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1
关键词: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在许多方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使在解决这些问题当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水资源需求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将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是现代水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水利的关键所在。
1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1.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①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②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③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⑤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⑥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2实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建议
2.1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①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②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③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⑤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管理:
2.2.1 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2.2 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2.2.3 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2.2.4 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2.2.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管理水资源。采用诸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水资源定额管理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来为水资源管理服务。
2.2.6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方式,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保障贫困人口的用水需求。
当前,我国水行业正处于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进程之中,此为契机,通过对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的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理论框架、体制模式和方法措施,从管理领域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国房地产业.,2011(2) :16-18.
[2] 顾巧玲. 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现代农业. 2007(3):78-80.
[3] 张书田. 天水市秦州区水资源利用探讨.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7) :27-29.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
一、当前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网络平台功能薄弱
首先,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内容复杂而且繁琐的构建过程,目前在基础网络和各子系统的配合,以及数据库的有效开发使用方面才存在许多的不足,导致系统难以实现其应用的功能。其次,各子系统在相互关联上存在存在着标准不统一,连接不密切的问题,导致系统搭建更为复杂且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后,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共享功能的实现相对薄弱。
(二)业务管理系统开发水平落后
但目前的问题就是,许多重要的业务应用并没有实现关联,如防洪抗旱、水情数据管理、水土保持等一些领域的应用,仅仅是以一种单机版桌面应用的形式存在,各个应用的相互之间,应用与总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工作人员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而且无法实现数据的直接上传和信息交换。这种系统就脱离了信息化的初衷,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三)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标准
首先是系统的规划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和需求分析,导致在管理系统的早期构建上对系统技术的应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后期建设的系统与前期不兼容问题较为严重,无法有效的实现功能对接。其次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上,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工作规范,加上系统构建本身又不完善使用起来有诸多不便,工作人员投机取巧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管理并没有实现信息化、高效化、精确化的目的。
二、构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确保系统不断升级
水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的搭建也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在一开始就要做好系统机构的规划设计以及技术的使用标准,确保系统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发展空间。因此,在建设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上,需求方和系统开发公司要密切交流,详细的叙述业务需求并一同做好需求分析以及需求报告的设计,避免系统开发之后才发现出现功能遗漏等问题。
(二)资源整合,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的是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数据的共享应用,之所以要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为了能够高效的将多个部门通过系统连接起来,快速的进行数据交换促进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要通过网络连接,并用统一的数据库把各个分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在大系统内实现快捷的数据采集、上传、计算、调取、展示等功能。
(三)优化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性能
一个系统的好坏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部的系统逻辑,即该系统结构上是否符合要求,而且是否存在重复性或者不必要的雍余部分。为了提升系统的运转效率,减少对硬件的占用,系统应当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简洁高效。另一方面是操作应用是否人性化,系统的最终操作是有人来完成的,而且使用者和开发者并不是一个人,因此开发人员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多考虑,尽可能的使应用界面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三、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思路和建议
(一)根据业务需求搭建系统框架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的是对地区水资源的有效监控、管理和数据记录,因此属于面向对象的一种管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过J2EE语言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功能。J2E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语言,非常适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结构繁杂的系统开发,而且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都相对较高,又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跨平台性,是开发水资源管理系统不二的选择。此外,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需要的是不同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的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利用,所以在业务结构设计上整个大的系统需要包括:水资源规划设计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公众服务系统、水情管理系统、防汛指挥系统、抗旱管理系统等。
(二)整合资源搞好数据库开发建设
系统架构搭建之后,作为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数据库的设计也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系统缺乏了数据库的有效支撑,系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系统的功能是实现数据的处理,而数据库则是实现数据收集、储存、调用、管理等功能的基础所在。要实现个子系统的关联,数据库就是一个中心,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监测的业务要求构建不同部门的业务表,然后在后台数据库中实现各个表的关联和共享,这样就能把每一部分不同的信息统一起来,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数据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构建统一的内部网络平台实现业务关联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其使用和开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普及程度也非常高,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各个业务子系统进行连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各子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系统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否则业务系统只是一个个缺乏关联性的“孤岛”,根本无法实现办公效率的提升和数据收集的共享性。因此,要实现整个松散系统的密切关联,就必须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业务关联。
四、结语
水是生命的必需品,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高效节约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远事业。我国在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里并没有把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到战略的高度,导致近年来出现严重的水力资源流失或者污染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水资源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和不足,并对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以期对实现我国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伟.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建设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12)
[2] 姚佩琰.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2(03)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管理;公众参与管理;公众管理;政府管理;用水户协会;水资源利用;流域管理;水资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2.1;F13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4007707
一、引言
根据世界银行网站的“2015世界发展指数”,2013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 072立方米,该年度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为6 055立方米,我国仅为世界水平的1/3。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的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 ,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用水总量逐年上升,由5 497.6亿立方米上升到6 183.4亿立方米。水资源不足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既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更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经历了管理部门从无到有、管理体系从分散到集中、管理机构从多级管理到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演变过程(李世强 等,2014)。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主要是根据2012年1月国务院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来进行,其核心是确立“三条红线”和建立“四项制度”。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支撑,对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管理职权范围重叠、协调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协调作用(陈新民,2013),水资源行政管理制度与我国水权制度不协调(刘强 等,2014),水资源定价机制不完善(王波,2013;张志刚,2014),水资源管理权过度分割、公众参与不足(张莉莉,2014),管理水平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张晓宇 等,2006),等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基于对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能界定或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来进行探讨,很少涉及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研究。即使少数文献提出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不足,也并未进行系统研究并给出相应对策,更缺乏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我国与沿线国家要“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因此,研究和借鉴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中亚五国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和经验,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管理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为此,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对中亚五国水资源利用的改善进行简要分析,并着重探讨其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机构设置和公众参与管理机制,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林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探析
二、中亚五国水资源及其利用的改善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该区域内主要的水源来自两条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由于水源较大比例地集中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下游国家缺水严重,进而使水问题演变为威胁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政治问题。近年来,中亚五国在水资源的质量、水资源的保护性使用、农业的用水效率等指标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各国广泛实施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策略。
1.改善的水源情况呈现差异
总体上看,中亚五国城乡居民获得改善水源的情况存在差异(见表1和表2),具体情况如下:哈萨克斯坦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中获得改善水源的比例呈现不同的增减趋势,城市逐年上升,说明在城市水源的改善治理中取得了成功;相反,农村逐年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下降趋势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在农村水源改善治理上出现进一步的倒退。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类似,农村的水源改善治理上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塔吉克斯坦农村居民获得改善水源比例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吉尔吉斯斯坦的农村水源改善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土库曼斯坦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获得改善水源的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其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形势都比较严峻。
2.年度淡水抽取总量普遍下降
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的年度淡水抽取总量普遍下降(见表3和表4),表明各国对水资源的保护日益重视。从哈萨克斯坦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大致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水资源的使用更加有效率;乌兹别克斯坦年度淡水抽取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塔吉克斯坦的年度淡水抽取总量稍有下降,同时年度淡水抽取总量占内部资源的百分比也有下降;吉尔吉斯斯坦的年度淡水抽取总量略有下滑,年度淡水抽取总量占内部资源的百分比也呈同方向变动;土库曼斯坦来的年度淡水抽取总量逐年上升,且年度淡水抽取总量占内部资源的比例高达1 989.3%,反映出该国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措施获取淡水。
3.农业用水比例普遍下降
中亚五国的年度淡水抽取量主要用于农业,但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见表5),说明各国农业用水效率逐步提高。具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农业用水比例下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上升;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和工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其用水比例却降低或保持不变,说明其农业和工业的水资源使用更加有效率;塔吉克斯坦的农业用水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用水比例大致比较稳定,生活用水比例缓慢上升;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业用水仍占93%以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比例差不多;土库曼斯坦有限的淡水资源最重要的用途是农业。
三、中亚五国水资源管理机构与公众参与管理机制
中亚五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绝对权威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公众参与管理的程度。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困境以及水资源管理单纯依靠政府的现实,深入研究中亚五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大有裨益的。以下从管理机构设置和公众参与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
2003年,哈萨克斯坦的新水法把全国划分为8个流域,规定水资源管理以流域管理为基础,同时规定要建立流域水利管理局和流域委员会。2007年12月,乌拉尔―里海流域水利管理局和流域委员会成立,哈萨克斯坦的8个流域水利管理局和流域委员会全部组建完毕。哈萨克斯坦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包括4个层级:国家级(水资源委员会)、流域级(流域水利管理局和流域委员会)、地区级(国有水利企业以及渠道水委员会)和用水户(包括用水户协会、用水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者和其他用水户)。其中,用水户属于社会公众而非政府的范畴。
乌兹别克斯坦于2003年颁发《关于改善经营管理机构的体制》的总统令和《关于完善水利管理的组织机构的决定》,在强调按照流域原则管理的同时,特别提及在各种水资源管理级别(流域级、灌溉系统级、渠道级)建立公众委员会(流域委员会、用水户协会联盟和用水户协会),并且让他们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该国还决定成立公共机构,以吸引专业团体、著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水资源管理。
塔吉克斯坦在实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之前,严格按照行政区域原则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并且明确社会公众不能参与。在推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之后,该国变州级和区域级国家水利管理为四级水资源管理层级,依次为国家级(土壤改良和水利部)、流域级、灌溉系统管理处和大型渠道管理处、用水户组织,其中的用水户组织主要包括大型农业企业用水户协会和用水户联盟等公共组织。
吉尔吉斯斯坦一直延续着部门管理的原则,公众参与度较低。这一特点非常清晰地体现在该国水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上:从层级看,水利管理机构包括国家级、州级和区级,水利司以下设流域管理局(全国有7个流域水利管理局)来代替州级和40个区级水利管理处(值得注意的是,流域界限与州的区域边界基本上吻合,这反映出水资源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从具体机构看,包括国家水行政机构、农业水利部中的水利司及灌溉排水机构、国家水利检查局、国家水委员会、各级灌溉与排水委员会等。
土库曼斯坦的新水法于2004年11月生效,该法规定土库曼斯坦水利部和自然保护部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管理机构。和吉尔吉斯斯坦类似,土库曼斯坦仍然按照行政区域原则进行水资源管理(卡拉库姆运河除外),而且在地方层面还存在指令性的管理,具体的管理机制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级(水利部)、省级(水利联合公司)和区级(水利管理处)。与其他国家不同,土库曼斯坦在区级以下没有专门设立社会公众参与的水资源自治管理机构,社会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程度有限。
综上所述,从公众的自治性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得较早,公众的参与度较高。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实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之前,遵照行政区划原则进行水资源管理,缺乏公众自治机构的参与;推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之后,则逐步建立起公众治理组织,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土库曼斯坦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落后于前几个国家,不仅仍存在指令性管理,而且几乎没有水资源自治管理机构(仅仅依托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项目等逐渐建立),公众参与度最低。
2.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自2001年以来,中亚各国广泛地开展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实践,其中主要的项目包括哈萨克斯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国家计划、费尔干纳盆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等,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集中地体现在这三个项目中。
(1)哈萨克斯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国家计划。哈萨克斯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国家计划中指出,第一阶段(2008―2010年)在管理机制上要改进创新,做到能及时向所有居民通报水资源管理的相关信息,同时保证居民能参与水资源管理;第二阶段(2011―2025年)要发展地方级用水户联合体(包括用水户协会和农业用水消费合作社)和节水咨询服务的网络。从这一国家计划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既包括建立机构组织,依托机构进行管理和消息互通,同时也包括以网络为载体,广泛建立沟通平台。
(2)费尔干纳盆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参加了“费尔干纳盆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项目,其中公众参与管理的制度设计体现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搭配的原则。塔吉克斯坦的短期计划(2007―2008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和组织国家水伙伴,以此吸引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期计划(2007―2012年)强调以国家和流域水委员会的设立为依托,保证感兴趣各方和用水户主体相互协调;长期计划(2007―2025年)则把重点放在提高公众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水利设施的水平上。吉尔吉斯斯坦短期内(2007―2008年)计划建立国家、流域和区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其目的在于团结各方力量(特别提及用水主体、实业界人士和地方团体),并向较低管理级授权和转交职能,保证实现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包括用水户协会和其他独立企业机构参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除此之外,国家水伙伴组织网络的建立也是重头戏(该网络为传播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理念和吸引公众参与管理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中期(2007―2012年)计划加快水利设施的市场化进程,将不具备战略意义的水利设施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配置给用水协会和独立主体。乌兹别克斯坦短期(2007―2009年)出台了《用水户协会(联合会)法》,从法律层面规定用水户协会的职能;中期(2007―2012年)计划制定公众委员会条例,旨在为社会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相关准则,并成立国家水生态信息中心,保证各方都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水资源信息。
(3)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土库曼斯坦的水资源管理一体化进程缓慢,政府集中管理的特色鲜明,公众参与只存在于少数的示范试验项目中,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实际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参与了该项目,该项目的设计书中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确立水资源分散管理的思想,提出把水资源管理交给尽可能低的层级(如用水户协会及其联盟、渠道委员会等);二是明确各级水资源组织的管理权限,规定用水户协会(联合会)负责农场主(承租段)的管理;三是确保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基础,从制度上保障渠道委员会、用水户协会及其联盟参与制定水政策和水资源管理;四是改善水资源统计和预报系统,以提高预报的精确度,并实现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
综上所述,中亚五国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中,公众参与机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以机构设立为依托,实现公众管理的直接参与。在中亚实施的三大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项目中,最突出的就是用水户协会(联协会及其联盟、渠道委员会)、流域水委员会等较低层级的管理组织的建立,它们由社会公众组成,代表社会公众行使水资源的管理权。第二,以网络建设为辅助,提高公众管理水平。相关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既为公众与各级管理机构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渠道,也助推了社会公众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以配套法律法规为保障,明确公众管理的合法地位。将用水户协会(联盟)等的水资源管理职能上升到法律高度,明确其管理地位的和管理职能。
斯坦社会公众参与度有限,主要依托“阿姆河和锡尔河下游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项目逐步建立用水户协会项目信息库修订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水资源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中公众参与不足,公众和各级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不顺畅。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水资源的分配及开发政策时未充分吸纳公众意见,政策的制订有可能脱离现实,从而降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公众被排除在水资源管理之外,不能对政府管理水资源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因此,借鉴中亚五国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原则,对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科学界定政府和公众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从中亚五国的实践来看,政府和公众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地位明显不同:政府管理是主导,这是水资源管理的根本原则;公众参与管理是补充,这是反映水资源需求、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次,要建立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组织机构,实现政府和公众的多中心管理。中亚五国的水资源公众管理都是依托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我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成立用户水协会(联盟)等较低层级的管理机构,让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这既能提高公众对相关决策的接受度,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要广泛搭建信息网络平台,让公众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管理水平。一是搭建学习和信息交流平台,使公众能学习水资源决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资源数量、质量、需求等的最新动向;二是建设意愿沟通平台,使公众能及时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并得到回应。最后,要制定水资源多中心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管理。将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原则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专门的法规条例,明确规定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权限和义务,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除了以上涉及的机构设置和公众参与管理机制外,水资源的国际协调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亚五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2013年杜尚别国际水资源合作高级别会议的联合声明指出,政府之间的合作、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但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这表明,由于中亚五国自身影响力的限制,其水资源合作进程虽不断提速,却并不完善。在“一带一路”战略广泛实施和深入推进中,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参与,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合作和一体化管理带来新机遇,我国如何加强与中亚五国广泛深入的水资源合作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陈新民.2013.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水运(12):283284.
李世强,王颖.2014.基于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8):205207.
刘强,王波,陈广才.2014.我国水权制度建设与当前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系及问题分析[J].中国水利(20):46.
苏来曼・斯拉木,泰来提・木明. 2014.中亚水资源冲突与合作现状[J]欧亚经济(3):8190.
王波.2013.试论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业家(10下):192.
杨立信. 2008.中亚各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应用实践[J].水利水电快报(9):1518.
杨立信. 2010.中亚创立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J].水利水电快报(6):15.
杨立信. 2011.中亚“费尔干纳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建设[J].水利水电快报(7):15.
杨立信,陈献耘,傅华.2012.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张莉莉. 2014.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制:制度变迁与完善[J].水利发展研究(7):3235.
张晓宇,窦世卿. 2006.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6):9195.
张志刚. 2014.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4):16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balance freshwater resource distribution,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chieve these improvement o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creased population accessing to improved water sources, decreased annual total amount of freshwater extraction and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water. All of the improvement benefit from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dopted by the five countries.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embodied i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ing public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etting up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nd making public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view of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nitary management subject in China, public management should be imported to establish newtype multicen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playing leading role with the comple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Water user organiz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plat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improved with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capability. The suppor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made to regulate public management.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4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环境,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民勤县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现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一、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1、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按照《水法》、《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通过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的建立,群众节水的自律意识增强,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水资源的循环经济观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科技节水与污水治理相结合;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节水治污相结合;大循环再利用与小循环再利用结合;循环经济水资源观强调产业内循环、区域内循环,将传统的直流水系统改造成为循环水系统,实现最经济的污水、再生水输送配置,减少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单位、小区、工业园区、学校等应建立区域污水处理系统,以实现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农业(农村)方面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污水收集设施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自循环水多次利用系统,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整体规划与科学管理结合;实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改变多“龙”治水的局面,将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纳入系统管理框架。
二、水资源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针对民勤县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权制度,采取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节约和保护等重要措施,为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
为全面落实省政府分水方案,民勤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民勤县水资源分配方案》,提出了“当年突破、两年规范、三年创新”的总体思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具体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工作方法,规范用水秩序,实行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进一步完善微观水权配置、用水定额、智能化管理、过程性控制、用水者协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借鉴财政管理模式引入预决算和审计概念,探索推行电子水票和电子台账,规范水权分配的原则、程序、方法和取用水程序、轮次控制、台账建立、监督管理工作,实行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有效推进了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落实。
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石羊河流域民勤属区综合治理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重点落实好两个方案,一是落实好民勤县水资源分配方案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相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民勤县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管理办法、民勤县地下水计量控制设备管理办法,民勤县水资源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等相关制度,用健全配套的各项制度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改善用水结构,坚持以水定布局、以水定规模、以水定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扩大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压缩种植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和草畜产业规模,压缩传统农业,扩大“阳光产业”,着力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体系;四是转变灌溉方式。改变大水串漫灌等灌溉粗放方式,农业用水按照“户均一座日光温室,人均一亩大田滴灌”的节水高效模式,大力发展滴灌面积。同时,大力推广渠道衬砌、低压管道灌溉、小畦灌、地膜覆盖、地膜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五是加快节水改造。农业用水要紧紧依托灌区节水改造应急项目,着力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器具和工业企业节水设备改造,对已建和新建的公共民用建筑,不得继续使用国家命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制定计划,逐年改造,凡拒不改造或达不到节水标准的,不予供水。
以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
通过广泛宣传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突出抓好建设项目执行水法规情况、取水许可制度实施情况以及水资源保护情况的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打井、未按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取水等行为,依法查处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擅自拆除、破坏智能化计量设施等违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要情专报制度,积极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设立举报电话,畅通进言渠道,重点对水资源管理暗箱操作、等诸多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
1、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作用发挥不够。部分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尚停留在表面上,与参与式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协会负责人员对水权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落实水权的主动性不强,对印发的文件资料不及时学习、传达,在水权审批和控制管理上概念模糊、程序不清,协会参与式管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2、提高供水效率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加强供水管理,提高量水精度。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对干渠直开口进行适时监测,减少人工读数和观测间隔大等误差。二是引进先进的测流仪器设备和技术,提高测流精度。三是加强干渠直开口管理,及时公开水量水费,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服务,让灌区群众节约用水,遏制用水浪费,淌放心水,缴明白费。四是推广应用防盗启闭机及扬水防盗阀,减少直开口偷水抢水现象。
3、水权交易制度刚刚出台,水权交易办法需在运行中进行完善。根据近几年民勤县水权分配到户和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落实情况看,民勤县的水权主体是明确的,但权力界限比较模糊,因而导致了地域之间用水上的矛盾。根据水权人人公平享有的原则制定水权分配方案,致使有些乡镇及村社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初始水权的分配水量过剩,而有些村社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初始水权又不能满足耕地实际灌溉的需求,在水权交易制度刚刚出台的情况下,需在水权交易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交易程序,规范方式。
结论
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 制度完善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码] B[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73-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疯狂的掠夺和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导致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它的合理利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及长久发展。建设项目大量用水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水量减少,河湖水质恶化及水生态条件恶化。因此摆在水资源论证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健全水资源论证制度,而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论证的相关制度。
1水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能力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都要考虑到水资源的限制条件,所以要全面协调部署,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调配生产及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得到保证。然而我国一些水资源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县级及以下的基层工作人员,由于受学历,培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工作能力落后,导致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1.2用水矛盾突出
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而供需矛盾也日益加剧,解决了人水关系的矛盾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就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用水纠纷不断出现。
1.3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水资源问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多头执法。各部门职权范围及管辖区域有交叉重叠容易导致出现问题没人负责的极端现象,水资源管理部门包括水利、农业、海洋、国土资源等。因此容易出现“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等这样的问题。
1.4水生态环境恶化及污染加重
(1)据资料显示,我国因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侵蚀土地的面积多达360万km2,大约占领土面积的40%;北方的河流也经常出现干枯断流的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几乎年年断流,平均每年达100多天。此外,湖泊萎缩,森林、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部分省区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地面沉降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另外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生物措施进行防治,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已高达15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4%以上。
(2)根据环保部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河湖污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愈演愈烈,近年污染状况已达很高的水平。水污染是在众多水的问题中,破坏水体最为严重的,也是最难整治的,水污染对工业,农业及生产用水都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另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每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三分之二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排污处理而直接排到河湖中,成为水资源的第一大污染源。
2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
2.1严格管理从业人员
提高从业人员的入职标准,注重学历与能力,加强与行业间的学习、培训和交流,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定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推行严格的从业人员的注册资格制度考核及淘汰制度,提高管理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推动水资源论证工作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2.2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2.2.1论证取用水的合理性
分析建设取用水的合理性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及重要手段。
进行建设取用水的合理性论证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的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制度,遵照由地区指定的或行业规范的用水定额标准,合理采用用水工艺和节水技术,使得建设用水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要求,符合区域或行业的用水定额。
2.2.2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
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就是认真分析该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包括气候特征、河流水系、土壤状况、生物多样性、地质条件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详细研究当地水资源的分布、质量、数量及雨季的长短、降水的集中程度,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及用水中存在的问题等。根据分析数据的结果,总结出该区域建设项目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向。
2.3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管理
在水资源论证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协作。不同领域的部门掌握其行业方面较为全面丰富的资料,有其显著的部门优势,水行政部门在进行论证过程中就要主动与其沟通并分享相关信息。对于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相关部门建议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区域内的水资源及水污染问题,避免出现多部门管理现象。并且在水生态系统方面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依据。
相信通过以上论证工作,建设项目可以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会有切实可行及安全可利用的水资源,这样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及有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总结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水资源论证制度。严密的论证工作会有效地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能够高效利用、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问题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职;多方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已进入到实质性深层次的改革阶段。目前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为: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培养出毕业后即可顺利上岗,直接投入企业生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培养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人才是目标,搭建顺畅的行企校合作平台是基础,人才培养过程控制是主线。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安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良好过程控制的前提性条件和关键性控制环节,做好该项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如何就该问题进行实践性探索和研究,在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作了合理的教学安排。
一、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基于时展的大背景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水资源行业发展大背景。
2011年的中央1号文和广东省委省政府9号文,明确指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节约保护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和广东省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强调要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维护、有效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遏制地下水超采、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各项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同时,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和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也有了许多新的希冀和要求。行业的发展和时代变化均要求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
(二)学院发展重大机遇。
2011年3月起,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报送建设方案,并于2012年5月获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被确立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资金、扶持政策、配套条件、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均得到了大力支持,购置现代化的实训仪器和设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实训质量成为可能。
(三)原专业发展模式存在不足。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虽然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每年均开展了专业调研活动,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但受到调研资金、配套条件等限制,调研工作的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充分沟通和协商、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人才共育等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充分,与时俱进的水资源管理教学更新工作不够及时,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现代化水资源配置、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原有专业发展模式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以上的行业发展背景、学院和专业发展机遇、专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和时展要求,均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多方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构。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流程
(一)行业内广泛调研,初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的行业内调研主要包括水资源行业调研和教育系统行业调研两个方面。水资源行业调研对象主要为行业主管部门、各地市各区域的行业企业单位等。教育系统行业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国外先进职教水平院校、水利系统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标杆性示范高职院校等。调研工作由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校内专业教师团队开展实施,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电话联系、网上信息了解、邮件调查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以往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根据了解到的行业最新变化,初步制订和提出专业课程体系修改稿,提交相关调研院校和企业进行咨询和研讨。随后,根据调研成果资料,初步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
(二)校企合作初步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初步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制订后,被提交给以企业专业带头人为首的专业兼职教师团队,即企业方代表进行审核。随后,由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校内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进行沟通、协商和研讨,校企合作,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初步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
(三)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3名行业企业专家为主,另外加上3名水利系专家、1名学院指派专家共7位委员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由1名在行业内担任较高职位、高知名度、高权威性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充分体现行业的参与特点。在经行业调研和校企合作初步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后,提交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由其提请和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予以审核和确定。
(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在综合行业、企业、教师各方的看法和意见后,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基本确定,进入到实施和调整完善阶段。该阶段中,负责实施教学的教师,参与学习和接受实操训练的学生,根据实践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等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校内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共同合作对相关修改意见进行研讨后,调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方案及教学安排。
三、重构的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及调整情况
(一)重构的专业教学体系。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为“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培养3个阶段,由易至难,由通用到专业,由单一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旨在养成企业岗位生产所需的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职业技能人才。与人才培养模式中个人素质与能力逐步提升发展的3个阶段相对应,课程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的三方面内容:基本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与综合能力课程。
在这三个模块中,位于课程体系结构最上层,对应于人才培养第3阶段的是职业专门能力和综合能力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养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与课程相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的第二层,对应于人才培养第2阶段的是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该层起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奠定坚实专业基础的作用。
位于基层的,对应于人才培养第1阶段的是基本素质课程。其作用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水利事业从业的热爱和忠诚,养成学生的“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基本素质”。
作为课程体系第二层和基层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各个不同职业岗位所共需的必备的专业基本素质和个人基本素质,为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起到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基层的基本素质课程中,安排和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等课程,用于养成学生肯钻研、肯主动学习、能与外人良好合作和相处等优良素质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学习能力。而在第二层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顶层的职业专门能力课程中,则通过设置《工程地质》《CAD技术》《水利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技术》《水利工程概预算与经济评价》等课程,培养锻炼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迁移能力。
基本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与综合能力课程三大模块合起来,即成为支撑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岗位职业群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专业课程教学安排。
调整后确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理论或理论+实操课程部分)见下表:
(三)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的调整。
在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确定过程中,根据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反馈回的意见,在以往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基础上,进行了如下修改:
(1)增设了水信息技术、GIS技术、水环境监测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4门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这几门课程的开设,主要经行业内的广泛调研后,企业用人单位建议增加。
(2)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调整。该课程原名《力学与结构》,经企业、用人单位反馈,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审核,认为未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掌握的技能实质,因此更名。课时方面,据教师和学生反映,课时过少,因此,考虑单独开设《建筑与结构》课程,两门课课时共计增加至144课时。
(3)水利工程概预算与经济评价课程调整。经实施教师反馈及企业兼职教师审核,原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讲授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全部讲授,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和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调整至第4学期。
(4)防汛抢险技术课程的开设。经企业兼职教师建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认为防汛抢险技术也属于广义的水政水资源管理范畴,而且是一门极为实用的以实操技术为主的课程,经协商后予以批准增设。
从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的调整情况来看,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各方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共同把关,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的确定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五、结论与思考
(1)高职院校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培养过程是主线,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的人才是关键。而要做好上述教育工作,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是前提,做好该项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意义。
(2)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共同深度参与,相互协作,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体现了各方的意愿和要求,切合了各方的需求和企业实践生产需要。
(3)经行业广泛调研初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初步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整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方案等四个阶段和步骤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对相关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更新,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起到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4)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并非一经制订即不再改变,而是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和改变的,应与时俱进,时刻做好与行业、社会的密切联系,适时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和进步,更新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2011TJK129);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研究课题(GDGZ11Z020);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1101)】
(作者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大勇.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教,2012,(5):13-14.
[2]石正喜.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