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乡规划;低碳;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The Study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y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uwei1 Lilin1
( 1.Urban and Rural Design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verseas studies and measure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ebe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regional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are written into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advocating the land function mix; mading low-carbon industries progress, and mading rational planning for layout; increasing the urban green land, and improving the self- adjusting capacity; develop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transit-oriented urban planning;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rban-rural planning; low-carbon; strategy
1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城乡规划对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省近5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受到干旱影响逐年加剧;极端天气与气象灾害频发,水灾与水荒并存,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区域响应的典型表现[1]。邻近京津区域发生的沙尘暴灾害天气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2]。按此趋势发展,未来河北省的气温将继续升高,水资源短缺难以缓解,旱灾不断加剧,海平面持续上升,秦唐沧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威胁不断增大,地下水水质咸化、土地盐碱化逐步加剧,河北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危机。十会议把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发挥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拟借鉴外国经验[3-4],结合河北省实际梳理若干城乡规划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
2外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举措
2.1英国
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于2008年开始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该法案承诺,英国将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英国政府建立基础设施规划委员会,并发表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生物多样性和地质保护、区域空间战略、地方空间规划、城市发展和洪水灾害防范等,这些政策为地方适应气候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了从上而下的国家政策基础。
英国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热量平衡,城市绿化、屋顶绿化和绿墙、洪水风险的管理、可持续的排水系统、水的利用和供应、废物管理与受污染土地治理等方面。后者则关注二氧化碳低排放目标的设定、可持续设计与建设的实施、分散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等。
2.2美国
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立法确立碳减排目标。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明确,到2050年碳减排目标为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2%。二是地方政府建立气候监测指标体系,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例如纽约市已建立包括气候本身、极端事件和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的气候监测指标体系。三是地方政府将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到城市规划目标中。依据气候监测结果并考虑其他因素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减排目标值,将其纳入总体规划目标体系,使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落实到城市管理中。四是多方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政府间、政府与社会团体间在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从城市规划而言,现有研究同样关注于适应变化和减少变化两个方面。前者研究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和风暴等不利影响。后者研究如何通过城市规划途径,从发电、交通、工业、居住和商业等方面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3德国
德国是积极的气候保护倡导者。2008年12月德国政府《德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第一次从全局出发,整合各部门工作形成一个共同的战略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到2050年德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80%。
当前德国进行空间气候适应性规划是基于由汉堡MPI研究所建立的气候变化区域模型REMO,依据该模型针对不同区域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采取不同的规划手段对气候、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此外还针对海滨城市、山区城市、旅游城市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城市进行专门的战略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实践。
2.4日本
日本十分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1998年日本颁布的《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明确了全球变暖的定义,温室气体的种类,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市民的相应责任和罚则。2008年,日本在《面向低碳社会的l2大行动》报告中提出到2050年碳减排目标为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70%,并通过迫切要做的包括技术选择、社会改革、政策措施等12大行动来保障碳减排量的完成和低碳社会的建成。
2.5小结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首先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并出台一系列国家或地区的方案、规划或行动计划,并把碳减排目标纳入到规划目标中;其次,通过城市规划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布局、产业、绿化、交通、能源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河北应对气候变化的城乡规划策略
3.1建立区域气候监测系统,将碳减排目标写进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只有遵循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因此,建立河北省气候监测系统,获得精确的气候变化数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通过对气候数据的分析,推测出河北省气候变化模型,并确定气候变化类型和分区,进行相应的气候适应性发展规划,制定不同的碳减排目标,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沿海城市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要加强对海平面监测和堤防工程建设,规划中应考虑提高防潮标准。易发生旱灾地区要进行淡水资源保护规划,开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提升地下水位,首要保证农业生产不受水资源限制。
3.2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
土地利用合理布局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缓解热岛效应,实现城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低碳土地利用提倡土地功能混用式开发,即工作、居住、商业、教育、服务等多种资源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有机融合。功能混用通过对用地的综合开发,减少居民出行需求;通过公交设施的有效配置,达到减少使用小汽车的目的;通过对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提升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发展对用地需求,最终实现防止城市蔓延。例如,在商住区内适当布置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及轻工业,以解决职住平衡;在中心区布置商务、零售、行政管理和居住等多种功能,但混杂程度要降低;在边缘区以工业功能带动居住功能,然后引导商业服务功能的配套;建立向空中和地下发展的模式,鼓励包括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在内的多维立体发展,具有很高的土地开发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使城市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更多的人口及所需设施,缓解因城市高密度发展而给地面交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并留出更多生态绿地,增加碳汇。
3.3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布局规划
产业活动既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影响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对于城市第一产业而言,“低碳农业”应强调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应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现代机械化的用地方式转变,建立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加工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对于城市第二产业而言,除工业用地布局时所要考虑的区位、风向、季节、地形等因素外,要根据生态工业学的共生原理,实施工业园区规模发展和企业集群策略,通过空间布局,把有联系的经济活动集中布置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使他们在技术、资源、设施等方面互补共享,建立共生和代谢的低碳循环产业链。对于城市第三产业而言,规划应增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相关业务的关联性和功能性,推动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旅游业应与低碳交通方式相结合,并鼓励其与农业、工业相结合,从而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3.4增加城市绿量,提高自调节能力
在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固碳,成为减缓温室效应最为经济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城市各尺度层面把绿地系统的构建与城市用地特征、城市功能组织以及公共服务中心等的布局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最佳结合。
从宏观尺度来看,自然生态空间、防护绿地或公园游憩场所通过绿道实现系统串联,形成平衡城市空间的缓冲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栖息空间。尽量扩大绿地系统与高密度建成环境的“生态接触面”。从中观尺度来看,规划中应增强绿地斑块的数量和可达性,保证大中小绿地的均衡分布,尤其重视贴近市民生活的小型绿化,达到河北省城镇建设考核指标“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标准。从微观尺度来看,绿地斑块内部要把生态功能放在首位,绿化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大限度提升林木郁闭度,重点提高乔灌木比率,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结合。同时提倡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实现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城市的绿量。
3.5发展绿色交通,制定公交导向的城市规划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理念,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形成紧凑集约的城市布局模式。对于河北省而言,有条件的城市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城市快速轨道系统;大力建设和推广步行和自行车系统,降低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分担率。
3.6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发展新能源
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钢铁、化工、造纸、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存在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先进技术的巨大空间。有条件的城市要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河北省各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
4结语
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洋、平原、湖泊、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的省份,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气候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区,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5],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进行城乡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应对策略,统筹考虑规划方案的气候适应性,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综合防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潘学标,龙步菊,李春强.近50年来河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170-175.
2高庆华,苏桂武,张业成,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41.
3姜允芳,石铁矛,李莉.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2(01):13-20.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2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orldwide challenges today. Faced with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pressure, it is wis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introduction of carbon tax is a kind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main carbon tax collection and practi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future direction of carbon reduction.
关键词: 国际;碳税;启示;比较分析
Key words: international;carbon tax;enlighten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07-02
0 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已日趋国际化、政治化而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1]。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中把气候变化称为“迄今为止,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市场失灵的例子”。应对该挑战,就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是减少最重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减缓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荷兰环境评估机构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延续中国长期在国际事务中业已树立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掌握未来谈判的主动权,同时也为了缓解国内环境压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尽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应为中国政府的明智之举。
开征碳税是一种有效应对措施。其优势毋庸置疑,比如简单清晰,可即时实施,相对容易管理,灵活易于调整等。考虑到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国家,且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不会改变,征收碳税必将面临很大的阻力。但是为了获得主动权,避免其他国家对我国实行碳关税,碳税应是必然之举。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征碳税。
1 国际碳税实践
当前世界上已有十几个国家征收碳税,本文选取芬兰、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和英国六个典型国家的碳税实践进行梳理(详见表1),以期对中国碳税的征收提供借鉴。
2 国际主要碳税征收国的碳税实践比较分析
上述六个国家碳税政策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税种设置不同。例如,丹麦单独设置碳税税种,瑞典、荷兰、英国等国家以碳税与能源税相结合的方式来联合征税。瑞典与英国的税率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较高,荷兰的税率相对较低;二是有些国家按燃料种类与用途实行差别税率[7]。例如,丹麦对供暖用能源按100%征税,对照明用能源按90%征税,对生产用能源按25%征税;英国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按燃料不同分类征收碳税,并期望获得双重红利;三是有些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瑞典在2002年对工业部门的税收减免从50%上调至70%,同时下调劳动收入等税率,荷兰在2008年对供热所与机器所使用的生物燃料油实行免税政策等;四是征税对象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最初征税对象仅局限于家庭和非增值税纳税企业,后来扩大到所有供暖所用的能源。
此外,不难发现,碳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成效。首先,缓解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荷兰、芬兰、丹麦等国的实践表明,自实行碳税政策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预期大为降低;其次,实施碳税政策可以转变国内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淘汰高能耗的落后工艺,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再次,通过实施合理的碳税政策能够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政府可以将该税收投入到与气候相关或者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也可用于财政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3 对中国的启示
开征初期,可选取小范围低税率,逐渐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同时,要考虑税收优惠或税收豁免政策,不致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或公众的生活质量以提供更好地激励。初期,采用煤炭、成品油等燃料含碳量为课税对象,待技术条件成熟后再考虑采用排碳量为课税对象。开征碳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非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碳税执行过程中应采用税收中性原则,进行税费体制改革,不致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也可降低碳税推出面临的阻力。
中国未来的减碳之路主要基于经济层面进行,一是科斯手段,二是庇古手段。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在2015年前后初步建立起一个全国的碳交易框架,但即便建立,真正运行起来还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碳税这种庇古手段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选项。为了规避碳税和碳交易的制度弊端,未来最好联合运用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这两种经济手段,尽早破解气候变化这个“吉登斯悖论”。
参考文献:
[1]哥本哈根协议文件(全文).http://.cn,2009年12月20日08:21.
[2]闫云凤.欧盟碳税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71-172.
[3]陈旭玲.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我国碳税改革思考[J].工会论坛,2012(5):91-93.
[4]唐祥来.欧盟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及其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1):97-100.
[5]苏明,傅志华,王志刚等.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8):28-32.
[6]贾康,王桂娟.以税制绿化和碳税开启新一轮中国环境税制改革[J].开放导报,2011(8):20-22.
[7]唐祥来.欧盟碳税工具环境治理成效及其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1):97-100.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建设;碳汇林业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59-1
1 重视林业在低碳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大量温室气体使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环境威胁。而森林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它能吸收储存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林业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森林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其浓度,减缓了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的影响。森林贮存巨量的碳被公认为一种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赢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
重视林业建设是低碳经济下的必然选择。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肯定了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等生物固碳途径对于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据测算,1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而1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为0.5-1.2吨。我国有草原面积近60亿亩,是森林面积的2.5倍,碳汇总量远远大于森林数量。
2 我国建设碳汇林业的现状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中国已成为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建设碳汇林业,争取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因为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花费的成本较低、综合效益好,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同。把建设碳汇林业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上,在内蒙古、广西、四川云南等多个地区试点。但是由于资金技术、能源结构等因素的限制,总体低碳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现阶段中国造林绿化和增加森林覆盖率还不够;二是林业碳汇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数量很有限,收益少且阻力较大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突破,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三是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林业碳汇和计量监测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而工作经验和专业人才缺乏。
3 在低碳经济下如何抓好林业建设
3.1 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森林植被恢复
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通过开展绿地认建认养、造纪念林等活动,拓展义务植树的方式实现山区及心城区生态修复绿化工程,扩大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3.2 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提高森林质量,构建林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控制森林火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对重大林业疫情进行有效治理,延长森林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重点抓好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综合性工作,使受污染的湿地逐渐恢复生态功能,减少碳排放。此外应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逐步优化树种结构,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3.3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林业发展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重点推广生产造林的关键性技术,建立林业科学研究基地,大力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加强对林农、果农的培训,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
3.4 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引导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
林业建设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还不被大多数人了解。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还可通过生态讲座、宣传标语等渠道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增强造林固碳意识。
3.5 加大林业生态工程投入,重点抓好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工作
国家应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和扶植力度,积极碳汇试点项工程在财力资金充分保证下的有序开展。引进国外开展碳汇项目先进的交易做法,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累碳汇项目经验;加大科研力度,培养碳汇专业人才,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保证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
4 结束语
当前,林业改革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承担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大林业观,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依靠科学技术建设碳汇林业,完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梅.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83-284.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4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
今年是《世界投资报告》诞生20周年。今年报告的关注点是低碳经济投资,研究了跨国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今年的报告还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和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其中有两个关键信息:
首先,对FDI流量的短期前景“谨慎乐观”, 中长期前景比较乐观;
其次,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重新调整它们对FDI的认识。投资自由化的长期趋势仍在继续,但各国政府逐渐在加强对FDI的审查和 监管。
全球国际投资的趋势和前景
全球FDI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跌至谷底,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缓慢复苏,这意味着在短期内FDI的前景比较光明。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有望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1年进一步增长至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则上升至1.6万亿至2万亿美元。然而,我们也应该考虑以下因素:FDI流量在2009年急剧下跌之后,尚处于恢复阶段。去年,全球FDI流入量进一步下降了37%。不仅如此,2010年至2012年较为乐观的FDI前景中仍然伴随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的现实。
2008年以来,全球FDI流量的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中短期之内这些变化预计还将继续。首先,2009年全球FDI有一半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FDI的目的地和来源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相对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全球FDI是在这些经济体的带领下复苏的。其次,服务业和第一产业吸收的FDI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尽管此次危机造成了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附加值下降,但是FDI存量和资产仍在不断增加。
全球跨国并购市场的持续疲软是造成2009年FDI流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跨国并购的金额比2008年下降了近65%。绿地投资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低于跨国并购。
2009年,世界各地的FDI流入量均出现下滑;2010年初,流入大部分地区的FDI开始恢复。FDI的演变特征和作用不尽相同,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流入非洲的FDI又有了新的来源地,尤其是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FDI。由于初级产品价格复苏,预计2010年流入非洲的FDI会缓慢增长。
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FDI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它们是率先止跌回升的地区。在亚洲,借助FDI促进产业升级的趋势正在向更多的行业和国家扩展。
2010年,西亚各国政府大规模开发基础设施的努力有助于FDI流入量的复苏。
2009年,拉丁美洲地区的跨国并购大幅下挫,因为许多外国子公司被当地公司收购,从而导致FDI流入量减少。今年流入拉美地区的FDI有望恢复增长,而FDI流出量预计将强劲反弹。该地区的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区域内发展,目前开始向全球市场扩张。
对于流入转型经济体(东南欧和独联体)的FDI,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新一轮私有化进程以及经济复苏的推动下,2010年流入该地区的FDI将出现反弹。外国银行在东南欧发挥了稳定作用,但是它们的大规模进入也引发了人们的隐忧。
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在连续两年下滑之后,有望在2010年止跌回升。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引发了人们对外向投资可能会影响国内就业的担忧。
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的趋势
下面从国家和国际投资政策层面来看当前的趋势:在各国政府继续推动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在特定方面对FDI加强监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政策导向存在二元性。各国一方面继续推动外国投资自由化和促进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又出于各种政策目的强化其投资监管框架。
其次,政府设法重新调整国家与投资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联合国贸发组织发现,2009年对外国投资产生影响的政策措施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更严格的监管,这是自1992年此类措施占比最高的一年。
很多政府推出的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采取的国家救助措施并未导致大规模的投资保护主义。但投资保护主义的隐患及隐形投资保护主义犹存。6月底在多伦多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授权联合国贸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继续监控东道国的投资政策。
第三,从国际投资协定的层面来看,各国继续签署新的协定(大约每周签订四项),国际投资协定网络不断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体制还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
(1)国际投资协定出现了新的整合趋势――尤其是在区域层面。例如,《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使欧盟取代各成员国成为签约主体;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在商签或修订相关协定,推动区域投资区的建设。
(2)国际投资体制的改革,如许多国家重审其双边投资协定,或对国际投资协定重新谈判。
(3)对国际投资协定内容的创新。
最后,投资者―政府的投资争端解决(ISDS)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条款,设法降低投资者提出争端请求的可能性,或提高争端解决程序的效率及正当性。此外,几套主要的国际仲裁规则已经或正在修订。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再诉诸国际仲裁程序,退出《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这些变化对国际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看,各国决策者在如何使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包括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与农业、金融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间的相互衔接。
低碳经济投资
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一个主题是低碳经济投资。目前,关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策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采取行动。现在的问题是应该采取哪些行动,采取多大力度的行动,以及由谁来执行。发展中国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同时还要迎接两大挑战:首先,确保融资畅通并且对适当的领域进行投资;其次,研发或获取相关技术。在这方面,跨国公司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方,也是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的供应方。因此,它们既是导致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积极开展低碳投资。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跨国低碳投资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其潜力将不可限量。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吸引低碳外国投资和技术仍能为它们带来机遇。主要的好处包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缓和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从长期角度来看,后者是大势所趋。
各国政府需要在追求最大回报的同时,把引进低碳外国投资的风险降至最低,但是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此外,促进低碳外国投资以及相关技术转让的国家战略必须与国际层面的气候变化和投资政策相互协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金融资源以及有效完成这一任务的制度能力。有鉴于此,建立国际支持框架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发组织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以及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促进发展的机遇。我们建议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让投资与气候变化政策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低碳国投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建立清洁投资促进战略。应将低碳外国投资的潜在作用纳入发展中国家适合本国的行动方案,建立扶持性政策框架。
实现清洁技术的转让。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锁定相关技术,建立技术跨界流动框架,促进通过国内公司和外国子公司的联系传播技术,以及增强国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
确保国际投资协定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有许多政策办法,包括加强国际投资协定中促进低碳外国投资的条款,并重新拟定和阐明其中可能导致与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措施之间冲突的规定。
实行统一的跨国公司温室气体报告标准,并强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
成立国际低碳技术援助中心。此类中心可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气候变化缓解战略和行动计划。
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最后介绍一下中国FDI的最新趋势和突出特点:
1.FDI流入流出基本情况。根据贸发组织的估计,中国2009年FDI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约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截至2009年底,中国吸收外资存量估计约为4700亿美元,海外投资存量约为2300亿美元。
2.中国对外投资的潜力。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
3.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近年来,亚洲地区由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驱动的产业升级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首先,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大;其次,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再次,更多的产业和更高技术的产品加入到区域内“雁阵”式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亚洲新的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中国正日益显示出成为领头羊的巨大潜力。例如,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2009年估计达到近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他发展中区域(特别是非洲)重要的外资来源。中国对非投资在2006年到2008年达到年均2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南非。
4.FDI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战略中,引导外资内迁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且劳动密集的产业而言。对中资企业而言,在政策引导上则应更多地着眼于推动其走出去。将制造业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以低收入邻国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建立以基于亚洲的生产和出口体系,将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一些瓶颈。中国的对外投资已进入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转变的时期,即从点式投资向国际一体化生产体制过渡,进而建立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
中国清洁能源经济与外资政策建议
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经济方面的投资近35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四年翻番。与此同时,中国已显露出在低碳相关的设备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迹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国,也是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某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仅多晶硅生产就有50多家企业,产能20多万吨。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做到市场和产能同步发展。而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是一个关键。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5
英国乐施会(Oxfam)与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玛莎百货(M&S, Marks & Spencer)之间已开展了将近三年的成功合作。
乐施会(Oxfam)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它由13个独立运作的乐施会成员组成。1942年Canon Theodore Richard Milford (1896年- 1987年)在英国牛津郡成立,成立目的是在二战中运送食粮到被同盟国封锁的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1963年,在加拿大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会。1965年起改以电报地址OXFAM作为名称。
玛莎百货 (Marks&Spencer,简称:M&S)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亦是英国代表性企业之一。
“ 衣物交换机制”
2008年1月,玛莎百货正式启动了一项衣物回收机制"Clothes Exchange"(衣物交换)――任何向慈善机构乐施会捐献闲置衣物(包含至少一件玛莎百货服装,内衣袜类等物品除外)的个人,作为回报,均可得到一张价值5英镑的玛莎百货购物券。
两家不同领域巨人的强强联手,是希望减少每年100万吨不得不丢进垃圾堆的旧衣物。英国全境内790多家乐施会慈善商店都参与进来,发放的购物券有效期1个月,可以在购买35英镑以上玛莎百货的衣物、家居用品或美容产品时使用。
这项计划启动之初,其实共有包括乐施会在内的三家机构参与竞标。那么玛莎百货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乐施会呢?时任玛莎百货可持续发展经理Katie Stafford谈道,“我们选择与乐施会合作,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在英国拥有最大的慈善连锁商店,而且它还有一家名为‘WasteSaver’的下属机构,专门从事纺织类废物回收。”
乐施会是英国唯一自己拥有纺织废物回收分类系统Wastesaver的大型慈善机构。它先将回收废物分类处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渠道进行再销售,比如乐施会的连锁商店、一些公共节日场合、纺织品零售商,或有特别需求的设计师等等。通过这些工作,使纺织废物重新产生了最大化的利用价值,并且将废弃率降到最低,减少了垃圾倾倒。
正如乐施会的首席执行官Barbara Stocking所说的那样,“回收再利用衣物或者其他任何可售物品,一直是乐施会重要的融资手段,这对于保护环境也是非常有益的。”
实际上在此以前,乐施会已经与玛莎百货有过近10年的“亲密”接触,主要是向后者提供一些供应链方面的建议。因此,这项计划也是双方关系的一次自然延续。但是,在合作正式启动之前,乐施会要求玛莎百货做出一份“道德宣言”。
对于此举的目的,乐施会的市场主管David McCullough解释说,“在与任何一家私有部门的企业合作时,我们都有着严密的审核程序――包括对方的道德立场、在其它国家的运营状况、外包政策以及劳工标准。对于我们而言,必须对与其它机构的共事原则保持清晰的认识。”
那么,这项合作机制实际的运行效果究竟怎样呢?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一切。自项目启动以来:
――超过150万名玛莎百货的顾客参与其中
――超过500万件、2500吨闲置衣物免遭废弃
――乐施会通过项目成功融资300多万英镑
――融得的资金足够向480万人提供安全用水,或提供60万顶蚊帐使孩子远离疾病,或向学校提供300万本新书。
“ 工作场所回收计划”
由于头六个月的活动异常成功,双方决定无限期延伸该项目。2010年9月8日,公司决定把活动再推进一步,鼓励顾客购买服装时直接把旧衣物留在玛莎百货公司,美其名曰“衣柜大扫除日”。尽管处理顾客留下的旧衣物牵扯到复杂的后勤工作,一开始让公司有些手忙脚乱,但玛莎百货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有效应对。如今,该项目已成为公司每年组织两次的重要推广活动。
“衣物交换”的成功,为双方拓展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玛莎百货和英国另外一家大型零售商NEXT已经在参与乐施会一项新机制的试点,这项新计划允许雇员们将办公室或工作场所不需要的产品捐献出来,如服装等,然后乐施会将组织收集。
乐施会期望通过与100家公司合作开展回收服务,再融资100万英镑。它还会向所有捐物的公司和个人报告所捐物品产生的新价值,以及这些资金如何能够支持乐施会的慈善工作。
“这是一项新颖的机制,能够帮助公司减少废弃的衣物。”玛莎百货的A计划负责人Adam Elman解释说,“我们作为一家公司参与,员工也可以更好地融入进来。同时对于乐施会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融资手段,所以是双赢!”
据统计,自英国出现信贷危机以来,乐施会商店收到的捐赠物品数量已经呈现两位数的下滑趋势,2008年同比下滑12%,而2009年同比下滑15%。与此同时,捐赠物品的销售反而在以3%的速度增加。
乐施会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影响捐赠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便利性。因此,乐施会也希望通过这项新机制,让人们更加便捷地向慈善组织捐赠物品。
“ A计划”
上述两个机制实际上都是玛莎百货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A计划”的一部分。通过A计划,玛莎百货与顾客以及供应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少垃圾、使用可持续性的原材料、进行道德交易、并且帮助引导消费者拥有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之所以称为“A计划”,是由于“缓解气候变迁没有B计划可言”。
几年来,尽管经济形势恶化,玛莎百货依然证明企业可以同时兼顾获利与环境永续发展。A计划已不影响成本,所投资的每一英镑都和能源节省所降低的成本部分取得平衡。玛莎百货董事长兼执行长史都华・罗斯爵士指出:“一个有道德的企业也可以是个赚钱的企业,我们已经清楚证明了这个道理。”
这项耗资2亿英镑的计划包括横跨五个广泛领域的100项远大承诺。这五个领域分别是气候变迁、废弃物、永续原料、公平交易以及健康。
当时,玛莎百货誓言每平方英尺的楼层面积将减低25%的能源消耗,并在店内采用绿色能源。玛莎百货的整体碳足迹中,店面所排放的碳占最大比例,其中80%的排放量都来自店面营运所需的照明、冷藏与空调电力。为了缩减碳排放量,玛莎百货开设“环保店面”,这类店面经特殊设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其它店面低95%,使用能源则比其它店面少55%。
协助顾客降低碳排放量也是A计划的重要内容。为此,玛莎开发出60种低碳产品,以供顾客在家中节能减碳,这些产品包括省电灯泡、节能冰箱和节能洗衣机等电器。
除了向顾客倡导,玛莎百货也动员其供货商。目前为止,玛莎开设了三个“环保工厂”,都能同时兼顾减碳与成本节约。
玛莎百货的首间环保工厂为一座女性内衣工厂,位于斯里兰卡的土鲁利亚,规划遵循碳中和原则,拥有该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可为该厂供应10%的电力。其余电力来自根据绿能协议所采购的迷你水力发电机,该绿能协议为斯里兰卡首项类似的协议。
未来在斯里兰卡将有另一座环保工厂开张,此外玛莎计划在中国设立一座环保工厂。
如何缓解气候变化范文6
世界范围内对低碳建筑的界定还不清晰,通过文献查阅,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日本明确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概念。以此为契机,作者对国内外关于低碳、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体系及构成细则、计算方法、评价标准作了详细阐述。
2国际主要标准和指标体系
2.1日本CASBEE建筑环境综合性能评价系统
它是2001年4月在日本国土交通省住宅局的支持下,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出的对建筑物的综合环境评价系统。CASBEE以建筑环境效率BEE(Eco-efficiency)作为建筑物的评估基准,重点评估建筑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负荷影响。CASBEE指标体系具体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每个纳入标准的参数均对应相应的权重系数,BEE根据权重系数累计计算出来。针对全球变暖,CASBEE增加了全生命周期CO2排放的计算。该计算包含3个部分:(1)建设过程中的CO2排放,主要针对既有建筑物用途、建造使用材料、建筑外壳利用率3部分折合计算;(2)运用阶段:根据建筑物的冷热负荷、自然资源利用种类、适用设备的利用率计算;(3)修缮、更新和解体过程中CO2排放量。建筑物生命周期中的CO2排放量为这3部分的总和。
2.2日本低碳建筑物认定标准
受到东日本大地震的严重影响日本国内对能源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地球温暖化的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针对低碳建筑的相关规定,对低碳建筑物进行了认定。根据CO2排放的统计数据得知,建筑领域90%的CO2排放源自于建筑物一次能源的使用,因此,该规定从一次能源及非一次能源使用2个方面出发制定了相关指标。该标准规定:基于能源节约法规一次能源使用基准,所建建筑一次能源消费量(除去家电的能源消费)若能够节省10%以上,该建筑被认定为低碳建筑。非一次能源层面,低碳化措施是必要条件。
2.3英国BREEAM
BREEAM自1990年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全世界已有25万多建筑获得BREEAM认证。它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之一,50多个国家都以它作为本国评价可持续性建筑的范本。BREEAM帮助用户、设计者和运行管理商高效的制定解决策略,保证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可持续性发展。BREEAM评估内容涉及设计、新建成和翻修建设阶段建筑的核心性能。评估内容涵盖管理、健康和幸福、能源、运输、水、原材料、土地使用、污染等9个方面。BREEAM的评价得分体系如表1所示。每一个二级指标都对应一个分数,逐级递加获得一级指标的得分,最后得到建筑物的总得分,根据总得分确定建筑物属于金、银、铜的哪个等级。从BREEAM的评价项可以看出,它强调能源使用在可持续性建筑中的作用。
2.4美国LEED
LEED是美国于1998年的,是目前美国最流行的,也将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可持续性建筑指标体系评价体系。LEED既有建筑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认为如果建筑物是可持续性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价值可以得到保持和提升。LEED既有建筑从站点、水、能源和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和设计过程6个方面展开评价。该指标体系由强制项和得分项组成。评价方法是对每一个子项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及达标程度进行判别,根据达标程度不同获得相应分数,最后计算总分。根据总分所落入的分数区间,分别授予铂金级、金级、银级以及通过认证等认证级别。
2.5德国DGNB
它是德国颁布可持续性建筑指标认证体系,强调建筑的低能耗、低危害性,聚焦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以建筑的性能为重要考察点,涵盖了所有和可持续性建筑相关的主题。DGNB主要从6个方面63个独立项进行评定,包括:经济质量、生态质量、过程质量、技术质量和社会质量、建筑物的位置质量作等。DGNB不同于其他评价体系,它没有过分强调能源、水、材料等,更多的强调了建筑的生态环境和人的视觉、听觉、温湿度方面的舒适性及科技在可持续性建筑中发挥的作用。DGNB也是根据各指标项的得分得出建筑物的总得分,判定建筑物属于金、银或者铜级。
3国内主要标准和指标体系
国内对于低碳建筑的研究已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对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评定方法做了相关讨论。重庆大学和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颁布了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它以重庆市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计算碳的排放。围绕低碳规划、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运营、低碳资源化5方面展开,每一方面包含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该标准对重庆地区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规范化的具体指导,为重庆市低碳建筑评价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用以积极引导、大力发展重庆市低碳建筑,推进重庆市的低碳建筑理论的探索与创新,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山东建筑科技大学也进行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的相关讨论。分析了全生命周期、建筑层面、项目层面、社会层面低碳建筑实现途径。研究指出建筑层面是低碳建筑实现的物质基础,包含2个方面:构成建筑物的材料及构件;构成建筑各系统的设备。项目层面是低碳建筑实现的关键。项目层面是以工程项目为视角研究低碳建筑的实现途径。该层面不再局限单纯的建筑实体,而是从组织角度、技术角度等多个方面研究低碳建筑的实现方法。社会层面是通过引导、监督、宣传、激励等手段保障低碳建筑得以顺利实现。《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聚焦于如何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费,降低碳排放,促进社区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以整个社区的低碳建设为目标,以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对象制定了相关指标。通过采取低碳技术、社会动员及政策措施,在住宅与社区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来应对城市增长中出现的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