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1

[摘要]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关键词]大学生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于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把握正确方向

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规则和秩序尚不健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同时,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同程度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使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产生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必须抓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错误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培养大学生理性选择思想信息和科学辨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保护能力、观念判断能力、理论更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适当认识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期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伴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加之观念的冲击,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到各种社会现象,并对一些负面现象反响激烈而且深恶痛绝。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处于青年时代,情绪具有起伏性和弥散性特点,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的一个侧面的反馈。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他们可能被被人用心的人利用、误导,误入歧途。

各种负面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人们缺乏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表现,禁不住各种诱惑的侵蚀,逐渐丧失了理想信念。从长远来看,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大学生,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各项工作和建设岗位上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将拥有各种权力。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如果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要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自己都可能误入歧途。

三、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由于大学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新旧体制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加之全球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分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问政治、不辨方向、不讲立场,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还不高,对各种社会现象不能上升到理想高度还认识,所表认出来的以金钱为中心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政治的冷漠和反感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为指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金龙,对新时候大学信仰问题的探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00-2

0 引言

学习能力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一种能力,也是人们社会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尺,一方面学习能力是衡量个人社会竞争能力强弱的标准。因此,学习能力的构建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大学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机构,其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提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

1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加趋向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两个重要性”。第一,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保障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关键。人的一生之中只有1/4的时间是在校园生活中度过的。而学习确是终身性质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1]。自我学习能力是衡量人基本素质的标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从而始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保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未来人生道路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可以说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2]。良好的行为学习能力、思想学习能力、知识学习能力能够从内在和外在上强化学生的学习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社会性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困境

2.1 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

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困难的困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从根本观念上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多层次的对自我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3]。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在其教学上落实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育改革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导致学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改进。

2.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不仅表现在思政教育教学中,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通病。在大学生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应用缺少多样性,均是以单一的一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培养途径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较为广泛,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明确的确定自我学习的重点,严重制约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4 缺乏学习方法培养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想认知方法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对其进行思想、观念和认知的灌输,强制性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性[4]。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正是缺乏“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根本的落实,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导致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低,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2.5 自我认知能力差

自我认知能力是自我学习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过分侧重对学生统一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对自我思维分析,实现学习、生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重视。大学生在其思政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会教育的中心内容,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散思维,寻找自我认知,从而构建自我认识能力。因此,目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差是其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最大困境之一。

3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优化途径

3.1 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针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进一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实现大学生学习观深入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和思想中加深学习观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观的改变。此外,在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增加知识和记忆再现的方式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应用自我学习观,从而逐步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政教学中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课题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建立以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目标,利用教学活动和教学课题,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的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主要是指将学习目的设定为提升自我修养或提升自我职业技术能力。目标的创建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阶段性建立,使学生在善于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目标的实现,带动大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在教学目标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两种,内在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外在目标主要是对大学生自我学习行为的提升[5]。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4 加强学习方法培养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根本教学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自我摸索适合自我学习的方法,以探索和质疑学习法,强化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5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

强化自我认知能力主要是从大学生观察视角出发,强化学生对事物和问题观察的视角,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构建社会生存活动、社会认知活动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自我认知能力。

4 总结

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大学生学习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差等困境。因此,未来在创新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途径的过程中可以从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习方法培养、强化自我认知能力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期进一步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高效性,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为社会建设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01):84-86.

[2] 刘奕岑,巫国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09):238-239.

[3] 王军,田春英,吕迎,等.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经济师,2015(05):189-190.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管理,问题,对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外活动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课外管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课外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善加利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课外管理对于学生、对于社会以及对于学校自身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课外管理概述

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地应用型人才,因而它的对学生的总要求就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应用技能。课外时间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课外管理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是认知层次;二是制度层次;三是文化层次。下面分别来予以介绍。

(一)认知层次上的课外管理。认知层次上的课外管理主要指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课外管理的认知。在认知层次上,国家对于课外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针对课外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足见国家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视。近些年来,社会上对于课外管理也逐渐重视起来,不少家长和有识之士都开始呼吁实行科学地课外管理。作为课外管理的主体高职院校本身,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课外管理的重要性。

(二)制度层次上的课外管理。制度层次上的课外管理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针对课外管理所制定地各种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实施后的影响。高职院校针对课外管理制定了多项制度,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普遍采用的方式是职能部门宏观管理,辅导员微观负责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的管理模式。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管理主要是学校各种文娱活动的举办以及各种赛事的设计等多种事项。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以及具体到学生,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这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外管理主要是通过辅导员的微观地具体执行来实现。加强课外管理重点在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

(三)文化层次上的课外管理。管理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课外管理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校园文化一部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加强课外管理,必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上入手。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校园中如果有一种浓厚地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课外生活就会非常丰富,学生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普遍提高。校园文化中学习氛围不浓厚,则学生的课外生活就会用来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这种氛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对于课外管理也带来很大阻力。

传统的课外管理虽然看到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平常管理中却把重点放在了制度建设和规范约束上,忽视了校园文化与课外管理的有机联系,在工作中没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来优化课外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是一个薄弱点,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加强的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随着高职院校课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生活不断得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在长期管理过程中也积累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上文提到的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述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

(一)课外管理认知现状。在认知层次上正如上文所述社会各界都对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非常重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众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外管理上的误区。社会各界虽然对课外管理非常重视,但是对于课外管理的基本概念,如何实现管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存在着认识误区,正是由于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一直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公众在这方面的误区。

对课外管理概念的误区。虽然我们意识到了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公众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对课外管理的概念却存在着认知误区。这主要表现在:(1)对课外管理的范围认识不清。广大教务工作者一直认为课外管理的范围就是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我们说的课外管理范围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课外时间的管理,主要还在于学校软硬件的变化,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这些方面与学生课外时间的安排相比同等重要。(2)如何实现课外管理上的误区。在如何实现学生的课外管理上,高职院校对于制度建设过度重视,认为实现课外管理只需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就行。

对课外管理中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误区。学校是一个群体,学校在课外管理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我们就是在对这些外在因素的分析方面存在误区。(1)对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缺少分析。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学校周边环境对于学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在课外管理中对于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却屡屡不起作用。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仔细认真地去分析周边环境对于学生究竟起什么影响。(2)对校园文化同课外管理的关系认识不足。正如上文所述,学校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难题。

(二)课外管理制度设计现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课外管理的制度设计是异常重视的,也制定出了许多科学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课外管理制度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校园职能部门宏观管理,辅导员具体负责这一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外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地协同机制。针对学生的课外管理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高效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是工作要求,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是提升自己职能部门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无法形成高效地协调机制。这会使得高职院校的课外管理失效。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太悬殊,给课外管理带来很大难度。通常,在高职院校中一个辅导员要负责管理七十多号人,多的情况甚至是要管理一两百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高课外管理的水平难度不小。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两百多人的具体事务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再要让他们实现课外管理有很大难度。

(三)课外管理的文化现状。课外管理同校园文化的关系上文已经提到多次,我们要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大成就,但是问题也不少。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同课外管理有机结合,这是课外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2)、校园文化本身建设上的问题,校园文化本身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身方向的设定、采用手段上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在学校营造浓厚地学习氛围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的方向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的基本方针是要培养专业型应用性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点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可放弃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实用主义的倾向,只要是有用的都是我们要宣传的内容,这种方法极不科学。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会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给课外生活带来阻力。

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现状,本文从三个层次上予以了详细论述。概括而言就是三点:一是课外管理意识薄弱;二是管理制度有缺点;三是校园文化没有与课外管理有机结合。

三、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措施

上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课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就是要仔细以上提到的那些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专门地去想对策。因此,笔者对于高职院校课外管理的对策也是要从认知、制度、文化这三个层次上来探讨。

(一)认知层次上的措施。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强课外管理的研究,要加强自身的课外管理意识。笔者认为要加强课外管理必须要做到:(1)拓宽课外管理的范围,我们不仅仅要科学地管理好学生的课外时间,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软硬件的完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2)课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课外管理中要充分重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文化、人员素质对于课外管理的重要性。(3)要定期对广大教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培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升教务工作者的自身课外管理素质。所谓提升管理素质,就是要在认知层次上加深课外管理的理解,消除认知上的误区。

(二)制度层次上的措施。上文提到我国高职院校现存的管理制度有两大缺点,我们在课外管理制度上采取的措施就是要针对这两大缺点来采取措施。针对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无法形成有效协调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联谊,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另外就是要调整辅导员同学生的比例。加大辅导员的人数,同时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三)文化层次上的措施。针对文化层次上的措施。我们主要是把校园文化同课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课外管理的水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握正确地发展方向,要用科学地方法来建设校园文化。

课外管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显示学校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课外管理要从认知、制度、文化这三个层次上来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消费者购买意愿;德身份自我重要性

一、引言

近年来,基于消费者角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议题不断被重。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力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以加强企业竞争力。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也在不断被社会公众所关注和接受。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企业不德行为不断被披露,如地沟油、假酒假药、染等。企业德问题的现状迫使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从而也唤起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感知。

然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导因素,而传统的标准,比如价格、质量、品牌熟度仍然是消费者购买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准(Boulstridge&Carrigan,2000)。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虽然不断曝光的企业德问题促使着消费者呼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消费者在实际购买过程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和支持还是比较欠缺。针对此问题,许多学者从消费者个体特征(如消费者信任、消费者支持、幸福感、价值观等)角度出发,探究消费者个体特征在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响应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本研究试图探究消费者德身份自我重要性这一个体隐性特征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

二、文献回顾和假设推理

1、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已成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Mohr&Webb (2005)研究表明企业较高的社会责任水平会促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购买意愿;企业较低的社会责任水平会较大程度地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除非降低产品价格消费者才会考虑购买。该研究结论已经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认可。现今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探究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Groza,et al. (2011)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沟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归因这两个因素对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过程的影响,发现适当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沟通会促进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向归因,进而加强消费者购买意愿。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这一焦点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周延风等(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善待员工、保护与慈善捐赠三个维度,研究发现这三个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均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Sen&Bhattacharya和Mohr&Webb的研究结论一致。周祖城和张漪杰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仅取决于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的纵向水平,还取决于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之下的横向水平。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间接作用。张广玲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的作用,会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张太海和吴茂光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感知,提升企业声誉,最终间接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德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崇。消费者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符合德规范的行为,进而会增强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好感和信任度,企业也会因社会责任表现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此时,消费者会通过积极的购买行为对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示支持。因此,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将直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Hl: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存在直接正向影响。

2、道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调节作用

直到二十世,德身份(Moral Identity)的理论研究才得到发展。Hart,et al. 最初认为德身份是一种自我承诺,即个体承诺用实际行动来保障并满足他人利益。Aquino&Reed以自我概念为角,将德身份定义为个体在自我定义时有关德特征的那部分自我概念;并以社会身份理论为基础,认为德身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身份,是个体的社会自我架构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基础。Reed,et al.认为德身份是一种心理表征(例如自我形象),是个体可能持有的德特征。

有较强德身份的人会尽力使实际行动与内在德准则相一致。个体的德行动是以个体对德准则认知为基础,因此具有德身份的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更符合德准则,并且具有更多的德行为表现。消费者的德身份的程度越强烈,那么个体的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程度就越高,此时与德身份相一致的行动表现就会增加。黄静等(2012)研究发现德身份自我重要性高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捐时间的企业家所代言的产品;德身份自我重要性低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捐钱的企业家所代言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消费者对德行为的感知和判断有所不同,采取的行为也将不同。

根据Aquino&Reed和Reed,et al.对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维度划分,本研究将消费者德身份自我重要性分为高和低两个维度。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推知,高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消费者更可能会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H2:消费者德身份自我重要性越高,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越大。

三、研究方法

1、情境实验设计

本研究将实验情设计为消费者选购住房。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等还不健全。许多房地产企业为了获取眼前利益,不惜牺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建造和经营过程中做出有违德及法律的事情。其次,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商品,可能伴随一代或几代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更愿意购买信誉良好、责任感强的企业的房产。

同时,本研究设置了一家虚拟的房地产企业A,并通过权威新闻报的形式揭示了A企业在责任、社区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此外,本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等级,通过新闻摘录向不同被试者分别提供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信息与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信息,以刺激被试者的心理感知和判断。

2、变量的测量

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测量问卷参考欧平(2010)的研究,并做适当修正,由三个问项组成,分别从责任、社区责任、消费者责任三个方面进行测量。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测量量表参考Paras uraman,Zeithaml&Berry的研究由五个问项组成。消费者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测量量表是借鉴Aquino&Reed开发的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测量量表。

3、数据收集

根据情实验的需要,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以具有一定的购房经历或购房意向的消费者为主。本研究在杭州地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历时约一个半月。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方式有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8份,收集有效问卷370份,其中积极组195份,消极组1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8.09%。

四、数据分析结果

1、操作变量检验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对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进行检验,积极组的被试者对房地产企业A的CSR水平的感知要高,均值达到5.26,消极组的被试者对房地产企业A的社会的CSR水平的感知要低,均值仅为2.17。积极组与消极组的被试者对CSR水平的感知具有显著性差异(P

本研究通过问项(我相信A企业的社会责任报是真实的)测量被试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积极组与消极组的可信度均值均在5.O以上,高于中值3.5,且P>0.01,即两组被试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检测结果说明本研究设计的情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被试者的德身份自我重要性在积极组与消极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两个实验组的被试者是随机分配,组之间不存在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差异,符合情实验设计原则。

2、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由表1可知,模型M2为消费者购买意愿对消费者感知的CSR水平的回归模型。消费者感知的CSR水平与购买意愿在P

3、道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调节作用

模型M3是消费者购买意愿(CPI)对消费者感知的CSR水平(CSR)、消费者德身份自我重要性(MI)的回归模型,获得判定系数R12为0.629。模型M4是CPI对CSR、MI以及交互项(CSR×MI)的回归模型,获得判定系数R22为0.642。由R2改变量0.014 (P

五、结果与讨论

1、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讨论

由于企业的实际社会责任行为并不能完全被消费者感知到,而能够真正影响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则是消费者真实感知到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因此,将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作为前因变量能更真实有效地解释结果变量。研究得到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越高,消费者购买该企业产品的意愿就越强烈。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针对实际企业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近年来,在国内企业缺失德的行为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屡禁不绝的无良企业的事故报使得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失望,使得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遭到破坏。消费者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不断加强,并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知产生意识响应,而积极的意识响应又通过实际的购买行为来支持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还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最终获得财务业绩。

2、消费者道德身份自我重要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5

1 认知学徒制概述

随着传统学徒制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激化,美国认知科学家科斯林和布朗等学者,从人类学家莱夫等人关于情境学习和学徒制方面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吸收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结合现代学校教育中对于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视特点,于1989年正式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理论[1]。认知学徒制理论是在传统学徒制方法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实践当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标。认知学徒制从宏观上来看是教育理论,而从微观上则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张营造新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认知学徒制有着包括示范和指导、脚手架设计、表达和反思、探究等多种实践教育方法[2]。所有教学方法整合起来,能够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强化知识转化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2 高职传媒教育中应用认知学徒制的必要性

在高职传媒教育当中引入认知学徒制,是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首先,对于高职课堂教学而言,新时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对于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机制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输上,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得不到充分关注,知识的应用性也很难被认知;其次,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毕业后进入到对应岗位时,需要具备极强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在知识的应用性和能力的实际培养方面较为欠缺。认知学徒制则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情境学习后实现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成为具备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 认知学徒制在高职传媒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1 明确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1)打造真实学习环境

认知学徒制的关键之处在于对学习环境的打造,通过打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活学活用,实现情境向现实的有效过渡[3]。为确保认知学徒制在传媒教学当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应当首先就真实情境的创设进行全面思考设计,加强情境和学生生活的关联性,让其在逼真的情境中明确知识对于现实的重要价值。

(2)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

学生应当在教学当中发挥中心主体作用,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其通过自我参?c和实践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并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和讨论,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实现自身技能的有效提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对于情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辅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3)凸显专家教师的重要性

认知学徒制承继了传统学徒制的机制,明确了专家教师的重要作用。让专家教师发挥其辅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和学生的积极有益互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实现专长和技能的有效提升。让专家教师在示范和指导、搭建脚手架等方式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4)有效利用合作学习机制

认知学徒制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在保证学生个体学习和提升的基础上,主张学生之间进行有益交流和合作学习。一方面通过合作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共同分析和解决,实现知识技能的合作共享;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助实现焦虑恐慌情绪的有效缓解,强化其学习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3.2 架构认知学徒制教学环境设计模型

(1)向学生进行项目示范指导

教师应当明确传媒专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示范让学生能够明确项目解决过程中的条理性。如教师可通过视频进行演示,让学生对传媒领域中具体项目的分析、解决和总结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形成条理清晰的思维模式[4]。同时,教师还可将自身实际工作的策略设计进行展示,以自身实例作为项目示范,将思维过程外显化,进而帮助学生思考和实践。在具体的演练项目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和监督的方式,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项目,实现技能的全面发展。

(2)脚手架设计应用

脚手架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教师必须提供刚好足够的支撑去鼓励学生的进步,并且当学生熟练后,脚手架应该拆除。有效的脚手架应提供提示和暗示,帮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一个小型传媒项目,完成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良好地组织并列出提纲,同时给学生布置若干小型作业,以引出反馈和所需的帮助。这一整套教学过程明确了学生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脉络,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升。

(3)倡导学生清晰表达

学生自我表达对于其思维的整理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组织小组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为单位的任务解决方式,进而就项目内容进行讲解,并对项目解决过程进行多媒体展示和口头表达,让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外显,帮助学生个体进行思维整理,也帮助大家了解其他同学思考问题的方式,共同促进提高,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效果[5]。

(4)引导学生反思探究

传媒专业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对社会现象和具体项目案例有清晰的认识,在组织思维内容后提出明确的看法,并采取对应的行动措施,达到传媒的现实效果。为此,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在传媒体系内的生存好坏。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小组项目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小组中个人和整体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由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促使学生以类似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亲自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可以让学生学会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学会怎样去发展和检验假设,最终让学生自己做出发现。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范文6

高中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都设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指导,但由于高中课程设置、升学考试压力等原因,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而高中生在高二年级面临文理分科,高三毕业面临填报志愿和进入大学,对职业生涯的指导对高中生而言,是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了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两个问题

通过对我校2012届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只有68.5%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规划。通过调查了解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了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就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对自我认知的指导,缺乏对环境认知的指导;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指导”,缺乏“生涯指导”,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二、指导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两点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两个维度

对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两个维度的指导。

1.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方面,他们是成功职业生涯(升学就业指导)规划的基石。

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在今后的职业当中最明显地体现出来。例如,支配性较高的学生,乐于在组织中充当领导者,乐于用言语说服他人、影响他人。有了对自己性格的透彻认识,才能清晰定位自己在什么样的组织中适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也可以努力改变自身性格,为未来目标职业做好准备。

能力决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做什么和做得怎样。一定的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较强的能力是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要有意去培养自身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具体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不同。如有人喜欢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同物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充满挑战的职业,有人喜欢安全平稳的职业等等。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职业,正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认真分析和了解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环境认知

一是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探索,主要目的是引导高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顺应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是职业环境认知,在进行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分析自己所选择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发展前景、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等。

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当代的高中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几个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高中生的职业生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三年甚至高中后,结合普通高中的特点,我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各个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高一:职业认知期

经过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不足,调查显示,有37%的高一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考上理想大学”,而非具体职业。这直接导致高一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绝大多学生都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升官,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学生顾及不到自己的需要。

对高一学生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学生的大半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再认知,走进职业,加强对对职业的深入认知。可以开展“目标职业人物访谈”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选择出一个职业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成功人士,作为目标职业人物进行访谈,从而了解职业需求、未来工作环境等,从而强化高一学生的职业认知。

高一学生对目标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所向往的目标职业去培养自己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兴趣,塑造性格,发展能力。

2.高二:职业导向期

调查表明,高二学生在学习科目偏爱方面出现了分化,其实质是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能力。高二学生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抉择,文理分科,何去何从不少高二学生困惑不已。文理分科的抉择,是学生奠定未来职业的基本方向。

老师可以对高二学生强化一个意识:文理分科的目标要着眼于规划职业生涯,在选择文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在“文理”之间做选择,还是在“学习和不想学习”之间做选择。如果为了逃避文科或者理科中一些东西的学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可能还会出问题。老师要教育学生文理科选择关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人生。

3.高三:职业设计期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学生、家长、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对自己和职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这为高考志愿的填报(职业设计)奠定了基础。