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141-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新生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差,防御力低下,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分娩的3 441例新生儿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3 441例,发生医院感染245例,其中剖宫产分娩2 310例,阴道分娩1 131例。低体重儿(体重

1.2方法

采用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排除宫腔已被感染的病例(在入院48 h前发生的),对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在医院发生的感染,进行统计,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率

在分娩的3 441例新生儿中,有24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12%;感染例次为248例次,感染率为7.2%。而全院医院感染总人数为411例,平均感染率为4%,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为245例,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占全院感染总人数的59.6%。早产儿分娩数为173例,发生医院感染数为132例,其感染发生率为76.3%,早产儿医院感染人数占全院总感染人数的32.1%,占新生儿医院感染人数的53.9%。

2.2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

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97.98%,分布比例见表1。

2.3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早产、窒息、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当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新生儿的易感性,见表2。

3 讨论

3.1 感染部位

248例次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例中,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97.98%,其次是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①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头几天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1],尤其是未成熟儿,大脑皮层延髓呼吸中枢对呼吸调节功能差,肺组织分化不够完善,肺泡少,血管多,易于充血,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较弱,呼吸运动表浅,咳嗽无力,抵抗力相对较低。②因胎膜早破或滞产时羊膜处于高度伸张状态,致使通透性增加,产道细菌容易侵入羊膜腔内或胎内窒息时吸入羊水,致肺部感染。③由于新生儿胃呈水平状,容易反流误吸造成肺部感染,所以,护理、保暖、喂养不当等均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④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2],因分娩过程中窒息吸入羊水,或其他疾病,需要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在插管过程中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气管继而发生肺部感染。

3.2易感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知,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医院感染率最高。据报道,体重

3.3护理对策

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5]。新生儿室布局要合理、光线要充足、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污染的地面、床单位要用消毒剂擦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程序,每季度对室内环境进行检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措施。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必须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同时加强气管插管、吸痰管、胃管等消毒,减少感染的机会。③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后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手,防止医护人员手成为传播医院感染的媒介,以阻断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④加强陪护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母婴同室提倡“一母一婴一室”制,定时开窗通风,母亲患感染性疾病时与婴儿隔离,接触新生儿及用品前应该进行手的清洁消毒,以防交叉感染。⑤加强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早吸吮,使新生儿及早获得抵抗多种疾病的能力,产妇喂奶前要清洁和双手,喂养后平放新生儿时要将头偏向一侧,或将其竖起轻叩其背部再平放,以防奶液溢出造成气管、细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⑥提高剖宫产和助产分娩的技术,在新生儿娩出后未开始呼吸前,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和鼻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呼吸道的感染。

[参考文献]

[1]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5.

[2]陈红武,黄铮.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03-807.

[3]周亚玲,曾正义,耿琪智.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43-744.

[4]张爱芹,王爱国.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9):1001.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079-02

院内感染指患者、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出现临床相关症状。新生儿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诱发医院感染[1]。因此,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依据新生儿感染出现症状的时间,新生儿院内感染可分为迟发性感染(出生3 d后的感染,感染源多与环境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有关)及早发性感染(出生后3 d内出现感染,感染源多来自母体)[2]。由于护理人员与新生儿接触的机会较多,因此医护人员的行为、医院的环境都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只有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及护理方法,并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笔者所在医院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住院新生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新生儿380例,其中,男201例,女179例。其中住院7 d以内的新生儿189例,住院时间超过7 d的新生儿191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3月颁布)进行诊断。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感染情况,并对两组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共调查380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有269例,其中医院感染11例,医院感染率为4.09%(11/269),男7例,女4例。

2.2 医院感染好发部位及构成比

医院感染最常发生于呼吸道,其次为皮肤软组织、胃肠道,见表1。

2.3 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住院7 d以内的189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例,医院感染率3.28%(4/122);住院时间超过7 d的191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4.76%(7/147),两者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3.1.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易被擦伤,因此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较差[3];新生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全,血清中的抗体成分较少、白细胞吞噬能力较低,因此杀菌及灭活病毒的作用较差,尤其是侵袭性操作例如插管的患儿,其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易损伤。因此感染机会也显著高于无侵袭性操作的患儿。

3.1.2 环境因素 病房环境:病房通风换气不足会造成空气污浊、病原微生物增加;病房内床位、人员密集,也会给清洁、消毒工作带来困难;每天家属来回走动以及医护人员查房治疗和各种检查,都会带动气流,导致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飞尘中,造成空气污染[4];医疗器械物品装置未能做到每天清洁消毒也会增加患儿感染的几率;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例如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未及时清理也会增加环境污染。

3.1.3 医护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是否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原则,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人为因素[5];若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穿工作衣、戴口罩、戴工作帽,忽视了手的清洁和传播问题,就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医务人员自身如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时,其本身也会对患儿构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威胁。

3.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3.2.1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须更换拖鞋、戴口罩、帽子,洗手;若医护人员患有胃肠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时,应暂离岗,康复后再返回原岗位[6];执行探视制度,严禁非新生儿病房医护工作人员入内,同时仅限1位家属陪同,限制探视的次数及人数;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进行操作前、后都须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用高压灭菌毛巾擦手。

3.2.2 加强环境管理,减少交叉感染 新生儿病房应确保空气新鲜,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室温控制在25 ℃~28 ℃,每天晨、中、晚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30 min;新生儿都睡在独立暖箱内,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新生儿用品、器械须进行消毒管理;每天常规更换新生儿床单、被罩、婴儿服等,清洗晒干后高压灭菌待用;加强新生儿病房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进行处理,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

3.2.3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医院感染 医护人员须每天为新生儿沐浴1次,沐浴时需要观察新生儿耳后、腹股沟、颈周、腋下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7]。沐浴时,注意洗净新生儿眼部,若发现有分泌物时,须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用药处理。新生儿每次排便后须进行臀部护理。

3.2.4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清洁消毒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等进行微生物监测,若发现使用中的无菌物品、消毒液消毒灭菌不合格,则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室内医护人员须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

综上所述,新生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医护人员元素都会 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只有严重控制每一个环境,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8]。笔者研究也证实,新生儿住院天数增加会显著增加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P<0.05)。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文琴.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68.

[2]李华,王瑞云,杨俊美.强化妇产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降低母婴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536-1538.

[3]李秀珍,[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陶小明,刁秀莲.妇产科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2011,9(19):1755-1756.

[4]罗惠玲,郑海霞,黄燕芳,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1,8(11):727.

[5]陈勇.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19(5):160-161.

[6] Ha N,Ha N T T.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ldren Hospital No1,South Vietnam[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2,40(5):146-147.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疾病预防

1 引 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总体与样本 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 入选标准 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 排除标准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 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 普通护理

3.1.1 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 保温护理 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3 喂养护理 新生儿脱离母体约半小时后即可让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仅有益新生儿的营养健康,更能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子宫复旧。在新生儿喂养中,常发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护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将新生儿轻轻直立抱起,让新生儿的头部依靠在产妇肩部,产妇一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状态从新生儿腰部以从下向上的方向轻叩新生儿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时吞入胃部的多余气体,时间在5至7分钟为宜,轻叩完毕需将新生儿以右侧卧位的方式置于干净的新生儿护理床上。方法二:发生溢奶时,应第一时间清除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儿为仰睡,可将其翻侧过身,让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如新生儿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时,应立即用纯棉、吸湿力强的毛巾擦拭干净,而后按方法一轻叩其背部约4-6分钟。

3.1.4 衣着护理 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 疾病预防

3.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2 生理性黄疸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时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儿出现巩膜、皮肤或其粘膜出现黄染,但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议产妇适量增加液体摄入量,以辅助新生儿从母体得到足够的水分进而改善其体内代谢水平;二是若黄疸逐日加重,其手、脚心亦出现黄染,但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等无异常,则需建议产妇停止母乳喂养,时间2-3天为宜,待黄疸症状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三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游泳和抚触,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黄疸排除。

3.2.3 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 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 结束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样本中除1例新生儿出现肺炎并需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余新生儿均在正常时间出院。由此我们坚信,通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 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3]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9,56(6):63-64.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是医院儿科诊疗重要组成部分[1],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给予新生儿最佳的保障,以此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NICU是危重新生儿、早产儿重要救治场所,由于患儿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较多,大大增加了感染发生风险,延长住院时间,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因此加强NICU管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有利于降低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2013、2014年期间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3年共出院2430例新生儿,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纳入标准[2]:新生儿自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d,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符合CDC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住院时间≥3d,高热时血常规呈阳性;胸部X线提示肺炎或其他部位感染;非特异性症状包括高热、呼吸困难、呼吸暂停、黄疸、反应差、喂养不耐受等;产妇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毒感染等疾病。排除院外感染者,入院时间未超过平均医院感染潜伏期者。

1.2 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2年~2014年连续3年期间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对入选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基础信息(姓名、性别、胎龄、出生天数、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分析院内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等,制定相关预防措施,以此降低院内感染率,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收集的实验数据录入表格,在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n%)由x2检验,在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调查结果

在2012年~2014年连续3年间出院新生儿2430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其中2012年感染16例(2.39%),2013年感染14例(1.75%),2014年感染10例(1.04%),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表1。

3讨论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较低,外界适应能力较弱,一旦病原菌侵入,将发生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加上NICU患儿病情危重,侵入性相关操作频率较高,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和康复。本组研究表明,2012年NICU医院感染率为2.39%,2014年感染率为1.04%,呈下降趋势,提示与医院实施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有关。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为主,可能是因为NICU多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呼吸道窘迫综合征等,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需给予气管插管吸痰、人工呼吸等,对呼吸道粘膜造成破坏,进而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同时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导致菌群失调,为真菌的繁殖创造条件,增加胃肠感染[3]。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均为医院感染发生因素。

为有效减低N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我院基于NICU医院感染特点,制定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护理。每日采用无菌纱布+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特殊致病菌需选用漱口液;沐浴时注意保持脐部干燥,并进行消毒处理;合理处理新生儿大小便,避免细菌滋生。(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需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并加强监督,定期抽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新生儿衣物、生活用品等需打包进行高压灭菌,避免相互借用造成交叉感染[4]。(3)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使其正确掌握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的措施。设立专门的院内感染管理部位,加强对院内感染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消毒隔离、探视制度、废物处理、病房护理等内容,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减少感染风险。(4)开展医院感染全面综合征监测。感染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定期深入NICU了解情况,对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卫生、病房物品、高危因素、多发部位、常见病原菌等进行监测[5],科学评估医院感染风险,掌握感染发生规律,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郭文平,杨燕.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5):534-536.

[2] 杨惠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9):124-126.

[3] 陈传英,李嫣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因素探讨及防控对策[J].临床医学,2010,30(9):24-25.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5

1 病历资料

患儿,女,生后30分钟,以早产儿生后20分钟为代主诉于7月15日23:45分收入监护室,患儿系G3P2孕31W+1因母亲患前置胎盘出血保胎失败宫产娩出。出生体重1350g,身长41cm。出生后患儿全身紫绀,无自主呼吸,心率

2 原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多为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营养不良的新生儿,其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差、侵入性操作多等,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2.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再加上早产儿、低体重儿常因使用暖箱、侵入性操作、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2体重因素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体重从侧面反应新生儿各系统的成熟度及生长发育情况,体重低生长发育差,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中IgG水平低,相应的免疫力亦低,更易于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 ,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

2.3侵入性操作因素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大多有严重原发病,常常需要气管插管、吸痰等机体侵入性操作,使呼吸道粘膜屏障功能降低,在插管过程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气管继而发生肺部感染。

2.4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医疗器械及固定装置可引起间接接触性传播。

2.5工作人员因素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医务人员手上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不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缺乏合格的洗手设施,工作紧张没有时间洗手,共用擦手巾,奶具的清洗消毒不规范,配奶间的卫生不合格等等。

3对策

3.1布局合理 严格划分新生儿感染与非感染病室,合理分布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及污物室,并有明显的标识;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时开窗通风,控制人员进出,洗手水龙头都为感应龙头。 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米。

3.2建立健全消毒隔离的相关制度 包括新生儿监护室的更衣更鞋流程、配奶间,洗澡间的消毒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洗保养消毒制度等等。

3.3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识,普及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如,规范穿戴工作衣帽,进入或离开监护室、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接触污物后均用六部洗手法彻底洗手,定期不定期考核,检查落实各项制度,发扬慎独精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持续改进。

3.4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切实做好新生儿的皮肤护理,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等,维持皮肤的完整性。做好各种管路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3.5重视新生儿的高危因素 如,低体重、营养不良、气管插管、静脉营养液应用等。

3.6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培养及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如,婴儿培养箱、微量泵、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治疗台等的表面。根据培养结果修订各项措施并组织实施,不断改进。

3.7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如,静脉丙种球蛋白针,血浆等。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院内感染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最早提出的,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的人员,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选定质量改善的主题,在圈员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利用头脑风暴,全员参与,发挥团队合作,并运用各种数据统计及品管(QC)工具,进行持续性的品质管理,对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并在工作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1]。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据统计,我国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8%,每年因院感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其中可避免的医源性感染占70%以上[2]。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是每个医疗机构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2012年4~6月,我科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开展"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入住科室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与2012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率进行了比较,品管圈的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1方法

1.1确定品管圈成员,护士长为辅导员,确定各个成员的分工,包括监督管理者,组织活动者,数据收集者,相片采集者及幻灯制作者。

1.2头脑风暴法选定活动主题:降低院内感染。

1.3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及各计划完成负责人。

1.4通过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明确活动重点: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

1.5拟定措施并执行,实行PDCA。针对呼吸道感染:温箱湿化水改用无菌注射水,听诊器实行一人一用,严格控制新生儿室人员的进出。

针对皮肤感染:毛巾分类别使用,所有衣物及毛巾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洗澡用具专人专用,使用一次性盆套。

确保仪器室、被服室每日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各病室合理安排床间距,特殊感染患者安排到隔离室;每班进行消毒浓度监测,督促护工做好日常、终末消毒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物、表、手的生物学监测;入院患者按病种安排病室,做好基础护理,发现有感染倾向的患者及时隔离、采样;督促配奶员做好奶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奶源确保无过期、无污染。

1.6总结 每2w举行一次圈会,每位圈员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反馈和总结。 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以便于大家再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新措施,持续改进。

2结果

2.1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012年的院内呼吸道感染为22例,皮肤感染为11例,实行品管圈后2013年院内呼吸道感染为8例,皮肤感染3例。χ2检验,2013年院内感染率较2012年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χ2=11.27,P0.05) ,应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感染有显著效果。

2.2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持续改进质量,同时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活动中。

3讨论

目前,医院感染甚至恶性院感事件在我国的医疗机构频频发生。从伦理学角度看,这与医护人员技能欠佳、责任心不强、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等有关,同时,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和伦理失范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任何加强医护人员伦理观念的措施都将会有效控制院感的发生。

我科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制定了新生儿科统一患者收治流程、提升环境质量流程和工作人员培训流程,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进行维持和改善,使工作人员的操作更加规范,从而降低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率。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在圈会中,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激发。 在品管圈活动中,每位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接受组长的指挥和监督。 在定期的讨论、分析及总结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给予了个人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体现了个人必须对团队负责的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在这次品管圈活动中,从品管圈的成立、选题、对策拟定、对策实施和结果统计,全科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严格按照制定的对策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低年资护理人员技能得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得到加强,所有的护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得到了提高,最终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 这对我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品管圈管理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夏莲芬,毛怡,沈亚儿.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789-1790.

[2]卢小莲,王海艳.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83-484.

[3]何雪芬,杨松萍,俞秀.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52.

[4]王炳花,房爱武,张丽敏.医院感染恶性事件暴露出医院伦理经营失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6):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