美菜单赠送给游客留作纪念。合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美食品鉴会等促销福州美食[12]。开展美食排行榜评选、美食形象小姐先生大赛、美食影视展播等活动,并设置“最受欢迎奖”、“最具传统风味奖”、“最具创新潜力奖”等奖项,以之鼓励福州美食业者。组织由游客参与的游戏、比赛,调动游客的参与美食节的积极性,促进境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和品尝美食。应完善福州美食的相关网站,提供相应福州美食资源信息(如美食图片、原料、制作工艺),美食地图应和交通地图紧密相连,方便游客寻找最适合的美食场所;运用PPT或FLASH动画软件全方位展示福州美食旅游风貌;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时听到顾客反馈的声音,美食网站还应设立顾客对各种美食、美食场所评价的论坛 [13]。

(七)注重市场调研

引导游客合理的美食消费观念,满足游客需求,首先就是切实做好市场调研。表1反映福州特色菜的受欢迎程度相差不多,因此,要在众多菜肴中脱颖而出就得下足“功夫”。发挥每一种福州美食独特的优势,重视原材料挑选、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宣传手段等,使每一道菜肴既有稳定顾客群体,又能突破式吸引潜在顾客。

表2则说明福州特色菜的消费潜力和潜在市场,游客认为在100―200元左右的价位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要做到发挥福州美食的优势,不仅要加强美食本身的制作,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过高的价格会使游客望而却步,过低的价格使得美食质量得不到保证,合理的定价在中等消费水平的基础之上是众望所归。而对于福州风味小吃的价格,游客普遍认为应该以低价为主,100元以下的消费额占大多数。因此,福州美食业者在定价时要注意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改进美食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之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八)重视美食人才培养

美食制作工艺的传承是福州美食能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提高厨师的专业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美食行业的整体作用。在榕城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如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组织各种厨艺的比赛、新品展示会和举办各种美食培训班等,让制作人员通过学习交流信息,增长见识。还可以开展多种联谊活动,与外地的名菜名点名小吃建立技术合作关系[14]。

美食旅游服务人员是直接影响游客对福州美食的印象,应加强旅游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重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重点培养福州本地正规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规范社会上从事美食旅游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术熟练、人际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是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能够蓬勃发展的关键。

五、总结

美食旅游的发展在福州尚且处于初级阶段,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现今全球掀起美食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福州美食旅游研究无疑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意义。福州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美食文化宝库中一朵秀丽的奇葩,也是福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的游客,把福州独具特色的美食旅游转变促进福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项目。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美食文化旅游,在未来旅游的大发展中,将成为一种趋势性旅游开发方向,引领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

参考文献:

[1] 李亚东,徐广平.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烹调知识,2006,(10).

[2] 福建省饮食服务公司编.中国名菜谱福建风味[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 福州市统计局.2009年2月份福州市统计月报[EB/OL].,2009.03.17.

[4]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6] 张仲炎,唐林,杨红梅,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04,(5).

[7] 杨丽.试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

[8] 宋祝平.福州小吃文章多[J].餐饮世界,2004,(4).

[9] 唐少霞,赵志忠,毕华.对旅游餐饮资源开发的思考――以海南旅游餐饮资源开发为例[J].经济师,2006,(5).

[10] 翁毅.福建省美食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4, (4).

[11] 朱桃杏,陆林.芜湖市美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2).

[12] 陶陶.对发展海南美食旅游的思考[J].烹饪知识,2007,(8).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传媒;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以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伴随人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饮食活动中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食礼。可见,饮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优秀的饮食文化要保留、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即传媒)在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快捷与便利:现代传媒拓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空间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传播多以叫卖方式、挂牌方式、散发传单方式、书籍传播方式为主。20世纪以来,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运用,极大地扩大了饮食文化传播的范围,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现代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受众群体和针对性的人群,发挥着媒介的作用。满足着人们各自的精神需求,达到满足。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图文并茂的影视节目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更加直观

“任何一种信息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传播是信息体裁化的传播,传播只有在信息被体裁化、媒介化后才可能实现。”电视,当今社会媒介方式之一,电视受众的广泛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电视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直观性和快速性,并且带有视听效果,达到了图文声并存的三大优势,电视的这一特点无疑成为大众的主要媒介方式。随着电视台类目不断增加的多种选择优势,节目选择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而且电视传播信息的渗透力非常强,最为明显的就是收视率的增加,相应的显现出收视群体越来越多,可以将电视所播的内容大范围的广而告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2015年央视新增的关于饮食类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此节目运用的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各种传播形态中的“贵族”,是文化含量最高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中大量的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从香格里拉藏族的松茸到大理白族的乳扇等等,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直观的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美食触觉味蕾的。节目中,介绍了当地饮食制作器材和食材以及佐料的使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达到真实的效果。这一类饮食节目以美食为主要核心,借以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电视作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媒介,能够非常的贴民生活,更加的贴近真实生活,向屏幕前的观众传达少数民族人们对于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的感情,能够使外地人更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并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得到发扬。

1.2覆盖全面的在线广播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更加快捷

广播作为传播媒介方式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广播节目的观点非常明确,广播节目的主题紧紧围绕播报内容,明确听众群体,突出服务听众的特性。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饮食类的广播中,向听众分享各式各样的饮食信息,主要针对于流动人群和较为年轻的群体,并且收听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其次随着广播节目的不断优化和较高的传播信息能力,在广播节目中增加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能够真实的讲述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细节的描述,由于广播经常是地方性的并且是现在进行时的播报,通过叙述可以使听众第一时间捕捉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亮点,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深入传播。由于广播覆盖全面的优势,使得在这样一个资讯平台将广播和饮食选择结合在一起,能够立即并准确将食货的各种打折、优惠、新旧店铺的开业等等与饮食相关的咨询及时转达给需要的人们,已达到关于美食各种内容的表达,进而能够更直接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广播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将饮食文化继承、发展,也能够提升该地区的人对于本民族饮食相关文化的极度认可。

1.3无处不在的营销网络让人们选择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更加便利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很明显网络带动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只发展了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以前的生活以及行为的方式,使人们逐步进入新兴网络时代,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提供服务是人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方式,不断的融入到网络社会,网络群体多以需求提升主动性。自主性的提升使网络群体在饮食文化传播的方面体现的极其明显,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美食评论家、大众点评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当地饮食,相关内容只需上网搜索便立即得到相关的信息。例如:现在手机上流行的美团、糯米、百度外卖等相关网络APP,极大的满足当代人对于饮食的追求,网络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科技的步伐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络对人们生活中的的影响极其大,手机中不断地接收着新的信息,可见网络对于饮食传播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标志逐步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发展。

2共享与建构:现代传媒延伸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

现代传媒技术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反应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与构建上,现以景颇族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举例说明。例如:“景颇族部落聚居在云南德宏州地区,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在景颇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里的东西,绿的是菜,动的是肉’顾名思义,在景颇族地区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景颇族地区都可以当做食材,这样资源丰富的食材中,景颇族饮食的的主要味道以‘酸’‘辣’‘苦’为主,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味道,而‘鬼鸡’现在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由于景颇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杀鸡祭鬼的风俗习惯,将用来祭祀使用的鸡煮熟之后,把鸡身上的肉用手撕成条状,再加以作料:柠檬汁、姜末、蒜末、盐、味精等,使之凉拌,整体上‘鬼鸡’的味道与景颇族喜爱的味道相同,显现出‘酸’‘辣’的味道,加上柠檬汁是这道菜非常的清爽可口。这道菜在最先前是用来祭祀用的,所以被称之为‘鬼鸡’。”再如:傣族是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盛行小乘佛教。“由于受到佛教的深深的影响,以前每一个傣族的村寨都有祭祀宗教的场所——‘奘房’。每一个奘房里面都有佛爷去主持关于佛教的活动,佛爷的一日三餐都由同村寨子里的村民一次轮流的提供。直到全村民都为佛爷提供过餐食后,每家都会拿出几道自家的拿手菜,然后搬着自己家的桌椅板凳到奘房前把桌子拼到一起进食,大约130桌左右。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长桌宴’。长桌宴的目的首先在于感谢主持佛事活动的佛爷,为其保佑全村寨人的健康平安,同时祈求能够使全村寨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1现代传媒促进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一定的特性。过去,景颇族用来祭祀的鬼鸡是禁止小孩和妇女食用,只有村寨中的长者和年迈的老人才可以食用。现今生活的改善加上外界对本民族的影响,为了宣传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祭祀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打破,这样的饮食禁忌已经渐渐的褪去,“鬼鸡”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并且也是景颇族餐馆中饮食特色的代表,更是人们野炊休闲时不可或缺的一道佳品。使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得到共享。而“鬼鸡”被视为景颇族饮食文化的标识,也使得祭祀中的菜品走向大众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将“鬼鸡”成了景颇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而傣族长桌宴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旅游业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傣族长桌宴不仅仅限于感谢佛爷才会摆,也不再限于佛教文化才举行。傣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的少数民族,同寨村民为了增进感情与促进交流,以此来解决村寨人们的矛盾,能够增进友谊的形式。长桌宴由寨子里的年长有威望的寨老进行安排,商讨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再由每户人家搬上桌椅,带上自己家里烧制好的各种饭菜,大家互相品尝,共同商议村寨里的事情。在现代传媒盛行的今天,傣族长桌宴的不断传播,外地游客可在当地旅游时感受到小型的长桌宴与当地的饮食文化,使得文化得以共享。同样,这种情况的驱使下,使本民族人对于本民族饮食文化的得到认同与认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保留起到一定的作用。

2.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中国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当中包括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随着媒介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通过彼此借鉴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民族饮食特色的饮食文化。只要提起景颇族,人们就会想起这里的“鬼鸡”文化;提起傣族,就会记起“长桌宴”。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便于游客在较短时间内品尝各个民族独特的饮食,就会在一天甚至一桌上,摆出各个民族的特色菜肴,让宾客快速感受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比如,在云南就有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而推出的即兴宴舞,在就餐一个多小时中,可以欣赏多民族与饮食有关的舞蹈,也可以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这种共建的方式既有利于保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又充分地宣扬了民族文化。

3固守与包容:现代传媒影响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必然离不开现代传媒。但是传媒需要建立在具有实用性与适合性的饮食活动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的服务功能,这一类饮食文化将失去它在传播中的意义。所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既要坚持本身特有的定位,将自身特性凸现出来,又要不断加强真实贴切性和一定的实用性,从而得到大众的喜爱。

3.1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固守

少数民族种种饮食的食材和习俗都因地理位置存在着差异,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在这些细节上,饮食类的节目需要满足实用性和贴切性这两方面,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所特点,不只在内容上避免奢华,回归本土、贴切生活使用最质朴的食材,避免为了节目的效果使用一些奢华的食材,失去了实用性和贴切性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真实的展现给观众。在景颇族地区的“鬼鸡”饮食,对于传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在食材以及制作方式上需要原汁原味,所以在传播饮食文化时在这些方面只有固守,才能真实的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留和传承。

3.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包容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原地区;食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自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盖的区域范围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区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中原地区更多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指出,中原经济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1]。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区域,与广义的中原地区涵盖的区域范围基本相同。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一些门户信息网站上[3],但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的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较少。因此,笔者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主题构成和类型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1.1保护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

中原地区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融合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原地区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其文化资源生存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这些都对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一些影响,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饮食文化也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法国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饮食、日本和食及韩国泡菜文化等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区得到传播,中原地区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4]。中原地区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汇融合多个民族饮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饮食的优点,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编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中原食文化数据库能为政府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开展。

1.2促进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现代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原地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已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出现了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传统中原美食也濒临消失。因此,如何推动传统食品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健康发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员、传统美食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地区的食品企业都在努力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白象食品作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业,是全国方便食品企业的领头羊。为了发扬传承中原地区食文化,白象食品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营养学理念融入传统食品中,开发了大骨汤面、河南烩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从一碗香喷喷的面中找到“家乡的味道”。因此,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能为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2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特色突出原则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实力,推动中原地区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共建共享原则

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相关部门应在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馆际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为中原地区读者提供特色鲜明、资源全面、检索便利的信息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效能。

2.3实用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实用性原则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在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的前提下收录重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使用数据库。

2.4先进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产物,需要先进信息技术与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将其建设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强、搜索便捷、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扩充性强的新型数据库,保障数据库的先进性。

3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主题构成

3.1食文化风俗

食文化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的影响,在食品原料选用、加工生产、食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普遍、独特的传统习惯。中原地区食文化古老、活跃,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原料选择、加工方式、饮食礼仪等方面。原料选择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对小麦、大米等大宗粮油的选择,偏远地区对玉米、小米等杂粮的选择,中原西部地区对牛羊肉等原料的选择等;加工方式主要体现焦作地区的土炒面馍、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饮食礼仪主要体现在中原地区民众根据《礼记》对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进行了规定。这些习俗都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现代人在就餐时仍然能够遵守这些习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时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风俗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风俗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饮食

中原地区不同区域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饮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马豫兴桶子鸡、真不同水席、逍遥镇胡辣汤、黄河大鲤鱼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碗、永年驴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上党腊驴肉、晋城过油肉、石子饼,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丁里羊肉汤、濉溪双堆面鱼、太和板面、利辛撒汤和公山豆腐宴,山东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高唐驴肉、定陶焖子和泰安煎饼等。地方特色饮食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这些地区特色饮食来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间传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遗产

中原地区食文化遗产是指中原地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如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炼丹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被广泛认可的能够体现中原地区食文化特点的文化活动、文化表演、知识、技能等,以及承载食文化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如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农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区的农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遗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遗产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们提升了各个时期的食文化水平,在传承、发扬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名人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4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4.1出版文献

目前,中原地区食文化相关的出版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图书主要包括食文化相关的教科书、科普读物和生产技术图书,如《食珍录》《饮膳正要》《中国馔食文化》《饮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与食文化相关的期刊;会议文献主要包括在国际或国内食文化学术或专业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的相关论文;标准主要是指传统食品现代化加工涉及的相关标准,如河南省地方标准《油茶》;学位论文主要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硕士、博士论文,如《仰韶文化时期陶质食器造型设计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区各省、市、县政府部门及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版的与食文化相关的文献。

4.2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数据平台、专题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信息资源等。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商业数据平台主要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CNKI中国知网”等,用户在这些数据平台以“文化+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相关文献。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开发的相关数据库,如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民俗文化专题数字图书数据库”、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等。

了解美食文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创新;纪录片;美食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99-01

作为一部纪录片,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从收视习惯上我们都无法想象它最初的播出效应。可是该片一经播出,便犹如一匹黑马,刹那就受到无数观众和网友的热情追捧。“舌尖上的中国”这5个字,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最热门的词汇。究其原因,应该是作品本身融入了太多人文的因素,饮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融并和,使该片受到有关味觉却也超越味觉的心灵共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该片成功的原因。

1 创作理念

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基础,也正是这一点让《舌尖上的中国》赢在了起跑线上。纵观已经播出的很多饮食节目,基本上是请专业的烹饪人员展示菜品的制作,甚至很多原料及调料普通百姓都没有见过,这无形中就与观众有了隔阂,这也是很多花了大气力的美食节目温而不火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则另辟蹊径,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制作美食节目。关于纪录片的这样定义的: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者电视艺术形式。恰恰是这看似朴素无华的创作形式抓住了观众的心。《舌尖上的中国》将传统意义上的厨房搬到了天南海北,从平原山林到冰原再到大海,美食处处可见。而片中所描述的美食又不是像传统美食节目中那样高不可攀,它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众的身边,一种不言而喻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了。

再看看节目本身,传统的美食节目总是要从菜系等等美食理论谈起,高谈阔论,美则美矣,却遥不可及。《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这一常规,很多的内容都是从一户人家的一天开始的,切入自然亲切。主人公的平凡的一天可能也正是缔造美食的一天,仿佛片中所描述的美食就在观众的身边,有多少人会抵触这样的艺术形式呢?

2 情感表达

不妨再回头看看传统的美食节目,无非是准备食材,下锅,出锅,结束,每一期都是一样的步骤,机械地让人没有期待。《舌尖上的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巨大的创新,还从来没有一部美食电视作品能将人和食物这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许蕴含了故事的美食更吸引

人吧。

通过阅读片中众多美食背后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来自社会生活底层劳动者的赞美,作者花费了浓重的笔墨讴歌了劳动的美好。比如很多吃过毛豆腐的观众可能根本不了解毛豆腐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通过观看节目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使观众对制作者有了深深的敬意。对劳动的尊敬,这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仅仅表现出对劳动者的敬意是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的。试想一个旅居在外的游子在一个美食节目中居然看到了家乡的小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除了思念家乡的美食,恐怕还有那年迈的老母亲吧。家,在中国人心里永远是个沉重的字眼。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在这里,乡愁是一碗家乡的小吃。那童年的味道夹杂着乡愁迎面扑来,还有谁能抵御的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与其说是在拍一档美食节目,不如说是在通过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美食节目可能可以引起观众味觉上的共鸣,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引起观众味觉共鸣的同时引起的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仿佛不是在看一档娱乐节目,而是在看一部大片。

3 作品内涵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有好的内涵的,即使是美食节目也不例外。

《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美食讲述故事的同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采集、捕捞文化到牧业文化、农耕文化再到工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与西方“抗争自然、挑战自然”的理念不同,中国百姓更多的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自然的馈赠》一集中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比如人们在捕鱼时都用网眼较大的渔网,就是为了放走较小的鱼,中国农民从来都懂得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

影片中各族人民各种各样获取食材的方法则体现了中国百姓充满智慧的头脑以及坚强有韧性的民族性格。而邻里乡亲聚集一起为一户人家制作年糕、制作泡菜的内容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和谐的邻里文化。蒙古族的劳动者将刚做好的新鲜的奶豆腐最先端给爷爷品尝也体现了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不经意间就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文化的碎片。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将中国的人文情怀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展现

出来。

4 推广制片策略

一部再好的片子也需要优秀的制片策略和推广

策略。

首先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视觉是第一重要的。《舌尖上的中国》由专业的团队采用高清摄像头,甚至还使用了刚刚进入市场的SONY F3,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从微观的角度展现美食的细节,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另外在观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的听觉效果也制作得非常精良。仅仅是主题音乐就应用了琵琶、大提琴、钢琴、竹笛、小提琴等极易表现中国文化的乐器,一股中国风油然而生。剥竹笋的声音、捕鱼拉网的声音,都像特写一样给了非常清楚的效果,让人神清气爽,为观众提供了第一手的听觉体验。另外,《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比起传统美食节目中看似充满激情的主持,《舌尖上的中国》平淡写实的纪录片风格的旁白似乎更能走进观众的内心。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美食节目多从菜系的分类入手介绍,而《舌尖上的中国》独立成集,却没有从菜系、地域等角度分集,而是以“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主题讲述了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七集内容各有重点却又相辅相成,设计精妙。

《舌尖上的中国》摄制完成后,节目组花了大力气进行包装宣传,结果造就了商业化运作纪录片的一个传奇。《舌尖上的中国》除了在电视上加大宣传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各大门户网站造势,更是利用微博等社交软件让更多的人了解《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迎合了当下广大观众寻找心灵皈依,渴望精神净化的审美需求,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注入创作,紧扣时代。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在创作手法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是文化认同软传播的成功案例,对今后的国内影视作品如何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高度统一的创作理念具有指导意义和思考

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