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信息化现状

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1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2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战略目标,为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3

关键词:金融信息 通信网络 信息资源 管理 应用 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已经形成。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金融信息管理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论证会强调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未来发展中重要作用,她说:“我们必须在5年内打好制度、科技和人才的基础。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是金融系统,信息化将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70年代末到8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第四阶段,从现在开始,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人类走进21世纪时,步入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发展机遇面前,我国金融业也同时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广阔的市场和来自发达国家同行业更严竣的竞争压力。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金融信息化既是金融业本身为提高其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悦务、海关、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金融信息化不仅实现了业务处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经营网络化,更进一步为监管电子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我国金融信息化创新作用

金融信息化和创新离不开互联网,任何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和发展的金融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其实,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都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之间的一种跨界的深入融合,这种深入融合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自身的运营模式去拓宽金融服务的内涵,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广、高、明”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广”。传统金融服务受制于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服务对象也是有限的。但互联网金融下,通过互联网的触角,摆脱地域的限制,能够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一个互联网所覆盖到的地区,使得更多的大众群体能够共享金融服务。

第二个是“高”,是指效率的提高。以信贷为例,传统信贷服务需要经过人工实地调研、形成审批材料、按照“支-分-总”层层审批的多环节处理,不仅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在效率上也经常不能满足急迫客户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大平台的运算,能够批量化、快速进行业务处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个是“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行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有效消除金融服务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让金融服务的过程更透明、更对等,这也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特征。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看,主要有网上支付、网络信贷与网络理财三个部分。未来,随着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还会出现更多的业务模式。

3 金融信息化的三大特征

第一个是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不同于传统银行。如果说传统银行的核心资源是物理网点,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于平台节点,也就是它所拥有的边的数量以及每个边的规模。双边平台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它所拥有的一个边规模越大,平台对另外一个边的吸引力就越强。比如,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开发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支付宝背后8亿账户这么一个强大的边。最近浦发银行与腾讯的合作,实际上也体现了交叉网络效应。因此,如何发展新的边,也就是所谓的增值服务,以及如何增加每个边的规模,就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创新的重点。

第二个特征,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降低了,创新效率就大大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容易基于每个边的用户大数据分析,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交易风险,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比如,阿里巴巴根据B2B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风险甄别,为商户提供小额贷款。所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品类拓展和业态扩张,都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个特征,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性创新的特点。如果说传统银行主要是基于自身力量来开展封闭式的创新,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于整合价值网络上的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创新。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当中,用户高度参与,创新者高度尊重用户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诉求。

4 金融信息化导致业务模式的变化

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演化规律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基于电商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而兴起的,一开始以自营业务为主,随着互联网公司用户基数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公司发现不但可以用很低的增量成本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把这些用户的注意力转售给第三方。于是,平台开始走向开放,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成为“自营+平台”的业务模式,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说网络贷款公司,从事的是纯平台业务。由于平台服务以边对边的分散交易为主,质量风险与交易维护可能会降低平台的运行效率。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多边平台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5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是一种产业变革,但我更倾向于把互联网金融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预测它的影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其特征就是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络化,比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等。第二个阶段是借助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创新,去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深化,比如很多商业银行最近推出的微信银行。

而产业变革,其实是指第三阶段――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而不再是形式的融合。我认为,能够称为产业变革,必然要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即这个变革能够为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价值,互联网金融无疑具备这样的潜力。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资源通过更低的中间成本得到更有效、更高效的配置,更广泛的客户可以便捷地体验金融服务。其次,传统金融业受限于服务成本高、信息不对称这两大障碍,无法进入大量的个人客户、小微企业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为我们进入这些新的蓝海市场提供了可能;同时,金融业本身具有虚拟化的特征,是适合互联网化的行业之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天然具备融合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秦英仁.协调:实现金融信息化的关键[N].金融时报.2004.

[2]范华章,范传新.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思索[N].金融时报,2005.

[3]李军.两岸探讨金融信息化热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4.

[4]周彩南.对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N].金融时报,2008.

[5]范保庭.浅谈基层央行节约型机关建设[N].金融时报,2008.

[6]郑峰.基层央行在支农过程中的策略取向[N].金融时报,2009.

[7]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8]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9]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4

【关键词】电子支付 金融电子化 影响

从社会形势来讲,信息化时代决定了电子支付这种形式出现的必然性。而且电子支付的发展,确实在经济方面对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同样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给我们日常的电子支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1 金融电子化现状分析

1.1 电子支付环境的规模化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支付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银行卡的发行数量进行统计发现,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累计的银行卡发行量就达到了36.94亿张,相比同期增长了约19个百分点,银行卡人均持卡量为2.73 张,银行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其对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电子化来讲,是越来越重要了。

1.2 金融电子化的产品及服务提高

自1999年开始,网上银行业务被我国各大银行相继推出,而后个人网上银行、外汇买卖、代缴学费等业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3年第一季度,仅仅银行卡交易金额就突破了100万亿元。

1.3 商业银行的完善系统建立

伴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不断的推出全新的金融产品,而后又以客户为核心建立了新一代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其包含了储蓄、银行卡、借贷等大量新生金融服务产品。由于办公自动化的高速发展,针对人力资源、资产负债等相关管理,各大银行又建立了完善的公文传输系统,实现了全国性的联网与跨行之间的数据共享。

1.4 网络化处理的实现

对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我国外汇管理局和相关海关总署进行联合,建立了一个可以进行网上与自动核对的电子数据共享、交换机制。而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的对接,则完成于2004年,而在这之前,都是在实行集中的中小券商交易。

1.5 现代化支付体系的进展

从1989开始,我国开始规划金融卫星的通信网络建设启动,并与此同时开通了700余个地面卫星站同时运行,基本上覆盖了我国发达县级以上的所有城市分行和支行。2002年10月,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成功投产试运行,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成,包括第一代人民币跨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及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跨行支付清算服务体系。2009年12月,央行正式启动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并于2013年10月成功上线,实现网上银行跨行支付清算、支持新兴支付服务组织接入、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诸多功能,作为一代支付系统的升级版,功能更加强大,灾难备份更加完善,风险管理更加严密。

1.6 安全保障体系

针对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加密处理,利用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地址校验、终端加密等安全措施,对其进行技术上的安全保障,切实的对交易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1.7 法律保障

而在法律上,我国与2004年通过了《电子签名法》,使电子商务具有了相应的法律效益,从而解决了交易者的身份真实性与不可否认性,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2 电子支付市场中商业银行的价值分析

电子支付的进行,必然需要商业银行作为交易的中介平台,因此从电子支付出现的那天起,两者之间就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但是无论是信誉还是知名度上,都无法与正规的商业银行相比。而且各大商业银行本身就具有着优越的客户资源,而且其先进的系统、专业的团度以及雄厚的资金,都使其在各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

3 电子支付对金融电子化的影响

3.1 非现金支付的工具使用

电子支付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现金交易工具的使用。这对于交易的安全和成本方面,都拥有着极大改善意义。其不但节省了现实中钞票的印刷、运输等成本,还提高了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使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透明,对税收等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经济的增长及繁荣

随着电子支付这种交易形式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消费领域,形成了一个高效而又便捷的经济交易体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庞大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市场空间。

3.3 产业升级

电子支付在开始阶段主要是针对个人,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今电子支付也开始谋求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从而在客观上加快了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使其产业发生了升级,令企业发展更具效率。

3.4 金融创新

电子支付的出现,可以说是我们在金融方面做出的重大创新。在电子支付的发展中,其牢牢的抓住了传统支付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以及传统支付方式迟钝的支付反应。因此其在传统支付方式的支撑下,通过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个性化支付服务,完全发挥了金融体系整体的优势,并实现了其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4 对策及建议

关于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首先需要加大电子支付的相关投入,以推进信息化建设;其次进行地方电子支付培育,从而带动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然后不断进行新金融产品的开发,以拓展业务的全面性;最后以统一的标准来打破金融电子行业间的障碍,强化支付的安全保障。

5 结束语

总之,对于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而言,电子支付存在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其对于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提高,拥有着极其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断加强其安全保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艳,王月辉.基于SERVQUAL模型的中国工商银行服务质量实证研究[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

[2]向敏,冯明君.金融电子商务风险全面管理[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张君生.推进基层央行会计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

[4]李良.中国电子银行风险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宋瑾(1980-),女,现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工程师。

金融信息化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现金流管理; 供应链金融;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88-03

现金流是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纽带,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源泉。一个企业盈利多少并不一定标志着企业的成败,而良好的现金流管理才是企业生存之道。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迅猛,已成为社会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需要有新的思路与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或有融通服务能力的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或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快捷融资、投资、支付及其他全面的中介信息服务等模式的新型业务金融。它的发展主要是受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影响。实体经济越来越多地形成网络化和电子化,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比如淘宝不仅推动了过去的C2B,也包括现在的B2C,带动金融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金融企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暴露出极大的弱项――针对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的支持与服务达不到市场的需求。随着移动支付、支付宝、阿里小贷、众筹等方式的产生,互联网金融的供给优势逐步显现。

2014年以来,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重装起步,特别是浙江网商银行的产生促使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当前互联网金融采用的经营业态主要有股权众筹融资、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模式。

1.股权众筹融资模式。股权众筹融资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传播的特性,由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向大众募集项目资金、共同承担项目风险的模式。股权众筹融资模式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或者是小微企业。

2.P2P网贷模式。P2P网贷模式是指借款人与贷款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到各自出借人群或贷款人群并形成借贷关系的借贷模式。它存在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一对多或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可以纯线上模式,也可以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3.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具备较强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与大金融机构合作,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与用户建立快捷的电子支付模式,如支付宝等。

4.大数据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是指金融企业以云计算为基础,运用互联网拥有的海量数据来开展金融服务的模式。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客户交易信息及信用记录,可以挖掘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与信用行为,预测客户未来动态,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供应链式的金融服务。

5.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是指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新型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比如有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

6.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种高端的投资理财产品的销售、咨询、比价与服务平台。比如有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贵金属交易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产生的意义

从国家财税金融改革政策中可以看出,惠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改革的主旋律。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而言,互联网金融分散化、普及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理财属性更容易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

众筹模式既能解决项目较大需要融资企业的困难,又能帮助资金较少而想投资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投融资的较好模式。P2P网贷模式通过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等方式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借贷问题。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便利性和保障性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信用和服务水平。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及金融门户等资源为企业的资金管理服务,可以弥补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不足、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完善的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使得更多不同层次的群体得到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特别是对实体经济而言,可以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影响

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现金流管理是指以现金流为核心,保持与资金流、资产流、商务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平衡而采取的预测、执行、控制、传递、分析与评价等一系列措施。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虽然没有大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但其融资难、调节能力弱更需要得到重视。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的现金流会出现以下的变化:

(一)加速现金流的流动性

1.快捷的支付方式加速了现金流入和流出。第三方支付方式及金融机构推出的如网上银行等形式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提高了现金收支的速度。货到付款在传统的付款方式下,还需要一定的周转期限,产生了大量的货已发出、款未收到的未达账项等现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立即付款立即到账,大大地缩短了款项的周转时间,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2.资金流与现金流的趋之同步加速了整个资金流的流动性。企业的资金流是从现金开始,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再回到现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金流一般是指流入的现金和支出的现金,而流入的现金与流出的现金间隔时间长,资金占用大,不利于资金的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P2P网贷、供应链金融等方式的存在,企业只要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随时都可以将任何一种资金存在形式转化为现金存在形式,任何一种资金都可以直接流动到现金,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的资金流与现金流可以基本上做到逐渐趋同。

(二)降低现金流管理成本

1.降低了现金持有量,减少了现金占用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由于快捷的支付方式、大数据信息量大、网络信息速度快等因素,随时能了解现金的流入及流出相关信息,企业完全可以减少现金持有量,提高现金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现金占用成本。

2.互联网金融汇聚各类小额借贷额,降低了现金的借贷成本。众筹、P2P网贷等形式将各个小额资金借贷人汇聚在一起,加大资金借贷额。如果是单个中小企业借贷款,往往需要较高的资金成本才可以获得借款;如果多个企业借贷款合并,金额较大,是可以降低资金的借贷成本及管理成本的。

3.在大数据金融时代,可以减少中小企业信息搜集成本。在企业的赊购赊销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客户信息及信用资料,单个企业信息搜集成本太大而且不全面,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时代,金融企业可以提供较全面的信息资料,从而减少企业的搜集成本和赊购赊销成本。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知道哪里需要投资,哪里有闲置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减少了企业寻找投资或寻找资金的时间与成本。

(三)现金流管理的风险扩大

1.信用风险大。由于互联网金融云集较多的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信用水平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出现了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特别是P2P网贷、众筹平台缺乏信用监管,违法成本低,加大了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投入成本及财务风险。

2.管理风险大。互联网金融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速,增加了现金管理的难度。现金管理与一般的资产管理又不相同,它的流动性大,流入量与流出量难以平衡,对缺少有效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中小企业将会扩大其管理风险。

3.网络安全风险大。中小企业由于网络技术较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维护,非常容易遭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入侵,再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安全问题,所以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要想完全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体系中还需要一个过程。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出现了流速快、成本低、风险大的特性,这对中小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颠覆了中小企业传统意义下的现金流管理模式,现金流管理需要从观念、思维、手段、方式等多维度调整,需要中小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多部门进行配合,特别是中小企业本身要从视野、融资、成本等方面构建现金流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强化政策性监管,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现金流管理视野

传统的现金流管理仅局限于对与现金流相关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管理,没有与外部的市场环境、经济环境联系起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撑下,现金流管理逐步形成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融合的覆盖整个价值链的有机整体,拓宽了现金流管理的视野。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活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管理活动,应该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财务出现,每个中小企业都是链条中的一个部分,其现金流也是整个链条群中大现金流的一个部分,所以,每一个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要与其他链条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相融合,比如多个企业投资一个项目的众筹行为模式需要不同企业的现金流同进同出。供应链金融下的上下游企业现金流受核心企业现金流影响,要与其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每一个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都不是单一的个体,与其他关联企业现金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需要扩大视野,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现金流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不再局限于单一性现金管理,在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好现金流管理环境,包括信用环境、融资环境、现金的流通渠道、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等。信用环境是基础,融资环境是核心,现金流通渠道是关键,财务人员管理水平是保障。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将现金流管理的视野扩大到信用管理、融资管理、渠道管理和财务人员水平的提高,将企业各个方面的要素建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二)利用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供应链金融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等机构联合,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模式的一种金融服务。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中型企业,资金雄厚、信用较好,有较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上下游企业一般中小企业居多,都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与核心企业有着大量的债权债务业务交易。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原材料质押融资、成品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

1.原材料质押融资模式是指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原材料,将原材料质押给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后,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按金融机构要求进行保管,下游企业分批交保证金提取原材料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将减少下游企业的原材料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也加速了产业链上的资金周转。金融机构有实物质押贷款,可以降低贷款风险。

2.成品质押融资模式是指生产企业将自己生产的半成品、产成品或库存商品作为质押物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保管、监督,并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加速了生产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主要适用于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存货及库存商品而资金需求紧张的企业。

3.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是指上游的企业将产品赊销给核心企业产生的应收账款抵押、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获得短期贷款的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上游企业将对核心企业销售产生的债权快速变现,减少结算资金的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和利用率。对金融机构而言,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质押,收回来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上游企业一般还会承担连带责任,降低了贷款的风险。

上述三种融资模式与资金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企业任何一个阶段有用的经济资源都可能即刻转变成现金。抵押、贴现、典当、期权等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快速实现资金的变形。资金亦是现金,资源也就是现金的理念是现代现金流管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三)建立全面的控制体系,加强现金流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现金流全面控制体系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从资金循环角度加强现金流成本控制。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任何一种资金形式都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现金的流速快、变化大,风险管理也就加大。从资金循环角度加强现金流风险管理,一是要控制好资金的占用成本,减少资金在各个阶段的占用量和占用时间。二是要控制好资金的转换成本,特别是将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及结算资金直接转换成现金时,企业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保证金、佣金和利息等,控制好保证金、佣金、利息的比例是降低转换成本的关键。三是要控制好资金的管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短缺成本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信息量大、快捷支付、以小集大等优势,加强现金流成本控制,降低现金流管理风险。

2.从资金的时间性角度加强现金流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管理主要是做好现金预算编制,将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转换成现金预算,统筹企业日常的现金流,控制现金流量,将企业的战略规划落到实处。事中管理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现金预算,严格按预算执行,做好现金预算的偏差调整,确保现金预算落到实处。事后管理主要是做好现金流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总的来讲,现金流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都围绕着现金预算展开,现金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及执行力度是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重要核心。

3.从资金的出入口角度加强现金流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的现金流量大,流速快,控制好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平衡是现金流风险管理的关键。当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将富余的资金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贷出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现金流入量小于现金流出量时,现金不足,可以通过众筹、P2P、供应链金融等形式筹措资金,保障资金周转。在资金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能保持现金流量的平衡是降低现金流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现金流风险管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的现金流管理体系,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强化现金流管理,才有可能将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中小企业需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能促进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单位各司其职,分类指导,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责任,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安全、公平、有序。互联网金融只有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监管下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伟,鲁小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融资模式梳理与现金流管理优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11):105-107.

[2] 郭喜才.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